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最感动我的一本书主题征文(共含9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oncessio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曾经感觉周国平是个深刻而又严肃的男人,可是读了《妞妞》之后,我的心被触动到了那个最柔软的角落。我读到了他的温情,他的平凡,那是拂尽繁华,一位父亲对女儿的伟大的爱!
他在写女儿的一首诗中说:女儿是水/在父亲的心里温柔/把荆棘丛生的记忆温柔成一种倒影/女儿是春天/在父亲的岁月里鲜艳/把没有彩虹的道路鲜艳成一片风景
周国平的女儿在人世间仅仅存活了几个月,这个从一出生就受尽了病痛折磨的小生命,在父亲的眼里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宝贝,即使知道这是个注定无法挽回的生命,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对她的爱!
周国平是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但是面对妞妞,他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仅仅希望女儿健康快乐的父亲!“丝丝白发儿女债,缕缕深纹岁月痕。”父亲的爱宽广而深邃,就像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了那么多双眼睛,温暖了那么多颗漂泊的游子的心,只是因为那蹒跚的背影后面的一颗父亲的心呀!
周国平曾在自序中说,这本书并没有指望会受到读者的关注与认可,这只是他的私事,可是后来《妞妞》一版再版。有位读者朋友还去信告诉他,陪他的寂寞坐着的还有更深的寂寞。而对此,周国平说,《妞妞》之所以这样吸引人,原因一定就是人人都摆脱不了的无奈。一个小生命还没有尝到生活的滋味就过早地离开了,爱女心切的父亲是怎样的痛,怎样的恨啊!他说,“生命和世界,多么不同的东西,当生命通过世界时,怎么能不被磕着呢?”生命愈是纯净就愈是遭到世界的抗斥,妞妞不明白为什么世界总是磕着她,磕得越来越疼,疼得受不了。她的疼何尝不是父亲的疼呢?她的伤口何尝不是父亲的伤口呢?灯光下,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儿被病痛折磨,身为父亲的周国平更是感同身受,在女儿离开很长的一段时间后,他才鼓起勇气提笔写关于女儿的文章。写出的是文字,诉不尽的是父亲对女儿那深深的爱啊!
《妞妞》――一位父亲的札记,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爱的伟大,周国平的女儿“一辈子,只有一次生日,也只有一次飘零,”可父亲的爱同样是漫长的一生一世。天下父母亲的爱不都是如此吗?只不过作家可以用笔淋漓尽致地表达那份爱,而万万千千平凡的父母“拙于言辞”,而他们爱的分量是一样的,同样重得无法称量!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读《妞妞》。
我常常感到缺少快乐。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还有太多难以满足的欲望,使我如同卡在一个夹层当中,不论是向上向下,还是向左向右,可以自由伸缩的空间都是那么的狭窄,一不小心就会磕痛这里那里。
很多时候,我觉得满目里都是悲哀,每天演的都是悲剧,欲哭无泪。
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开始放开,读过高中的父亲和一天都没进过学校的母亲做起了小买卖。他们黑天白夜地忙,拼死拼活地干,连陪我说说话的空闲都没有。他们都是从饥馑年月里走过的人,最怕的就是我吃不饱穿不暖,以为吃好穿好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却从未想过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看看,孩子到底缺的是什么。记得当我数学考得一塌糊涂时,母亲含着眼泪说,比比别家,学费啥的从没短着你的,咋就这么不争气呢。语气里全是埋怨和不解。
佛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我相信,坏孩子一定不是天生的,总是一点点改变的。正如对活着的厌倦,也是接触一事一物,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
