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奉寄韦太守陟(共含12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没话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唐代王维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译文
城郭荒凉本自荒凉冷落,万里山河分外辽阔澄空。
秋高气爽显得太阳更远,南归鸿雁传来哀鸣凄切。
塘水寒碧倒映残荷枯草,馆舍高耸飘落几叶梧桐。
正当这一年将尽的时节,顾影徘徊吟咏起思悲翁。
老朋友已经难以见到了,你寂寞地独处平陵之东。
注释
奉:敬词。太守:一郡的行政长官。韦太守陟:即韦陟,王维的好友,两人多相唱和之诗。
荒城:荒凉的古城。唐杜甫《谒先主庙》诗:“绝域归舟远,荒城系马频。”萧索:萧条冷落;凄凉。
迥(jiǒng):远。
嘹唳(lì):形容声音响亮凄清。
归鸿:归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
寒塘:寒冷的池塘。衰草:枯草。高馆:高大的馆舍。疏桐:梧桐树间因为稀疏而落下的斑驳的影子。
岁方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顾景(yǐng):即顾影。自顾其影。有自矜、自负之意。悲翁:古曲名。
故人:旧交;老友。
平陵:一作“平林”,地名,在襄阳之西。此指韦陟任职之地。
赏析
此诗首联开门见山,直接描写边塞孤城的萧条衰败。一座非常荒凉,被人荒废的池城,随着岁月的侵蚀,更添了些岁月斑驳的痕迹,越发地衰败,荒凉。极目望去,万里河山只一片空旷寂寥,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首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这一联中,一“自”一“空”,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自,表现了城池荒废,自身自灭,无人管辖的`悲凉。或许当年无数英雄为戍守家园在此叱咤风云,而如今,那雄伟壮阔已消失殆尽,只杂草丛生,一片衰飒。空,亦是沉重的悲凉,这广阔的边城曾经何等的壮阔,何等地雄伟,如今,“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事业转头空。无尽的苍凉,无尽的悲壮,尽在这“自”与“空”中。后来杜甫《蜀相》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用了“自”与“空”,应为受此诗启发。
第二联,落笔于高空。秋气肃杀,高远阔大的边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苍凉。满目疮痍,抑制不住满心悲愁。忽城外几点孤雁,凄厉的鸣叫传入耳际,那是寻找同伴的哀鸣,是跋涉在故乡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鸿雁尤可展翅飞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凉之地了,不禁自问何时能归乡。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
第三联,诗人从身边的细节着眼。城池的荒废,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这满眼的肃杀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凛冽的水,岸边衰败的草,驿馆外稀疏枯干的梧桐,处处如此,又能够向何处逃呢。而现在恰是年终之际,归乡也不得,既然躲不过,那就直面这肃杀之景,高咏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忧,今诗人咏歌以遣怀。孰不知,“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第四联,诗人故作刚强,似勉强还能控制住内心无限的惆怅、悲凉。
至尾联,忽念及自己在这偏远的边塞荒城上,竟无一好友相伴,一时所有的情感如开闸之水,奔涌汹涌出来,再也难以控制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难以遣怀的悲愁,却久久不散。
纵观全诗,首句概写,第二联亦从大处落笔,而第三联则从身边细节入手,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且精炼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至结尾两联,则环顾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层,至顾荒城之忧,思故乡之辈,怀故人之戚,愐肃秋之愁,夹杂缠绕如奔腾河水,昼夜不息,荡气回肠。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韦陟被李林甫所排挤,由吏部侍郎出为襄阳太守。王维写了这首诗寄赠韦陟,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王维〔唐代〕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荒凉的古城萧条冷落,极目远望,万里山河一片空旷寂寥。秋天,天高云淡,高远空旷,不时传来几声南归鸿雁的哀鸣。散发着凉气的池塘里倒映着枯败的杂草,高大的馆舍坐落在稀疏的梧桐树中。正当这一年将尽的时节,只能自古其影高咏一曲《思悲翁》。老朋友已经难以见到了,只能寂寞地独处平陵之东。
注释:
奉:敬词。太守:一郡的行政长官。韦太守陟:即韦陟,王维的好友,两人多相唱和之诗。荒城:荒凉的古城。唐杜甫《谒先主庙》诗:“绝域归舟远,荒城系马频。”萧索:萧条冷落;凄凉。迥(jiǒng):远。嘹唳(lì):形容声音响亮凄清。归鸿:归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寒塘:寒冷的`池塘。衰草:枯草。高馆:高大的馆舍。疏桐:梧桐树间因为稀疏而落下的斑驳的影子。岁方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顾景(yǐng):即顾影。自顾其影。有自矜、自负之意。悲翁:古曲名。故人:旧交;老友。平陵:一作“平林”,地名,在襄阳之西。此指韦陟任职之地。
赏析
此诗描绘了边塞孤城衰败、萧条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开门见山,直接描写边塞孤城的萧条衰败。一座非常荒凉,被人荒废的池城,随着岁月的侵蚀,更添了些岁月斑驳的痕迹,越发地衰败,荒凉。极目望去,万里河山只一片空旷寂寥,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首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这一联中,一“自”一“空”,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自,表现了城池荒废,自身自灭,无人管辖的悲凉。或许当年无数英雄为戍守家园在此叱咤风云,而如今,那雄伟壮阔已消失殆尽,只杂草丛生,一片衰飒。空,亦是沉重的悲凉,这广阔的边城曾经何等的壮阔,何等地雄伟,如今,“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事业转头空。无尽的苍凉,无尽的悲壮,尽在这“自”与“空”中。后来杜甫《蜀相》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用了“自”与“空”,应为受此诗启发。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落笔于高空。秋气肃杀,高远阔大的边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苍凉。满目疮痍,抑制不住满心悲愁。忽城外几点孤雁,凄厉的鸣叫传入耳际,那是寻找同伴的哀鸣,是跋涉在故乡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鸿雁尤可展翅飞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凉之地了,不禁自问何时能归乡。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诗人从身边的细节着眼。城池的荒废,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这满眼的肃杀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凛冽的水,岸边衰败的草,驿馆外稀疏枯干的梧桐,处处如此,又能够向何处逃呢。而现在恰是年终之际,归乡也不得,既然躲不过,那就直面这肃杀之景,高咏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忧,今诗人咏歌以遣怀。孰不知,“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诗人故作刚强,似勉强还能控制住内心无限的惆怅、悲凉。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忽念及自己在这偏远的边塞荒城上,竟无一好友相伴,一时所有的情感如开闸之水,奔涌汹涌出来,再也难以控制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难以遣怀的悲愁,却久久不散。
纵观全诗,首句概写,第二联亦从大处落笔,而第三联则从身边细节入手,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且精炼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至结尾两联,则环顾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层。全诗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层层递进,语言精炼简洁,借悲景诉悲情,最后直抒胸臆,读来荡气回肠。
王维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奉寄韦太守陟翻译赏析
《奉寄韦太守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前言】
《奉寄韦太守陟》是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创作并寄赠友人韦陟的诗作。此诗描绘了边塞孤城衰败、萧条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全诗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层层递进,语言精炼简洁,借悲景诉悲情,最后直抒胸臆,读来荡气回肠。
【注释】
⑴奉:敬词。太守:一郡的行政长官。韦太守陟:即韦陟,王维的好友,两人多相唱和之诗。
⑵荒城:荒凉的古城。唐杜甫《谒先主庙》诗:“绝域归舟远,荒城系马频。”萧索:萧条冷落;凄凉。晋陶潜《自祭文》:“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⑶迥:远。
⑷嘹唳:形容声音响亮凄清。南朝齐谢朓《从戎曲》:“嘹唳清笳转,萧条边马烦。”唐陈子昂《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诗:“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归鸿:归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三国魏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之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⑸寒塘:寒冷的池塘。唐韦应物《三台》诗之二:“冰泮寒塘始绿,雨余百草皆生。”衰草:枯草。宋陆游《秋晚思梁益旧游》诗:“沧波极目江乡恨,衰草连天塞路愁。”
