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谒山,谒山李商隐,谒山的意思,谒山赏析(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蒋丞丞蒋冲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来系日乏长绳,
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
一杯春露冷如冰。
李商隐诗鉴赏: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
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诗一开始就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到人们面前。傅玄《九曲歌》说:“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长绳系日,是古代人们企图留住时光的一种天真幻想。但这样的“长绳”又到哪里去找呢?傅诗说“安得”,已经表现出这种企望之难以实现;李诗更进一步,说“从来系日乏长绳”,干脆将长绳系日的设想彻底否绝了。
正因为时间流逝的无法阻止,望见逝川东去、白云归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叹,心中怅恨,无时或已。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感情低沉到极点,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
“欲就麻姑买沧海。”麻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为桑田。诗人因此而认定沧海属于麻姑,并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整个沧海。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在诗人想象中,“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最后都流注汇集于大海,因而这横无际涯的沧海便是时间的总汇;买下了沧海,也就占据了全部时间,不致再有水去云回之恨了。这想象,天真到接近童话,却又大胆得令人惊讶;曲折到埋没条理的程度,却自有其幻想的逻辑。
末句更是奇中出奇,曲之又曲。沧海究竟能不能“买”?诗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在读者面前推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形象—— 一杯春露冷如冰。刚刚还展现在面前的浩渺无际的沧海仿佛突然消失不见了,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神话中的麻姑曾经发现,蓬莱仙山一带的海水比不久前又浅了一半,大概沧海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这是对宇宙事物变化迅速的极度夸张,也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极度夸张。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中那种“欲就麻姑买沧海”的新奇而大胆的幻想,“一杯春露冷如冰”的奇幻而瑰丽的想象,却充分体现出诗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奇幻的`想象和构思,颇似李贺,可以看出李贺对李商隐的影响。有人曾指出诗中买沧海的设想和李贺《苦昼短》中“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的意思差不多,而“一杯春露冷如冰”的诗句则是点化李贺《梦天》“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句子,这是比较精辟的比较分析。
题称“谒山”,即拜谒名山之意。从诗中所抒写的内容看,当是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谒山原文及赏析
原文: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译文
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
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注释
⑴谒山:拜谒名山。谒:拜见,朝见的意思。
⑵系日乏长绳:用傅休奕《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句意,说明时光难以留驻。
⑶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二、指时间的消逝。《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是把时间比作流水。李商隐进而把流水当作时间。恨不胜:怅恨不尽。胜,尽。
⑷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神仙传》载,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李商隐据此想像沧海(指东海)是麻姑所有的。
⑸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赏析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时光的流逝,可是又哪有这么长的绳子呢?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系日的长绳,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时间无穷无尽的流逝。“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这一日日、一天天、一年年相似的.每一刻仿佛都在重来,鸟去又飞回,春去又春归,但就是这表面的轮回中,有多少峥嵘的岁月在无情地流逝。轮回一日意味着一天已经过去,轮回一春,意味着一年已过去,从老人到儿童的轮回,意味着一代人已经过去。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不断更替,这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
诗人伤感至极,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浪漫主义的思维赋予了诗人极尽的幻想,在感叹人世短暂,时间飞速流逝的迷惘中似乎发现了极好的办法。不过,纵然有此想法,麻姑又在哪里?又用什么东西去与她交换这宇宙的瑰宝?自古以来。朝代变迁,沧海变桑田都是不争的事实,又有谁能摆脱命运的轨迹?纵有了沧海在手谁又能保证它不又会变成桑田。 “一杯春露冷如冰”意为,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诗末两句跨度极大,由对浩瀚的海水充满了无穷的幻想到瞬问的返回现实,这一时空的跳跃,落差之大,让人无法接受,然而也正是这极大的反差,才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极大的感伤:毕竟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自己人生旅程过半,尚一事无成。
诗人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谒山,谒山李商隐,谒山的意思,谒山赏析 -诗词大全
谒山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注释】 ①谒(yè)山:拜谒名山。这个诗题可能表示这首诗是拜谒名山时见到日落、水去、云回的景象有所感触而作的。
