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50字哲理故事(共含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nf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位外国女孩,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举行残疾人运动会,报名的时候,来了一个失却了双腿的人,说他要参加游泳比赛。登记小姐很小心地问他在水里将怎样游,失却双腿的人说他会用双手游泳。
又来了一个失却了双臂的人,也要报名参加游泳比赛,小姐问他将如何游,失却双臂的人说他会用双腿游泳。
小姐刚给他们登记完了,来了一个既没有双腿也没有双臂的人,也要报名参加游泳比赛。小姐竭力镇静自己,小声问他将怎样游泳,那人笑嘻嘻地答道:“我将用耳朵游泳。”
正式比赛的那一天,人山人海。当失却四肢的人出现在跳台的时候,简直山呼海啸。发令枪响了,运动员嘭嘭入水。一道道白箭推进,浪花迸溅,竟令人一时看不清英雄的所在。比赛的结果出来了,冠军是失却双腿的人。季军是……英雄呢?没有人看到英雄在哪里,终点线的附近找不着英雄独特的身姿。真奇怪,大家分明看到失却四肢的游泳者,跳进水里了啊!
终于在起点附近找到了英雄。他沉入水底,已经淹死了。在他的头上,戴着一顶鲜艳的游泳帽,遮住了耳朵。那是根据泳场规则,在比赛前由一位美丽的姑娘给他戴上的。
我曾把这故事讲给旁人听。听完之后的反应,形形色色。
有人说,那是一个阴谋。可能是哪个想夺冠军的人出的损招。
有人说,那个来送泳帽的人,如果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就好了,泳者就会保持清醒,拒绝戴那顶美丽杀人的帽子。
我把这些议论告诉女孩。她说,干吗都是负面?这是一个笑话啊,虽然有一点深沉。当我们完整的时候,奋斗比较容易。当我们没有手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脚奋斗。当我们没有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奋斗。当我们手和脚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耳朵奋斗。
但是,即使在这时,我们依然有失败甚至完全毁灭的可能。很多英雄,在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之后,并没有得到最后的成功。凶手正是自己的耳朵——你最值得骄傲的本领!
芝诺是古希腊一个极善于诡辩的哲学家。他的一个众人皆知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诡辩是这样的: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假设乌龟先爬一段路然后阿基里斯去追它。芝诺认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前者在追上后者之前必须首先达到后者的出发点,可是,这时后者又向前爬了一段路了。于是前者又必须赶上这段路,可是这时后者又向前爬了。由于阿基里斯和乌龟之间的距离可依次分成无数小段,因此阿基里斯虽然越追越近,但永远追不上乌龟。
当然,这个结论在实践上是错误的,但奇怪的是这一论证在逻辑上却没有任何毛病。
在古希腊,还有一更妙的诡辩是这样的:1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3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以此类推,1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这同样是实践上错,逻辑上对。
对于诡辩怎么看,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实践角度去评价它,总是根据事实去说它是错的,这种评价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那些古老诡辩家的意图。那些诡辩家自己也知道这些诡辩在实践上是错误的,他们也并不真的想否认事实,谁也没有这么傻,真正傻的是那些认为诡辩家是犯傻的人。那些人傻就傻在不去想一想诡辩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其实,“实践上错,逻辑上对”这一结果是为了说明,思想的情况和事实的情况是不同的,思想中的真理和事实上的真理是不同的真理,这两种真理分别有着不同的用处。例如,逻辑定理与事实就常常不一致。有一条逻辑定理说的是“随便一句假话都能推出任何一句话”,这听上去十分荒.唐。结果真的有人就要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证明从“2+2=5”推出“罗素是教皇”。深邃无比的罗素做出了如下的证明:假定2+2=5;等式的两边各减去2,得出2=3;易位得3=2;两边各减去1,得出2=1;教皇与罗素是两个人,但既然2=1,教皇与罗素就是1个人,所以罗素是教皇。
这个结论,有人说是笑话,如果是这样,应当说是一个很深刻的笑话。由此,的确可以悟出,思想和事实是两回事,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实际上这并不很难理解,我们在数学中讲到的点、线、面、平行线、三角形、圆形等等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思想中的理想化的东西。思想与事实的联系只是表现为思想可以应用到事实中去。前面讲到的那两个诡辩只是给错误想法敲敲警钟,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它们的确很荒谬。
从前有一个岛,岛上生活着所有的情感:幸福、悲伤、知识和包括爱在内的所有其他情感。一天,所有的情感都听到消息说,这座岛屿即将沉没,因此他们都建造好小船,纷纷离开。除了爱。
爱是唯一一个留下来的,她希望尽可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当小岛就要沉没的那一刻,爱决定求援。
富有驾着一艘大船从爱的身边经过。爱说:“富有,你能带上我么?”
