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三谒鲁迅先生故居的散文(共含9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你的default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谒鲁迅先生故居的散文
在秋草飒黄的季节,令我忆起在北京时,每当秋季总约友把酒小酌,登高赋诗,一起游览北京名胜。也让我想起我曾赋词和拜谒的“鲁迅故居”:
劲草中华,发故地、寒凝春色。逃神矢、中流不辍,战云长接。
大野钩棘谋士痛,如磐风雨人高绝。上浩茫、广宇起惊雷,声如铁。
惟秦醉,越吟迫;蒿莱没,笞难歇。指千夫横对,荐轩辕血。
血沃崇陵孺子俯,民族挺脊挥霜钺。纵万代、气节照参微,灵台月。
(选自笔者《满江红--三谒鲁迅先生故居》)
07、我因辞去工作,颇有闲暇,曾三次拜访座落在北京阜成门宫门口二条19号的鲁迅故居。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小四合院。这个小院是鲁迅先生在北师大任教时,亲自操持改建的。每到春天,小院内丁香、黄刺梅、榆叶梅、碧桃,纷纷开放。白的、紫的、黄的、红的,竞相争艳,芬芳扑鼻。青砖小院,朴素古雅,幽静清心。就在这小小的院落里,鲁迅先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留下了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足迹。
当年这里是阜成门城墙边,是北京拉人力车、赶骡车的贫苦老百姓的居住区,这里雨天道路泥泞,夜晚胡同里很黑,仅在胡同的尽头有一盏小小的油灯,这就是鲁迅伏案写作的油灯,曾在多少个黑夜,照亮了晚归的贫苦老百姓的回家之路。
走进狭窄的西三条胡同,进入鲁迅博物馆大门西行,眼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四合院,南房三间,北房四间,东西各一间小厢房。再往里走,穿过一截小过道,后面还有一个十多平米见方的小院子。前院的植有三株丁香树,后院种有一株黄刺梅。七八十年过去了,丁香已长成花叶丛生、枝叶茂密的大树了。这郁郁葱葱的绿叶映衬着灰色的砖墙、朱红的窗棂,使这小院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故居南房是鲁迅的会客室兼藏书室。北房正面三间,东头的一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住室。北房正中的一间,是全家人吃饭和洗脸的地方。北房的西屋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住室。东厢房是当时女工住的地方,西厢房是当时的厨房。三间北房后面接出一间,由于是拖在后面活像一条尾巴,鲁迅戏称它为“老虎尾巴”。老虎尾巴是一间仅有八平米的斗室,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就在这里。北窗下,是两条长凳搭上两块木板的床,垫的和盖的都很薄,冬天“老虎尾巴”里也不单独生火,是和中间吃饭的屋子共用一个炉子。鲁迅说,一个独身的生活,决不能常往安逸方面着想,生活太安逸了,一切就被生活所累了。鲁迅正是这样,用简朴的生活,勤奋忘我的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实现了他所说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
文坛巨匠笔如枪,刺向敌人语似钢。
噩梦奔流高呐喊,热风毁灭叹彷徨。
家国败类三魂乱,反动喉舌五内伤。
左翼联盟称主将,全球饮誉拜华章。
真情先生鲁迅散文
在中国,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先生。先生奋斗且光辉的一生,以其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中国的独立特行的思索与笔耕,激励着鞭策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对先生的景仰与推崇,要从我读大二开始,有好几个晚自习,我从校书馆借来《鲁迅全集》,贪婪地翻阅,渐渐地我从先生的字里行间发现先生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是一个只会舞着“匕首”与“投一槍一”与敌人战斗的人。先生很多或简或繁,或怒或喜,或忧或叹,或思或想的文字,无不洋溢着实实在在的男人情怀。
