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圣陶:藕与莼菜(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毛豆没烦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藕与莼菜原文
叶圣陶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②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五色的长节的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③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美。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④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已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祥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⑤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像这样地取求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⑥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莱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⑦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已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⑧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16.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文章②段从哪些方面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3分)
17.请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3分)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
18.文章第④段也在写藕,其作用是什么(2分)
19.第⑦自然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你如何理解“向来不恋故乡”与“故乡可爱极了”这似乎矛盾的情感?(3分)
阅读答案:
16.勤劳、质朴、健康的男女藕农;鲜嫩、玉色、长节的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弯弯曲曲的小河;纯朴的买卖交易。(答出三点即可,3分)
17.“横”、“坐”、“拣择”、“嚼”等平实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表现出故乡的农民憨厚、质朴、节俭的品质,表达作者对故乡人的怀念和赞美之情。(3分)
18.此段写这里的藕的“索然无味”,与故乡的藕的“淡淡甘美”“鲜嫩玉色”,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作者对于故乡的怀念和热爱。(2分)
19.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爱故乡,而是以此衬托“故乡可爱极了”,要让“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产生更强烈深情的效果。从深层意义看,过去对故乡的思念,与今日迸发的思乡之情相比,不深也不足。(3分)
藕与莼菜读后感
藕与莼菜读后感作者巧妙地用吃藕开始了整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的思念故乡啊,就吃藕这么点小事情就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然后,作者用回想给我们展示了故乡――美丽的小城边、弯弯的小河、一个个健康、朴实的藕民身姿,种着许多美丽可口的藕。
作者告诉我们故乡是美的,有丰富的藕,那里人很尊敬藕,感觉藕是一种神圣、洁白的化身。每家每户都飘荡着这种清新、自然的滋味。之后便做了一个对比,现在作者在外地,藕几乎是珍品,很少有新鲜、可口的藕。这和故乡的藕有很大的不同,使得作者有些失落和伤心。在故乡时时吃的藕,此时竟然一年不吃一回。好不容易吃了一次藕也不新鲜,可小孩子吃的津津有味的。可见藕在那里是如此珍贵啊!这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在外的思乡之情。
接着,作者一个过渡句,想到了故乡的莼菜。那在故乡春天能天天吃的东西竟在这儿不长吃,不上馆子就吃不到了!而在故乡的每条小河边,都能看见有小船盛满了莼菜,很方便就能吃到。然后里面写无味的莼菜要用好汤衬托,故乡不就是这好汤吗?有了勤劳的老百姓、可口的藕、好吃的莼菜、美丽风景的烘衬才变得富有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的感觉。
离开生长地的藕和莼菜都面目全非,让作者不得不想起了故乡,一种浓厚的思乡之情油然而升。()想念故乡的事,人,景,食,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对美好故乡的最好解释。对,其实故乡只不过是抽象的词,就像作者所说的,恋故乡不是单纯的爱故乡,更是因为有知心的朋友、有亲爱的家人,有故乡的事系着作者,才有如此浓厚的思念之情。最后的结尾更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思念故乡事的心情,这思念伴随着作者去天涯海角。
其实整篇文章都很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浓浓的淳朴的感情之风贯穿全文,深深打动人心,让我感受到温暖;让我都想故乡了。
关于叶圣陶《藕与莼菜》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藕与莼菜
叶圣陶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雪藕,怀念起故乡来了。
②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上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了,才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拣一节,头发银白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③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④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⑤因为想起藕,又联想起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像这样就地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⑥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⑦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⑧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⑨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选自《故乡的梦卜乡情卷》,
1.第②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回想,从哪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新秋图?请加以概括。
