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麦克斯韦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甜味电动1号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麦克斯韦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甜味电动1号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麦克斯韦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篇1:论麦克斯韦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论麦克斯韦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卡文迪什实验室在近现代物理学史上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麦克斯韦作为第一届卡文迪什实验物理学教授兼实验室主任,他在建室初期所做的重要贡献,对实验室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确立的建室宗旨,为实验室长期发展指明方向.他提出的建室方针政策,不仅奠定了英国实验物理的研究传统与学风基础,而且对近现代实验物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编辑出版的卡文迪什的科学论文集,为研究卡文迪什的科学思想提供了依据.他培养出的第一代实验物理人才,为英国物理学的振兴构筑起了平台.

作 者:乔灵爱 QIAO Ling-ai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刊 名:晋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4(3) 分类号:N09 关键词:麦克斯韦   卡文迪什实验室   发展   历史地位  

篇2:卡文迪什

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文迪什(卡文迪许),担任过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从事科学研究,其重大贡献是建立电势概念、测量万有引力扭秤实验等,论文有《论人工空气》且获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而卡文迪什工作室后被后人筹建成著名卡文迪什实验室。爱德华王子岛卡文迪什,是旅游圣地,有着古迹阿卡迪亚丛林等,自然景观海滨等,宜人的气候,友好的民众,名人故里,等等。职业自行车运动员卡文迪什,曾是场地选手,现为职业公路赛选手(现效力于美国的哥伦比亚车队),自行车世锦赛麦迪逊赛冠军和环意大利自行车赛2个赛段冠军等。

目录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文迪什(卡文迪许)爱德华王子岛卡文迪什 清秀佳人之地职业自行车运动员卡文迪什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文迪什(卡文迪许)

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文迪什(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1731~1810)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人物简介

1731年10月10日生于法国尼斯。1749年考入剑桥大学,1753年尚未毕业就去巴黎留学。后回伦敦定居,在他父亲的实验室中做了许多电学和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76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国院士。卡文迪什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从事实验研究达50年之久,性格孤僻,很少与外界来往,终身未娶。他在化学、热学、电学、万有引力等方面进行地行多成功的实验研究,但很少发表,过了一个世纪后,麦克斯韦整理了他的实验论文,并于1879年出版了名为《尊敬的亨利・卡文迪什的电学研究》一书,此后人们才知道卡文迪什做了许多电学实验。麦克斯韦说:“这些论文证明卡文迪什几乎预料到电学上所有的伟大事实,这些伟大的事实后来通过库仑和法国哲学家们的著作而闻名于科学界。”

早年研究

早在库仑之前,卡文迪什已经研究了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问题。1777年,他向皇家学会提出报告说:“电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很可能反比于电荷间距离的平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物体中多余的电几乎全部堆积在紧靠物体表面的地方,而且这些电紧紧地压在一起,物体的其余部分处于中性状态。”他还通过实验证明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其中 。他还早于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容器的电容取决于两极板之间的物质。他最早建立电势概念,指出导体两端的电势与通过它的电流成正比(欧姆定律在1827年才确立)。当时还无法测量电流强度,据说他勇敢地用自己的身体当作测量仪器,以从手指到手臂何处感到电振动来估计电流的强弱。

