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南京人春节的习俗(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怀里的噬元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老南京人春节的习俗
请灶王爷
老百姓过日子,都要烧水做饭,都要有锅有灶。据说,每家每户的灶头都有一个小神仙,叫灶王爷。他是上天下派到各家各户负责监察大家日常行为的。春节前,老南京人都要送灶,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灶台,有句俗话“君三民四”,皇家或是做官的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我们老百姓就是农历腊月二十四送灶,家家户户还要请灶王爷,也就是贴灶王爷的贴画。把有画的一面贴在烟囱上,再供上很粘牙的、很甜的麦芽糖,大家都祷告灶王爷吃了麦芽糖,去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多说家里的好人好事,然后除夕夜,再摆上供品请灶王爷回到各家各户,带来吉祥如意,保佑大家一年平平安安,这叫“上天言好事、下宫降吉祥”。在老南京人家里,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祭灶,也叫过小年。
掸尘扫地
谚语说:“二十四,扫房子。”有的南京人要等到年三十,掸尘扫地、做年饭,贴春联。因为每家都是单门独户,房子建得比较高,屋顶上还有大梁,所以那时掸尘是件很辛苦的事。必须将所有的垃圾在除夕晚上全部清理完。此外还有一个规矩,大年初一到初五之间,不准倒垃圾。如果要扫地,必须从门口往屋中心扫,最后还得将清理的垃圾、杂物暂时存放在门背后或隐蔽的地方,以免把“财气”扫了出去。
贴春联
除夕贴春联的习俗始自明代的南京。据历史记载: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对联所用纸笺必须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红”、“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孙永坐江山。这就是中国汉族人过春节贴春联风俗的开始。
老南京人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比如家有丧者,头年贴紫色春联,第二、三年贴黄色春联并加贴横批和“天庆”。天庆是镂空成花纹的长方形红纸,贴在门楣上,一般贴五张,然后贴横批。
熬年守岁
南京人也有除夕守岁的习俗,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拜年
大年初一,老南京人都爱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在客人到来时,双手合揖,并以茶点相待。还献二枚元宝蛋,(将鸡蛋破壳打入开水锅中煮熟)称“进元宝”。现在人们过年相见,互祝“恭喜发财”,并敬递茶烟,以时尚糕点相待。
春节拜年时,南京人讲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原来叫“压祟钱”,意思是要“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后来都叫“压岁钱”了,希望压住一年涨一岁的年龄,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火盆取暖
年初一到初三,是大年,除夕夜是辞旧迎新,南京人过去要用火盆取暖,火烧得旺旺的,表示“兴旺发达”。这类“节目”已逐渐淡薄了,如今普遍用空调、取暖器,谁还用“火盆”呢,再说财神爷光请是“请”不来的,要靠自己勤劳致富。
爬城头
南京人从明朝开始,就有“正月十六爬城头”的习俗,这也叫“走百病’,‘踏太平’,流传至今已经有650多年历史了。现在多数是爬南京城墙中华门城堡、台城、武定门一带了。老南京人认为:正月,大家吃了很多好吃的,肚里油多、爬爬城头,活动活动可以助消化去疾病,正所谓“走百病”。不过,今天老人重视保健、锻炼,“走百病”早已不限在正月十六了。
元宵猜灯谜
元宵节观灯猜谜,按照南京的老传统,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即“汤圆”。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有“团圆美满”的寓意。“我们小的时候没钱买花灯,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小四福巷的吴嘉义爷爷说,他们一般就用红纸、绿纸自己扎着玩。像荷花灯、兔子灯、飞机灯,他们全都会做。
南京人过年食俗炒什锦菜
南京人过年一般都要炒一样素菜叫“什锦菜”以冬腌咸菜为基础,配以胡萝卜、金针、木耳、冬笋、白芹、黄豆芽、豆腐干、千张、面筋、藕、红枣、花生米等十多种素菜,重油炒成。什锦菜不仅味道好,而且每种菜都有各自的寓意。如“荠菜和‘聚财’谐音,讲求的是招财进宝;胡萝卜是红颜色的,有洪福齐天的含义;藕则象征了路路通达,祝福来年顺利;酱黄瓜,象征着瓜瓜连连、子孙绵延;冬笋,象征雨后春笋节节高;马齿苋,南京人又称安乐菜,象征平安喜乐,这些都是为了讨个吉利的口彩。这10种蔬菜要一样一样地炒,最后拌在一起,等菜凉了加入麻油就可以了。
做蛋饺
南京人过年喜欢做蛋饺,这道菜最关键的就是做蛋皮,先把鸡蛋用打筷子打散打匀,再滴几滴葵花籽油,然后把鸡蛋倒入一个铁勺里,在煤气灶的火苗上方烘烤,勺子里的一层鸡蛋汁随着手腕的转动而均匀地覆盖在了铁勺的内壁,也就半分钟,一张薄薄的蛋饺皮就做好了,挑些肉馅放在饺皮中间,两边一合,一个黄澄澄的蛋饺就做好了,用作料烹饪,口感鲜美。
烧大鲢鱼