偶遇余华的《活着》,甫一掀开就被深深攫住,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妄叫富贵啊富贵,你吃喝嫖赌败家气死爹,仅能算是不肖子孙罢了,而当一无所有的浪子回头,仅剩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时,对两头羊都那么心善的儿子有庆,活活被抽干了血死去,这一幕太过残忍,真的让人难以接受。在余华“残忍的”笔下,富贵的亲人一个又一个可怜地死去,最后他孤独一人,暮年只能与一头老牛苟延残喘地活着。
读了《活着》,我才清醒认识到我对活着的厌倦,其实厌倦的是活着的苦难。我一直在怕和逃避的都是苦难。余华在自序中说:“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分裂。”在余华生活的年代,他强烈感受到了这种活着的苦难。作为一个找寻真理的作家、一个努力用作品展示高尚的作家,他享受着苦难,并把学会承受苦难教给世人。
“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余华试图告诉人们这个简单的道理。活着终究脱离不了时代,一个人的活着会印有时代的鲜明烙印。如同我的父亲母亲,他们的思维认识也局限于那个时代。
作家阎真也有一部探讨活着的作品——《活着之上》,是写当代知识分子的困境“更无解”了,曾获首届路遥文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如果说余华的《活着》除了落泪还能使我警醒外,阎真的《活着之上》更多是体现人们在精神层面的挣扎和撕裂。
活着,及活着之上,都现实存在着,身在其中的人们,无法漠视和逃避。
活着的每一天,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改变,让自身和周围看起来更好。对于能改变的,我们倾尽全力,对于不能改变的,我们何须抱怨,对于根本达不到的,我们更无须患得患失。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何须斤斤计较其他。
看似一无所有的富贵,只要好好活着,不也还有那头牛的陪伴吗?
上世纪70年代中,一个热情而迷惘的`山村青年,不仅面对缺衣少食的窘困,还备受精神饥饿的折磨。乡下的寂寥与空旷,与我骚动的青春心灵与饥渴的困顿目光,形成巨大冲撞。那些日子,情绪好不低落,真不知今后的路该怎样走。
这时,我在姐姐那儿看到了慕湘写的长篇小说《晋阳秋》,就好奇地翻阅起来。也许那时干裂的心田需要浇灌,空荡的大脑需要填充,我很快被吸引了,一看而不可收。小说以共产党员郭松赴太原县开展牺盟会工作,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反劣绅、反投降、反封建斗争为主线,以郭松与兰蓉、江明波的感情纠葛为辅线,生动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组建到壮大的艰难历程,烘托出“革命加爱情”这样一个主题,从而为后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全新的审美视角与价值参照。
书中,兰蓉、李凝芳历尽千难万险对光明和对美好爱情的顽强追求深深感动了我。兰蓉和凝芳都是太原县女师教员,前者是郭松的恋人,后者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她们美丽而聪慧,热情而善良,对未来对生活充满憧憬。然而,她们的遭遇和处境都很不幸,在幸福的道路上横亘着巨大障碍。但她们单薄的身躯内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敢于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去创造美丽的人生,以勇敢无畏改变不幸的命运。她们的故事激发出我对生活的热望和对爱情的憧憬。我蓦然觉得,眼前的一切并非那么讨厌,贫穷的山村不再死气沉沉。我对一切都充满兴趣和热情,似乎变了个人。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性情。以前我性格内向,言辞不多,不善交往,读了《晋阳秋》后,我被那惊心动魄的时代所吸引,为主人公的爱国热忱而感奋,为他们高尚纯洁的爱情而垂泪。书排解了孤独与寂寞,丰富了思想和语言,我给朋友们讲述故事情节,与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这样友谊更深了,朋友变多了,我也开始健谈了。书使生活纯净明快,书使我轻松愉悦,书让我信心满怀。从此,我与书结下难解之缘,品尝着阅读的甜蜜与神秘。这些变化对我后来融入社会非常重要。
如烟的岁月匆匆而过,如今我在故乡的城市料理一份平凡的日子。拔地而起的建筑和铺天盖地的商品令人恍若隔世,长久注视这两样东西让人不免感觉怪诞。多年前苦恼我的那些问题,如人该怎样面对困难和压力,怎样面对挫折和风险等等,又以新的形式质问着我的意志。每每这时,我便会深情地回忆起《晋阳秋》,回忆起这本小说所牵连的那段岁月,总能重获自信和力量。
