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芝士海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
柳永多用赋体,开拓了词的内容.柳永多用“赋”体,进行铺叙,开拓了词的内容.这样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如《望海潮》、《雨霖铃》.
3、确立了词的体段配置模式.
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如《雨霖铃》、《八声甘州》都是如此.
4、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在慢词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词人便是柳永.而且,柳永还发展了词的俚俗性特征,使之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口味,开创了“俚俗词派”.柳永是宋词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正是因为柳永的出现,才使宋词的创作走向更为广阔的道路.他的创作为宋词的发展展示出灿烂的前景.
慢词在词的发展史上是新事物,柳永词的特点,也集中体现在这个“新”字之上.“新”,是“新声”、“新腔”,是新的艺术,新的形式.历代对这一“新”字,有许多记载和精辟的分析、评价.《苕溪渔隐丛话》卷一引《后山诗话》说:“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骨皮从俗,天下咏之.”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说:“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函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说:“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清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说:“慢词盖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少游、山谷辈相继有作,慢词遂盛.”慢词“起仁宗朝”之说有误,但对柳永词的评价大体是得当的.
具体地说,柳永词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形式上有新的创造;内容上有新的开拓;艺术上有新的进展;语言上有新的变化.
1、形式上有新的创造
2、内容上有新的开拓
3.艺术上有新的进展
4、语言上有新的变化
对柳永词的俚俗、直率、大胆,时人几乎持一致的非议态度,因为这与词坛整体“趋雅”的审美倾向完全相违背,与时人的审美期待心理相矛盾.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晏殊的态度十分鲜明.其后,苏轼特意将柳永标举出来,立为反面靶子,努力追求一种不同于柳永的审美风格.
然而,正是这种“俚俗”、“尘下”和“鄙语”,才赋予柳永词以崭新的时代特征;也正是这种“俚俗”,才使得他的词在下层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正如宋翔凤《乐府余论》所说:“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两宋时期,尽管文人阶层对柳永俚俗词加以贬斥,而平民百姓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事实上,文人阶层口头上虽然不断对柳词加以指责,创作实践中却或多或少都要接受其影响.在以后讨论各家创作时就会常常接触到这一话题.
当然,柳词并非全用俚俗的口语入词,根据内容的需要,他还善于提炼书面语言,善于融化前人的诗句入词,使他词的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柳永在词史上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柳永词由于三点原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的喜爱:其一,语言俚俗浅近,易于被接受.《碧鸡漫志》卷二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后山诗话》称柳词“作新乐府,骫骨皮 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徐度在《却扫篇》中说:“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宋翔凤《乐府余论》说:“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柳永词首先被民间下层以及边疆汉文化修养层次较低的少数民族所喜闻乐见是不容置疑的,《避暑录话》卷下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就说明了其受欢迎的普遍程度.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柳词“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即使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和社会上层,虽然口头上和理智上表示反对,现实中也掩饰不住对柳词的喜爱.
仁宗在人前人后的`两套作为,以及晏殊、苏轼等事实上是熟读了柳词却加以贬斥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二,大量创制新调,符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李清照《词论》说: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大得声称于世.”在艺术欣赏方面,人们的审美心理永远是“喜新厌旧”的.最动听迷人、流行一时的乐曲也要逐渐被新兴的音乐所替代,柳永“新声”的出现,正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其三,“艳冶”的话题,迎合了人们的性心理.《艺苑雌黄》说:“柳之《乐章》,人多称之.然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媟之语.”张端义《贵耳集》说:“盖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也.”男女性爱是出自人的自然本性的,因此也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这类题材的作品便受到了无论哪个阶层、哪个时代的读者的普遍欢迎.尤其是宋代都市经济繁荣之后,出现了一个古代的“市民阶层”,他们由中下层官员及家属与仆人、衙门吏卒、商人、手工业者、艺人、城市贫民等等组成,他们在工作闲暇、茶余饭后需要精神调剂,需要娱乐享受,而这个阶层平日最大最多的娱乐方式就是赤裸裸地谈论“性”话题.柳永词因此深得他们的喜爱,趋之若鹜.