富有回答说:”不行,不行!我的船上装满了金银财宝。这里没有你的地方。”
虚荣坐者一条漂亮的船,也从爱的身旁驶过,爱向虚荣求助:“虚荣,请帮帮我!”
虚荣回答说:“不行哦,爱。你浑身湿淋淋的,会弄脏我的船的。”
悲伤的船靠近了,爱于是问道:“悲伤,请让我跟你走吧。”“噢。。。爱,我太悲伤了,我想一个人呆着!”
幸福也经过爱的身边,可她太开心了,连爱的呼唤都没有听见。
突然,有个声音喊到:“来,爱,我带你走。”说话的是一位老者。爱太高兴了,甚至忘了问这位老者他们将到哪里去。当他们来到岸上,老者就径自走开了。爱突然意识到老者给了她莫大的帮助,便问另一位老者--知识:“是谁帮了我?”知识说:“是时间。”
“时间?”爱问道,“可是时间为什么要帮我?”知识睿智的微笑道:“因为只有时间能够了解爱的价值。”
150字哲理故事:站在前人的肩膀
我国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有两句著名的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不怕浮云遮眼,看得清晰透彻。同样,我们在识人问题上,也只有站得高,才能不怕浮云遮眼,看得清晰透彻。在识人问题要想清晰透彻地发现、鉴别人才必须升高一层观察、思考。所谓升高看问题和想问题。我们识人要站在前人的肩上来观察、分析人。因为前人在识人问题上,已经为人们总结了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经验和方法。只有以前人识人的智慧、经验和方法为基础,吸取其识人的精华,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识别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在识人的问题上,不仅要站在前人的肩上,从历史的高度来识别人才,而且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识别人才。从当今所处的信息时代来识别当今时代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我们要发展眼光识别人才。在识别人才时,既要立足当前,我们们要用发展眼光识别人才。在识别人才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来识别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以满足当前的需要;同时又要考虑到未来对人才的需求,识别跨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说识人才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就是指不仅要站的中国看世界是,而且要站在世界看中国。对古今中外关于识人的丰富知识和方法要充分地利用来为今天识人而服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站在较高的一层,来看较低的一层,有助于克服固步自封,或者”夜郎自大",从而更准确地及时发现和识别真才实学者。在识人时,我们主张升高一层观察、思考或比较,第一是站得高,看得远;第二是居高临下,看得清。看得远就能高瞻远瞩,不会满足于现有的能力,而会自觉追求更高的目标;看得清楚就会自知之明,不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永远谦虚好学,自强不息。这样,就会对识人问题产生新概念,新方法,就会突破原有的识人的习惯领域,使自己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150字哲理故事:花瓶的规律
如果花瓶碎了,怎么办?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且一扔了事,干脆利索,全然不曾思考与之有关的规律。那么,这里头有规律吗?
有。这就是,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后即可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为16:1,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比为1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为16: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于是,发现这一倍比关系的人便将此规律用于考古研究或天体研究,从而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肢碎片推测它的原状,并迅速恢复它们的原貌!
这位极按善思考的聪明人,就是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
可是,我们做到了吗?没有,于是突然发现了我们的可悲。这就是,打碎瓶子的经历,我们肯定有过,可是,当包含其间的规律从我们身边淘气地溜走时,我们拥抱过他吗?没有!就因为迟钝!如此看来,花瓶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千万别一不留神,把我们的聪明打碎了!
