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的雅和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ertina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永词的雅和俗(共含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ertin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柳永词的雅和俗

篇1:柳永词的雅和俗

1.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最鼎盛辉煌成就毋庸置疑是:唐诗、宋词;而宋词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更显得独树一帜,直至今天都在影响着人们的风格和内涵意境的延展。至于柳永,在宋朝的词坛上更是名声鼎沸、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他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词人,在长达有三百多年的宋朝历史上,他的词可以叫做风靡一时、极为流行。“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句话就是对柳永的词的.风靡程度的一种真实评价。但历史上对柳永的褒贬不一,有些人倍加欣赏、有些人不屑一顾;说“俗”者,将柳永一脚踏翻抛弃路边;说“雅”者,扶上正座推崇之极。我们仅从字面上分析得出:雅俗虽只是两种风格,但在历史上他们的地位是不同的;如何来评判柳永的“俗性”还是“雅性”,笔者认为,“雅俗共赏性”应该是对柳永最中肯的评价。

2.论俗

对柳永词的评价,很多人如:南渡初王灼、陈师道、黄昇以及李清照的《词论》,都将柳永毫不留情的归于卑俗类;他们甚至不反对柳永词在创新上的巨大成就;也不否认其词音律的高超手段之和谐,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这些人对柳永“俗”的评论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2.1内容俗

柳永词,许多作品中都有内容“俗气”的特征;基于这一点,也是历代文人将其定位成“俗霸天下”的主要依据。如:“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写出女子的风情万种;《凤栖梧》中的“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写出男女之间的交欢之态,虽含蓄不奔放,却难辞“俗气”之格调。柳词仕途不利,一度沉迷醉酒香艳之中,尤其对女性身体着迷,如:“英英妙舞腰肢软” 与“……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 ”。这些词虽“俗”到每个人都细细品味的地步,但其实对词类的发展和进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借助“恋妓”情节而营造的“如削肌肤红玉莹,举措有,许多端正”、“ 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妍歌艳舞,莺惭口舌,柳妒纤腰”内容实在不敢“恭维”,何况男尊女卑的思想,让女子毫无地位而言,更别说袒露心里秘密的直白;所以这类“庸俗”作品也就是的古代一大部分士大夫对柳永之词不屑一顾的主要原因。

2.2语言俗

有人将柳永和白居易的相比,比的就是语言的“俗”;从词外部的形态上考究,白居易和柳永是存有相似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达特色。白居易之“老妪能解”与柳永之“皆能歌之”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无论是《煮海哥》,《题中峰寺》,柳永所表述出来的“俗”却不如白居易白话般“通俗”;白居易的“俗”是贴近于生活细节的“俗”,而柳永词的“俗”,却是掩藏在大多数人的“隐讳”之后的“低俗”。也正是这点,用词讲究的柳永词,耐不住世人的推敲,而被评论家低抛在“庸俗”的角落,一度“抬不起头。”其一生性格就是生性浪漫之人,对仕途的失望,转而形成了自己颓废以及自嘲般的无拘无束的“放荡”行为;风花雪月是柳永排解内心郁闷的一种最佳的精神和思想转移选择;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捻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采用的是一种变换主角的手法,通过一个思妇的闺怨来讲述男女之间的相思之苦和离别的悔恨;心理活动的描写可谓很是到位,不仅仅只是体现男女之间的“情事”,更是反映其对幸福生活向往追求。在思妇的眼中, “惨绿愁红”。 “芳心是事可可”。窗外艳阳高照,她却形容憔悴。原因只是一个——“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柳永词借助闺怨的角度,彻底将“俗”字书写到底:早知那样,真应该当初就把他留在身边——“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在两个人的世界里,“有他”念书,有我相陪,也不至于“年少光阴虚过”了。“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捻伴伊坐。”词中,用女主人公泼辣、放肆的直白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对于当时的词坛是产生了巨大冲击的,这在“高雅”的文人墨客面前,简直就是“俗不可耐”。

