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学唱黄梅戏女驸马(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vip200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学唱黄梅戏女驸马
(相声)
女驸马
(李中秋)
甲,你是那里人?
乙,我呀,俺!安徽人!(自豪的)
甲,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都爱家乡,都挺自豪,你安徽省的有啥新鲜的?
乙,不新鲜,可我们有黄梅戏,就新鲜了吧?
甲,当然不新鲜,因为黄梅戏现已是代表国家的剧种,经过一代代艺术家推陈出新,其曲调已达到旋律优美,淳朴流畅。是中国的《黄梅》,世界的《黄梅》。
乙,看来你是真懂,那我能唱算不算新鲜?
甲,你能唱?没看出来,这道是新鲜。
乙,那我们现在给战友们唱一段如何?
甲,行呀,
乙,黄梅戏《女驸马》你看过吧?
甲,
不但看过,我可不会从头唱,我会从闭幕倒着往头唱。
乙,嘿,那我的考考你,这《女驸马》是啥意思?谁演的好?
甲,这你难不倒我,说的是民女冯素珍女扮男装曲线救夫的故事。
乙,她是够曲线的。
甲,这出戏现在唱的好的是著名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她是风姿绰约、扮相俏丽、嗓音圆润、表演细腻。她唱起来委婉动听,韵味浓郁,是这味,(唱)为救李郎离家园。
乙,这就来了,干什么去呀?
甲,(唱)谁料黄榜中状元,
乙,中了状元什么样?
甲,
(唱)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
好新鲜(哪)。
乙,先教你美,你等着。
甲,(唱)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乙,他还来劲了。
甲,(唱)人人夸我潘安貌,
谁知纱帽罩(哇)
罩婵娟(哪)
乙,小姐。
甲,(怒)
乙,怎么了?
甲,你犯了杀头之罪。
乙,咱说清了,是你犯了杀头之罪,还是我犯了杀头之罪?
甲,哎,我说你在这应当叫我:“状元公”,我的姓别已经变了。
乙,谁批的?
甲,是皇上?你管着吗?在这你就叫我:“状元公”。
乙,对,状元公。你在家也过的挺好的,中了状元闹不准还的下岗,你是折腾什么呀?
甲,(唱)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的李公子。
乙,
原来是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呀,
甲,(唱)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哪)。
乙,那皇宫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就没想后路?
甲,(唱)手提羊毫喜洋洋,休笔告假回故乡,监狱救出李公子,送他一个状元郎。
乙,(学刘大人)啊,状元公。
我看你还美?
甲,这就提婚来了。
乙,对,你不美了?
甲,不美了,我唱的怎么样?
乙,好。
甲,当然好。
乙,看你,说你灵你就上房梁,给你点色你这开染房,拿锯的不见是木匠?你要真行,那咱们就给战友接着唱好不好?
甲,好,你说唱那段吧。
乙,就唱《洞房》一场如何?
甲,行,你是安徽人,你来这冯素珍,我来这千金小姐。准备好了吗?
乙,准备好了。
甲,相公。
乙,相公,那才子佳人在洞房才叫相公那。
甲,那叫什么呀?
乙,还我自豪什么呢?那千金不是一般的千金。是此千金非彼千金也。
甲,是纯金。
乙,什么呀?那是娘子,嘿,我又成许仙了。
甲,这相公是没错吧。
乙,什么没错,我让你弄糊涂了
,在这戏里公主应称丈夫为驸马。
甲,呀!副马,那正马呢?
乙,什么正马,是驸马。
甲,我知道,呀,驸马,天已三更了,你一直读书(改四川话)是啥个意思沙?
乙,这公主是四川人?在这戏里应是安徽人,念白要普通话。
甲,我不是急着要睡觉吗?再来,呀,驸马,天已三更,该安歇了。
乙,呀,公主,今日皇上轮番把盏,我一时高兴吃的有些醉了。
甲,我叫你醉,(继续按戏中语讲)拿醒酒汤来。
乙,多谢公主,不用了,
甲,那哪成啊?(普通话)不醒酒你能睡觉吗?(又)身子不爽,一定要喝的,来!
乙,不用了。真的不用了,(普通话)我没喝酒喝什么醒酒汤?
甲,还是喝的好,来一碗,
乙,呀,那就来一碗,多谢了。
甲,再来一碗,俗话说好事成双,三人成行,四通八达。五彩缤纷,六六大顺么?
乙,五愧首,八匹马,全来了,这是《洞房》一折吗?
甲,象是威虎厅,你不睡我急呀,接着来。不要了,
乙,不要了,公主,天不早了,你早点安歇去吧,
甲,还早点呢,都三更了,我还的劝他,不然他酒是醒了,读起琼瑶这爱情小说还有个完吗?我家那女朋友就这样。“啊!驸马!这诗书么,明日再读不迟”
乙,亲爱的公主,夜已深了,你安歇吧。
甲,(普通话)还亲爱的呢?(又)驸马,你读的可是什么书?难道比我这新娘子还好看么?
