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六年级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硕腾大宠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荔枝六年级教案(共含18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硕腾大宠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荔枝六年级教案

篇1:荔枝六年级教案

荔枝六年级教案

课文简析

《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篇2:荔枝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荔枝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哪些水果?

2.随生说板书《荔枝》

3.本文作者以此为题,是否真的在写荔枝?

4.如果写水果,应该写哪些内容?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从预习和课后思考题中提问题。

三、全班交流

1.从10个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交流要注意的问题。

2.质疑。

四、细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再模仿反复朗读。

2.琢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把前面问题去粗取精,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大意的线索性问题。

①本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分几个层次写的?

②母亲临终前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③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讨论一下,体会到了什么?

④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精读自学,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1.指名朗读。

2.回顾重要问题及重点句子。

二、重点阅读

1.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段落,读后评议。

2.从重点句中体会思想

作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引指学生体会而今,荔枝虽然年年红,可是母亲却再也看不见了,体会作者思母之情。)

三、归纳中心

赞扬母子之间深厚情谊。

四、布置作业

按照你的理解,写几句课文后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荔枝》教案二点评

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在预习中、课后思考题中找出问题,在独立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情况下,抓重点词句理解,教师适时点拨,解决疑难――作者借荔枝表达母亲的疼爱之情。最后借助课文最后一句话归纳总结,赞扬母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篇3:《荔枝》教学教案

《荔枝》精品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圆圆身子紫色壳,甜中带酸汁多多。疙疙瘩瘩虽难看,果中皇后不虚传。

2、对,这就是我们同学们最喜欢吃的荔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荔枝》。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请你谈一谈,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你对课文的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4、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2)请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

(2)“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3)看到“我”买回的荔枝,喜欢荔枝的母亲竟然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4)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5)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6)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7)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思考:本课表现的是什么?(母亲对儿孙的爱)。

(1)为此,课文着重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第三件,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给母亲买荔枝。

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第四段:(第六段)“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第五段:(第七段)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篇4:荔枝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生字新词。

2、初识课文,初步体会母亲对儿孙的爱。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文正音

2、生交流自习生字新词的心得。

3、师作重点点拨、指导。

辨析:籍与藉、帖与沾.

多音字:剥:bō与bāo

剥削与剥开

三、初识课文,理清文脉。

1、读文,思考:本文以荔枝为题,是否写荔枝如不是,那主要写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练习朗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四、质疑。

简单的当堂解决,重、难点问题放下一节课解决。

五、作业。

1、抄词。

2、听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子间的感情

教学方法

探究法、合作法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1、思考:找出文中描写细致的部分。或让你感动的部分,说说你是怎么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

2、小组讨论交流.

一 反二反馈评价

1、通过反复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细节描写来加深理解.

1、如:“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爱怜地望”看出母亲对荔枝是那样喜爱,然而为了儿孙却“总舍不得吃”可见母亲对儿孙的爱。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课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四、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预习下一课。

篇5:荔枝语文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学点

1、认识“挪、谋、辈、脉、剥、妥、贴、籍、偿、馋”10个生字及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自主学习能力

2、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了解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学法引导

自主学习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二) 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三) 疑点

作者借怎样表达出母亲的疼爱子女之情。

(四) 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看课题问题,再在预习中、课后思考题中找出问题。在独立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情况下,抓重点词句,教师适时点拨,解决疑难。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提出的问题写成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出课题,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2、从预习和课后问题中归纳问题。

3、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4、结合重点语句,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5、总结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引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吃哪些水果?

2、随便生说板书。

3、本文作者以此为题,是否真的在写?

4、如果写水果,应该写哪些内容?

