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立地方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初探(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四叔的小肚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摘要] 本文浅述了地方志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根据地方志的特点开发、建设数据库的问题。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有效地开发、利用地方志中的文献信息资源,把原书本式的地方志建设成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码式文献(即电子版地方志),这将极大地提高人们对地方志的利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
1 地方志在社会主义双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志书看作是资治致用之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地方志的编纂工作,自80年代以来,全国各省都成立了修志机构,有10多万人投入了修志。编纂社会主义时期第一代新方志,湖南是全国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当前成果较多的省份之一。洋洋3000万余言的《湖南省志》的84部分志已出版发行56部;各地编纂的地市县志已出版发行141部。这一代新方志的出版,是湖南省自清康熙三年湖广分省以来最浩繁的文化建设工程,也是一项实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的系统工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地方志作为一种资料性著述,已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发挥了有益的作用。新方志是经过考证,能反映地方社会科学、文化、经济、人文地理、物产、矿业等多方面的系统性资料,这些资料可供自然科学工作者进行教学和科研之用。我国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都得益于地方志资料。当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帧将方志中有关植物分布、花开花落的变化、大河冰冻的记载收集在一起,找出了物候变化的规律,写成了著名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可以说,在为有关科学研究提供资料方面,地方志是一座内容丰富的文献宝库,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地方志可以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实行正确领导提供借鉴。
2 如何建设计算机地方志数据库
湖南地方志经过十几年的编纂、出版、绝大部分已出齐,只有少数地方志因资金或其他方面的困难亟待出版。为实现地方志资源共享,我们应该重视地方志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文献工作自动化的基础,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只有先建立相关文献的数据库,才有可能实现各项工作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并通过计算机和数据库高效、全面、系统地揭示相关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系统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建设一个全面的、便于大众使用的计算机地方志数据库系统(电子版地方志),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全文数据库,即包括书名、篇名、关键词、正文、人名、地名、年代、参考文献等数据的数据库,另外还有诸如图像、语言(音乐)等数据库。在现代社会,作为参考指示性的书目信息已不能满足读者多层次的信息需求,而全文数据库有其他类型数据库不具备的优点:①读者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检索直接得到全文;②时差为零,能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提供资料服务;③避免了二次加工人为的差错。如:手工摘录出现的抄写错误等。同时,它还能根据用户的需要编制二、三次文献或索引书目等高质量的信息;④便于方志的修改和增补。
2.2编制多种索引,满足用户多途径检索的要求
索引是读者利用地方志数据库的入口,因此、索引的编制应以科学为根据,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索引与全文数据库中的有关条目链接要科学,便于用户从学科分类、主题等途径查找。建立多个检索口,还可以模糊检索的方式,使查找、利用资料更准确、更快捷和便利。为此,我认为计算机地方志数据库系统应设置以下几个方面的索引系统:
关键词索引:从地方志标题、章节和内容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并能运用概念组配方式,提示文献内容特征。该索引是检索地方志文献信息的重要手段。
分类索引:类目的索引以科学分类为依据。同时,还应照顾到志书本身的特征,并以地方志专业志、篇目分类作参考。
人名索引:以地方志中人名为检索途径,查找与人名有关的内容。
地名索引:以地方志中所涉及到的`地名为检索途径查找相应的文献内容。
条目索引:以地方志各分册的篇目为依据编排,只要键入分册名和篇名,即可阅读该分册或指定篇目的全文数据。
3 系统开发前后应做的工作
系统的开发不可能一气呵成,系统开发前要做好人员的配备和数据的基础准备工作,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注重数据库的质量并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系统开发后还应注意产品的应用和宣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人员的要求:地方志信息数据开发研制工作应选派具有图书馆业务知识的专业计算机人员和图书馆业务骨干参加,这样才能使系统的研制工作顺利地开展。
3.2加强数据库的质量建设: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数据录入时要力求准确,宁繁勿简,责任到人,建立严格的定期检查制度,保证数据库建设的质量。
3.3重视用户教育:系统开发成功后,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用户培训方能达到开发者的目的,因此向用户普及数据库知识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应编制用户使用手册。
3.4利用数据库产品加强对其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
3.5时间的要求:全文数据库的建立,目前从各个省图书馆来说,技术、力量都有限,并且还有少数地方志将会陆续出版,需要随时进行补充,因此,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3. 6上网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己陆续建成了十大“金”字号的国民经济信息化网络工程,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地方志数据库系统,是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通过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进入全国图书馆网络系统或Internet网。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谁能尽快地将自己的信息上网,谁就能拥有更多的用户。因此,数据库产品形成后,应尽快与本馆计算机系统连接、上网,以扩大其社会影响,为社会所认识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禹舜. 一项为现实服务的文化建设工程――浅谈地方志的社会功能. 湖南日报
2.周士虎. 试论建立大规模的全文数据库.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3)
3.陈子玲.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
〔出处〕 图书馆 (6)
