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荔枝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烦躁鸡翅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钟敬文:荔枝(共含7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烦躁鸡翅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钟敬文:荔枝

篇1:钟敬文:荔枝

钟敬文:荔枝

轻红酽白,

雅称佳人纤手擘。

──东坡词

这实在使我时常想起来,有点懊恨,为什么不生在那周汉故都的秦豫之乡,又不生在那风物妩媚的江南之地,却偏偏生长在这文化落后蛮僚旧邦的岭南呢?虽说在这庚岭之阳,南海之滨,也尽有南越南汉未荒的霸迹,白云西湖挺秀的河山,足以供我们低徊游眺,少爱美好古之怀,但翘首北望,毕竟不免于爽然自失啊!

然而,生息在这样边徼的地方,略略可以叫我们感到满意的,却不能不数及饮食之事了。我用不着把岭南一切乡土风味,一一地加以陈述,但略举叙一二有趣故事以当例示便得了。

昔者苏东坡被贬南来,食蚝,觉其味美。戒语他的儿子北归时休要告诉人家,恐怕他们因此求谪岭南。这是一则谁都知道的佳话。我再来另举一个大家不大晓得的民间传说吧。俗传宋末,帝给元番追赶南下。一晚,行到我们海丰南山岭,腹甚饿,野人以饭菜──油尖米饭和粗鳞针──进之。帝食次,觉风味大佳,因叹道:

玉饭送金汤。

何必作君王?

好了,不抄了,别使馋吻的朋友听得垂涎吧。

在凡百水果都很繁盛的岭南之区,最使我爱吃的一件,该无过于荔枝了。谈到荔枝,我们总要想起唐宋两位艺术家的故事吧。这两人,一是李三郎的妃子杨玉环,她生长于西蜀,酷嗜我们故乡的荔枝。“一骑红尘把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确是当年事情逼真的写照啊。后来妃子死去,三郎一回见到进贡的荔枝,想起他从前的爱侣,还禁不住为她凄然饮泣;一是东坡,他是个着名饕餮的学士。他贬到我们岭南来,竟像是天爷爷特赐他一场饱吃的好机会一样。在许多食品中,他尤特别喜欢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不是此老馋态自行证实的绝好“招供”吗?

你们有不曾见荔枝的朋友吗?我想总该不会有吧。因为至少你们是可以从罐头的食物里见到的,虽然在那里的已经少变了形态,而且仅仅是它的肉身。若你们万一有不曾见过它来的,那末,你们要从文字里求满足时,最好是去看白居易那篇简短的《图序》。因为他写的虽不必十分相像,但总算得其近似了。(听说宋朝的蔡襄,做过一部《荔枝谱》,不知内容说的怎样。我既没有见过,也就不便多说了。)荔枝的为物,我们不必待啖喝了它的雪白的嫩肉和香醇的甘浆而后,才知道它是果中的佳品;便是起初看了它的外形,已经够知道它是很“艺术的”了。柿红的果皮上,印着龟甲似的花纹,这不是很美观么?它种果皮,或过粗糙,或伤平滑,或色泽不佳。方之于它,真像有上下床之别!记得前人把龙眼叫做“荔枝奴”。这若然只限于生熟的时期前后来论,我也可以不必多说;若含有两者性质上比拟的意思,那末,我就不能首肯了。因为像那样土劣的龙眼子,──只有苍蝇最喜欢的东西,就是做他的奴婢也有点不配啊!这么一来,也许有人要说我把荔枝看得太名贵了,但我想若平日赏识过它的,至少也该不说我在这儿撒谎吧?

我们这里荔枝上市的时候,大约正是在大地如火炉般热烘着的五六月。这时,杨梅、李子等,已经渐渐过去,黄皮子,山梨等,又多俗而寡味,荔枝总算是一种当行出色的水果了。我们当日影已斜的午后,或银月初上的黄昏,独自的或多人的,坐在那清风徐来,绿阴如盖的树下,吃着这一颗颗晶丸般的荔枝,比起古人“浮瓜沉李”的故事,不知谁要风韵得多?犹记得数年前曾以荔枝一筐,馈送某女郎,简上附以诗云:“眼前三百堪销夏,纤指无劳雪藕丝。”实在的,这种风味即比之杜甫所盛称的“公子调冰人,佳人雪藕丝”,也何须多让呢?