重大贡献

卡文迪什的重大贡献之一是17完成了测量万有引力的扭秤实验,后世称为卡文迪什实验。他改进了英国机械师米歇尔(John Michell,1724~1793)设计的扭秤,在其悬线系统上附加小平面镜,利用望远镜在室外远距离操纵和测量,防止了空气的扰动(当时还没有真空设备)。他用一根39英寸的镀银铜丝吊一6英尺木杆,杆的两端各固定一个直径2英寸的小铅球,另用两颗直径12英寸的固定着的大铅球吸引它们,测出铅球间引力引起的摆动周期,由此计算出两个铅球的引力,由计算得到的引力再推算出地球的质量和密度。他算出的地球密度为水密度的5.481倍(地球密度的现代数值为5.517g/cm3),由此可推算出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为 6.754×10-11 Nm2/kg2(现代值前四位数为6.672)。这一实验的构思、设计与操作十分精巧,英国物理学家J.H.坡印廷曾对这个实验下过这样的评语:“开创了弱力测量的新时代”。 卡文迪什在1766年发表了《论人工空气》的论文并获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他制出纯氧,并确定了空气中氧、氮的含量,证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称为“化学中的牛顿”。 卡文迪什一生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工作,被称为“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卡文迪什于182月24日去世。 后来,他的后代亲属德文郡八世公爵S.C.卡文迪什将自己的一笔财产捐赠剑桥大学于1871年建成实验室,它最初是以 H.卡文迪什命名的物理系教学实验室,后来实验室扩大为包括整个物理系在内的科研与教育中心,并以整个卡文迪什家族命名。该中心注重独立的、系统的、集团性的开拓性实验和理论探索,其中关键性设备都提倡自制。近百年来卡文迪什实验室培养出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已达26人。麦克斯韦 、瑞利、J.J汤姆孙、卢瑟福等先后主持过该实验室。

爱德华王子岛卡文迪什 清秀佳人之地

爱德华亲王岛卡文迪什圣地(Cavendish Resort Area of Prince Edward Island)有红色的海滩,宜人的气候,友好的民众,这些深深的吸引着各地的游客不断的来此观光游览。同时,它也因为是全球风行的文学名作《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的作者蒙哥马利(Anne of Green Gables.)的故乡而远近闻名。 蜿蜒的街巷古道,曲折的乡村小路,在卡文迪什,你将感受到在《清秀佳人》的副本作品《潺潺之溪》(Babbling Brook),《闪耀之湖》(Lake of Shining Waters),《杯弓蛇影的丛林》(Haunted Wood),以及《情人小径》(Lover’s Lane)等书中,描绘的和少女珍妮一样的真实生活。书中提到的绿屋本身就是作者蒙哥马利的好友大卫(David)和玛格丽特・麦克尼尔(Margaret MacNeill)的房子,在1973年此屋被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封闭,已经开始向公众开放。离此不远,安妮迷们还可以参观到蒙哥马利的官邸,并在作者当年走过的院中小径上轻轻的漫步,真切的体会一下这条令蒙哥马利不断迸发灵感的神奇之径。 除了蒙哥马利的举世之作,卡文迪什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同时,这里还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古迹,以及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 在卡文迪什,有着三大类极具特点的居民:本土的Mik’maq人,阿卡迪亚人,以及众多的苏格兰移民者。 在卡文迪什的海滨,分布着许多的沙丘,沙石悬崖,含盐的湿地,以及风光旖旎的阿卡迪亚丛林(Acadian Forests)。无论你漫步在波光淋漓的水中,还是幻想置身于小说的场景里,卡文迪什总会给你带来无尽的惊奇和美好。

职业自行车运动员卡文迪什

人物简介

姓名:马克・卡文迪什 Mark Cavendish (英国) 国籍:英国 性别:男 生日:1985.5.21 身高:1.75米 体重: 69公斤 项目:自行车 车队:比利时快步车队 来自英国的卡文迪什是一名自行车人全才,在,12岁的时候开始自行车训练,开始的时候他是一名BMX小轮车选手,随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场地赛选手,参加麦迪逊赛,个人计时赛和追逐赛。在场地自行车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后,在的时候他成为一名职业公路赛选手,并且在比赛中,展示了自己出色的冲刺天赋。 在20转行成为职业公路赛选手后,他第一次参加了环法大赛。20是他职业生涯第二次环法大赛。

主要成绩

20洛杉矶国际自盟场地自行车世锦赛麦迪逊赛冠军(搭档是Rob Hayles-海勒斯)。 英联邦运动会场地追逐赛冠军。 2007年国际自盟场地自行车世界杯北京站第二名.(搭档 Bradley Wiggins-维金斯) 年环意大利自行车赛2个赛段冠军。 2008年环法大赛在前十三赛段中,获得了4次赛段冠军。 环法第二,三,十,十一,十九,二十一赛段中,获得了6次赛段冠军。 环法第五,六,十一,十八,二十赛段中,获得5次赛段冠军。(卡文迪什因此成为佩利西尔和莫克斯之后历史第三位连续两届环法赛能至少5夺赛段冠军的车手。) 年环西大赛绿衫(冲刺王) 环法自行车赛中第五,七,十一,十五,二十一赛段中,获得5次赛段冠军。并如愿穿上了环法赛的最终绿衫。卡文迪什就此追平卢森堡传奇弗朗茨成为环法赛赛段冠军榜历史并列第6名的位置。 环意大利自行车大赛第一赛段冠军。 20环法第五赛段冠军。

