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山,水(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三原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水,灵动飘逸。
山,沉稳厚敦。
山孕育着水,水依傍着山。
山是妈妈,水便是我。
水曾听过一支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水从出生以来第一个叫的是“妈妈”,而不是“爸爸”。
天空中的水珠,一滴两滴……凝成云,尔后便落了下来,汇成溪。
溪在山的呵护下曲折流淌,像是跌跌撞撞地学行走。
顺着山的指引,水汇入了溪流。调皮地做着鬼脸,回响着的是山爽朗的笑声,响彻晴空……
雨下了几场,溪流渐渐长大,面对的是山严峻的目光,水也渐渐懂事开始选择自己的路。
溪流日复一日地流着,身体也逐渐变长变大,它投入了大江!
大江汹涌澎湃,对天怒吼,抛弃一个童真的梦,面对的是现实的考验。
山的影子逐渐模糊,惟有一声声呐喊在水的耳边想起:“遇到挫折不要放弃,你将变为海!”
海是什么?我疑惑。
我知道山在支持整个森林的压力,山孕育了豺狼,也孕育了世上的无数个生命。
海是什么?也要承担责任吗?
我感到疲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随波逐流,使我手脚酥软,但每当这时,我会想起山的话:“你将变为海!”
不知为何。
我的身子开始变咸,是泪水吗?我诧异。
山已没了影子,只有我朦胧地记得山严峻的模样。
哦,我变成了海。
直觉告诉我。
我已在承受压力,承受着鱼虾们的生命和一切的一切。
山给予我勇气。
我觉得对山不公平,为什么世上这么多人都要赞扬母亲而不称颂父亲呢?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一支歌谣“世上只有爸爸好,没爸的孩子像根草……”
悠扬的歌声传到山那儿,山那儿响起响亮的回声“世上只有爸爸好,没爸的孩子像根草……”
从来觉得时间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它可以给跌入谷底的人重新开始的力量,它可以检验一个人的真心与否。很早之前听过一句话:“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对此不置可否,但却一直相信,时间也能够证明一切。譬如梦想,日子越长越发深刻,譬如友谊,时间越久越知真心。
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有一种磁场在的,不只是“同相吸,异相斥”的简单理论,而是相互之间的一种吸引力和默契度。有些人在你列表里良久,也会聊天帮忙,见了面会热情的打招呼,但彼此知道,也只限于礼貌客气。而有的人,偶然相遇,攀谈甚欢,相见恨晚大概就是言于此,只一面便可入你心,那是一种相互信任的默契和难得的缘分。
想起林徽因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里一句话:“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小时候,交换小汽车棒棒糖就可以结为同盟,后来,历经世事,越知现实,于是越发的不相信人心,甚至有时候,可以忍受一个人坐公车喝咖啡读书却也不愿花精力去结识一些或走或留的人。所谓孤独,不止是形单影只的孤寂,更是对于喧嚣尘世的厌恶却又不得不与之同流合污的挣扎,也是对于内心无人理解的压抑。
山和水本可以两两相亲,日与月怎会毫无瓜葛。把心放轻,顺其自然,珍惜眼前。
远处是山峦,望眼过去,碧绿青葱,偶尔点缀着几点黄那是大地的颜色。眼睛不自觉地开始瞪大,意图将天地景色都收纳入我这个平原人眼中,那又怎么可能呢?自然是能捕捉一点是一点。
因为自己是个平原人,所以向来只能凭空臆想出山的样子。我等一路行车至此。看着此等美景,方才能真正理解那句网红话语来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毕竟书上的是文字,白纸黑字,眼前的却是真正的山水了。
的确许多名家作者描述过山,什么玉带啦,重岩叠嶂啦,素净啦以区区的拙见,山好看的地方就是一层穿接着一层,一层裹挟着一层。
我们环湖公路上行驶,将近下午4时了。看着车窗外围。先是一片绿,浓厚的绿,偏偏又与你是这样的近。
山的确是连绵起伏,大都没什么规律,路也是弯弯绕绕,颇有些窄。绿植可多得紧了,曲折之处探出一支支软枝儿,误以为没路了,再绕过去,沥青马路莫名其妙地呈现出来了。
刺激的地方在于司机先生不是我的父亲,是当地人,对山路熟到了一种可怕的地步,车速开得很快,转弯的地方,我的身子就往那个方向偏转,时不时因路不平整,车子就那么一抖,系着保险带,人还得飞起来,的确是过山车了。
令人讶异的是此处的水,不像家乡的水,不是墨绿的水,也不是黄的泥水。而是草绿色的,还泛着淡淡的蓝色。阳光洒下来,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波光粼粼一词。湖岸,水浅处,可以看见底部大小不一的石块。湖面起伏的地方,水的光斑就倒映在石头上,宝石一般,美得不可方物。
此次旅行,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人太多,就差前胸贴后背。看大型露天演出,到了那儿,永远都是一排一排的人。像我这种个子不高的人,杵在后面,又热又看不到,蚊虫又多只能呆呆地望着高个儿的手机屏幕,看着那些不清晰的画质,然后再呆呆看着演出的一点一滴
那山 那水 那檐