3.论雅

柳永词并不只是“俗”字当头,词中也有“雅”的成分,对此有人多有指出。柳永词,无论是相聚欢歌词或是悲怆离别,无不透露着“文人雅志”的语言和结构特色,即使是羁旅、咏史、咏物、恋旧,也是“志在当世”之抒写,而与“恋妓”之“俗”截然相反。

3.1情感高雅

所谓情感高雅,大到国家兴衰,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感叹;小至个人保家卫国、德才报恩之抒写。体现出一种大风,我们也许不太清楚柳永何来的这种背景,但我们面对“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等等,无不素仰起敬;其情感之深切、内心之渴望的无不打动人心。联想今日,时隔千年仍有“夜夜姑苏城外,当时月,但空照荒台。”之悲戚。这类情雅之词,是由于柳永的所有人生经历所衍生出来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难免使得柳永在无奈的现实面前,用词来表达、或者用另类幻想来抒发内涵对仕途顺达的渴望;儒家的熏陶,使得柳永更是收到 “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积极“入仕”态度,造就了柳永词的情感高雅。 3.2语义高雅

语义高雅是众多文人对柳永词的一种看法,即便是认为柳永词“俗”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等等。细细读之,我们能体会凄婉或萧瑟的意境,不仅如此,一字一句之中,我们能了解柳永心中的郁闷情怀,柳永是一个风月之人,喜好风花雪月的气氛,擅长在人与人之间内心之间捕捉那一丝一毫的情绪,具有非常的高雅不显现的高远气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等等;柳永善于曲折委婉,铺叙展衍,更增添意境美。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 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 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 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这首词明确点出了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取闲中趣同调,都是士大夫的典型心态。毫无疑问,这类词都应属雅词,面对如此雅致之词,论俗之人又是另一番滋味。

4.总结

无论是“内容俗”还是“语言俗”或者是“情感高雅”或者“语义高雅”,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视野看出了柳永的两面风格,我们既不能说柳永是“俗派”也不能说柳永是纯粹的“雅派”,柳永打破了“花间”的窠臼,开创了俚俗词派。他写的词来源于生活的角落的各个层面,努力深入生活的细微之处,吸收和改造了市井俗乐,用通俗化的词结构和耳熟之言语,使得大众接受并都非常喜爱他的词;从而将文人墨客始终认为的推向“高雅”的词,推向基层老百姓的生活,而回到俗文学的发展轨道上来。他留下的《乐章集》,蕴含着艺术的魅力,我们要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正确看待柳永词的“雅俗”性。

参考文献:

[1]邓红梅.《词学视野中奇特的“两面人”—柳永词新论三题》.《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2]邹吉猛.《柳永词的独特风格及影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06月第一期.

[3]吴静.《歌女之思 浪子之情—柳永艳词的思想内容略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第2期.

[4]宁夏江.《柳永词的“本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9月第22卷第5期.

[5]邓安丽.《从柳永词之争观“雅”与“俗”》.《唐都学刊》.第4期第16卷.

[6]王娟云.《谈柳永俗词对元曲的影响》.《牡丹江大学学报》.2月第2期第18卷.

篇2:柳永词的雅和俗

摘 要:柳永是宋朝著名的词人,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他留给后人很多脍炙人口的词,像《乐章集》等;文坛和词坛有很多关于柳永的词风的定位问题,从古至今,这个话题一直是历代文人争议的焦点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都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定位为“俗”的人有一大堆理由;定位为“雅”的人有一大堆理由,而至于到了最后,干脆有人走中庸之道,说柳永的词风非俗非雅,或俗是或雅。在笔者浅学看来,对于柳永的词风不要用片面的观点去描述,从历史和从柳永生活的环境,以及词文化氛围去全方位的包围,扩大视野去理性看待他在词界的雅俗成就,这样才是最稳妥的评价历史的方法;本文列举实例来说明柳永词的雅和俗,望抛砖引玉,以求智者精言。