⑹高馆:高大的馆舍。《晋书·华谭传》:“虚高馆以俟贤,设重爵以待士。”疏桐:梧桐树间因为稀疏而落下的斑驳的`影子。
⑺岁方晏:一年将尽的时候。唐白居易《观刈麦》诗:“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晏:晚。
⑻顾景:即顾影。自顾其影。有自矜、自负之意。《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悲翁:古曲名。《思悲翁》的省称。晋陆机《鼓吹赋》:“箫嘈嘈而微音,咏《悲翁》之流思。”
⑼故人:旧交;老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⑽平陵:一作“平林”,地名,在襄阳之西。此指韦陟任职之地。
【翻译】
城郭荒凉本自荒凉冷落,万里山河分外辽阔澄空。秋高气爽显得太阳更远,南归鸿雁传来哀鸣凄切。塘水寒碧倒映残荷枯草,馆舍高耸飘落几叶梧桐。正当这一年将尽的时节,顾影徘徊吟咏起思悲翁。老朋友已经难以见到了,你寂寞地独处平陵之东。
【鉴赏】
该诗首联开门见山,直接描写边塞孤城的萧条衰败。一座非常荒凉,被人荒废的池城,随着岁月的侵蚀,更添了些岁月斑驳的痕迹,越发地衰败,荒凉。极目望去,万里河山只一片空旷寂寥,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首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这一联中,一“自”一“空”,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自,表现了城池荒废,自身自灭,无人管辖的悲凉。或许当年无数英雄为戍守家园在此叱咤风云,而如今,那雄伟壮阔已消失殆尽,只杂草丛生,一片衰飒。空,亦是沉重的悲凉,这广阔的边城曾经何等的壮阔,何等地雄伟,如今,“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事业转头空。无尽的苍凉,无尽的悲壮,尽在这“自”与“空”中。
第二联,落笔于高空。秋气肃杀,高远阔大的边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苍凉。满目疮痍,抑制不住满心悲愁。忽城外几点孤雁,凄厉的鸣叫传入耳际,那是寻找同伴的哀鸣,是跋涉在故乡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鸿雁尤可展翅飞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凉之地了,不禁自问何时能归乡。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
第三联,诗人从身边的细节着眼。城池的荒废,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这满眼的肃杀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凛冽的水,岸边衰败的草,驿馆外稀疏枯干的梧桐,处处如此,又能够向何处逃呢。而现在恰是年终之际,归乡也不得,既然躲不过,那就直面这肃杀之景,高咏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忧,今诗人咏歌以遣怀。孰不知,“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第四联,诗人故作刚强,似勉强还能控制住内心无限的惆怅、悲凉。
至尾联,忽念及自己在这偏远的边塞荒城上,竟无一好友相伴,一时所有的情感如开闸之水,奔涌汹涌出来,再也难以控制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难以遣怀的悲愁,却久久不散。
纵观全诗,首句概写,第二联亦从大处落笔,而第三联则从身边细节入手,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且精炼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至结尾两联,则环顾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层,至顾荒城之忧,思故乡之辈,怀故人之戚,愐肃秋之愁,夹杂缠绕如奔腾河水,昼夜不息,荡气回肠。
王 维②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①韦陟曾任襄阳、吴郡等地太守。 ②王维写作此诗时,身在边关。
③高馆:驿馆。 ④岁方晏:一年将尽。
8. 该诗首联“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中的“自”和“空”用得妙,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请具体赏析其妙处。(6分)
▲
9. 这首诗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都写到边塞孤城,但写景抒情的手法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5分)
▲
8.(6分)答:“自”,自然之意。(1分) “自”不仅写出了孤城的.萧条衰败,更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悲凉。(2分)“空”,空旷寂寥之意。(1分)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望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9.(5分)答:王之涣诗,写景自下而上,由近及远;(1分)以壮景衬怨情,巧用暗喻讽刺。(1分)王维诗,写景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层层递进;(1分)借悲景诉悲情;(1分)最后直抒胸臆。(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奉寄韦太守陟,奉寄韦太守陟王维,奉寄韦太守陟的意思,奉寄韦太守陟赏析 -诗词大全
