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与圆满的哲理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等风收尾灬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不满与圆满的哲理故事(共含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等风收尾灬”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不满与圆满的哲理故事

篇1:不满与圆满散文

不满与圆满散文

朋友是国内外著名的书画家,他的字画,随便一张,都价值过万。

那天,在他的画室,聊到从艺的艰辛,他拿出一幅字。看,有个字写坏了,要毁掉,他边说边把绢纸揉成团,扔进纸篓。

随后,他又拿出一张成品——白居易的《琵琶行》。这张,也要扔掉,他说。那是张极好的字,白绢纸上,右边只写了半张,左边尚是空白。粒粒墨色,如花绽放,字圆玉润,柔而有骨,有署名,有画家鲜红的闲章,在我眼里,称得上完美无缺,如果拿出去,最少能卖两万元以上。

我惊讶道:“为什么要扔,哪里有缺憾?”

他指着说:“可能是盖章的时候,移动了一点点。这里,印没有盖好,有点儿模糊。”只因为这个,就要扔掉,太可惜了。

我说:“要不然,你把这张赠我吧,我喜欢,不在乎这个章的模糊。”

“不行,”他说,“不圆满的东西,怎么可以出画室!”说完,他把那张字,也一样揉了,并在我的惊愕中,扔进了纸篓!

可能是看出我的心疼,他解释说:“这样的字,有时候,一天都要毁掉好几张,没办法,总是不能圆满。”

因为总是“不圆满”,他的纸篓里,每天都要扔掉至少几万元的'字画。

也因为圆满,他的字画,张张都是精品,且在国内外价值狂飙。

《书林纪事》上,说到文征明,说他每天写《千字文》十本,一生写字,从不马虎,不满意的地方,不厌倦地改,他的字,自然是炉火纯青。

还有董其昌。明末以书画名扬四海,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但他犹自感慨,技艺何时才能有精进呢?

不是没有进步,是他们的目标,过于高远;追求,过于完美;行进的节拍,尚觉缓慢,所以才对自己不满。

也只有那些对自己不满的人,才更有可能圆满。

篇2:哲理故事:结局的圆满

一风烛残年的老者,执杖上山,向星月禅师请教:如何才能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长生不老。星月禅师向他敬了一杯清茶,就带他下山了,直接来到一个大型的剧场,观看一场非常感人也非常悲壮的传统剧目。

雷鸣般的掌声里,剧目终于落下了帷幕,许多人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星月禅师问身边的老者:“该剧如何?”

“太好了,太感人了,太圆满了!”老者激动得一连串地说。

“怎么感人?怎么圆满了?”星月禅师慢悠悠地问。

“剧情的细节感人,结尾又那么圆满!”老者颇有心得地说。

“但是,”星月禅师微笑着说,“这出戏如果接着演下去,无休无止地演下去,你认为如何?”

“这样就很圆满了,再演下去反而拖沓了。”老者非常投入地说,“什么戏也得有个结尾,哪有无休无止地演下去的道理?”

“如此说来,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星月禅师依然微笑着说,“阅尽人间春色、体味生命的美妙,能够善始善终,也就是一生一世的圆满了,生命也和剧目一样,没有无休无止地存在下去的'可能。。。。。。谢谢老人家给我的启发!”

老者先是一楞,接着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说:“星月禅师不愧是高僧,我服了你,也不再恐惧生命的结局,对人的生死有了通透达观的彻悟。”

常言说人生就是一场戏,这出戏的精彩与否,不在于剧目的长短,不在于舞台的优劣,而在于剧情的演绎和结局的圆满。而所谓的圆满,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三分三解-----悲欢离合各有三味,成败得失自在人心。

篇3:接受现状才得以圆满的哲理故事

我在广播节目的人物访谈中遇到世玉(化名)。访问完之后,她对我说:“刚刚我很紧张,因为我很怕你忽然问我,我有没有小孩。”