蓝蓝的天像一塘深不见底的湖,透过那薄薄的白云,我总想看到那空的边际。一阵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而那掠过的鸟儿一会儿就消失在远方的云间,像是随我的思绪回到了我的故乡。
故乡的记忆是从雨后的晴天开始的。清新的空气夹杂的泥土的清香是让人闻着就能睡着的。当我还站在那屋檐下直勾勾的望着天上的彩虹发呆时,屋里传来了奶奶的呼唤声。没等我从那彩色的幻想中回过神来时,爷爷从后面将我抱起,拍拍我的头。当屋内飘来的.饭菜味将我包围了起来。我知道奶奶已经准备好午饭了。
故乡的山水都绿得发油,我还记得村口对面有一座奇特的山,奶奶告诉我那叫“鸡笼山”,她常常给我讲当年发生在那儿的故事,可惜大部分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那山是一位仙人随手放下的一个鸡子。我望着那圆圆的山顶问:“仙人是什么,他能给我变出东西吗?”奶奶笑了。
记得那个午后的太阳热辣辣的像要吞噬了座座青山。爷爷给我制作鱼竿,那时我第一次接触田里穿梭。他的笑声回荡在那平静的湖里。爷爷在岸上挖鱼饵,我在水里玩耍,溅起的水花似乎要沾到云朵。爷孙的笑声就怎么一个劲地回荡,回荡在层层的碧波间,回荡在层层的芦苇丛中。最后落进了松软的泥土里。
黄昏的夕阳格外的温柔,在我这个小孩的眼中看来就是奶奶饭桌上的鸭蛋黄,缕缕炊烟飘飘绕绕,看着下面排排的屋檐,像是一扇永远敞开的大门。呼唤着我心中的那天,那水,那檐。也只有这样的呼唤,才能勾起我心灵深处的纯真和快乐。
绘山绘水散文
闲暇喜欢探寻古代山水画。五代后梁时期的荆浩在北派山水画吸收了我的眼球。他的《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无不体现了北派山水画的绘画风格,而其提出的形神兼备,主张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 ”之诀也给后世的山水画家提供了理论支持,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荆浩的创作风格对北派山水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他的山水画理论也是北派山水画的重要理论支持。
荆浩字浩然,由于躲避后梁时代的战乱,他曾经隐居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荆浩擅长山水,也工于文笔,尤其以擅于绘制云中山顶的宏伟气势而为世人所称道。荆浩长期隐居在山林之中,所以对自然山水有着很深的了解,同时他对唐代诸山水名家的创作和理论也有着全面而深刻的钻研,在这个基础上,他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提倡画全景山水,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用水晕墨章技法来绘画,他在《笔法记》中所提出的“图真说 ”更是为后人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北宋年间的李成、范宽,元代的倪瓒、黄公望,明代的文征明、唐寅等人都尊其为山水画的宗师。
荆浩少年时曾在王屋山师从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祯,受其影响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作品《天台图》,在山水画方面,师法张b,同时也参考学习了吴道子和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将他们的创作技法融合在一起,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体。
作为唐末五代之际的著名山水画家,荆浩上承南北朝隋唐的绘画传统,下启宋代山水画新风,他对于北派山水画的创立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现代学者的著述中,北派和与院体、北宗的概念时有交叉和混淆,一些被后世称为北派的画家,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或许并无北派意识,而只是不自觉地按照一种艺术思潮进行山水画创作,而后世之人以百年或千年为单位来进行考察的时候,往往因为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相似所以将他们都归为某一个特定的画派中。严格限定北派山水画的定义,可以认为北派山水画导源于荆浩,还包括后代出现的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等大家,这些画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一般都活动于中原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附近,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力求体现北方山水的雄壮,势大力沉,尚崇高而卑文秀,在构图上以前期的全山大幅向渐渐向后期的平原景致变化,但无论是青绿还是水墨,他们的作品都不失磅礴中正之气。
