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近体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闯祸大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语文 -近体诗(共含12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闯祸大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文 -近体诗

篇1:语文 -近体诗

语文 -近体诗六首

近体诗六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②学习《越中览古》。

A、试回想以前学习的.绝句,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而这首诗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 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句间的停顿宜短一结。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B、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试述作者选取的两个镜头。

明确:李白选取的不是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③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B、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整体感知了三首诗的内容,初步理解了三首诗的意境,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练习一的诵读提示,熟练背诵三首诗。

2、思考讨论练习二中的第1题及练习三。

篇2:语文 -近体诗

语文 -近体诗八首

.教案示例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品味法

媒体设计: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仕途较为顺利,官居高位,却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体现其诗风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二、鉴赏品味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

(1)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体会律诗的音韵美。

(2)结合本诗谈谈律诗的特点。

提示:学生自读课前知识段落,掌握理解律诗相关知识,然后与本诗比照,谈谈本诗有几联,如何押韵,哪里对仗等等。

3.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1)找出最喜欢(你认为最美)的一联,给大家描述一番。

提示:注意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等。

举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动静结合、色调清淡的很美的画。皎洁的月亮把清晖洒向松林,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发出极轻微的声音,仿佛它也不忍心破坏这诗一般宁静和谐……

(2) 如何理解本诗主旨?

明确:尾联已表明心迹―即使芳草衰败了,这里依然有美好的景色,是王孙隐居的理想境地。另外,我们从前三联诗人对空山秋景的美好描绘中也能品味出诗人心志。

三、延伸阅读

提示:显示王维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鉴赏。

四、布置作业

1. 诵记本诗。

2. 课外阅读王维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写写读后感,比如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

山 居 秋 暝

雨后空山→王孙可留

景       情

(清淡宁静)(淡泊出世)

.教案点评:

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鉴赏王维同主题及特色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语文教案-近体诗八首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近体诗

近体诗六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

篇4:《近体诗》

《山居秋螟》

《越中览古》《登高》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 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

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解说:此是关键句,如不讲清楚,会影响学生对全诗内容的理解,此句明了了,全诗的内容也便明了了。)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解说:诗言志。每首诗都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志趣,而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全诗的主旨,也就明确了诗人摹物状形的目的。)

②学习《越中览古》。

A.试回想以前学习的绝句,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而这首诗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解说:学生在诵读这首诗的时候,可能已隐约觉察出此绝句与以往绝句的不同,只是还未明确,教师一点拨,他们马上就会恍然大悟,使学生宝贵的模糊意识得到印证。)

B.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试述作者选取的两个镜头。

明确:李白选取的不是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解说:学生明确了这两个镜头,为更好地理解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作了铺垫。)

③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解说:欣赏诗歌,主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读出诗歌的音韵之美,也有助于进一步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B.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整体感知了三首诗的内容,初步理解了三首诗的意境,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解说:认识事物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接触一首陌生的诗歌,头脑里总能有些感性的认识,先把学生自然产生的这些认识明晰起来,就为深入鉴赏诗歌打下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练习一的诵读提示,熟练背诵三首诗。

2.思考讨论练习二中的第1题及练习三。

3.找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细细品读,与《越中览古》作一比较。

《近体诗八首》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近体诗

教案示例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品味法

媒体设计: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仕途较为顺利,官居高位,却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体现其诗风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二、鉴赏品味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

(1)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体会律诗的音韵美。

(2)结合本诗谈谈律诗的特点。

提示:学生自读课前知识段落,掌握理解律诗相关知识,然后与本诗比照,谈谈本诗有几联,如何押韵,哪里对仗等等。

3.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1)找出最喜欢(你认为最美)的一联,给大家描述一番。

提示:注意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等。

举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动静结合、色调清淡的很美的画。皎洁的月亮把清晖洒向松林,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发出极轻微的声音,仿佛它也不忍心破坏这诗一般宁静和谐……

(2) 如何理解本诗主旨?

明确:尾联已表明心迹―即使芳草衰败了,这里依然有美好的景色,是王孙隐居的理想境地。另外,我们从前三联诗人对空山秋景的美好描绘中也能品味出诗人心志。

三、延伸阅读

提示:显示王维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鉴赏。

四、布置作业

1. 诵记本诗。

2. 课外阅读王维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写写读后感,比如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

山 居 秋 暝

雨后空山→王孙可留

景       情

(清淡宁静)(淡泊出世)

教案点评:

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鉴赏王维同主题及特色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篇6:《近体诗》

《山居秋螟》

《越中览古》《登高》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 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

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解说:此是关键句,如不讲清楚,会影响学生对全诗内容的理解,此句明了了,全诗的内容也便明了了。)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解说:诗言志。每首诗都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志趣,而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全诗的.主旨,也就明确了诗人摹物状形的目的。)

②学习《越中览古》。

A.试回想以前学习的绝句,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而这首诗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解说:学生在诵读这首诗的时候,可能已隐约觉察出此绝句与以往绝句的不同,只是还未明确,教师一点拨,他们马上就会恍然大悟,使学生宝贵的模糊意识得到印证。)