篇3:谈柳永词的“俗”

提及柳永的词,多数论者都认为其俗,并对之持强烈的贬斥态度,某些论者虽承认柳词雅俗结合,但贬其俗显然胜过称其雅,前者如吴曾《能改斋漫录》称“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这倒不在他们只见其俗,不见其雅,而在他们缺少一种历史的眼光。

柳词之所以“俗”,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柳永出自具有深厚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和许多士子一样,他在家乡习成举业,到京都参加考试,以期踏上仕途;也曾自信“凌云词赋,掷果风标”(《合欢带》),对前程充满美好的希望;他相信自己“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却屡试不第,更因《鹤冲天》一词惹得宋仁宗不悦,于“临轩放榜”时被其黜落。在进仕无望时,柳永怀着偏激的情绪,鄙弃功名,留连曲坊,走上了民间通俗文艺创作的道路。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急剧扩大,强烈刺激着民间通俗文艺。时代呼唤那些既能迎合市民口味,又能提高其文化素养的词作。柳永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精通词律音乐,又长期混迹于秦楼楚馆,熟悉民间的风物人情,其作品便应运而生。

柳词之俗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在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这类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其表现有两个方面:

第一,毫不避讳,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由于官场失利,柳永长期沉溺于花间樽前。在词中,他对自己这种风月生活的自得之意表现得大胆直露,毫不虚伪、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视“名缰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道德的意味,令一般酸腐文人咋舌。

第二,对女性作具体化、世俗化的描写。前代及同代的诗词家多把女性当作观念的象征来描写,带着托喻和理想的色彩。柳永则具体描写生活中遇到的歌妓,如《木兰花》中,“心娘自小能歌舞”、“佳娘捧板花钿簇”、“虫娘举措皆温润”、“酥娘一搦腰肢袅”,直书歌妓的名字、技艺。也正因为柳永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歌妓,所以他了解她们的技艺,也了解她们的心愿;热爱她们的姿色,更同情她们的遭遇。他不但写歌妓对平凡而和满的家庭生活的眷恋:“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定**》),他更幻想带她们脱离苦海,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可以说,柳永对歌妓不仅是同情,而且在感情上把她们当作平等的“你”,希望享受“你”和“我”之间的这份感情。这一点反映到词中,虽然世俗,却又实在。

其次,柳永词语言较通俗。

虽然柳永为读书人,但柳词要满足市民们的审美要求,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彻底的通俗化。柳词的语言之通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词中采用市井方言俗语。柳永的词中时时有俚俗之语,如,《鹤冲天》云:“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悔恨无计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副词“得”、“么”、“那”、“恁”等,使其词的白话色彩突出;如,《金蕉叶》中的“就中有个风流”,《昼夜乐》中“悔不当时留住”,《惜春郎》中的“不早与伊相识”等口语的使用,都成为他与俗众沟通的媒介。

第二,模拟人物语气。柳永有时应歌妓的要求写词,供歌妓演唱。他用第一人称代言,把歌妓的.内心淋漓尽致得表露了出来,如“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定**》),完全是模仿歌女的口吻来写的。

再次,柳永选用的词牌及词风之俗。

柳永不但独创的词牌多,如《戚氏》、《望海潮》等;而且他在填词时常常将旧有的曲式加以改写。把欧阳修的《定**・把酒花前欲问君》与柳永的《定**・自春来》作比较,就不难发现,柳词在字数、曲式上,有别于文人惯常使用的词牌,却为下层市民喜闻乐见,这也正是柳词通俗的重要原因。

柳永还用长调铺叙的手法创制了大量慢词,增加了词的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他的这类词侧重于叙事的完整、描写的细腻,叙述描写直观浅露不求含蓄,毫不掩饰其从俗的态度。如《雨霖铃》一词中,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写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符合市民们的接受习惯。