北派山水画大体能够分成五个阶段,首先是以荆浩为代表的开创时期,他集唐画之大成,成一家之学。而第二个阶段就是以三家山水为代表的全盛期,三家之中的关仝是荆浩的弟子,所以他的画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荆浩的影响,而另两家李成和范宽也都受到了荆浩的一定影响。第三个阶段是以郭熙为代表的辉煌期。第四个阶段是从水墨到青绿设色的转型期,以王希孟、王诜等人为代表。第五个时期则是以李唐为代表的沿续期,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郭熙等人的风格。
从北派山水画的发展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荆浩是北派山水画的开创者,所以他的画风在很长时间中决定了北派山水画的创作风格,对北派山水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一定程度上说,荆浩本人的创作风格就体现了北派山水,尤其是北派山水在从水墨到青绿设色转型之前的`创作风格。
从绘画的素材和内容来说,荆浩擅长描绘山形的突兀雄壮,多描绘飞泉瀑布、古木巨松,他所描绘的山石具有北方景物的风格,山石棱角分明,具有风骨。在荆浩之前的山水画中,很少能够看见如此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的场面,描绘气势磅礴的全景图像就更是少见了,他的这种开图千里,使得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的做法,对北派山水画的创作风格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清人顾复在《平生壮观》中形容荆浩的画作是“峰岚重复,势若破碎,而一山浑成,无断绝之形 ”,这段描述能够很好地展现出荆浩的创作风格。
荆浩的这种风格和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荆浩常年隐居在洪谷山中,而太行山脉就在他隐居之地的西面,所以荆浩放眼所看的都是北方雄伟壮丽的山河,这使得他的眼界更加宽阔,胸臆更加壮阔,因此所描写的山水画也多的是飞瀑巨石,从荆浩的名作《匡庐图》中就能够看出这个特点,画面分有层次,从有人之境到无人之境,主峰突兀在前,两侧烟雾飘渺,呈现出气势澎湃之感。
其他的北派山水画家由于生活的环境也是在北方,所以他们很容易就从荆浩的创作中得到了共鸣,因此他们的笔下也多以描绘北方雄奇山水为主,这就形成了北派山水统一的绘画风格。
除了绘画的内容以外,荆浩在笔法技巧方面也独具风格,他重视用笔用墨,讲究水晕墨章,正如其在《笔法记》中所言:“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 ”荆浩在使用笔墨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强调用笔的变化运动感,而用墨则讲究妙趣天成,不拘泥于成规,讲究挥洒自如而不着痕迹。荆浩提出笔刚主气而墨柔主韵,两者必须浑然一体才能够让山水画显得更加逼真,具有情韵。荆浩用有笔有墨来分析历代山水画的得失,并在使用笔墨的技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从《匡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荆浩已经开始使用略似解索和小斧劈皴法了,虽然还未完全摆脱唐代山水画风格,但是已经在绘画技巧上有了一个很大的创新,和唐代李思训只重勾勒和填彩的青绿山水完全不同,荆浩善于用皴法来体现了多层晕染的特点。
正是因为有了荆浩的这种注重皴法的水墨山水画技巧,所以才使得北派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后世的北派山水画家也都大量运用了荆浩的这种手法,例如南宋初年的画家李唐,他的《万壑松风图》就用了大斧劈皴法,体现了雄浑之感,是北派山水画中的代表作之一。
荆浩的《笔法记》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著作,为中国水墨画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流传下来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山水画论,它的存在为北派山水画家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纵观荆浩的《笔法记》,其中心观点就是“图真”之说,“画者,画也,度物像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苦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荆浩认为画山水画的关键就在于要画得“真”,要通过笔墨来传神。
荆浩所说的“图真”,不仅仅只是指形似,而是讲究不仅形似,而且要神似,也就是所谓的“真者,气韵俱盛 ”。画家要抓住山水的形态特征,但是这还不够,还要注意气质上的真,要将山水当成一种有情感的事物来看待。
虽然说顾恺之、谢赫等人也提到了这样类似的观点,如顾恺之提出在画人物画的时候要注意让的眼睛,而谢赫也提出了“气韵 ”的说法,表示要注重人物的神情、神采,不过,他们一般都是指人物画,不能够将他们的理论简单地照搬到山水画上。而荆浩却是第一个将形神兼备之说运用到山水画之中的画家,所以他为北派山水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荆浩将谢赫所说的“气韵”两字分开来解释,他认为“气”指的是画家的品格,要将刚毅的品格运用在绘画之中,使得山水具有人的风骨,而“韵”则是说一种悠远宁静的意境,要画出山水中那种云淡风轻的场景,要运用笔墨的浓淡营造出渐远渐淡的感觉,让笔下所画的山水更加接近于大自然中看到的场景。