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要尊重前人的遗产,也要一片真诚地对待新事物.”柳永正是这样做的.他全面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传统并直接继承唐、五代词的创作经验,其中,他接受“花间”词人,特别是接受韦庄和李煜的影响更为明显.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说:“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抑亦其次.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这里所说,虽然是指柳永的小令,但其率直真切,以抒情见长的特点却是贯穿于柳词整个创作之中的.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却是柳永能一片真诚地对待新事物.柳永长期生活于歌伎舞女之间,他一面继承敦煌曲子词的传统,一面从民间的“新声”中汲取丰富营养,从而在形式、内容、手法以及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并由此而获得很高声誉.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也集中体现在这两个方面:慢词形式的大量创制和运用,从而使其成熟并得到推广,成为两宋词坛的主要创作形式;民间文学与语言的汲取,以及俚俗词派的创立.在词史上,作品在当时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除柳永以外,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了.而且,柳永词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当时就传播到西夏、高丽,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柳永以毕生精力从事词的创作,在词的创作上,他是个全才.他既有创意之才,又有创调之才,在创意与创调两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后代词人几乎没有不在这两方面接受他的影响的.很明显,如果没有柳永的出现,词的创作还很难摆脱小令的影响.正是因为柳永大量填写慢词并取得很大成功,“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盛”(宋翔凤《乐府余论》).这说明,象苏轼这样的大词人和秦观这样的“婉约之宗”,也都是在柳永的影响下大量从事慢词写作的.周邦彦受柳永的影响更为明显.《柯亭词论》说:“周词渊源,全自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法.”不过,在接受柳永的影响方面,各有不同,有的在创意方面接受的多些,有的在创调方面接受的多些.而在创意、创调两个方面同时接受柳永影响的词人就很少了.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创作,把词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他在创调方面却没有象柳永那样做出大的贡献.又如周邦彦,他在词调、词律的规范化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创意方面的进展却微乎其微.可见,在中国词史上能够象柳永那样在创意与创调两个方面同时作出贡献的词人,在北宋以后的词坛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了.王灼承认柳永词“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
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
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
柳永多用赋体,开拓了词的内容.柳永多用“赋”体,进行铺叙,开拓了词的内容.这样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
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如《望海潮》、《雨霖铃》.
3、确立了词的体段配置模式.
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
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
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如《雨霖铃》、《八声甘州》都是如此.
4、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
“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评价
柳永是一位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词人,他曾对词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的词当年曾普遍到“上入宫廷,下入田舍”的地步,这一点怕是没有其他的词人能与之相比!当然,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的词就内容而言,不属于“主旋律”,但是,人们除了欣赏主旋律的'作品外,也还需要欣赏些别的吧!他写都市生活的词,有如词中的风俗画,是《清明上河图》在词中的再现;他的花前月下词,其中有着浓浓的真情实意;他的羁旅行役词,极富艺术性,那浓浓的乡愁、那离情别恨,感染了、倾倒了多少代人!他的词跨越时空,流传至今,柳永是“永”久的,是不朽的!
温庭筠,卒于870年,享年约58岁,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市)。温庭筠的祖父塭彦博在唐初曽官至宰相,他出生于高门富贵之家。温庭筠精通音乐,不论什么琴类、笛类乐噐都可即兴演奏,谓之“有丝即弹,有孔即吹”,无论乐器好坏,无不成调。他才思敏捷,,每次入试,按官韵作诗,八叉手而八韵成,时人又称他为“温八叉”。与当时的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或“李温”。留世著作有《温庭筠诗集》、和《金荃集》。
温庭筠早李商隐一年出生,他擅長较多,尤具音乐天赋,生活放荡,赌博嗜酒,沉迷酒色,又恃才傲物,所以一生应進士不及第,他作诗讽刺宰相令狐淘,讥讽他无学,所以他仕途不得志,最大官曾任国子助教和方城尉,时间也不長,因终身困顿,致使他因前途无望而生活放荡不羁。
温庭筠的诗,成就上不如李商隐,《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作品59首。但是他是唐代最有成就的词人,虽然在他之前早有人作词,但专为发展這种長短句便于歌妓们呤唱的新体作品,使之代表一个时期的文体,這是温庭筠的功绩。他的词集名《金荃集》,多是艳词,表现晩唐统治阶层从皇帝到各州县官员们腐朽沒落的生活和崇尚奢糜濒临崩溃的晚唐社会景象。宫体艳词经温庭筠由词的形式表现出來,是符合晩唐境况的。
唐诗到了晚唐,已经无法阻止它的分化了,按照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文学发展到一定时期,总有几个代表人物出现,一个是旧传统的结束者,一个是新趋势的发扬者。在晚唐,李商隐、杜牧是旧传统的结束者,温庭筠是新趋势的推动者,我们称温庭筠为词的创始人不为过。
诗的发展和进化从未停止过,东汉建安时期,曹植开始发起五言古诗声律化运动,直到南朝和初唐,诗的声律化始终在进行中。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完成了這个运动,近体诗的律诗从此定型。杜甫说:“老來渐於诗律细”,说明诗人要经过長期历练,才能把握写律诗的真諦。所以古诗变成律诗,前后经历五百年左右时间。诗到中唐,诗的所有境界都被众多诗人开辟了,到晚唐时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主政,政权被分割成碎块,士人在這样的环境中已无出路,晚唐诗风像政治萧条一样萧条起來,所以温庭筠的音乐天赋此时有了用武之地。
词起源于南朝的陈朝,陈朝末代皇帝陈叔宝就作过《玉树后庭花》词》,此词一直唱到晩唐,杜牧的《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句可以作证。南唐诗风属于颓废派,于南朝士大夫醉生梦死的腐败生活相关,用词华丽而多淫穈,无非是“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月之状”的作品。此风沿袭至初唐。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更替证明一个朝代的衰亡都是因为皇帝昏庸无能,官场腐败引起社会风气不正,道徳沦丧,世风日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心思变,而新兴文体也就在此时蕴育而出。
唐时歌妓唱歌,多用五七言绝句,呤唱时配乐加和声,但和声词有長短,后來为倚声而改五七言中一句或两句为長短句,与曲合拍,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叫词的新诗体,唐文人士大夫又称词为“诗余”,亦是为维护正宗律诗之称呼而已。唐时为官的文人家中皆蓄养歌妓,盛唐李白晚年尚有歌妓金陵子和歌奴丹砂等人陪同,杜甫是那样穷困,晩年也有一小妾相随,其余士大夫家中通常有一、二十个歌妓,大官宦之家甚至家妓成群。他
