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聪明名人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队队130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姜文的聪明名人故事(共含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队队13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姜文的聪明名人故事

篇1:姜文的聪明名人故事

姜文的聪明名人故事

有一位导演曾对我说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最后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兑出来的。”

他还说:“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对我的电影,我听到过很多批评,大多都是围绕着“商业”两个字进行的。但上面这位导演的批评却略过了这些表面的现象,说出了问题的实质。这位导演名叫:姜文。

我给姜文拍过戏,《北京人在纽约》;他也给我拍过戏,《阳光灿烂的日子》。除此之外,我们很少来往,平均一年打不了一个电话。我是爱聊天的,但非常怵和姜文聊天。觉得跟他说话特别费劲,累,跟不上他,愣往上跟又很做作,掌握不了话语权,谈话显得非常被动。

电影对于姜文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也是非常令他伤神的一件事。他认为应该由爱电影的人来从事这一职业。这种爱应该是非常单纯的,不顾一切的,不能掺杂别的东西的。对照这一标准,我总有一种不好意思的感觉,像做了对不起电影的事,把电影给庸俗化了。因为我基本上还处于把电影当饭吃,为了保住饭碗必须急中生智克敌制胜的档次上。

就像一场战争,不同的人都投身其中,大家也都很玩命,但巴顿那号的是从心里热爱战争,想法非常单纯,目的只有一个,在战争中成为最牛逼的胜利者;而加里森敢死队的哥儿几个,虽然打起仗来也很敬业,却个个心怀鬼胎留着后手。巴顿如果战败了,叫战犯,属于统战对象,能进政协;加里森敢死队那哥儿几个战败了,就拉出去枪毙了。

姜文经常使用的一个句子就是:你不能这样吧。每次我听到这样的句子,直接反应就是,我真的'不能再这样了。事后又再问自己:我哪样了?久而久之,我对他萌生了一个愿望,迫切地想听到他能在所有的聪明智慧都用上了的时候,说一声:我错了。记得上个世纪我曾经险些抓住这样一个机会,但很可惜,事后被证明还是我错了。原想跟他抬杠,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那以后,我也落下了一个毛病,凡是姜老师说的话就深信不疑,凡是姜老师做的事就拍手叫好。觉得他就不可能错。他太聪明了。

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标准,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尽管姜老师也有失误,但仍不能掩盖他对中国电影的帮助和贡献。过去、现在、将来,他无疑都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导演之一。

篇2:现代名人故事姜文做人的故事在线阅读

他拍摄的《让子弹飞》在各大影院场场爆满,票房极速飙升,轻松越过6亿大关。气势如虹,后劲凌厉。随着票房热浪的激荡,导演和主演姜文也正在接受一波又一波的造神运动,媒体、影评人甚至文化界名人,集体陷入了《让子弹飞》的亢奋情绪中——将姜文命名为最有“硬度”的年度风云人物。

电影大卖,票房飘红得一塌糊涂,姜文被媒体猛追,一次记者有幸追到他,直接询问他对于被誉为最有硬度男人的看法,他回答说:“作为男人,就是要有硬度,就是要坚守理想。从上小学起我就开始坚持了,人一辈子都得坚持点什么。记得人艺的老前辈曾经告诉我:‘哪个演员要把自己的脸扔给化妆师,什么都不管,那他就完蛋了!’所以我会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

一直以来,姜文给人的印象就是张扬和霸气,因而对他的评价争议极大,有人喜欢有人反感,有人认为是缺点,有人认为是优点。对此,他付之一笑:“没有缺点的人优点也不多……”

姜文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坚持,他认为正确的东西,一定要坚持到底,旗帜鲜明,决不妥协。他是一个控制型和燃烧型的人,不停地烘烤周围的人,他有一种催人行动的力量。

姜文非常崇拜毛泽东,他说毛泽东是从他少年时代直到现在的最大偶像。据说,他家所有可以放书的地方,大都放着与毛泽东有关的书:有毛泽东写的,有毛泽东喜欢的,也有研究毛泽东的。姜文崇拜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他的心底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他导演的电影作品都带有明确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中,都带有明显的“姜文制造”“姜文品牌”的烙印。