“啊?”听了这话,紧张的变成我,“如果有什么不想说的,可以先告诉我……”我只是“刚好没问到”,因为我们聊的是公司治理,小孩不是我们的主题。

如果先告诉我,我就不会乱踩别人的地雷。地雷我当然曾经踩过,因为自己觉得无害的事,刚好是人家心里最在意的事,一旦踩到,人家默默地记恨着,自己却不知道,或很久以后才恍然大悟。

我并不想为了一句话而结仇。

后来我和世玉有了很好的私交。她告诉我,她求子十多年,什么苦都吃过,就是没办法怀孕,而且把身体搞得很糟,几年前,先生和她决定放弃了。

的'确,年纪已大,难度只会越来越高。

“放弃,就干脆坦然面对!”我说,“不要把这个当成人生的缺点,也不要抱憾,越怕受伤,越会受伤。”

事实上,他们夫妻过得很好,两个人常一起出国拜访法国酒庄,或去尼泊尔登山,岛屿度假,都是“真正自己在享受”的假期。

我们怕受伤,是因为太在意。那个在意变成深埋的地雷,动不动就炸伤自己。

我自己也曾是个会埋地雷的人。年轻时自尊心很强的我,很怕人家提起自己犯过的错误,人家不小心提了,心里会不高兴很久。然而,人生的墨菲定律就是:你不想人家提,就偏偏常常被提。

简单地打比喻:你不想被人说胖,人家偏会说;不想被人说矮,就会觉得连“娇小”也是一种难听的影射。

然而,嘴长在别人脸上,脑在自己头上,别人可以随便说,你不能控制,你只能控制自己心里怎么想。

你不往坏处想,什么话也不能为难你。

怕,是因为心里还有鬼。与其老是鬼影憧憧,不如把鬼抓出来。与其老是被炸伤,不如扫雷。

我很欣赏一些能够自我解嘲的人,比如说,有位友人从小重度小儿麻痹,他却为自己的肢障人生写了首歌;有位女性长辈结婚三次都离,还会嘲笑自己在婚姻中经验丰富;有朋友年过半百仍持单身,笑嘻嘻说自己是过熟剩女;有朋友中年被倒了债事业得重新拼起,他说真庆幸自己虽不年轻但还有健康的身体……

自己提,是一种扫雷举动。

若一直埋着地雷,有人会变得自卑,有人会变得很酸。看不得别人好的酸民在网络上到处都是。

人都有缺点,有缺憾,有要不到的东西(自觉得处处完美恐怕才有精神上的问题),别让缺憾埋在内心深处变成地雷。我们得自我扫雷:你努力过,你不得不放弃,把这东西从愿望清单里划掉后,就别为之伤怀,要告诉自己,接受现状就是圆满。

篇4:《地藏经》与相貌圆满

《地藏经》与相貌圆满

发现所有佛经中,和人道关系最为密切的,要属于《地藏经》和《药师经》。其他经,如《阿弥陀经》,《法华经》,《华严经》,都是讲佛果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心量能理解的。但《地藏经》和《药师经》,则是比较贴近生活,开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是比较好下手的经典。

《地藏经》中,其实有许多秘密。比如地藏菩萨会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相貌庄严。地藏菩萨作长者子时,见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个长者子,看到这尊佛,千福庄严,很欢喜,就问要如何才能成就这个庄严相。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就说,要想成就如此庄严的相貌,就要发度化苦众生的愿力,千万劫,去救苦众生。长者子听了,说,我也要像佛一样,去度化罪苦众生。

菩萨的庄严相,都是修了无量劫。比如说佛的手很柔软,表示佛很慈悲众生,悲悯众生,勤于布施。佛的声音很好听,梵音深远,六道众生听了佛的声音,都非常欢喜,得到安乐。这是佛累劫以来,都赞美别人,不恶口,同时以歌呗供养佛,得到了这个庄严法相。以前广心法师来观音寺,我最喜欢的,就是听他的念佛声,实在妙不可言。师父的念佛声音,没有杂质,里面都是慈悲。这个和世间的歌星唱的,是不一样的。这个声音,也是修来的。想要让声音好听,要多念佛,念经,嘴巴说赞美的话,不要说伤人的话,能成就梵音相。