篇3:卡文迪什发展战略调整的成败得失论文

卡文迪什发展战略调整的成败得失论文

摘要:卡文迪什实验室历史上出现几次大型发展战略调整,汤姆逊的战略调整使卡文迪什从系级实验室走到世界原子物理学中心的地位,布拉格采取非核物理和多方向发展的战略调整,取得丰硕的成果。莫特的战略调整出现失误,导致卡文迪什由盛而衰并进入低谷期。

关 键 词:卡文迪什,战略调整,失误

卡文迪什实验室成立于1871年,在近现代科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诺贝尔奖的获奖大户,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主力军之一。卡文迪什实验室迄今为止共获得25个诺贝尔奖,另有四人获得诺贝尔奖与该室密切相关。前后共产生3个勋爵,4个皇家学会主席,6个大英科学促进会主席,23个爵士,为世界各地培养了数以千百计的著名物理学家,至今闻名遐迩。它的发展史上有数次重大的发展战略调整,大多非常成功,使卡文迪什实验室从剑桥大学一个系级实验室,很快跃升为领导现代科学革命的主力军之一。笔者就其中最大的三次战略调整做一分析与研究,以期得出有益的启示。

一、JJ汤姆逊的战略调整使卡文迪什走向世界

卡文迪什实验室第一任教授是麦克斯韦(JCMaxwell,1831-1879),是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任期八年,完成了这个实验室的奠基性工作。第二任教授是瑞利,瑞利本名斯特鲁什特(JWstrutt,1842—1919)。瑞利任期虽然只有短暂的五年,却对卡文迪什的正规化、体制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使卡文迪什实验室在他任期内进一步发展壮大。瑞利离任后,剑桥大学评委会公布由JJ汤姆逊(JJ Thomson,1856-1940)出任第三任教授,时年28岁。这引起剑桥大学的震动。他一共担任卡文迪什教授长达35年,历任7届,为该室历史上目前为止任期最长的教授。如果算上他19去职后一直兼任该室无薪教授直至去世的1940年,那么他一共做了56年卡文迪什教授。

一个实验室要想取得成功,获得很多科研成果,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科研组织的负责人,必须有战略眼光,做出正确的战略调整决策。汤姆逊上任伊始,就希望把卡文迪什实验室带向世界,为此他采取了多项措施。第一,加强实验室的力量,提高自身科研管理能力。他刚一上任,就在处理两位实验资深人员关系上显示了高超的领导和创造性才能。这两位原本是他的老师,因竞选卡文迪什教授失败而情绪低落,如果离开,动手能力差的汤姆逊将难以开展工作。他巧妙地建议剑桥大学提升他们的职位,而这二人工资关系不变。在他任期的前十年,逐渐完成了作为一个学派领袖所必需拥有的学术成就和声望。

汤姆逊采取第二项重要措施是改革学位制度,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剑桥大学的自然科学优等生制度不利于选拔更多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它不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却较早设立了博士学位制,比英国的优等生制度更具有吸引力。汤姆逊积极建议改革,通过“1895年章程”,学生学习两年课程,考试合格后,提交一篇有原创性的论文,获得通过,即可获得硕士学位。几年后又用哲学博士取代了硕士学位制。这次改革使卡文迪什实验室吸引到一大批优秀学生,包括汤森德(Townsend 1868-1957)里查森(Richandson1879-1959)、威尔逊(CTRWilson1869-1959)、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等人。卡文迪什已不是一两个人的事业,而是一大批著名物理学家共事的集体。“卡文迪什实验室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当高层次人才的集中程度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形成一个整体层次和水平较高的人才高原,才能不断地孕育出和支撑起名家大师并形成群英荟萃、百花争艳的杰出人才群体;只有在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队伍中才能不断造就出盖世的科学家及诺贝尔奖获得者。”[1]