因此,可以说柳词之俚俗实质上是以市民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城市生活中市民们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说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对词这一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对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词总体较俗。其俗词创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地位。他的创作丰富了俗词的艺术技巧,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还细致地表现了市井生活,扩大了词的社会内容,从而使词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词的发展。“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正是对柳永俗词的价值、贡献和历史地位的生动说明。

篇4:浅谈柳永俗词的思想内容

浅谈柳永俗词的思想内容

论文摘要:柳永以歌妓为描写对象的俗词,主要是从歌妓的容颜、歌声、舞姿和文才等方面展现歌妓的美丽容貌和高贵品质,表达自己对她们的欣赏和爱慕。同时还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歌妓内心的痛苦和渴望。

论文关键词:柳永 俗词

从题材内容来看,柳永的俗词主要体现在其创作了大量的描写歌妓的篇章。其以歌妓为描写对象的俗词,主要是从歌妓的容颜、歌声、舞姿和文才等方面展现歌妓的美丽容貌和高贵品质,表达自己对她们的欣赏和爱慕。同时还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歌妓内心的痛苦和渴望。下面就其具体内容分类加以分析:

一、对歌妓容颜的描写

柳永在词中详尽地描写了歌妓的美丽容貌,包括脸、眼、眉、身材、肌肤和姿态等。

1.咏其脸 例如:“嫩脸修蛾,淡匀轻扫”(《两同心》);“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击梧桐》)。

2.咏其眼 例如:“盈盈秋水”(《尉迟杯》);“笑整金翘,一点芳心在娇眼”(《荔枝香》);“层波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昼夜乐》)。

3.咏其眉 例如:“愁蛾黛蹙,娇波刀翦”(《河传》);“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浪淘沙令》)。

4.咏其身材 例如:“身材儿、早是妖娆。算风措、实难描”(《合欢带》);“遥认,众里盈盈好身段”(《荔枝香》);“星眸顾指精神峭。罗袖迎风身段小”(《木兰花》)。

5.咏其肌肤 例如:“玉肌琼艳新妆饰”(《惜春郎》);“施朱傅粉,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

6.咏其姿态 例如:“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小镇西》);“恣雅态、欲语先娇媚”(《尉迟杯》)。

柳永对女性外貌体态的描写,具体的说是对女性身体的各个部分的细致描写,如上面所举的脸、眼、眉、身材、肌肤和姿态等,这些再加上“嫩”、“红”、“粉”、“盈盈”、“娇”、“翠”、“玉”和“媚”等词的形容修饰,从视觉和听觉上就煽起了一股浓郁的香艳味,使人感到既香艳又婉媚,而这正符合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对歌妓才艺的赞赏

在柳词中,她们不仅外貌美丽,更具有令人叹服的技艺。

1.咏其歌声 例如:“一曲阳春定价,何啻值千金。”(《瑞鹧鸪》);“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凤栖梧》)。

2.咏其舞姿 例如:“解教天上念奴羞,不怕掌中飞燕妒”、“玲珑绣扇花藏语。宛转香茵云衬步”(《木兰花》);“酥娘一搦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木兰花》)。

3.咏其文才 例如:“文谈闲雅,歌喉清丽,举措好精神”(《少年游》);“属和新词多俊格。敢共我勍敌”(《惜春郎》)。

词人用“一曲千金”、“梁尘暗落”和“渐遏行云”等带有夸张意味的词语,描绘了她们歌声的美妙动听;用“掌中飞燕”、“云衬莲步”和“回雪萦尘”等语言夸饰其舞姿的轻盈曼妙。同时,她们不仅能歌善舞,而且文辞谈吐,娴静文雅;赋诗著文,高迈过人。同前面词人对歌妓外在美的.描写相比,这里更多展现的是她们内在的才情。但自从宋玉塑造了“自荐枕席”的巫山神女形象之后,很多男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就不再仅仅是高高矗立在艺术殿堂供人们欣赏赞美愉悦性情的审美对象,而是能为男性所用的性爱对象。而柳永长期流连于花街柳巷,其笔下对歌妓才艺的欣赏,就是从男性的视角,以世俗的眼光去玩味女性之风流韵致,而不是纯粹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赞颂她们。所以歌妓们的才情虽是“雅”的,但作者描写的用意却是“俗”的。