②长绳系日:晋代傅玄(217―278)《九曲歌》里有“安得(怎么能够)长绳系白日”之叹。用长绳系住白日,是想留住时光。
③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二、指时间的消逝。《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是把时间比作流水。李商隐进而把流水当作时间。
④恨不胜:怅恨不尽。胜,尽。
⑤就麻姑买沧海:据晋代葛洪《神仙传》所记,说东汉桓(huán)帝时,仙人王方平降临蔡经家,还把麻姑召来。麻姑说:“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李商隐据此想像沧海(指东海)是麻姑所有的,沧海里汇聚的是时间,买下沧海就是买下时间。
⑥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这是根据麻姑所说“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的话作出的想像。 【赏析】这首小诗以浪漫主义的.奇思异想,感叹光阴流逝、生命短暂。
一、二两句是写山上所见日落、水去、云回的景象,并由此发出“系日乏长绳”的感慨。
第三句忽发奇想,欲买沧海。在这个奇想里,组合进了孔子“逝者如斯”之叹与麻姑三见东海变桑田的神话故事,而且又将它们作了改造:视水为光阴,并把沧海归属于麻姑所有。
第四句以一杯春露的形象,发无法拥有较多光阴的感喟。这一句也揉进了麻姑的神话故事,而且以“冷如冰”三字传达了光阴的无情、诗人的无奈。
李商隐《谒山》诗歌鉴赏
谒山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主义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一开头就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到人们面前。傅玄《九曲歌》说:“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长绳系日,是古代人们企图留驻时光的一种天真幻想。但这样的“长绳”又到哪里去找呢?傅诗说“安得”,已经透露出这种企望之难以实现;李诗更进一步,说“从来系日乏长绳”,干脆将长绳系日的设想彻底否定了。
正因为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止,望见逝川东去、白云归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慨,中心怅恨,无时或已。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感情沉降到最低点,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镜。
“欲就麻姑买沧海。”麻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为桑田。这里即因此而认定沧海归属于麻姑,并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整个沧海。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在诗人想象中,“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最后都流注汇集于大海,因而这横无际涯的沧海便是时间的总汇;买下了沧海,也就控制占有了全部时间,不致再有水去云回之恨了。这想象,天真到接近童话的程度,却又大胆得令人惊奇;曲折到埋没意绪的程度,却自有其幻想的逻辑。
末句更是奇中出奇,曲之又曲。沧海究竟能不能“买”?诗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幻觉似地在读者面前推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形象──一杯春露冷如冰。刚刚还展现在面前的浩渺无际的沧海仿佛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神话中的麻姑曾经发现,蓬莱仙山一带的海水比不久前又浅了一半,大概沧海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意识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这是对宇宙事物变化迅疾的极度夸张,也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极度夸张。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失望情绪。诗中那种“欲就麻姑买沧海”的奇异而大胆的幻想,“一杯春露冷如冰”的奇幻而瑰丽的想象,却充分体现出诗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奇幻的想象和构思,颇似李贺,可以看出李贺对李商隐的影响。有人曾指出诗中买沧海的设想和李贺《苦昼短》中“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的意思差不多,而“一杯春露冷如冰”的诗句则是点化李驾《梦天》“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句子,这是非常精辟的比较分析。
题称“谒山”,即拜谒名山之意。从诗中所抒写的内容看,当是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富于诗情,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谒山》李商隐唐诗鉴赏
【原文】
谒山⑴
从来系日乏长绳⑵,水去云回恨不胜⑶。
欲就麻姑买沧海⑷,一杯春露⑹冷如冰。
【注释】
⑴谒山:拜谒名山。谒:拜见,朝见的意思。
⑵系日乏长绳:用傅休奕《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句意,说明时光难以留驻。
⑶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二、指时间的消逝。《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是把时间比作流水。李商隐进而把流水当作时间。恨不胜:怅恨不尽。胜,尽。
⑷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神仙传》载,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李商隐据此想像沧海(指东海)是麻姑所有的。
⑸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白话译文】
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创作背景】
题称“谒山”,作者当是拜谒名山时见水流日落的景象而作。感时光之流逝,叹世事之变迁,诗人为之而怅恨不已。
【赏析】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时光的流逝,可是又哪有这么长的绳子呢?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系日的长绳,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时间无穷无尽的.流逝。“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这一日日、一天天、一年年相似的每一刻仿佛都在重来,鸟去又飞回,春去又春归,但就是这表面的轮回中,有多少峥嵘的岁月在无情地流逝。轮回一日意味着一天已经过去,轮回一春,意味着一年已过去,从老人到儿童的轮回,意味着一代人已经过去。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不断更替,这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