乙,大家听听,有这词吗?哎!
甲,驸马愁眉不展,可有什么心事?
乙,他在这接上了,“无有呢”。
甲,你家住那里?姓什名谁?说的'明白我就放你过去,
乙,你错了,
甲,没有,
乙,我说你串戏了,
甲,可不是,到《天仙配》去了,我会的戏太多了,咱接着来。你家中可有前妻?说的明白,我不降罪于你。
乙,我那里有什么前妻?公主哇。
甲,(不理)
乙,公主哇,你怎么不理我呀,
甲,你唱错了,
乙,没错呀,
甲,到这你要对公主说实话,你这样做是对的起你的李公子,最对不起的是公主。
乙,这我知道。
甲,哪你应跪着唱,
乙,你早说呀,(跪)你接着来。
甲,只要你说的清清楚楚,我不降罪于你,
乙,事到如今,(唱)我本是闺中一钗裙。
甲,此话当真,我看看,(要去看前胸动作)
乙,你要看什么?
甲,你不是说你是女的吗?本公主要验明正身。
乙,公主能那么没礼数吗?我告诉你看那里面才行,
甲,好,本公主今天听你的,哪能证明你是女的?
乙,(唱)公主请看耳环痕,
甲,嘿!窟窿还真不小,我来问你,戴过的可是纯金,白银,可是铜铁铅锡、翡翠法郎。又可是圆的、方的、麻花股、七星钻、滴溜圆、一条线的等等等等,你的、通通讲来?
乙,你这是又到那去了
甲,你问问台下的女观众谁对耳环不感兴趣呀?
乙,这问题你下台再问,我们这是在唱戏。
甲,还不是让你气的我,我该怎么问?
乙,你该问:“你真的是个女子?”
甲,你不是让我看了吗,还这么问?
乙,就的这么问。
甲,好,我问,我问,你真的是个女子?
乙,唱
甲,还要唱?
乙,要唱,不唱不能表达心情。
甲,唱什么?
乙,一声霹雳。。。
甲,(唱)一声霹雳破晴空,驸马原来是女人,(说)又是费话
乙,小人有一个两全其美之策,
甲,讲,讲。你讲啊。
乙,(不动)
甲,你怎么不讲了?
乙,我还跪着呢,
甲,起来吧。(完)
《女驸马》是由安徽省第二届戏曲汇演安庆地区代表团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编剧,刘琼导演,严凤英、王少舫、田玉莲、陈文明等联袂主演的戏曲电影。讲述了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贞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
《女驸马》简谱
《女驸马》是由安徽省第二届戏曲汇演安庆地区代表团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编剧,刘琼导演,严凤英、王少舫、田玉莲、陈文明等联袂主演的戏曲电影 。
故事讲述了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贞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
慕容晓晓,1981年10月27日出生于安徽安庆,黄梅戏演员 ,中国内地女歌手。
10月7日签约北京华顺艺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同年发行首支单曲《爱情买卖》而成名。 受邀参加广东卫视元旦跨年演唱会、安徽卫视元旦跨年喜乐会、辽宁卫视春节晚会、并受邀参加央视第一届网络春晚。 发行第三张个人专辑《徽常美Ⅰ》与第四张个人专辑《为什么不早说》。
5月,首次尝试拉丁风格的音乐作品《玛丽亚》。
[慕容晓晓黄梅戏《女驸马》歌词]
黄梅戏《女驸马》大班歌唱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在熟练背诵七言诗的基础上,尝试用黄梅戏《女驸马》选段演唱七言诗,进一步丰富幼儿的黄梅戏知识。
2、迁移已有的黄梅戏经验学习新旋律,探索用所学七言诗为乐曲填词。
3、在用新诗为乐曲填词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熟练背诵七言诗《咏柳》、《朝发白帝城》。
2、幼儿听国黄梅戏曲调,对黄梅戏有初步认识。
3、黄梅戏《女驸马》选段vcd,黄梅戏伴奏带。
活动过程:
1、演唱黄梅戏《看灯》进场。
2、看vcd画面,欣赏黄梅戏选段,初步感知旋律。
师:这段音乐是一段——(黄梅戏)。它和我们听国的黄梅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再次欣赏vcd卡拉ok版本《女驸马》选段,进一步熟悉旋律。
师:我们一起跟着这段音乐用“拉拉拉”来哼唱。
4、听录有伴奏音乐的'磁带,在教师启发下边哼唱边做动作,感知黄梅戏曲调拐弯绕的特点。
师:我们还可以一边哼唱一边做动作。
5、欣赏教师用七言诗演唱黄梅戏曲调。
师:你们发现这段唱词每句都是几个字啊?我们学过的七言诗能不能用这段音乐唱呢?
