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猜猜

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原文阅读及译文(共含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猜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篇1:《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迁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扬子云诚知人!”

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辱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

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励俗,近古之逸民也。(《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

译文:

汉王朝兴起后,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这四个人在秦王朝统治天下时,逃避到商雒山深处,等待天下平定。汉高祖听说后召见他们,他们没有来。后来吕后采用留侯张良的计策,(让皇太子带着丝织物,谦辞卑礼,用坐乘的小车将其)迎接到自己身边,辅佐自己。四人到来后,随从太子见高祖,高祖敬重他们而待为上宾,太子也由此受到重视,地位于是得以稳固。

他们之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子,都能修身自重,不该穿的不穿,不该吃的不吃。汉成帝在位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招聘子真,子真不应召,以不屈服而终。

君平在成都街市上占卜算卦,他认为:“占卜虽然是低贱的职业,但是可以使众人得到好处。有卜问邪恶不正之事的,就依照蓍草和龟甲向他言明利害。给做儿子的占卜,就依孝道解说;给做弟弟的占卜,晓以顺服之理;给做臣子的占卜,以忠君的思想为依据。这样因势利导,引导不同的`人们都走向善的方面.遵从我的话的人,已有一大半了。”严君平每天才接待几个人,收入百钱能够养活自己了,就关闭店铺放下帘子在家教授《老子》。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无不通晓,依照老子、庄周的理论,著书十余万字。

扬雄年轻时曾跟从他游学,后来在京师做官而名声显著,多次对朝廷贤德的官吏称赞严君平的品行。杜陵人李强一向和扬雄很好,后来做官为益州牧,高兴地对杨雄说:“这下我真要得到严君平了。”扬雄说:“你要以礼待之,他这个人可见而不可屈为人所用。”李强内心不以为然。待其到蜀地上任后,和君平以礼相见,却始终不敢提出召其为属吏的事,于是叹道:“扬子云确实了解人啊!”

严君平活到九十余岁,到死都以占卜算卦为业,蜀地的人都热爱和尊敬他,至今仍赞不绝口。后来扬雄著书言及当世之士,特别称赞这两个人。他评论说:“有人问:君子怕终身于世而无名可称,何不以名卿之势成就其名?我以为:君子自己培养自己的品德,则名声可立。梁、齐、楚、赵等诸侯王并非不富贵,可是用什么来成就他们的名声呢?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在岩石之下耕作,名声却响于整个京城,难道是因为他身为公卿吗?难道是因为他身为公卿吗?楚地两个姓龚的人白洁其身,有清明之名!蜀郡严君平深沉无欲,不做苟合取悦别人的事,不操苟且求利的职业,长久幽居而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即使是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又怎能与他相比呢?推荐此人并任用他,不也是国家的宝贝吗?”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等均未曾做官,然而他们的风范、名声足以阻止贪婪、激励世俗,是近古避世隐居之人。

篇2:《汉书·龚遂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汉书·龚遂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二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太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数年,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龚遂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争:争论

B.至于涕泣,蹇蹇亡已蹇蹇:同“謇謇”,忠贞

C.渐渍邪恶所习渍: 沾染

D.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翕:安定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二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太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B.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二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太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C.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二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太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D.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二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太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龚遂为人忠厚刚毅,有节操,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他敢于直言,以至昌邑王和国人都畏惧他。

B.龚遂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声名远播,汉宣帝一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才思敏捷,与皇帝对答如流,皇帝很高兴,赏赐黄金、加官晋爵。

C.龚遂一直忠诚于昌邑王刘贺。刘贺即位仅27天,就因淫二乱而被废黜,而原昌邑群臣都被处死,只有龚遂与中尉王太阳多次正言直谏而得以免去死刑,被剃去头发服徭役。

D.龚遂理政才能突出,在担任渤海太守时,罢免追捕盗贼的官吏,安抚百姓,改变当地的奢侈之风,使百姓安居乐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2) 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参考答案

4.A。通“诤”,规劝。

5.A(解析:正确的断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二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太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6.B(解析:“汉宣帝初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一句表述有误,依据原文“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一句可知,汉宣帝初见龚遂时并不喜欢他,更谈不上赏识。另外“加官晋爵”也错)