汤姆逊采取的第三项措施是一种战略调整,抓住科学发展的苗头,果断改变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他任教授的前十年,卡文迪什的教学与研究和其他工作一直缓慢而不间断的得到巩固,似乎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变化。”[2]他一直在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动态,考虑到固体和液体的电学研究已无发展余地,他把主要研究方向转到气体电学研究上。当1895年伦琴发现射线后,他是第一批得到论文复印本的6名科学家之一。他马上意识到一个新的物理学时代即将来临,果断地把全室主要研究精力放在X射线用于气体放电的研究上。从而开辟了原子物理学的黄金领域,取得了井喷式的研究成果,并导致自己的弟子卢瑟福进一步深入到原子核,使卡文迪什从世界原子物理学中心进一步发展到核物理中心。“卡文迪什实验室从这次科学革命的一开始就赢得了主动权,而成为从现代科学革命从微观物质组成观念和理论变革开始的一支主力军。”[3] 114这种转变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属于科学战略发展的典型成功案例。JJ汤姆逊除他本人于19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培养了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在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WL布拉格(WLBragg,1890-1971)因X射线晶体分析荣获19诺贝尔物理学奖,威尔逊因研究云室获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尔克拉(CGBovrkla 1876-1944)因发现元素的受激X射线特征辐射而获19诺贝尔物理学奖,理查森因发现热离子辐射的理查森定理而荣获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阿斯顿(FWAston1877-1945)因发明质谱仪而荣获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GP汤姆逊(1892-1975)是他的儿子,因发现电子衍射而荣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出现如此多的获奖者与他的战略调整有极大关系。

JJ汤姆逊以事实证明了当年评委会的战略眼光是正确的,在他任期的35年内,把卡文迪什实验室从剑桥大学的物理系系级实验室的地位带到世界原子物理学中心的地位,并导致著名的卡文迪什学派的出现。这是汤姆逊及时而正确的发展战略调整的结果。

二、 WL布拉格的非核调整使辉煌延续

1919年已过63岁的汤姆逊让其最得意的弟子卢瑟福接掌帅印。卢瑟福在汤姆逊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使卡文迪什实验室变成世界核物理研究的中心。1937年,卢瑟福突然去世,卡文迪什实验室一下子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评委会经过慎重考虑,WL布拉格(W.L.Bragg1890-1971)当选第五任卡文迪什教授。WL布拉格是WH布拉格的儿子,他们父子1915年因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而同获诺贝尔奖。小布拉格接任后认为随着卢瑟福的去世,卡文迪什历史上核物理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继续发展核物理将遇到人才和国力两方面的困难,有必要转向非核物理,培养新的生长点,以期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再度辉煌,在他15年任期内,辛勤培育了多个学科,使分子生物学和射电天文学异军突起,并为固体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培养出5个诺贝尔奖得主,使卡文迪什较好地保持了持续的兴盛状态。

WL布拉格在他任期的15年,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很多贡献。概括起来,他对卡文迪什的发展做出的战略调整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项战略举措是建立在大组分权研究体制。二战结束后,科学发展逐步进入大科学阶段,小布拉格洞察这种趋势,及时在科研管理上作出战略调整。他采取大组分权管理,建立六个研究组。核物理组由O.R弗利什担任组长;射电天文学组由J.A.拉德克里夫领导;蒙德实验室的低温物理组由阿伦和商伯格先后担任室主任;金属物理组由E.奥诺万任组长;晶体物理组由泰勒负责;分子生物学组由皮鲁兹任组长。这些大组自成体系,大组组长相当于小卡文迪什教授,他们有自己的辅助人员、设备、车间,管理制度等自主运转,还可根据情况大组下再设几个小组。这种大组分权管理制度适应了战后科学规模扩大,人员激增,研究领域细化的新形式,大大调动了各组的积极性。在分权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集中,各组共用一个大的公共仪器车间,财务和大组组长任命统一管理。