(二) 明确问题

1、根据课题提问题。

2、从预习和课后思考中提问题。

3、归纳问题

(三)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找出生词、新词。

(1) 课文生词:

清晰(qīng xī) 突兀(tū wù) 玲珑剔透(líng lóng tī tòu) 虚荣(xū róng)

妥贴(tuǒ tiē) 慰藉(wèi jiè) 遗憾(yíhàn)

(2)辨多音字: xiǎn (朝鲜) mēng (蒙着)

舍 shě (舍不得) 鲜 蒙

shè (宿舍) xiān (新鲜) méng (蒙古)

(3)近反义词:

①近义词:孤零零――孤单单 滋味――味道 清晰――清楚 鲜明――鲜亮

妥贴――稳妥 延续――连续 依旧――依然 珍贵――宝贵

②反义词:便宜――昂贵 清晰――模糊 喜欢――讨厌

2、细读课文。

(1) 听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再模仿反复朗读。

(2) 琢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把前面问题去粗取精,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大意的线索性问题。

① 本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分几个层次写的?

② 母亲临终前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

③ 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讨论一下,体会到了什么?

④ 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精读自学,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全文。

1、指名朗读。

2、回顾重要问题及重点句子。

(二) 析读指导

1、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段落,读后评议。

课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我第一次吃是28岁的时候,想到母亲快70岁的人了,从没吃过,我想让母亲尝尝新。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讲母亲买的是处理的沙果,我为母亲买来昂贵的,母亲沉着脸,但还是高兴地、小心翼翼地剥,第一次尝,见客人来时,母亲端走了沙果,将留给了客人。

第三段(5~7自然段):讲母亲很喜欢吃,但舍不得吃。母亲临终前吃的水灵灵的实际上是给了她心爱的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第四段(第8自然段):讲依旧年年红,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2、整理问题答案。

我 贵,咬牙买(让母亲尝鲜) (给了孙子)

母亲 沙果(长疤,烂、洗) 对比 小心翼翼 爱怜 喜欢吃 舍不得

3、从重点句中体会思想。

作文最生说“而今,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含的感情。

(指引学生体会 而今,虽然年年红,可是母亲却再也看不见了。体会作者思母之情。)

(三) 归纳中心

课文记叙了母亲喜欢吃,但居家过日子,从没吃过。作者在母亲临终前特意买了母亲喜欢吃的,但母亲舍不得吃一颗,而给孙子吃的事情,赞美了母亲勤俭持家善良忠厚的人品,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篇6:六年级语文上册《荔枝》

六年级语文上册《荔枝》

教材分析:

《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贯穿全文,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本文描写十分细腻感人,如写母亲洗沙果的事时,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勤俭朴实、节约持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比关爱的品质,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与怀念之情。再如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动作,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可以体会到母亲看到荔枝,就犹如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特别的高兴。再如,课文写母亲利用上茶的机会端走沙果的事情,体会到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荔枝是她自己买的,她把它就势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还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在课文中,这样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段落让学生读读想想,读读悟悟,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2、教师准备文中插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

3、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

1、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说说你的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学

1、用按自然段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哪件事最感人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

1、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你们对哪个问题解决得最好,就向大家汇报。

2、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荔枝》,教师板书课题。

2、本课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在写荔枝,那它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从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结合第一单元习作命题谈谈命题的方法。

二、选举典型,全班读悟

1、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同一个句子每个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读,那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出示句子。

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学生读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

(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三、自选内容,全班交流品读

&nbs

篇7:《荔枝》六年级教学反思

《荔枝》六年级教学反思

《荔枝》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篇细腻感人的文章,我们老师读来觉得挺感动、挺震撼的。但对于这些现代的“小皇子”、“小公主”来说,也许体会并不太深。因此,我们理应通过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人间最真最纯的情感——母爱,懂得感动,知道感恩。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刻意为学生隐瞒要学这一课的意图,只是布置他们回家仔细想想妈妈平时是怎样对自己的,选择一件令自己很感动也忘不了的事记下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片断。学生认真想的真不少。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经课文中母亲所做的平凡小事的提醒,记忆之门打开了,在感悟思想感情时,真是有话可说,七嘴八舌地发言了,学课文的兴趣高涨起来,发言也越加精彩,不时能联系自己的情况发表见解。课文最后“如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当我要求学生替作者说出他想说而没说出的话时,学生们个个都很动情,有的.说:“如今,荔枝年年依旧红,可爱吃荔枝的母亲却离我而去了,三年来,每当看到荔枝,我都会想到母亲吃荔枝的情形,心中就无比难受。”有的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每当看到荔枝,就会想到母亲临终前都没舍得吃上自己喜欢吃的荔枝,我感到自己真不孝啊------”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也个个真情流露。