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
前几日,收到朋友寄来的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的新短篇小说集《雪窗帘》,甚是喜欢。
书中的十余篇作品,大多写的是北国雪乡的芸芸众生与自然风土,清新耐读,淡然可喜。迟子建继承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优良传统,写作风格融合了沈从文的清新隽永与萧红的率真自然。观之西方,则让人联想到华兹华斯的廷腾寺与梭罗的瓦尔登湖。
出生于东北的迟子建给了我们另外一种看待文学的视角,她在对往昔岁月的缅怀和陈述中,打开一扇窗子,让氤氲的微光折射而入,温暖而夺目。恰如一扇半开半合的雪做的窗帘,如此纯真,如此美妙,却又注定要悄然而逝。这世间,最美的最为无奈的恰恰也就是“时光”二字。如果有一架“时光机器”,我们能否让时光倒流?我们是否能够永远留住那些美好的岁月呢?这不过是个美丽的祈愿罢了。
我们注定都是不能回乡的浪子。离乡,倍思乡。近乡,情更怯。怕迷失在回乡的路上,怕给亲友带来失望和打扰。一如迟子建在小说中所言,“有时候亲情是一种打扰”。这就是作者的高超之处。作者已到知天命之年,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天真而睿智。
书即故事。作者的故事,作者身边人的故事,虚构但存在的故事。然而,迟子建的故事里,有太多我们身边人的影子。从《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中丢失了故乡的旅行中的作家,到《一坛猪油》里三个孩子的母亲,再到《旅人》里窗外异常宁静的那片海。我们在故事里,读别人的人生,却流着自己的眼泪。
迟子建的小说,美的像散文。闲散而认真的文字,收放自如的'篇幅,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悲泣,有欢笑,有白描,有速写,有光怪陆离,有浓墨重彩,也有茶香墨色。有爱情,有亲情,有诗歌,也有远方。如果你厌倦了现实的生活,大可不必辞去工作,真的抛下所有,来一次远方之旅。读书,便是你经历诗和远方、经历世间烟火、经历别样人生的另一个途径。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在字里行间,大有一番别样天地在其中。你会经历那些过去的留在镜框中的人生,那些祖父母和外公外婆年轻时候才有过的似水流年。同书中主人公一起伤感,一起喜悦。一起撑起一双船桨,阅尽千帆;一同走到白雪的墓园,阅历那些老旧的伤感。
岁月无伤,且行且珍惜。一如雪做的窗帘,美丽又易逝去。在微笑中前行、告别。
《偷影子的人》我一口气读了两遍,时隔三天,又一字一句重读了两遍。每次读都沉浸在故事的氛围里,仿佛自己的影子也被那个带点忧愁又有点悲痛的瘦弱的小男孩偷了去。
这是一部法国的畅销书,“销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还快!”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在这本让人着迷的书里,从一个人的童年写起,笔尖上流淌着缓缓的忧伤和人世间无法扯断的爱。就像看见了一块糖,想吃又无法放进嘴里,忧愁一丝丝,一缕缕,像一根扯不完的线。读者的心也没着没落地悬起放下,又悬起,就这样在凹凸的小路上不息地奔跑着。
小说很是奇幻,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在学校常被大个子同学欺负,而他却有超乎寻常的天赋——可以和别人的影子交谈,可以知道深藏在别人心底的秘密。小男孩从这里一步一步往前走,作者把这个奇幻的空间,在铺满乱石子的路上左拐右弯,一笔笔勾勒出人间的美和真。
小男孩似乎没有名字,连他所在的城市也是这样。一个不被人瞧上一眼的小男孩,就这样被马克·李维放到了无限的空间里,任凭他游走。小男孩并不快乐,爸爸离开了妈妈,连个人影也见不到。他没有玩伴,彷徨无助地生活在那个不见名字的城市里。
爸爸离妈妈而去,这成了小男孩甩不掉的创口。小男孩的童年在散不去的阴影里缓缓抖动,唯有妈妈,把能够表达的爱,一点点倾注到他的身上。他没有关注到妈妈在一点点老去,心里蓄满了对妈妈的爱,却一直没有表达出来,直到妈妈病逝。这段伤感的亲情,作家的笔下没有生出花朵,留下了算是不小的遗憾,也留给读者慢慢品读。