吾粤有着名的荔校湾,其地荔枝夹岸,白莲满塘.相传是南汉时候的昌华旧苑。

每当夏季,()荔枝繁结,避暑游人,云簇于此。我数年前客广州,正值岁暮天寒,不是它轻红高挂,招徕游客的时候,所以无缘打桨一至其地,畅尝所谓仙城风味。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有些可惜呢。

1915.7.19,写于饱啖荔枝之后

钟敬文作品_钟敬文散文集选钟敬文:西湖的雪景钟敬文:太湖游记

篇2:钟敬文简介

钟敬文:我生命中的五四

五四是中国的一个超级民族节日。她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其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像这样意义的节日在我国历史上可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唯一的。

五四运动发生于19。那一年,我十七岁(按照中国旧历虚岁的算法),是一个已经略知一些世事的青年了;在知识上,也开始有了一些积累。我在七岁左右的时候进私塾读书。那时还是晚清,家乡附近没有现在所说的学校,大城市有了,但我们乡下还没有,所以只能入这种旧式学堂。这是一家客家人创办的私塾,老师也是从邻县请来的一位讲客家话的生员。因为据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祖宗是讲客家话的,我父亲大概是为了让我不忘祖先的缘故,就让我读讲客家话的书。我先学了《三字经》、《论语》,后来好像又学了《幼学琼林》之类专讲骈偶对句的开蒙书,我都是一本一本地跟着学下去的。但老师教书的时候,只教诵读,不讲意思,不注意儿童心理,所以我那时对读书并不感兴趣,学习态度是被动的。有时老师还打人,连像我这样很老实的学生也被恫吓过,结果弄得我对读书的事,心里很怕。

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我们那个镇子破天荒地开办了第一所完全小学,当时叫“两级小学”,实行初小与高小双部学制。它看上去挺新,实际上还是半新半旧的。学校里并没有新式的教学设备,师资也还是原来的生员班底,不过是受过短期的师范培训,比如读了几个月、半年的师范专科,就又取得了新的教书资格。在功课上,开设了国文、算术、格致、体操、图画等。在作文训练上,起初做一些简单的题目,如《读书论》;稍后做史论文章,较为复杂一点了,像谈汉高祖治世的《刘(邦)项(羽)优劣论》等;策论没做过。到了高小时,老师又增加了经史典籍方面的功课,如读《左传》、《纲鉴发凡》等,让学生懂得了一些知古鉴今的道理。除此而外,虽然不是开课,但在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当中,还兴起一股风气,就是作旧诗,我也被卷了进去,并且很感兴趣。我后来一辈子写诗兼搞诗学算是在这时启蒙了。当时读的书有《唐诗三百首》和《随园诗话》等。这些书,在今天看,也是好书。这对我个人来说,可能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小学教育。那时我也读了一些文言小说,像有一部叫《余之妻》,当时很有名,作者叫徐枕亚,是礼拜六派的作家。至于白话小说,那时还见不到。总之,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陈旧的、半新半旧的教育制度下度过的。

五四运动,像一声惊雷,把我们从沉梦中唤醒。她使我们这些本来不大懂得国家民族大事的少年和青年学生,组织起来,上街游行、讲演,去各商店查禁日货,到神庙前的戏台上表演宣传爱国精神的活报剧……这些活动的想法和内容都是很单纯的,但这一来,却使我对国家社会有了一种实体的感受。过去,我在学校里做《爱国论》,都是空的;到了这时,有了自己的实践,就把原来抽象的东西,变成了实在的信念。这种初步的社会实践,还成为我后来进一步为国家社会做工作的萌芽、基础。

五四运动对我更大的启导作用是在学艺方面。像大家都知道的,在五四的前两年,即19,新文学运动已经在知识界开始了,但五四运动的巨大力量却把它在全社会范围内带动起来,并把它的革命影响扩大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气氛下,它这只文学之舟,成了一艘驶向纵深的历史海洋的“母舰”,承载了许多新学术的运送使命。它们后来又同它脱离开来,成了其他的现代新学科。在这些现代学科群中,就包括了我后来所终生从事的民俗学(包括民间文艺学)。