7.(1) 当面指责昌邑王的过错,以至昌邑王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中令太会羞辱人了。”(得分点:“刺”“至”“愧”)

(2) 昌邑王让左右侍从回避(后),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 (得分点:“辟”“所以”“无道”)

【参考译文】

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侍奉昌邑王刘贺。刘贺行为举止大多不合正道,龚遂为人忠诚厚道,刚毅有节操,在朝堂内对昌邑王进行规谏,在朝堂外批评昌邑王的太傅、丞相等左右大臣,引经据义,痛陈祸福,(有时甚至)到了落泪的地步,正言直谏没有丝毫懈怠。当面指责昌邑王的过错,以至昌邑王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中令太会羞辱人了。”以至国中人都害怕畏忌他。昌邑王曾经长期与养马驾车、宰杀牲畜的奴仆一起饮酒作乐,随意赏赐,没有节度,龚遂入宫拜谒昌邑王,哭泣着用膝盖爬行,左右侍从见此情景都禁不住流下眼泪。昌邑王说:“郎中令为什么哭泣?”龚遂说:“我为社稷危亡而痛惜!希望(大王)给我机会诉说我的看法。”昌邑王让左右侍从回避(后),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昌邑王说:“不知道。”龚遂说:“我听说胶西王有个谀臣叫侯得。胶西王的所作所为与桀纣一样,而侯得却认为可以与尧舜相比。胶西王很喜欢他的谄谀之辞,曾经与他起居一处,只听侯得的`话,以致落到亡国的下场。如今大王亲近众小人,沾染上各种恶习,这是存亡的关键,您不可以不谨慎啊。请允许我选择一些通经术有品行的侍从郎官与您共处,平时起居多诵读《诗》《书》,熟悉礼仪,应该大有益处。”昌邑王答应了。(后来)赶上汉昭帝驾崩,(因为)没有子嗣,昌邑王刘贺承嗣即位,他原先的官属都征召入京。昌邑王即位二十七天,最终因淫二乱而被废黜。原昌邑群臣因犯“陷大王于恶行不道”之罪,都被处死,(因为这)被杀掉的有二百多人,只有龚遂与中尉王太阳因多次正言直谏而得以免去死刑,被剃去头发服徭役。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邻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自远处看见,认为龚遂与所听说的不符,心中对他有轻视之感,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困,而(当地的)官吏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渤海岸边耍弄耍弄罢了。现在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外加赏赐黄金给龚遂,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到了,(便)派兵来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传达文书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罢去。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是盗贼。龚遂单独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都散去了。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行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渤海郡一带的风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亲自做表率。追求俭朴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足充实。诉讼停止了。

过了几年,宣帝因为龚遂年老不能担任公卿,让他担任水衡都尉一职。宣帝很看重他,龚遂在官任上寿终。

篇3:《汉书·严助传》原文及翻译

《汉书·严助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①,上颇俳优②畜之。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蚡。蚡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足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于是助诘蚡曰:“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罢。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上问所欲,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助恐,上书谢称:“《春秋》天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臣助当伏诛。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③。”诏许,因留侍中。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选自《汉书 严助传》,有删节)

【注】①不根持论:不能坚持根本原则。②俳(pái)优:演滑稽戏的艺人。③计最:地方政府上报朝廷的官员考核。

【译文】

严助是会稽吴县人,严忌的儿子,也有人说是严忌同族人的子弟。郡国荐举有才德的人,对答皇帝策问的'有一百多人,武帝认为严助的对策好,因此只提拔严助一人为中大夫。后来又选拔了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人,他们同在武帝身边。这时征伐周边少数民族,开置边郡,军队多次出动,对内改革制度,朝廷事务繁多,因此屡次选举有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于平民(平民出身),几年官至丞相,开东阁,延请贤士同他一起商议国家事务,朝见到天子,乘便谈论对国家有利之事。皇上命严助等人与大臣辩论,天子门客与公卿大夫彼此用义理文章互相对答,大臣们多次被驳倒。其中特别受皇上信任宠幸的是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常常称病回避事情。东方朔、枚皋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逗乐解闷的滑稽优伶看待。只有严助与吾丘寿王被任用,而且严助最先被任用。