诗人伤感至极,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浪漫主义的思维赋予了诗人极尽的幻想,在感叹人世短暂,时间飞速流逝的迷惘中似乎发现了极好的办法。不过,纵然有此想法,麻姑又在哪里?又用什么东西去与她交换这宇宙的瑰宝?自古以来。朝代变迁,沧海变桑田都是不争的事实,又有谁能摆脱命运的轨迹?纵有了沧海在手谁又能保证它不又会变成桑田。 “一杯春露冷如冰”意为,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 诗末两句跨度极大,由对浩瀚的海水充满了无穷的幻想到瞬问的返回现实,这一时空的跳跃,落差之大,让人无法接受,然而也正是这极大的反差,才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极大的感伤:毕竟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自己人生旅程过半,尚一事无成。
诗人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李商隐《谒山》全诗的意思
《谒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创作的七绝。这首诗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揭示了岁月难再、世事无常这一宇宙、人生和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岁月无情流逝的无奈,也隐含着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难展的不幸遭遇的哀叹。
谒山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李商隐《谒山》注释】
⑴谒山:拜谒名山。谒:拜见,朝见的意思。
⑵系日乏长绳:用傅休奕《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句意,说明时光难以留驻。
⑶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二、指时间的消逝。《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是把时间比作流水。李商隐进而把流水当作时间。恨不胜:怅恨不尽。胜,尽。
⑷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神仙传》载,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李商隐据此想像沧海(指东海)是麻姑所有的。
⑸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李商隐《谒山》白话译文】
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李商隐《谒山》创作背景】
题称“谒山”,作者当是拜谒名山时见水流日落的景象而作。感时光之流逝,叹世事之变迁,诗人为之而怅恨不已。
【李商隐《谒山》赏析】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时光的流逝,可是又哪有这么长的绳子呢?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系日的长绳,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时间无穷无尽的流逝。“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这一日日、一天天、一年年相似的每一刻仿佛都在重来,鸟去又飞回,春去又春归,但就是这表面的轮回中,有多少峥嵘的岁月在无情地流逝。轮回一日意味着一天已经过去,轮回一春,意味着一年已过去,从老人到儿童的轮回,意味着一代人已经过去。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不断更替,这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
诗人伤感至极,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浪漫主义的思维赋予了诗人极尽的幻想,在感叹人世短暂,时间飞速流逝的迷惘中似乎发现了极好的办法。不过,纵然有此想法,麻姑又在哪里?又用什么东西去与她交换这宇宙的瑰宝?自古以来。朝代变迁,沧海变桑田都是不争的事实,又有谁能摆脱命运的轨迹?纵有了沧海在手谁又能保证它不又会变成桑田。 “一杯春露冷如冰”意为,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 诗末两句跨度极大,由对浩瀚的海水充满了无穷的幻想到瞬问的返回现实,这一时空的跳跃,落差之大,让人无法接受,然而也正是这极大的反差,才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极大的感伤:毕竟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自己人生旅程过半,尚一事无成。
诗人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谒柱山会禅师,谒柱山会禅师刘禹锡,谒柱山会禅师的意思,谒柱山会禅师赏析 -诗词大全
谒柱山会禅师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
结交当世贤,驰声溢四塞。勉修贵及早,狃捷不知退。
锱铢扬芬馨,寻尺招瑕K。淹留郢南都,摧颓羽翰碎。
安能咎往事,且欲去沉c。吾师得真如,寄在人寰内。
哀我堕名网,有如Q飞辈。咏抑侵颍照使出昏昧。
静见玄关启,歆然初心会。夙尚一何微,今得信可大。
觉路明证入,便门通忏悔。悟理言自忘,处屯道犹泰。
色身岂吾宝,慧性非形碍。思此灵山期,未卜何年载。
谒翰林刘学士不遇,谒翰林刘学士不遇李山甫,谒翰林刘学士不遇的意思,谒翰林刘学士不遇赏析 -诗词大全
谒翰林刘学士不遇作者:李山甫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梦绕清华宴地深,洞宫横锁晓沈沈。鹏飞碧海终难见,
鹤入青霄岂易寻。六尺羁魂迷定止,两行愁血谢知音。
平生只耻凌风翼,随得鸣珂上禁林。
谒金门
作者:丘 朝代:宋 体裁:词 槐阴绿。帘卷翠屏山曲。照眼冰壶寒并玉。赐衣便雾e。熊梦又惊初卜。好在掖垣梧竹。应讶人归犹未速。已颁新诏墨。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题六首(其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此情可待成追亿,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六首(其六)》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秋荫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寄怀崔雍崔衮》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宫辞》
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一首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化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香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 谒山古诗词鉴赏
★ 谒山原文及赏析
★ 谒金门春半 赏析
★ 石门谒秋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