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英语写作范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evenalicee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术英语写作范文(共含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evenalice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学术英语写作范文

篇1:学术英语写作教程

学术英语写作教程

Unit 1Coherence 1(combining sentences with linking words and phrases to produce a coherent paragraph) Unit 2Coherence 2(using additional sentences to produce a coherent paragraph) Unit 3Structuring information 1(organizing information to indicate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reader) Unit 4Structuring information 2(organizing information to indicate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reader) Unit 5Paragraph structure(ordering paragraphs to produce the most  logical argument) Unit 6Explicitness(making clear precisely what you mean, so that the reader doesn't have to infer )Unit 7Style(selecting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appropriate to academic writing)  Unit 8Collocation and corpora(consulting Cobuild, BNC  and Google  to make writing idiomatic) Unit 9Essay writing(writing outlines, organizing  and proof-reading passagesUnit 10Features of good essays( and some writing samples)

篇2:学术文章写作注意要点

学术文章写作注意要点

1、避免使用反问句、设问句。特别是作者也没有答案的问题。

例如: What's the objective of the information? Is it to make people more confused and astray? I partly agree with the author's contention that the enormous and otiose information sometimes render people lose their way and fail to consider question penetratingly and originally.

在作文的开头就扔出两个问题,然后接下来的陈述却与问题基本毫无干系。作为读者,首先要考虑那两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然后才能往下读。这些在中文里可能会被评作“引人入胜”的好词好句,在英语的论文写作里面,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笔之一。如果你一定要问问题的话,那就改成陈述句式,例如:Whether this issue is right or wrong? 可以改成:It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that……

2、避免集中使用“Be”动词,包括is, are, has been, have been, etc.

即使GRE考题statement里面有很多“Be”动词,你也要避免照抄,因为statement是浅显地告诉你一个idea,而不是向你展示writing。

例如:What is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Some people may say tha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o create a totally academic environment that separates from the outside world, for, they think, this situation allows students to focus on their academic research work without being disturbed by practical concerns. In fact, this suggestion is harmful t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这是某一篇文章的开头。我们现在只是分析语法问题。作者除了要注意不要使用疑问句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总共两三句话,出现4个“Be”动词。这种写法,在英语里面被称作“non-act”的动词。“Be” 仅仅表示一种状态,例如:“I am here”, “you are there”。对于母语者来说,“Be”动词其实就是写在纸上,而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所以应该尽量避免成篇累牍地使用。我们的例子可以改为:

Some people argue tha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lies in its strength in creating a totally academic environment separat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hey think this situation allows students to focus on academic research by excluding outside disturbance from practical concerns. However, this suggestion in fact does harm t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我们可以看到,使用了lie in, exclude, do harm to以后,句子更有色彩了。

3、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单词或者词组。特别是近距离集中在某一两句话里使用。

例如:The author argues that to understand one's own culture, one must know about at least one another culture which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one's own culture. While as I am concerned, I can't agree with the author's assertion.

这一个开头,总共两行字,却连续出现了4个One,3个culture。如果你把这段话大声朗读一下,就会觉得别扭、好笑了。连续使用相同的单词或者词组(包括短句),体现的是作者词汇量匮乏,写作风格较差,遣词造句能力不强。给读者的感觉就是昏昏欲睡。

很容易的我们就可以改正: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knowledge of another distinctly different culture helps us to truly understand our own. However, I disagree with this assertion.

这句话把原来的三句分句合成了并无冗长感觉的一句。精简的同时,也恰当地避免了重复多次使用culture,one的`问题。用了“this assertion”,也避免了在近距离使用两个“author”。

4、避免使用从句套从句的超长句子。

学术性的文章,应当避免追求华丽词藻和句型。作为非母语者,我们在语感上面已经处于劣势。为了避免缺乏语感而造成的很多语法上面、句子结构上面的小失误,我们更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长句。看了很多作者的文章,长句造成的后果通常有:单复数混淆,it、that指代不清,从句两头时态不符,连接介词错误,等等。

例如:Things happened in the past, known as history, is great treasure for us human beings, through and only through studying the past can we gain valuable experience which serves as a means of guiding our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例子中作者用了3处逗号,而事实上,从句间关系并非密不可分。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分成三句话,作者写得安心,读者读得舒心,做到真正的言必达意。

篇3:学术英语博士信

学术英语博士推荐信

To Whom It May Concern:

I take great pleasure in recommending Longgang Wu, one of my favorite students, for admission into your distinguished graduate program i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 have known Mr. Wu 5 years since his freshman year a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t that time, he took the cours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hich I taught mainly for ju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o my surprise, I found he was among the few students in his class who could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my lectures. Moreover, he often posed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during the course. Thus it was natural that I liked discussing with this young man and became familiar with him. The more I knew him, the more I found he was talented a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s you can see, he got excellent scores on the course. In fact, he ranked No.1 on this 27 hours course.

After the course, he was admitted as a Maste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s his research adviser, I direct his research and found his a promising youth radiating with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During the following two years, Mr. Wu worked on a computational theory study of Drag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onic Jet Surface. To make the theory model meet the actual materials, he faced down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building reasonable module of inorganic materials, and

calculation techniques. Working hard and independently, he cracked the problems one by one, and came up with a thesis that was characterized by academic excellence.

In my experience with Mr. Wu, I was impressed with not only his extraordinary intelligence but also his ambitions and persistence. I am sure that Mr. Wu will be an outstanding student in any doctoral program that he may care to eoll in. So I would like to support him firmly in his quest recommendation into account when considering his application. I would greatly appreciate it you decide to accept him as he wishes.

Yours sincerely

Gang Zhao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Lab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篇4:学术英语博士信

To Whom It May Concern:

I take great pleasure in recommending Longgang Wu, one of my favorite students, for admission into your distinguished graduate program i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 have known Mr. Wu 5 years since his freshman year a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t that time, he took the cours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hich I taught mainly for ju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o my surprise, I found he was among the few students in his class who could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my lectures. Moreover, he often posed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during the course. Thus it was natural that I liked discussing with this young man and became familiar with him. The more I knew him, the more I found he was talented a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s you can see, he got excellent scores on the course. In fact, he ranked No.1 on this 27 hours course.

After the course, he was admitted as a Maste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s his research adviser, I direct his research and found his a promising youth radiating with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During the following two years, Mr. Wu worked on a computational theory study of Drag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onic Jet Surface. To make the theory model meet the actual materials, he faced down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building reasonable module of inorganic materials, and

calculation techniques. Working hard and independently, he cracked the problems one by one, and came up with a thesis that was characterized by academic excellence.

In my experience with Mr. Wu, I was impressed with not only his extraordinary intelligence but also his ambitions and persistence. I am sure that Mr. Wu will be an outstanding student in any doctoral program that he may care to eoll in. So I would like to support him firmly in his quest recommendation into account when considering his application. I would greatly appreciate it you decide to accept him as he wishes.

Yours sincerely

Gang Zhao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Lab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篇5:通用学术英语课文翻译

通用学术英语课文翻译

【课文】

How do computer hackers get into computers

It seems like a direct question, but the implications are complex and the answer is not simple. If you answer it casually, then the hacker enters the target computer system using the weakness. But to provide more details, let's start at the beginning.

The word “hacker” is controversial in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Some people say that hackers (open circuit) is a good man, they just push the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and not for any damage (at least not intentionally), and crackers (smash) is really bad.

This argument has little effect, and if it is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discussion, the term “unauthorised user” (UU) is sufficient. The term includes all different types of people, from those involved in organized crime to those who are inside, who break through the authority granted in the system.

Now let's talk about what it means to “get into” the computer. This can mean something stored on a computer system.

Get the processing power of the system, or capture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d between the system. Each attack requires a different skill set, with different vulnerabilities.

So what are “unauthorised users” using? Weaknesses exist in every system, and there are two weaknesses:

Known and unknown. Known weaknesses usually exist because of the need for certain abilities. For example, for a business process, you need different people to use a system, and you have a known weakness: the user. Another example of a known weakness i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through the Internet. In order to have this ability, you have to open a path to the unknown and the untrusted entity. The unknown weakness is what the owner or operator of the system does not know, may be the result of shoddy engineering, or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some of the required capabilities.

By definition, weaknesses can be exploited. These weaknesses can be low-level password protection, or it can be left to the computer to make use of the office visitors. As long as you sit at a receptionist's desk and use his computer to get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more than one technology is being used. Low-level code (for example, the user name “Joe Smith”, the password is “Joe Smith”) is close to the rich resources of a computer: password cracking program can be easily in a few minutes to confirm the word in the dictionary, name, or common phrases. By replacing letters with Numbers, these passwords are more complex. For example, replacing the letter O with 0 does not make the task more complicated. When an unauthorized user USES a valid user name - password combination, the entry system is simply logged in.

If the target system is well protected (through the technical control, such as a firewall or security softwar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clear policies and processes, for example), and remote into hard, unauthorized users may use low technology, these policies may include bribery authorized users, in the cleaning company do temporary workers, or to find information in the dump.

If the target system is not well protected, then unauthorized users can access it using technology.

Users who are not authorized to use technical means must first determine the specifications of the target system. For unauthorised users, there is no benefit to using technology that attacks Microsoft's weaknesses if the target system is a Macintosh. They have to know what the target system is, how it is configured, and what networking capabilities it has. Once you know these parameters (they can be obtained remotely from multiple methods), they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known vulnerabilities of these configurations. For common configurations, you can use the first set of attacks to make the task simple.

People who use these pre-set attacks are sometimes derided as “script kiddies”. A skilled person can remotely determine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target system, one of which is the ability to pass through th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People close to the web site send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type of browser being used, to the requested address. Once the system is configured, you can choose the means.