B.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试述作者选取的两个镜头。

明确:李白选取的不是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解说:学生明确了这两个镜头,为更好地理解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作了铺垫。)

③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

篇7:近体诗

近体诗六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4] [5] [6] [7] [8]

篇8:近体诗

关于近体诗七首

【题记】年终岁末,吾校召开年终总结大会,一改常规:校长制作VCR并撰写解说词,由四位女行政当主持人,由几位老师对各线工作回顾总结,由我代表全体老师对学校行政进行点评。真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我校行政三男六女好像三片绿叶衬托着六朵金花,我对六朵金花点评完后皆赋诗一首咏赞:

《五绝。咏牡丹》

朝晖映牡丹,不愧是花王。引领群芳秀,馨香赛洛阳。

(注:我校校长名朝晖)

《五绝。咏荷》

莲叶迎风碧,香腮映日红。植根污秽内,不肯堕泥中。

《五绝。咏月桂》

嫦娥舒广袖,月桂舞婆娑。月色和香洒,人间聚更多。

《五绝。咏红梅》

疏影随风动,幽香伴月生。能融千里雪,可化百年冰。

《五绝。咏菊》

开在秋风里,常为隐士吟。花残枝更傲,可叹被霜侵。

(注:我校王副书记人到中年、不幸身患绝症、半路隐退,故作此诗怜之。)

《七绝。咏牵牛花》

形如喇叭曰牵牛,银汉迢迢织女愁。隔水相呼人不应,何人为造彩云舟?

(注:我校少先大队辅导员 陈老师兼管红领巾广播站,经常在广播中发通知、作宣传。故以喇叭花作比。校长认为喇叭花太俗气,后改为以兰花作比。)

《五绝。咏兰》

虽无牡丹艳,素雅自芬芳。稳占春光秀,香馨翠叶长。

(作者:沅江市凌云塔学校教师 肖力丰)

篇9:高二语文《近体诗》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近体诗八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

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解说:此是关键句,如不讲清楚,会影响学生对全诗内容的理解,此句明了了,全诗的内容也便明了了。)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解说:诗言志。每首诗都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志趣,而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全诗的主旨,也就明确了诗人摹物状形的目的。)

②学习《越中览古》。

A.试回想以前学习的绝句,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而这首诗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解说:学生在诵读这首诗的时候,可能已隐约觉察出此绝句与以往绝句的不同,只是还未明确,教师一点拨,他们马上就会恍然大悟,使学生宝贵的模糊意识得到印证。)

B.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试述作者选取的两个镜头。

明确:李白选取的不是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

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解说:学生明确了这两个镜头,为更好地理解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作了铺垫。)

③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解说:欣赏诗歌,主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读出诗歌的音韵之美,也有助于进一步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B.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整体感知了三首诗的内容,初步理解了三首诗的意境,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解说:认识事物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接触一首陌生的诗歌,头脑里总能有些感性的认识,先把学生自然产生的这些认识明晰起来,就为深入鉴赏诗歌打下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练习一的诵读提示,熟练背诵三首诗。

2.思考讨论练习二中的第1题及练习三。

3.找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细细品读,与《越中览古》作一比较。

篇10:高二语文近体诗教案

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三百》、《离骚》、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二、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C、王维诗中有画,试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为例,说说他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②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颔联写远望所见。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B、重点讨论情景交融的特点。(略)

三、作业:诵读

《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 第2课时 (总第30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一、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二、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蜀相》大约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

《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这六朝旧都,目睹金陵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于声色游乐,写了《金陵五题》,此为第一首。

《书愤》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2、总体内容把握

《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颈联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石头城》——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愤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看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都城。

三、作业

诵读

《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 第2课时 (总第3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自读点拨

1、《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

2、《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3、重、难点分析

《蜀相》一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诗又分明自祠写起,前四句写武侯祠,为什么呢?这正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诗人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而颂诸葛亮,又是由写武侯祠引入的。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二、自读思考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2、分析《锦瑟》第二联所用典故。

参考答案:1、这一联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

2、上句用《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觉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梦醒,又觉得自己还是庄周。这里以庄周梦蝶的典故表现人生的迷惘和社会的虚幻。下句用了“望帝啼鹃”的典故,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让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这句化用典故,表明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都只有通过哀思缠绵的诗歌抒写出来。

三、作业:课后练习二、三

篇11:近体诗词

春夜静,

月珑玲,

户外高枝喜鹊鸣。

无奈恋网人不寐,

不觉更尽到天明。

篇12:近体诗词

水迢迢,

路遥遥,

寨北江南古道桥。

相思鸿雁捎。

冬萧萧,

夏骄骄,

又是一年春上梢。

月明人悴憔

语文

语文词语

反思语文

语文命题作文

语文 -花园里

语文语法

语文句子成分

语文测试题

语文 -《琵琶行》

语文 -边城

语文 -近体诗(推荐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文 -近体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