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处所动词、处所介词和未完成体标记(共含4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til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处所动词、处所介词和未完成体标记 -体标记“在”和“着”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 - 毕业论文
【作 者】高增霞【作者简介】高增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系届博士毕业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连动语言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从处所动词到处所介词再到未完成体标记的现象。汉语“在”、“着”的虚化过程也同样符合这条规律。但2者虚化机制不同,前者是连动式V1位置上,由于“在L+VP”的中性指示代词L脱落形成的;后者是在连动式V2位置上,由于“V著L”的“著”前附于主要动词表达其动作结果状态形成的。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正 文】
连动式是许多虚词虚化的语境条件。从语义类别上说,处所动词(locative verbs,如“在”),是最有可能出现在连动结构中,也最有可能发生“语义级降”(semantic devaluation),并在句法上产生屈折变化的动词之1。“连动语言里,在所有的语义关系中,处所是最易于被1个弱动词性介词所标记的。假如1个语言中有弱动词性介词结构,那么1定有1个是处所标记。”① 不仅如此,处所动词在许多连动语言里还可以进1步虚化为表示持续、进行的未完成体② 标记语素,即存在这样1条规律:处所动词>处所介词>体标记(“>”读作“先于”,下同)。以拉祜语ch为例,单用时作主要动词,在动词之后作体标记:③
(1)a. à nà ? ò-ha m ch(字面意义:灵魂不在我枪里)
我 枪 灵魂 不 在……里
b. y yε te chve(他在盖房子)
他 房子 造 在
汉语作为1种连动语言,很多虚词也大都来自于连动式,未完成体标记自然也应该遵循这1规律;而汉语中表达“持续、进行”意义的1般认为是“在”和“着”,尤以“着”最为典型,但是很多文献(如Matisoff1991、Lord1993等)在谈到这条规律时都以“在”为例证,而没有谈到“着”。那么“着”的语法化到底符合不符合这1规律?另外,从类型学上看,不论是SVO语言还是SOV语言,1个最简单的连动式(含两个动词),处所动词常常处在第2动词(V2)的位置并在此位置上产生虚化现象,④ 而汉语的“在”作为处所介词的时候,可以在主要动词之后,也可以在主要动词之前,显然和其他连动语言的情况不同,那么作为体标记的“在”又是怎样虚化的呢?在体系上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1 “着”也是从处所动词而来
我们认为,“着”的语法化同样是遵照处所动词>处所介词>未完成体标记这1途径,也是从1个处所动词发展为体标记的。关于“着”虚化过程的讨论已经很多,这里简单地做1复述,以说明我们的观点,详情可参看有关文献。
“着”是由动词“附着”意义的“著”(着)演变而来的。⑤“著”最初作为纯粹的动词,带的宾语主要是表达附着处所的名词,如:
(2)而淮阳之比大诸侯,如黑子之著面。(《汉书・贾谊传》)
(3)甘露如饴蜜者,着于草木不着5谷。(《论衡・是应篇》)
6朝时期,“著”常出现在另1个动词的后面,引出地点词,构成“V著L”句式,“著L”的.作用是说明前面动作结束阶段所达到的位置。同期多见的平行格式“VN著L”(如“泻水著地”),可以说明“著”具有动词资格,“ L” 是1个处所宾语。而值得注意的是,这1时期“著”(着)字1般只用在处所词语的前面,且常常和“前”、“后”、“上”、“下”、“中”、“边”等字相照应。如:
(4)长文尚小,载着车中。(《世说新语・德行》)
这个“著”(着)是介词还是动词有争议,不管怎样,“著”(着)的意义已经虚化,即使说是动词在功能上也不完全了,可以说就是1个处所介词。(“弱动词”)
唐代的文献中“著”(着)的宾语扩展到可以是受事宾语,“著”开始前附于前面的动词V,如:
(5)马前逢著射雕人。(杜牧诗)
当“V著”后面的宾语可以提前作主语时,说明“著”的指向已经完全转到前面动词身上了:
(6)见世间万事颠倒迷妄,耽嗜恋著,无1不是戏剧。(《朱子语类辑略》卷2)
(7)见1顶轿儿,两个人抬着。(《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这时,“著”(着)的作用只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是真正的体貌助词了。
从上面“著”(着)字简单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著”(着)从在连动格式中单纯引进动作结束到达的处所而在意义功能上开始虚化,最终发展为体标记,就是遵循着处所动词>处所介词>未完成体标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V著L”句式是1个关键环节,发展的最后结果是:“著”脱离原来的直接成分――宾语,而前附到前面的动词上,最后重新分析为分析表示动词“动相”的标记。所以,“着”的持续进行意义正是从在连动式第2动词(V2)表示动作行为终结状态的位置上发展而来的。顺便提到的是,主要动词后即V2位置是1个“地震多发带”,不仅汉语中的许多虚词是在这个位置上虚化而来的(如“了”、“过”等),其他语言(如前文所举例子)也是如此。可以说1个动性不很强的动词用在主要动词后面很有可能会发生虚化。
但其他语言的处所介词虚化为体标记之后常常可以移动到主要动词的前面,如前文所举Khmer语(SOV语言)的nu由处所介词演变为体标记的时候,从主要动词的后面移到了动词前面,再如Igbo语(SVO语)的ná作为处所介词的时候是在主要动词后面,但是进1步虚化为体标记的时候就可以移动到主要动词前面:⑥
(8)a. ò bì ná óká
他 住 在 Awka
b. ná èrí n rì ná
他 未完成体 吃 食物 未完成体
à ú m mànyá(他正在吃饭喝酒)
喝 葡萄酒
而汉语的词序更为稳定,即使是虚化了,还是比较顽固地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上,所以“着”虽然意义上非常空灵了,但是不能随便移动,仍然是滞留在当初发生虚化的位置上。汉语中确实在动词前面也有1个表示动作持续进行的标记词,但不是“着”从主要后面移动到前面的,而是使用了另外的词,如“在”,如“他在吃饭”表示“吃饭”这1行为正在进行。根据汉语词序比较稳定的特点,我们认为“在”与“着”的发展机制并不相同,虽然“在”在古汉语中也能出现在动词后面的位置上。
处所介词到的产生
孙锡信先生认为直到南北朝时“到”仍只能作动词用,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却提出先秦已出现“到”作处所介词的用例.本文通过考察动词“到”虚化为介词的`过 程,认为动词“到”大约在唐五代才基本虚化为引进处所关系的介词.