6、倾听教师分别用《咏柳》、《朝发白帝城》等七言诗演唱黄梅戏曲调。并跟随教师做动作。
7、选取一首诗朗诵后跟随教师听伴奏带演唱。
师:你们最喜欢刚才哪一首诗。我们一起念一遍再跟着音乐唱一唱。
8|、在教师动作暗示下站在场地四周随伴奏带边唱边做动作。
师:我们一起学黄梅戏演员来表演。每人找个空地方。
9、朗诵新诗并用新诗演唱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师:你们还会什么七言诗呢?我们一起念一遍再唱一遍。
活动反思:
黄梅戏《女驸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和马兰在不同时代都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勇敢善良、申明大义的女子。本活动选用的乐曲比较工整,唱腔也相对平直,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但是幼儿对故事情节不熟悉也难以理解,因此,我想到了用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七言诗来替换歌词。
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七言诗反复演唱,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反复倾听乐曲旋律,在幼儿充分感知乐曲旋律的句出上,再鼓励幼儿跟随教师演唱。本次活动当然是借班上课,但是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无论是跟随教师做动作还是歌唱都比较主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活动结束后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演唱,个别孩子没有掌握。
从活动结果看,教师始终没有退出,直到最后仍有个别幼儿需要教师支持才能演唱。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幼儿对七言诗本身不熟练,而教师频频更换七言诗内容让幼儿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另一方面可能幼儿对动作、歌词、旋律三个认知都陌生的情况下,感到认知挑战过重。
针对不同班级幼儿的表现,我应该在活动中及时调整策略,发现幼儿对七言诗不是很牢固,应该在每次歌唱前带领幼儿念连遍,或者跟随伴奏音乐念。这样即帮助幼儿回顾七言诗内容又感知乐曲。此外,在教师演唱后,不要求幼儿替换歌词唱,而应该让幼儿选取一首七言诗来唱,给幼儿的学习任务就是唱这一首七言诗。这样动作和歌词不会造成幼儿负担,幼儿演唱的气氛会更好。
目录基本信息歌词基本信息
歌曲:黄梅戏 改编:田一龙 何欣 演唱:慕容晓晓 编曲和声:华顺文化 录音 后期:华顺文化 专辑:《曾经的我走了》 发行时间:6月30日 注:歌曲《黄梅戏》包括其中“女驸马”歌词(为救李郎离家园...)全部为慕容晓晓演唱。
歌词从小爸妈就对我讲 黄梅戏可不是很好唱 模仿着大人身段模样 实现了我的愿望 面对这爱情的考量 冯素珍是我学习的榜样 女驸马的故事伴我成长 我的公子又在何方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这是一段经典的旋律 让我醉怎么能够忘记 多想再回到当初的年纪 伴着音乐让我唱起 这是一段经典的旋律 把我带回那个世界里 多想再和你继续这爱情 不管前途多少风雨 就像这戏曲 面对这爱情的考量 冯素珍是我学习的榜样 女驸马的故事伴我成长 我的公子又在何方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的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这是一段经典的旋律 让我醉怎么能够忘记 多想再回到当初的年纪 伴着音乐让我唱起 这是一段经典的旋律 把我带回那个世界里 多想再和你继续这爱情 不管前途多少风雨 再回到梦里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其发源地为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词语解释资料发源发展历史收缩展开词语解释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 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传说清朝乾隆时期,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
资料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湖北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和《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著名的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发源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发展历史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在安庆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与安庆市的交汇处,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9)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在湖北