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出动军队围攻东瓯,东瓯向汉朝告急求救。当时武帝不到二十岁,就此事问太尉田蚡。田蚡认为,越人互相攻击,对他们来说是经常的事,而且他们对汉朝态度反复无常,不值得烦劳中国前去救援,从秦朝时就抛弃了那里,不隶属于中国。于是严助反问田蚡说:“只是担忧力量不够救援,德行不够覆盖,如果能够,为什么抛弃那里呢?况且秦朝连国都咸阳都抛弃了,哪里只是越地!现在小国因走投无路来告急求救,如果天子不救助,他们还能到哪里去求助,天子又凭什么来统治万国呢?”皇上说:“不值得与太尉商议。我刚即位,不想拿出虎符到郡国调兵。”于是派遣严助凭节杖到会稽调兵。会稽太守以严助没有调兵的虎符,想根据汉朝的法律拒绝,不派兵。严助就杀了一个司马,宣告汉武帝的意旨,于是出动军队从海上前往救援东瓯。还没到,闽越就引兵撤退了。

严助陪侍皇上闲谈,皇上问严助居住在家乡时的情况,严助回答说:“家里很穷,被富有的连襟欺辱。”皇上问他想要什么,回答说,希望当会稽太守。于是皇上授予他会稽太守的官职。过了好几年,武帝都没有听到称赞严助政绩的报告。皇上赐书说:“诏令会稽太守:你厌倦了宫廷,认为侍从之事劳累,思念故土,出京当了郡官。会稽东面连接大海,南面靠近诸越,北面靠长江。近来,阔别许久没有听到你的消息,把你的情况全部根据《春秋》经义禀告我,不要使用苏秦的纵横之术。”严助非常害怕,上书谢罪说:“《春秋》载,天子出居郑国,是因为不能孝顺母亲,所以失去天子位。臣子侍奉君主,就好像子女侍奉父母一样,臣严助应该接受惩罚。陛下不忍心杀我,我希望亲自进京奉上三年的考绩。”诏令同意,他于是留在京城担任侍中。遇到奇异的事情,武帝就让严助写成文章,写成的赋颂有几十篇。

篇4:汉书·京房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汉书·京房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永光间,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按。”房曰:“知其巧按而用之,将以为贤邪?”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

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痞,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因免冠顿首,曰:“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令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房上中郎任良、姚平,曰:“愿以为刺史,试考功法。”石显疾房,欲远之,建言宜试以房为郡守。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秋八百石,以考功法治郡。房自知数以论议为大臣所非,与石显有隙,不欲远离左右,及为太守,忧惧。去月余,石显短考功课吏法于上,房竟征下狱,后弃市,时年四十一。

(选自《汉书·京房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B.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C.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D.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称为“五经”。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口之一。

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所给的溢号。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免冠”以谢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房跟随焦延寿学《易》,深得其学真传。焦延寿擅长预测自然灾异变化,用风雨寒温来占卜。京房对此也极为精通,多次预言灾异都说中了。

B.京房以灾异之说参与政事,带来了杀身之祸。他借出现日蚀等反常天象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竟被置于死地,结局不出其师焦延寿所料。

C.京房提出考功课吏法,但推行受阻。京房以古代帝王按功选贤任能为例提出考功课吏法,遭到官员反对,于是请求自任郡守以试行,也以失败告终。

D.京房和石显有隙,两人斗争激烈。京房以古代帝王用人不当导致天下大乱,暗指皇上任用石显导致灾异横生;石显则憎恨京房,试图把京房排挤出京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5分)

(2)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痛而更求贤?(5分)

参考答案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和结构判断。“不可许上/意向之”断句有误,“上”指“皇上”,作“意向之”的主语,“上”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 D项;“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断句有误,“诸刺史”作“召见”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令房晓以课事”承前省略了主语“上”,据此排除A项,正确答案为B。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论语》不属于“五经”之一,《春秋》为“五经”之一。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请求自任郡守”错,石显等人建议皇上让京房担任魏郡太守。