先看看先生的亲情吧。191月26日,先生由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南京矿路学堂回家过年,2月19日返校后写了三首与弟弟周作人惜别的诗,其中之一为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19四月初,先生又写诗向周作人诉说离别之苦:“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尽管后期与周作人人生观世界观背道而驰,但在当时年轻的先生因为谋生而奔波在外,想念手足之情确是无遮无掩。
1932年3月20日夜,在致母亲鲁瑞的信中先生说海婴疹子已无妨碍,海婴“所说之话亦更多,大抵为绍兴话,且喜吃咸,如霉豆腐,盐菜之类。现已大抵吃饭及粥,牛乳只吃两回矣。”1933年12月19日再致母亲信中说:“海婴仍不读书,专在家里捣乱,拆破玩具,但比上半年懂事得多,且较为听话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所关心孙子情况的详细叙说,令母亲宽慰而安心,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细心与一舔一犊之形象跃然纸上。
先生早期的爱情夭折了,四十岁以后却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师生恋。1925年3月,先生与自己的学生许广平,开始了书信往来,双方很快都进入了热恋状态,这时先生已是人过中年了。先生写到:“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在好多两地书中,先生屡屡称许广平为“乖姑、小刺猬、小莲蓬”,可见之亲一昵。在更多的书信中,两人均是在信中对社会对人生问题做严肃的探讨。许广平说:“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我们的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先生唯一一篇爱情小说《伤逝》,主人公涓生与子君,以浪漫的恋爱开始,以残酷的现实、悲剧的婚姻结束。用涓生事后反省时的话说,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可是他们为了单纯的爱、盲目的爱,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都疏忽了,一个在抑郁中死去,一个则剩下了无穷无尽的悔恨和悲痛,独自在寂寞中品味着历历往事。
可以看出先生对爱情与生活的态度始终是热烈的是理智的是冷静的是成熟的。
同样把友情也看得很重的先生,在许多交友情节上也为我们提一供了趣味与佳话。
1930年1月8日先生在致郁达夫、王映霞夫妇的信中说令郎的诞生已经有四十多天了,“然而祝意是还想表表的,奉上粗品两种,算是补祝弥月的菲敬。”可见先生对朋友的家事是很关心的,作为中国民间的传统礼节,礼尚往来,先生一点也不马虎。
1932年11月下旬至1933年7月,先生曾三次接纳瞿秋白夫妇,让他们在自己上海的寓所躲避白色恐怖。1933年3月,先生来到瞿秋白的新居看望并送给瞿秋白一盆堇花,以作乔迁之贺礼,并书赠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此时先生早已将瞿秋白作为可照肝胆可倾肺腑的朋友和同志了。瞿秋白非常珍惜和先生的友情,以至在身陷囹圄、生死攸关之际,还时常回忆这段人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者之一的刘半农,也曾是 先生的一位朋友。初始与先生交往时刘半 农与先生是共同战斗的朋友,后来他思想日趋保守,与先生渐行渐远了。刘半农死后,先生在1934年8月1日《忆 刘半农君》中追忆与刘半农的合与分,该文写得既有感情又有分寸,私交公谊两个方面均照顾到了,先生提出了自己论人论事的标准,首先是看怎样“于中国更为有益”,而非一般人对不能志同道合者的怀疑与贬低,猜测与谩骂,显示了一个品德高尚、人格纯净者所具备的胸怀与气度。
先生是个伟人,但先生首先是个男人,他在“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人生边上,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刀光剑影背后,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真情先生形象。对待亲情他温一存而又细致,对待爱情他热烈而又冷静,对待友情他厚重而又理性,于国于家于人于己,先生这辈子堪称了不起!