我接触新文学运动是在19前后,即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两年。当时国内各地的报刊大都改成了白话文,所刊载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大都是白话创作。使用文言的、或半文半白文体的报刊,虽然尚未绝迹,但到底不是主流了。这些刊物影响了我,使我抛弃了读古文、作旧诗的习惯,开始改而从事新文艺的创作。我开始学作白话的新诗、小品文和散文,不久,还与别的两位同学联合,出了一本新诗集,叫《三朵花》(自印,1923年左右)。现在另外两人都不在世了,其中的一位在大革命时期成了烈士,另一位在抗战中病逝。五四后的三四年,我还和同窗好友办过一个刊物,起名《狂飙》。那时我热血沸腾地创作新诗和写散文,在后来出版的《荔枝小品》(1927,北新书局)和《海滨的二月》(1929,北新书局)中,都收入了我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一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我的学艺活动的更重要方面是对人民大众口传的民间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加以收集整理和进行初步理论探索的工作。我的搜集活动是从参与北京大学的歌谣学运动开始的。自北大歌谣征集会在北大《日刊》上印行了《歌谣选》之后,全国各地的报刊纷纷效仿,也大都登载了歌谣、故事之类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比如广东的《群报》、上海的《妇女月刊》和我们家乡的《陆安日报》等。到了1922年底,我就跟着这个潮流活动,在我们乡下搜集歌谣故事,所得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后来发表在北大的《歌谣》周刊等刊物上。那时的这种搜集口头文学的工作,不像以后那种有组织的、有计划的调查,而是个人的、自发的活动,主要是在家族亲戚、同学和朋友中间搜集。我搜集到了一些普通流行的民歌,也有客家人的山歌等。这些材料以后在不同时期分别印成了《民间趣事》(1926,北新书局)、《客音情歌集》(1927,北新书局)等。那一时期,我还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了有关《歌谣杂谈》一类的文章,在对民间文学的理论探索方面,也做了些尝试。

在早期的新民间文学运动史上,我参与《歌谣》周刊的学术活动曾引起了社会的注意。经常有些年轻学者问我,胡适在他的《白话文学史》自序中写过一段话:“自从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发起搜集歌谣以来,出版的歌谣至少在一万首以上。在这一方面,常惠、白启明、钟敬文、顾颉刚、董作宾……诸先生的努力最不可磨灭”,对此话我怎么看?胡适在五四时是否认识我?其实这段话我也是事后才知道的。有一天,一个同乡在街上看见我,说“你现在大名鼎鼎了,胡先生的书里都讲到你了”,他还说了别的一些你老兄如何如何之类的夸奖的话,我这才第一次从他口里听说此事。后来我自己也买到了这本书,才看见了这段原文。我始终没和胡适见过面,也从无个人之间的来往。他在五四时已经名气很大,是新文学革命运动的发起人;我则还是一个学术青年,在热心地追随着这个伟大的文化运动。我想,胡适先生之所以能够注意到我,是因为我那时是《歌谣》周刊“圈”里的活跃分子,他可能是在看《歌谣》周刊时,发现了里面的几个重要作者,包括我,他认为值得一书,就把这几个人写进了他那本有名的《白话文学史》,还把我的名字写得很靠前。这主要表现了他的中国学者气派,他是完全从实际材料出发来得出他的结论的。他那时很关心歌谣,还从文学角度写过一篇著名的研究歌谣比较理论的文章,在当时很有权威性。董作宾撰写研究民歌《看见她》的论文,就受了他的启发。他那本《白话文学史》,在那时候大家都非看不可,解放后的一段时期还很流行;那么以他这样的学者这样对待当时我这样的一个年轻人,这对我认识五四和后来走上研究民间文学的学术道路,肯定是有影响的。

在参加《歌谣》周刊的活动期间,我与北大学者直接发生民俗学的学术往来,并长期保持这种学术关系的,主要是顾颉刚先生。顾先生出身江南苏州的世代书香之家,后来又考进北大读书,学养深厚。在五四时期,他年纪还轻,但学问造诣已经很深,我很钦佩他。1923年,他在整理清代文献时,发现了李调元的《粤风》,就在《歌谣》周刊上写了文章。我看到后,知道《粤风》汇集了两广一带的多民族民歌土调,那里正是我的家乡,于是我就响应顾先生的意见,也给《歌谣》周刊写了文章。以后,我们就通过《歌谣》周刊往来通信,谈到了《粤风》,也谈了其他一些民间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如对《孟姜女》传说的看法等。顾先生不久写了《孟姜女故事研究》。1926年夏,我到了岭南大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粤风》,就和刘乾初一道,对它进行了翻译整理,后来分作两部分出版,一部分叫《亻良僮情歌》(1927,北京朴社),另一部分就是前面提到的《客音情歌集》。这项工作,一直得到了顾先生的鼓励。顾先生热心提携后学,积极地推广学术,造就人才,他对我的影响在我一生的学术活动中都占有相当的位置。