们留连于声色歌舞之中寻找快乐。而這些歌妓都需要新歌词以博名宠,白居易诗:“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這就是证明。晩唐时期,从皇帝、宦官、到各州县有大量官妓,士大夫蓄奴成风,穷如柳宗元,也养一个歌妓。這些歌妓就是新歌体词的传播者,也是创造者。温庭筠長年和歌妓生活在一起,由于他音乐专長,使他成为词的重要创始人和发扬光大者。配合歌舞的`音乐自然要長短曲折,五七言绝句必须有所变动,才合歌舞,所以诗变成词是歌舞促成的。
晩唐至上而下官场纵情声色歌舞,也是从盛唐遗传的,杜甫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例证。韩愈感春诗:“娇童为我歌,哀响跨筝笛;艳姬蹋筵舞,清眸刺剑戟”更贴切描绘了唐时士大夫文人阶层的声色歌舞生活。在温庭筠的带头推动下,很多晩唐诗人向他学习。
词从文人开始作者当所李白较早,全唐诗录李白词十四首,其中的《菩萨蛮》、《忆秦娥》显然是后人伪託,但是《清平乐》、《清平调》無疑是李白所作。晩唐官员文人们过着腐化没落生活,而温庭筠写作很多艳词是反映当时生活情景的揭露,风花雪月,闺情闺怨,伤春悲秋等词句也反衬出晩唐即将衰亡的情景,因此,我们不能妄评温庭筠是“浪子”,是“颓废文人”。
唐末战乱四起,唐士人多数逃往四川成都辟难,投靠王建。王建全部接纳收容,提供足够的物资享受,使他们继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使唐末风气原样能够保存在前蜀国。前蜀国灭亡后,孟知祥建立后蜀国,后蜀词人赵崇祚编《花间集》十卷,收录自温庭筠以下凡十八人词作品在卷。《花间集》为最古的词总集,這一派的作者称“花间派》,始袓就是温庭筠。欧阳炯作序说:“綺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箋,文抽丽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绝之辞,用助娇嬈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謂秀而不实?”所说证明花间派词就是南朝宫体的变形。温庭筠是发扬光大者之首。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
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唯《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现在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
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柳永对于宋词的主要贡献可概括为两点,即“屯田蹊径”和“柳氏家法”,具体的表现如下:
一、变旧声为新声: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得慢词和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扩大,相应的扩大了词的内容含量,也 增强了词的表现功能。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可以说“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二、变雅为俗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在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a) 在题材上,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首先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其次表现了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和忧愁,如他的《满江红》;再次,表现了北宋繁荣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如他的《望海潮》;最有他还工于对于羁旅行役内容的描写。
b) 在语言表达上,大胆革新,充分利用日常口语和俚语,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直接与人对话,诉说时使读者与听者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接受
三、以赋为词
1, 善于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从景入事,因事牵情,情因
景系,情景交融。柳永使用慢词,将“敷陈其事而直言
之”的赋法移植入词,铺陈描绘事情的'发生,发展的场
面和过程,以及人的情感心态的变化。
2, 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
特的结构方式,即从自我思念对方到对方思念自我的多
重空间结构。
3, 与铺陈相配合,柳永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
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
综上所述,柳永的词作对后世的影响柳永词的贡献甚大,一方面后人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他们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手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词的一代新风。
柳永的贡献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17题(13分)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与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深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有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贴,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主人的姓名也没有。凡艺术的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的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艺术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材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的基本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材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世界之上的更新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期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而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15.根据第一段内容,回答问题(5分)
①开头说“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这里的“里程碑式的”是什么意思?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出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从第一段划横线句子的意思看,柳永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作品样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第二段内容,回答问题(6分)
①柳永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的,从文中找出两个例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再次证明成才成事的辩证道理”,这里的“辩证道理”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7.述评最后说“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这里的“殊荣”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15.①开创性(“前所未有”或“创造性”均可)表现在:形式上、内容上和艺术上②市民文学(“市井文学”或“市民通俗文学”)
16.①例证(1)柳永曾发过牢骚(2)柳永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 ②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
17.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
★ 温庭筠对词的贡献
★ 柳永
★ 贡献近义词
★ 少年游柳永
★ 蝶恋花 柳永
★ 柳永原名
★ 柳永诗词
★ 柳永词
★ 柳永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