小男孩一点点在长大,他总算踩进了爱情的温情里,爱情也成了整个故事的一抹亮色,照进了有点伤痛又总不顺遂的男孩的生命中。苏菲是个好女孩,在和苏菲的相恋相知中,男孩没有迷失自己。某个灿烂的夏天,男孩在海边邂逅了一位又聋又哑的可蕾儿,一个会用风筝写出“我爱你”的女孩。可蕾儿凝视着会偷影子的男孩,在纸上写出:“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想着你。”男孩的影子一点点清晰起来。会偷影子的人虽然也被苏菲爱慕着,但他该放手时没有迟疑,终于收获了自己的另一段最真和最美的爱情,拥有了真正的幸福。“太阳升起,我们的影子肩并肩拖长在人行道上。突然,我看到我的影子倾身,亲吻了可蕾儿的影子。于是,无视于我的羞涩,我摘下眼镜,模仿影子的动作。就在这个早晨,远方防波堤旁的小小废弃灯塔里,塔灯仿佛又开始转动,而回忆的影子正低低向我述说这一切。”这些文字美极了,作者用此段结尾,小说在温情的笑靥里结束,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书中,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总是站在别人背后,试着成为别人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这部法国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不离不弃的友情,还看到了催人泪下的亲情和浪漫感人的爱情,每个寻常的片刻,都是最珍贵的记忆拼图。小说通篇文字清新,极具画面感,大大小小的故事感情交织,奇幻又纯真,渗透着许多道理和哲理,读起来特美,特感人。
当初接触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村上春树”这个名字,而是我的偶像梁朝伟提到了这本《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这是一本村上的文集,其中,有故事,有寓言,有的像感想,有的像速写;有惊险,有苦恼,有深沉,但都是关于一些小人物的作品。
看村上的文字常常会不经意地一笑,那微笑挂在嘴边不忍放下,直到从书中的情节中抽离出自己,那些故事很普通很实在,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也或许讲的就是你的故事。
当然,上述观点是我新近重读这本书时感受到的。第一次阅读还是在我14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对于村上的文字真是不懂,我总是想在其文字背后找到他真正想表述的意思,可他的文字很迷幻,像在捉迷藏,我捉不住。于是,让这本书不见天日了好久。但很奇怪的是,我一见到晴朗的日子,吃到意大利面,看到袋鼠,就会想起村上文集中的《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意大利面条年》和《袋鼠假日》。可能这就是村上的魅力吧,就算我看得多不在意,都会不经意地想起。
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我发现其中的文章内容虽各不一样,但总会有一些触碰内心的美妙瞬间。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始,而以“你不觉得这是个感伤的故事吗”结束,向自认为百分百的女孩讲述一个遗憾的爱情故事;今天约的女孩没有出现,晚上却想起打电话告诉她要注意安全,天黑不要乘坐附近的出租车,因为司机是个吸血鬼,其打电话的真正意图是想打听女孩今天到底干吗去了;因为自己爱的人的朋友今天婚礼,不得不去参加,即使困得在喝汤时就险些睡了过去……多么微小的细节,多么美好的一瞬间,都在村上的眼里。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村上一样观察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细节呢?而总是抱怨所谓的黑色星期一,讨论着今天的不顺心明天的不确定。可能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压力,我们都变得劳碌了。因此,每天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穿插于各个路口之间,低头奔走着。可能忽略了出门邻居的一个问好,陌生人递上的一个微笑。而时常会听到一些评论:现在的人际关系都变得冷淡了,是真的变淡了呢还是你根本没有去经营呢?其实有的时候生活中的美并不是愣生生摆在那里让你看的,恰恰在于你去观察、创造。
就算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我也会让我的心情摆脱那个低沉的空气,放上一张好久没听过的CD,重温一下当年与朋友们K歌的情形;看看茁壮生长的植物是不是还再需要一些水的滋润;就算拿着相机对着镜子自拍留下的不也是一堆古灵精怪的最真实的自己吗?对了,还有村上的书在手边,它让我更爱生活,更真实地认识到:只要一点点用心,一点点留意,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丝丝暖意,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耐心观察、体会、创造。