三、对歌妓内心的刻画

歌妓们比一般女子更担心被情郎遗忘或抛弃,所以精神上负担很重,内心充满着矛盾和怨恨,柳词成功地揭示出她们心灵深处的隐秘。

相关文章推荐:

1.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知足常乐

2.浅谈中英动植物词汇内涵差异

3.浅谈宋词中桃花意象的道家观照

4.浅论李白诗文打破“传统写法”评析

5.从《定**》来看苏轼笔下的女性美

6.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放宽网眼 让学术长大

7.浅谈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篇5:柳永俗词的意象特征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抒情言志的手段。袁行霈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即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相统一的产物。柳永《乐章集》中的意象层出不穷,本文仅研究柳永俗词的意象,从分类、特征两方面来研究其独特性。

一、俗词的意象分类

柳永俗词主要描写男女间的俗情,这就决定了其意象必然要围绕这种俗情来选取,据笔者分析,其意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闺阁庭园意象

闺阁庭园意象多集中于闺怨词及歌妓词中,主要是对抒情主人公活动场景的描述,又可细分为室内意象及室外意象两种。

室内意象主要有:枕、衾、帏、被、灯、烛、屏等,以枕、衾为代表。

室外意象主要有:楼、洞房、庭、院、园等,以楼、洞房为代表。

(2)女性体貌情态意象

女性体貌情态意象具体可分为体貌意象、情态意象、衣饰意象三类。

女性体貌意象主要有:眼、眉、脸、唇、腰、发等,以眼、眉为代表。

女性情态意象主要有:娇、恨、泪、媚、羞、怨等,以娇、泪、恨为代表。

女性衣饰意象主要有:袖、裙、袜、裳、鞋、钗、钿、环等,以袖、钗为代表。

(3)天候意象

柳永俗词中只有个别出现比较频繁的天候意象,如夜、暮、云雨、风、烟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夜”与“云雨”意象。

柳永俗词中的“夜”意象多聚集在描写男女欢爱及男子思慕女子的词中。在男女欢爱词中,“夜”意象为写男女床第之欢、云雨之情营造出一种暧昧、香暖的氛围.

柳永俗词中“云雨”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象征男女性爱的意象,如:雨迹云踪、怯雨羞云、云雨梦、殢云尤雨等,“云雨”意象是柳词中表现男女性爱的主要意象。

(4)动植物意象

柳永俗词中的动物意象,主要有鸳、凤、燕、雁、鸿等,以鸳、凤为代表。“鸳”在柳永俗词中共出现36次,有9次实指“鸳鸯”,其余为鸳侣、鸳衾、鸳枕、鸳帐、鸳被等,象征夫妻或情侣间美好的爱情。“凤”意象在柳永俗词中共出现28次,如凤衾、凤楼、凤帏、凤帷、凤枕等,主要象征爱情生活。

柳永俗词中的植物意象,主要有花、柳等意象。柳词中的“花”意象多达91次,其中有35次用来指代女性或形容美人的风姿,如烟花伴侣、花柳、酒恋花迷、柳腰花态等。柳永俗词中的“柳”意象,主要用来指代歌妓或形容美人的窈窕身姿,如“见了千花万柳,比并不如伊。”(《玉蝴蝶》)

二、俗词意象的'特征

综观柳永俗词中的这几类意象,不难发现,这些意象大多同女性或男女间的情爱相关,呈现出香艳的气息,这是柳永俗词意象的一大特色。同时,这些意象很少为象征性或比喻性意象,多是客观的描写,即使有的意象有象征、比喻义,也是历代诗词中常用的,普遍为人熟悉的意象,这是柳永俗词的第二大特色。