荆浩将“气韵”二字分开解释,为传统的气韵之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北派画家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荆浩的绘画作品以及他的绘画理论对于后世的画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如关仝的《山溪待渡图》就和荆浩的《匡庐图》有相似的气势,两者在皴法方面也有相近之处,关仝喜欢使用短线作皴,和荆浩相似。李成和范宽也都师法荆浩而独成一家,从他们在皴法的使用和对于枯树劲挺的描写方面也能够看出。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图真理论使得北派画家能够更好地继承自然写实的创作风格,令北派山水画的渐渐成熟起来。北宋三大山水画家关仝、李成、范宽等人都师法荆浩,而王端、刘永等人则是师法关仝,许道宁、李远等人则师法李成,这可以看出荆浩影响之深远。
荆浩强调“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将绘画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摆脱功名尘世的方法,他隐居山林,独善其身的做法对后世的画家如文同等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荆浩开创了雄浑的北方山水画,他的《匡庐图》、《溪山行旅图》等作品充分体现了气韵合一的全景山水之境,独特皴法等技巧的使用为山水画增色不少。荆浩那独特的绘画风格成为了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师法的对象,为后代的北派山水画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法图》一文体现了荆浩独特的绘画美学观念,他的“图真”之说将山水绘画理论提到了一定的层面,他在北派山水画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每一朵花
每一片叶
谁能告诉我
尘世间的真言
我总是抓住春雨播种
冒着酷暑耕耘
可在收获的.季节
弯弯的镰,为何
风化在干枯的河床
藏不住落叶的悲怆
擦不去秋草苍苍
抹不掉鸿雁声声
洒落晴空的凄凉
就让我,借一滴
晨露的透亮
撕一缕月华芬芳
背上行囊流浪异乡
寻一簇东篱,回味
千年的酒香
漫过心房,抚慰创伤
沉醉于久别的鹅黄
倾听泥土的气息
什么山什么水的成语
1、【游山玩水】: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2、【尺山寸水】:指每一小块山水。
3、【重山复水】: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4、【登山涉水】:爬山过水。比喻历尽艰难。
5、【观山玩水】:犹言游山玩水。
6、【乐山爱水】:爱好山水风光。
7、【名山胜水】: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同“名山胜川”。
8、【模山范水】: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山水景物。
9、【爬山涉水】:形容路途艰辛。
10、【剩山残水】:残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11、【显山露水】:比喻出名,显露才能。
12、【依山傍水】: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13、【巴山蜀水】: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14、【跋山涉水】: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15、【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16、【残山剩水】: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17、【出山泉水】:出山:比喻出仕。旧指做了官的人,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
18、【登山临水】: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19、【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0、【千山万水】: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21、【青山绿水】:泛称美好山河。
22、【穷山恶水】:穷山:荒山;恶水: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23、【乐山乐水】: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山青青,水澄澄,山下水边是我家……”
稚嫩的童音唱着不知名的歌谣,肉乎乎的小脚丫一下一下撩着河里的一汪春水。
“宝儿,回家吃饭哩!”