三酉先生散文
这几天天气都冷,心情又十分不好,左右不知确切;欲阖上书去拖拖步履,然而总惧着那剔骨的风,恐着那空冷的天,终分秒都觉地延搁着,只是思虑绞作一团。
读周作人《心中》一文,正到其引日本古代痴男怨女之立誓书样本,心中堆叠的莫名的哀戚顿地散满思绪,觉得不能再坐下去,非起身走离这沉闷的馆楼不可。然而那一篇短短的立誓书却萦绕不却,特抄录于此:
盟誓
今与某人约为夫妇,真实无虚,即使父母兄弟无论如何梗阻,决不另行适人,倘若所说稍有虚伪,当蒙日本六十余州诸神之罚,未来永远堕入地狱,无有出时。须至盟誓者。
年号月日女名(血印)
某人(男子名)
出至馆外,即是扑面寒风,——“三月春风扑面寒”,确是不错的。大抵是下了雨,却又仅是微微,地面仿佛铺了一层极薄的透明的纸,——是要让我在上面作画么?我走了进去。那薄的水迹映了建筑物散出的灯光,或红或黄的。这夜似乎比对往日愈清明而空透了,只不喜的是那一股寒。夜空,月亮星汉是不见的,一色的灰沉,似陈年的浊醪,全没有让人耽溺的可能。大约周作人是不爱喝这样的“三酉”的,他那样的一个讲求素雅的人,非醇而清的`酒不能喜欢。冬天里落了叶的树,这当儿,也尚未抽出新嫩,一排一排地静立在夜幕之下,伸展着枯瘦的枝干,宛似要绰取什么。行人疏落,情侣们撑了各色的伞,拒挡几滴的雨。
我走着。
傍晚的时候,路过馆楼前的喷泉。素常所见,其飘向都是一定的,不是西便是东;今日似乎别于以往,东西两面的地上,都有其遗落的痕迹。我很不能了然了;——莫非其也是心怀忧戚,思恋着那无踪影的天鹅而心中恍惚终至无所适从了么?物最能感人情,最能映照人情。这句话不管是谁说的,我想,总不至于有大的错离。若不然,何以知堂先生会因了那蜘蛛丝似的阴沉的冬雨而心思散漫无味了呢?
风好似盛了一些,想要拖慢我的本已如蜗行的脚步。但兴许风不是要拖慢我,而是嫌恶我,不许我走进她的内里,像巴黎人嫌恶那个可怜的敲钟人卡齐莫多一般。那一天看施笃姆的《茵梦湖》,就一直想望酝酿这种的情绪而不可得,以至于在读后半段时,心境的佳良反不如读《玛尔特和她的钟》。可惜当下手头却没了施笃姆的书,那一片似梦似幻的湖,也终杳不可寻,那一朵洁白纯净的莲,也终未可再见。“如果那一本书还在,即便道路湿寒又如何,我也是会停在荧然的路灯下,翻开略染灰尘的书页,沉入不知底的湖。”是的,现在不想却酝酿出了那样的情绪,可恨在,书又不在了,真也不知是幸或不幸!
知堂先生言:“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这自然是好,歆羡是不必多言了,可我却是没有这般的功夫,去求得这般工整而闲适的生活。可是如那群挖心思而夤缘附蔓、开口大而狺狺无断的人的干燥粗鄙,也是深可耻的。歆羡的不能达到,可耻的不愿下趋,在中间的罅隙里,正是尴尬。大抵也是有点格兰古瓦式的疯癫,于这世情看得不能很透,便总以为无论遭到怎般的梗阻,怎般地不为吆喝的民众所喜,“圣迹剧”都能演下去的。用心思作的剧本,精巧的故事结构,半世才气所聚的文句,今世白眼,下世大概也能青眼罢。真佩服知堂先生的心性的。处在那样的恶俗的世界里,所有都使他心殷殷,可还在求着生活的工整。喝茶要“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素雅的陶瓷茶具,二三子,半日闲,抵去十年梦”;点心要“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这知堂的主人呵!
半年前,读《陆游传》,一直想就自里面取出的一句诗——疑是惊鸿照影来——作一篇回忆的文章。于是经常在经过喷泉时,特意驻留,想看出那翩飞的惊鸿来,然而刻意求之,终是不能得之。惊鸿不来,玛尔特的钟却来了。人在苦闷的时候,回忆总是容易涌上来,尤其是那些悲伤的。玛尔特也许并不苦闷,——她孤独一辈子,双亲逝去,兄弟姊妹,远走他方;留着她守着那一间如她一般孤独的屋子,在空旷的大地上,在疏离了人息的远郊。她坐着冥想,看书,回忆,那摆钟就在一侧,滴答滴答;半夜,摆钟有些失常,乱敲了起来,她就披了衣,下楼陪着摆钟,直至天晞晓。玛尔特凭了这钟,于是还是热闹、还是美好、还是光明的圣诞夜就不会消逝。
真希望可以再拿施笃姆的小说来读一读。
到尽头了么?该折转了。转不转又有何相关?天空是一样的天空,阴而冷;夜风是一样的夜风,疾而寒;微雨是一样的微雨,细而冰;便心绪也还是一样的心绪,闷而戚。一切都未易,走不完的这路途。——知堂先生也能于这情境之中使“平凡的意思发起酵来”么?
