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海塞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共含9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海塞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

篇1: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

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

如何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是幼儿园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看,在正常教育生态下,教师可以从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运用可操作的心理治疗技术、将幼儿从游戏情景引入真实生活以及进行弹性的行为塑造等方面进行教育干预,从而矫治幼儿的行为问题.

作 者:叶平枝 冯晓霞 Ye Pingzhi Feng Xiaoxia  作者单位:叶平枝,Ye Pingzhi(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510006)

冯晓霞,Feng Xiaoxia(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PKU英文刊名: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DUCATIONAL SCIENC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12 关键词:幼儿   行为问题   教育干预策略   心理治疗技术  

篇2:幼儿情绪问题干预方案

用倾听的方式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当灾难来临,人们不可避免的情绪失控,对孩子而言,他们比成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遇到意外情况肯定不如成人情绪稳定。所以,假设孩子身上发生了意外情况,他们的情绪一下子变得难以失控,在脱险之后孩子还存在情绪难以平复的情况。

此时,父母要蹲下身来轻轻安抚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听孩子讲述发生了什么事,一手轻轻握住孩子的手,用眼神看着孩子,给予孩子安全感,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而后讲述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孩子想哭就哭出来,只要把不好的情绪发泄出来,心情也就会变得好起来了。

篇3:幼儿情绪问题干预方案

假设在灾难中孩子失去了亲人

对孩子来说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亲人为什么离开了自己。当灾难来临时,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父母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生命来帮助孩子逃生。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对孩子的伤害可以说是一生中最难以抚平的伤害。

此时,身边的人要告诉孩子事实,亲人真的走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如果你感到伤心难过,就大声地哭喊吧,尽你所能地将心中的伤心和难过发泄出来,让孩子接受事实,而后重新开始。虽然这有些残酷,但如果不这样子做,却用欺骗的方法来隐瞒亲人离去的事实,孩子迟早有一天会知道真相,到时他会更憎恨,更加难过。

篇4:幼儿情绪问题干预方案

假设孩子睡眠和性格都出现了问题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在历经生离与死别之后,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当孩子出现睡眠不正常,性格不正常时,家人应该反复与孩子沟通,借助一些书籍或是电视剧告诉孩子生离和死别是正常现象,就像秋天到了树会落叶子一样,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生离和死别。只有活着的人好好地吃饭睡觉,阳光健康地生活下去,死去的人才走的有价值和意义。

篇5:幼儿情绪问题干预方案

假设孩子沉浸在伤痛之前不能自拔

在经历过伤痛之后,有些孩子可能很快就能走出来,但有些孩子可能会一直沉浸在伤痛之中难以自拔。此时,有关灾难的电视新闻,熟悉的人都要避免让孩子见次见到,以免勾起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建议有条件的家庭是换个环境,让孩子在一个新的环境之中慢慢忘记过去。家人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随时有人陪伴在孩子左右,让孩子不觉得孤单和害怕。如果能请相关的心理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干预,效果将更好,这样有助于孩子快速地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之中来。

篇6: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

今年我接手的班级是有着46个孩子的学前班,他们大多只有五六岁,天真无邪、活泼可爱。通过上学期的观察,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很少找同伴帮忙而更多的是找老师,遇到矛盾时往往也是攻击对方或是向老师“告状”,这足以显示他们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缺乏。我甚至还发现一些所谓“不合群”的孩子,在游戏和学习等与他人互动的环节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孤僻暴躁等极端情绪,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孩子性格上产生缺陷,并贻误一生。这些问题一直困扰我,但我却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样方法去更好的解决。

有幸在学校借到了《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这本书,真真切切解决了我的实际问题。

1、针对孩子兴趣,增强教学活动吸引力。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且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对感兴趣的东西会投入极大地热情,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将表现出消极情绪。所以,在对孩子进行合作教育的时候,应该找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在活动展开之前有意识的调动孩子合作的兴趣,或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不同的活动、新花样渗透合作教育思想,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样以来,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通过情景导入记忆也更深刻,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2、采用小组评比奖励制度,激发集体荣誉感。

在教学中展开某项合作活动的时候,采用小组评比奖励制度可以调动孩子更积极快速的进行合作。例如: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每组的编号,在表现好或完成任务的小组下面打五角心,且说明如果有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孩子将会擦掉此组一个五角星,最后五角星最多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奖励。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孩子们因为怕自己组的星星被擦掉,所以会很听话的进行合作,也因为想得到更多的星星使得孩子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合作活动中,活动会因此开展的更加顺利有效,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多为集体为他人着想的思维。

3、小组搭配时注意能力互补,友谊搭配。

在搭配合作伙伴时也是有讲究的,在培养优秀的孩子同时,也不能忽视能力弱的。让能力强的孩子与能力差的孩子合作,可以促进后者的能力发展,也可以以强带弱,促进合作的共同完成,不然将会造成能力强的孩子越来越强,而弱的越来越弱。同时,多让孩子与自己关系要好伙伴搭配合作,效果会远远超过与关系不好的伙伴合作。

4、孩子合作出现问题时,不急于干预。

孩子在合作时经常会发生争执冲突或向老师告状甚至哭脸,这时老师对孩子冲突的介入,一定要建立在认真观察、成熟慎思的前提下,一定不能一看到冲突发生就立马冲上前去批评,过早的干涉会剥夺孩子在合作中自己处理冲突的机会与能力,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活动的继续并且容易滋长孩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往后容易一遇到问题就习惯找老师。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急于干预,要先“看一看,等一等”,在确认需要干预后,要先关切的询问活动。

