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有哪些特点_处暑节气的习俗
处暑节气有哪些特点
1、秋天的时候空气适宜,天气凉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
2、气温走低。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
3、南方“秋老虎”。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过后就会逐渐变凉。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释义:节气名。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减少。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节气的相关风俗
吃凉食:在处暑时吃凉拌的鲜果和凉菜是主要的风俗,这是因为处暑期间气温逐渐下降,吃凉食可以清热补虚,调理夏季操劳过度的体魄。所以,吃西红柿、黄瓜、生煎等凉拌菜是处暑的主要风俗。
玩耍赏月:处暑之夜,月亮变圆而明亮,是赏月的好时节。人们会在院子里搭棚,听戏赏月,以娱神怡情。读书聊天,玩耍跳舞也是处暑夜晚的主要娱乐活动,以抒发喜悦之情。
减衣纳凉:处暑时分热量逐渐减少,不再像盛夏那般酷热难当,所以人们会减掉部分衣物,以纳凉避暑。轻便的衫裳和开襟的上衣会取代盛夏的厚重衣物。
养生养神:处暑意味着酷暑将去,人们会预防秋季疾病的侵袭,加强养生保健。常吃一些养生滋补的食物,如葡萄、莲子、枸杞等。也会进行运动适当活动,调养秋后体魄
处暑天气有哪些变化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我国许多地区将陆续开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转换。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还会经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扰。
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处暑应该怎么吃
1.吃酸不吃辣
酸味有润肺收敛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因此,这个时节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物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尤其是处暑过后,天气开始干燥,会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比如生姜,在古代医书中就有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2.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作“秋瓜坏肚”,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比如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
3.少食辛辣多清淡
处暑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少吃点辛辣的食物,多吃一点清淡食物。
4.吃热不吃凉
九月的天气是变化多端的,也许上中午还是高温天气,下午晚上便是寒冷无比。所以在处暑这个节气之中,大家不仅要注意好保暖,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好,切忌不要吃太多冷凉的食物。因为秋季逐步来临,人们很容易在这个时候患上一些常见的疾病,所以在饮食上,最好能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对身体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