一条大鲢鱼是老南京人不可缺少的年夜菜之一,鲢鱼烧熟后放在长长的盘子里,隆重地摆上桌子,上面盖上红纸。但这道菜只是摆设,千万不能吃,因为它寓意“年年有余”,等到过了小年(元宵节)才能吃。因为鱼余同音,余下它,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宽裕年年有余。
饮屠苏酒
老南京人往昔初一早上必饮屠苏酒。宋朝王安石三度以宰相之身知江宁府,在诗中咏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俗始于南朝,千百年来,南京人一直饮用,而且形成一套规制:日升之时,面向东方“自少至长次第饮之”。年少的先饮,年长的后饮,取旭日东升,蒸蒸日上之意。
吃汤圆
大年初一,南京人家家户户必食汤圆或者年糕,寓意为高高兴兴、团团圆圆,年年高。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制作工艺不同。汤圆的馅心有白糖、枣泥、芝麻等。
南京各区过年经典民俗
灯会
南京秦淮灯会是历史上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
金陵灯会遗产在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高淳区——跳五猖
跳五猖又称五猖会、跳菩萨,主要分布于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溧阳市社渚镇一带的胥河沿岸。南京市高淳区定埠跳五猖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跳五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附有傩戏驱灾纳祥的性质。跳五猖表演人数众多,道具华盖、面具、服饰都以红、蓝、黄、黑、白五色相配,其意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
高淳区——大马灯
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仍在南京市高淳区东坝、固城两地流传。东坝大马灯是一项模仿战马造型的民间舞蹈,东坝大马灯用竹制“马架”,外表用绒布制成“马皮”,并饰以马鞍、缰绳、铜铃等,形神兼备。大马灯一般由七匹“马”组成,表演时模仿真马动作奔跃,扮演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小演员飞身跃马出征,在鼓点的指挥下,配以民间器乐,马队交替布阵,最后按“天下太平”四字笔画走阵收场,整个场面非常壮观。
溧水区——打社火
打社火是南京溧水的一种民间文化遗产,以双人抬鼓、鼓鼓相对见长,表演内容丰富,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谓“打社火”,就是旧时春节期间乡村社会在酬神、祈神时进行的一种民间文娱活动,以欢庆丰收,祈望来年一方百姓平安健康。社,即古代祭祀土地神的仪式。社火也叫社鼓。
栖霞区——龙舞
南京市栖霞区的龙舞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舞蹈,属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明代,这里就有龙舞活动流传。历史上的龙舞,多以柴龙为主,主要集中在摄山东南的龙王山周围,每到元宵节期间,社社都要上龙王山出会,祭拜龙王,在这里形成了家家玩龙灯的习俗,并流传至今。栖霞龙舞既有江南精巧纤丽的特色,也具有北方龙舞古朴刚劲的风格,堪称南方龙舞中的一支独立分支。
江宁区——打神鼓
南京江宁民间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每年春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为打神鼓的日子,此外的日子神鼓寄放在当地的土地庙里。正月十三上灯,按照上一年排好的顺序有一人家接灯,从土地庙接回神鼓主持操办。
六合区——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
相传隋末唐初,大将罗成率罗家军屯兵百万在现在的六合区留左村、留中村和留右村地界内。由于罗家将士亲民爱民,骁勇善战,屡战屡胜,于是,每次打了胜仗回来当地百姓便杀猪宰羊,玩着提灯,吹吹打打到军营中犒劳将士。每次百姓们一来,军营中便大小战鼓齐鸣,以表谢意。久而久之,那些表达军民鱼水情的隆隆战鼓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乐曲,这便是流传至今的留左打击乐《大曲》和《小曲》。留左大鼓也慢慢成形。
浦口区——江浦手狮舞
南京江浦手狮舞,道具即是用竹片以麻布和彩丝装裱成狮子模样,在狮子前胸和小腹下撑以木(或竹)棒为舞狮者的手柄,单人舞于手中,人数可多可少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此舞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为当时驻守在永宁地区的太平军战士健体、强身及与民同乐时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此舞便保留下来,为当地百姓在节日之时庆典、娱乐时用。
当别人说到春节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呢?是红红火火的灯笼?是喜庆如意的鞭炮?还是心心念念的新衣。
要了解春节,就得知道它从何而来。那些民间流传的腔年兽,除夕等。现在都只能用来“骗骗小孩!”而真正的春节,原来是用来祭祖的,而后慢慢演化,当节日在贺。
而说春节习俗,也算得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吧!譬如这门神一说,出现在唐朝,当时太宗皇帝每次都会做噩梦,而两位武侯大将自愿为皇帝守门,而皇帝也不做噩梦了。
老百姓知道后,就将两位将军的画像挂在门前,用来辟邪,似乎经过百姓手中,很多东西都被神话了。