我感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入情,很到位。虽然这是一篇比较浅显易懂的文章,但如果没有课前学生的一番思与想,没有教学过程中的联系与自悟,也就没有那么动情地自主地去学习。

篇8:荔枝的六年级作文

关于荔枝的六年级作文

荔枝现在我想起来这件事,真是忍不住哈哈大笑。 合江荔枝我们吃的荔枝大多数都是广西,广东产的。你知道吗?四川合江也是一个盛产荔枝的地方。据说,当年给杨贵妃进贡的荔枝,正是四川合江的荔枝,所以合江的荔枝也是非常有名的。盛夏,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

于是爸爸开车带我们去合江采荔枝。来到合江,只见路的.两旁家家户户都种着荔枝的树,少的1。2棵,多的几 输10棵。荔枝树一棵连着一棵,远远望去形成了一片荔枝林。成片成片的荔枝树长的茂盛极了,累累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一簇簇沉甸甸的,把树枝都压弯了腰。一阵风吹来,荔枝像羞红脸的姑娘,拉过绿叶遮住自己的脸。合江的荔枝品种很多,有大红袍、妃子笑、大金、小金等。还有一种荔枝口感脆甜名叫带绿,因为它的产量极少,所以显得尤为珍贵。爸爸从树上摘了个荔枝给我吃,我剥开鱼鳞似的荔枝皮,看到白亮的荔枝肉,新鲜透明。尝了一口,感到有一种独特的清甜味沁人心脾,真是香甜可口。

去年奥运会,合江荔枝曾被作为奥运会指定水果,送往北京。你说,合江荔枝是不是非常优秀呢?

篇9:《荔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风

课 时 教 学 计 划

教学内容 6、荔枝 课时 1 课型 精读课文

教 材分 析 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 学目 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3个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心父母的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母亲对子孙的爱。

教具学具 计算机 录音机

板书设计 6、荔枝 幸福 母亲 为儿孙着想 无私 勤劳

课后反思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得较好。

课 时 教 学 计 划 副页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板书课题)你能猜测一下课文会写些什么吗?(学生联系以往学过的写物文章,自由发言)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阅读,初步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结合课文内容,试补充:这是一位( )的母亲。3、提出认真读书思考后仍没弄懂的问题。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荔枝共写了哪几件事?2、组内交流,每个组员都谈一谈对这位母亲的初步认识。3、讨论组内提出的问题。4、老师用电脑出示:(1)“这是一位幸福的母亲。”为什么这样写呢?讨论说明:因为她的儿子非常孝顺,在每月仅有的42元半的工资时,就买来了好几元一斤的荔枝来孝顺母亲,当母亲的感到十分欣慰。 (2)“这是一位处处为儿孙着想的母亲。” 说明:在客人来访时,母亲利用上茶的时机,端下自己买来的沙果,留心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儿子的自尊心。母亲总是将大个荔枝留给儿子吃;有了孙子后,又将荔枝都留给小孙子吃。(3)“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 “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四、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语。

课 时 教 学 计 划

教学内容 6、荔枝 课时 2 课型 精读课文

教 材分 析

教 学目 标 1、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进行练笔。2、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作者如何借荔枝写母亲的。

教具学具 电脑

板书设计 6、荔枝 母爱 具体描写

课后反思 学生初步了解借荔枝来描写母亲的写作方法。

课 时 教 学 计 划 副页

一、简单回顾

1、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交流:课文主要讲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领悟表达方法

1、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特别细致?找出来读一读。

2、交流。

3、体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小组交流后谈看法。

4、有过去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巩固运用 电视机出示: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请按照你的理解,写几句课文后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1、自己动笔写。

2、小组交流、修改。

3、全班交流。

四、总结升华。学生总结、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五、拓展练习写一件事,表现妈妈对自己的爱。

作者邮箱: haiyun-1234567@163.com

[《荔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荔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戚天晴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情节很简单。“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把大个的给“我”吃。母亲去世前,“我”买了许多新鲜上好的荔枝,本以为她能在去世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可后来才知道,她把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自己没舍得吃一颗。

