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翻译赏析(共含8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广华子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翻译赏析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前言】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拜谒操禅师时所作的诗作。该诗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禅修功力,以及其对佛法的虔诚。
【注释】
①义心:谓犹豫不决之心。有迷事、迷理两种,迷事之疑,于见道时断之;迷理之疑,至佛果时始能断之。
②空病:执着于空。
③天眼:天人之眼,所观甚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二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尊者所得天眼。
④法身:指佛的自性真身,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又称法身佛、自性身或第一身。
【鉴赏】
该诗写诗人自己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地冒着炎热前往青龙寺拜谒操禅师。此行目的`就是要就一些疑问请教操禅师。路途的艰辛,反衬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平静的叙述,让人感觉到这份虔诚没有了如火如荼的炽烈,却已深入诗人心中,与生命融为一体,沉稳而坚实。在拜谒操禅师之后,疑问烟消云散。接着的两联表现了诗人豁然出疑后的体悟。“一毛孔容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山河大地尽在天眼中也是平常事。法身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世界不能超出其外。若证明此义,炎热也不是炎热,只是心生。不执炎热相,大地风自可骤然而起,销尽炎热,却也不见得丝毫炎热得灭。全诗对仗极其工整,说理明晰,禅悟深刻,内容有收有放,体现了诗人作诗和禅修的深厚功力。
年代:唐
作者:王维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作品赏析
【注解】:
①义心:谓犹豫不决之心。有迷事、迷理两种,迷事之疑,于见道时断之;迷理之疑,至佛果时始能断之。
②空病:执着于空。
③天眼:天人之眼,所观甚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二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尊者所得天眼。
④法身:指佛的自性真身,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又称法身佛、自性身或第一身。
【鉴赏】:
该诗写诗人自己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地冒着炎热前往青龙寺拜谒操禅师。此行目的就是要就一些疑问请教操禅师。路途的艰辛,反衬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平静的叙述,让人感觉到这份虔诚没有了如火如荼的炽烈,却已深入诗人心中,与生命融为一体,沉稳而坚实。在拜谒操禅师之后,疑问烟消云散。接着的两联表现了诗人豁然出疑后的体悟。“一毛孔容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山河大地尽在天眼中也是平常事。法身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世界不能超出其外。若证明此义,炎热也不是炎热,只是心生。不执炎热相,大地风自可骤然而起,销尽炎热,却也不见得丝毫炎热得灭。全诗对仗极其工整,说理明晰,禅悟深刻,内容有收有放,体现了诗人作诗和禅修的深厚功力。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裴迪,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的意思,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赏析 -诗词大全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作者:裴迪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与裴迪同作),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与裴迪同作)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与裴迪同作)的意思,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与裴迪同作)赏析 -诗词大全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与裴迪同作)作者:王维 朝代:唐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谒真谛寺禅师》翻译赏析
《谒真谛寺禅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前言】
《谒真谛寺禅师》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客居夔州(今属重庆)时所作的一首诗。该诗描写了诗人前往真谛寺拜谒禅师时的见闻感悟,流露出了诗人出世不离世的心理。
【注释】
1、观身:佛教四种观行之一,即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中之观自身。此观行乃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
2、割:此处为“离断”之意
3、卜宅:选择住宅
【翻译】
眺望兰若山高处,烟霞山嶂几多重。霜冻泉流依细石,晴日雪飘落长松。问法方知诗是妄,观身始觉酒病容。惜我未能离妻子,择地造屋依前峰。