回去也作个“三酉”先生罢,博得两颊生粉,取得一点精神的陶然!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绍兴三味书屋,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__。我会为你们服务,预祝大家今天玩得开心!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位于都昌坊口十一号。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各信游客,听完这些,你们想去三味书屋看看吗?那就跟我来吧!
游客们,请看。寿家台门此边的厢房就是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游客们,你们知道吗?三味书屋的一切都保存得完好无损。三味书屋有11套桌椅,都是学生当年自己从家里搬来的。鲁迅先生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课桌,课桌后面放着一张低些的椅子,桌子上刻着一个简单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还有一段来历:鲁迅小时候,家里十分穷,他的爸爸又长年生病,于是,小鲁迅就要干好多活,上学就总是迟到。有一次,他又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于是,他便在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来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听完了故事,你们想去鲁迅小时玩的地方――百草园看看吗?那就请排好队,跟我来吧!现在,我们来到了百草园,请大家自己快乐游玩吧。
时间到这里,已经不早了。快乐的旅行快要结束了,欢迎大家再次来参加我们的旅行。谢谢大家!
鲁迅先生的杂感散文
最近写了一篇短文讨论“百读不厌”那个批评用语,照笔者分析的结果,所谓“百读不厌”,注重趣味与快感,不适用于我们的现代文学。可是现代作品里也有引人“百读不厌”的,不过那不是作品的主要的价值。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举出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做例子,认为引人“百读不厌”的是幽默,这幽默是严肃的,不是油腔滑调的,更不只是为幽默而幽默。鲁迅先生的《随感录》,先是出现在《新青年》上后来收在《热风》里的,还有一些“杂感”,在笔者也是“百读不厌”的。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的,而这也就是诗。
冯雪峰先生在《鲁迅论》里说到鲁迅先生“在文学上独特的特色”:
首先,鲁迅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这是
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这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自然,这种形式,在中国旧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但我们知道旧文学中的这种形式,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却只是在那里自生自长的野草似的一点萌芽。鲁迅先生,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见《过来的时代》)
所谓“中国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大概指的古文里短小精悍之作,像韩柳杂说的罢?冯先生说鲁迅先生“也同意对于他的杂感散文在思想意义之外又是很高的而且独创的艺术作品的评价”,“并且以为(除何凝先生外)还没有说出这一点来”(《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的《附记》,见同书)。这种“杂感”在形式上的特点是“简短”,鲁迅先生就屡次用“短评”这名称,又曾经泛称为“简短的东西”。“简短”而“凝结”,还能够“尖锐”得像“匕首”和“投枪”一样;主要的是他在用了这“匕首”和“投枪”战斗着。“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这是诗,鲁迅先生的“杂感”也是诗。
《热风》的《题记》的结尾:
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确都是冷的呢?则它的生命原来就没有,更谈不到中国的病证究竟如何。然而,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鲁迅先生是不愿承受“冷静”那评价的,所以有这番说话。他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他所指出的“中国病证”,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百读不厌”的常常去翻翻看看,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罢。
这种诗的结晶在《野草》里“达到了那高峰”。《野草》被称为散文诗,是很恰当的。《题辞》里说: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又说: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又说: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最后是: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这写在一九二七年,正是大革命的时代。他彻底地否定了“过去的生命”,连自己的《野草》连着这《题辞》,也否定了,但是并不否定他自己。他“希望”地下的火火速喷出,烧尽过去的一切;他“希望”的是中国的新生!在《野草》里比在《狂人日记》里更多的用了象征,用了重叠,来“凝结”来强调他的声音,这是诗。