Another type of attack is targeting a specific vulnerability, without any specific target to launch an attack - it

Like a shotgun attack, the aim is to attack as many potential targets as possible. The attack took a first step. But the results and effectiveness of any given target are less predictable.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unauthorised access to its ultimate purpose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tivation of the entrant, for example, if he

Want to collect a lot of zombies, but don't want to attack at the service, that his purpose is to make client secretly installed on the computer as much as possible, a effective way to do this i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so-called Trojan horse program, it is in the user without knowing or not install malicious programs, some of the more recent large-scale attacks, some of the more recent large-scale attacks, there are such a stance as the attack types of elements.

It is a multi-step process to protect yourself from attacks, with the goal of limiting and managing the weaknesses of the system (it is not likely to be complete

Eliminate these weaknesses. First, make sure you have the operating system and application of the latest patches - these patches often repair can take advantage of weaknesses, make sure your password is complicated enough: include letters, Numbers, and symbols, and meaningless.

Also, consider hardware firewalls and limit the flow of data to and from the Internet. When you really need a few carefully selected ports, such as email and web traffic, make sure your anti-virus software is the latest, check whether there is a new virus definitions (if you are using Windows, ideally you should upgrade virus definition) every day. Finally, back up your data so that if the bad situation does happen, at least you can recover the important things.

【翻译】

电脑黑客如何进入电脑

这好像是一个直接的问题,但是内涵很复杂,答案绝不简单,如果随便地回答,那么黑客通过利用弱点进入目标电脑系统。但是为了提供更多细节,我们还是从头说起。

“hacker” 这个词在意义和解释上都很有争议。有些人说hackers(开路人) 是好人,他们只是推动了知识的边界,并没造成什么伤害(至少不是故意的),而crackers (打砸者)是真正的坏蛋。

这种争论没有什么效果,如果是为了这种讨论的目的,术语“未授权的使用者”(UU)就足够用了。这个术语包含了所有不同类型的人,从那些参与有组织犯罪行为的人到那些内部人士,他们突破了在系统中被授予的权限。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进入”电脑意味着什么。这可以指获得电脑系统储存的内容,

获得系统的处理能力,或者捕获系统之间交流的信息。每种攻击都需要不同的技巧,以不同的弱点为目标。

那么“未授权的使用者”利用的是什么?弱点存在于每个系统中,并且有两种弱点:

已知的和未知的。已知的弱点通常因为需要某些能力而存在。比如,为了某个商业过程,你需要不同的人使用一个系统,你就有一个已知的弱点:使用者。另一个已知弱点的例子是通过互联网交流的能力,为了具备这个能力,你要给未知和不被信任的实体开通一条路径。未知的弱点是系统的拥有者或操作者所不了解的,可能是劣质工程的结果,或者是某些被需要的能力产生的非故意的结果。

按照定义,弱点可能被利用。这些弱点可以是低级的密码保护,也可以是让电脑开着,让办公室的访客可以利用。只要坐在接待员的桌前,用他的电脑获得需要的信息,就有超过一种技术被利用。低级的密码(比如,用户名“Joe Smith”, 密码也是“Joe Smith”)也是接近电脑的丰富的来源:密码破译程序可以很容易在几分钟内确认字典中的单词、姓名,甚至常见短语。通过用数字代替字母,使这些密码更复杂。比如用0来代替字母O,并不会使任务更复杂。当未获授权的使用者使用有效的用户名—密码组合,进入系统就是简单的登录了。

假如目标系统被很好地保护(通过技术控制,比如防火墙或安全软件,还有管理控制,比如明确的政策和过程),并且远程难以进入,未获授权的使用者可能会使用低技术的攻击,这些策略可能包括贿赂获授权的使用者,在清洁公司做临时工,或者在垃圾堆里翻找信息。

如果目标系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那么未获授权的使用者可以使用技术手段进入。

为了使用技术手段未获授权的使用者必须先决定目标系统的规格。对未获授权使用者来说,如果目标系统是Macintosh, 使用攻击微软弱点的技术手段没有任何好处。他们必须知道目标系统是什么,它是怎样配置的,它有哪种联网能力。一旦知道了这些参数(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远程获得),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些配置的已知弱点。对于常见的配置可以利用先设置好的攻击方式,这样能让这次任务很简单。

使用这些预先设置的攻击能力的人有时被嘲笑为“脚本小子”。 技术熟练的人可以远程决定目标系统的配置,其中一个办法是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内在的能力。接近固有网站的人把配置信息,比如正在被使用的浏览器类型,发送到发出请求的地址。一旦系统配置已知,就可以选择手段。

另一种攻击类型是针对特定的弱点预设好,没有任何特定的目标就发起攻击——它

就像猎*一样猛烈攻击,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攻击潜在目标。这种攻击略去了第一步。但是对于任何给定的目标其结果和有效性都不太好预测。

应该注意到未获授权的进入其最终目的因为进入者的动机而有不同,比如,如果他

想收集很多僵尸电脑,而又不想在服务时进行攻击,那他的目的就是把客户程序偷偷安装到尽量多的电脑上,这样做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通过使用所谓的特洛伊木马程序,它是在用户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安装恶意程序,有些更近期发生的大规模网络攻击,有些更近期发生的大规模网络攻击,有这样的姿态作为攻击类型的要素。

保护好自己不受攻击是多步的过程,目的是限制和管理系统的弱点(并不可能完全

消除这些弱点)。首先,保证你有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最新补丁——这些补丁通常会修补可以利用的弱点,保证你的密码够复杂:包括字母、数字和象征符号,并且毫无意义。

同时,要考虑硬件防火墙,并且限制往来因特网的数据流。在你真正需要的几个精心挑选的端口上,比如email 和网络交通,保证你的反病毒软件是最新的,经常检查是否有新的病毒定义(如果你正在使用Windows 系统,理想状态下你应该每天升级病毒定义)。最后,备份你的数据,那样如果不好的情况真的发生,至少你可以恢复重要的东西。

篇6:会计专业论文写作的学术要求

【摘要】 会计专业论文是一类具有专业内容特征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其写作过程与表达形式必须符合相关学术规范的要求。会计专业论文按内容与要求可分为不同类型。尽管不同类型的会计专业论文有着不同的写作目标,但均应遵循基本的写作程序,应当具有共同的主体学术要素,应当符合基本的学术表达规范。

【关键词】 会计专业论文;写作程序;学术要素;学术规范

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中,当研究人员根据研究目标,按照一定的研究程序完成研究任务后,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必须要以一定形式反映出来,论文就是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形式。论文写作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而为之的事,它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基本程序,也要具备一些共同的主体学术要素,同时在其表达上更加应当遵循相应的学术规范。只有这样,所完成的论文才具备相应的文献价值并产生相应的学术效益与学术影响。本文拟围绕这一主题作简要描述与讨论。

一、会计专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会计专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

什么是学术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标准局发布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中指出:“学术论文是指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简而言之,学术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应当具有四方面的特点:

1.学术性。它指研究与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是以科学领域里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的专业性较强;从语言表达上看,学术论文很多是采用专业术语、专业性图表和专门符号表达内容的,它的读者主要是专业上的同行。因此,为了把学术问题表达得简洁、准确和规范,文中即会涉及较多的专业用语。

2.科学性。它指研究与探讨的内容要准确、思维要严密、推理要合乎逻辑。要求作者在立论上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得带有个人好恶与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在相关基础上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因此,在论据上,应当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并进行严谨地论证。

3.创新性。它要求作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科学价值就表现在其具有创新性上。创新性表现是填补空白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理论,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完善和创新,是在众说纷纭中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是推翻了前人的某种定论,是对已有资料作出创造性综合等。有时在论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体系和新因素等,也可视为一种创新。

4.理论性。它指论文中体现出作者思维的理论性、论文结论的理论性和论文表达的论证性。学术论文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有自己的理论论证,不能只是材料与文献的简单罗列,应当是在对大量的事实、材料和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术论文按内容的学科性质,可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会计专业论文是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一种,它是系统地阐述、讨论或研究、探讨某个会计专业问题的文章。会计专业论文按撰写要求可分为学术论文和一般论文;按用途可分为会计科研成果论文、会计业绩考核论文和会计专业学位论文等。

(二)会计专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 会计专业论文写作的内容要求。所撰写的会计专业论文,在内容上应当力求做到:(1)准确性,即论文的内容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发展过程和规律。写作中要充分运用逻辑思维:要准确地运用各种概念,概念的定义(或内含定义)和外延要准确,不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判断要明确,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要揭示其性质和规律,明确肯定或否定、真或假、正确与错误、广度和深度,或不同程度等之间的界限;推理要科学,根据已知的判断(前提)引出新的判断(结论)是科学的,论证清楚,认识正确。(2)鲜明性,即论文能以简明的语言,表明作者明确的观点。(3)生动性,即论文的内容要采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实来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趋势。(4)合规性,即论文既要在内容上符合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制度,也要在形式上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论文学术的规范要求。(5)理论性,即论文的观点和论证要符合科学原理。(6)创新性,即论文要具有一定的新内容,如新建议、新措施、新方法、新公式、新模型、新资料、新证明、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和新体系等。(7)层次性,即论文的层次结构要合理,同一层次的篇幅基本均衡。(8)精细性,即论文中要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如立论不当、资料不实、分析绝对化、概念不准确、判断不科学、推理不合理、结构不严、内容前后矛盾不协调、字句含糊和标点符号不准确等。(9)完整性,即论文的学术要素齐全与规范。

2. 会计专业论文写作的法律要求。应当做到:(1)要有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即对论文中引用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中所确定的著录规范要求,列出注释与参考文献的详细信息。(2)要有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意识,对凡是属于自己独创性论文中所形成的观点、材料和数据等形式的成果,发现他人的论著借鉴运用,但未用规范方式加注与列作参考文献时,应当保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所赋予的权利追究使用者相应法律责任的权利。(3)应当透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有关侵权行为的界限,如根据该法第五条规定的精神,在论文中使用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官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不属于剽窃和抄袭他人作品的行为。

二、会计专业论文的基本撰写程序

(一)选定论题

1. 正确选定论题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能否完成研究任务。如果论题过大,到时可能会因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完成;如果论题过小,不能达到研究的水平。选定论题的前提是选择研究主题,它是确定研究对象,选择所要解决的问题。狭义地说,是指选定写文章或者著作的题目。广义地说,是选择科研领域,确定科研方向。

