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2 景阳冈重点问题解析(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宇宙来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2 景阳冈重点问题解析
重点问题解析1.解题。
这篇阅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23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地面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文章为我们写出了一个豪放、勇武又机敏的打虎英雄。
2.从喝酒看武松的性格特点。
(1)喝酒。
武松一走进店里坐下,立刻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喝酒时“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表现了武松豪放的性格。
(2)喝酒中的对话。
“这酒真有气力!”武松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告诉他,这酒三碗不过冈。武松却道“再筛三碗来!”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酒。从这些可以看到,武松承认这酒有气力,也知道一般喝三碗就醉了,但武松还是要喝,人家不给他筛,“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并且埋怨店家“难道不付你钱!”这里表现出武松倔强、豪放的性格。
3.武松打虎。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武松打虎的事,作者对打虎的过程做了重点详细描述。
(1)大虫出现时的声势。
“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真是虎虎生风,好大一只猛虎。
(2)大虫进攻。
大虫又饥又渴,使出“三招”:一扑、一掀、一剪。
(3)武松沉着应战。
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
(4)赤手空拳打虎。
武松先是棒打,棒断两截;然后脚踢,“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再是拳打,“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4.说说下面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因为一般人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酒。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因为有官家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结果真遇上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时使尽了气力,所以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挨下冈来。
12 景阳冈重点问题解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1.解题。
这篇阅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23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地面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文章为我们写出了一个豪放、勇武又机敏的打虎英雄。
2.从喝酒看武松的性格特点。
(1)喝酒。
武松一走进店里坐下,立刻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喝酒时“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表现了武松豪放的性格。
(2)喝酒中的对话。
“这酒真有气力!”武松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告诉他,这酒三碗不过冈。武松却道“再筛三碗来!”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酒。从这些可以看到,武松承认这酒有气力,也知道一般喝三碗就醉了,但武松还是要喝,人家不给他筛,“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并且埋怨店家“难道不付你钱!”这里表现出武松倔强、豪放的性格。
3.武松打虎。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武松打虎的事,作者对打虎的过程做了重点详细描述。
(1)大虫出现时的声势。
“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真是虎虎生风,好大一只猛虎。
(2)大虫进攻。
大虫又饥又渴,使出“三招”:一扑、一掀、一剪。
(3)武松沉着应战。
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
(4)赤手空拳打虎。
武松先是棒打,棒断两截;然后脚踢,“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再是拳打,“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4.说说下面事情的原因和结果。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因为一般人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酒。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因为有官家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结果真遇上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时使尽了气力,所以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挨下冈来。
重点问题解析
1.介绍张思德。
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四川仪陇人。16岁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长征途中受过伤,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虽然只活了28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9月8日,中央警备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著名的讲演,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2.这篇讲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全文是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分五层表达出来的。
第一层讲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根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别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是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利益。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第二层讲人死的两种不同的意义。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虽死犹生。这里毛泽东通过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第三层讲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在我们的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和问题,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不管是同志、朋友,还是反对过自己的人,谁的意见都听得进去。只要你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衡量是非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用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的例子,说明要采纳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建议和批评。
第四层讲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为人民服务。既然目标一致,就没有理由不搞好团结。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因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坚定地相信人民,紧紧地依靠人民,就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敌人都能打败。为了人民的利益要不怕牺牲,这种牺牲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视死如归;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为了做到这一点,毛泽东同志提出三个“互相”,充分体现了革命队伍内应有的同志情谊。
第五层讲开追悼会的目的。开追悼会对死者表示怀念、哀悼。开追悼会还因为死者是为人民服务的,值得人们沉痛地怀念他。这样的人虽然死了,但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3.理解下面一段话的意思。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段话一共有三句、每一句都是复句。
第一句“因为……所以……”是因果关系。
第二句“不管……都……”是条件关系,表示不论什么样的条件,都有这样的结果。
第三句“只要……就……”也是条件关系,表示只要有这样的条件,就有这样的结果。
三个句子连接很紧,论述层层深入,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同志思维的严密。
重点问题解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课文重点问题解析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认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必须谦虚待人,防止骄傲;要用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2、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
首先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的意思。奚落的意思是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
然后找出铁罐说的话,不仅要知道它说了些什么,还要注意它说话的语气、神态。它先是傲慢地问陶罐:你敢碰我吗?接着又带着轻蔑的口气嘲笑陶罐是懦夫。陶罐不服气,铁罐非常恼怒: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这些带有挑畔味道的语言,写出了铁罐的蛮不讲理。
铁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它看不起陶罐。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呢?因为它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嘲笑别人的短处。它自以为很了不起,不把别人看在眼里。
重点问题解析
1.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0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22岁起定居维也纳,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32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