他一面否定,一面希望,一面在战斗着。《野草》里的一篇《希望》,是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写的,他说: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然而就在这一年他感到青年们动起来了,感到“真的暗夜”露出来了,这一年他写了特别多的“杂感”,就是收
在《华盖集》里的。这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夜”写的《题记》里给了这些“短评”一个和《随感录》略有分别的名字,就是“杂感”。他说这些“杂感”“往往执滞在几件小事情上”,也就是从一般的“中国的病证”转到了个别的具体的事件上。虽然他还是将这种个别的事件“作为社会上的一种典型”(见前引冯雪峰先生那篇《附记》里引的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处理,可是这些“杂感”比起《热风》中那些《随感录》确乎是更其现实的了;他是从诗回向散文了。换上“杂感”这个新名字,似乎不是随随便便的无所谓的。
散文的'杂感增加了现实性,也增加了尖锐性。“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之夜”写的《三闲集》的《序言》里说到:
恐怕这“杂感”两个字,就使志趣高超的作者厌恶,避之惟恐不远了。有些人们,每当意在奚落我的时候,就往往称我为“杂感家”。这正是尖锐性的证据。他这时在和“真的暗夜”“肉薄”了,武器是越尖锐越好,他是不怕“‘不满于现状’的‘杂感家’”这一个“恶谥”的。一方面如冯雪峰先生说的,“他又常痛惜他的小说和他的文章中的曲笔常被一般读者误解”。所以“更倾向于直剖明示的尖利的批判武器的创造”(见《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也在《过去的时代》中)了。这种“直剖明示”的散文作风伴着战斗发展下去,“杂感”就又变为“杂文”了。“一九三二年四月三十日之夜”写的《二心集》的《序言》里开始就说:
这里是一九三○与三一年两年间的杂文的结集。
末尾说:
自从一九三一年一月起,我写了较上年更多的文章,但因为揭载的刊物有些不同,文字必得和它们相称,就很少做《热风》那样简短的东西了;而且看看对于我的批评文字,得了一种经验,好像评论做得太简括,是极容易招得无意的误解,或有意的曲解似的。
又说:
这回连较长的东西也收在这里面。
“简单”改为不拘长短,配合着时代的要求,“杂文”于是乎成了大家都能用,尖利而又方便的武器了。这个创造是值得纪念的;虽然我们损失了一些诗,可是这是个更需要散文的时代。
《燕京新闻》副页。
倾听鲁迅先生歌唱散文
夜晚遥望空旷无垠的星空,有一颗很亮很亮的巨星渐显轮廓:宽大、无所不包的额头、深刻的面容、鲜明的唇髭、明亮深邃的眼睛闪着冷峻、洞察一切的目光……这颗巨星有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鲜明标志,这颗巨星还有着“歌唱”的特点:“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来……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见鲁迅的《野草》)。
不错,这位借自己的散文诗《野草》“歌唱”的人,就是伟大的.不朽的鲁迅先生。在中国的作家队伍中,郁达夫的文字略显仓促,张恨水的文句则长于缠绵,林语堂的文章有些麻醉大众,而只有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方方正正的石头,令人警醒。文章是平静悠长的溪流。这石头落地铿锵有声,这溪流流着浓于水的热血,这石头、热血随时为扫尽人间不平事而“爆发”!
先生的文章里一直清醒着国民的愚昧,鞭笞着腐朽的势力,文字是刀枪文章是武器,具有无穷无尽的威力。正因为这样,那些个欺压人民的人,多么渴望借助于先生的名声、文章、力量来抬高自己啊!可是鲁迅就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才是他的本质,不为名利地位所惑,更不为威逼利诱所动,仍在自由地“歌唱”。
在面对死亡时,梁实秋的高寿终又显示出了安逸人生的平淡。梁实秋总归是高高在上的绅士,和人民大众有好远的距离。而先生的“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是何等轰轰烈烈,何等地正气凛然!置身在这轰轰烈烈的爆发,面对这正气凛然的死亡,只有鲁迅先生能够大声疾呼和歌唱:在《狂人日记》里,有先生的吟唱;在《三味书屋》里,有先生的眷恋;在《药》里,有先生对国民愚昧的鞭笞和对先烈就义的颂扬;在《孔乙己》里,有先生对落伍文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先生翻译的《毁灭》里,看到并寄托着对中华民族的希望……
就这样,在中华民族黎明前那段黑暗日子里,鲁迅先生用他锐利的武器——笔,“奏”出时代的最强音,唤醒民众,壮大阵营,奏响了阻挡历史前进的腐朽势力的丧钟。先生虽然走了,但那些不朽的会“歌唱”的文章书集却留了下来,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宝库。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星空吧,去感触中华文化先驱的音容笑貌;让我们重读鲁迅先生的著作吧,认真倾听铁骨铮铮老先生的吟唱。
崇敬先生、感悟思想、倾听歌唱!