摘 要:本文浅述了地方志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方志的特点开发、建设数据库的问题。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信息传递一瞬万里。为有效地开发、利用地方志中的文献信息资源,把原书本式的地方志建设成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码式文献(即电子版地方志),这将极大地提高人们对地方志的利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
1 地方志在社会主义双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编纂社会主义时期第一代新方志,湖南是全国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当前成果较多的省份之一。洋洋三千万余言的《湖南省志》的84部分志已出版发行53部;各地编纂的113部地市县志已出版发行104部。这一代新方志的出版,是湖南省自清康熙三年湖广分省以来最浩繁的文化建设工程,也是一项实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的系统工程。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志书看作是资治致用之书。“治天下者以史力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地方志的编纂工作,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省都成立了修志机构,有十多万人投入了修志。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地方志作为一种资料性著述,已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发挥了有益的作用。新方志是经过考证,能反映地方社会科学、文化、经济、人文地理、物产、矿业等多方面的系统性资料,这些资料可供自然科学工作者进行教学和科研之用。我国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都得益于地方志资料。当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帧将方志中有关植物分布、花开花落的变化、大河冰冻的记载收集在一起,找出了物候变化的规律,写成了著名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可以说,在为有关科学研究提供资料方面,地方志是一座内容丰富的文献宝库,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地方志可以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实行正确领导提供借鉴,领导者可以从前人成功的事实中得到经验,从前人失败的事实中吸取教训,新方志还能力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供具体教材。地方志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1 由各地、各行业专家撰写,入志史料考证严格,资料翔实可靠;
1.2 按行业或地域分册出版,集中反映其发展的基本情况,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决策、参考、指南等信息咨询作用;
1.3 资料经过整理加工,具有系统化、条理化特点,并体现出规律性的东西;
1.4 提供各种事实、概况和统计数字等动态信息;
1.5 各分册独立出版,内容不交叉重复。
2 如何建设计算机地方志数据库
数据库是控制和处理文献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建设是信息时代文献书目信息存贮和利用的必然要求。它以检索迅速、存取便利、又可以提供远距离传输而赢得社会各界用户的青睐。数据库是文献工作自动化的基础,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只有先建立相关文献的数据库,才有可能实现各项工作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并通过计算机和数据库高效、全面系统地揭示相关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系统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建设一个全面的、便于大众使用的计算机地方志数据库系统(电子版地方志),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全文数据库,即包括书名、篇名、关键词、正文、人名、地名、年代、参考文献等数据的数据库,另外还有诸如图像、语言(音乐)等数据库。在现代社会,作为参考指示性的书目信息已不能满足读者多层次的信息需求,而全文数据库有其他类型数据库不具备的优点:
2.1.1 读者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检索直接得到全文;
2.1.2 时差为零,能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提供资料服务;
2. 1.3避免了二次加工人为的.差错。如:手工摘录出现的抄写错误等。同时,它还能根据用户的需要编制二、三次文献或索引书目等高质量的信息;
2.1.4 便于方志的修改和增补。
2. 2 编制多种索引,满足用户多途径检索的要求。
索引是读者利用地方志数据库的入口,因此,索引的编制应以科学为根据,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索引与全文数据库中的有关条目链接要科学,便于用户从学科分类、主题等途径查找。建立多个检索口。还可以模糊检索的方式,使查找、利用资料更准确、更快捷和便利。为此,我们认为计算机地方志数据库系统应设置以下几个方面的索引系统:
2.2.1 关键词索引:从地方志标题、章节和内容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并能运用概念组配方式。揭示文献内容特征。该索引是检索地方志文献信息的重要手段。
2.2.2 分类索引:类目的索引以科学分类为依据。同时,还应照顾到志书本身的特征
2.2.3 人名索引:以地方志中人名力检索途径,查找与人名有关的内容。
2.2.4 地名索引,以地方志中所涉及到的地名为检索途径查找相应的文献内容。
2.2.5 条目索引:以地方志各分册的篇目为依据编排,只要键入分册名和篇名,即可阅读该分册或指定篇目的全文数据。
3 系统开发前后应做的工作
3.1 对人员的要求:地方志信息数据开发研制工作应选派具图书馆业务知识的专业计算机人员和图书馆业务骨干参加,这样才能使系统的研制工作顺利地开展。
3.2 加强数据库的质量建设: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数据录入时要力求准确,宁繁匆简,责任到人,建立严格的定期检查制度,保证数据库建设的质量。
3.3 重视用户教育:系统开发成功后,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用户培训方能达到开发者的目的,因此向用户普及数据库知识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应编制用户使用手册。
3.4 利用数据库产品加强对其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
3.5 上网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已陆续建成了十大“金”字号的国民经济信息化网络工程,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地方志数据库系统,是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通过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进人全国图书馆网络系统或1nternet网。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谁能尽快地将自己的信息上网,谁就能拥有更多的用户。因此,数据库产品形成后,应尽快与本馆计算机系统连接、上网,以扩大其社会影响,为社会所认识和利用。
电子版地方志比书本式地方志有很大的优势。它有便于检索、快捷方便、便于修订、内容全面等特点。地方志数据库的建设工作量大、时间长,是一个大工程,但有着深远的意义。省图书馆是地方中心图书馆,收集、保存地方文献是其主要职责之一,因此,建设地方志数据库是省图书馆的一项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禹舜,一项为现实服务的文化建设工程――浅谈地方志的社会功能[N].湖南日报
(2)周士虎,试论建立大规模的全文数据库[J].现代图书馆情报技术, (3)。
(3)陈子玲,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
〔出处〕 《河南图书馆》.(6 )