“来了!”
女孩利落的起身,拎起身边的草鞋跑开了。
山没有名字。老一辈说山就是山,他会给自己起名字。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太阳伸着懒腰从山间探出了头,柔和的春风吹来了欢快的笑声。宝儿顶着两个可爱的麻花辫从屋里跑出来,奶奶背着半人高的竹篓,拿着沾着泥土的小铲子跟在后边。
屋后的山上便是竹林,还未上山便能闻到竹的气息,淡淡的清香不绝如缕。
“奶,今年好多笋!”
雨后泥泞的山路边,胖胖的笋偎在竹旁,只堪堪露出一个脑袋。风来了,修竹微动,挤满眼间的竹叶奏出一曲欢歌,余音袅袅,回荡山间。
“真好听啊!”
宝儿坐在竹林里,捡起一节竹枝,挥动双手,成了这支竹乐队的指挥。她晃晃脑袋,长长的辫子一甩一甩的,白白胖胖的藕臂时上时下,那一节竹枝仿佛成了黑色的指挥棒。风又停了,像它来时一样的无影无踪。宝儿像模像样地站起身,向着无人的竹林鞠一躬,又咯咯的笑了起来。
“奶,你多挖些,这些可不够我吃的。”
奶奶颠颠沉甸甸的竹篓,直起腰身,笑着嗔她:“小馋猫!竹子也是要休息的。要是今天多挖点,明年你可就没得吃了!”
宝儿可不懂什么休息,倒是被奶奶的假设吓得一个激灵爬起来,摸着身边的竹子小声说着悄悄话。
“竹大仙,你可得好好长。我今天不挖你了,你明年再多长些给我吃好不好?”
寂静的竹林里自是无人回应。
“你不说话我就当你默认了!我爸可说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许反悔!”
说着转身便跑,倒还不忘抓起一把竹叶塞进口袋。
竹子的味道,香香的,好闻极了。
水没有名字。老一辈说水就是水,她会给自己起名字。
捣衣声和着欢快的流水声传来。溪水清澈见底,泛着青绿,映着岸边的柳,桥上的人。
宝儿趴在桥边,对着水面做了一个鬼脸,水中的人也回了一个。
雨,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悄悄地来了。贵如油的春雨淅淅沥沥的撒着,细若牛毛,落在树梢染绿了枝丫,落在田野滋润了庄稼,落在果园点红了桃花。
雨点落入水中,荡起层层涟漪,一会儿聚集,一会儿分散,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惊得水中的女孩应声而逃。宝儿红扑扑的小脸带着得意,眸子亮晶晶的,黑得深湛,高扬着头,像极了她们家那只花尾巴的大公鸡。
水中的鱼儿自在的飘着,不时抖一下银白色的鱼尾,粼粼的波光像撒了一池的星星。岸上的柳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无数条碧绿的柳枝像绿色的丝带,有的柔柔的飘在风中,有的垂在水面上随波逐流。云不见压抑的感觉,却是一身轻地跑得飞快。
云下的人也在奔跑。
“宝儿,回家了!”
捣衣声已停,宝儿喘着粗气,不甘地瞪一眼天上的云,指着这个老对手向它呼喊。
“下次,下次我一定能赢!”