虽然我不会画什么年画,也不会画门神,但我会贴春联。在以前,春联也不叫春联,也不是用纸做的,那是用木头做的,叫“桃符”,这一词就在王安石诗中出现过:家家户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明朝,才出现纸质的,近两年来,因为特殊情况,不能拜年,因此我的“订单”也少了,不过家中还是留了几幅,教室里便留着一幅。以前,妈妈还说出去卖字,不过到现在,也没卖过一次。依稀记得在书法老师的社区中办过一次活动,给居民送出去。
春节中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例如:放鞭炮。那些记忆,只存于以前的老家中,那时候,门口的雪都可以堆一个比我高的雪人哩。那时过春节,放的都是大鞭炮,一点就要跑开好几步,一开始我还被吓得双手捂耳。还有一种一长串的,
那时经常放,就放在地上一长排,但不知那时我一看到这种鞭炮,心中便有一阵惊慌。转眼到现在,放鞭炮被禁止了,不过还是有许多特别的“鞭炮”,就如有一种“天梯型”,用一个特别大的气球带着一串“绳梯”飞上天,从下往上,看到绳梯一段段发光,好生有趣。
还有一种习俗,对我来说就真成了神话,我从未亲眼看见过舞狮或舞龙,我们的老师就讲了一个关于舞狮的事。那时,老师说他们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哥哥拜爷爷为师,爷爷还带着一位小哥哥,他们就分别表演双截棒、板凳功和舞。因为当时没有人卖艺,也没人看这些才艺,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年春节都要围着一个个村环游。而这样没日没夜的事,要从初一一直做到初六,村民们也是十分和善,给了他们一个红包当作祝福,他们也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生活着。
春节还是有许多习俗,可是却渐渐少了,既然这样,我便不会让其消失,我要有一个完整的春节,这便是我的春节。
春节习俗大全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6.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9..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习俗 -春节
春节习俗之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春节习俗之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节习俗之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春节习俗之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春节习俗之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春节食俗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由于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尔后喝粥以示纪念。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佛教在我国流传很深远而沿袭了这一习俗。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
春节介绍
春节是中国民间非常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习俗
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除夕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除夕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红”寓意着红红火火,“鲤鱼”有寓意着年年有余。
在我的家乡里,放鲤鱼早已成为开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这时,只要家里有个5,6岁的小孩,全家子都会出动。陪着孩子一起放生鲤鱼,祝福他年年红。
小的时候,我记得我放生过好几条红鲤鱼。最记忆犹新的,是那一次:
那次,全家都陪我出来,就连天天忙于工作的外公也陪我。从家开始,开车开了半小时,走路又走了半小时。当时有多少人我不记得了,好像开了足足两辆车。车上挤得很,除我之外,还我的表姐表妹。车里既然挤,自然就很闹腾。
到了地点四周都是山,中间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离地三米高,看起来挺深。小孩子性子急,还没等车停稳。车上就已经开始大呼小叫了。下车后,一股清爽的空气迎面扑来,我贪婪的享受着清爽的空气。“真舒服!”“比城市里的空气好多了!”人们说到。孩子们都开始打闹起来,而大人们则在收拾东西。只见外婆用她那粗糙的手伸进车子的后备箱,从里面搬出了一个红色的桶。吃力的行我们这里走来。
我们的注意力都被这个桶所吸引了。走近一瞧,里面乘着半桶水。水里时不时溅起水花,仔细一瞧,里面有着三四条红鲤鱼,活蹦乱跳的。“让我摸摸”表妹说,手伸进桶里。“拿回去!别脏了财气!”大人们呵斥着。
到了河边,大人们看了看时间,跟我们说:“到时候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岁万岁万万岁’”我拿起一条鱼,滑滑的,一不注意就会飞出手去。“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喊到,扔了下去。表妹就不行了,鱼直接从手中挣脱出去,跳进了水中。外婆见她没说话,对着河里喊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岁万岁万万岁!”还不忘责怪表妹,“你怎么不喊啊?!”
