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爱情诗歌作者(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hynotavanc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爱情诗歌作者
《春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新题乐府诗。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
作品原文
燕草如碧丝⑴,秦桑低绿枝⑵。
当君怀归日⑶,是妾断肠时⑷。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⑸?
春思注释译文
春思词句注释
⑴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⑵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⑶君:指征夫。怀归:想家。
⑷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⑸罗帏:丝织的帘帐。
春思白话译文
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之绿。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春思整体赏析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对此诗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春思名家点评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萧士赟注:“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又注:”燕草如丝,兴征夫怀归;秦桑低枝,兴思妇断肠。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此诗可谓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矣。“
《唐诗品汇》:刘云:平易近情,自有天趣。
《唐诗归》:钟云:若嗔若喜,俱着“春风”上,妙,妙(末二句下)!比“小开骂春风”沉老成些,然各有至处。谭云:后人用引意跌入填词者多矣,毕竟此处无一毫填词气,所以为践。
《唐诗镜》:尝谓大雅之道有三:淡、简、温。每读太白诗,觉深得此致。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太白虽长才,尤妙于短。如《乌夜啼》、《金陵酒肆留别》、七古之胜也:“长安一片月”、“燕草如碧丝”,五古之胜也,然《吴歌》三十字中,字字豪放;《春思》三十字中,字字和缓,谓非诗圣不可。
《唐诗评选》:字辽欲飞,不以情,不以景。《华严》有“两镜相入”义,唯供奉不离不堕。
《唐诗快》:同一“入罗帏”也,“明月”则无心可猜,而“春风”则不识何事。一信一疑,各有其妙。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当两地怀思之日,而春风又至,能不悲乎!若以不为他物所摇,毁诋春风,真欲见矣。
《古唐诗合解》:此五言占中最短,难在后二句结。
《唐宋诗醇》: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不相识”言不识人意也,自有贞静之意。吴昌祺曰:以风之来反衬夫之不来,与“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同意。
乡愁,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是成千上万首诗表现的主题.然而,将之长期写作的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余光中恐怕还是第一人.在他众多写乡愁的诗中,<乡愁>一诗毫无疑问是流传最广、最为委婉动人的一首。
那一寸见方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侯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依仗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心头。一坯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归往何处?那乡愁竟是不能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中。
诗人在这强烈的情感中转入对现在的叙述。现在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是和诗人一样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那乡愁已不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和苦闷。诗歌由此具有了一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那母亲难道不是祖国的象征?那情人难道不是诗人的自喻?