150字哲理故事:谁得到了那块玉
有个朋友给我们讲故事,他讲得一波三折,我听得惊听得惊心动魄,几乎要陪他落一番泪,虽然他并没这个意向。
他说当他看见那块玉时,心脏几乎要从胸腔里跳出来,但只一瞬间他又装得若无其事,好像根本没看见这么个宝贝,把话题切换到那个并没有多大价值的帽筒上面。他非常认真地就帽筒跟那个农民讨价还价,当然这笔生意没做成,回家之后他一夜未眠,脑子里全是那块玉。等到天明时他已经想好了对策,胸有成竹地又赶到农民的家中,他继续在帽筒的价格上与农民争执不下,那个农民更是认为不能轻易出手。我的朋友便怏怏而退,只在出门时不经意地说,我这几十里赶过来,总得带点什么回去,要么你把昨天那块玉卖给我吧。那个农民本来已经有点不好意思,听他一说觉得也是,就把玉拿出来卖给了他,他们这一回在价钱上没有太多的分歧,那块要价50元的玉被他用45元买了下来。
拿回来就有人要以3000元收购,我的朋友都没卖。他总结这笔得意的交易时说,千万不能把你的心情表现出来,尤其是遇到真正的心爱之物。他进一步论证说,比如我要是一开始就扑上去,说不定5000块钱那人也不卖,他不知道自己有个怎样的宝贝哩。
他说得实在太有道理了,简直是至理名言,可为什么我就永远也做不到?如果我是这个朋友,无论如何我都不能那么镇静。我看着我的宝贝,心里是尖锐的疼痛,一下一下地刺着,我想我要把它带回家。然后那个农民会来阻止,他会开出一个天价,他说你必须拿出这么多钱才能再次看见它,我的疼痛就会一下子转化为绝望与悲伤,我只能顶着这两种心情离开他的家。
这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和感性的人的区别。我的朋友轻易地就买到了那块玉,他还用同样的方法买了很多玉,在他的匣子里玉们就像他寂寞的嫔妃,他都热爱过,他都获得过,最后都渐渐被他淡漠。而我的玉在我心里,化成了我一道道的伤痕,伤痕就是年轮,年轮就是岁月,岁月就是生命,我和我的朋友,究竟是谁真正得到那块玉了呢?
为什么一生只做一件事,听我慢慢道来!我家门前有两家卖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记”,另一家叫“张记”。两家店是同时开张的。刚开始,“潘记”生意十分兴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队等候,来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记的特点是:豆腐做得很结实,口感好,给的量特别大。相比之下,张记老豆腐就不一样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软,软得像汤汁,不成形状;其次是给的豆腐少,加的汤多,一碗老豆腐半碗多汤。因此,有一段时间,,张记的门前冷冷清清。有一天早上,因为我起床晚了,只好来到张记的豆腐店。
吃完了一碗老豆腐,老板走过来,笑着问我豆腐怎么样。我实话实说:“味道还行,就是豆腐有点软。”老板笑了笑,竟有几分满意的样子。我说:“你怎么不学学潘记呢?”老板看着我说:“学他什么呀?”我说:“把豆腐做得结实一点呀!”老板反问我:“我为什么要学他呢?”沉思了一下,老板自我解释说:“我知道了,你是说,来我这边吃豆腐的人少,是吗?”我点点头。老板建议我两个月以后再来,看看是不是会有变化。
大概一个多月后,张记的门前居然真的排起了长队。我很好奇,也排队买了一碗,看看碗里的豆腐,仍然是稀稀的汤汁,和以前没什么两样,吃起来,也是从前的味道。老板脸上仍然挂着憨厚的笑,我也笑着问:“能告诉我这其中的秘诀吗?”