第二项战略举措是首创秘书管理行政事务体系。1948年,实验室研究人员达到160人,研究生100多人,至1950年,人数总共达到500多人。分成几个大组之后,每个组具体事务仍然很多。事必躬亲显然不可能也无必要,WL布拉格在各国实验室中首创实验室秘书管理行政事务体系。这里设的秘书不同于中国秘书的概念,他们有职有权,相当于行政副主任,管理财务,房屋分配等日常行政事务。各个大组相应设立组秘书,安排本组研究工作的日常事务,有时还设打字员。这种科层化管理使研究人员从事务堆中脱离出来,一心搞研究,大大提高了实验室工作效率和科研效率。这种秘书体系是战后工业化大生产模式在科学领域的应用,很快为剑桥大学和各国大型实验室所采用。

第三项措施,也是WL布拉格任期里最大的贡献,是实现卡文迪什发展非核物理的战略转移。与JJ汤姆逊把卡文迪什实验室转到气体放电研究上一样,属于科学发展战略调整的典型成功案例。他把卡文迪什实验室以核物理为主的研究方向,调整到非核物理和多方向发展并举的道路上。卢瑟福去世后, 科学发展进入大科学阶段,继续发展核物理, 从长远看卡文迪什的人力和财力都支撑不了,而且核物理遍地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寻找新的“金矿”。小布拉格敏锐的意识到生命科学将是下一个“金矿”,于是大力发展分子生物学。1938年,佩鲁茨向布拉格展示血红蛋白X射线衍射图像,布拉格觉得很重要,为他申请了洛克菲勒奖学金。二战后,肯德鲁(JKendrew)来到卡文迪什实验室加盟蛋白质结构研究,他主要研究肌红蛋白,在布拉格的支持下,他们经过的摸索,终于确定了球蛋白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从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子生物学除了在大分子蛋白质结构上获得突破,还在DNA研究上取得历史性成就。克里克1949年进入卡文迪什实验室,在佩鲁茨指导下,从事蛋白质研究。沃森1952年进入卡文迪什实验室,他与克里克密切合作,在激烈的研究DNA竞争中最终取得胜利。1953年4月25日,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核糖的分子结构——DNA的一个结构模型》。这篇千字左右的论文和一模型图开创了一个分子生物学新时代,使他们与卡文迪什实验室另一个科学家威尔金斯共同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此外,WL布拉格还大力扶持了射电天文学和固体物理的发展,至1953年,小布拉格离任时,他的战略调整已显出巨大成效。

三、 莫特的战略失误导致卡文迪什的衰落

1953年,莫特(NFMott)接替小布拉格任卡文迪什教授。在莫特任期的里,他意图保持自J.J汤姆逊和卢瑟福以来卡文迪什的持续兴盛。他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对卡文迪什研究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科学发展战略调整。莫特变革采取的第一项大措施就是停止建造大型加速器。不但大型的加速器不再上马,小型的加速器也停止了,转而参加欧洲核子联合研究的计划和理论核物理研究。第二项大措施是将分子生物学从卡文迪什实验室分离出去。莫特找到英国医药研究委员会资助,单独为分子生物学建立实验室,隶属剑桥大学医学院,1962年搬出。第三项大措施,停掉结晶学组。在分子生物学组和结晶学组原地方,划规射电天文学和固体物理两个大组。莫特的战略调整带来了卡文迪什实验室明显而巨大的变化。他的科学战略措施结果如何,在笔者看来,功过皆有,但总体看来是失败的,导致卡文迪什实验室在20世纪的直接衰落。

莫特任期16年,是所有卡文迪什教授中任期长度仅次于汤姆逊和卢瑟福的人。学界对他的科学战略调整基本持肯定态度。[4]但笔者认为莫特的战略调整是个极大的战略性失误。如果说卡文迪什历史上,汤姆逊把固体放电和电磁学研究转到气体放电研究的方向,和小布拉格把核物理转到非核物理与多路发展的方向是两个非常成功的科学发展战略,那么莫特的战略调整总体说来却是失败的。