不知鲤鱼还在不在……
在以前,买年画曾经是过年中的一项重要的习俗。年关将近的时候,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集市,都有着热气腾腾的人气,卖年画的摊贩将五颜六色的年画张挂在墙上,渲染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使不少人驻足观赏,选购自己喜欢的年画。
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一幅年画的名字叫“老鼠娶亲”。描绘了机灵的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老鼠娶亲》出自四川绵竹年画,四川绵竹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之一”。是出于两位绵竹年画艺术大师之手,一幅是北派大师李方福作的,一幅是南派掌门陈兴才作的。从这幅画可以看出南北两派的风格区别。
而我喜欢的年画是陈兴才作的。
画上是一伙老鼠打着灯笼,后面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扛旗打伞,四只老鼠抬花轿,两只老鼠抬嫁妆,“新郎”骑在青癞蛤蟆背上,头戴清朝的管帽,手摇折扇,双眼注视着一只大金箱里的嫁妆,一副贪婪的样子。“新娘”打扮得十分漂亮,身穿红嫁衣,头顶红手绢,安静地坐在花轿里,好一个热闹气派的娶亲队伍。正当鼠辈们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一只绿瞳、黑白相间的大猫突然蹿了出来,啪的一下,拍死了一只鼠兄弟,老鼠们吓得四处逃窜,“新娘”也被吓得泪流满面。
这幅画寓意着祈祷丰收、祭祀祭祖、驱妖除怪,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虽然很多以前颇显神秘的东西已司空见惯,但流传下来的很多艺术造型,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就包括——年画。
春节,福州的习俗称为“做年”。闽俗诸年最重做年,节庆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续到初九玉皇诞,甚至会延续到元宵节,一般是自从初四起,就开始复工了。
春节的前一天夜为“除夕”。福州有透夜点灯(称长明灯)的习俗,意思是“长生”、“吉祥”。家家在天未明前点烛鸣炮,以迎新岁。厅堂中陈列酒果和贵(桧)花饭甑,焚楮帛,拜天地,谓之“供岁饭”这天早餐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取来年“有余”之意。先吃年糕汤,“年年高升”再吃太平面,象征一年太平。之后重振衣冠,首拜祖先与家中长辈,然后出门往亲友家中庆贺,互相来往,谓之“拜年”至初四为止,小孩向长者祝福,长者则分糖、饼桔子或“压岁钱”给小孩。王式念《梦竹斋诗草》云:“儿童连日拜新年,红线穿来压岁钱,最妙袖中怀桔满,垒垒堕落画堂前。”路遇熟人时互道庆贺,台江的群众多叫“发财”城内的人则云“恭喜”与“拜年”。清人吴继钱《半野轩诗存》云:簇新衣服耀眼前,礼数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共长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但在水上居住的船民则有所不同,他们年正月初二至初四,三五结伴手携篮子,登岸沿街挨家“贺年”,口唱“十二月花”等民间小调,受贺人家则以年糕等相送,俗称“讨(米齐)”。取一年吉祥之兆。这个贺年之举,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船民渐渐上岸定居而消失。
福州民间初一晚上天未黑就要赶着睡觉,谓之“斗夜灯”,也称“斗早登”。据民国蔡人奇《藤山志》释:“除夕人家守岁,商家结账彻夜不眠,因而元旦之夜,宜斗(比)早登床也。”
★ 老苏州冬至习俗
★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 春节习俗作文
★ 春节习俗作文
★ 蒙古族春节习俗
★ 春节习俗:拜年
★ 各地区春节习俗
★ 锡伯族春节习俗
★ 春节习俗演讲稿
★ 东北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