【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767年(大历二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引黄生语:“三四,景中见时,与王右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一句法,然彼工在‘咽’字、‘冷’字,此工在‘冻’字、‘晴’字。”这一体认非常正确。杜甫与王维同时稍后,他在广泛学习前人,“转益多师”时,对王维显然也有所师法,但也融进了自己个人的创造。像这一联炼“冻”、“咽”二字,就与王诗区别了开来。
又是一次寻寺访僧,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像往常一样,受儒学熏陶极深的杜甫,要进入到一个禅境,颇费功夫。他穿云破雾、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山高处的兰若。此处景象果然别样:冰霜已结冻,然而清泉仍然在细石上静静地流淌;白日高升,然而飞飞扬扬的雪花仍飘落在青松上。杜甫的这两句诗特别为人所称道。它是高山之上的自然景观,它是真实的叉是反常的。在这反常的真实之中,似乎蕴含着某种奥义。为什么清泉不怕霜冻,为什么白雪不怕晴日,这高山之上究竟有一股怎样的力量。在这样一个超常之境,杜甫向真谛寺的禅师问法,而他获得了超常的心得。禅师对他怎样说法世人不知晓,但杜甫自身观念的变化却记载了下来。
杜甫本是一个以为“诗乃吾家事”,对诗歌创作很看重且又有着“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创作精神的诗人,但在问法之后,他再看诗,却将诗看作了虚妄。佛教本空,禅又不立文字,既如此,诗自然为妄。酒亦是杜甫的喜爱之物,但当他听禅师讲观身的修行之后,知道自身本有灵觉之性,而酒亦为乱性之物,于是便不再想喝酒。饮酒赋诗是文士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在禅师说法之后,杜甫对他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生活方式有了迥然有别的看法,可见禅法影响之深。不过,杜甫仍有不可割舍的妻室儿女之亲情。禅法吸引着他,亲情也难舍弃,他便在靠近真谛寺的山峰前选了一处屋址,居住下来。这样,既可参禅问法,又可不离妻小。有许多中国文士都是这样满足自己出世不离世的双层心理需求的。
谒真谛寺禅师,谒真谛寺禅师杜甫,谒真谛寺禅师的意思,谒真谛寺禅师赏析 -诗词大全
谒真谛寺禅师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过福禅师兰若翻译赏析
《过福禅师兰若》作者为唐朝诗人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岩壑转微径,云林隐法堂。
羽人飞奏乐,天女跪焚香。
竹外峰偏曙,藤阴水更凉。
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
【前言】
《过福禅师兰若》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的诗作。该诗描绘了禅诗幽深、寂静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福禅师高深的佛学造诣的赞赏。
【注释】
①岩壑:山峦溪谷。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寝瘵谢人事,灭迹入云峯。巖壑寓耳目,欢爱隔音容。”微径:小路。《六韬·军用》:“狭路微径,张铁蒺藜。”
②隐:遮住;隐藏。
【赏析】
王维是盛唐最著名的诗人,在当时,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而王维可以说得上是“诗佛”了。人们熟悉他的许多诗,无不清新别致,悠逸平淡,大有禅趣。他倾慕佛经中所介绍的维摩诘居士,并自号“摩诘”。而后来他应荷神禅会禅师之请,写下了著名的《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
“岩壑转微径,云林隐法堂。”一条小路,在山谷中盘旋而上,山是那么的深,林是那么的密,“福禅师兰若”——福禅师所住持的禅院,就隐藏在这云林深处。
“羽人飞奏乐,天女跪焚香。”进入寺庙,两廊的'壁画极为迷人:那些长着翅翼的飞仙们在为佛演奏“交响乐”;美妙绝伦的天女们跪在佛下面焚香礼敬。
“竹外峰偏曙,藤荫水更凉。”穿出佛殿、竹林外看见群峰之巅晴开了,阳光正照耀在座座峰顶,山色苍翠欲滴。而岩壁、林上密布的藤蔓,与流于其下的涧水,又给人带来阵阵的凉意。
“欲知禅坐久,行路常春芳。”修行必须坐禅,禅坐日久,心境空朗,百虑不生,神定气和,所见所闻,无不情趣逸然,如“春芳”在胸,再无平常那些喜怒哀乐忧恐惊的复杂阴暗心态了。这是王维自己习禅的心得和受用。在他的时代,“祖师禅”尚未流行,一般习禅的都依“如来禅”,故在王维众多的诗中,“如来禅”的气息极为浓厚,王维诗歌的美,也美在这“如来禅”上。
《过香积寺》翻译赏析
《过香积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古诗全文如下: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前言】
《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注释】
⑴过:过访,探望。香积寺:唐代著名寺院,有争议,一说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故址已废。一说在河南汝州,今风穴寺,唐时称香积寺。
⑵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⑶钟:寺庙的钟鸣声。
⑷咽:呜咽。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⑸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⑹薄暮:黄昏。曲:水边。“安禅”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⑺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翻译】
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无人的石径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流泉声咽,穿过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暮色降临空潭侧畔,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鉴赏】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
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