在小布拉格时期,由于他采取多路多方向发展战略,卡文迪什虽已开始出现走低的迹象,但仍使其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到莫特时期,由于莫特大刀阔斧的战略调整,虽然使卡文迪什实验室重新回归到传统物理研究的道路上来,但他的战略变革却导致卡文迪什的衰落,是卡文迪什发展史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他是卡文迪什的科学家在20世纪最后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就是一个明证。导致其后的卡文迪什教授虽然不能说一代不如一代,但就其威望、成果和领导卡文迪什做出的成就来看,确实成阶梯状下降趋势。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并且延续到今天。

莫特停建大型加速器计划还是基本正确的。但连小型回旋加速器也不建造则有点“左倾”的味道,毕竟卡文迪什实验室曾是世界核物理中心。莫特战略失误的焦点是把分子生物学完全分离出去。1962年卡文迪什实验室共有佩鲁茨,肯德鲁,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五人同年获得诺贝尔奖。其中佩鲁茨,肯德鲁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是卡文迪什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以后恐怕也很难出现。这五人获奖都和分子生物学有关,这说明分子生物学大有前途,有可能出现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卢瑟福时期核物理研究中的重大成果成批出现的.井喷现象。此时的分子生物学正处于科学研究领域的生长期,遍地是黄金。分子生物学是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前沿学科,大有前途。后来分离出去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又培养出一大批诺贝尔奖得主,成为世界分子生物学的中心之一。如果当时莫特协调好与传统物理学各组的关系,坚持发展分子生物学,那么卡文迪什将迎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很有可能出现卢瑟福时期、小布拉格时期、莫特时期加上前面的汤姆逊时期,长达80余年的辉煌时代,然而莫特并没有坚持发展分子生物学,而是坚决把它分离出去。卡文迪什第五任教授小布拉格培育出的一颗丰产树被砍掉。

分离出去的主要原因是,莫特认为分子生物学所需要的设备越来越多,摊子越铺越大,挤占物理学部门的空间、经费和其他资源。另外更重要的是,非分子生物学部门的科学家认为这样发展下去会违背实验物理的目的,视他们为入侵者,有强烈的抵触情绪。1952年全室集体合影拍照时,肯德鲁竟被作为非物理学家排挤掉[3]325。这里可见英国某些物理学家的岛国意识和狭隘的科学界限观念。其实如果改变思想观念,协调发展,完全可以共存并相互促进。莫特重点发展的射电天文学规模也越来越大,至1972年,射电天文学设备总费用高达400万英镑[3]334,而派帕德1974年兴建完成的新卡文迪什实验室,总价是80万英镑,可见完全可在经费上、在资源上保持分子生物学与物理学共同繁荣。而且花费如此巨大的射电天文学至今为此才得两个诺贝尔奖,有趣的是1927年威尔逊获诺贝尔奖的云室制作才花了五英镑。

卡文迪什实验室是小科学时代的先锋和模范,而在大科学时代却只是跟进者,失去了领导地位。我们仔细考虑一下,莫特作为卡文迪什教授多少有些失职。卡文迪什教授的遴选非常苛刻,但一旦选中,就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定实验室发展的大政方针。历届卡文迪什教授作出的决定都没有受到外界阻挠,对于学科的战略调整与实验室布局更是卡文迪什教授份内职责。剑桥大学的决策层授予了较大权力。“1885年以后,特别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崛起,剑桥的决策者们深深感到,不改变这些狭隘的陈规陋习,卡文迪什实验室将失去在国际科研和人才资源上的领先地位,英国经济也将徘徊不前。”[5]传统物理学发展到此已基本饱和,应该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才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莫特完全可以顶住压力,做出继续推动分子生物学和固体物理同步发展的措施。何况后来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占地空间和占用经费远超出分子生物学。莫特没有正确的理解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宗旨,才做出错误的战略调整。