奉寄韦太守陟作者:王维 朝代:唐 荒城自萧索。
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
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
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宴)。
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
寂寞平陵东。
《奉寄韦太守陟》
唐代:王维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荒凉的古城萧条冷落,极目远望,万里山河一片空旷寂寥。
秋天,天高云淡,高远空旷,不时传来几声南归鸿雁的哀鸣。
散发着凉气的池塘里倒映着枯败的杂草,高大的馆舍坐落在稀疏的梧桐树中。
正当这一年将尽的时节,只能自古其影高咏一曲《思悲翁》。
老朋友已经难以见到了,只能寂寞地独处平陵之东。
《奉寄韦太守陟》注释
奉:敬词。太守:一郡的行政长官。韦太守陟:即韦陟,王维的好友,两人多相唱和之诗。
荒城:荒凉的古城。唐杜甫《谒先主庙》诗:“绝域归舟远,荒城系马频。”萧索:萧条冷落;凄凉。
迥(jiǒng):远。
嘹唳(lì):形容声音响亮凄清。
归鸿:归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
寒塘:寒冷的池塘。衰草:枯草。高馆:高大的馆舍。疏桐:梧桐树间因为稀疏而落下的斑驳的影子。
岁方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顾景(yǐng):即顾影。自顾其影。有自矜、自负之意。悲翁:古曲名。
故人:旧交;老友。
平陵:一作“平林”,地名,在襄阳之西。此指韦陟任职之地。
此诗描绘了边塞孤城衰败、萧条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开门见山,直接描写边塞孤城的萧条衰败。一座非常荒凉,被人荒废的池城,随着岁月的侵蚀,更添了些岁月斑驳的痕迹,越发地衰败,荒凉。极目望去,万里河山只一片空旷寂寥,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首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这一联中,一“自”一“空”,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自,表现了城池荒废,自身自灭,无人管辖的悲凉。或许当年无数英雄为戍守家园在此叱咤风云,而如今,那雄伟壮阔已消失殆尽,只杂草丛生,一片衰飒。空,亦是沉重的悲凉,这广阔的边城曾经何等的壮阔,何等地雄伟,如今,“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事业转头空。无尽的.苍凉,无尽的悲壮,尽在这“自”与“空”中。后来杜甫《蜀相》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用了“自”与“空”,应为受此诗启发。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落笔于高空。秋气肃杀,高远阔大的边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苍凉。满目疮痍,抑制不住满心悲愁。忽城外几点孤雁,凄厉的鸣叫传入耳际,那是寻找同伴的哀鸣,是跋涉在故乡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鸿雁尤可展翅飞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凉之地了,不禁自问何时能归乡。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诗人从身边的细节着眼。城池的荒废,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这满眼的肃杀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凛冽的水,岸边衰败的草,驿馆外稀疏枯干的梧桐,处处如此,又能够向何处逃呢。而现在恰是年终之际,归乡也不得,既然躲不过,那就直面这肃杀之景,高咏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忧,今诗人咏歌以遣怀。孰不知,“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诗人故作刚强,似勉强还能控制住内心无限的惆怅、悲凉。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忽念及自己在这偏远的边塞荒城上,竟无一好友相伴,一时所有的情感如开闸之水,奔涌汹涌出来,再也难以控制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难以遣怀的悲愁,却久久不散。
纵观全诗,首句概写,第二联亦从大处落笔,而第三联则从身边细节入手,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且精炼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至结尾两联,则环顾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层。全诗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层层递进,语言精炼简洁,借悲景诉悲情,最后直抒胸臆,读来荡气回肠。