2. 需要注意与选定论题有关概念内涵上的区别。(1)课题。它是指某一学科重大的科研项目,它的研究范围比论题大得多,如“面对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中国会计规范体系建设问题”。(2)论题。它指在研究过程中所确定的论述范围或研究方向,也就是解决前面说的“写什么”的问题,属于内容要素,如“关于会计委派制的问题”。(3)标题(题目),它是准确概括文章内容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它是根据内容来确定的,属于形式要素,它可以在文章写成后加上去,也可据内容改换,具有较大的弹性。有的文章标题可以明显地揭示出论题,如“会计委派制利大于弊”。有些文章从标题上是看不出论题的内容,如“浅谈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的若干分析”。在选定论题时有一个思路问题,就是把小题做大?还把大题做小?20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演讲中曾经强调,研究生论文写作时尽量把小题做大。他曾经举例说,汉语中的一个字都可以做成一篇论文。

3. 选定论题时需要思考以下六个因素。(1)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这要与个人的专业方向相结合,有大问题、中问题与小问题之分。各个专业领域里的问题非常多,只要处处留心就有值得研究的问题。(2)我喜欢研究什么问题?这要与个人兴趣结合起来,既有长期性跟踪的专业性问题,也有临时性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还有完成任务性的命题式问题,如课题研究。(3)我能够研究什么问题?这要与自身的研究能力结合起来,在确定目标时要量力而行,把长期研究、中期研究和短期研究进行组合。(4)了解别人已经研究了什么问题?这就要提倡广泛搜集资料并追究根底,兼听则明,偏听则暗。(5)了解别人从什么角度研究此问题?它的研究视角是什么。因为从同一个研究问题的不同研究视角出发,会有不同的研究结论,这里要注重切入点选择与学科交叉性的研究。(6)了解别人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同样问题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研究结论,因此要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的掌握。

4. 选定论题阶段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1)要掌握选题原则,即要有创新精神,又要从实际出发;(2)要明确选题范围,可包括会计实务工作、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和会计教育等方面的内容;(3)要优化选题方法,既可在命题中选(如根据相关的《论文选题指南》选定),也可自行选定。在选定论文题目时,要避免一般化、表面化、雷同化、陈旧化、宽泛化和琐细化。

(二)搜集资料

按照确定的选题和内容,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大量的资料,能为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丰富的资料,才能研究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揭示其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和规律,并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大量的资料,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科学研究需要占有的大量资料,不仅是数量要求,而且要有质量的标准。只有搜集的资料是真实的,才能为研究成果也具有真实性提供可靠的依据。

搜集资料的要求:1.搜集的资料要全面,要有针对性;2.搜集的资料要真实,要有客观性;3.搜集资料的方法要广泛,可采用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

(三)拟定提纲

1. 拟定提纲的作用很关键。现实中,有不少会计专业研究人员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某种思想在头脑中奔涌,感觉已经酝酿成熟,满怀激情地拿起笔想写出来,但是一旦动笔,思想却在笔头上凝固起来,写不出来或写不下去;或者是在一项科研任务行将结束时,脑子里装着许多材料,观点已经形成且有价值,想写但就是无从下手。凡此种种,并非由于“懒”,而是由于感到“难”。由于遇到了难题,多少影响了写作论文的信心。拟定论文写作提纲就是解决“开头难”的一个重要步骤。拟定提纲就是确定论文的总体布局,先设计后施工,开始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有了论文提纲,才能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加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才能安排论文的结构,形成全面的观点;才能排列问题的顺序,使观点鲜明。撰写论文如果没有提纲,下笔千言,实际上可能离题万里,是为大忌。

2. 拟定提纲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拟定粗纲(一层结构),即以中心论点(主题或主题思想)为纲展开的各种论点(观点),作为大的部分,并按顺序确定大的标题。这种提纲只有大标题这一个层次,是体现论文题目的中心论点的各种论点。它是在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要经过多次思考才能确定。其次,才是拟定细纲(多层结构),在粗提纲的基础上,在每个大的部分、大论点之下,形成相互依存的多层的小论点;也就是在大标题之下有小标题,小标题之下有论点或论据或资料来源。细提纲是粗提纲的细化,大论点中有小论点,层次分明,便于写作。根据研究任务和论文题目的内容来看,提纲可以是两层结构,或三层结构、四层结构、五层结构(如上例格式)等。

3. 拟定提纲的构思逻辑。(1)构思论文主题,即拟传递的主要信息;(2)构思论文形式,即拟以什么方式传递信息,是论文、调查报告还是实证分析报告等,是写纯理论性、普及性还是应用性论文;(3)构思(确定)研究方法,即采用规范法还是实证法;(4)构思论文范畴,即怎样写,写多宽,大致涉及哪几个方面的问题;(5)构思论文布局,即其论述与表达的逻辑关系;(6)构思论文的写作技巧,即文章如何切入与如何切题;(7)分析读者对象,即考虑论文读者的不同的需求与供给均衡关系;(8)分析不同论文要求上的特点,以提高创造性劳动的效率。

4. 拟定提纲的基本要求。拟定提纲时,应当做到:要以中心论点(主题或主题思想)为纲;要注意结构完整,以全面论证中心论点;要注意内容前后的顺序,以反映论文结构的层次关系;要注意内容的逻辑性以反映事物的必然联系;要注意文章的体裁,以反映不同特点;要注意逐步形成提纲,并经过多次修改确定。

(四)撰写初稿

论文的初稿要按照论文的组成部分和拟定的提纲分层次(部分)编写,原则上要按照论文的先后逻辑顺序完成论文引论、本论和结论(或结尾)的拟稿工作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的列示工作。撰写初稿时要求做到:尽量提高撰写初稿的质量,切实做到以论为纲、观点与材料统一、逻辑思维严谨、论文层次清晰、文字表达精炼。初稿的写作方式有手写与机写两种,目前一般均采用机写方式,但不同的方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

因此,在论文初稿写作时,需要做到:集中主要精力,抓住灵感不放;围绕主要线索,细节不须纠缠;行笔信马由缰,篇幅不受约束;随记相关联想,争取一气呵成;及时补充遗漏,格式稍加整理。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集中精力完成初稿,标题可以暂不考虑,内容可以信马由缰,拦路虎可暂时搁置,数据可以暂不测算,篇幅可以暂不限制,出处可以暂不查实,要尽快搭起论文框架。

(五)修改初稿

修改初稿是提高认识和提高论文质量,以便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的一个重要程序。修改初稿的步骤为:1.通读初稿,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缺点;2.修改与调整结构;3.进行内容上的修改、补充与调整;4.进行语言修饰,逐一审读和修饰论文内容的段落、句子、字、词和数码等,以使其符合相应论文规范的要求。

(六)论文定稿

编写的初稿在按照拟定提纲的要求反复修改、补充与校核对后方可定稿。作者判断定稿的标准,是论文的观点(中心论点、基本观点和具体论点)正确,论据(理论和实践依据)合理,结构(文章体系)严谨,文字通顺,资料真实。论文定稿后,还要认真做好誊正、校对和署名等技术性工作。

三、会计专业论文的主体学术要素

根据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 7713—87)的要求,一般的会计专业论文应当具有如下十项基本的学术要素。

(一)标题与署名

论文标题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的一般要求是概括全文、吸引读者、便于检索、意明简短(20个字以内)、避免空洞、少用问题型标题。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分段标题的方式,如“会计诚信:永恒理念下的沉重话题”、“会计信息·会计意识·会计环境”和“无形资产保护:类型·层次·目标”等。二是主副标题的方式,如“论我国会计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建设与运用问题——基于100篇会计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遵循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论文作者的中文署名置于中文标题下一行。作者姓名的译名署名置于外(英)文标题下一行,中文译名一般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中间为半角逗号并空格(即“, ”);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空一格;名字不缩写;斜体。如:Zhang, Ying(张颖);Wang, Xi 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二)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它要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应当包括研究意义、目的、方法、成果和重要结论,以及论文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以供读者了解论文全貌并吸引其通读全文。摘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其间不应含图表和注释。若论文摘要中需分层次表述内容时,一般应采用文字表达的方式,而不宜使用数字表达的方式。论文的中文摘要字数一般控制为按照论文总字数的5%,即200~800字。摘要放在论文之前,但其撰写应当是在论文完成之后。注意在摘要中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过渡性和串连性语言,以避免句子的结构过于呆板。外文摘要项的英文标示词用“Abstract”,其摘要内容应当与中文基本一致。

(三)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文献检索使用的重要信息。关键词的词条应为通用词汇,一般要求使用《世界汉语主题词表》中所罗列的专有名词,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每个关键词为2~6个字,按其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中文“关键词”应当排在“摘要”正文下一自然段,每个关键词间用分号“;”分隔。外文关键词排在外文摘要正文下一自然段,且与中文关键词严格一致。英文关键词用“Key words”,后接英文状态下的冒号“:”,其间用英文状态下的分号“;”分隔。第一个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可大写。

(四)目录

目录是论文内容的主要线索,它的功能是为了帮助阅读者极快地了解论文的主体结构。一般论文不需要目录,但是较长的论文在必要时可以考虑加一个目录。按照现在学士以上学位论文的篇幅要求,需要增加一个目录。目录内容应当层次清晰,并与正文题序层次、标题内容与所处论文的页序完全一致。主要包括引论(或导论、绪论)、正文主体(一般只到二级标题,即条次与款次)、结语(或结论)、主要参考文献、附录和后记等项。若论文中专设目录时,目录应单设一页。目录下各项内容应标明与论文正文中相应内容相互对应的页序,标题与页序之间的空格应当用中圆点填充。

(五)正文

论文正文部分包括引论(或导论、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语(或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各部分的基本要求如下:

1. 引论(引言)。论文的引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简要评述,以及论文所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引论”可作为一个单独条(如“一、”)次排列,但在标题前不加题序。一般情况下,论文应当有“引论”项,但其内容不宜分设款(如“(一)”)和目(如“1.”)来表达作者观点,但可用文字表达必须的层次。如果引论内容不长,也可不列“引论”字样作为标题,只用一个自然段综合表达即可。引论的内容一般包括:研究目的和背景;前人已取得的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目前研究态势;研究的理论意义、政策意义与现实意义。引言要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并揭示主题;不要云遮雾障,不见天日,难见主题;避免自我吹嘘,贬低别人。

2. 本论。它亦称正文,是论文的主体与主干,是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紧扣主题,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文字简练,表达通顺,标点符号使用得当,文法规范,图表规范、整洁、美观,引注准确,重点突出。在本论写作中,要依据拟定的提纲和搜集的资料,围绕主题和论点安排材料,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充分的论证,表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一般有三种结构:一是并列式,即各个大层次(大标题)之间,在论述问题的若干方面为并列、平行关系;二是递进式,即各个大层次(大标题)之间,在对所论述的问题呈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递进关系;三是总分结合式,即各个大层次(大标题)之间,对所论述的问题,先总体论述、后作分别论述的总——分结合式,或先作分别论述、后作综合论述的分——总结合式。由于本论内容丰富,若篇幅较长时,可以采用多层结构,内部划分若干部分,再列明几级标题(大标题、小标题)或用层次级别顺序号来表示;内容简单,篇幅较小时,也可以采用一层结构,只划分大的部分,仅列明大标题,或用一级顺序号来表示即可。

3. 结语。对于内容丰富、篇幅较长的学术论文,可以在本论之后写结语。它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以及所得到的主要结论,也可涉及论文存在的研究局限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结论是论文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与精华,要以严肃的态度,准确的文字和适当的词语来如实表达。结语一般不宜过长。它可以作为一个单独条次排列,但在标题前不加题序。如果结语内容不长,也可不加“结语”字样,而只是在正文后另起自然段写出结语类的文字即可(如:综上所述……),但宜在段前空一行。对于一般性篇幅不长的学术论文,可以不写结论,仅视与前言和本论的需要相衔接而写相应的结尾。

(六)注释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注释项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体现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一种尊重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早在我国古代,对典籍的注释就曾采用了注、解、传、笺、疏、章、句等多种形式,在现代学术论著中的注释项虽然已经相对简化,却仍然是论著文本的一个重要附属部分。论文中在运用注释方式时,要注意如下问题:

1. 注释范围。论文中的注释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引文注释,即文中引用他人原话和相关资料所载数据时对出处的交待;二是间接引用注释,即文中吸收他人观点时对出处的交待;三是内容说明注释,即对文中需要补充说明而在正文中又不便详细阐述的其他问题所做出的解释。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转引方式。

2. 注释形式。注释的形式有三种:一是脚注(置于每页页脚,可每页重新编序号或者全文总编序号);二是尾注(置于全文末尾,全文总编序号);三是旁注(用括号说明前面的某一内容)。但现代论文中的注释一般采用随文加注,并多以脚注形式标注。

3. 注释序号。注释序号一般以带圈的数字用上标编号,如“①,……”(提倡用word软件的“插入”——“脚注”中的自动编码功能)。注释的序号每页从“①”起重新编号,且不宜直接置于单列一行的条、款、项、目上,也不宜直接置于相关表格名、插图名以及公式之后,而应当置于相应的导入性文字中。除直接引注外,注释序号一般宜插于文尾的标点符号内。

4. 注释格式。注释的内容用小五号宋体(即通用word软件的默认标准)。注释中凡是涉及引用相关文献时,其标示内容及格式规范与后述参考文献的要求相同。

(七)主要参考文献

在论文篇后附参考文献,表明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参阅其他资料情况,表明学术界对该论文题目的研究情况,为他人继续研究提供线索。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项,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涉及范围。主要参考文献是指与论文内容有密切关系,且在写作中部分参考或者借鉴了他人文献的观点和材料时,为了对其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为了指明主要资料出处并便于检索而列出的一项论文要素。其范围不仅包括注释中已涉及的文献,还可包括论文写作过程所涉及的其它文献。但不能列示阅读或者是与其没有多大关系的文献,因此,要避免出现列示参考文献时的充门面等不正常现象。

2. 列示数量。主要参考文献应当列于文末,可另起页。一般情况下,论文后附主要参考文献的列示数量应当没有规定限额。但有时有些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要求有一定的数量。如,有的学校现行本科学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就要求不少于15项(其中至少应包括3部以上的著作,还应当至少包括2项以上的外文文献)。

3. 列示顺序。主要参考文献列示顺序一般为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姓氏的拼音增序排列,外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名的字母增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则按发表时间增序排列。

4. 列示格式。主要参考文献的字号一般小于正文半号字体。各条参考文献首行缩进两个字符后列序号(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也不必列示序号),序号一般在方括号(即“[ X ]”)内列示,括号后空一格,再接相应的文献信息。一项文献的信息列示超过一行时,宜采用“悬挂缩进”格式。中文文献各要素之间的小圆点宜用全角状态下的圆点符号(即“.”),外文文献中的论题宜用斜体标示。著作类文献凡属第1版时则不必标明版次信息。

5. 著者列示。主要参考文献的主要责任者列示方法为:中文著者先姓后名,外(英)文著者先名后姓。列示时不须标明编著形式(如:“张光明著”只标“张光明”,但译者需要注明,并用逗号“,”分隔,如:“李有明,译”)。一项文献涉及多个责任者时,应分别处理:外文著者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名,空一格后附“etc.”;中国著者应标注至第一、二、三著者的姓名,三位以后的著者则以“等”字省略,各作者姓名之间以及所列示的最后一位作者姓名与“等”字之间均用逗号“,”分隔。

6. 列示格式。主要参考文献一般可分论著图书类、译著图书类、学术刊物类、学术会议类、学位论文类、报纸、在线文献和其他文献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文献主要项目均包括作者、文献名、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如期刊类为“[J]”)、版(期)次(第1 版不必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和引用部分起止页等基本信息,但据文献特点在列示方式上有所差异。除此之外,在论文写作中,若还涉及到科技报告和专利等其他类型的文献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参考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10月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的要求作相应处理。

(八)附录

附录为论文的非必选项,它的主要内容可包括放在正文内显得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复杂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专门符号内涵释义、计量单位缩写表、专有名词缩写表和检索表,以及软件程序的有关说明等。若无需要,也可不单列此项。附录应另起一页。附录编序前应当冠以“附录”两字(如:“附录一”、“附录X”)。

(九)后记

后记为非必选项,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作者对论文过程的记录与写作感悟,也可以是对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论文工作的组织与个人表示感谢。后记文字要简洁、得体、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和庸俗之词。后记应另起页。后记内容的版面要求与正文相同,文内顺序宜用文字表达。

(十)鸣谢

论文中的鸣谢部分主要体现三层意思:一是对论文写作过程支持者和指导者的感谢,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立项资助的感谢等;二是对论文写作中所引用或者参考文献作者的感谢;三是对论文编辑与发表过程匿名审稿者和编辑的感谢。在表达方式上,有文题“鸣谢”方式和文末 “鸣谢”方式。文题“鸣谢”一般用“*”脚注方式;文末“鸣谢”有的单列,也有与“后记”结合在一起。论文中是否有该项,由作者自行决定。若从学术礼节的角度,一般宜有此项内容。

四、会计专业论文的主要表达规范

(一)行文

1. 用字规范。论文中所用汉字必须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规范汉字,在文本状态下,所有文字必须字面清晰,若必须更改,要使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标准校对符号,不能随意涂抹。

2. 段首规范。论文的每一自然段、每一层次单行列示的题序和标题前均按汉字书写习惯缩进(即首行缩进两个字符,专门规定“居中”的除外),而不宜按英文格式悬挂缩进。一般情况下,英文文字的首段左边应顶格,但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左边需空两个半角字符。

3. 字符规范。论文中所有中文表述内的标点符号应当统一用全角状态下的字符;论文中所有英文大、小写与标点符号一般宜用“新罗马体(Times New Roman)”半角字符。而所有英文间的标点符号则统一用半角字符,但均应在标点符号后加一空格。论文中凡是涉及阿拉伯数字的宜用半角字符(如12345),而不宜用全角字符(如12345)。

4. 避免背题。论文中凡是单列一行的各级标题均不得背题(即标题出现在某页的最后一行,内容在次页),必要时应强制使用相关软件中另起一页的排版功能。

(二)正文文本

论文中除“引论(或导论、绪论)”部分和“结语(或结论)”部分不需列出题序外,其他表明论文层级的内容应当统一由题序数字和标题表明相应的层次。正文的标题序号一般可用中文(一级标题与二级标题)和阿拉伯数字(三级标题与四级标题)混合标示(或者仅用阿拉伯数字)。在格式上有文科格式和理科格式两种,不论采用哪种格式,均需要注重全文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论文中的级次,一般宜以四级为宜。若无特别需要,文中不宜用特殊符号来标示论文的各级层次(如:“●”和“■”等)。除章节之外的论文层级的具体要求如下:

1. 条次格式。条次是正文的第一层次,在标题前以“一、”、“二、”等表示题序。如第一条则标示为:“一、”。题序和标题占一行,一般居中,题序和标题之间用顿号间隔(而非下圆点“.”),结尾处无标点符号。

2. 款次格式。款次是正文的第二层次,在标题前以“(一)”、“(二)”等表示题序。如第一条第一款则标示为 :“(一)”。题序和标题占一行,行首空两格,题序和标题之间不加标点,结尾处无标点符号。特殊情况下,可接着“(一)”后空一格,要接着叙述内容亦可。

3. 项次格式。项次是正文的第三层次,在标题前以“1.”、“2.”等表示题序。如第一条第一款第一项则标示为:“1.”。题序和标题占一行,题序和标题之间用下圆点(用英文全角“.”)间隔(而非顿号“、”),结尾处无标点符号。