虽然莫特的大力变革也取得一些成就,尤其在1973年1974年,1977年连续有四人获得诺贝尔奖,他们是:1973年约瑟夫森发现“约瑟夫森效应”而获奖,赖尔因射电天文学的成就于1974年获奖,休伊什因发现脉冲星于1974年获奖,莫特本人因磁性与无规则系统的电子结构研究在1977年获奖。但仔细分析,其中莫特与约瑟夫森的获奖与美国科学家PW安德森有关,有“外援”性质,而且约瑟夫森的获奖似乎也有些偶然性。而赖尔与休伊什的获奖基础工作在小布拉格时就已形成,莫特时期只是继续发展和收获成果而已。因此真正属于莫特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没有。而且莫特本人在1977年获诺贝尔奖之后,该室到20世纪末几十年内再无人获诺贝尔奖更能证明,莫特的战略调整是错误的。因为此前基本上每隔三年卡文迪什实验室就有一人获诺贝尔奖。虽然科学研究不以获诺贝尔奖为最终目的,但作为科学界公认的最高的评价标准,诺贝尔奖获得与否及数目多少很能说明一个科研组织在科学界的地位与影响。综上所述,由于莫特在科学战略发展上的失误导致卡文迪什的衰落,至少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的衰落是不争的事实。

莫特之后虽然派帕德(B.Pippard.1971-1982任期),爱德华兹(S.F.Edwards1984-1995任期),弗伦德(R.H.Friend,1995-)锐意进取,奋力拼博,但终究未能改变卡文迪什实验室和卡文迪什学派不断下降的整体趋势。这既和外部英国国力下降有直接关系,也和内部缺乏一流人才有关。更重要的是由于莫特的发展战略失误,使卡文迪什实验室进入其发展史上的低谷期。他的继任者们几乎无力回天。作为科学实验室,卡文迪什的规模和设备不断上升,一定程度上迟缓了下降的速度。而作为一个学派来看,继任者们算不上公认的学术大师,只能作为学术带头人,由于缺乏杰出人才的加入和重大成果的出现,所以卡文迪什实验室在莫特之后一直处于其历史上的低谷期。卡文迪什的衰落和其低谷期的到来与莫特在科学发展战略上的失误有直接联系。

参考文献:

[1] 黄炳线,人才高原、群体意识和卡文迪什实验室[J],社科纵横, 年6 月,171

[2] 赵万里,现代“炼金术”的兴起——卡文迪什学派[M],武汉,武汉出版社,,68

[3] 阎康年,卡文迪什实验室 现代科学革命的圣地[M],保定市,河北大学出版社,,114,325

[4] 郭弈玲、 沈慧君,诺贝尔奖的摇篮——卡文迪什实验室[M],武汉出版社,,221-223

[5] 徐光善,卡文迪什实验室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和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年12 月,40

篇4:论交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论交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地区到世界的进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 者:郭彦领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刊 名:岭南学刊 英文刊名:LINGNAN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B03 关键词: 

篇5:论佛学在宋明理学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论佛学在宋明理学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佛学与儒学的关系复杂而渊远,尤其在宋明时期,佛学与儒学达到空前的融合,以至于宋明理学家皆有出入佛老的经历,理学家的思想几乎都渗透着佛学的影响.本文站在理学的视域与角度,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两方面,探讨和追寻佛学在其中的作用与地位,以期从另一侧面揭示佛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文章认为佛学对宋明理学的形成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助缘的作用;宋明理学提出了一系列本体意义的'范畴以及性善的遍在性思想,并对人性恶进行了分析,尤其是理学家提出性的超越性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和消化了佛学的一些资粮.

作 者:王丽梅 Wang Limei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 分类号:B94 B244 关键词:佛学   理学   影响  

篇6: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现代史是史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世界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历史。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激化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1917年11月7日,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首先突破国际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指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①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世界范围内的基本矛盾除了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外,又增添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决定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完成这个伟大过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过渡的形式、途径、方法和速度也有所不同,不会按一种模式同步前进。

世界现代史是史学领域中一门年轻的、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及当前世界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国际上和各国所发生的许多事件,都可以从世界现代史中找到它的渊源,通过世界现代史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等历史进程的全貌,它不仅是历史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情操和革命理想教育的最直接、最生动、最重要的材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向。

