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扫叶楼记阅读届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表志勋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扫叶楼记阅读届及答案(共含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表志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登扫叶楼记阅读届及答案

篇1:经典诗歌《登扫叶楼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经典诗歌《登扫叶楼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登扫叶楼记

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①,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②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③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④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⑤,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①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的“钟阜、芙蓉、天阙”均为山名。 ②四望:四望矶,山名。据《晋书·温峤传》载:东晋苏峻据石头,温峤筑垒四望矶以逼峻。 ③岑山:小山。 ④不暇知:顾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 ⑤差远流俗:尚能远离流俗。差:尚。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可胜计哉             (                 )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                 )

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 (                 )

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 (                 )

18、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因相携以往∕验之以事

②乃未始一至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①组两字用法相同,②组两字用法也相同。

B、①组两字用法不同,②组两字用法相同。

C、①组两字用法不同,②组两用法也不相同。

D、①组两字用法相同,②组两字用法不同。

19、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21、登扫叶楼观赏后,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尽;“鹜”通“务”,追求;但,却;连接(根据前后句的相互关系,可以推导出此答案)(4分,各1分)

18、B (前“以”作连词用,后“以”作介词用;两个“乃”均作副词用) (2分)

19、⑴即使以前所认为的奇异优美之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3分,要点:虽、乡、奇胜、何以、加、通顺,各0。5分);⑵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2分,要点:所以、贵、益友、通顺,各0。5分)

20、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2分)

21、作者感悟到,行事不应该好高骛远,在眼前得之容易的事物中,也有着赏心悦目的东西(大意相近相即可得分)(3分)

[译文一]

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遊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急流汹涌的江流。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邀请朋友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我的见识,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

虽然如此,(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篇2:李白《登新平楼》阅读答案

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注释

新平:唐朝郡名,即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去国”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

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

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目极:指放眼远望。《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参考译文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心怀归念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塞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宋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茫茫苍苍的`八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秋,李白刚离开长安,西游邠州时所作。

赏析:

《登新平楼》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此诗述写了一幅诗人在暮秋时节,登新平城楼时远望帝都长安所见的景象,诗中用“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塑造出诗人怀归忧国、报国无门的渺茫失落形象,间接地暗寓诗人极度思念帝都长安,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忧伤之情。此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篇3:李白《登新平楼》阅读答案

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注:本诗为李白年轻时离开长安登新平楼回望京城所作。

(1) 本诗颔联写景颇具特色,试加以分析。(4分)

(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令人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注意空间变化,远近结合,将天边的落日和近处的寒波有机结合起来;动静结合,写出了寒波流动,落日苍茫的暮秋景象。(每点2分)

(2)面对凄冷的暮秋景象的伤感;去国怀归,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之情;天地苍茫、人生渺小的无奈之情。(每点1分)

篇4:《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白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颗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渭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上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____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第①段写长途跋涉用笔精简,而作者渴望一览泰山之情却蕴含其中。

B.作者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C.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仪一句,就写出了登山途中的艰险。

D.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顶晚景图。

参考答案:

9.清 姚鼐(2分)

10.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3分)

11.B(3分)

篇5:《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崖限当道者 当:挡住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B.①古谓之天门溪水 ②蚓无爪牙之利

C.①其级七千有余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12.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3分)

答:

⑵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分)

答:

⑶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分)

答:

篇6:《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9、D (磨灭。)

10、D(D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对象等,不译。A介词,在;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修饰。B 代词,代东谷;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 代词,代南麓山道;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11、B。(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12、

⑴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不到一半路,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就到了泰山的顶峰。(“循”解释为“顺着”,“至”解释为“到达”,各1 分;句意1分。)

⑵等到已经登山泰山,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及” 解释为“等到”,“负” 解释为“背负”或“覆盖”,“烛” 解释为“照亮”,各1分;句意1分。)

⑶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回视” 解释为“回头看”,“或”解释为“有的”,各1分;句意1分。)

篇7:《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也。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篇8:《登泰山记》阅读答案

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B.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

C.越长城之限限:限制。

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而雪与人膝齐

B.挟飞仙以遨游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惟江上之清风泰山之阳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消失。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大自然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C.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夜游黄州赤壁,借“赤壁”之游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的思考。

B.姚鼐记述与友人登泰山的经过,抓住典型细节描写泰山之景,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C.《赤壁赋》作为文赋,有清真雅正之妙;《登泰山记》作为游记,有整饬典雅之美。