作 者:吴金花 WU Jin-hua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ECS EDI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H146.2 关键词:到 虚化 处所介词十三经处所介词概貌及介词词组语序研究
十三经处所介词概貌及介词词组语序研究杨 一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人文科学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语言风貌。本文重点通过对十三经处所介词结构的描写来阐释其处所介词的特点,从“于”“自”“从”“在”“乎”介词的语法分布来加以分析说明,重点研究其语义分类及语序情况。
关键词:十三经;处所词;处所介词;句法功能;语序
十三经中的处所介词共有5个:于/於、在、自、从、乎。根据本人的考证,它们在十三经中出现的频次分别是“于/於”字出现5 444次、“在”字出现75次、“自”字出现608次、“从”字出现6次、“乎”字出现103次。
一、十三经处所介词结构描写
《十三经》中的处所词有专有名词、普通名词之分。
(一)专有名词的处所词
专有名词的处所词有国名、地名、建筑名等。
1.国名:国名主要表示国家名称,《十三经》中除《周易》、《仪礼》、《孝经》三书外,其他各书都有作处所的.国名出现,而且占有专名处所词最大的比例,共13788处。《十三经》中的国名有齐、楚、晋、秦、鲁、曹、陈、戴等,如:
(1)叔卒,乃命诸王邦之于蔡。(尚书·蔡仲之命)
(2)突归于郑。(春秋公羊传·桓公十有一年)
2.地名:地名主要表示地域或城市所在,包括城邑名,共902处;山名,共135处;水名,共207处。
(1)大战于甘,乃召六卿。(尚书·甘誓)
(2)**,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周易·升卦)
(3)王在灵沼。(诗经·大雅·灵台)
3.建筑:《十三经》中表示处所的建筑物包括寝宫,共21处;祖庙,共67处;苑囿圃园,共13处。此外,还有表示建筑部件的城门和榭台。
(1)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宫。(春秋公羊传·襄公三十一年)
(2)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尚书·舜典)
(3)入自皇门,至于逵路。(左传·宣公十二年)
(二)普通名词的处所词
《十三经》中普通名词的处所词主要包括宫室建筑、自然地形、城邑疆域、道路、苑囿圃园、器物用具及其他等等。
1.宫室建筑类:这一类又可细分为表示城门、房舍、庙社等几个小类,如:
(1)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礼记·郊特牲第十一)
(2)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凡诸侯之衷,异姓临於外,同姓於宗庙,同宗於祖庙。(左传·襄公十三年)
2.自然地形:这一类可再分为山谷、田野、水域三个小类。
(1)或降于阿,或饮于池。(诗经·小雅·无羊)
(2)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曼天、于父母。(尚书·大禹謨)
(3)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第五)
3.城邑疆域:属于这一类的处所词有县鄙、王都等,如:
(1)需于郊,利用恒,无咎。(周易·上经)
(2)谓尔迁于王都。(诗经·小雅·雨无正)
(3)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4.道路:《十三经》中的这类处所词有路、隧、道路等,如:
(1)遇主于巷,无咎。(周易·睽卦)
(2)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衢。(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3)入自皇门,至于逵路。(左传·宣公十二年)
5.苑囿圃园:指圈养禽兽和培育植物的场所,这类处所词有圃、囿、藉圃、桃园、社圃等,如:
(1)土周葬于园,遂与机而往。(礼记·曾子问第七)
(2)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左传·哀公二十二年)
6.器物:指各种用具的统称,如:
(1)系于金棍,贞吉。(周易·姤卦)
(2)有兔爰爰,稚离于罗。(论文范文 )(诗经·卫风·兔爰)
7.其他:以下列举一些表示其他处所的普通名词,如:
(1)蛇蛇硕言,出自口矣。(诗经·小雅·巧言)
(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3)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二、十三经处所介词的语义分类
从语义上看,他们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动作的终点或者起点;还可以表示动作的经由。
(一)介词“于”的语义分类
1.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如:
(1)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周易·上经)
(2)皇父孔圣,作都于向。(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3)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左传·隐公元年)
2.表示动作的终点,这里的处所动词一般由行走类动词充当。如:
(1)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2)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左传·桓公二年)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孟子·梁惠王上)
3.表示动作的起点,这里的处所动词一般由行走类动词充当。如:
(1)弗得,兹怒,自投于床,废于炭炉。(左传·定公三年)