建立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完善教学质量的论文
论文摘要: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在为上级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相关数据、为各级各类的评估检查提供依据、为社会监督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更为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构建一套完整、规范、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必将对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文关键词: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教学质量监控;硬数据;软数据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是反映高校教学工作运行状况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建立校级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并以此为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将更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建立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充分发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功能的作用,既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各级教学工作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又为社会各界了解高校、对高校提出评价和监督开通了渠道。
1.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数据分类及特点
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般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与这两种分析方法对应的数据类型,我们可以用“硬数据”和“软数据”来表述。
“硬数据”一般是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具有统计功能,主要包括数量、名次和比率,如在校学生数、师资队伍情况、学校占地面积、校舍及实验室面积、教学仪器设备的数量及价值、图书馆藏书及体育场馆面积、各项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等。而“软数据”一般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描述,不具有统计功能,主要包括文字,文档,图像信息等。“软数据”在数据库中往往也通过“链接”呈现,如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情况、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及监控情况、各种评估、评价(如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各级各类的听课评价、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评价等)及反馈、各种总结报告、获奖情况等。
“硬数据”的客观性比较强,一般以真实的实物的数量为依据,是对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反映,是办学指标体系中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的主要观测点,无论是高校间或是同一高校不同发展阶段都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是学校“硬实力”的体现。而“软数据”是建立在一定“硬数据”基础上的,反映的是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一般来说,“硬数据”容易检验、测评,统计分析也比较简单,结果呈现也比较清楚明了;而“软数据”由于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数据”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其特色也容易体现,但对其检验和评价比较复杂,且容易受各方主观因素影响,结论往往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软数据”和“硬数据”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软数据”必须建立在一定“硬数据”的基础之上,没有“硬数据”的支撑,“软数据”就失去根基;而“软数据”又对“硬数据”的产生、发展、变化起到巨大的反作用。比如说,学校的办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办学的投入和教学条件的改善,科学合理的决策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2.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的主要作用
建立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并不只是简单地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统计上报材料或应付评估与检查,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高校自身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提供保障;为各级各类的评估提供依据;为上级主管部门决策和社会监督提供信息服务。
(1)为高校自身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提供保障。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立,使高校通过常态化的信息管理,适时地收集、分析和监控各类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地把握自身的教学基本状态。同时,使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制定整改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的累积,提高工作效率,为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为各级各类的评估提供依据。建立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并以此为平台建立起适应于各级各类评估指标体系的教学评估系统,使教学评估工作简单、适时、效率高。如对于上级管理部门的评估,可以直接登录系统对有关数据材料进行检查,并依据系统提供的功能生成各类报表备查和存档;而学校也可使用本系统参照有关评估指标体系及要求,不定期地对自身的办学情况进行比对和测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有效地避免各部门为了评估而评估、为了评估而临时找数据或凑数据,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使评估工作常态化,评估工作的效度和信度也得以提高。
(3)为上级主管部门决策和社会监督提供信息服务。利用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的统计分析和报表生成功能,在学校按照要求将数据填报提交后,上级主管部门可随时查询审核,并利用系统数据开展对比、分析和预测,提高教育科学决策水平。同时,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的部分数据将向社会公众公布,通过查询各高校的办学条件、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数据,使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各高校的办学情况,实现对高校教学工作的监督。从而增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自觉性。
二、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基本要求