从五四开始,我这种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后来发展了对整个民俗现象的兴趣,并一直延长下来。到了1927年,我到中山大学工作时,探索民俗学的兴趣愈加浓厚了。那时顾先生等一批北大教授由于躲避北京政府的黑暗统治,南下厦门,又来到广州,到中山大学教书,这时我们才初次相遇,但因为有了前几年在《歌谣》上通信的铺垫,我们一见面就成了老熟人。当年底,我参与了同顾先生等一道筹办中大民俗学会的工作,后一起编辑了《民俗》周刊,出版了民俗学丛书等。这些活动以后都延续下去了。

后来,民俗学的学术发展了,我个人又有了许多新的经历,比如又到了杭州;到了日本留学;解放后又参与建立了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两个方面的学会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学问上的进一步发展,一直到现在,已经八十年了。这个就不去细讲了。

但回头来看,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两个现代学科发展根源还是在五四时期。假如当时没有五四运动的这些文化上的影响,我在学艺上,就不一定走上这条路,而且不一定能坚持下来。现在饮水思源,应该感谢五四对我的启迪作用。她是我所终生不能忘怀的学艺上的乳母,兹以联语铭之:一阵雷霆,惊起国民御侮救亡意识,八旬岁月,难忘师傅启蒙发聩恩情。

附:作者简介

钟敬文(19o3.3.20- .1.10)广东海丰人。笔名静闻等。曾留学日本。先后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先生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70年来他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开始用一般文艺学观点研究民间文学,到受欧洲某学派影响进行类型比较法研究,最终自觉和较为系统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从事研究,钟敬文不断深化和拓宽着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他首次提出要建设独立的中国民间文艺学,并论述了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专业对象、知识领域等民间文艺学的根本问题。他主编了高校文科教材>,倡建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他还开拓了民间文艺学科学史的研究。在长期进行民俗学研究中,他对神话研究有着较深的造诣。几十年来他发表了二三百篇论文,结集出版了《民间文艺》、《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民俗文化学》等专著。此外,钟敬文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知名的散文家和诗人。著有散文集《湖上散记》、《荔枝小品》、《西湖漫拾》,诗集《海滨的二月》、《未来的春》、《天风海涛室诗词钞》等。钟敬文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在第六届文代会上,他被授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称号。

篇3:钟敬文《读书与思考》阅读答案

钟敬文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选自《中国教育报》)

(四川广安中考语文试题)

知识智囊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篇4:钟敬文《读书与思考》阅读答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典型误答】读书与思考

【正确答案】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的指向非常明确,要求学生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不加思考,忽略结论,一味把论题当成中心论点,正是本题误答的原因。这样的误答显然是不能得分的。

2.先回答: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再选择其中的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4分)

【典型误答】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例如:作者引用论语中的话,证明了读书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正确答案】事例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各1分)例如:作者把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青年人盲目追逐国外思想、学说作为事例,来论证思考的重要性。(2分)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论证过程。第一问要求学生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辨认论证方法。盲目追逐外国思想、学说的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不加思考的事例,它属于事例论证。误答成道理论证是没有没有正确把握好作者边举例边评论的语体。第二问要求学生阐释出作者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引用论语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无非是要证明思考的重要性,没有思考的读书学习就不能区分好坏,有思考的读书学习才能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误答显然是没有把握作者的意图的。

3.结合语境,在文章第③段结尾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2分)

【典型误答】思考,才能取得成功。

【正确答案】例:思考,才能启迪智慧。(句式内容符合要求即可)

【阅卷笔记】这是典型的根据语境,仿写句子,它要求学生在形神兼备地续写一句。误答的内容从形似角度上看是可以的,从神似上看,这个思考的好处与“取得成功”就不搭配了,只能得1分。

4.文章用名言警句论述了读书时思考的作用。请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另写两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2分)

【典型误答】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正确答案】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博学与慎思共同碰撞出智慧之光。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的补充道理论据,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学习多积累,调用储备的思考对读书的作用的句子。误答的第一句是读书对写作的作用,第二句是强调实践比读书重要。它们都与题目指向无关,究其原因,一是积累过少胡乱填写,二是不加筛选。

5.结合文章,填充下面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分)

读书卡片

类别:文化教育 编号:001

题目: 作者:

出处:《xxxxx报》

内容摘要:

【典型误答】内容摘要:思考比较重要。其他两空大都能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题目:读书与思考 作者:钟敬文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读书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的观点。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学生的读书习惯。其中内容摘要的目的正是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将作者在“读书与思考”论题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论点的过程表述即可;误答的根源在于没有读懂文章中心内容,很随意、很轻率地写出一个摘要。

篇5:李文敬

山东省济宁市  兖矿集团济东新村小学 3年级5班  李文敬

星期天的早晨,真是美丽动人!