本课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为此,课文着重讲了下列几件事。

第一件,儿子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沙果。这沙果“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以致“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难怪“我”感叹:“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可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让儿子能经常吃到水果,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要知道,那盘“珍贵”的荔枝是儿子特意给母亲买的,而那盘沙果又浸透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显然,母亲理解儿子的难处,所以做了那样看起来“不经意”但实际上是有意给儿子“解围”的选择。

第三件,母亲喜爱荔枝,也很喜欢吃荔枝,但“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我”精心买了好多新鲜上好的荔枝,希望母亲在临终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然而,后来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三、教学建议

1.怎样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呢?一是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几件事,说说每件事各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爱。二是引导学生从几件事中找出描写特别细致的地方,讨论讨论,使学生从这些细致的描述中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如,“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三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

2.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可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思考练习”第三题的意图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应予以肯定。下面的补充仅供教师参考。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3.“思考练习”第一题“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和第四题,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教材之所以不做具体规定,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所背的部分和摘抄的词句,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思考练习”的选做题,目的是深化学生学习课文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时,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丰富日记的材料。可选择部分做了这个题的学生的日记读一读,以示提倡、鼓励,但不要当作学生必做的作业。

4.课文中有几个句子,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可引导学生提出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有所领悟。

(1)“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5.本课的生词较多。对这些生词,主要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体会;个别词语,教师可适当指点。下面的提示,仅供教师参考。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四、参考资料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作者邮箱: NHM36@126.com

[《荔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荔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5年级: 科目: 语文 9 月 日

课 题 7、荔枝

课 型 新授 教法 讨论与启发 课时 2

标 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剥开、妥贴、慰藉、报偿、遗憾、弥补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母亲的心。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对儿女的深厚的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2、通过讨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 具 图片或录像带。

教 学

体 会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写母爱的文章,调动学生的情感细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关键。应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双边活动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板书课题,并打出荔枝的插图)你想到了什么?(联系以往学过的写物的文章,让学生自由发言)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按自学要求充分自学。

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事说说你的体会。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同桌间或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1、用按自然段论读或按事件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实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那件事最感人,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准备全班交流

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你们对那个问题经自学和讨论后解决的最好,就向大家汇报一下,并商量汇报的方式。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自选内容,全班交流

1、结合具体的实例谈体会,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谈,感受到母子、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

2.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有感情朗读深受感动的部分,小组借鉴、欣赏。

二、随文练笔

据课文结尾“荔枝依旧年年红”,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学生可作出形式多样的答案,只要能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就要给予鼓励。

(如: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尝不到荔枝了。他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是我终生的遗憾。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母亲确已长眠地下,再也不能醒来。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鲜嫩的荔枝,让母亲好好的享受一番。)

三、语言积累

1、把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把最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四、课外作业

1、了解母亲节是哪一天记起来历。

2、帮助妈妈做一件事,听他说些什么,然后写在日记里。

导入新课

学生按自学要求自学

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全班内交流

随文练笔

语言积累

布置作业

达 标 测 评

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和爱护自己的

板 书 设 计

荔 枝

母亲: 儿子:

为儿子买沙果并洗干净 每年给母亲买新鲜的荔枝

为儿子解除尴尬

把大个荔枝给儿子 为当年母亲临终时没有吃上荔枝而懊悔

临终前讲荔枝全部给孙子

[《荔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荔枝》教案教学设计

《荔枝》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生字新词。

2、初识课文,初步体会母亲对儿孙的爱。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文正音

2、生交流自习生字新词的心得。

3、师作重点点拨、指导。

辨析:籍与藉、帖与沾.

多音字:剥:bō与bāo

剥削与剥开

三、初识课文,理清文脉。

1、读文,思考:本文以荔枝为题,是否写荔枝如不是,那主要写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练习朗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四、质疑。

简单的当堂解决,重、难点问题放下一节课解决。

五、作业。

1、抄词。

2、听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子间的感情

教学方法

探究法、合作法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1、思考:找出文中描写细致的部分。或让你感动的.部分,说说你是怎么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

2、小组讨论交流.

一 反二反馈评价

1、通过反复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细节描写来加深理解.