黄梅戏湖北的发展,与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句口号密不可分,这句口号就是“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在这一口号的指引下,湖北省围绕振兴黄梅戏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从安徽安庆聘请了部分黄梅戏演员;把黄冈地区的大部分楚剧、汉剧团纷纷改为黄梅戏剧团;成立了黄冈艺校,专门为黄梅戏培养后备人才。黄冈地区创作的两台剧目《於老四与张二女》、《银锁怨》先后在北京演出14场,得到观众好评;1995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双下山》,在安徽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上获得优秀演出奖,主演杨俊、张辉获表演金奖。《未了情》还获得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 为了提高黄梅戏的整体艺术水平,湖北省文化厅与黄冈市政府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黄梅戏艺术节。经过5届艺术节的推动与磨砺,创作出了《冬去春又回》、《请让我做你的新娘》、《春到江湾》、《春哥传》等优秀剧目,培养出了郭华阳、周洪年、段秋萍等一批黄梅戏新秀。
《女驸马》观后感
戏曲鉴赏即将结束的那节课上,我们看了一场很好的电视剧版黄梅戏《女驸马》。当心沐浴在戏剧里,我只觉得,一切的烦恼与疲惫,都已暂时离我而去。我被它吸引了。
戏曲讲述了才女冯素珍和才子李兆廷自幼定亲。谁料而后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故李兆廷前去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他退婚,要把素珍许给有权势地位的人。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一百两,帮助他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父母闻讯赶到,后母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在偶然之间听说招考皇榜,便灵机一动,冒李兆廷之名应试,指望得到功名,搭救兆廷,没有想到竟然高中状元。后来才知道那一段唱腔“谁料金榜中状元”是流传很广的黄梅戏名段,唱起来朗朗上口,让我听着也心情欢快愉悦。更是表达了冯素珍救兆廷的心切吧,因为中了状元事情就有了进展,所以心情是兴高采烈的。故事继续到这里,却到了下课的时间,我很喜欢演员韩再芬扮演的冯素珍,女扮男装的分寸感把握得十分到位,她时而含情脉脉、低吟浅唱,时而如银瓶乍破,慷慨激昂。她清晰地把少女的闺怨、调皮、痴情等各种情状都一一表现出来。所有演员的装扮也没有像在之前看过的舞台版的《牡丹亭》那般浓妆艳抹,而是贴近生活的淡妆,很喜欢。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回到宿舍,继续看完了后面的部分。
素珍高中状元后,皇帝爱其假扮的李兆廷才华出众,相貌堂堂,将其招为驸马。冯素珍百般推辞,无以为计,十分焦急。这时,八府巡按张绍民特意前来拜访新科状元。原来他就是改名换姓的冯少英,兄妹终于相见。冯素珍正与哥哥共谋脱身之计,圣旨驾到,宣李兆廷立即进宫,与公主行成婚大礼。洞房花烛之夜,公主含情脉脉,冯素珍心急如焚。公主见驸马迟迟不肯入寝,不禁起了疑心,经过再三盘问,冯素珍才吐露真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儿身份。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皇,办冯素珍的欺君大罪。冯素珍吐露真情后又摆明利害关系,公主为了摆脱尴尬的处境,决定请求父皇赦免冯素珍的死罪。第二天,那个皇帝迫于情势,只得答应公主。收冯素珍为义女,放出李兆廷顶状元之名,让他们成亲。这时,冯少英上殿代妹妹请罪,刘大人乘机做媒,使冯少英与公主订亲。皇宫里张灯结彩,两位驸马一同进宫。最后皆大欢喜,圆满大结局,正如每个像我这样的观众所盼望的。
回味着这台戏曲,我最为喜欢的'是扮演的玲珑聪慧的冯素珍,在才子佳人的故事里,素珍的唱腔、台步、一回首、一皱眉,初扮男装时淘气可爱的举止,着状元袍时的意气风发,在公主面前的焦躁不安,回眸间顾盼神飞,举动中婉转风流,都让我回味无穷,又喜又爱。素珍经历了一路上的躲躲藏藏,坎坎坷坷赶去京城寻兄长。忙了一大圈终于和他的李郎百年好合,成全了自己,又让公主恳求皇上收自己为义女,而把状元驸马的头衔给真正的正在坐牢那个李兆庭。其实一直都觉得这个李兆庭还真是窝囊,家里破落,母亲又病逝了,就去他的岳父冯家借钱,不想被设计入狱了,而一出狱,状元驸马的光环就在他头上了,没有奋斗,也没有付出,只是坐享其成,如此“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这出戏里最感动我的的场面是当冯素珍和李兆廷在后花园的对话。一句:“生生死死不变心”,说明了素珍对李兆廷的一片真心,不在乎他的贫穷富贵,不带世俗的眼光,只愿与其结百年之好。并奉送纹银让他去进京考取功名。这一幕通过演员的真切表演,使人们更加同情这对恋人,更加气愤势力眼的素珍的父母,尤其是嫌贫爱富的后母。
现在好多年轻人不喜欢戏曲,总感觉它是咿咿呀呀唱半天,一句也听不懂,没有活力,跟不上时代,大多数人都被外来文化所吸引。其实也不然,当流行歌曲浸满我们忙碌的快节奏生活时,偶尔欣赏一台唱腔优美如行云流水、旋律婉转抒情、韵味丰富,表演朴实细腻,服装清新亮丽,装扮自然真实,散发着浓郁山野气息魅力的戏曲,尤其是这样的电视剧版戏曲,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很高兴在戏曲鉴赏过程中了解了一些关于戏剧,尤其关于黄梅戏的知识,领略了中国戏剧的魅力,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 《女驸马》观后感
★ 唱社团工作计划
★ 古诗新唱
★ 唱走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