佛的舌头很长,出广长舌相,佛的舌头可以覆盖到头发的发髻。这是因为佛累劫修不妄语的果报。大愿法师讲到有个法师,舌头可以伸到鼻子,这也是不妄语的果报。那佛的牙齿齐密,有四十颗牙齿,因为佛持不杀戒,嘴巴讲真实语,而且不吃肉,吃东西不挑拣,不嫌弃。成就这个相。唐朝时,清凉国师有四十颗牙齿,佛陀的三十二相,他具足二十五相。后来他圆寂后,印度的梵僧就从印度飞来,到迎清凉国师的牙齿舍利回到印度去供养。

那佛身高大,有六丈金身。也是佛修谦卑,对一切众生都悲悯,尤其悲悯罪苦众生,没有傲慢嫉妒。所以佛身材很高大。迦叶佛时期,人的寿命有两万岁,在峨眉山报国寺,有个迦叶佛的牙齿舍利,长30公分左右。可见迦叶佛时期人身的高大。现在人因为福德小了,身材也慢慢变小。比如虚云和尚,身高有一米八。所以人应该修谦卑。

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看到很多高僧大德,都修的很好,这就是累劫修行的。也好比法华经说的:人相具足。那凡夫的身,都是业障身,不够圆满。修行呢,就是通过六度万行,来圆满我们的报身。因为报身的功德不够,法身的功德就无法彰显。所以要化业障身,为佛的福德智慧解脱之身,这就是修行要下手的地方。

拓展阅读:《地藏经》的主要精神

《地藏经》可以说是四众佛弟子必修的经典。为什么这样提?有没有根据?这里,我讲一下学习的体会,谈谈几点依据。

第一点、《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佛门有三部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经》。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度众生就是孝亲的扩大。我们学习《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个就是孝亲的扩充,发展。反过来说,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会爱护众生,会救度众生呢?所以,离开孝道就没得佛法,佛法就是孝道的扩展和深入。《梵网经》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这个对于孝道的解释,就非常之透彻了。这部《地藏经》说,地藏菩萨示现婆罗门女、光目女,孝亲度亲的事迹,地藏菩萨正是以一念孝亲之心,而发展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这个就是给我们修行的人作出了典范。父母就是堂上的佛,在家不孝父母,而到庙子里头去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独生子女。这真是非常荒唐!决不可能如愿。曾经有一些青年的知识分子, 博士生,他们曾经向我提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这些都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当然全部精力都关注到子女的成长上。别人说要保险,最好初一,十五到庙子里头去烧炷香,捐点功德,就最保险。他问我可不可靠?我说不可靠。这个不是佛教的主张,佛教是教我们如何做人,你在家不孝父母,你把父母当成仆人来看待,你到庙子里头去烧香,捐钱,你的娃娃就消灾免难了,那佛菩萨都成了贿赂了。难道佛菩萨还会希奇你那个钱?我说佛教讲的是自种因,自受果。佛教教我们孝顺父母,你不孝顺父母;你反而虐待父母,你种的这个因,就该得什么果报?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也有很明白的开示。他说你现在当别人的子女,再过几年,你就是父母了,你现在如何对你的父母,就是种因,等于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向后来,就跟到来了。如是因,如是果,这绝对没有错了的。今天来说对年青一代提倡孝道非常重要,我们学习《地藏经》就很好的体会孝道在学佛上的重要。这部经正是佛门一部孝经,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