1、如:“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爱怜地望”看出母亲对荔枝是那样喜爱,然而为了儿孙却“总舍不得吃”可见母亲对儿孙的爱。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课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四、作业

篇13:小学语文荔枝教案

小学语文荔枝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圆圆身子紫色壳,甜中带酸汁多多。疙疙瘩瘩虽难看,果中皇后不虚传。

2、对,这就是我们同学们最喜欢吃的荔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荔枝》。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请你谈一谈,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你对课文的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4、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2)请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

(2)“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3)看到“我”买回的荔枝,喜欢荔枝的母亲竟然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4)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分页标题#e#

(5)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6)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7)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思考:本课表现的是什么?(母亲对儿孙的爱)。

(1)为此,课文着重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第三件,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给母亲买荔枝。

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第四段:(第六段)“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第五段:(第七段)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会理解母亲对儿孙的爱,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母亲对儿孙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为什么会买荔枝?这荔枝来的容易吗?

(荔枝这种生长在南国的水果当时在北京很少见到,价钱贵,我的收入又低。但我想到70岁的老母亲至今没有尝过荔枝,下定决心买了一斤,孝顺母亲,让母亲高兴。)

2、感情朗读,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重点讲读第二至四段。

1、指名读第二至四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自读后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3、讨论、交流。

(1)“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4、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母爱太伟大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5、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学习课文第五段。

自读第五段,思考: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可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应予以肯定。下面的补充仅供教师参考。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选作题。

篇14:《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词语。

帷(wéi)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枇杷(pí)(pá)

醴酪(lǐ)(lào)

②搜集有关白居易的材料,包括其诗歌中的名句。

③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描写。

2、能力目标

①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②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③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断,导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投影有关文字材料及图像。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听清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投影仪显示)

2、默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投影仪显示)

四、探究学习,研讨内容

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荔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第二段: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以上问题用投影打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问题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

五、师生互动

看图片,品语言,用文中最恰当的句子来概括图片内容。用投影打出图片。

①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朵如葡萄

③实如丹,壳如红缯

④核如枇杷

⑤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⑥浆液甘酸如醴酪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使人如睹其物。

七、作业

1、明代徐渤《咏荔枝膜》诗中写道: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你能说说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场景的吗?

2、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

篇15:《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词语。

帷(wéi)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枇杷(pí)( pá) 醴酪(lǐ)(lào)

②搜集有关白居易的材料,包括其诗歌中的名句。

③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描写。

2、能力目标

①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②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③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断,导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投影有关文字材料及图像。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听清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投影仪显示)

2、默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投影仪显示)【以上学法指导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四、探究学习,研讨内容

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荔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第二段: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以上问题用投影打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问题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

五、师生互动

看图片,品语言,用文中最恰当的句子来概括图片内容。用投影打出图片。

① 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 朵如葡萄

③ 实如丹,壳如红缯

④核如枇杷

⑤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⑥浆液甘酸如醴酪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使人如睹其物。

七、作业

1、明代徐渤《咏荔枝膜》诗中写道: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你能说说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场景的吗?

2、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

篇16:《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

《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 序;

(2) 白居易;

(3) 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 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来源: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 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 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 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 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

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 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篇17:《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序;

(2)白居易;

(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 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篇18:《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入 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

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

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的难得)

2、激发兴趣 出示新鲜的荔枝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鲜荔枝已不只是皇室贡品,我们蓬安也可以买到,跟我们那位同学的介绍的一样,红色、圆形、味道鲜美同学们想尝一尝这果中珍品吗?不过老师有个条件,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完成的学习目标后再请大家吃,好吗?大家有信心吗?