星期天,我早早起床,在黎明的时候,树木呆立着,花草仍甜甜的睡着,鸟儿还没从梦中醒来,像似孙悟空从空中洒下许多的睡眠粉,一切显得静极了。

月亮慢慢地下了西山,星星悄悄地从空中隐去。村里的'房子都浸在乳白色的晨雾里,模模糊糊看不清。一会儿,我家门前的两棵垂柳,那柔嫩的枝条在晨风中轻轻的摇动着,像两位慈祥的老爷爷在捋着长长的胡须。看守着我的家。一眨眼功夫,东方露出彩虹,太阳公公快要出升了。

白茫茫的晨雾在流动,在减退。这时,晨雾中隐隐约约出现了人影。一个、两个、、、、、、伴着小声走着。打破了原有的寂静。

不知什么时候,小树醒了,花草也醒了,小鸟在树上欢快的唱起了歌。太阳慢慢地跳出了地平线,一会就照亮了大地。唤醒了一切。

早晨多么美丽呀!我爱你早晨,暂新的一天从你开始了。

指导教师:储凡芹

简评:小作者细心观察,随着早晨到来的脚步,动静结合写出了美丽的早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饰手法。是早晨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棒!

投稿:-4-10 22:05:13

篇6:钟文蒸简介

《谷梁传》

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亦称《春秋谷梁传》。旧说鲁人谷梁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实际应是孔门讲习《春秋》的若干代学者集体的论议,整理编著成书的年代不晚于汉初。宣帝时,为之立博士。

《谷梁传》一般认为属于“今文经”(见经今古文学)。全书正文两万三千多字,采用问答体解说《春秋》,重点在阐述经义即《春秋》的政治意义,与《公羊传》大抵同调,但在个别具体问题上也有歧异。如鲁僖公四年《春秋》记:齐桓公伐楚,“楚屈完来盟于师”。《公羊传》称:“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其言来何,与桓为主也。……与桓公为主,序绩也。”肯定了齐桓公取得的重大成绩。《谷梁传》却说:“来者何?内桓师也。……于召陵,得志乎桓公也。得志者,不得志也,以桓公得志为仅矣。”认为齐桓公成就有限,楚仍桀骜不驯,所论很不相同。

东晋范宁搜辑诸家训释著《春秋谷梁传集解》,标榜兼采众说、择善而从,唐人杨士勋又为之作疏,成《春秋谷梁传注疏》。清人钟文蒸有《谷梁补注》,网罗前人遗说,可供参考。

篇7:钟世文工作计划

钟世文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工作计划   上杭县临江城东小学  钟世文   1.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阅读2本以上的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撰写2篇以上的读书心得。 2.承担公开课和专题讲座。承担校级以上评课6节,承担校级以上示范课2节及县级以上公开课或说课2节,承担县级以上专题讲座1次。 3.开展课题研究。根据自已制订的子课题实验研究计划,结合学校教研工作安排,继续有序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做到课题研究有计划、有实施、有研讨、有小结、有检查、有评价,使课题研究取得实效。 4.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作用。为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作用,主要做好如下三项工作: (1)加强疑难问题研讨。 (2)丰富博客网络资源。及时发送教学设计、案例反思、教学论文、教学经验总结以及编制的数学试卷等。 (3)申请自己的QQ号,并加入领衔人创建的QQ群,利用工作室建立的QQ群开展网络备课或专题研讨活动,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作用。 5.培养中青年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对选定的培养对象,继续进行“传、帮、带”,带领他们参与有关教研活动,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6.撰写教学论文。撰写3篇教学论文(包括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案例反思、经验总结等),并力争在2011年12月前发表1篇CN级文章。 7.外出参观学习。 8.参加各项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9.开展“送教送培”活动。 10.完成领衔人安排的其他工作。       2011年2月20日

《荔枝》教案设计

荔枝语文教案

荔枝六年级教案

荔枝小学作文

荔枝说明文500字

荔枝的散文

荔枝四季作文300字

荔枝的秘密作文

荔枝颂作文500字

钟南山事迹

钟敬文:荔枝(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钟敬文:荔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