4. 目次格式。目次是正文的第四层次,在标题前以“(1)”、“(2)”等表示题序。如第一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一目则标示为:“(1)”。题序和标题占一行,行首空两格,题序和标题之间不加标点,结尾处无标点符号。若题序和标题不单独占一行时,则在标题后加句号,后面接着叙述内容即可。

5. 其他格式。当条、款和项次下不单设层次时,也可在正文的同一段落中用“(1)…………;(2)…………;(3)…………。”等的行文方式列举事项,显示层次。但若在条(或款、项)次下不设单列的层级(或者在目次下还要分层次)时,可在正文的同一段落(或者分段)中采用文字顺序词,如 “一是…………;二是…………;三是…………。”等类似的行文方式。若在文中使用“首先”、“其次”或“第一”、“第二”或“其一”、“其二”等顺序词时,其后不能使用顿号:“、”,而必须使用逗号:“,”,且其编序一般以五号为宜。

(三)表格

表格是会计专业论文写作中必须运用的一种专门技术。在论文中凡涉及表格运用时,应当满足六方面的基本要求:

1. 表格编序。论文中的表格应当统一编序(如:表1;若论文分章的情况下,则分章编序,即“表章序——表序”,下同),采用方式应与插图和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用阿拉伯数字,且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每个表格应拟表名,如“表”。

2. 表格导入。论文中凡导入表格时,均应使用类似“见表X所示”的导入语,不宜用“见下表所示”。表格导入语不宜直接用于论文各层级的标题中,如:“1.(详见表1)”。

3. 表序表题。表序和表题间空两格,置于表格上方,居中,标为“表表”。

4. 表格设计。表格形式全文应当统一,可选用上下有线而左右无线的开口式表格、四边有线的封闭式表格或三线式表格等,设计上应当尽量简洁且排列整齐美观(如表内出现换行时,即可考虑取消页面设置定义的“间距”限制)。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相应的计量单位,或者在表头靠右边注明相应的主要计量单位(如“计量单位:元”),右缩进两格。

5. 表内内容。表内文字或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或其他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填注。表格内各项目栏内容(或数据)的字号可根据需要适当调小(宜用小于正文半个字号),但全表的字号应当统一。一般情况下,表内数据来源的交待用注释形式提供即可,若有特别需要时,也可于表底另设一段专列“资料来源:”项(首行缩进,小于正文半号楷体,内容转行时则悬挂缩进两个空格)。一般情况下,表序、表题、表格与表底所附必须的“资料来源”项最好同页,若表格实在需要分页时,表格标题行应当重复。

6. 表格运用。论文中凡运用表格数据时,均应使用“见表X所示”的使用语,不宜用“见上表所示”。

(四)插图

图示是表达论文观点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会计专业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论文中凡涉及图的运用时,应当满足四个基本要求:

1. 插图编序。论文中的插图要精选。图序方式应与表格和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图序统一用阿拉伯数字(如:图1;若论文分章的情况下,则分章编序,即“图章序——图序”,下同)且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若全文仅有一个插图时,亦可在图题前加“附图”字样。论文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要绘制清晰。

2. 插图导入。论文中凡导入插图时,均应使用类似“见图X所示”的导入语,不宜用“见下图所示”。插图导入语不宜直接用于论文各层级标题中,如:“3.(详见图1)”。

3. 图序图名。插图的结构设计上应简洁且排列美观,线条之间的关系清楚(选用箭头)并尽量减少交叉。图序和图题置于插图下方,标为“图图”,居中。若某插图由若干个分图所组成,则各分图用“图Xa”、“图Xb”、“图Xc”……标出。插图内有关文字的字号可据需要适当调整。一般情况下,插图来源的交待用注释形式提供即可,若有特别需要时,也可于图序和图题下另设一段专列“资料来源:”项以及“图标说明项”(首行缩进,小半号楷体)。插图、图序、图名及必须的“资料来源”和“图标说明项”必须排于同一页内。

4. 插图运用。凡在论文中运用插图资料时,均应使用“见图X所示”的使用语,不宜用“见上图所示”。

(五)公式

公式也是会计专业论文写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在论文中凡涉及公式运用时,应当满足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 公式编序。论文中的公式应标注序号并加圆括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编序方式与表格和插图统一,如:“(式1;若论文分章的情况下,则分章编序,即“式章序——式序”,下同)”。公式的序号“(式X)”排在公式版面内容居中并靠右侧,且全文所有公式的右边页距应当相等(可统一右缩进两个字符处理)。

2. 公式导入。论文中凡导入公式时,均应使用类似“见式X所示”的导入语,不宜用“见下式所示”。公式导入语不宜直接用于论文各层级标题中,如:“3.(详见式1)”。

3. 公式格式。公式格式编排时,凡是数学类公式均应使用word软件或其它软件中附带的“公式编辑器”进行编辑,文本类公式亦可采用其它方法编辑。公式主体应当单列一行,居中,具体公式与表示序号的“(式X)”之间不需要加虚线连接。

4. 公式运用。论文中凡是运用公式时,或者是对公式的某值内涵进行解释时,均应采用“式X中”的使用语,而不宜用“见上式”、“上式中”、“(式X)中”和“式(X)中”。

(六)数字

1. 年代标示。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均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如“20”、“2019-03-18”和“20世纪50年代”等,但模糊的年代数可用汉字表示,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等。避免使用“本世纪”和“上世纪”,可用“下世纪”。公历年份不能简写,如“2019年”不能写成“2019年”。

2. 数值标示。各种计数、计量以及确切的数字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如“10位专家”和“30个项目”等,但模糊的数字须使用汉字,如“十多位专家”和“三四十个项目”等。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如“5%~8%”不能写成“5~8%”等。

3. 数码标示。数码千分位使用空格(国际标准),不宜使用逗号(美国标准),如“123456元”应写为“123 456元”,不宜写成“123,456元”。负数一律写成“-123”(负号用宋体)。两组以上的阿拉伯数字组之间如果没有计量单位,就不宜直接使用顿号,必须用逗号连接,如“三种产品的产量分别为200,250和300件”,但如果有计量单位时,则可使用顿号,如“三种产品的产量分别为200台、250套和300件”。

4. 数区标示。数字和时间的区间不得使用连字符“-”或一字线“—”,而应使用“标点符号”中的波浪线“~”。如:“x的取值范围为0~30”不能写成“x的取值范围为0—30”,“论文写作时间为2019年11月28日~2019年5月28日”不能写成“论文写作时间为2019年11月28日—2019年5月28日”。但若仅表示年份区间可用连字符“-”(如:“2019-2019”)。参考文献页码的区间范围用英文状态下的连字符“-”表示,而不用中文中的一字线“—”与波浪线“~”。

5. 其他标示。其他特殊要素的标示方法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1995)的要求执行。

(七)软件

软件设计中的流程图和源程序清单,一般应当按软件文档格式作为“附件”在论文后列出,不列入论文内。特殊情况下不便列出时,可另外展示。

(八)其他

1. 规范用词。行文时要注意:区分“必须”与“必需”等类似的近似词组;区别“帐”与“账”等类似相形字使用时的微妙差别;统一使用“其他”、“人才”和“惟一”等词组,不得使用“其它”、“人材”和“唯一”)。具体用法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9年12月19日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2019年3月31日起试行)的要求。

2. 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执行。

3. 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的定义和使用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计量局的有关具体规定执行。

4. 英文简称。论文中有关国际性组织的专有名词英文缩写首次出现时,要用中文写出全称,并在括号内注明英文全称及简写的英文大写字母符号组合,后文才能用英文简称。例如:“2019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后……。根据WTO规则要求……”。

5. 英文人名。注意区别外国人名中的分隔符(如马克·吐温)与英语中的缩写符(如A. C. Littleton)使用上的区别。如: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罗伯特·S. 卡普兰(Robert S. Kaplan)。

6. 其他事项。其他未涉及的论文写作中的有关事项,可参照原国家技术监督局1987年发布的GB/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执行。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2019.

[2] 王力,等. 怎样写学术论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P1-10.

[3] 许家林. 毕业论文的基本要素与规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 第154-157期.

[4] 许家林.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遵循情况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5:4-11.

[5] 许家林. 中国大陆17所高校100篇学位论文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编.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前沿问题研究——第八届海峡两岸会计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526-563.

[6] 许家林. 论本科生论文写作训练的几个基本问题. 财经政法资讯, 2019,2:3-14.

[7] 于玉林. 现代会计方法学.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P87-254.

[8] 于玉林. 新编会计操作方法全书.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307-1320.

[9] 赵德馨,周秀鸾.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程序.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P4.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局. 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198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 GB/T 15835-1995:出版物数字用法的规定. 1995.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 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 1995.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标准GB7714-2019: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2019.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 1984.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3008137.shtml,2019-01-29.

篇7:雅思写作模拟试题学术类

The diagrams show data for a flu epidemic which hit a large country town in . Figure 1 gives the number of persons who died; Figure 2 shows the percentage breakdown of females who received a new flu vaccine; and Figure 3 gives the number of cases of flu before and during the epidemic.

In Figure 1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flu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deaths of 2 females but no males in the period from March to May. However, from June to August, there were 4 female deaths and 1 male death.

According to the pie chart in Figure 2, only those females most at risk were given the new flu vaccine; 28% did not take part in the trial. Of those females who took part, 35% were aged (over 65 years old); 24% were babies or children; and 13% were either hospitalised or receiving other medical attention.