课文中提到的《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本课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它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也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对音乐家贝多芬有进一步的认识。
2.咬文嚼字,弄清“走进”和“走近”的意思。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许多作品举世闻名,成为世界文化精品。走到哪里都可能会听到贝多芬所写的曲子。这样一位伟大的钢琴家,来到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在幽静的小路边的一所茅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而且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当然感到很惊喜。他想弄清楚弹曲子的到底是什么人,所以“走近”茅屋。
当贝多芬听到屋里穷兄妹俩的谈话以后,他为这样贫苦的`人竟在困苦的生活中仍然喜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尤其是妹妹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心地和感情,更让贝多芬激动。他要亲自指导这个贫穷的,渴望能听到自己演奏的姑娘,所以“走进”茅屋。
3.分清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
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洒遍银光的微波粼粼的海面的清幽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那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从水天相接的地方,越升越高的明月发出的清幽的月光,仿佛在歌颂、赞美穷兄妹俩的聪慧和美好心灵。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
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勤奋好学。可是,就因为她贫穷所以没有钱去听音乐会,更不能到音乐院校去学习。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引起了贝多芬的联想,体现在《月光曲》中。
重点问题解析
1.解题。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这个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2.了解每个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第一个故事讲蔺相如完璧归赵。
故事的起因是:秦国自恃强大,假意用十五个城换赵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到秦国向秦王献和氏璧,秦王对宝玉赞不绝口,但就是不提换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谎称和氏璧有毛病,要指给秦王看,借此骗回和氏璧,并用撞碎宝玉逼秦王答应交城。回到宾馆,蔺相如派人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故事的结果是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讲秦王和赵王渑池之会。
故事的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想在会见时侮辱赵王,侮辱赵国。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出谋,自己跟赵王前行,廉颇率军做好抗秦准备。在会见中,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以此侮辱赵国和国君。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
故事的结果是:赵王、赵国的尊严得到了维护。
第三个故事讲廉颇负荆请罪。
故事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升得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为避免和廉颇发生矛盾,多次相让,并跟手下谈了相让的原因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于是负荆请罪。
故事的结果是:将相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3.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这三个故事各自都是独立完整的故事,有它们各自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从全文来看,这三个故事又是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的。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立了大功,理所当然受到赵王提升,职位比廉颇高,引起了廉颇的不服气,造成将相不和。因此,我们可以把第一、二个故事看做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很不甘心,就又设计借机侮辱赵王和赵国,这样就产生了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是第一、二两个故事的'必然,蔺相如的步步高升,引起廉颇不满,有情绪就要发作,于是找碴儿,明白蔺相如用心后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4.如何看待廉颇这个人。
廉颇是赵国一名大将,为保卫赵国做出很大贡献。因为蔺相如高升不满是他一时糊涂,一旦认识到将相不和的危害,马上改正错误。这说明他是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的老将军。
5.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1)在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先讲将相之间产生矛盾,接着讲蔺相如处处退让回避,最后讲廉颇负荆请罪。
在复述时,应抓住将相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廉颇的居功自傲。讲到蔺相如的处处退让回避,绝不是害怕廉颇,他是考虑到将相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赵国。将相和,则国家安;将相不和,则国家危。表现出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讲到廉颇的负荆请罪,他在蔺相如言行的感化下,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请求责罚,反映出廉颇不失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老将军。抓住这么几点就能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顺序。
(2)既注意用自己的话复述,又注意引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在复述的时候,用自己的话,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引用书上的好词佳句,帮助我们丰富语言,提高表达的水平。
(3)复述时注意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故事完整,力求生动。
6.体会文章的写法。
(1)别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样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蔺相如面对秦王的言而无信,竟敢以死相抗,他不顾秦王的淫威,强迫秦王击缶,这些都说明为了国家的利益与尊严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赵国的安危,不与廉颇计较,主动回避,反映了他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居功自傲的廉颇,当他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足以看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
重点问题解析
1.介绍《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内容改写的。在原作中,诸葛亮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对于他的智慧,更是着力渲染,言过其实。不过他的智慧才干是应该肯定的。
2.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因。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这么短的时间要造那么多的箭,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诸葛亮才用草船向曹操去“借箭”。
草船借箭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此,实质上是由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千方百计为难他,陷害他,才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
3.草船借箭。
(1)物质准备:二十只快船,每船三十个军士,青布幔子,草把子。
(2)借箭气候条件:大雾漫天,江上连对面都看不清。
(3)借箭具体情况:①船靠近曹军水寨;②先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③叫船上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④曹操令一万多个弓弩手朝江中放箭;⑤受箭到一定时间,再把船调过来,让船的另一面受箭。
4.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2)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在大雾漫天的情况下,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3)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由于诸葛亮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所以借箭才能成功。
5.按照下面的提纲,说说这样做的原因和结果。
(1)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
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2)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因为诸葛亮胸有成竹,料定三天内能办成,所以语气很果断,结果这一回答出乎周瑜意料之外,使他又惊又喜。
(3)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因为江上雾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箭,不下十余万支。
6.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篇文章主要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事,这件事自始至终都能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是利用草船来借箭,想得正确,办法高明;借箭前选好大雾天行动,让曹操看不清虚实,诸葛亮深知曹操的多疑,一定不会轻易出动,事实上果不出所料,这又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说明诸葛亮计算精确,也说明他神机妙算。
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到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诸葛亮有才干,能神机妙算,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 景阳冈读后感
★ 景阳冈课件
★ 八个经典问题解析
★ 面试经典问题解析
★ 景阳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