诗人在大千世界之中,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 一起,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离别和相聚间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正如诗人所言:“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赶。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叙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无尽的相思。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饰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了词语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就是用自己真实的感受,用音乐般的语言唱出了心中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这种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风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以说,余光中的诗使得台湾诗坛的现代诗趋于于成熟。
阅读练习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____、____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才能树……对应物上.甲、乙两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_________.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飞思绪,想象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肠人”的倾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著黄昏 隔著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著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後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中 有韵地 你走来
—— 余光中《等你 在雨中》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 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 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 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个人的名字
——余光中《风铃》
《游子吟》诗歌的作者及评析
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十七年(801),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60岁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唐人认为孟诗是“元和体”的一种,“元和已后”,“学矫激于孟郊”(李肇《唐国史补》)。唐末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他为“清奇僻苦主”。
宋诗人梅尧臣、谢翱,清诗人胡天游、江□、许承尧,写作上都受到他的影响。对孟诗的评价,持褒义论的,韩愈、李观以后,有贯休、黄庭坚、费衮、潘德舆、刘熙载、陈衍、钱振□、夏敬观等;持贬义论的,有苏轼、魏泰、严羽、元好问、王□运等。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苏轼称之“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后来论者便以孟郊、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代表,元好问甚至嘲笑他是“诗囚”(《论诗三十首》)。
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编刊,黄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见。陆心源所藏汲古阁影宋精本,今归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阁本,闵刻朱墨本。《四部丛刊》影印杭州叶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注释有陈延杰《孟东野诗注》,夏敬观选注《孟郊诗》。事迹可参考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夏敬观《孟东野先生年谱》、华忱之《唐孟郊年谱》。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诗歌青春的作者
青春类诗歌的代表作者
*20世纪代
徐志摩〖再别康桥〗〖偶然〗〖我等候你〗
闻一多〖幻中之邂逅〗〖孤雁〗〖死水〗
李金发〖夜之歌〗〖爱憎〗〖时之表现〗
