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散文杂志(共含10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想看遍世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等待《流年》杂志散文
有段时间,专门泡在网上看雪小禅的文章,那行云流水般飘逸动人的文字竟让自己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时间,满脑子里只有“雪小禅”三个字。白天,去到书店,是找寻雪小禅的书;晚上,回到家里,泡在网上,还是不断在百度搜索栏里输着“雪小禅”三个字。
几天的努力,终于在网上发现了雪小禅主编的杂志《流年》,费了好大的努力,也终于在学校附近几家书屋里穿梭时碰见了那仅剩的一本《流年》杂志。惊喜的同时,匆匆到柜台前交了书款,如获至宝般将这本杂志带在身边一页页地仔细翻阅。
当这本杂志被我拿在手中翻了许多遍后,一个云淡风轻、阳光暖暖的午后,在菜市场的入口我碰上了正好在邮局工作的一位朋友。闲聊中,朋友得知我还是和从前一样喜爱读书看报,便推荐我在他手上订阅一些他认为极好的杂志。于是,我欣喜地接受了朋友的推荐,爽快地交了钱在朋友的手上订阅了一份杂志。当然,这份杂志并不是朋友推荐的那些,而是我那段时间为之兴奋的雪小禅主编的《流年》。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一天天地期盼,期盼着新的一年来临时,雪小禅主编的《流年》也会悄然而来。然而,当新年的爆竹声已成为渐渐远去的记忆时,我那日夜期待的《流年》也仍未谋面。那阵子,失落、彷徨、猜忌一天天地在我脑海里萦绕,甚至,我都怀疑朋友收了钱是不是忘记了为我订阅。
那段日子,最喜欢的就是每天清晨或者是傍晚时分和女儿两人抢着到楼下打开信报箱看看自己订阅的《流年》有没有躺在其中。也许是期望太高,失落也高吧,每一次,惊喜都未然如期出现。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我便硬着头皮拨打朋友的手机,不断地询问着《流年》杂志是否已经到来的情况,弄得朋友一个劲地在手机里向我表着歉意。
三月的某个清晨,当我再次像往常一样打开信报箱时,一本崭新的杂志刹那间映入我的眼帘。那一刻,我的心激动得“咚咚”直跳,我知道我期待已久的杂志《流年》终于来了。
然而,当我将那本杂志拿在手中看清之时,却发觉那根本就不是《流年》,而是《花火?最文摘》。难道,朋友帮我订错了杂志?狐疑中,我把杂志倒过来看了看,在封底,那几个醒目的大字“主人 对不起 让您久等了!”差点没让我激动死。再细看之时,终于发现这本新杂志的邮发代号“42—214”就是我当初让朋友代订阅的`《流年》的邮发代号。
至此,一切已一目了然,原来这么长时间等不来《流年》,全因《流年》已改变成了《花火?最文摘》。算了,就为那句动人的“主人 对不起 让您久等了!”,权当它就是《流年》吧。当新的杂志被我紧紧捂在胸口时,我默默许下承诺:爱你,像爱《流年》一样爱你。
中午,女儿从学校放学回到家中,一进门,我迫不及待地向女儿说起了那句让我激动了半天的“主人 对不起 让您久等了!”“是吗,快给我看。”女儿两眼放着金光,急急地让我给她拿书。
“切,妈,看把你激动的。人家根本就不是对你说的话,你看,是对《狮?绯闻记》的粉丝说的。”举着杂志,女儿朝我扮了一张鬼脸。
“是吗,不是对我说的?”看着女儿递到我眼皮底下的那句话,我无声的笑容再次展露在脸上。
其实,管它那句话是对谁说的都无所谓。感动,只要它让我感动过就行。大不了,就权当它是对我说的好了。
我的书柜里面有一本很旧的杂志,那本杂志破破烂烂的,还有很多的水迹。当我每次翻开这本杂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买杂志的情景。
那时我还很小,当我每次放学的时候,我都会路过路边的小书店,都会看到橱窗里那本装帧精美的杂志,让我有了了解它的欲望。这时我走进去想翻看那一本杂志的时候,却被老板拦住了,老板说:“这本杂志要买了,才能看。”我摸了摸身上的口袋,空空如也,我顿时失望了,低着头慢慢走出书店,但那本杂志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抑制不住心中想要买这本杂志的冲动,可我不想问家人要钱,于是我决定要自己努力挣钱得到这本杂志。
第二天放学,我急忙跑到书店的橱窗里望着那本杂志,它还静静地躺在那里,这时老板看出了我的心思,走过来对我说:“孩子,你愿意在这里扫地吗?我可以提供一个机会给你,刚好我这里的员工生病,请假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如果你能来帮书店扫地,我就把那本杂志送给你!”这时我不假思索的答应了老板地要求。刚开始我是不会扫地,可后来老板地鼓励提醒了我。
每天晚上放学后,我都会到书店扫扫卫生。一个月很快过去了,老板把那本装帧精美的杂志送给了我。这是我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书,我接到书的那一瞬间,我的心里很高兴。
几年过去了,那本新杂志慢慢地变旧了,但它仍然完好的被我放在书柜里,我每次看到这本杂志的时候,我都会回忆起这件事。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正含义。只要劳动,就可以创造幸福。
