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春节习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林煊皓林狗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锡伯族春节习俗(共含7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林煊皓林狗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锡伯族春节习俗

篇1:锡伯族春节习俗

春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晚间送灶王上天,报人间吉祥,称为“祭灶”。到除夕之夜,换以新灶王神像,名曰“迎灶”。

除夕,即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家家杀年猪,炸晨子、烙年饽饽、蒸供馒,做各种佳美菜肴。午后请出各种神祖三像,如“喜利妈妈”和家谱等,摆设祭祀供品;男家长携子孙,带纸钱、木铣上坟地,将坟堆上积雪打扫干净,回来之后在大门口摆设饭桌,祭祀祖宗,全家叩头,然后进屋吃团圆饭。这天在外的亲人都要回家过年;已出嫁的姑娘,不许在娘家过年,除夕晚上点长明灯,所有房间、马厩、磨房、碾房、仓房等都点上油灯、蜡烛或灯笼,使室内外灯火通明。

天黑后拜年“辞旧岁”。半夜子时(11时至1时)俗称“诸神(新神)下界”,家家在院中摆供纸画天地码子(神位),插于香斗上(斗内装满高梁,口上糊上红纸),中间插上整股香。供奉干果(红白占果、冰糖、栗子、枣)、焚香燃烛,鸣鞭炮。全家男女长幼,都穿新衣,向神位叩拜,叫做“接神”。“接神”后煮饺子吃,饺子叫“元宝”,饺子汤叫“元宝汤”。吃完饺子、男子到村庙中焚香叩拜,叫做“行香”,“行香”完了才能回家睡觉,也有彻夜不睡者,谓之“守岁”。说一夜不睡,精神一年。初一天不亮煮饺子,全家团聚欢度新春佳节,之后晚辈向长辈请安叩拜,全族互拜,叫做“迎新年”。

正月初一到初五,在神祖像前焚香,每日早、午、晚焚香三次,焚香人要向神像行叩拜礼。初一、初三、初五早晨吃饺子。初二、初四早晚吃米饭、炒菜、白肉片、血肠等。锡伯人吃“火锅”,除用猪、羊、牛肉外,还用野鸡肉、狍子肉、鹿肉等,菜类还放大量切得细的酸菜、细粉,也有用蘑菇下锅的`。这几天内忌讳屋内灰土污水倒在外边。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亲戚朋友不往来串门。初二、初三、初四,家家多吃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如饺子、白面豆包、粘面豆包、粘面饺子、粘糕等。

正月初六,俗称“出行日”。农村各家男女者骑马驾车,按占卜吉利的方向飞驰,来到有横道的路上,全家人下车下马,撮土烧香,鸣放鞭炮,向四方叩拜,然后返回,这叫“出行”。所有人等,在“出行”后,方可出门办事,谋生或寻亲访友。

正月初七,俗称“人日”(从初一开始,顺序排列为: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等)。这天天气晴朗则认为人们全年吉祥如意;天气阴晦,则认为全年不利,有病有灾。这天吃饺子,吃年糕,下面条,意味着年高寿长。

篇2:锡伯族婚礼

锡伯族婚礼

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锡伯族,把儿女的婚事大都放在农闲的时候办。因此有句俗话说:“春天的清风和煦,秋末的婚礼热闹”。

锡伯族人在正式举行婚礼之前,还有许多繁琐的礼节,凡举行过“行肯萨林”(跪拜宴),即表示双方已缔结婚约,一般不得反悔。

婚礼前夕,男方要在亲戚中聘请“奥父、奥母”,主持婚礼和迎亲等事宜。

锡伯族的婚礼十分隆重,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男方要为女方送去食物和彩礼。新郎还要特意准备两瓶酒,敬献给岳父、岳母。同时准备举行小宴,四处派人邀请亲戚朋友,参加第二天的大宴。

“安巴萨林”是女方家第二天正午举行的婚礼仪式。这天,“奥父、奥母”、新郎及岳父岳母都忙碌地招待客人,新郎要给每个长辈行跪礼,并敬酒。席间,“奥父、奥母”要为大家表演节目,宾客也频频举杯,庆贺喜事。

这天,新娘要把自己精心赶制的鞋袜衣物,赠送给新郎和直系亲属。新娘的哥嫂要乘车去给新郎送嫁妆。新娘的母亲要往放嫁妆的箱子里塞些钱币,祝愿新婚夫妇将来金银满柜,富裕幸福。过后,新娘的嫂子把箱子锁好,然后把钥匙交给新郎的母亲,表示大权已交给了新郎家。