大人们常常说我们这一代大城市里的中学生真苦:居住在高楼大厦的“鸽子窝”中,回到家后几乎没有玩耍的'伙伴,而且,每天还要面对似乎永远做不完的作业,从来不知道童年的乐趣是什么。
我倒不这么看。虽然我无法切身感受父辈童年的无忧无虑,但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同样充满了快乐。尤其当你将烦人的作业暂时丢开,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上一会儿书的时候,真是
最大的享受,也是放松精神的最好方式。所以,这几年我好像看了不少文学类的书,什么《哈里·波特》,什么《少年文学》,什么世界名著,还有秦文君系列小说等等,从中获得不少乐趣、知识和道理。但是,今年3月妈妈给我买的一本《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却是那么的不同,似乎从心灵深处震撼了我。那以后的很多天,我的脑海里总是出现卓娅和舒拉的形象。
我这本《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是北京出版社出的“世界少年文学精选”系列中的一本。它是一个发生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名故事。法西斯德国对苏联突然发动的战争,打破了卓娅一家的平静生活。仅仅16岁的女孩卓娅告别母亲和弟弟舒拉,投身到抗击法西斯的战争中去,她参加游击队,深入敌人后方,破坏敌人的补给线,不幸被捕。面对法西斯的严刑拷打,卓娅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被敌人绞死,牺牲时只有18岁。卓娅的英勇无畏,激励起更多的苏联儿女投身到反法西斯的战争中去,弟弟舒拉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姐姐牺牲之后,告别母亲,参加红军勇敢作战,屡立战功。就在法西斯德国即将投降的前夕,舒拉壮烈牺牲。而《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的原作者就是这两位少年英雄的母亲。
看过那么多小说,只有这次我哭了。不光是悲伤,更多是悲壮,是感动,是感慨。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原本属于大人的责任,并在战争中,成长、成熟、成人,最终成为英雄。而他们的母亲同样值得敬佩。在忍受了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后,这位伟大的母亲,化悲痛为力量,用心灵之笔,绘出已不仅仅属于她个人的一双英雄儿女。也正是她的书,让卓娅和舒拉不仅长留前苏联,也永存全世界。我从中读出:爱国、勇敢、正义、付出,不管到何时都是做人的标准和人生的幸福。而对于回到现实的我来讲:努力、认真、信念、理想,也许是我在平凡而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品格。我庆幸我生长在一个和平、富裕的年代。尽管它没有卓娅和舒拉那样非凡,也没有父辈那样惬意,但我们却拥有更多的知识和力量。
读林清玄的作品,你会感到从头到尾透着禅意。这让他的作品给人超然物外的感觉。
优美的散文取决于作家的细腻观察、语言表达和思想高度,林清玄都占了。林先生丰富的经历,敏感的性格,形成他对细节刻画的到位。即使是高中逃学、作为低劣生的尴尬,他都写出一番景色。因此,林先生才会切实感受到老师的一句鼓励成就了自己,他说好老师“如同悬崖边的树,能挡住那些失足堕落的学生”(见《悬崖边的树》)。林先生少小姊妹多,父亲对林清玄的关爱是缺乏的,有时行在路上,还会问他是谁家的孩子。但正是这种忽略,让他过早感知爱的珍贵。敏感的性格,促成他的多维审美,林清玄会在文章里不断转换语言。读者会感到是和熟人在漫谈。他用最贴切的语言装点文学宫殿,未必辉煌,有时甚至琐碎,透出俗家人的絮叨,但正是这种民间生活体验,让他的散文能快速抵达读者的心灵。
林清玄从繁华喧闹的文坛,寂入禅院静修几年之后,禅意已渗入他的骨髓。再出寺院,他的文思变得更加澄明。他开始由过去的无意为之的插花手,变成一位行云流水般叙述民间花意崇美的圣手。他和民众一样,每天面对现代工业的通病,面对城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面对疏远土地的无奈。他把阳台上种菜的欣喜,把父亲从乡下背来红薯种的纠结写出来,从中阐发俗众难以体悟的道理。正因对禅道的深悟,他对活在当下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不忧昨日,不期明日》分上中下三辑,辑辑依偎相连。在第一辑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乐观心态,融入日常,感悟凡俗,升华思想,可以当故事听,可以当诗歌颂,可以做无尽的联想。