第二点、《地藏经》是佛陀的遗嘱。佛陀在圆寂前,有两部遗嘱。一部是《佛遗教经》,《遗教经》重点是对出家弟子讲的。它告诉我们佛灭度以后,以戒为师,戒律住世就是佛住世。这个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必须遵守,佛教有没有前途,会不会灭亡,就看我们对于佛陀最后的遗嘱如何看待。另外一部遗嘱就是《地藏经》。朱镜宙居士专门写了一本书,名称叫“《地藏经》是佛陀对在家弟子的遗嘱”。他这个提法有道理,因为《地藏经》里说, 佛对地藏菩萨托孤,在忉利天宫托孤,托的什么呢?这个范围就广了,时间就长了。就是从佛灭度后到了弥勒菩萨成佛之前,这一长段时间内所有的众生都包括在内,着重在人道,天道。为什么在人道,天道?因为人、天道的众生是法器, 人天道的众生容易修行。容易成佛,把人、天道的众生度了,就有更多的人来作度众生的工作。包括了这么大的范围,这么长的`时间的众生在内,当然也包括了我们今天在坐的大家在内。所以这遗嘱啊,涉及的时间长,范围广,也体现了佛的悲心之深重,怕我们堕入三恶道,叫地藏菩萨要多方的保护,救度,这个就恰恰像家庭父母临终的时候,谆谆地告诫,反复的叮咛,所以佛陀讲《地藏经》,十方诸佛都来出席,都来赞叹,就显示了这部遗嘱的重要,也说明了十方诸佛对于众生都是如母忆子。因此这部遗嘱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的遗嘱。当年弘一大师在听讲《地藏经》的时候,情不自禁在讲堂里忍不住放声大哭。今天我们学这部经,应该生起佛恩深重难报的思想,不忍圣道衰,不忍众生苦,才发得起菩提大愿。我们大家都应当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负佛陀的遗嘱,荷担如来的家业。我们看《地藏经》上最后一品“嘱累人天品”佛是这样说的,概括起来有四句话“现在、未来天人众”。当然包括我们都在内。“吾今殷勤咐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怕我们堕三恶道。我们学习了这个,使我们体会到,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知恩报恩,体会到佛恩深重啦,很难报答。

第三点、《地藏经》是为人处事的教科书。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讲做人,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基础,也是净土法门的基础。《地藏经》首先提出来的就是净业三福,特别是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非常具体,让我们懂得,教导我们不离日常生活来修学佛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居家,乃至于出生、死亡、疾病等等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怎样做,就是《地藏经》告诉我们的。能够依《地藏经》修行,你就能止恶行善,消灾免难。这个非常具体的指导,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必然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说这部经对我们做人处世非常有用,这是一部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第四点、《地藏经》是具体讲因果规律的经典。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虚云大师说得很明白“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这个结论不是随便下的,离开了因果就没得佛法。他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不仅是我们凡夫逃不了,有神通的人也逃不了。他用这个“逃”字,这个字份量很重啊!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凡夫一天到黑种的是杀盗淫妄的因,当然得的果报就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果。这个决没有错嘛。种污染的因,当然得污染的果报。种清净的因,才得清净的果报。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又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所以我们今天作为佛弟子,必须明因识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虚云大师提出学道的先决条件,第一个就是深信因果,第二个就是严持戒律,因为你不信因果就守不住戒律。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关系都非常密切。

篇5:作文:缺陷与圆满

作文:缺陷与圆满

圣经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上帝更喜欢哪一个,便会咬他一大口,当他成为人,那他的缺陷也就多了。因此,他的缺陷源自于他的圆满。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维纳斯”。她的缺陷处折射着另一种圆满。本来,她拥有一双完美的手臂,将完美的曲线尽现在人们面前,但也正因为过于完美而失掉了整体的圆满,于是它舍弃了它。当她把残缺的身体再一次展现,折射出的不是臂膀下的缺陷,而是整体和谐的圆满与完美。缺陷只是圆满的另一种表现。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大门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玉砌雕栏……地坛的藤蔓到处长的自在坦荡……”在地坛,一位年轻人坐在轮椅上深思。在他出世后的第二十个年头,上帝又狠狠的咬了他一口。当他不再拥有身体的圆满,在经过一番挣扎后,敞开了心扉,用另一种眼光审视自己,从而得到了心灵的净化,精神上的圆满。原来缺陷可以帮我们达到更高境界的圆满。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也是一个深得上帝喜爱的“苹果”。她虽然又瞎、又哑,但却带着一颗快乐而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满。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说要好好看清她的母亲、老师的样子,并且深深记住;她说要看海的浩瀚,看天的广阔;她说要看博物馆,要亲眼看人们创下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她说要看……多么美好的愿望!她就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梦想中书写了自己的.缺陷,见证了另一个圆满。