傍晚的太阳落山时,新郎和“奥父、奥母”等组成二十多人的“丁巴”队伍,吹吹打打地来到新娘家贺喜。

新娘家要用丰盛的饭菜招待来宾。之后男女双方的朋友分成两排,面对面跳舞,对歌,一直到深夜。

第三天,婚礼进入高潮,新郎要设宴招待亲戚朋友,并举行结婚仪式。这天,也是新郎迎新娘的日子,新郎要在破晓前把新娘接到家里。接新娘的风俗十分有趣。新娘由伴娘和“奥母”陪伴坐在喜篷车里,而新郎骑马走在前面,马鞍的两侧还要挂上岳父母赠送的五谷种子,象征五谷丰登。同时喜篷车的`前后,还有“打丁巴”的人前拥后簇,一路上呐喊欢呼、非常热闹。

新娘头蒙红喜帕,到了新郎家门口,由伴娘挽着下车,踩着红毡走到正屋前面,同新郎拜天地。接着新郎入门与门外的新娘对跪,并用马鞭将新娘头上的红喜帕揭去。然后,新郎和新娘还到锅灶前面对跪,用哈达将羊尾油片投入灶火中,双双起誓白头到老。仪式结束后,新娘入洞房,直到吃完合卺杯之后,才得下炕。

送新娘的客人临走时,还要“偷”新郎的碗碟、筷子,以捉弄一下新郎。新郎得知后,要赶上“偷”碗筷的人,新郎通过表演节目或唱歌,或行跪礼等形式,要回碗筷,但还有一双筷子和一对碗被带走,直到次日新郎带着酒去看望岳父时,岳父才会把东西转给新郎。

另外,在婚后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要上坟祭祖,第九天新郎新娘回娘家探亲,满月后新娘要回娘家住满一个月。现在锡伯族的婚礼已从简,但仍保留着某些传统的习俗。

篇3: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

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

锡伯族,是我国北部少数民族中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清初,,锡伯族便开始种植水稻,清代文献中称为“锡伯米”。1766年部分西迁至察布查尔地区,至19世纪初察布查尔渠修通,锡伯营八个牛录扩垦耕地78700余亩。东北的锡伯族至清朝中后期,也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胡麻、油菜籽、谷子、葵花、烟草等。

在锡伯族生产活动中,牧副业也占一定的比例。农民大多蓄养马、牛、羊等牲畜,不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养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出现了不少专业户。锡伯族的副业主要有园艺、渔业,还有少量狩猎业。园艺有蔬菜和果树种植,也有榆木、杨树等木材树木种植。渔业是重要的副业生产之一。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鱼的良好条件。

早在清代,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的锡伯族均形成了村镇。西迁的锡伯族在察布查尔渠凿通后,便基本形成了现8个牛录(亦称嘎善)的聚落形式。牛录既是经济单位,也是作战单位。最初每个牛录均围以高大的围墙,开东西南北四大门,有二三百户不等。每户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亩,多者四五亩。庭院多呈南北长方形,四周植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矮墙围成,分南北两院,南院多种果蔬,北院修棚圈、种树木及谷物等。住房多为人字形土坯斜顶房或木架结构斜顶房,多南北向。卧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环炕”。西屋多由长辈住,东屋则为晚辈起居,中间多为隔成过道的厨房。锡伯族历来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须由父母操办盖房另立门户。

东北的锡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锡伯族则食小麦,其中发面饼是新疆锡伯族几乎一日三餐之必备食品,称“发拉哈额分”。

在历史上主要从事游牧生产的锡伯族为便于骑马射箭,男子多穿左右开衩的滚边长袍,束粗腰带,戴圆顶帽,穿长筒靴。辛亥革命后锡伯族服饰变化受汉、维吾尔等族影响较大。年轻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裙子、衬衫和翻领、高领短大衣、靴子等。男青年喜穿西服、运动服、笳克衫、皮鞋等,只有八九十岁的男女老人偶尔穿长袍马褂、礼帽、坤秋帽、绣花鞋。

锡伯族基本保持着一夫一妻、妇随夫居的典型的'父权制婚姻形态。个别无子嗣者招婿入赘。同姓不婚,但偶有姨表、舅表、姑表兄妹婚配情况。新中国成立后,新婚姻法在锡伯族社会得到全面贯彻,纳妾、童养媳、指腹为婚等陋习逐步被杜绝。锡伯族与汉族等民族的族际婚姻日益增多。

锡伯族实行土葬。每一个哈拉(姓)和莫昆有各自的墓地。老人死后行洗礼,报丧时行跪礼。出殡选单日,忌申日和午后。吊丧期多为三日,多者五至七日不等。墓堆上插两杆幡(一为纸幡,一为用红布或红绸制)。丧期内忌串门。祭奠期“四十九日”,远亲脱孝,直系亲属则需百日脱孝。萨满、其它巫职人员和非正常死亡者火葬,未婚男女棺材不做底,而用芦苇代之。幼儿死尸弃于野外任凭飞禽走兽噬食。