穆木天〖苍白的钟声〗〖苏武〗〖落花〗
冯至〖十四行集(节选)〗〖蚕马〗〖帷幔——乡间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仍然〗〖无题〗〖秋天,这秋天〗
戴望舒〖雨巷〗〖烦忧〗〖我用残损的手掌〗
李广田〖秋灯〗〖笑的种子〗〖地之子〗
艾青〖时代〗〖大堰河——我的保姆〗〖给太阳〗
卞之琳〖断章〗〖妆台(古意新拟)〗〖古镇的梦〗
何其芳〖预言〗〖圆月夜〗〖声音〗
南星〖守墓人〗〖石象辞〗〖响尾蛇〗
辛笛〖航〗〖风景〗〖再见,蓝马店〗
覃子豪〖过黑发桥〗〖瓶之存在〗〖吹箫者〗
纪弦〖幻象〗〖狼之独步〗〖过程〗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
陈敬容〖珠和觅珠人〗〖出发〗〖题罗丹作《春》〗
杜运燮〖Narcissus〗〖山〗〖秋〗
穆旦〖合唱二章又题∶Chrus二章〗〖森林之魅〗〖葬歌〗
罗寄一〖音乐的抒情诗〗〖一月一日〗〖序〗
郑敏〖Fantasia〗〖寂寞〗〖成熟的寂寞〗
唐祈〖游牧人〗〖女犯监狱〗〖时间与旗〗
袁可嘉〖沉钟〗〖走近你〗〖冬夜〗
牛汉〖鹰的.诞生〗〖汗血马〗〖华南虎〗
屠岸〖纸船〗〖城楼图铭〗〖潮水湾里的倒影〗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逍遥游〗〖菩提树下〗〖托钵者〗
羊令野〖蝉〗〖秋兴〗〖无题十二行〗
方思〖仙人掌〗〖夜歌〗〖竖琴与长笛(节选)〗
余光中〖芝加哥〗〖白玉苦瓜〗〖秦俑〗
洛夫〖烟之外〗〖湖南大雪〗〖巨石之变〗
罗门〖麦坚利堡〗〖第九日的底流〗〖观海〗
蓉子〖一朵青莲〗〖晨的恋歌〗〖夏,在雨中〗
痖弦〖山神〗〖深渊〗〖给超现实主义者〗
昌耀〖花朵受难〗〖现在是夏天〗〖朝朝暮暮(五首)〗
林泠〖阡陌〗〖散场以后〗〖不系之舟〗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错误〗〖崖上〗〖最后的春闱〗
任洪渊〖北京古司天台下〗〖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组诗)〗〖汉字,二零零零(组诗选三)〗杨牧〖水之湄〗〖延陵季子挂剑〗〖林冲夜奔(节选)〗
叶维廉〖赋格(Fugue)〗〖水乡之歌〗〖追寻〗
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儿三部曲〗
*20世纪70年代
江河〖没有写完的诗〗〖回旋〗〖从这里开始(组诗)〗
北岛〖回答〗〖宣告〗〖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死后也还会衰老〗〖城市〗
多多〖致太阳〗〖手艺〗〖玛格丽和我的旅行〗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
刘自立〖一日又见庞德〗〖芳香如我的消失〗〖理性析梦〗
严力〖还给我〗〖反省创造无奈〗〖我是雪〗
杨炼〖人与火组诗(选三)〗〖《易经》、你及其他〗〖诺日朗〗
梁小斌〖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你让我一个人走进少女的内心〗
顾城〖弧线〗〖生命幻想曲〗〖回家〗
*20世纪80年代(上)
周伦佑〖镜中的石头〗〖想象大鸟〗〖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
于坚〖作品111号〗〖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零档案〗
翟永明〖女人(组诗选四)〗〖静安庄(组诗选二)〗〖黑房间〗
王小妮〖青绿色的脉〗〖悬空而挂〗〖白纸的内部(二首)〗
欧阳江河〖傍晚穿过广场〗〖咖啡馆〗〖玻璃工厂〗
廖亦武〖辞〗〖海〗〖渊〗
孙文波〖歌颂〗〖回旋〗〖客居〗
吕德安〖群山之中〗〖死亡组诗〗〖陶弟的土地〗
韩东〖你见过大海〗〖沉默——歌词〗〖有关大雁塔〗
骆一禾〖诗歌〗〖女神〗〖蜜〗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冬天〗〖这一阵乌鸦刮过来〗〖连朝霞也是陈腐的〗
陆忆敏〖美国妇女杂志〗〖年终〗〖出梅入夏〗
陈东东〖未完成〗〖时代广场〗〖炼丹者巷22号〗
万夏〖彼女〗〖渡湖〗〖度光阴的人〗
杨黎〖鸟之后〗〖少女十四行〗〖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
张枣〖何人斯〗〖十月之水〗〖卡夫卡致菲丽丝〗
李亚伟〖中文系〗〖少年与光头〗〖秋天的红颜〗
西川〖把羊群赶下大海〗〖虚构的家谱〗〖厄运(节选)〗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弥赛亚(节选)〗
小海〖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田园〗〖村庄组诗(节选)〗
*20世纪90年代(上)
诗阳〖人类的宣言(长诗节选)〗〖影子之歌(长诗节选)〗〖致半岛与太阳的影子(散文诗)〗李元胜〖走得太快的人〗〖翻书的时候〗〖必须〗
马永波〖日子如一对沉默的僧侣〗〖连通器∶一道做错的物理题〗〖本地现实∶必要的虚构〗臧棣〖完成〗〖个人书信史话〗〖抒情诗〗
树才〖忘掉昨天吧〗〖对不起虚无也结束不了……〗〖多么薄,多么寒冷〗
伊沙〖结结巴巴〗〖某日经过广场〗〖《等待戈多》〗
余怒〖布道者〗〖衰老〗〖现出〗
吴晨骏〖回到纸上〗〖不知名的东西〗〖断章〗
戈麦〖誓言〗〖沧海〗〖天鹅〗
蓝蓝〖一件事情〗〖盲者〗〖遗失〗
桑克〖夜泊秦淮〗〖漫长与不可以的狂欢节〗〖组诗∶农场〗
西渡〖午后之歌〗〖一个钟表匠人的记忆〗〖雪〗〖蛇〗
杨键〖在黄昏〗〖悲伤〗〖骰子的八面〗
徐江〖世界〗〖写在七月的玄言诗〗〖感伤〗
安琪〖未完成〗〖第三说〗〖之七〗
*20世纪90年代(下)