3、引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板书课时少写一个“序”字让学生发现并且强调不可少这是一种文体(一)、介绍白居易及序[演示幻灯二]

二、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演示幻灯一]基本目标: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提高目标:

背诵课文

三、围绕目标学习

(二)、朗读

一遍

范读(字词)

弄清字词[演示幻灯三] 在书上划出重点注释来

缯(z ng) 绡(xi o) 醴(l ) 酪(l o) 华(hu )

二遍

自读(翻译)

结合注释和实物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教师答疑,找一位同学到展示台给大家剥荔枝并加以介绍。

强调朵(展示葡萄串)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图、书盖为不识者及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

[演示幻灯四]学生齐读译文

三遍

抽读(想象)

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有关荔枝的画面

同学们听得认真,想得出神同桌交流一下闭上眼睛出现的画面。

老师的脑子里也有幅画,请看[演示幻灯五]以后大家要多进行这种训练。以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

四遍

读画(创作)

分成两个组愿意画画的同学为 一组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荔枝图》不必面面俱到,一枝一叶,一花一果都可以,有愿意上来画的吗?其余同学为一组快速读课文十遍,划出重点字句来。看谁先成!将学生的画展示

小结:画得真不错,即使白老先生在世也会颔首赞道:后生可畏。

学生读出划的重点词句

小结:划得也不错

通过上面的阅读我们已经心中有树——荔枝树,接下来 我们重点探讨一下短文.写作上的正些妙处。

(三)、思考讨论

1、学生质疑,互相讨论,师巡视答疑(同学们四个同学为一组可以自已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全班一起来)时间5分钟

有问题吗?

2、刚才同学们讨论很认真解决了不少问题接下来老师再强调下作者在.写作顺序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围绕目标质疑,重点提示并让学生理解[演示幻灯四]

(1)、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文章第一部分各句的说明对象?

全文共两段第二段介绍.写作目的

第一段具体介绍荔枝,刚才划横线的重点词句就是作者的说明对象,都有哪些方面呢?

(2)、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说明的顺序。(体会清晰的条理)[演示幻灯五]

在对荔枝进行介绍的时候,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摄影技巧,

首先是一个远镜头群山起做一片葱茏,这就是荔枝的产地(生长的环境)

接着镜头推进,枝叶繁茂的荔枝树开花结果。先从整体上介绍树形,再从细处介绍树叶、花朵、果实。同时又按照冬春秋的时间顺序

然后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果实上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层层剥开荔枝依次介绍了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最后来一个花絮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荔枝离开本枝以后的变化

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以及时间先后的顺序,遵循了荔枝的生长规律及其固有特色。本文是一幅画上的的题词,又似一篇植物标本说明。

(3)、后面加点的是作者所作的比喻,闭上书填出来[演示幻灯六]

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文章主要采用哪种方法来说明荔枝的?有什么作用?(体会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

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比喻呢?唐代交通不发达,很多人只听说过而没有见过或品尝过荔枝,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设喻。用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感知的美好的东西使人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个比喻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使人如见其形,如品其味。同时这些比喻已远远地超出了画面荔枝的生长,味道,离开树枝后的变化再加上“--如--”的句式反复出现,使文章语言简洁,但极富表现力,给我们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3)、善设波澜、曲折起伏;总括句“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对前面介绍的小结,却让人产生“荔枝不过如此”的心理,“其实过之”又化实为虚。用模糊的语言,激发我们去想象荔枝的美;紧接着陡转直下,讲荔枝的不易保鲜:“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语气急促让人遗憾,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对鲜荔枝的向往之情。全文仅百多字却一波三折,让人叫好

(4)、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这篇具有说明性质的小品,作者通过对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仅用百余字就展现了荔枝特有的风姿,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四)、归纳.总结:

1、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2、善用比喻、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 力

3、善设波澜、曲折起伏

4、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五)、指导背诵

(六)、练习运用

1、背诵课文

2、用所学的方法介绍自己所熟悉的一种植物或水果(做在课堂练笔上)

四、小结学习文章的方法

朗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练习运用

五、小结本节课的学习

这堂课我对同学们的表现很满意,因此下课后请大家品尝荔枝,以示谢意!大家对老师的要求和建议欢迎大家课后直接与我交流或者通过电话8950172通过网上邮箱www.wangtlzl.@sohu.com跟我联系。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白居易

一、朗读

二、思考讨论

三、归纳.总结

四、练习运用

荔枝语文教案

家乡的荔枝六年级作文

六年级上册《荔枝》教学设计

《荔枝》教案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荔枝小学作文

荔枝说明文500字

荔枝的散文

六年级教案

荔枝六年级教案(精选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荔枝六年级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