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曾经这样描述姜文:“有一位导演曾对我说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作家阿城曾经说姜文:“他成天惦记着怎么给观众酿酒,然而一不小心,把酒酿成了酒精。”是啊,他的浓烈、他的豪放、他的灼热,让人不能忘记。

作为演员,姜文刚毕业就在《末代皇后》中扮演溥仪,之后在《芙蓉镇》里和刘晓庆搭戏,又在《红高粱》中与巩俐搭档……一个个人物形象棱楞有角,个性分明。

作为导演,姜文却相当低产:《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总共也就这4部,但部部沉甸甸,有分量。姜文对导电影这件事儿有种近乎偏执的严肃和认真,他将每一部作品均视为他主观意识的表达,于是他的影片都有这些特点:数年磨一剑、发自内心、言之有物、扑面而来。没有姜文,中国电影无疑会缺少一份阳刚和力量。

《让子弹飞》里有句著名的台词:“我就是要站着把这钱给挣了。”这句话被广泛地认为是姜文霸气的宣言。我们还从没见过中国导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这野心听起来如此狂妄又似乎不可能实现。

但,姜文做到了。我们不得不服气他的超级自信,更服气他超级的艺术魅力和超强的精神力量。

我们佩服姜文,因为他是一个好演员、好导演,但更主要的,还因为他是一个好男人。他个性耿直,不圆滑、不伪装。为人仗义,对朋友,尤其对落难朋友勇于出手相救,令人感动,让人见到了一个真男儿的侠义心肠,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做人要有“硬度”,这“硬度”包含着正直、善良和力量,还包含着激情、勇气和生命力。

篇3:聪明机智的名人故事

徐敬业(即李敬业)是唐朝开国功臣李勣的孙子,曾与骆宾王等人发起过反对武则天临朝的“扬州兵变”,在历史上也算是个有名气的人物。

徐敬业小时候就很机智勇敢。有一次,他骑马去深山打猎,行至密林深处,忽然遇到了山火。徐敬业还没来得及调过马头,熊熊烈火、滚滚浓烟已经包围了他。眼看大祸临头,性命难保。

但是,徐敬业没有惊慌失措。他先跳下马来,找出佩刀,砍去近身的小树和灌木,接着,猛地用刀划破马肚子。不一会儿,黄骡马痉挛着死去了。徐敬业强忍内心的痛苦,又用刀尖挑出马的内脏,最后,也顾不得血污的腥臭,一头钻进马肚子藏了起来。

这场林火直烧了三天才熄灭。徐敬业的父母都以为儿子已在火中丧生,悲痛欲绝,含着眼泪吩咐家将们去林中寻找敬业的“尸体”。

家将们找啊找啊,终于发现了徐敬业的那匹死马。领头的家将连忙下令:“小公子的尸体肯定就在附近,快去周围仔细寻找!”

“不用了,我在这里,没死呢!”响亮的童声中,徐敬业满身血污,从马肚子里爬了出来。家将们一见,惊喜交加.齐声赞叹小敬业有勇有谋。

篇4:聪明机智的名人故事

天才幽默大师卓别林曾被歹徒用枪指着头打劫。卓别林知道自己处于劣势,所以不做无谓抵抗,乖乖奉上钱包。

但是,他对劫匪说:“这些钱不是我的,是我老板的,现在这些钱被你拿走了,老板一定认为我私吞公款。兄弟,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拜托你在我帽子上开两枪,证明我被打劫了。”

歹徒心想,有了这笔钱,这个小小要求当然可以满足了,于是便对着帽子开了两枪。

卓别林再次恳求:“兄弟,可否在我衣服和裤子上再各补一枪,让我老板更深信不疑。”

