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小石潭记考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快起床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小石潭记考点(共含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快起床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小石潭记考点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小石潭记考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小石潭记考点

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有《黔之驴》《捕蛇者说》。

二、虚词:

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B、全石以为底(用)C、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

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

三、一词多义:

1、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

2、见:A、下见小潭(通现,现出)B、明灭可见(看见)

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6、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7、道:A、伐竹取道(道路)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8、居:A、不可久居(停留)B、居十日(过)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四、词类活用:

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喜欢的意思)

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

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

五、内容理解:

1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2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3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Ⅰ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Ⅱ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4、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写直接描写潭水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侧面描写潭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本文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7、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再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本题也可作为赏析文中写法的精妙之处。)

8、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中嬉戏,活泼可爱,心亦乐;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人,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联想到遭受谪贬的不平待遇,引发内心的忧伤和愤闷,就离开。(用《岳阳楼记》里的话即以物喜,以己悲)

9、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如开头用闻、伐、取、见、等格外准确的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10、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1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答: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1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14、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定点特写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比喻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篇2:中考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重点篇目考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重点篇目考点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①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篇3: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左右,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8.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平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19.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20.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21.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22.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23.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左右,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8.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平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19.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20.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21.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22.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23.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篇4: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狼》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狼》

【例题参考】

例题一、下列各句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场主积薪其中(麦场)B、一狼洞其中(柴堆)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D、屠自后断其股(狼)

解析:文言文中常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上述加点的“其”字虽均为代词,但它所指代的对象却并非完全相同,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其中,A、B、D都是正确的,而C句若补完整应为:(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根据具体语境来看,这里的“其”应指代“屠户”。

参考答案:C

例题二、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

解析:要判断主人公是谁,必须先把握文章的主旨。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即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将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可见作者写本文正是为了讽刺狼。在叙事过程中,文章也是以狼为主导来进行,并以狼最终自取灭亡来结束的。由此可见,在本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参考答案: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窘()苫蔽()()奔倚()数刀毙之()()隧()入尻()尾chí()担持刀dāndān()()相向目似míng()意xiá()甚狼亦xiá()矣假miè()

二、填空。

1、《狼》的作者(),()朝著名文学家,初一年时我们曾学过其文章,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名,“志异”的意思是()。

3、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4、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惧狼→()→()

三、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④又数刀毙之()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3)止:①一狼得骨止()

②盖以诱敌()②止增笑耳()

(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

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②狼不敢前()

四、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训练二

一、阅读课文1、2、3段,完成文后问题。

1、联系全文,段⑴是故事的(),主要写();段⑵⑶是故事的(),主要写()。

2、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翻译下列句子。

⑴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⑶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4、“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

5、“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篇5: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观沧海》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

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

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主题思想】

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

乐观的精神。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3.本文的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4.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曹操的诗都是以慷慨悲壮见称,那么《观沧海》是不是呢?若不是,请用四个字表达。

《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从作者写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篇6: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岳阳楼记》考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岳阳楼记》考点

一、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浩浩汤汤(shāng)霏霏(fēi)樯倾楫摧(qiáng,jí)朝晖夕阴(huī)

骚人(sāo)冥冥(míng)隐曜(yào)岸芷汀兰(zhǐ,tīng)

宠辱偕忘(xié)谪守(zhé)淫雨(yín)属于作文(zhǔ)

三、解释:

1.谪守巴陵郡(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2.越明年(越:及、到)

3.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4.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就)

5.增其旧制(增:扩大;制:规模)6.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7.予观夫巴陵胜状(观:看)8.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9.朝晖夕阴(晖:日光)10.岳阳楼之大观(观:景象)

11.前人之述备矣(备:详尽)12.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3.南极潇湘(极:尽)14.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5.若夫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16.骚人(诗人)

17.连月不开(开:放晴)18.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19.山岳潜形(形:形体)20.薄暮冥冥(薄:迫近)

2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22.春和景明(日光)

23.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24.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25.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26.沙鸥翔集(集:鸟停息在树上)

27.岸芷汀兰(芷:香草的一种)28.郁郁青青(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29.长烟一空(一:全)30.静影沉璧(璧:圆形的玉)

31.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32.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

33.尝求古仁人(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34.把酒临风(把:持、执)35.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也许)

36.不以物喜(以:因为)37.居庙堂之高(庙堂:朝廷)

3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38.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归:归依)

四、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翻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

翻译: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翻译: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翻译: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9.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用原文填空:

1.点明主旨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问答:

1、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规劝藤子京(应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表达自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期末考点复习

文言文小石潭记翻译原文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

《小石潭记》复习重点精解

中考阅读题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中考练习题答案

改写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思考题

小石潭记朗诵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小石潭记考点(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小石潭记考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