当他不再有听觉,当他将要与心爱的音乐诀别,他并没有松手,他舍不得!当《命运交响曲》在你的耳畔响起,你是否听出了坚强?是否听出了与命运抗争?听觉,对一个音乐家是多么重要,然而上帝却狠心的带走了它。面对这一切,他没有放弃对自己所钟爱的事业的追求,凭着记忆,他摸索着,也证明了缺陷给他的事业带来的另一种圆满。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上帝给了我们缺陷,正是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深思,原来圆满源自于缺陷,源自于一颗快乐而感恩的心。

篇6:哲理故事与感悟

浙北山区有位年轻教师,经常买几注自选号的体育彩票。由于进城不便,经托住在城里的岳父去买。一天,他看报发现了中奖号码,特等奖竟然是自己经常买的那个号码。他欣喜若狂,打电话给岳父,说自己自选的那注号码中特等奖了。岳父听罢,既震惊又懊丧,原来他因为工作忙,忘记替女婿去买那期彩票了。

500万元大奖就这样错过了。

接下去,事情成了悲剧。年轻教师左思右想,心有不甘,竟陷入了偏执状态,他认为岳父买了彩票,肯定瞒着自己独吞了。后经求证,中奖者确实是另外一个城市的。他又把所有的愤懑倾泻到了岳父身上,与老人不断交恶,调解几次,不见缓和。几个月后,他的婚姻也分崩离析了。

这位年轻教师令人同情,因为他错过了500万元大奖,接着错过了亲情,又错过了婚姻和家庭,接下来抑或还要错过一生的好心情。这样的代价真的太沉重了。

【人生哲理感悟】

人生何处没有“错过”?但如果错过了一切,就不要再错过生活。

篇7:哲理故事与感悟

你开着一辆车。

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

你经过一个车站。

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

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

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

但你的车只能再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对你性格的测试, 因为每一个回答都有他自己的原因。

老人快要死了,你首先应该先救他。

你也想让那个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你,这是个好机会报答他。

还有就是你的梦中情人。错过了这个机会。你可能永远不能遇到一个让你这么心动的人了。

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并没有解释他的理由,他只是说了以下的话:'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每个我认识的人都认为以上的回答是最好的,但没有一个人(包括我在内)一开始就想到。

【人生哲理感悟】

是否是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优势(车钥匙)?

有时,如果我们能放弃一些我们的固执,狭隘,和一些优势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

篇8:哲理故事与感悟

从前有一个和尚跟一个屠夫是好朋友。和尚天天早上要起来念经,而屠夫天天要起来杀猪。为了不耽误他们早上的工作,于是他们约定早上互相叫对方起床。

多年以后,和尚与屠夫相继去世了。屠夫去上天堂了,而和尚却下地狱了。

Why?

因为屠夫天天作善事,叫和尚起来念经,相反地,和尚天天叫屠夫起来杀生……

【人生哲理感悟】

你做的东西是不是都是你认为对的,却不一定是对的。

篇9:偷懒与经典哲理故事

偷懒与经典哲理故事

史博是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音乐家之一。他从小热爱音乐,18岁就进入了当时最为著名的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交响乐指挥。当时的音乐学院每天都有两堂体力课,因为在这之前的100多年里,指挥并没有什么象征性的工具,有的乐队指挥喜欢用脚蹬地,踏出节奏,有的则喜欢挥动手绢,而当时最为流行的是用一种大约5公斤重的铁棒指挥,指挥师提着铁棒按节奏捅地面,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所以,当时的乐队指挥每完成一场表演,都会累得腰酸臂痛,因此学院里对学生们的体力训练要求也非常高。每当老师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史博都会从内心里讨厌这根铁棒——一个指挥师花这么大的力气在这根铁棒上,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他觉得这根铁棒拿着这么累,指挥师们哪还能聚精会神把精力全部用到音乐指挥上!