鲁迅散文《夏三虫》
夏天近了,将有三虫:蚤,蚊,蝇。
假如有谁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三者之中,最爱什么,而且非爱一个不可,又不准像“青年必读书”那样的缴白卷的。我便只得回答道:跳蚤。
跳蚤的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一针叮进皮肤,自然还可以算得有点彻底的,但当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如果所哼的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那可更其讨厌了,幸而我不懂。
野雀野鹿,一落在人手中,总时时刻刻想要逃走。其实,在山林间,上有鹰,下有虎狼,何尝比在人手里安全。为什么当初不逃到人类中来,现在却要逃到鹰虎狼间去?或者,鹰虎狼之于它们,正如跳蚤之于我们罢。肚子饿了,抓着就是一口,决不谈道理,弄玄虚。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人类,可是也颇擅长于哼哼的了,害中取小,它们的避之惟恐不速,正是绝顶聪明。
苍蝇嗡嗡地闹了大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倘有伤痕或疮疖,自然更占一些便宜;无论怎么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又总喜欢一律拉上一点蝇矢。但因为只舐一点油汗,只添一点腌,在麻木的人们还没有切肤之痛,所以也就将它放过了。中国人还不很知道它能够传播病菌,捕蝇运动大概不见得兴盛。它们的运命是长久的;还要更繁殖。
但它在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上拉了蝇矢之后,似乎还不至于欣欣然反过来嘲笑这东西的不洁:总要算还有一点道德的。
古今君子,每以禽兽斥人,殊不知便是昆虫,值得师法的地方也多着哪。
四月四日。
解读
本文把为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效劳的文人斥为吸人血之前还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的蚊子,和喜欢“舐一点油汗”又要在“无论怎么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上拉一点“矢”的苍蝇,形象地揭露了他们危害和欺骗人民的嘴脸。文中的“古之君子”,指封建纲常的维护者,他们对于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和礼教的人,一概斥为禽兽。孟轲在攻击杨朱、墨翟时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一直到五四运动时期,封建复古派如林琴南等人,还诬蔑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人“铲伦常、覆孔孟”,是“禽兽行。”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的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2014年第4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练习】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
E.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17.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原文加以概述。(4分)
18.在描写鲁迅先生故居的布局和陈设中,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请作简要分析。(4分)
19.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对这句话的深意理解,作者由“不曾明白”转而有所感悟。请你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探究这句话的深意。(8分)
【参考答案】
16.CD
(C项,鲁迅先生对革命并非漠视和鄙夷,只是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局限性,感到失望。D项,写故居狭小和简陋,是说小天地里有大胸怀,反衬出鲁迅先生精神的可贵与伟大。)
17.⑴生活方面:鲁迅先生居住在北京的十余年里多次搬家,寄居寓所,没有更多的爱好和友人,兄弟反目,百无聊赖,以学术研究打发时日;(2分)⑵精神方面:鲁迅先生的精神孤独,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因此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2分)
18.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突出其“阴冷”“悲悯”的特点;并由此写到他的命运,突出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1分)以此烘托(1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以及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大无畏抗争精神。(2分)
19.这句话表明了院落环境和居住生活的单调、枯燥,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疲惫感、沉闷压抑和挣扎无力的绝望感。作者身处先生故居中,感受先生的生活环境,回忆先生的为人处世,体会到了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钦佩先生在社会黑暗,革命有着局限性,民族前途难卜的情况下,却顽强地战斗,绝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不朽精神。
(8分,言之成理即可)
★ 鲁迅故居导游词
★ 鲁迅故居游美文
★ 鲁迅故居观后有感
★ 鲁迅故居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