7.[答案](1)京房多次上奏折,预言这个现象将要出现,说的情况屡次相合。天子对他十分赏识,多次召见他。(“数”“疏”“说”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2分)

(2)像这样,任用贤人社会一定治理得好,任用没有才能的人社会一定混乱,这是必然的道理。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不觉醒而另外寻求贤才呢?(“治”“不肖”“更”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紧扣重要的采分点,如重点实词等。

【参考译文】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研究《易》,侍奉梁人焦延寿。焦延寿常说:“能够学到我的思想学说又因此亡身的人,一定是京生啊。”焦延寿擅长预测自然灾异变化,用风雨寒温来占卜:每次占卜都能应验。京房也格外精通。初元四年京房被举荐为孝廉而做了郎官。永光年间,西羌反叛,出现日蚀,太阳长时昏暗无光。京房多次上奏折,预言这个现象将要出现,说的情况屡次相合。天子对他十分赏识,多次召见他。京房回答说:“古代帝王按功选贤任能,则万物变化顺当,吉祥的征兆显著。现在应当命令百官考核自己的政绩,灾异就可以停止。”皇上下诏命令京房主持考核,京房于是进献考察功绩、考核官吏的法规。皇上命令公卿朝臣同京房开会讨论,公卿朝臣都认为京房说的法规繁琐,要上下级互相监督,不能同意。可是皇上倾向京房,当时各州刺史到京师奏事,皇上召见剌史们,让京房把考核的事情讲给他们听,刺史们也认为不可行。这个时候,中书令石显专权。京房曾经在闲暇时进见皇上,问皇上:“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危亡?任用的又是什么人?”

皇上回答说:“国君不贤明,而任用的人又花言巧语巴结奉承。”京房说:“知道他们是那样而又任用他们,莫非认为是贤才?”皇上说:“就是认为他们是贤才。”京房又问:“但是现在根据什么知道他们不是贤才呢?”皇上说:“根据那个时代的混乱和国君的危亡而知道的`。”京房又问:“像这样,任用贤人社会一定治理得好,任用没有才能的人社会一定混乱,这是必然的道理。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不觉醒而另外寻求贤才呢?”皇上说:“面临危亡的国君自己都以为自己的臣子就是贤臣,假如都能觉醒,天下怎么会有危亡的国君呢?”京房于是脱帽叩头,说:“现在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倒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草木春凋秋荣,陨霜不败。《春秋》所记灾异全有。陛下看今天的政治是清明还是混乱呢?”皇上说:“也混乱到极点了!今日作乱的是谁呀?”京房回答说:“明君应当自己知道是谁。”京房指的是石显,皇上也知道,对京房说:“已经明白了。”京房结束进见出来,后来皇上命令京房推举通晓考察功绩、考核官员的弟子,打算试用他们。京房推荐中郎任良、姚平,说:“希望用他们担任刺史,试行考功法。”石显憎恶京房,想使他远离朝廷,建议皇上应该用京房担任郡守试行考功法。汉元帝于是用京房做魏郡太守,俸禄八百石,试用考功法治理郡事。京房知道自己屡次议论时的意见被大臣们反对,又与石显有怨恨,不想远离京城,等到外出做太守,内心忧惧。京房离开京城一个多月,石显在皇上面前说考功课吏法的缺点,京房竟被征召回京城关进监狱,后被处死示众,年仅四十一岁。

篇5:《汉书·原涉传》原文及参考译文

《汉书·原涉传》原文及参考译文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撤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②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③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

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已足矣。”尹公许之。涉如言谢,复服遣去。

更始西屏将军申徒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涉欲亡去,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