我,是本杂志,我有优美的文字,精致的图片。我每天躺在桌上和伙伴们玩耍,我希望有一天,会有一个欣赏我,喜欢我的人把我带到那温暖的家。
今天天灰蒙蒙的,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落到树叶上,落到地上,落到行人的伞上。哗啦啦,哗啦啦,好似一首美妙的音乐。行人们顾上这美妙的音乐,纷纷跑去躲雨。
在一座报刊亭里,我正和伙伴们聊着天,一双大手突然拿起了我,递到另一只手去。我十分高兴,我想:太好了!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欣赏我的人了!可是那只手并没有接住我,我腾在半空掉了下去,心里十分害怕,希望有一个人能抓住我。
“啪”我重重的摔倒在地上“呀哟!疼死我了!”路上的泥水向我涌过来,我那原本美丽的封面不一会儿就变得脏兮兮了。“你们这些脏东西快走开!离我远点!”我愤怒地大喊。可这些泥水像没听见似的,都争先恐后地朝我扑过来,我伤心极了,我用期望地目光看着那个老板,希望他能将我捡起来。可是那两个人却无视我,正吵得热火朝天推卸责任,我绝望了。
这时,一个扎着辫子的女孩走过来,轻轻弯下腰,将我捧起来,然后用纸巾将我身上的泥水擦干净。她抱着我对老板说:“老板,这本书我要了。”
我心里一惊,然后又十分高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欣赏我的人了。雨停了,阳光照在我身上,十分温暖。
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说也奇怪,我怎么会和“建筑工人”杂志结缘呢?请听我慢慢细说:“今年暑假,老师要我们写一遍关于建筑方面的作文,我外公是一名建筑工程师,我便在他的带领下进入了现场施工工地,并参观了工人施工全过程,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写起来。
工地上有木工、泥工、钢筋工、普工……他们干得热火朝天,那高楼万丈平地起。就靠基础呀!施工员在认真检查基础钢筋,工人们在仔细施工,写到这里便写不下去了……
就在这时无意中发现外公书籍上有一叠“建筑工人”,我便随意翻一下,我大开眼界。呀!有了,要写的东西这里面全有嘛!我便如饥似喝地看起来,原来房屋基础还那么复杂,基础分类还那么多,有什么带形基储独立基储桩基……,房屋又分什么框架、砖混、砖木我一窍不通。我带着这些问题去问外公,他便一一对着“建筑工人”解说,再一次带我进施工工地,我渐渐弄懂了一些鸡毛算皮的建筑知识,因此我把这些全都写进作文中去,结果老师看后,发现我写的与众不同,老师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同学们听,我心里可高兴啦!
当然我知道这篇作文的成功,是离不开“建筑工人”,是它帮了我大忙。因此现在它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不但外公喜欢它,建筑工人喜欢它,我也喜欢它。
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喜欢看书,特别喜欢看《儿童文学》。每当我下课做完作业的时候,每当中午休息的时候,每当学校放假的时候,我就去翻开我心爱的《儿童文学》欣赏起来,这已成了我的乐趣之一。
我喜欢这本杂志来源于一次偶然。记得有一次中午,我做好了作业,没事干,同学借了我一本杂志,当时我没来得及看书名,只是随手翻了几下,打发午休的时间。可当我看完两篇文章时,感觉到那里面的文章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很多内容让我产生了共鸣,还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不由自主地拍手叫绝,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它不像我以前喜欢看的《乌龙院》等漫画那样轻浮,也不同于其它生活类杂志那样平庸,只觉得这本书中的文章寓意深长,并且在排版方面别具匠心。我把书名一看,叫《儿童文学》。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到书店买《儿童文学》,每一次看完它,都会有惊喜!而且以前不怎么爱看书的我,也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现在,我已经有十二本《儿童文学》了。每本《儿童文学》我都给它穿上漂亮的衣服,然后把它们整齐地摆在书架上。爸爸妈妈也非常支持我,经常满足我买书的要求,这使我很开心。
读着《儿童文学》,我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而且懂得了许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翻开杂志,我们总能看见繁多的精彩文学作品,让我们心灵一悦。杂志里包含了太多的生活感悟,人生道理,做人做事的妙法,说话的艺术。而这些收获总能对我们的思想,观念,性格,人生有所影响和改变。
但是,今天我所要说的,不是杂志有多好,而是杂志美好面纱下悲哀的一面。
我想,不少读者都应该发现了,杂志里每篇文章末最常出现的字眼――某人摘自某处。翻览一遍杂志,会发现这样的字眼出现频率实在太高。有的杂志,甚至整本都是推荐稿。
或许,有人会说:欣赏别人的好也是一种美德。但是,当这种美德成为一种悲哀的时候,是否还可以称之为美德?