头脑简单、被钱冲昏头的劫匪统统照做,6发子弹全部打光了。这时,卓别林一拳挥去,打昏了劫匪,取回钱包喜笑颜开地离去了。

机智的人往往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困境。

篇5:聪明机智的名人故事

19XX年10月1日,苏联一艘运载3个人的宇宙飞船将在 拜库诺尔宇航中心发射升空。发射前半个小时,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给宇航员们打来电话。他向3名宇航员表示热烈祝贺,祝他们一切顺利。他还告诉他们,当他们返航时,他将举行盛大仪式欢迎他们。

宇宙飞船在地球外面的轨道上飞行着。几天后,飞船上的宇航员再次拿起无线电话,准备与最高领导通话。但是,他们发现,他们极难拨通赫鲁晓夫的电话。他们哪里知道,不但他们无法叫通赫鲁晓夫,就连地面上的人们要想和赫鲁晓夫通几句话,现在也难于实现。

原来,就在宇宙飞船环球翱翔的这几天里,苏共总书记已被隔离起来,他的电话线统统被切断,他已完全失去了对外联系的自由。赫鲁晓夫再也无法实现在红场主持盛大仪式欢迎宇航英雄的宿愿了。

或许是因为电话来自太空,政敌们也不愿让飞行英雄们心神不宁,赫鲁晓夫别墅与宇宙飞船之间的线路终于接通了。宇航员们热烈地向“尼基塔同志”问好。赫鲁晓夫神魂不定地边通话边想心事。他心里很清楚,他已没有了行动自由,就是这次例外的通话也不能有丝毫差错,因为米高扬就坐在他的身边,全神贯注地听着他的每一句话。他还知道,他已不可能有任何渠道把自己被软禁的消息透露给还被蒙在鼓里的苏联人民。而只有把这消息尽快透露出去,自己才能有一丝得救的希望。赫鲁晓夫迅速做出了决定:必须利用这次难得再有的通话机会,把自己的境况告诉人们。

但是这必须做得极为技巧:既透露了消息又不让身边的米高扬认为自己在泄露秘密。恰在这时,早就等得不耐烦的米高扬伸出手,用力想把电话机从赫鲁晓夫的手里抢过来,不让他继续说更多的话了。赫鲁晓夫情急智生,就在米高扬将他的电话机将夺未夺的一瞬间,迅捷地说了他作为总书记公开向人们说的最后几句话:“米高扬同志在这里。他想同你们讲话。我不能再同你们讲话了,他正在把电话从我手里抢走。我想我不能阻止他……”

用普通但却深远的词语,曲折、隐晦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在高压和监视下既有效又安全地表达自己意志的一种手法。赫鲁晓夫和宇航员通话使用的正是这一手法。

篇6: 最聪明的苗子名人故事

最聪明的苗子名人故事

1862德国哥丁根大学医学院的亨尔教授迎来了他的新学生。在对新生进行面试和笔试后,他欣喜地发现,这届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他教学生涯中碰到的最聪明的苗子。

开学不久,亨尔教授把自己多年积下的论文手稿全部搬到教室里,分给学生们,让他们仔细工整地誊写一遍。

学生们翻开亨尔教授的论文手稿,发现这些手稿非常工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根本没有重抄一遍的必要,做这种没有价值而又繁冗枯燥的工作是浪费青春和生命。他们说,只有傻子才会坐在那里当抄写员。让人想不到的是,竟然真有一个“傻子”坐在教室里抄写教授的论文手稿,他叫科赫。

一个学期以后,科赫把抄好的手稿送到了亨尔教授的办公室。看着科赫满脸疑问,一向和蔼的教授严肃地对他说:“我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孩子!因为只有你完成了这项工作。而那些我认为很聪明的学生,竟然没一个完成这个作业。

我们从事医学研究的人,不光需要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一丝不苟的精神。要知道,医理上走错一步,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其实,抄这些手稿,既是学习医学知识的机会,也是一种修炼心性的过程。”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科赫年轻的心灵。在此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科赫一直牢记导师的话,他老老实实做最傻的人,以涵养严谨的学习心态和研究作风。这种做事态度让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了结核菌、霍乱菌。此外,第一个发现传染病是由于病原体感染而造成的人,也是这位叫科赫的“最傻的人”。1905细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瑞典皇家学会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了科赫。