参考译文

原涉,字巨先。其祖父在汉武帝时以豪杰的身份从阳翟县迁徙来到茂陵。他的父亲在漠哀帝时作了南阳郡太守。那时,天下富足,大郡太守死在任上的,所收到人家送来助办丧事的钱财都在千万以上,家属全数得到这笔钱,便可以用来置办产业。而当时又很少有人能够为死者守丧三年的。而到了原涉父亲死后,原涉不仅退还了南阳郡人赠送的助丧钱财,还住进丫冢庐,为父亲守丧三年,因此他在京城就出了名。大司徒史丹推举他能治理混乱的地方,让他担任谷口县令,当时他才二十多岁.谷口县的百姓听到原涉的名声,他没有发什么号令,谷口就安定了.原涉专门做一些救济穷人、为人排忧解难的事。一次,有人置办酒宴请原涉,原涉刚走进里门,宾客中就有人告诉他说,他所知道的母亲有病的那一家,现在因病避居在里中,原涉随即便去登门探望,叩门。听见家中有哭丧声,原涉就进去吊唁,又询问治丧的情况。见到其家中一无所有,他便说:“请把屋子打扫干净,给死者洗一个澡,等着我回来。”原涉回到置办酒席的主人处,对宾客们叹息道: “人家母亲去世了,躺在地上不能收殓,我哪有心思享用这些酒食啊!请撤掉酒席吧。”宾客们抢着询问应当买些什么,原涉便按着哀怜丧家的礼节,侧身席地而坐,削好木简开出了一份购物清单,详细地列出了要购买的寿衣、被褥、棺木,以至死者嘴裹含的葬物等物品,分交给各位宾客去置办。宾客们分头奔走购买,直到曰头偏西才都又回来会集。原涉亲自检视完毕,对主人说:“现在可以接受赐宴了。”大家一同饮酒进食,而惟独原涉没有吃饱,于是就用车装载着棺木等物,领着宾客来到死者家裹,为死者入殓,并劝勉宾客等安葬完毕再离去。原涉就是这样急入之难、诚心待人的。

一天,原涉派奴仆到集市上去买肉,奴仆仗着原涉的气焰,与卖肉的争吵起来,并砍伤了卖肉者,然后逃跑了。逭时,代行茂陵县令的.尹公新上任,而原涉却没去拜会,尹公知道后便大为恼怒。他深知原涉是有名的豪侠,就想藉这件事来显严,严肃风纪。他派了两个差役守候在原涉的家门两侧。到了中午时分,见买肉的那个奴仆还不出来,差役就想杀掉原涉而去。原涉处境窘迫,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正巧遣时他所约好的要一同上坟的友人乘着几十辆车到了,他们都是当地的豪杰,便一起去劝说尹公。尹公不听劝说,豪杰们便说: “原巨先的家奴犯了法,不能缉拿归案,那就让原巨先本人脱衣自缚,双耳插箭,到官门前来谢罪吧,这样对于维护您的威望也就足够了。”尹公这才答应。于是,愿丝照着豪杰们所说的办法去谢罪,尹公让他仍穿着衣服回家去了。

更始帝的西屏将军申屠建请求原涉与他相见,对原涉大为器重。曾经捣毁原涉坟墓房舍的那个原茂陵县令尹公,现在做了申屠建的主簿。原涉本已不再仇视尹公。当他从申屠建的官府出来时,尹公故意迎上去拦住拜见原涉,对原涉说:“改朝换代啦,不应当再怀着怨恨了!”原涉说:“尹君,你为何专把我当成鱼肉任意宰割啊!”原涉因此而被激怒,便派宾客去刺杀了主簿尹公。

原涉打算逃走,申屠建觉得蒙受了耻辱因而对原涉怀恨在心。他假意说:“我要和原巨先共同镇抚三辅一带,怎么会因死了一个小吏就改变主意呢!”宾客把此话传告给原涉,并让他去自首投狱,向申屠建谢罪。申屠建同意这样办。于是,宾客们便乘着几十辆车一同送原涉去监狱。申屠建派兵途中拦截,在车上将原涉拘捕,护送的车辆一时分头疾驰逃散,于是当即就将原涉问斩,头颅被悬挂到了长安市上。

《汉书·严助传》原文及翻译

郑燮传原文及译文

《元史宋子贞传》的原文及译文

《汉书段会宗传》的原文及翻译

《贾生传》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长平之战》原文及译文

《汉书·东方朔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及赏析

《三国志·典韦传》原文及译文

《新唐书沈传师传》原文及译文

《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原文阅读及译文(锦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原文阅读及译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