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共含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毛绒短腿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大气与天气、气候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
②水汽
③尘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气温直接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对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集中;天气和气候变化明显。
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增加(臭氧层);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少(最佳航空飞行层)
3、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①防弹衣:
②遮阳伞: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成份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散射;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
③保温被:大气逆辐射使夜间的气温不会太低
4、热力环流
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造成的,全球气压带、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6、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7、气旋和反气旋
气压 | 中心气流 运动 | 水平方向气流运动 | 对天气的影响 | |
气旋 (台风) | 低气压区 | 上升 | 北半球:逆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 多阴雨天 |
南半球:顺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 ||||
反气旋 (寒潮) | 高气压区 | 下降 | 北半球:顺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 晴朗、干燥 |
南半球:逆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
8、锋面
类型 | 概念 | 锋面过境是的天气 | 锋面过境后的天气 | 分布 |
冷锋 | 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运动 | 大风、降温、雨雪 | 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 北方秋冬季节 |
暖锋 | 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运动 | 连续性降水 | 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 | |
准静止锋 (梅雨) | 冷暖空气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 | 阴雨连绵、闷热潮湿 | 6、7月份江淮地区 |
9、季风气候
10、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11、全球1月、7月等温线的分布
1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
7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
12、全球变暖、城市热岛、臭氧洞和酸雨
原因 | 影响 | 措施 | |
全球 变暖 | 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②森林火灾③植被被破坏④人口增长等 |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②城市排污系统失效③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增加,土壤盐碱化④全球大气环流异常⑤霍乱等疾病增加 | ①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而由差别的责任④控制人口增长 |
城市 热岛 | ①人为排放热量②城市温室气体多③不易散热④通风不良⑤缺少绿地 | ①夏季更炎热,影响工作效率②诱发中暑的疾病③加剧大气污染④导致城市雨岛 | ①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②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
臭 氧 洞 | ①太阳活动②人类使用佛里昂,消耗平流层中的臭氧 | ①引起全球气候异常②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③引起光化学烟雾,加剧大气污染④加剧橡胶制品的老化,燃料褪色 | ①研发佛里昂的替代产品 |
酸雨 | 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SO2等酸性气体 | ①森林枯死②土壤酸化③淡水生物死亡④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 ①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在煤炭的使用过程中采用烟气净化等技术③加强国际合作 |
地理学习中的思维转换问题
一、东风何处寻
初中和高一学习地理时,纷繁复杂的铁路线,形状各异的岛国,让人眼花缭乱。加之自己并不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对要素的分析,只是硬性地背诵,这种机械而短暂的记忆也凝滞了自己的思维,使学习始终停留在“听听全懂,做做全错”的怪圈中,对地理的印象同历史政治别无二致。面对习题,尤其是遇到那种问“为什么”的材料解析题,只能尴尬的面对“答得很充分,分拿得很可怜”的窘境。
其实,地理学习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知识的综合应用。我渐渐认识到,它既需要记忆和积累,又需要一种观念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组织。地理学习的大方向是“面向实际,解决问题”,就像前面所说的,“借东风,沙场克敌”方是目的。
二、夯实基础,才能“有风可借”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处在基础地位,学好了这两个部分才可以有坚实的立足点。“定位”是前提,很多题目或给出经纬网,或给出地形图,或描述区域特征,必须在分析题目时就要解决。如果在第一步走错,就满盘皆输。区域地理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去掌握:
1.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大多繁琐杂乱,容易遗忘。但是千万不能割裂这些要素间的联系,因为这是巧背的关键。哪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谁和谁相互影响,心中要做到清楚明白。此外,区域地理学习正是培养地理兴趣的好时机。建议每次课前由同学准备该区域的时事热点或风土人情的“导引”,突破陈旧知识的束缚,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2.以图为纲“图”是地理的灵魂,将地理变得灵活而丰富多彩。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应把每个区域的图多临摹几遍,在“描”的过程中,熟悉领土的形状,掌握重要的海湾半岛及各类地形区,包括山脉与河流的走向“。画”和“看”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把死记硬背变成一种经历性记忆,才不会出现遗忘与空白。同时,要时刻注意重要经纬线穿过哪些地形区和行政区域,地形区域城市河流的相对位置等,因为这里很容易出现“有印象但敲不准”。轮廓图画完后,应该开始向上叠加气候类型。先根据纬度与海陆关系等依照规律自己试着画,再对照原图来观察不同之处,分析特例找出原因,必将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飞跃。就这样一层一层的将地理信息与要素向原图上叠加,不断地观察对比,头脑中自然会形成清晰的心理地图。
此外,在重新读图的过程中,要遵循全面地看,重点地看,对比着看,沿着线索看(如河流,铁路线,山脉),方能不重复,不遗漏,不淡忘。有了区域地理知识作为基础,相信我们就可以和孔明先生一样,足不出户而胸怀天下事了。
三、分析规律,方知“何时起东风”
“地理”,就是立足于“地”,重在讲“理”。如果说区域地理是一种稍显被动的认知过程,那么自然地理就是主动的探索过程。“借风”能否成功,关键在此。
在学习中,不单要把握规律,更要把握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不单要牢记公式,更要明白“为什么”;不单要记住现象,更要抓住原因。地理题目千变万化,要有追根溯源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自然地理需要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建立这类思维也有两个基本要素:
1.原理模型的建立所谓基础模型,就是对基本原理的把握,比如天球模型,正午太阳高度角递变原理,板块漂移学说等等。这些东西很粗略,但是也是解题最为重要的依据“,追根溯源”的根和源。
2.一定量的习题对于自然地理来说,一定量的习题是极有必要的。题型要多而全,自己要善于总结,不能把时间浪费在同一类题上。在解题时一定要敢想敢试,不能依赖看答案,要学会独立解题。往届高考题要仔细看讲解,可以学到重要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寻找切入点,摘取有用信息,能够让我们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同时,这些习题极富挑战性和趣味性,这也恰恰是地理的难度与魅力所在。自然地理是对区域地理的高度概括,也是人文地理解题的重要手段,因此一定要多下功夫,以不变应万变,透彻清晰,融会贯通。
四、实战演练,必将“风助火威,势不可挡”
人文地理是地理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尤其近几年命题的比重在加大,面向实际的特点是它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借来的东风是要服务于沙场的,而人类生存发展的历程就是一场战役。自然和社会的结合点,水平的体现,考察的重点就是统筹规划能力。
这一部分切忌硬性记忆,就算是教材上明显写出了原因也要再咀嚼,明确如何归纳,从哪些方面去归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从教材的“案例探究”
学习思维方法,而不是写一个我们学一个。
人文地理的习题是综合性最强的。清晰缜密的思路与思维方式的转换都是不容易培养的。这里,我建议大家试着“站在出题者的高度考虑问题”。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被动,不认真思考问题,同一个模式生搬硬套“,大水漫灌”式答题法,答非所问,好比粗放型农业一般。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劣势,不够主动与细致,缺乏基本的答题思路。一要先冷静地分析,清晰地找到切入点;二是要从全面地考虑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内因到外因,最终还原为书上的基础知识;还有就是规范化答题,力求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一定要多练多想多总结,举一反三,活跃思维。
总而言之“,立足基础,追根溯源,处变不惊,运用自如”,这是我在地理学习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如果说高考是一场兵家必争的战役,只希望我在地理学习方面的一些心得能在秣马厉兵之时给大家一些启迪与帮助。相信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小诸葛,必将万事俱备,东风召之即来!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带气候分为两种:
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