林先生的文字,简约里饱含着思想。在第二辑“比云还闲”里,他倡议,身患城市病的居民以及被科技绑架的俗众,需要学会放下,在清闲中找到自我。林先生说“闲字真好,是门里的月亮和门外的月亮相呼应,悠闲的人也正是门里常有月光的人。”他甚至把浪漫解释成“浪费时间慢慢地去走、去吃、去爱、去老”,这该是怎样对人生的高度概括啊!第三辑“味味一味”里,他明确指出“一味,不是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而是内心的会意。一味,不是寻找一种优雅的生活,而是在散乱中自有坚持;在夏日,有凉爽的心;在冬天,有温暖的怀抱”,从中品到林先生超脱的心灵是如何引导读者越过世俗的羁绊,追求心灵的完善啊!他写锦鲤,写树叶,写看过的书,写水晶石,这些身边的物事都给读者深刻的启迪。林先生以他深厚的阅历与禅修,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智慧之源。整部书妙语连珠,让读者击节处,比比皆是,读后令人遐思。
在春天,享受春风般感受林清玄的文字,如看到亮灿灿的绿,让一份禅意抵达心灵,也是林清玄奉献给读者的心愿罢!
“人生”,这是一个多么宏大而厚重的命题啊,我想,非到一定的年龄段,且对生活有着丰富的积淀,否则是谈论不了这个话题的。杨绛先生完成《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时,已经96岁高龄了,她的人生哲学想来是透彻的,是完备了,是能够观照本心、有所透悟的。所以,《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摆放到了我的枕边。
哲人们早已把人生形象地比拟成一条路,当然,这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我们都是人生这条路上的过客,怎么才能在这趟生命之旅中活出一番精彩来,我们始终在探索,在实践,在努力。
在书的前言中,杨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人至九十耄耋,已经抵达人生的边缘,其实这也是一种高度,生命的高度,回头看,有无限的风光,那是自己曾经创造的;向前看,是一种悟,对人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感悟。这段话里先生提出了“人生的价值”这一主旨,很多前辈大师都曾探讨过。“人生的价值”何在?其实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我在读书的`后半部分时,时时会想到这句话,也许,这便是这本书的中心之意吧。
在该书《论语趣》一文中,杨绛提到,钱锺书先生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之所以用此大手笔来写这篇文章,这与杨绛先生晚年精读《论语》有关,当然这也很大程度受钱锺书的影响。先生说:“孔子偏宠子路”,这种解读也与先生的个人偏好有关,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为人伉直,好勇力,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从性格上讲忠诚厚实,信守承诺,而这样的品质也恰是当代人所缺乏的,所以先生很推崇他。
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谈了神鬼、命运、天命等,而这些“怪力乱神”一度被看做迷信和糟粕,是应该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书中杨绛自称“老夫子”、“老朽”、“老陈人物”,她说“可是为‘老先生’改造思想的年轻人,如今也老了,他们的思想正确吗?他们的不迷信使我很困惑。”这是一个很哲辩的问题,年轻的人们在斥责旧的“迷信”时,却在脑子里崇拜着新的迷信,而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杨先生尖锐地指出:“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不啻是醒世良言。这个时代有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
《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即使过10年、20年,甚至更久,我们再读,还是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的。
★ 让我感动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