老板说:“其实,我和潘记的老板是师兄弟。”我有些惊讶:“那你们做的豆腐不一样呀?”老板说:“是不一样。我师兄———潘记做的豆腐确实好,我真比不上;但我的豆腐汤是加入好几种骨头,再配上调料,再经过12个小时熬制而成,师兄在这方面就不如我了。”见我还有些不解,老板继续解释:“这是我师傅特意传授给我们的。师傅说,生意要想长远,就必须有自己的特长。师傅还告诉我们,‘吃’的生意最难做,因为众口难调,人的口味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山珍海味,经常吃也会烦。
因此师傅传给我们不同手艺。这样,人们吃腻了我师兄的豆腐,就会到我这里来喝汤。时间长了,人们还会回到我师兄那里。再过一段时间,人们又会来我这里。这样,我们师兄弟的生意就能比较长远地做下去,并且互不影响。”我试探地问:“你难道就不想跟师兄学做豆腐么?”老板却说:“师傅告诉我们,能做精一件事就不容易了。有时候,你想样样精,结果样样差。”张记老板的这番话,我以为除与老豆腐有关,与一个人的择业、一个人一辈子的坚守似乎都有些关联……
这是一个生命的奋斗史,一篇我很喜欢的纪录片。里面的内容是这样的:
它是一只非洲狼,不知为何,一出生它的一条腿就比其他三条短了一截。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这是致命的缺陷。当摄制组发现这只跛狼时,断言它将活不过童年。也许正是这种不幸,激发了摄制组的兴趣,他们决定跟踪拍摄跛狼的生命历程。
在哺乳期,这只跛狼就呈现出生存的艰难。它总是落后于兄弟姐妹抢得母亲的乳头,甚至有时候只能等兄弟姐妹饱餐之后,才能在母亲早已干瘪的乳房上费力地吮吸一阵子。
狼的哺乳期一般只有三个月,哺乳期的竞争还算不上激烈。三个月后,悠哉的食物来源只要是父母亲捕杀回来的野兔、羚羊等动物,这时,小跛狼的生存面临了更大的危机。当母亲从外面叼回食物,它的兄弟姐妹们箭一般一拥而上,大快朵颐,等它上前,几乎连插针的缝隙都没有了。小跛狼通常是等别人享受完盛宴之后,才能去捡拾那些剩下的骨头和皮毛,他的母亲对他的处境始终视而不见。在动物界,母亲从来不偏爱袒护某个子女,哪怕它弱小得继续帮助。这是自然法则之一,只有最强壮的个体生存下来,对整个种群才有利。也许,对于这只可怜的跛狼来说,它接下来的命运就是饿死。
但事情总有例外,在经历无数次挨饿的痛苦后,小跛狼有一天突然做出了惊人之举。那天,当它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靠近食物时,它愤怒地咬住一只争抢者的后腿,使劲的往外拖。受袭者一声尖叫,退出了争抢的队伍,小跛狼立即坚定的插了进去。那天,它第一次饱餐了一顿。此后,这种犀利的抢食方式,让小跛狼受益匪浅,它最终成功成长为一只成年狼。
狼是群居动物,它们共同捕食、共同享受战果,但千万不要以为狼群是共产主义社会。在群体中,贡献最小者,通常会被同伴逐出狼群的领地,成为流浪狼,其结果将是死路一条。这也是自然法则之一,弱小者会削弱整体的战斗力,不利于整个种群的发展壮大,甚至会拖垮整个狼群。要想在群体中继续生存下去,跛狼必须成为捕食能手,最起码不能拖大家的后腿。这对一只先天残疾的狼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一切再次出乎预料,成年后的跛狼在捕食活动中表现不俗,尽管它的速度略逊于同伴,但它的敏锐力和耐力比同伴更强。它总能最先发现攻击的对象,并第一个冲上去。更可贵的是,它能以惊人的持久力追击猎物。有时候,眼看猎物就要逃脱狼群的围剿,它任坚持追击,独自与猎物决斗,它曾多次被黄牛高高挑起,重重摔倒后又迅速爬起与对手相搏。常常在他的最后坚持下,整个狼群或得了更多的战利品。
跛狼不是集体中最优秀的,但它是最尽力、最拼命的,它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这让它在狼群中获得了同伴的敬重和不可动摇的地位。更让人欣喜的是,它还获得了一只母狼的青睐,它们最后结成伴侣,并育有6只幼崽。
一只被人类早早判了“死刑”的跛狼,最后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不仅如此,它还赢得了地位、爱情和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着实让我们值得学习这只跛狼的精神。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对他的手下说过这样一段话: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口井,这口井既是财富,更是镜子。
贪欲乃万恶之源。贪心不足,不仅让人烦恼忧愁,还会被贪欲一步一步地引向灾难的深渊。古往今来,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嫌自己的水井不满,总是喜欢拿自己的荣辱得失与别人相比,结果越比越不平衡,越比越不安分。于是就守不住自己的那口井。唐朝卒徒出身的宿州太守陈蟠,因贪赃被处死时,索笔提词:“积金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四句小诗,言简意赅,一语道尽人生。
面对自己的一口井,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平静地生活。不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是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都能做到不怨天尤人,不悲观失望,不自暴自弃。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清朝倪元坦曾言:“别人骑马我骑驴,自觉无颜叹不如。君试回头一察看,道旁还有赤脚夫。”以这样的心态看待生活,就会知足常乐,就不会嫌自己的水井不满,就会守住自己的那口井。
守住自己的一口井,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有人问:“诗人为什么不像小说家、散文家一样称‘家’呢?”