孙磊〖诗歌〗〖述说〗〖声音〗
木朵〖五月的悲伤〗〖暗器〗〖十面埋伏〗
康城〖之前〗〖来不及品尝你身体里的酒和火焰〗〖溯溪〗
朵渔〖宿命的熊〗〖西风颂〗〖我的厨子,我的下人(组诗)〗
胡续冬〖水边书〗〖槐花〗〖蔚秀园〗
巫昂〖情歌没有镜头〗〖有两个不眠之夜〗〖到处都是孤寂的生活〗
范想〖车过仙鱼桥〗〖献诗〗〖春日臆想曲〗
廖伟棠〖夏天,神秘主义的失败之歌〗〖草莓果园〗〖歌(组诗)〗
沈浩波〖词语的变迁〗〖雨中抒情〗〖屋檐〗
吕叶〖是谁在中间走着〗〖如此纯净的夜〗〖时间加速度〗
马兰〖一代人〗〖献词〗〖荷花少女〗
庞培〖夜歌〗〖风中的味道〗〖蔷薇〗
宋非〖林中路〗〖虚构图案〗〖轮回(节选)〗
杨小滨〖灯塔〗〖音乐会〗〖四季歌〗
章平〖远不可及的事物〗〖三座房子放在三个位置〗〖我从瞬息穿过这枚镜子〗
鹧鸪天诗歌解析及作者介绍
鹧鸪天是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作,诗人由江村道中所见,向读者描写了秋天的旅途观感及田园风光,也表达了亘古来,诗人对自然的这种灵动之感。
原文:
鹧鸪天
作者: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 曲栏幽槛小红英。 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 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鹧鸪天翻译:
树上的枝叶已经是枝蔓成荫了,曲折回廊幽深的栏杆中点缀着小小的红色花朵,酴醿已经开花,蜜蜂正抢着来采蜜,闹闹嗡嗡;杨柳之间,燕子在轻快穿梭。
春日天气温暖而也近晚春,春天已经快要过去了,而人还在奔波飘零之中。晚春将尽花已残,借酒消愁酒亦残,醉过之后,仅有片时清爽。酒醉中暂且打发一天以迎接新的一天,然而斜阳已去,月要东升,寂寞长夜又该如何度过呢。
鹧鸪天字词解释:
①酴醿(拼音:tú mí):亦作“酴釄”、“酴醾”,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也是一种酒名,亦有因颜色似之。
鹧鸪天背景:无
鹧鸪天赏析:
此词写晚春。
嫩绿重重,渐渐成荫,幽静而曲折的栏槛之外,还有未落尽的小小的红花。“开到酴釄花事了”,晚开的酴釄花架上,蜂儿忙着采蜜,杨柳堆烟的路上,燕子轻盈地穿飞。这里,重重,曲,幽,小,是一个深静的空间。蜂儿闹,燕子轻一转,又以动衬静,一倍增其静。婉娩,天气温和貌。欧阳修《渔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此用春之和煦总上,又用客之飘零启下,形成反差。词人在羁旅中面对残花,聊斟薄酒,以获得片时清赏。浅醉中,管它日落月出,时光流转!此词语畅情深,无限感慨,尽在言外。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描写雪的诗歌及作者
1.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3.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6.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14.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
15.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6.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纳兰性德《长相思》)
17.草枯鹰眼急,
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18.雪花似掌难遮眼,
风力如刀不断愁。
(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19.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20.乱云低薄暮,
急雪舞回风。
(杜甫《对雪》)
21.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
22.坐对韦编灯动壁,
高歌夜半雪压庐。
(翁森《四时读书乐》)
陋室铭作者的诗歌情怀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念乃是最重要的。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摇响了那昏睡中的风铃
在记忆的天空中
还有你残留下的笑脸
想起年少的誓言
多想在告诉你
我对你的爱——依然不变
风雨中你的笑容依旧清晰
而我的爱却如沉大海
少年的梦已卓然破碎
曾经的诺言也随风而飞
一厢情愿的付出
一如既往的爱
换来的却是累累的伤痛
数着遍体的.伤痕
那滴血的心
却还依然深爱你
畅游花前月下,
牵手一世情缘;
放飞心灵梦想,
许下一生誓言;
月亮温婉漂亮,
星星相伴永远。
畅游花前月下,
沐浴一缕清香;
爱情满怀幸福,
眷恋一张笑脸;
月亮温馨漂亮,
星星相惜永远。
畅游花前月下,
眺望一道风景;
絮语红尘浪漫,
感悟一心甘甜;
月亮温淳漂亮,
星星相亲永远。
畅游花前月下,
吟唱一首思念;
但愿天长地久,
真爱一生拥有;
月亮温柔漂亮,
星星相印永远。
★ 爱情 诗歌
★ 郭沫若爱情诗歌
★ 徐志摩爱情诗歌
★ 短 爱情诗歌
★ 爱情诗歌:红丝巾
★ 爱情诗歌现代诗
★ 琴音爱情诗歌
★ 小诗爱情诗歌
★ 古代爱情诗歌
★ 想你爱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