(2)卫侯出于卫,公出于坏隤。(左传·成公十六年)
(二)介词“在”的语义分类
1.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如:
(1)王出在应门之内。(尚书-顾命)
(2)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左传·襄公十一年)
(三)介词“在”的语义分类
1.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如:
(1)公自扬门见之,下而巡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2)自西阶受朝服。(礼记·杂技上第二十)
(3)自车上谕命于从车。(周礼·夏官司马第四)
2.表示动作的起点或起始方向,这里的处所动词一般由行走类动词充当。如:
(l)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月)
(2)自寝门至于库门。(礼记·檀公下第四)
(3)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
(四)介词“从”的语义分类
1.表示动作的起点或起始方向。这里的处所动词一般由行走类动词充当。如:
(l)遂行,从近关出。(左传·襄公十四年)
(2)施施从外来。(孟子·离娄上)
(五)介词“乎”的语义分类
1.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如:
(1)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诗经·豳风·桑中)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先进)
2.表示动作的终点,这里的处所动词一般由行走类动词充当。如:
(1)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诗经·豳风·桑中)
(2)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
3.表示动作的起点,这里的处所动词一般由行走类动词充当。如:
(1)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
(2)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礼记·郊特牲第十一)
二、十三经介词词组语序研究
从介词词组语序来看,处所词语在动词前后从语用角度上讲应当有一定差别,处所词语放在动词前时,语义重心是动作发生的场所;而处所词语放在动词后时,语义重心转移到动作本身,强调的是施事者的行為。
(一)“于+处所词”语序研究
《十三经》中,“于+处所词”绝大多数位于中心成分后,极少数位于动词前,且大多数位于动词前的用例带有宾语并有强调作用。
1.中心成分后
(1)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诗经·鲁颂)
(2)入于国,则为之前驱而辟,野亦如之。(周礼·春官宗伯第三)
2.动词前
(1)於会受命也。(谷梁传·僖公二十年)
(2)若除丧而后归,则之墓,哭成踊,……又哭尽哀,遂除,於家不哭。(礼记·奔丧第三十四)
(二)“在+处所词”语序研究
《十三经》中,“在+处所词”绝大多数位于中心成分后,极少数位于动词前,且大多数位于动词前的用例带有宾语并有强调作用。
1.中心成分后
(1)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周易·系辞上)
(2)孟献子曰:以敝邑介在东表。(左传·襄公五年)
2.动词前
(1)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周易·系辞上)
(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第七)
(三)“自十处所词”语序研究
《十三经》中,“自+处所词”即可位于动词前也可位于中心成分后,均不乏用例,但介词词组的位置和所修饰的中心成分的复杂与否有密切关保。当“自十处所词”位于动词前时,动词可以是单音节的光桿动词,也可以是动词词组结构。而“自+处所词”位于中心成分后,动词一般为单音节的光桿动词。
1.中心成分后
(1)需于血,出自穴。(周易-需卦)
(2)荐脯,五挺,横祭于其上,出自左房。(仪礼·乡饮酒礼第四)
2.动词前
(1)自庭前适柞阶上。(仪礼·乡饮酒礼第四)
(2)王子带自齐復归于京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四)“从+处所词”语序研究
《十三经》中,“从+处所词”均位于动词前,如:
(1)乃行,从近关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三年)
(五)“乎+处所词”语序研究
《十三经》中,“乎+处所词”均位于中心成分后,如:
(1)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周易·系辞上)
(2)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礼记·祭义第二十四)
三、结论
通过对十三经处所介词结构描写,我们可以得出《十三经》中的处所介词及词组一般位于处所动词之后,只有很少的用例是位于处所动词之前的。具体到每个介词来说就是“于”“於”“在”多数情况位于处所动词之后,有时也可位于处所动词之前,“自”位于处所动词前后均可,“从”位于处所动词之前。“乎”位于处所动词之后。以上结论是作者通过对《十三经》处所介词充分描写和必要解释的基础上得出的。
不及物运动动词带处所宾语构式的认知研究
英、汉语中的不及物运动动词都能带处所宾语,形成处所宾语句.处所宾语句与对应的介词宾语句之间存在系统差别.处所宾语句的语义特征主要有:表述构式义、体现论元增容、标示旁格升级和在类推的'作用下向语义原型靠拢.此外,英语处所宾语句是对运动事件的概念化,并且这种概念化跟汉语的相关句式存在有规律的联系和差异.
作 者:仇伟 QIU Wei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 22(6) 分类号:H030 关键词:运动动词 处所宾语 语义特征 概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