D.苏轼和姚鼐将自我精神投射于自然山水之中,在“乐水”“乐山”中找寻精神慰藉。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D.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15.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颖诗集序》中对此事做了评价:

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高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颖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

根据选文,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另两个具体表现。

(1)登山时间:除夕佳节寄情山水,脱俗超凡。

(2)登山路线:_________。

(3)登山所见:_________。

10.C

11.C

12.D

13.C

14.D

15.登山路线:不循古人不走常路,不畏艰险。登山所见:雪霁观日景致奇绝,洒脱坦荡。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限:界限。句意:跨过长城的界限。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和;介词,跟。

B.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在。

C.助词,的。

D.代词,……的地方;助词,表判断。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正确的理解是:(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B.正确的理解是: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C.正确的理解是: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赤壁赋》有整饬典雅之美;《登泰山记》有清真雅正之妙。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天门溪水”是一个名词称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当道者”是“崖限”的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参考译文:

(一)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二)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篇9:《同温丹徒登万岁楼》阅读答案

皇甫冉

高楼独立思依依,极浦遥山合翠微。

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

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

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

(1)北雁南飞本是秋天常见景象,诗人在颔联中却说“塞鸿何事复南飞”,如何理解?(2分)

(2)诗的颈联以哀景写哀情,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整理

10. (1)鸿雁是信或信差的代称,诗人正忧心北方战事,塞鸿南飞未带来 好消息,所以有“何事复南飞”这样一问。(2分)

(2)用“寒烟积”、“空洲”等哀景(2分),渲染 了萧瑟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愁绪(2分)。

(3)忧心战事尚未平息,希望有勇武将领为国平乱。(每点2分)

篇10:《岳阳楼记》《可楼记》比较阅读答案

《岳阳楼记》《可楼记》比较阅读答案

甲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於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文    水居一室耳①,高其左偏为楼②。楼可方丈,窗疏四辟③。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④,西则九龙⑤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⑥,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⑦,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⑧,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⑨。

——明 高攀龙《可楼记》节选

【注释】①水居一室耳,(这不过是)水边上一个小小的居室罢了。   ②高其左偏为楼,把居室左房间加高为一间小楼。高,这里作动词用。   ③ 窗疏四辟:四面开着窗子  ④九陆,平原  ⑤九龙,即九龙山。   ⑥有穆然之思,觉得和顺舒畅。穆,温和。     ⑦暄,温暖。   ⑧宾月之来而饯其往,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  ⑨可,适合。

12、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4分)

(1)薄暮冥冥(      )               (2)春和景明(      )

(3)而或长烟一空(      )               (4)名之曰可楼(      )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

14、晓雪评论郭沫若的《白鹭》时曾说: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请在甲文2-3自然段中任选一处,评点范仲淹写景文字的精彩或简练。(2分)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乙文作者对可楼以及周围景致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2.迫近  日光  有时  命名

13.(1)观赏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情感,怎能不有所不同?

(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讥讽。

(2)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

14.(1)举例、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2)作者感受到了闲处水居,流连风景的惬意,体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意,所以取名为可楼。(答出作者心意即可)

附乙文翻译:(这不过是)水边上一个小小的居室罢了,室内偏左往上搭一间小楼。楼大约一丈见方,四面开窗。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九龙山耸立在西。小楼筑成,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山使我感到和顺舒畅,水使我觉得悠远闲静,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好呀!多快乐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思就是我心满意足以为可以了。

篇11:《可楼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可楼记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①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②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③矣。

【注】①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十一,十分之一。②耦:ǒu,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③其:表揣测,大概。赘:多余。

《可楼记》阅读思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曩吾少时( ) ⑵是予之惑( )

⑶营其口腹( ) ⑷吾能日涉( )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虽 然 有 所 可 则 有 所 不 可 是 犹 与 物 为 耦 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

译:

⑵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译:

小题4:本文叙议结合,从叙的内容看,主要是写“可楼”得名的由来;从议的内容来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分)

二年级周记100字:扫楼道路

《登泰山记》阅读习题及答案

《 登 鹳 雀 楼 》

李白《登新平楼》译文及赏析

登城望湖楼晚景阅读答案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咸阳县楼望雨》翻译及赏析

晚登江楼有怀阅读及参考答案

《登泰山记》

《登霍山驿楼》古诗词鉴赏

登扫叶楼记阅读届及答案(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登扫叶楼记阅读届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