(一)香艳的意象色彩

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相统一的产物,主观情感的色彩影响客观物象的色彩。柳永俗词主要写艳情,这决定了其意象的色彩首当其冲即为“艳”。但柳永俗词的意象色彩,不止于此。在柳永俗词中,以女性或情爱为中心的秾艳意象,往往营造出一种香软的氛围,无论别离还是相聚的场景,都充满了绮艳香软的辞藻,如“暖”、“香”、“艳”、“媚”等,其中“香”字出现70次之多,与客观物象组合,构成一个“香”意象群,如香云、香体、香衾、香被、香帏、香闺等。内容上的秾艳,辞藻情调上的香软,决定了柳永俗词在意象上呈现出“香艳”的特色。如:《两同心·嫩脸修蛾》这首艳情词,上片赞美歌妓的容貌与才艺,下片描写词人与歌妓的欢爱情景,内容上极艳俗,意象的选取也极香艳:有描写歌妓容貌伎艺的“嫩脸”、“修蛾”、“宫体梳妆”、“舞雪歌云”等意象,有描写男女欢爱氛围的“玉炉”、“熏烟”、“洞房”、“锦帐”、“银烛”、“低语”等意象,这些意象本无情感色彩,但在这里却沾染上浓浓的艳冶气息,使得整首词都散发着浓郁的香艳气息。

(二) 描述性意象为主

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2]一书中,将意象分为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及象征性意象,这三种意象在柳永俗词中皆有,却以描述性意象为主,其余两种意象间或出现,且没有新奇的比喻和隐晦的象征。

柳永俗词中的描述性意象主要由生活中常见的衾、枕、被、灯、眉、洞房等意象组成。如《昼夜乐·其二·秀香家住桃花径》,这首词的上片选用了“桃花径”、“层波”、“明眸”、“素颈”、“歌喉”、“言语声”等一连串意象,用铺叙的手法,真切生动地将秀香之美描述了出来。词的下片选用“洞房”、“帘帏”、“香衾”、“金炉”、“麝香”、“凤帐”、“红烛”这些具有香艳色彩的意象群,构成一个香暖、缱绻的洞房花烛之境,表现情人欢娱嫌夜短的心情。词中选用的这些意象,除“层波”象征眼神之外,几乎全是写实性的意象描述,毫无象外之意,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也浅显狭小,毫无蕴藉。柳永俗词中出现的这些意象,大多只是作为抒情主人公的的陪衬物而存在,为主人公抒发情感营造出环境与氛围,多是纯客观描述。

综之,柳永俗词中的意象以香艳的意象色彩和描述性意象为主,往往围绕主人公铺陈一个或多个香艳意象群,通过香艳意象群来营造抒情的氛围,直露的表情达意,达到“言尽意亦尽”的效果,与雅词追求意象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截然不同。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p53.

[2]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篇6:柳永词

柳永词两首

【原文】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望海潮》: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雨霖铃》: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创作风格。

2、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学会借景抒情的手法;学会从情感、格调上鉴赏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3、理解抒情主人公的离情。

二、知识链接: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课文阅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参差()堤沙()天堑()珠玑()罗琦()豪奢()重湖()叠巘()羌管()钓叟() 千骑()乘醉()骤雨() 凝噎() 暮霭()今宵()那堪()

2、填空

(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

(2)词牌和标题: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 、、、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代表作家有、等)和 (代表作家有、等)。

(4)柳永(约987—约1053),词人。原名,字,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3、阅读《望海潮》,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2)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5)“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6)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4、阅读《雨霖铃》,回答以下问题:

1)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2)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六句写了什么内容?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 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柳永词

柳永词集

柳永词两首

柳永的词特点

柳永词雨霖铃教案

《卜算子漫》柳永词作鉴赏

柳永与李清照词的异同

论柳永词的开拓意义

望海潮柳永词作鉴赏

柳永

柳永词的雅和俗(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柳永词的雅和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