旁边一人解释说:“诗人很浪漫,要到处去寻找灵感,不能被‘家’拖累。”
“不对!”诗人感叹说:“因为一首诗卖不到几个钱,我们才没能力成‘家’!”
小幽默大智慧:世界是浪漫的,更是现实的,诗人有超脱的一面,还有俗世的一面。
150字哲理小故事集锦 兔子与老鹰的故事
一只鹰坐在高高的树上休息,无所事事。
一只小兔子看见鹰并且问它,“我能象你一样坐着什么都不干吗?”
鹰回答:“行啊,为什么不行呢!”
于是,兔子坐在鹰下面的地上休息。突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扑到兔子身上把它吃掉了。
故事寓意:
要想坐着无所事事,你必须有一定的高度。
从前一个穷汉去拜访亲戚,受到热情的款待,以致于喝得酩酊大醉,在座位上酣酣睡去。
刚巧,那位亲戚因为公事,必须立即外出,眼看着那个穷亲戚醉得人事不醒,就把价值非常昂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匆匆离去。
这个穷汉已经烂醉如泥,哪里知道这件事情。醉醒之后,他也起身到外奔忙去了。他仍然一贫如洗,生活潦倒,仅能糊口。
这时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价值连城的宝珠。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又碰见那位亲戚。对方目睹他衣衫褴褛的样子,不禁叹息道:“你为了衣食费尽心机,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以前,我还以为你生活得很舒适,因为那年你来我家里时,我曾把一枚价值连城的宝珠缝在你的衣服里。本想着你会从此富有起来,可是你却毫不知情,一直为衣食奔波劳碌。”
曾几何时,佛将一切智慧送给世人,可惜大家却不知不觉地忘掉昂贵的一切智慧,仍然劳劳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
一个男人邀请三个小男孩在雪地上玩一个游戏:“我呆会儿站在雪地的那一边,等我发出信号后,你们就开始跑。谁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最直,谁就是这场比赛的胜利者,可以拿到奖品。”
比赛开始了。第一个小男孩从迈出的第一步开始,眼光就紧紧地盯着自己的双脚,以确保自己的脚印更直。第二个小男孩一直在左顾右盼,观察着同伴是如何做的。第三个小男孩最终赢得了这场比赛,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站在对面的那个男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直盯着他手中拿着的奖品。
只有将眼光坚定不移地聚焦在人生目标上的人,才会少走弯路,与成功的距离也会大大缩短。
为了修建一座动物园,决策者举行了一个专家会议,讨论怎样才能捉住老虎,因为没有老虎的动物园注定是缺乏吸引力的,大家说了很多办法,但决策者依然感到不满意。
这时,有位学者站起来说:“要把一只老虎关进笼子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把一个人关进笼子里,却很简单—所以,其实老虎已经抓到了。”
包括决策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听得莫名其妙,其实,这位学者说的是一个“变换”的原理:把笼子的内部变成外部,而把外部变成内部,不管哪里有老虎,都可以“捉”到。决策者恍然大悟,于是,这个大胆的想法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天然动物园,老虎和其他野兽在自然环境下生活,参观者则被“关”进活动的“笼子”—在密封的汽车里游览。
★ 哲理故事感悟
★ 等价交换哲理故事
★ 哲理故事:平等
★ 哲理故事-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