宝儿气呼呼的转过身,一低头看见自己被拉长的影子,眼睛咕溜一转,又去追这个新对手了。她蹦跳着,又哼起了熟悉的歌谣。
“山青青,水澄澄,山下水边的我家……”歌声追着白云飘向山的那一边去了。
在外漂泊了十多年,也算是扎下了根。可家乡的点点滴滴依然让我魂牵梦绕。
一座小小的苗乡县城,虽小,却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物产丰富,应有尽有。每逢赶集,小小的街道两旁便摆满了各式的山货:大大的梨,鲜红的桃,翠绿的西瓜,金色的香瓜;小而圆的枣,大而甜的地萝卜;还有那个个饱满的花生,刚从锅里捞出,香香的,飘出老远,口水就再也忍不住。暑假回老家,这些都是我必须一一品尝的,早已落下个馋嘴的坏名,却也乐在其中。
一、那山
小时候,我家住在街边的一座小山上,可谓闹中取静。
小小的一座山,不高。没有巍峨的山巅,没有险峻的山道,轻轻巧巧地立于街边。上山的路是父亲带领着我们几兄妹花了好些天流了好些汗亲自铺就,这让我们充满了成就感:既方便了我们放学归来,也方便了众多爬山锻炼者。铺就的山路两边,没有弥漫着芳香的松涛,却有着大片的、散发着清新气息的竹林。到了春天,竹笋发芽,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往外冒,抢着挤着与春天来个约会,沐浴春的暖风的凉。山顶,一块平整的长满杂草的坪子,甚是好客,接纳四方来宾。每天天未亮,便跟着父亲在坪子里锻炼身体。坪子不是很大,但足以让父亲兴致盎然地、煞有介事地摆上几个高难的太极姿势。我也顽皮地学着父亲。有时候我故意地将动作做错,这便惹得父亲不停地笑骂着,纠正着。坪子旁边是几棵高大的山枣子树,每到夏天,树上结满红红圆圆的枣,这便成了我们的乐园:争先爬上树去,比谁爬得高,摘得多。我虽是女孩家,也是不甘落后的,即便是脚板上扎了根刺,也照爬不误。等到晚上,母亲拿着一根长长的针为我挑刺,我才感觉那真的很痛。但,痛在脚底,枣在嘴里,甜在心里。
二、那水
绕着小城,是一湾河流穿城而过,名为锦江。那是大妈大嫂们洗涤各式用品的好去处。
每天天很早,便会见早起的大妈们挎着装满衣服的篮子,拿着棒槌,急急地走着,好赶在别人前面占一方平整的石块濯衣。随着棒槌的一起一落,溅起的水花将脸浇个透湿,水珠挂满眉尖发梢;浅浅的河滩,便是小孩们的乐园:穿着裤衩的,光着屁股的,穿着妈妈正准备浣洗的大人的衣服的,都有。有的嬉戏,有的游泳,有的摸螺蛳,玩得不亦乐乎。忘乎所以间,却忽视了危险:一不小心,被那幽蓝的水草缠住了脚,趔趄中,会让你喝上好几口江水,脸憋得通红。兴奋中带着的几丝惊恐,让孩童们更加疯狂地追逐。妈妈洗完了衣服,孩子却不肯离开,依然像一条条滑溜的鱼一样在水中穿梭。无奈的母亲们便从一开始的叫喊逐渐变成怒吼,急切间,褪去鞋袜,卷起裤腿,一个一个地将孩子们抓上岸。孩子们余兴未了,一步一回头地离开。暂别热闹的水面,只剩下一道道波纹,带着太阳的金光,伴着幸福的欢歌笑语,散了开去。
三、那人
遇到苗乡赶集,我是不愿错过的。我喜欢那份偶尔的热闹。
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平时沉静的小街,突然间喧闹起来:背着背篓的大婶,挽着高高的发髻,不停地解开对襟衣衫,让自己凉快些;赶着鸭子进城的大叔,大声地吆喝着,宛然一副将军的模样,维持着他的鸭子大军的纪律;挑着扁担的大哥,脚步稳重有力,不时地用一块已经被汗水浸湿的毛巾擦拭着;牵着羊的大爷,戴着圆圆的斗笠,费力地拽着用稻草编成的绳索,一会儿拉着羊走,一会儿又被羊牵着走。眼见辛苦费力地一路挥洒着汗水的同时,一个个的笑容依然绽放于黑黝黝的脸盘,一幅幅的满足挂在条条的皱纹间,谈着,赶着。那高耸的背篓上,那沉甸甸的扁担两头,分明装着满筐满篓的希望:早早地赶去,卖个好价钱,家中的油盐酱醋,孩子们的吃穿用度,可全在里面……我融在集市中,好渺小。不甘独处的我,奋力地挤将过去,坐到凉粉摊前,要上一碗凉粉,凉凉的,甜甜的,沁人心脾;去到糟酒汤圆摊前,来一碗冒着热气的汤圆,滑滑的,软软的,惬意之极;买上一大堆的刚从山里挑来的新鲜瓜果,拿回家去,看着家人一个个吃得开怀大笑,赞扬着,我便偷偷地满足着,幸福着。
那山,那水,那人――家乡朴实的人们,多年来,都是我一直的牵挂与想念,魂牵梦绕,久久不去。
梦回我的家乡。愿早日回到你的怀抱。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略并鉴赏桂林山水的美,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欣赏文章的诗意美。
2.学会使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1、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2、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本课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字词预习(投影):
褒(bāo)贬 攒(cuán)聚 剔(tī)透 嶙(lín)峋
精髓(suǐ) 愚钝(dùn) 恬(tián)静 恍(huǎng)惚
怠(dài)慢 贮(zhù)藏 t(liào)望 黑黝(yǒu)黝
袅(niǎo)袅 圩(wéi)子
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圩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介绍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写作背景: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作者通过对漓江风景的品评,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审美创造。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二、结构分析: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胜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描写沿江景色及船家讲述的种种传说。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4、5段):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对比过去,畅想未来。
三、整体感知:
(一)、赏读1-3段