锡伯族有讲究礼仪、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崇尚整洁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不孝儿女、不赡养老人者,要受到社会的谴责。教师在社会上受到特别尊重,本民族谚语说“不尊重教师就是不尊重父母”。尊重客人被视为体现一个家庭或家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方面。保持整洁、保护水源、在公众场所保持外表形象是本民族自古延续的社会公德和个体德行方面的重要表现。礼仪礼节则被视为做人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对长辈应答和气,久别重逢须行“打千”礼,逢重大节日、婚丧必行跪礼及磕头礼。该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锡伯族的节日有“新年”(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春节多走亲串门、祭祖及娱乐活动。农历三月间的以鱼为祭供品的“鱼清明”、农历七月间以瓜果为祭供品的“瓜清明”、“孙扎拜义车孙扎”(端午节)和中秋节。欢度这些节日的方式,均以本民族的习俗方式进行祭奠、饮食和娱乐。民族化节日有“四一八”西迁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

篇4: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春节

春节习俗之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春节习俗之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节习俗之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春节习俗之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春节习俗之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春节食俗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由于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尔后喝粥以示纪念。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佛教在我国流传很深远而沿袭了这一习俗。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

篇5:春节习俗

春节介绍

春节是中国民间非常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习俗

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除夕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除夕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篇6:春节习俗

“红”寓意着红红火火,“鲤鱼”有寓意着年年有余。

在我的家乡里,放鲤鱼早已成为开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这时,只要家里有个5,6岁的小孩,全家子都会出动。陪着孩子一起放生鲤鱼,祝福他年年红。

小的时候,我记得我放生过好几条红鲤鱼。最记忆犹新的,是那一次:

那次,全家都陪我出来,就连天天忙于工作的外公也陪我。从家开始,开车开了半小时,走路又走了半小时。当时有多少人我不记得了,好像开了足足两辆车。车上挤得很,除我之外,还我的表姐表妹。车里既然挤,自然就很闹腾。

到了地点四周都是山,中间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离地三米高,看起来挺深。小孩子性子急,还没等车停稳。车上就已经开始大呼小叫了。下车后,一股清爽的空气迎面扑来,我贪婪的享受着清爽的空气。“真舒服!”“比城市里的空气好多了!”人们说到。孩子们都开始打闹起来,而大人们则在收拾东西。只见外婆用她那粗糙的手伸进车子的后备箱,从里面搬出了一个红色的桶。吃力的行我们这里走来。

我们的注意力都被这个桶所吸引了。走近一瞧,里面乘着半桶水。水里时不时溅起水花,仔细一瞧,里面有着三四条红鲤鱼,活蹦乱跳的。“让我摸摸”表妹说,手伸进桶里。“拿回去!别脏了财气!”大人们呵斥着。

到了河边,大人们看了看时间,跟我们说:“到时候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岁万岁万万岁’”我拿起一条鱼,滑滑的,一不注意就会飞出手去。“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喊到,扔了下去。表妹就不行了,鱼直接从手中挣脱出去,跳进了水中。外婆见她没说话,对着河里喊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岁万岁万万岁!”还不忘责怪表妹,“你怎么不喊啊?!”

不知鲤鱼还在不在……

篇7:春节习俗

在以前,买年画曾经是过年中的一项重要的习俗。年关将近的时候,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集市,都有着热气腾腾的人气,卖年画的摊贩将五颜六色的年画张挂在墙上,渲染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使不少人驻足观赏,选购自己喜欢的年画。

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一幅年画的名字叫“老鼠娶亲”。描绘了机灵的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老鼠娶亲》出自四川绵竹年画,四川绵竹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之一”。是出于两位绵竹年画艺术大师之手,一幅是北派大师李方福作的,一幅是南派掌门陈兴才作的。从这幅画可以看出南北两派的风格区别。

而我喜欢的年画是陈兴才作的。

画上是一伙老鼠打着灯笼,后面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扛旗打伞,四只老鼠抬花轿,两只老鼠抬嫁妆,“新郎”骑在青癞蛤蟆背上,头戴清朝的管帽,手摇折扇,双眼注视着一只大金箱里的嫁妆,一副贪婪的样子。“新娘”打扮得十分漂亮,身穿红嫁衣,头顶红手绢,安静地坐在花轿里,好一个热闹气派的娶亲队伍。正当鼠辈们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一只绿瞳、黑白相间的大猫突然蹿了出来,啪的一下,拍死了一只鼠兄弟,老鼠们吓得四处逃窜,“新娘”也被吓得泪流满面。

这幅画寓意着祈祷丰收、祭祀祭祖、驱妖除怪,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虽然很多以前颇显神秘的东西已司空见惯,但流传下来的很多艺术造型,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就包括——年画。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作文

春节习俗作文

蒙古族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拜年

各地区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演讲稿

东北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读后感

春节习俗来历

锡伯族春节习俗(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锡伯族春节习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