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内容,既要考虑到与教育部的“高基表”的对接,也要考虑到与各类评估指标体系相对应,更要考虑到本校的实际情况与本校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相适应,真正满足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其数据库的内容,既要有宏观的统计分析和判断,又要有微观的数据处理和报表形成;既要有“硬数据”,也要反映“软数据”。
1.与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相衔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于2007年底着手开始建设“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研制工作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承担。2011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了新出台的“本科院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培训材料”:《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用户手册》、《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表格》和《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数据项内涵说明》。从如上表中所列的数据项来看,全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内容,较之以前变得更加丰富和全面。因此,作为校级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应与国家层面的数据库系统相衔接,以方便数据及各种报表的链接、上报。 2.与各类评估指标体系相对应
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研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高校教学工作评价服务,因此,数据库的各项指标的确立,应根据各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参考各级各类教学工作评价的数据要求,如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水平评估、专业评估及学校内部的院系教学评估等。在实现与上级评价指标体系相一致的同时,更能满足学校自身日常的教学评估及质量监控的需要。
3.以本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依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高校都在加紧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校园,把各种原来相对独立的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有机地整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网络数据资源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设,就应该以此为依托,提取相关的数字及信息资源,或直接成为数字化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数据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功能、有效地避免数据的冗余、冲突和矛盾,保证数据的准确度、提高工作效率。
三、发挥状态数据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
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而校级教学状态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也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评价和反馈,就可反映出学校教学投入的多少、教学条件的优劣、教学管理的规范与否、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构建一套完整、规范、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必将对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教学基本信息的采集过程就是对学校教学条件的摸底过程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的采集,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基础,不同的数据类型采集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硬数据”,如办学基本条件、在校生人数、师资队伍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等信息,其数据来源相对直接和单一,主要是从相应的管理部门获取。而“软数据”的收集就相对复杂了,如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学校多年办学理念的结晶,凝聚了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心血和智慧,需要反复的提炼和概括才形成的;再如,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需通过各种教学评比、讲课比赛、学生评教以及各级各类听课和检查等来获取;还有,毕业生基本情况,也要通过问卷调查及走访用人单位等方式来获取。通过采集数据,可使学校上下摸清自己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不断增加投入、改善条件、提升实力。
2.对数据的分析过程就是自我评估过程
通常数据库收集的大都是原始的数据,要使其变得真正有价值,就必须要经过一个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从而找出问题与差距。因此,应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的数据项要求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和观测点的要求,结合本校的教学管理和自评的需要,建立起校级的数据分析和监控系统。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各种规律和问题。同时,可以建立起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机制,设立预警点,分析趋势、查找问题,达到适时监控的目的。
3.对数据的反馈过程就是自我整改和完善的过程
建立校级的基本状态数据库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也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和数据上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并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到学校及其各个部门,以促使学校及各有关单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达到自我完善。因此,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及时反馈,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根本要求;对数据的反馈过程,就是学校自我整改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有收集、有分析、有反馈,才能形成闭环管理,才能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总之,建立校级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必须要与国家层面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结合起来;必须要与教学评估工作结合起来;必须要与本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 建立制度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建立社团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