篇7:柳宗元幼时聪明绝伦的名人故事

柳宗元幼时聪明绝伦的名人故事

柳宗元,字子厚,出生于公元773年,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是唐朝大文学家,与韩愈同时代,齐名。公元793年,以才登进士第,授校书郎、蓝田尉,入禁中,又擢礼部员外郎。后因王叔文出事,受牵连,被贬为邵州刺史,未曾到任,又贬为永州司马。韩愈评其文说:“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察不足多也。”有文集四十卷传世。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柳镇,性情耿直,学识渊博,当时虽然官职不高,却“廉洁守志,疾恶不惧”;他的母亲卢氏也是一个知书习文的女性。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后,柳镇为避祸乱,奉母命隐居到王屋山,靠种田耕作养活母亲。就是在这个时期,柳宗元降生人间,给家中增添了不少欢乐。柳镇靠劳作为生,家中并不富裕,却仍然供宗元上学读书。

宗元幼时聪明绝伦,两岁时识字读书,就能过目不忘;到他五六岁上学的时候,就已认得三千余字,并读完了《诗经》,而且大都能背诵下来。宗元上学后,开始学堂仍学《诗经》,他依然用心再学,把功夫都下在了深刻理解上。他后来读史籍,更是刻苦认真。他认为,像《史记》、《汉书》等经典著作,不但史料丰富,而且文笔生辉,每篇都是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他常常用来模仿写作。当他八九岁的时候,尤其对西汉时期的诗赋研究精细,使他在写作方面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不但手法新颖,富有文采,而且有了他自己的风格特点。正如史书中对他所称赞的:“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缴,磷若珠贝。”

这时,叛乱已被平定。他的父亲柳镇又入朝为官,受封左卫,小宗元文才出众的名声也随之传到了京师。

公元785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发动叛乱,走归河中。唐将马燧率军前往平定,逼近河中,两军相遇,拼命厮杀,最后朔方大将军牛名俊挥刀将李怀光斩于马下,于是河中收复。

喜讯传来,朝野上下一派欢腾。其中有一个姓崔的御史中丞,想写一个贺表进献给德宗。但找谁写呢?他听说柳镇的儿子柳宗元文才出众,颇有名声,便去请他代写。

这一年,柳宗元十三岁。他历经战乱之苦,对朱泚、李怀光等叛军十分仇恨,于是欣然答应。他稍加思考,便一挥而就,题目叫做《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在贺表中,柳宗元愤怒抨击了李怀光的罪恶叛乱行径,深刻分析了其叛乱对国家、对百姓造成的危害,强烈表达了反对分裂割据、渴求统一安定的愿望,这不但是作者的愿望,也是天下众生的愿望。

崔中丞接过贺表一看,感到此文论点明确,论据确凿,剖析深刻,感情充沛,且通顺流畅,层次有序,气势磅礴,不由大加赞赏,并在同僚中广泛传阅。一些文人名士看了这篇文章,怎么也不相信是出自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之手。因此,柳宗元的名字不胫而走,誉满长安城。

公元793年,柳宗元以他的饱学多识一举登进士第,又中宏词科,被授校书郎,接升蓝田尉,从此走上为官之路。他为官期间,掌政仁爱宽厚,上忠国君,下惜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为了天下百姓的生计,他曾发出“苛政猛于虎”的呼唤。因此,在他去世时,民众对他无不追怀思念,自筹资金为他建祠堂,立牌位,年年杀牲祭祀,直至今日。

柳宗元的文章高超壮美,与大文学家韩愈齐名,并称“韩柳”,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作诗,语意深切。正如韩愈说他的诗在单纯古朴中显纤巧秾丽,在自然淡泊里寓至美韵味,不是常人能赶得上的。