答案(1)勤劳、淳朴、健康的男女藕农。(2)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3)产藕的池塘和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
2.第⑦自然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我”真的“向来不恋故乡”吗?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从句子本身来看,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爱故乡,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目的是要衬托“故乡可爱极了”。另外从深层意义来看,过去对故乡的思念,与今日迸发出的思乡之情相比,不深不足。
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构思一个邻居送藕给我们吃的情节,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答案构思这样一个情节,以对比(或反衬)来突出异乡的藕与故乡的藕不同,更好地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传染给读者。
4.文章的结尾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
答案“我觉得故乡可爱极了”直接抒情,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文章开头“我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前后照应;同时深化了文章主题。
藕与莼菜的经典散文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口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教学目标:
1、学习对比和借景抒 情的 写作手法。
2、通过圈划、朗读、比较、分析,体会作者在藕与莼菜中所寄托的思乡之情。
3、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圈划、朗读、比较、分析,体会作者在藕与莼菜中所寄托的思乡之情 。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从“莼鲈之思”的典故引出本课《藕与莼菜》
2、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质疑题目并提出阅读任务。
(二)请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并圈划相应字词、语句。
(三)解决生词问题。
(四)请学生圈出所有描写和或莼菜的句子或者词语,并比较“在故乡”和“到上海”的藕和莼菜的不同特点。
交流:
藕:
在故乡:鲜嫩玉色、清淡甘美、普遍
到上海:瘦、涩、不白、不鲜、少有
莼菜:
在故乡:几乎天天吃、嫩绿、富有诗意
到上海:难得吃
(五)思考:这里描写“藕”和“莼菜”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难道只是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吗?”引出对故乡人的分析。
交流:对比,以“上海藕”衬托出故乡藕的“鲜嫩甘美”和“莼菜”的 令人陶醉,体现了作者对家乡藕的难忘之情。
三、深入思考,研讨情感
(一)请学生圈划并比较“故乡人”和“上海人”的不同特点。
故乡人:健康、质朴、认真、自由、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上海人:等级分明、势利刁钻
(二)思考:
1、从对两类人的描写上,你能看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吗?
2、你现在明白作者写“藕”与 “莼菜”的目的了吗?朗读最后两节并思考。
(1)“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 起这种浓浓的愁绪?”“我”当真不明白吗?
(2)“所恋的 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作者恋的到底是什么呢?
――引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交流:本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藕”和“莼菜”这两样家乡随处 可见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热爱怀念的是家乡人的质朴善良,家乡充满着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氛围,家乡拥有着淳朴自由的空气。而在上海,人与人之间等级分明,不再有家乡那种淳朴的美。
四、拓展延伸
“借景抒情”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请以 “睹____思____” 为主题写 一段话。
1、寄虚情于实物(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2、字数:按你的能力来确定。
五、作业:
二选一:
(1)完成或者修 改写话。
(2)课外寻找有关故乡情思的文章或者诗歌 ,并加以积累。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的丰富情感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借助对对比的手法的分析,以及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查阅字典,解决生字词。
2、向父母询问故乡的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学了一首王维的诗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按理说,难得见到来自故乡的友人,想问的要问的该问的事情很多,可为什么作者一概不问,却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
预设:梅花代表了故乡,成为自己思念故乡的载体,问梅花即问故乡,这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人们常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故乡的风物上,如一条河、一碗野菜等,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嚼着薄片的雪藕,便怀念起故乡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藕与莼菜》。
二、讲授新课
(一)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散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故乡藕与莼菜的句子。
请同学注意这些词的读音,是否在预习中已经查过。
濯(zhuó)拣(jiǎn)担(dàn)嚼(jiáo)
贾(gǔ)沽(gū)埠(bù)譬(pì)
2、交流书中故乡藕与莼菜的描写,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感情。
学生交流“藕”的描写
解说:唐韩愈用“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来形容藕,作者由偶然的吃藕引发绵绵的联想:从餐桌上雪白的藕片联想到故乡清秋出产的藕,藕是那样鲜嫩玉色、清淡甘美,令人垂涎;想起藕就联想到莼菜,那么莼菜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莼菜”的描写
解说:莼菜:嫩绿的颜色,丰富的诗意。还有无味之味令人心碎。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说“诸菜之中莼为第一”,这些只是故乡的藕与莼菜,作者当时生活的地方有这么美的菜肴吗?