当史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铁棒是最神圣的指挥工具,哪个指挥家离得开它?”老师还告诉学生们说,法国有个音乐家曾经带病指挥,结果体力不支,不小心把铁棒砸到自己的脚背上,后来还因伤口感染而送了性命。

史博嘴上不回应,心里却想:虽然那位音乐家的精神很值得肯定,遭遇很值得同情,但是他的牺牲值得吗?史博心里有自己的答案。

从那以后,每次大家在上臂力课时,史博就装生病,躲在教室或者宿舍里研究音乐。他的臂力虽然比不上同学们,但是因为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音乐上,所以他的造诣远远高过了其他同学。

毕业后,史博凭着自己高超的音乐才华,进入了德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成了一名小提琴演奏师和幕后的`音乐创作者。

18,史博跟随乐队去英国伦敦进行一场皇家演出。刚一到英国,乐队的指挥师就生病了,别说拎那么重的一根铁棒,就是站都站不稳。乐队虽然有几个替补的音乐师跟随,可是指挥师却只有一个,演出的计划又不能因此而耽搁,怎么办?正在所有人都为此而忧心忡忡时,史博对指挥师说:“让我来指挥吧。”

尽管指挥师对这个“懒惰”的年轻人有些排斥,但是身在异国,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答应了他。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表演的那天,史博并没有拿着那根铁棒上场,而是手执一根精心制作的小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根小木棒非常轻盈,能够在空中划出非常优美的旋律线。因为身体不受铁棒的束缚,他还配上了非常优美的肢体动作。

结果,史博的指挥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可,表演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史博迅速成为乐队的新指挥师,而史博就一直用这种质轻的韧性白色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种指挥工具很快被全世界的指挥师借鉴和模仿,从此风靡世界乐坛,成了一个不朽的经典。

篇10:满与不满的人生哲理

朋友是国内外著名的书画家,他的字画,随便一张,都价值过万。

那天,在他的画室,聊到从艺的艰辛,他拿出一幅字。看,有个字写坏了,要毁掉,他边说边把绢纸揉成团,扔进纸篓。

随后,他又拿出一张成品——白居易的《琵琶行》。这张,也要扔掉,他说。那是张极好的字,白绢纸上,右边只写了半张,左边尚是空白。粒粒墨色,如花绽放,字圆玉润,柔而有骨,有署名,有画家鲜红的闲章,在我眼里,称得上完美无缺,如果拿出去,最少能卖两万元以上。

我惊讶道:“为什么要扔,哪里有缺憾?”

他指着说:“可能是盖章的时候,移动了一点点。这里,印没有盖好,有点儿模糊。”只因为这个,就要扔掉,太可惜了。

我说:“要不然,你把这张赠我吧,我喜欢,不在乎这个章的模糊。”

“不行,”他说,“不圆满的东西,怎么可以出画室!”说完,他把那张字,也一样揉了,并在我的惊愕中,扔进了纸篓!

可能是看出我的心疼,他解释说:“这样的字,有时候,一天都要毁

武汉大学领导(干部)人文素养培训中心

掉好几张,没办法,总是不能圆满。”

因为总是“不圆满”,他的纸篓里,每天都要扔掉至少几万元的字画。

也因为圆满,他的字画,张张都是精品,且在国内外价值狂飙。

《书林纪事》上,说到文征明,说他每天写《千字文》十本,一生写字,从不马虎,不满意的地方,不厌倦地改,他的字,自然是炉火纯青。

还有董其昌。明末以书画名扬四海,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但他犹自感慨,技艺何时才能有精进呢?

不是没有进步,是他们的目标,过于高远;追求,过于完美;行进的'节拍,尚觉缓慢,所以才对自己不满。

也只有那些对自己不满的人,才更有可能圆满。

哲理故事与感悟

哲理故事:境界与底线

青春与汗水哲理故事

得到与享受哲理故事

百年与十分钟哲理故事

神鸟与猫头鹰哲理故事

故事就这样圆满的结束了。

生存与饥饿的哲理故事

挫折与放弃的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追求成功与绿茶

不满与圆满的哲理故事(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不满与圆满的哲理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