篇8:姜文给儿子最好的营养品是苦头中国名人故事

姜文给儿子最好的营养品是苦头中国名人故事

忙完《让子弹飞》后,姜文几乎整整一年时间没有露面,与他一起消失的,还有两个儿子。原来,姜文是带着孩子“移民”了,为期一年。是欧美还是新澳?姜文的回答让人吃惊不小——都不是,是新疆。

天要下雨爹要教子

姜文的两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对两个孩子,姜文非常不满意。

因为父亲是军人,姜文在部队大院长大,他觉得这种成长经历对于他刚毅的性格形成非常有好处。可看看自己的儿子,在家被长辈宠溺,还有专职保姆伺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个子见长坏脾气也见长,在家摔跟头后的第一反应不是自个儿爬起来拍拍灰,而是扯开嗓门号啕,非得等人把他们扶起来用手拼命打地报仇后才破涕为笑。

两个小子在家如龙似虎,一旦出了门马上变成怯生生的小白兔,大气不敢喘。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姜文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好好地对两个儿子展开军事化的吃苦主义教育。

在北京是不行的,爷爷奶奶隔三差五就要过来看孙子,要是看见孙子吃苦受罪,自己耳根一定不得清净。必须得去外地,越远越好,而且最好撇下老婆周韵,因为她虽然彪悍,但护儿子也护得厉害。姜文计划的人数只有三个——他和两个儿子。

目的地最终确定下来。姜文看中了新疆阿克苏,虽然位于边陲,但气候相对比较宜人,算不上严寒酷暑,从阿克苏驱车不过半小时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非常方便带着孩子去撒野。

姜文联系了几个新疆好友,让他们帮忙找房子,要求很明确:市中心的精装豪宅一律不考虑,要城郊结合部的普通民居,不漏风不漏水能做饭能洗澡能睡觉即可。

在陆川的帮助下,姜文最后找到了位于阿克苏近郊的一处民房。据说是典型的吐鲁番风格,有宽敞的`内向庭院,房子是高棚架结构。

去的时候一行四人,姜文开一辆越野车,装满了他觉得会派上用场的东西和生活用品,跟周韵轮流驾驶,里程四千公里,耗时三天。

到了阿克苏的新家,周韵急了,这房子太简陋了——无论是庭院还是屋内,都是土坯地面,墙壁光秃秃地裸露着,老旧的木头家具,仅有的电器是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和一台电视机。

姜文给两个儿子安排好了房间——跟家里精致温暖安全的儿童房天壤之别,没有无甲醛地板,没有防磕碰的墙壁软包,没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书桌,儿童床更别想了,一张板床和一个低矮的茶几就是房间里所有的家具。

姜文没有给周韵去市区买新家具的机会,第二天就把她送上了从阿克苏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让她自己转机回北京。有慈母在场,严父就不容易登台。而今只剩下一父两子,任何事情都是姜文说了算!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撒野

第三天,两个孩子的苦日子正式开始……

早上6点半,他们就被姜文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拖了出来,三两下套上防寒运动衣,半梦半醒地被呵斥着开始了早锻炼。虽然号称塞上江南,但阿克苏的昼夜温差很大,两个儿子出门就是一个哆嗦,本能地想往暖和的房间里钻。

但姜文不给他们机会,一手拉一个,几步就拖出了庭院,告诉他们:“跟着我跑,跑不动了走也行,转完这一圈才能回家。”这一圈大概一公里,两兄弟只跑了不到两百米,剩下的八百米都是喘着气走下来的。

好不容易回了家,姜文端起在炉子上温着的羊奶给他们一人倒了一碗。到阿克苏的第一天,姜文就给他们喝过羊奶,两个儿子浅尝辄止,说受不了那古怪的味道。这才隔了两天,羊奶一到手便仰着脖子喝了个底朝天。

姜文对两个儿子的饮食结构也做了很大调整,精心烹饪的儿童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当地民族餐食:菜品以手抓羊肉和大块牛肉为主,主食不是糙米饭就是馕,配餐的青菜既非白灼也非上汤,无公害的蔬菜洗干净后直接生吃,佐餐的饮料是新鲜牛奶。除了正餐外,不提供巧克力饼干果冻之类的零食,但新鲜水果24小时敞开供应。