世界现代史中,有许多革命导师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1852年就明确指出:“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②列宁反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③列宁认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④列宁驳斥了对苏维埃政权“损害民主”、消灭民主”的无耻攻击,指出资产阶级民主“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⑤而无产阶级专政“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本阶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⑥在教学中,应结合史实阐述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生动教材。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都参加了革命,有的还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但因没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各国革命先后失败了。而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革命得到巩固。这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多么重要!又如德国十一月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在客观条件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结果却大不相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要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革命政党,由于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派低估了党的作用,没有与机会主义分子决裂,因此,在革命爆发时,德国无产阶级还没有一个战斗政党.斯巴达克联盟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它毕竟不能代替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正如列宁所说,这是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危险。在十一月革命的过程中,虽然建立了德国共产党,但毕竟为时过晚,没能提出明确的纲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此,也不可能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致使革命的成果落到资产阶级手中。这些确凿的史实,在教学中如能予以运用,必将加深学生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解。

在教学中,还可能通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比教育学生。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它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遭受价值2500亿美元的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为1700亿美元),并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四。但社会主义的.苏联,不仅没有卷入经济危机,而且经过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实现了整个技术改造,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苏联的工业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通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实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通过这“三化”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曾出现了曲折和失误,二三十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模式”有不少弊端。苏联的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苏联成功的经验并不都适合于各国的情况。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只能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借鉴苏联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符合于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现代史教学在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情都离不开它的国际环境。我们研究中国的国情。不仅要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而且还要研究世界的历史与现状。要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体系中去认识,只有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出发,才能深入领悟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工业革命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影响波及整个世界。19世纪30――4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中国人民革命的性质和内容有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中,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曾信仰过进化论、天赋人权论以及形形色色的救国理论,但历尽千辛万苦,结果都失败了。这就是中国旧民主革命即资产阶级范畴的民主革命的结局。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当时能在中国广为传播,不仅因为它是科学,更重要的是它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

第一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签订和约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无视中国主权,将各国在中国山东非法获得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为此,中国人掀起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1919年6月28日下午,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团在人民反帝怒潮的压力下,不得不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代表团严正指出,“大会对于山东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公道。……与其承认违悖正义公道之第156、157、158条款,莫如不签字。……舍此而外,实无能保持中国体面之途。故责任不在中国,而在于媾和条款之不公正”。⑦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舆论界普遍支持中国,美国议会最终拒绝批准和约与此也有极大关系。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两年后,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出现了“新世纪的曙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屡遭挫折后的彷徨之际,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建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希望,确定“以俄为师”,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沉重打击。危机不仅激化了资本制度固有矛盾,而且导致了国际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进而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亚洲各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的主力,中国人民的长期艰苦斗争,大大消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有生力量。

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某些大国的对华政策总是指向中国内部,力图操纵中国内部政治变化,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国民党统治的中国影响达到顶峰,美国妄想把中国变为美国的殖民地,独占中国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对华政策,造成中国的又一次内战。但是,美国没有力量控制中国事态的发展,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中国革命的胜利成为十月革命后世界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有力地支持亚非拉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世界的局面。

通过分析研究中外历史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认清国际上各种势力是怎样促进或阻碍我国历史发展,认清我国国情的国际环境,这样才能对我国的国情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是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世界现代史充满着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战争与和平、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各国人民都为历史的进步、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伟大的贡献,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和文化家等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经历、成就,都将启迪学生在“做人”问题上的思考,使他们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使他们热受真、善、美,憎恨假、恶、丑。至于为祖国而献身,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仁人志士、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更是陶冶道德情操的极好材料。世界现代史教学,还有助于人们敏锐而又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时代转换的潮流,李大钊在论及“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时说过:“历史的道路,纵然有时一盛一衰、一衰一盛的作螺旋状的运动,但……历史是进步的,我们在此进步的世界中,历史中,既不应该悲观,不应该拜古,只应该欢天喜地的在这只容一趟过的大路上向前行走,前途有我们的光明,将来有我们的黄金世界。这是现代史学给我们的乐天努进的人生观。”⑧这说明正确的历史观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现代史教学就是用历史科学武装学生头脑,帮助他们选择人生、展望未来、坚定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卡文迪什

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论宣传工作在自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系统观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及其新学科在哲学中的吸纳

浅析善在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幸福论中的不同地位

论公安机关在处置极端性安全事件中的地位 作用 任务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

从神学辩证法到历史辩证法--论黑格尔辩证法在辩证发展史上的环节意义

论麦克斯韦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麦克斯韦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