From Figure 3 it is clear that the new vaccine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number of new cases of flu reported in females. There were just over 1000 cases reported in March, climbing rapidly to a peak of 3500 in June. Thereafter, the number of cases dropped slowly to about 2800 in August, before levelling off at 2500 for the rest of the year. For males, the figures were lower but showed a similar trend throughout the epidemic. (232 words)

Look at the notes for this answer

Writing Task 2

Look at the Task 2 Question

Use your “back” button to come back to the model answers

A much debated issue these days is whether citizens should take out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or not. The cost of providing free medical care for both the wealthy and the poor is far too great for any government, and most people agree that if you can pay for insurance, you should. In this essay, I will argue that all who can afford it should be insured, but free medical care must be made available for those too poor to do so.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encouraging people to take out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is the cost to th

篇8:英语写作浅谈

论文摘要: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认为学生的写作却I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训练,包括阅读、背诵和复述三项内容;二是写作实践,包括仿写、指导写作、自由写作和连续写作四个阶段;最后是修改完善,包括自改、教师面批和多层面修改三个环节。经过这样的层层递进和循环往复,学生不但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更能在写作测试中文思泉涌,取得好的成绩。

论文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写作训练创新教学

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学生普遍对写有畏难情绪,懒于动笔,总觉得英语作文无话可说。其实它是由英语词汇、语法、主题及其写作手法等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一、基础训练

掌握所学的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下面的练习时必不可少也是行之有效的。

(一)阅读。新课本的课文容量大,生词多,语法也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语感,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在句子和课文中消化吸收,会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同时增加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也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写作起来便不拘泥于重复单调的词汇和句式。

(二)背诵。新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到很多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背诵课本里的典型例句和文章,可以使他们在写作时有很多现成可用的句子,降低写作的难度。也可以鼓励学生课下用专门的笔记本摘录课外读物上自己喜欢的文章片段和名言警句,扩大知识的积累,为更好的写作储备更多更好的素材。

(三)复述。对于复杂难懂或较为重要的阅读材料,教师可通过阅读后的复述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进行训练:其一、让学生先阅读一份材料,然后让他们合上书本,口述内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最后写出材料大意。其二、老师设计按文章思路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将键词句进行板书,形成初步思想,然后列出写作提纲。学生当堂写作,老师进行面批,经初稿、二稿,润饰、定稿,然后上交。

二、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文字写作实践。这一阶段的具体内容有五项:(一)分析写作主题;(二)草稿及自检错误;(三)教师批改;(四)重写;(五)初步定稿。在英语教学中,写作是按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来练习的。因此,教师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的技能,逐级递升英语写作水平。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顺序一般是这样设计的。

(一)仿写。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写作活动。在写作时,应提倡模仿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所写的东西。现在的课文都可以作为范文,每单元也都布置了这样的写作练习。例如,可以让学生按不同体裁和主题整理一些范文,看他们如何组织写作,如何运用词语和句子,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然后进行套用。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语句排序、汉译英、填空练习或解答问题,用适当的词句把这些答案重新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短文。

(二)指导写作。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议定若干写作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作文。学生有一些创作自由,但教师还应在谋篇布局、语言运用上给学生一些有限的指导。在写作的过程中还要告诉学生尽量避开生涩的词句,和过于复杂的句式,遇到不会的单词应用其它近义词进行替换。 (三)自由写作。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他们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主题。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学生每天用英语记日记、写信、写博客等,他们可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也可每天定一个统一的题目,让学生写。

(四)连续写作。要求学生列出写作提纲,让教师过目。然后每天课余写一部分内容,就像电视连续剧那样,续写不断。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般以两周为宜),写好后,互相交换阅读,互相评论对方的作文草稿,提出修改意见。同伴问互相阅读作文的方法,可以形成一种语言意识。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他们通过批评性地阅读别人的作文,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和技巧,这学得更深、更广,而且更活。最后进行评选,将优秀作文张贴在写作园地里,此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修改完善

修改阶段可使学生的作文逐步完善。具体有三项内容:(一)自改;(二)教师而批;(三)多层面的修改,教师提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多层面的修改。

教师在审评前首先应向学生展现作文评判标准(如分档和分值),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不仅把重点放在拼写和语法结构上,也应放在它所表达的思想及表达方式上,看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确、有新意,文章是否切中题目,等等。不可仅判个分数,还要有评价意见。对学生的作文立意好的要表扬,遣词造句精当的也要表扬,也可把好的作文当作范文来读。在自改阶段,老师要教给学生自改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要求。首先学生的自查不是一遍,而是按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重复阅读和修改。

教师要求学生基本修改以下项:一是检查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及词形变化是否正确;二是检查体裁,看文章的格式布局、开头和结尾用语是否正确;三是检查要点是否齐全,字数是否符合要求;四是检查时态语法是否有错误;五是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丰富;六是卷面一定要干净整洁,字迹要工整。

作文经教师审阅后,学生还要继续修改。如此往复,直至达到师生双方共同认可的作品和分数。这样,学生虽然写的是一篇作文,但是反反复复练习的机会很多,长此以往,学生不但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更能在写作测试中文思泉涌,取得好的成绩。

总之,书面表达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语言活用的体现。在平时教学中,应尊重主体――学生,客体――语言和教师、教法、条件等教学环境的实际,辩证地处理三者之间的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关系,带着书面表达的问题去学习各种语言材料,不断研究、调整书面表达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老师要认真备课,认真备教材,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认真备学生,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好的要求他们行文布局要流畅,可以多用些复杂句式;中等生要保证文章意思表达清楚,句式可以简洁清楚,尽量不要出现语法错误;稍差一些的学生,要提醒他们不要少要点,用最简单的句子表达清楚即可。其次实施“教育爱”和“情感教育”,缩短师生距离,使学生变“要我写”的观念为“我要写”,通过适当的优化方式,激发学生“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其自信心。不要只是让学生进行单纯地机械练习,而是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让他们学有所悟,把英语当作母语一样运用。

以上只是我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一点心得,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英语教学的创新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作为一线教师,更应不断学习,逐步提高理论水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适合本地学生学情发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

篇9:英语写作浅谈

1.体裁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体裁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语篇既是语言建构又是社会意义建构,既让学生掌握图式结构又能够了解其构建过程。笔者在高职院校写作教学方面有多年的实践,尝试过多种教学法,效果不甚明显。经过体裁教学法的理论学习与初步课堂实践,觉得体裁教学法比较适合于高职院校实用英语写作教学[1]。

首先,体裁教学法是以语篇的社会功能和交际目的为核心,这与英语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其次,体裁分析法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体裁的不同语篇的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实用英语写作的素材大多为社交信函和常用商务信函。另外,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写作考试多以应用文为主,高度结构化的体裁分析比较适合考试要求,从这点上说,体裁教学法的采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减轻考试焦虑感,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写作考试成绩和写作能力都有益处。

从体裁分析理论看,写作是同社会情景密切相关的,写作是作者与某一特定社会情景沟通的手段。情景语境通常包括三要素[2]:语场、语旨、语式。语场指交际的内容和目的,语旨指交际双方的关系,语式指交际的方式。以确立贸易关系信函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强调这类文章的交际目的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情景语境的分析:语场、语旨和语式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列出其图式结构,分析其特点,这样对学生习得英语写作有重要意义。当然,体裁教学法并不否定成果教学法中常用的语言层面的分析。相反,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参与特定体裁的用词和句法的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体裁结构,能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建构和意义建构,完成与社会的书面交往。

2.目标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目标教学,就是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以掌握学习策略为理论指导的一种科学化、标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运用目标教学法首先从有计划地确立目标开始。通过让学习者通过完成各种目标不断接触新知识、得出新结论,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目标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实施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阶梯式训练。为增强写作课程的方向性和主动性,师生都要对写作课的目标了然于胸,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原来存储的与目标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并以此作为生长点和衔接点去生成新知识,增长新经验。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近期目标是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拿到毕业证;远期目标是毕业后面向就业市场,满足社会需求,掌握和运用各种应用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目标教学法在写作课程实施中通常有四个步骤[3]:扩大词汇量,提高基础写作水平;写作要点和格式的训练;写作内容和质量的训练。批改反馈,修改成型。教师要把学生上交的写作初稿认真批改,检查从语言知识积累阶段走向语言知识运用阶段的成果。教师要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水平和问题心中有数。确定主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结构是否合理。不可攀,增强其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3.错误分析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拼写、词汇、语法、句子结构、语篇结构等方面的错误,如何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错误,改进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错误分析理论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受母语习得中错误分析的启发而提出的。错误分析理论认为,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并不意味着学习上的失败,它反映了学习者对目的语所做的假设,这种假设只有在与目的语体系不符时才会出现偏差,因此,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4]。通过错误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建立和检验假设的,进而探索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寻找错误的来源,帮助学习者纠正错误。

通常来讲,作为教学或准备教学材料的一种辅助方式,进行错误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搞清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采取的策略;试图搞清造成学习者错误的原因;获取有关语言学习者普遍难点的信息。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产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是学生学习语言内化知识的外显反映。但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应持宽容态度,允许错误存在。通过对学生错误的分析,教师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错误,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且还可以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在课堂上一一解释说明。

纠错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完善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语言错误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一种错误,教师都不要急于亲自纠正。由于学习是渐进的,有些错误是暂时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

参考文献:

[1]韩金龙,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xx

[2]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xx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赵芳,景品兰.错误分析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xx

[5]杨宇红.错误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训练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20xx

篇10:英语写作浅谈

摘要:高中英语写作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基于此,文章在分析高中英语写作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从转变教学观念,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评价方式,要求学生进行针对性写作训练四个方面探讨了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教学质量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明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英语写作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对学生的升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高中英语写作属于基础性的写作,这种奠基性的地位才更加凸显了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性。要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要从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角色上进行针对性研究。

一、高中英语写作现状

(一)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问题

首先,缺少英语学习的浓厚氛围。由于英语不是我国的母语,这种非母语式的教学氛围极为缺乏。其次,写作思维上,学生在写作时由于受到汉语的写作思维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不能正确运用各种英语语法和词汇[1],有时还会出现作文已经写了一大半,但是主题思想还未出现,这种冗长的繁琐的表达方式,降低了英语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不利于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现状

一方面,学校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2]。另一方面,教师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英语写作问题的成因分析