(二)再读课文对藕与莼菜的描写部分,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1、请同学们阅读圈画文章中“这里”的藕与莼菜的描写,并对比感受。
藕莼菜
故乡多、洁白、玉色
清淡、甘美
鲜嫩的、长节的多、嫩绿的,诗意的,令人心醉无味之味
这里瘦、涩、老、
少、被着锈斑、难得吃上,
用瓶子装
2、朗读品味“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突出藕在上海的稀少。
朗读品味“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这里藕的瘦和涩,突出故乡藕的诱人,
解说:作者运用对比和联想的手法,从故乡的藕写到远离故乡的藕,两者从数量、价格、外形、口感方面对比,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之情也溢于言表。
3、还有“我”和孩子们吃藕的对比(看情况是否需在课堂讲)
解说:这句话写的是孩子觉着这来自故乡的藕很好吃,吃得很满意,以至于吃完了半个钟头还不想再吃别的东西或做别的事。这样写表面上写的是眼前的藕,实际上是与上文我吃这藕的反映作比较,孩子没有吃过故乡新鲜的藕所以觉着这藕好吃,我吃过故乡的新鲜的藕所以觉得这藕难吃,这样侧面写出故乡的藕的.新鲜甘美。
小结:唐朝张翰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莼菜,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更有很多诗人李白、白居易、崔颢等都写过莼菜的诗句,难怪作者要说它充满诗意了。有这么令人垂涎的藕和充满诗意的莼菜,才会“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板书)
(三)朗读品味第一段故乡清秋图的描绘
1、作者难道仅仅是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吗?
(不是,还因为故乡有亲密的人、知心的朋友,更有那份难舍难分的情结。)
2、再读第一节,感受作者对故乡人的情感。
学生交流文中写了故乡人的哪些方面。(健康美、勤劳美、道德美)
解说:这是一段故乡清秋图的描绘。这个描写截取了劳动场景美的三个画面,男女藕农的外貌衣着、担藕的矫健风姿;劳作时对藕的珍爱和休息时的随意闲适,淳朴憨厚,展示给我们一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请同学朗读,感受作者对故乡人的喜爱。
(四)读课文最后部分,感受作者深深的故乡情。
1、读最后两节,理解句子的含义:
过渡: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是由许多人、事、物、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听叶圣陶先生把这样一些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我们也感染了那份平实的真情的流露,可是作者却说自己向来不恋故乡,这是真的吗?
请大家散读文末两节,再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①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作者是真的“不恋故乡”吗?
解说:作者是恋故乡的,只是这种感情深藏心中,一旦有什么东西牵出来了,便一发不可收拾。比如文中第一句:“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忽然”一词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至深,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触引”――具有家乡特色的藕,就可以撩拨起作者的乡情。
②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作者是否真的“不明白”?
解说:明白的,这里用的是设问,给人以纡回百折、变幻多端而不离其宗之感,从而解开了“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之谜,也剖析了藕与莼菜同怀乡之情的内在联系。“因为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所以起了深浓的情绪。
③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作者恋恋的到底是什么?
指导:作者恋的不仅是故乡的藕的洁白,让人想起高品的东西;而莼菜的无味之味更令人陶醉。更是由藕到莼菜让人联想起了家乡纯朴的民风和憨厚的故乡人。从而抒发了对故乡风物人情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师配乐朗读文末两节。
解说:或许你们这个年纪,还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怀乡之情。作者叶圣陶二十多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三十多岁时写下这篇文章。而我离开家乡也已经有十年了,下面我给大家朗读下最后两段,仅供互相交流。
3、学生朗读,感受作者的思乡情。
师:谢谢,像我现在,偶然被这篇文章所牵系,所以也就怀念起故乡来了,下面借助这首《思乡曲》,请大家散读一遍这两节,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4、同学来朗读,点评。
三、小结:
作者所神往的,正是与小村水土相连的藕和莼菜。尤其是那诗情画意的“鲜嫩的玉色”和“嫩绿的颜色”。藕与莼菜是思乡的“牵系”,它们的文化意味则是历久弥重的“无味之味”。正是这“无味之味”的乡思,激起了作者深浓的情绪,引发了他对能够舒展疲惫身心的“故乡”的强烈向往。
四、布置作业
1、课外查找“莼鲈之思”的典故。
2、拓展阅读《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3、向家人或其他方式了解自己的故乡,看看故乡有哪些名胜古迹,有怎样的风俗习惯。为活动课“寻根记”做准备。
五、板书预设
藕与莼菜
叶圣陶
藕
与故乡人情
莼可爱健康、美、淳朴深浓、眷恋、怀念
菜
★ 藕的作文
★ 叶圣陶读本读后感
★ 叶圣陶论语感
★ 望月藕思抒情散文
★ 叶圣陶杯作文大赛
★ 叶圣陶的读书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