家里没请钟点工或保姆,两个儿子在姜文的指挥下担任起了保洁员。因为是土坯地,清洁工作比较简单,提个塑料桶给地面浇浇水,用扫帚略作清扫就算完工。收拾床铺也包干到人,姜文以身作则地示范了几次后,两个儿子就学会了叠被子,虽然做不到横平竖直像豆腐块,但比起在家里蹬被子起床拉被子睡觉,已经算是长足的进步。没有洗衣机,姜文也没有添置的打算,换下的脏衣服扔在大盆里,阳光灿烂的时候把盆端到庭院,跟两个儿子围坐在盆边上,父子仨一起动手洗衣服。洗着洗着,儿子就开起小差,用加了洗衣粉的水在手里捏出一个个肥皂泡。虽然洗衣服变成了玩肥皂泡,但姜文决不制止——在家里,数以百计的各种玩具都没能让他们发出发自内心的嬉笑声,在阿克苏,一盆洗衣服的水就让他们喜笑颜开,超值。

姜文很少让儿子无所事事地呆在屋里,只要天气不恶劣,他经常带他们出去转悠。不开车,就这么信步乱逛,不走到两个儿子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不停下。号称转悠,更像是拉练。小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从最初的走不上几百米就叫苦叫累,到一个月后,两个儿子一左一右牵着姜文的手,一口气走上三公里,粗气都不喘。

每天坚持锻炼,加上原生态的饮食结构,眼看两个儿子的身体就这样一天天结实起来,姜文开车带着他们抵达下一个目的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一次见到沙漠,两个孩子起先还欢天喜地,但没过几分钟便吃不消了。在沙地上奔跑需要的体力是正常路面上的好几倍,每一步都觉得脚往沙里陷,抬脚变成拔脚,损耗很大。

等他们累得快瘫软时,姜文一手夹一个把他们带回车上回家。接下来的日子,两个儿子就像两颗充电电池,在家积蓄满了能量后就去沙漠放电,电量耗尽后再回家吃饭休息充电。与充电电池不同的是,电池越充储电量越少,两个儿子越折腾能量却越大。每天去两次塔克拉玛干沙漠,几个月后,哥俩就可以在沙漠里连续摸爬滚打半个多小时了。

周韵前来探班时,眼泪都快下来了。两个儿子都晒成了巧克力色,皮肤粗糙了,脸蛋上还多了两片高原红。可是,目睹了他们超越同龄人的自理能力,周韵没话说了——天要下雨爹要教子,由姜文去吧。

最好的营养品是苦头

啥都讲究个劳逸结合,隔上一段时间,姜文就会带着儿子去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自驾游。

篇9:名人故事

我读过许多名人的故事,但有一个总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为了拜师,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可见他毫不骄做傲自满、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而老子呢,也为孔子的一片至诚之心所打动,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也为后人所乐道。

是啊,我们应该象孔子那样谦虚好学,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宁愿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篇10:名人故事

美国建国期间的伟人富兰克林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把一天的情形重新回想一遍.

他发现他有13个很严重的错误,下面是其中的三项:浪费时间,为小事烦恼,和别人争论冲突。聪明的富兰克林发现,除非他能够减少这一类的错误,否则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所以他一个礼拜选出一项缺点来搏斗,然后把每一天的输赢做成记录。在下个礼拜,他另外挑出一个坏习惯,准备齐全,再接下去做另一场战斗。富兰克林每个礼拜改掉一个坏习惯的战斗持续了两年多。

难怪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敬爱也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

每一个销售人员员可否像富兰克林那样,检视自己的缺点,并与之进行坚持不懈的搏斗,直至胜利为止!

名人故事

聪明的农家女的故事

聪明故事书中的故事

名人故事研究报告

经典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300

名人故事:勤俭节约

残疾名人故事

名人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

杜牧名人故事

姜文的聪明名人故事(集锦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姜文的聪明名人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