首先,教学观念上存在误区导致教学实践上出现问题。虽然英语写作在高中英语中占据着很大比重,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中来看,学生写作能力无法有效提高,与教师平时只注重语法讲解,缺乏英语写作的专项训练有着很大关系。其次,教学方法上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写作思维的训练,范文学习成为我国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方法,这不利于学生拓展其写作思维。模板学习不仅禁锢了学生的写作思维,还容易出现千篇 一律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发展。最后,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由于我国的高中生源较多,班级容量较大,因此教师在英语作业的批改中往往存在简化的缺点[3]。例如,选择题与部分词汇题教师自己可以通过读卡机进行评分,而在英语作文环节就进行简化,直接将范文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参考自评,导致教师无法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写作中的不足之处。

三、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英语教师身处教育第一线,应该明确高中英语写作在学生英语学习与实践应用中的基础作用。“滴水穿石”也非一日之功,英语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打破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观念,向学生传递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与世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主动学习,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此外,教师还应该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做到真正的“为人师表”,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基础。

(二)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观念上与时俱进,还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认真审批每一个学生的英语作业,找出学生英语写作的瓶颈,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在整个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重视英语写作的专项训练。英语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门基本功,良好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课上的全英文教学以及组织课外英语学习小组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三)改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虽然是教学环节的末梢,却直接影响着学生下一步的学习状态,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极其复杂,教师的评价一定程度影响到他们学习英语的态度,因此,应多采取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确保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四)要求学生进行针对性写作训练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参与英语实践活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拓展英语写作思维。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针对英语写作短板进行专项训练,并借助网络社交平台拓展学生与国际友人的交流渠道,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在实际交流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升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

总之,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提高高中英语写作的整体水平。

作者:杜玮 单位:宁夏固原市回民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晓芳.提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质量的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22):16-17.

[2]林书珍.范文背诵在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有效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3]王才文.混合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篇11:英语写作浅谈

摘要:英语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学习外语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促进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学生要写好英语作文必须具备一定的词汇积累及语法基础,并进行专门的训练,高中英语的写作教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训练和引导。

关键词:英语写作;基础;兴趣;训练指导

一、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牢固一定的基础

英语属于结构语言,有着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固定短语等,要想在写作中用上它们,用好它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基本训练。(1)抓学生写字基本功。学生的字体好坏直接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得分。为使学生写得快,写得规范,少丢卷面分和感情分,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平时练字;(2 )抓学生词汇积累。在掌握教材词汇的基础上,及时补充一些课外词汇并加强背诵重点词汇、典型句式、精彩段落和重要章节,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3 )加强五种基本句型结构教学: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因此训练学生“写”就要抓住五种基本句型的训练;(4 )时态是英语写作的关键,在一开始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一动笔时就考虑动词的时态。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

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 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因此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英语写作的兴趣。

三、要让学生清楚高考英语写作命题规律,并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广东高考英语写作分两个部分:基础写作和读写任务。基础写作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基本句型的运用,整合知识的能力和语言结构安排及基本表述的能力。此题基本不要求考生对写作内容进行发挥,只需将所给信息完整准确连贯地写出就可以了。其实际上就是翻译和连词成句,扩句成文的形式。读写任务又分概括所给短文和发表考生个人看法两部分,侧重考查考生转述他人观点、提出自我观点、论证所提观点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概括能力和较高的语篇布局能力。清楚这些要求就可以有侧重地分别进行训练。

要在基础写作上有所突破,教师首先要制订一个长期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各种题材的训练,设计出不同的文体练习,总结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规律。不同的题材,我们要给出行文模式,然后反复写,使之熟练。在训练写作时,我们应该定量限时,形成一种快速完成任务的习惯,改掉学生写作时那种拖泥带水的坏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因此,我们要坚持勤写多练,每星期固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经常处于英语思维状态,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使学生写出的文章得体流畅。

要提高读写任务,先要分体裁(一般是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概括所给短文的能力。第二部分一般分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段首写一个主题句,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句展开。系统地训练学生写主题句的方法:直接回答,翻译要点,明示观点,引出经历,说出感受等及主题句展开方式:说明原因,逐条举例,细化主题,说明结果,叙述经过等。

四、要使学生真正取得进步,一定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有效的指导

及时讲评,抓好习作讲评课,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批阅过程中,要认真记录习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错误,为讲评课做好材料准备。讲评时将优秀作品读给全班学生听,给予鼓励。备好、上好讲评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次习作中都能有所收获,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明确写作步骤:

(1)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抓住中心、掌握要领,对题目进行仔细研究、透彻理解是写好作文关键的一步。审题时要仔细理解试题的提示语,弄清试题对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2)明确得分点。高考作文批阅时按要点给分,考生应细心分析,摸清主题和内容要点,然后一一写全。(3)准确表达,要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答题时,不要急于把所表达的内容先用汉语固定下来,然后再逐词逐句地硬译,而要在不改变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最熟悉、最有把握的词汇和句型。(4)书写要清楚美观,文章位置适中。

书面表达属主观性试题,阅卷的主观印象直接关系到等级得分。第(5)时间要安排得当。高考阅卷中常常有考生因为第一卷耗时太多,致使第二卷时间不够。

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习惯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 三分写七分改”.一篇好的书面表达,修改所占的分量是显而易见的。传统写作教学模式是老师精心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批改,并评讲学生写作。其弊端是所有学生都是被动的,主体性作用不能发挥出来。事实上,教师对每篇书面表达都详细批阅并及时反馈是不可能的。必须变教法,把“球”踢给学生。叶圣陶说:“批改固然教育之要务,然需进一步想,必使学生能自改作文,教书应该把作文的修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的习作和反复修改中悟出写作的规律来”.

总之,要真正提高书面表达的水平,主要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平时大量的写作训练,只要充分重视,认真训练,就一定会有所成效。

篇12:英语写作浅谈

英语学习过程是语言输入(听/读)和输出(说/写)的过程,输入是前提,输出是目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并使之平衡,才能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与英语写作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英语语言技能和英美文学素养的同步提高。美国学者帕特丽夏・比塞尔(PatriciaBizzell)指出,文学阅读与写作同为“创造意义的活动”(meaning?makingactivities),作者从事写作活动要产生意义,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是一个产生意义的过程。

阅读活动是读者对文本做出反应,即解读文本、创造意义的过程;而调用已有知识、借助自由发挥、建构文本意义本身就是在完成一个写作任务、进行一种写作体验。文学阅读为写作提供必要的素材输入,写作则可以进一步深化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美国学者彼得・埃尔博(PeterElbow)把写作任务分为两大类:成绩需记入学期总评的“高风险写作”(high?stakeswriting)和成绩不需计入学期总评的“低风险写作”(low?stakeswriting)。伴随英美文学阅读所进行的英语写作体验不会给学生带来任何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随心所欲”地表达思想、创造意义,属于“低风险写作”,符合低/无焦虑学习原则。加拿大学者梅里尔・斯温(MerrillSwain)“输出假设理论”或“可理解性输出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尤其是对“可理解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唯一充分条件”的观点)的质疑,也是阅读与写作之间密切关系的语言学论证。

当代文学批评理论越来越趋向于读者中心,尤其是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强调文本意义“是发生在读者身上的事件”,它“不可能先于读者而存在,也就不可能独立于读者而存在”。以读者为中心研究文本意义的创造,究其本质就是研究文学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研究从读者到作者(文本意义的建构者)的角色转换带给语言学习者的积极影响。

一、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结合的理论基础

读者反应批评的文本阅读观认为,阅读的焦点是读者的经验结构。费什指出,“阅读是读者的一种活动,是读者所做的事情”。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对文本不断做出反应―――不断地“产生期待,不断地打破期待,不断地得出结论,又不断地推翻结论”―――的动态过程,即读者逐渐形成经验结构的过程。换言之,文本是读者阐释的产物,读者通过阅读与文本发生交互关系,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表现为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不断对话,即读者对文本做出的反应。

读者反应批评的文本意义观认为,文本的意义取决于读者的反应,而读者的反应取决于“阐释社会”(interpretivecommunities)。一方面,对某一特定文本,不同读者的.反应各不相同,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因此,文本的意义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属于不同阐释社会;不同阐释社会的读者间存在不同的阐释策略,同一阐释社会的读者拥有“共享阐释策略”(sharedinterpretivestrategies),即某种共有的“可用于书写文本和建构文本特征的策略”。因此,同一阐释社会的读者由于享有相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的反应总是呈现出大致相同的态势,创造的文本的意义基本上是趋于同一;不同阐释社会的读者由于彼此间存在不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的反应呈现差异态势,产生不同的阐释意义。

从本质上讲,文本阅读过程是语言输入过程,文本意义的创造过程是语言输出过程。因此,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可以被归结为关于语言输入和输出(即文本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理论:不论是“阅读的焦点是读者的经验结构”的文本阅读观,还是“文本意义源于阐释社会”的文本意义观,都以读者为中心,读者的活动是文本阅读和文本意义得以实现的关键,也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体现。

英美文学阅读和英语写作的结合就是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英美文学阅读过程是输入目标语(英语)的过程,即基于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之上的浸入式学习过程,关注的是英语理解和阐释。学生/读者的经验结构就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追寻答案、抓住主题、理顺思路的阅读体验中得到建构的。

以斯温为代表的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浸入式教学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听、读技能的提高效果明显,但在说、写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收效甚微。

故此,斯温提出了输出假设理论或可理解性输出理论,认为“输出语言的活动(说/写)是二语学习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输出语言与理解语言的过程大不相同”。输出语言的活动对提高语言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语言输出的重要渠道之一,英语写作关注的是思想/意义的准确表达。斯温指出,“输出具有引发注意的功能”。

也就是说,在输出目标语的过程中,二语学习者不得不面对自身的语言问题,不得不为自己的思想/意义寻求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读者把阅读过程中形成的经验结构转化为书面语言,不仅可以完成语言学习从输入经由吸收加工到最终输出的动态循环,也能够做到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这一写作体验以学生/读者的经验结构为背景,以低风险写作为特征,学生/读者可以有目的、无拘束、自由发挥、“率性而为”地进行写作,表达思想。英美文学阅读和英语写作均为英语语言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属于输入语言,强调理解和阐释;后者属于输出语言,强调思想/意义的表达。前者是前提和条件,后者是目的和结果。