《奉寄韦太守陟》创作背景
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韦陟被李林甫所排挤,由吏部侍郎出为襄阳太守。王维写了这首诗寄赠韦陟,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奉寄韦太守陟》作者介绍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奉酬韦滁州寄示,奉酬韦滁州寄示杨凌,奉酬韦滁州寄示的意思,奉酬韦滁州寄示赏析 -诗词大全
奉酬韦滁州寄示作者:杨凌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淮扬为郡暇,坐惜流芳歇。散怀累榭风,清暑澄潭月。
陪燕辞三楚,戒途绵百越。非当远别离,雅奏何由发。
《新唐书·韦陟传》原文与翻译
原文:
韦陟字殷卿,京兆万年人。父安石晚有子,及为并州司马,始生陟及斌,俱少聪敏,颇异常童。神龙二年,陟始十岁,拜温王府东阁祭酒,累迁秘书太堂丞,有文彩,善隶书,辞人、秀士已游其门矣。开元初,丁父忧,杜门不出八年,与弟斌相劝励,探讨典坟,俱有盛名。张九龄一代辞宗,为中书令.引陟为中书舍人,时人以为美谈。
后为礼部侍郎。陟好接后辈,尤鉴于文,虽辞人后生,靡不谙练。曩者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李林甫忌之,出为襄阳太守,寻移河东太守,充本道采访使。十二年入考,右相杨国忠恶其才望,恐其践台衡,乃引河东人吴象之谓日:“子能使人告陟乎?吾以子为御史。”象之乃告陟与御史中丞吉温结托,欲谋陷朝廷,又诱陟侄韦元志证之。陟坐贬昭州平乐尉。会禄山反,陷洛阳,弟斌为贼所得。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应,潜令吏卒伺其所居。陟坚卧不动。
肃宗即位于灵武,有诏令陟赴行在.深器之,拜御史大夫。杜甫上表论房琯有大臣度,辞旨迂诞,肃宗怒,令陟讯之。陟因入奏曰:“杜甫所论房琯事,不失谏臣大体。”上由此疏之。时朝臣立班多不整肃,至有班头相吊哭者,乃罢陟御史大夫,授吏部尚书。因宗人伐墓柏,坐不能禁,出为绛州刺史。
陟早有台辅之望,间被李林甫、杨国忠所挤。及中原兵起,天下事殷,陟常自谓经纬之器
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因遘疾,卒于虢州,时年六十五,赠荆州大都督。
译文:
韦陟字殷卿,京兆万年县人。他的父亲韦安石很晚才有儿子,担任并州司马时才生下韦陟和韦斌,兄弟二人年少时都十分聪敏,和平常孩童很不一样。神龙二年,韦陟才十岁,被授予温王府东阁祭酒一职,多次升迁为秘书太堂丞,有文才,善写隶书,文人秀士已经登门和他交往了。开元初年,父亲去世,韦陟闭门不出八年,和弟弟韦斌互相劝勉鼓励,探究研讨古典文籍,二人都有了盛大的名声。张九龄是当时的文坛宗主,担任中书令,引荐韦陟做中书舍人,当时人们传为美谈。
后来韦陟担任礼部侍郎,喜好结交后辈,尤其是帮他们鉴别文章,即使是后辈文人,没有不熟悉的。先前礼部主管部门选拔人才,都是凭一场考试选出成绩好的进行录取,不能尽显考生才华。韦陟让举人们根据自己擅长的诗文笔法先考核一日,知道了考生的长处后再依照常规形式进行考核,考生的优点没有遗漏,赞美韦陟的声音传播很广。李林甫妒忌他,让他出任襄阳太守,不久转任河东太守,充任河东道采访使。开元十二年来到朝廷考绩,右相杨国忠厌恶他的才华名望,担心他进入台阁任职,于是叫来河东人吴象之,对他说:“你能让人告发韦陟吗?我让你担任御史。”吴象之于是诬告韦陟和御史中丞吉温勾结,想要谋反朝廷,又诱使韦陟的侄子韦元志证实这件事。韦陟因此获罪被贬谪为昭州平乐尉。适逢安禄山谋反,攻陷洛阳,弟弟韦斌被叛贼抓获。杨国忠想构陷韦陟与叛贼勾结,暗地里派人监视他的居所。韦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唐肃宗在灵武登位称帝,下诏让韦陟前去行宫,十分器重他,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杜甫上奏表说房琯有大臣的气度,言辞内容荒诞迂腐,肃宗十分生气,让韦陟审问杜甫。韦陟上奏说:“杜甫上表议论房琯的`事情,并未失去谏臣的本份。”皇上因此疏远韦陟。当时官员上朝时班列多有不整齐肃穆的情况,甚至有人在朝廷上吊唁哭泣,于是罢免了韦陟御史大夫一职,改任吏部尚书。因不能禁止宗族之人砍伐墓地柏树获罪,离开朝廷担任绛州刺史。
韦陟早年就有跻身台阁的声望,先后被李林甫、杨国忠排挤。等到中原兵戈四起,天下战事频繁,韦陟经常自认为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遭到后生毁谤,被君主怀疑,常常郁郁不得志,于是感叹到:“我的道路困厄到这个地步吗?有志向却不能施展,难道不是天命吗?”因为生病死于虢州,享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
寄卢陟,寄卢陟韦应物,寄卢陟的意思,寄卢陟赏析 -诗词大全
寄卢陟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体裁:五绝 柳叶遍寒塘,晓霜凝高阁。累日此流连,别来成寂寞。
寄卢陟唐诗欣赏与作者简介
原文
寄卢陟
作者:唐·韦应物
柳叶遍寒塘,晓霜凝高阁。
累日此流连,别来成寂寞。
注释
①卢陟:应物外甥。
②累日:连日。此流连:指外甥卢陟在此处逗留。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繁体对照
卷188_38寄盧陟韋應物
柳葉遍寒塘,曉霜凝高閣。
累日此流連,別來成寂寞。
★ 奉寄韦太守陟,奉寄韦太守陟王维,奉寄韦太守陟的意思,奉寄韦太守陟赏析
★ 寄江南诸弟,寄江南诸弟韦庄,寄江南诸弟的意思,寄江南诸弟赏析
★ 奉酬韦祭酒偶游龙,奉酬韦祭酒偶游龙崔日知,奉酬韦祭酒偶游龙的意思,奉酬韦
★ 雨中寄东溪韦处士,雨中寄东溪韦处士王建,雨中寄东溪韦处士的意思,雨中寄东
★ 和袭美寄同年韦校书,和袭美寄同年韦校书陆龟蒙,和袭美寄同年韦校书的意思,
★ 韦氏简介
★ 雁门太守行教案
★ 雁门太守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