1.齐读1-3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明确:(1)清奇峭拔;(2)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吟哦讽诵”第二段文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考: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第一句:盛赞桂林山水。
第二句:先写水,用重叠,用比喻,写出水之绿。
第三句:写怪石奇峰,用比喻,写出峰石姿态万千。
第四句:用反问,突出桂林山水无人能写出画出的天然美妙。
3.赏读句子,并仿写一句。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明确:
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二)赏读4-5两段文字
1.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取一个题目。
明确:(1).漓江水色图
(2).鱼鹰捕鱼图
明确:恰当的修饰词、恰当的动词,可使画面更美,更具体,更丰富。
2.请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表达。
(1)两幅画中,你更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
(2)两段文字中,哪些字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说说理由。
四、写作特点总结:
1、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2、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3、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4、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作业设计:
1、《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达标导测”10到13题。
2、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总写――清奇峭拔
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挖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校协进课堂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3、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确立的教学重难点是:1、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我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中考要求,现在的中考依据文本,降低难度,所以我设置的主问题是课后探究练习题一: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
围绕主问题,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运用以下学习方法:①诵读法。通过大声朗读,体会杨朔的散文语言清新、绚丽、凝练的特点。②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③联想法。通过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传说故事,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比如:让学生自读作者简介和漓江的背景介绍,避免了教师的直白;体会语言特点时,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并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避免了教师的过多讲解;最后要求学生根据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编写传说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适时点拨引领,比如:在探究主问题时,由学生的回答,我适时指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赏析文章语言的妙处时,我适时地引领学生注意规范答题。
本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忽视了对子问题的精心设计,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紧扣中考要求精心设计,没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
1.文中哪一个词语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2.品味课文第2段第2-4句,分析这3句话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课文第3段第2句中有点东西指的是什么?
4.联系全文,体会课文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5、课文第5段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6、这4、5两段文字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各用5个字加以概括。
7、本文在写景的同时还借助船家之口讲传说,而且很多故事还带有阶级斗争的色彩,这种写法你如何评价?这样写作者有何用意?
8.写出含有山或水的古诗文名句,不少于2条。
★ 《画山绣水》 2
★ 描写山和水的诗句
★ 描写山和水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