只有具备一定的英美文学阅读积累,才有可能在英语写作中灵活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意义。

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一方面,享有共同的华夏文化背景,属于同一阐释社会;另一方面,不同的民族身份决定了他们彼此不同的文化传统,分属于大阐释社会中的小阐释群体。因此,阅读指定的英美文学作品时,既可能产生基本相同的理解和阐释,也可能伴有一定的解读差异和分歧。

结合这一现实可能性,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如果学生/读者能够课前完成文本阅读,带着各自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走进课堂,就可以在课堂的交流、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通有无,形成对文本意义的相对客观的阐释。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取知识、建构意义不仅需要一个轻松、自然、友好、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学生/读者进行课前/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趣自由安排时间,也容易消除集体阅读所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可能做到天马行空、自由想象,从而轻松地完成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课内展开集体或分组讨论是语言输出的开始,根据斯温的可理解性输出理论,外语学习者在目标语输出(说/写)过程中,会动用全部已有的相关语言知识,努力实现输出语言的准确恰当。

而数位学生/读者一起交流讨论(即输出语言),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丰富文本意义的创造,也便于发现、指正其他成员语言表达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作用。集体或分组活动的后续收益取决于每个成员交流后的反思,即分析比较不同学生/读者建构的文本意义的差异性、思考解决讨论交流中牵涉到的语言问题。斯温认为,“输出的反省功能”―――“用语言来反省他人或自己输出的语言”―――能够“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写作作为语言输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反省功能。在借鉴交流讨论成果的基础上,学生/读者再次阅读、重新理解指定文本,通过写作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斯温认为,输出(说/写)是语言学习的主要途径。写作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提高的“最佳办法就是采用一些方法、创造一些条件使语言的输入有效地转化为语言的吸收,并在输入的同时尽可能地进行语言的输出”。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法,学生/读者进行文本阐释和讨论交流亦是内化、吸收输入的文本信息的极佳途径,而文本意义的最终建构必须表现为语言的输出(即写作)。虽然英美文学阅读强调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似乎更关照信息/意义,写作活动注重语言输出,侧重语汇使用和语言表述,但是任何意义/信息的传递都必须依赖恰当的语汇和准确的语言。因此,英美文学阅读中学生/读者对文本的反应不仅需要娴熟的写作技能,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者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结合的学习模式

文学作品阅读是学好英美文学的关键,完成一定数量的英文原着阅读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课业任务之一。然而,单纯的阅读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收效也不够明显。如果在学生完成指定文本的阅读后,以集体或分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并经过总结、反思,完成建构文本意义的相应写作任务,把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合二为一,就能收到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效果。换言之,学生/读者以阅读指定文本、参与交流讨论、进行信息反思、创造文本意义为内容的学习模式,实现了英美文学阅读和英语写作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的指导。

(一)阅读指定文本

读者反应批评认为,文本“阅读过程是读者阅读经验的时间流动过程”;文本意义是“读者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反应”。也就是说,学生/读者的经验结构对文本意义的产生起着关键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读者根据每个教学周的既定阅读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反复阅读指定文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又推翻结论的动态过程,就是逐渐形成经验结构、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按照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英美文学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输入语言的过程,是为最终的语言输出―――写作活动―――搜集材料、储备信息的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学作品的阅读是高水平写作的前提;写作离不开阅读,文学作品的阅读比其他任何形式的阅读都显得轻松、有趣,更容易积累丰富实用的写作素材,更能激发学生/读者的写作欲望。

(二)参与交流讨论

费什指出,文本的意义源于阐释社会,源于相同文化传统造就的共享阐释策略。文化传统是决定读者阐释文本、创造意义的根本。中国学生/读者既相同又差异的民族经历和文化传统,决定了既不能把他们简单地划归为同一阐释社会,也不能将他们划分为截然不同的阐释社会。他们对同一文学作品的解读既可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又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某种认同。

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读者在有充分的阅读准备的前提下,参与集体或小组交流,说出各自的理解和阐释,比较不同成员解读中存在的共识与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语言和文化原因,既是一个依赖阐释策略创造文本意义的过程,也是一个吸收、内化语言信息的过程。交流讨论以输出语言(说)为主要形式,而要输出语言就不得不思考、斟酌乃至犯错。无论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指正其他成员的语言错误,都离不开语言的输出―――说的行为。说和写是语言输出的两个必需途径,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不仅能够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利于建构出相对客观的文本意义,而且还能迫使语言使用者直面语汇、语法问题,力争做到口语表达的准确恰当,为下一步的写作做好铺垫。

(三)进行信息反思

既然文本意义是读者对文本的感受和反应,那么读者每阅读一次文本就会产生一次反应,而且后一次反应必定是对前一次反应的反应。学生/读者针对交流讨论中出现的不同理解和阐释,结合已有英语语言知识和所采用的阐释策略,在反复分析、不断比较的基础上,找出之前解读的合理或不合理、可取或不可取的地方,有助于进一步阅读文本、加深理解、建构意义。另外,这一信息反思过程也属于语言输出的范畴,可以促进学生/读者语言技能的提高。斯温指出,反省是输出的功能之一,重审自己或他人的输出语言,既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语言问题,也能强化新鲜语汇和典型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总之,英美文学学习中及时的信息反思,不仅可以改变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还能够有效地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四)创造文本意义

读者反应批评认为,“文学批评关注的不应该是文本的空间结构,而应该是读者的经验结构”,文学批评应该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文本意义的建构―――表现为语言输出(主要是写的活动)。读者一旦开始了文学作品的阅读,就会对文本不断地做出反应、不断地产生文本意义。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读者阅读作品、阐释意义、写出评介/赏析的过程,既是创造文本意义的过程,也是英美文学阅读和英语写作有机结合、以读促写的过程。

三、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结合的实验与效果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随机抽取了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两个班(3、4班)的学生作为受试对象。3班为实验班,班级人数31人;4班为控制班,班级人数30人。实验教学为期半年。

在正式开课之前,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测查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性质、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方法、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的关系以及英美文学阅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问卷结果显示,无论是实验班还是控制班,认为英美文学课的主要内容为文学史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作品阅读可有可无)的学生均超过了50%;6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仅与爱好文学或者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有关;将近70%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分属两个课程类别,通过文学阅读促进写作技能的提高更适用于一语学习,在二语学习中,将文学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只会增加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向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组织了一次开课前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摸底检测:内容为就指定文本撰写一篇评论性文章,形式为课外自由写作,字数1500字以上;论文评阅方式包括存在问题统计(见表1)和综合打分(见表2)两部分。存在问题统计具体包括每篇文章语言层面出现的拼写和语法错误以及论证过程中存在的论题不明确、思路不清晰、论据不充分等问题的归类和量化。

其中,对有无明确论题的考量主要依据于文中关键词与文章题目之间以及文章各分论题与总论题之间的关联度,若关键词与题目之间以及分论题与总论题之间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则被视为论题不明确;思路不清晰主要是指文章各部分表达的意思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论题,段落与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和过渡;而论据不充分是指作者的观点未能建立在必要的文本信息之上,论证过程缺乏有说服力的例证。评阅结果表明,两班学生的起点水平基本持平,具备进行实验教学的受试对象要求。

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实验班严格执行既定实验教学方案,除了必要的文学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把重点移向文学作品的学习,具体规定了每部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包括阅读指定文本、参与交流讨论、进行信息反思、创造文本意义等。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建议或指导作用,所有学习任务都由学生亲自完成。在控制班采用传统的文学史讲解和指定作品阅读的方法,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了解基本内容即可,其余不作具体规定。

最初几周,部分实验班学生由于不能按要求完成指定作品的课前阅读,在课堂交流讨论环节总是无话可说,表现得有点被动和尴尬。但经过老师鼓励和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85%左右的学生不仅能够按照我们的既定方案完成每周的学习任务,而且还会自觉选取一些指定文本之外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而控制班学生没有明显的不适应现象。

实验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进行了第二次问卷,内容跟第一次问卷基本一致,结果为:认为英美文学课必须做到文学史学习和作品选读齐头并进的学生实验班占65%,控制班占15%;认为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对英语写作技能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英美文学阅读和英语写作的有机结合的学生实验班占70%,控制班占28%;实验班不到7%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仅与文学爱好者或者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的语言学习者有关,控制班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达50%。总之,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认同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能促进英语写作技能提高的观点,而控制班学生对这一观点基本持否定态度。学期末,同样以撰写文学论文的形式,对两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进行了二次检测,检测形式和要求以及评阅办法与第一次相同。

结果显示,两班学生写作中存在问题的数量(见表3)和综合成绩(见表4)与第一次相比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以上数据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实验班学生提交的文章从语言到整体布局都有了明显改进,不仅文章平均字数远远超过控制班,班级总体成绩与控制班相比也有了显着的提高。由此可见,英美文学与英语写作的结合确实有利于学生英语写作技能的提高。同时,实验班和控制班英美文学期末考试成绩的明显差距(见表5)表明,我们的尝试不仅未曾影响到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英美文学学习效率。

读者反应批评和输出假设理论观照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实验证明,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的结合是必要的、可行的,不仅可以加深学生/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文本意义的创造,而且能够保证学生进行“低风险写作”,有效地促进写作技能的提高。但其实际运作成效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英语语言阅读技能、英美文学基本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因素。

另外,英美文学有限的课时量和丰富的文学作品资源也给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因此,实际教学中,只有在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阅读任务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学生自身文学修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实现英美文学阅读与英语写作的有效结合,做到英美文学阅读水平和英语写作技能的综合提高。

学术写作原来是这样

英语学术论文范文

英语写作

学术英语课文9翻译

雅思模拟试题学术类写作一例

英语应用文写作

自考英语写作

英语四级写作

英语议论文写作

英语写作基础

学术英语写作范文(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学术英语写作范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