针对我班孩子相互合作的问题,在下学期我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产生的问题及反思及时记录下来,这就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篇7: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

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矫治是心理学多个分支学科,包括发展心理学、发展病理学、学校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尽管这些不同的学科分支在研究视角、方法和重点各有侧重和区别。近年来,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问题行为大致可以划分为内化和外化两类。内化问题行为主要涉及情绪方面的困扰或者失调,如抑郁、焦虑等;外化问题则是指行为的失调,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品行障碍、攻击以及过失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非常复杂。根据发展系统理论的观点,问题行为是生物、认知、人格等多个水平的个体因素与家庭、教养、同伴、学校、社区等多个水平上的背景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但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又与特定的危险因素相联系。学前期是个体问题行为开始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虽然与童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相比,学前阶段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相对较低,但是对于这一发展阶段问题行为的科学研究和干预矫治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体的问题行为具有连续性,早期的问题行为会增加个体日后适应的困难。同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矫洽,一些问题行为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转化为习惯性或者“慢性”失调。另一方面,发展早期的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相对简单,因而有利于干预矫治并取得成效。

对于教师而言,幼儿游戏中的干预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并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的'行为,老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常常由于对幼儿及幼儿游戏的分析和解读不够,干预时机不准,干预方式与方法运用不当等原因,给幼儿游戏带来干扰,从而使得幼儿游戏中的干预异化为干涉,为了维护教师游戏干预行为对幼儿游戏的正向推动作用,提高幼儿游戏中教师支持性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在干预时应注意深入观察幼儿游戏,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原因;应结合幼儿游戏的现实情境,正确把握介入和把握时机;在幼儿游戏干预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

在日常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师常常总是希望孩子“正常”地游戏,一旦出现了偏差,就习惯性的想要“纠正”而其实在幼儿游戏行为背后,通常隐藏着他们对游戏的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凭空主观判断,就生硬介入,肯定会影响游戏的后果,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建议或提出质疑,将问题抛给幼儿,来引起幼儿的思考及对游戏的调整,运用适当的提示,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当然,针对不同类型的游戏情境,教师还需要灵活把握,选择恰当的干预方式与方法。

总之,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到:正确的把握干预幼儿游戏的时机,关系到教师干预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和层次,提升游戏水平,反之,可能会抑制幼儿的游戏。

篇8: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的探讨

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的探讨

高校的单亲大学生由于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其问题发生率高、问题成因复杂的特点,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本文试对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探索有效的干预策略,促进单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作 者:李振华 曹建琴 LI Zhen-hua CAO Jian-qin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163319 刊 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ISTIC英文刊名: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年,卷(期): 6(3) 分类号:B84 关键词:单亲大学生   干预策略  

篇9:幼儿不友好行为的纠正策略

幼儿不友好行为的纠正策略

在幼儿园或家庭里,有的幼儿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会和同伴发生争执,产生摩擦,从而产生一些不友好的行为,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笔者结合多年对实践经验,从多方面入手做好工作,取得一定效果,先总结如下:

教给幼儿交往的技巧

幼儿不友好行为的产生多数是因为缺乏交往的技巧,不会谦让引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打人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同时也要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如,同伴交往要学会互相爱护、关心、团结、互助;要懂得谦让;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要学会原谅别人的错误等。

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

幼儿幼儿遇到困难或者被打,就会以哭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就应该告诉他们:哭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被认为胆小、怯懦的表现。当别人打过来时,要知道用手去挡或者避开,不能呆在那里让别人打;如果你还手也是错误的,更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两个人打来打去,会让自己受伤,应该赶快告诉大人,让大人批评打人的小朋友。

冷处理

有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告诉成人,长此以往会形成依赖的毛病。依我看,在幼儿能解决的事情上,更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当出现争执、闹别扭现象时,不要马上出面干预,而是本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态度进一步观察。因为孩子只有在自己来亲自处理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孩子之间的争执时交往的一种调味剂,在争论中,孩子会慢慢体会与人相处的一些基本道理,如,友好相处,公平竞争等,也由此学会如何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

当好裁判

成人还应该留心事情的发展和结果。如果孩子们对这件事处理得很公正,老师和家长应及时给与肯定。但如果受欺负的孩子内哟应得到公正的对待,那么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借这个机会帮助年幼的孩子辨清是非,并让孩子们懂得,不能纵容野蛮的攻击别人的行为,同时要注意帮助那些性格懦弱、对别人的攻击一味退缩的孩子,树立起勇敢、坚强的品格。

有些家长对这些问题采用极端的处理方法,如,“他打你你就打他”鼓励孩子去和别人打,认为是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还有的家长认为别的孩子不好,就限制自己的孩子与其交往,这都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

幼儿间发生争执时正常的,家长应该明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不要小题大做,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

其次,家长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应该冷静的态度,理智的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对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励少责骂的'方法。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对,要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个团结友爱,有礼貌,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认真分析实情,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比他做得好。”家长的肯定,可以让孩子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性格懦弱、胆小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孩子之间的不友好行为是幼儿成长阶段的正常现象,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况且幼儿的不友好行为易反复,需要老师和家长长期耐心的进行指导。老师和家长对此都要有正确认识,坚持一贯性原则,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以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管凤燕)

幼儿行为规则教育随笔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分析

优化幼儿教师针对“问题儿童”教育行为的策略

学前儿童行为教育的有效策略探讨

教育随笔:幼儿视力问题有感

幼儿艺术教育的改进策略论文

中班幼儿行为研究方案活动

幼儿亲社会行为说课稿

课堂教学问题策略运用探悉

探究幼儿古诗欣赏策略

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