――我们往往在欣赏别人文章时,忘记了自己的羡慕以及羡慕背后的不甘和战胜。我们只是想,这文章写得很好;只是想,可以拿去向杂志社推荐。却忘了想,我能不能也写出这样会让人赞赏,让人想推荐的文章?忘了想,我是不是应该去试着写一写。
我们只是善于发现美好,却忘记了去创造美好。
如果这样下去,那以后的文坛,或许只是堆满了古老的好文,而对于创新,对于此时代的文学作品一无所有。
鞋子总会旧,旧了也不免烂掉。那文学作品也一样,总会旧掉,甚至烂掉。我们没必要一直守护这些陈旧的伟大,而应该去发扬这样的伟大,让他们传扬下去。就像是有些人虽然死了,可精神一直得流传。所以我想,文学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欣赏和停留,而应该是像老鼠一样拥有强大的繁衍力,组织成一条绵延、坚强,并一直向着更好的生命线。
《意林・小小姐》是我最喜欢的杂志,这还是我的同学李伊凡介绍给我的。
当时她给我介绍时,我并不在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无意间看到了《意林・小小姐》杂志整齐地摆在书架上。于是,我好奇了:这本书真的很吸引人吗――我知道李伊凡家已经有几十本了。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走了过去,抽出一本,“哇!好漂亮!”我脱口而出,因为我被那封皮所吸引――这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在拉小提琴,作者把少女描绘得很生动,仿佛下一秒少女就要从书中走出来一般。那柔和的长发、滑润的肌肤、大而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还有那修长的手指,就连那小提琴的琴弦都刻画了出来。这漂亮的封皮让我不加思索地买下了这本书。
回到家,我才发现里面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故事,插图少,文字却很多。当时的我不太喜欢文字,可是买都买了,总不能不看吧,我只能耐着性子读了起来。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故事这么有意思:我一步步走向书中,一步步走向书中的角色,一步步成为书中的主人公……成为主人公的我一次次经历着冒险、一次次经历着穿越、而又一次次经历着探索……里面的故事都是讲各种各样的女孩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的女孩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成绩不好、有的遭遇困难…。都是我这个年纪发生的故事。
这本书教会我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父母、怎样对待同学,怎样对待老师,怎样面对困难,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个善解人意的好女孩!
我等啊等,等啊等,等得心急如焚,终于等到了10月份的杂志。为什么这个月的杂志让我等了这么久?
原来,正是因为这个月是10月份,有个国庆长假。那些印杂志的工人应该也会放假,所以等到10月份都过了大半个月了才送到学校来。
等杂志时,我做什么事都想着杂志,因为我订的杂志都是军事的`,它饱含了我对军事和国家力量的热爱。我上课时,不再认真听课,而在想着杂志;帮老师打水时,不再认真提水,而在想着杂志;写作业时,也不再认真写作业,还是在想着杂志。我每天都会去问老师“杂志什么时候到”,得到的答案也总是“到了就会发的”。
终于,我上学时路过老师办公室门口,看见已经堆成小山的杂志。我控制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向老师办公室走去。我问我们班的班主任老师,“我能把杂志发掉吗?”老师说:“发了吧。”我激动不已,“谢谢老师!”我飞快地把杂志拎上去――竟然一点也不觉得重!我到班级后,大喊:“发杂志啦――”同学就像潮水一样“哗”一声涌上来,争着发杂志。不一会儿,杂志就被同学发完了。我回到座位上,一口气看完了所有杂志,心想:真爽啊,但愿下次的杂志不要再“迟到”了!
鲁迅自己说过,他的文学有两类,一类是为别人乃至为敌人,一类是为自己的。依照着种说法,小说当介于两者之间,既有明确表达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方面,也有抒写个人情愫的方面。说到小说创作,他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正是人生,把别人和自己统一到他的小说里来了。
我喜欢里面的《故乡》,里面讲了作者鲁迅回到故乡,在故乡发生了一些奇妙的事。因为志在启蒙,作为小说家,鲁迅一开始就教他的读者把世界当做问题来理解,也就是说 他 必须把一个充满疑问的现实世界揭示出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吃与被吃,各种各样的吃。鲁迅把世界截然分为上下两大层面,在小说中,虽然也着意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却更多地倾注内心的悲悯,描述底层的不幸,那许许多多人们被吃的情形。他的小说中很多生动的形象都有着那样一种苍白的色调,呆滞的目光,缓慢而静悄悄的动作,以致在死亡完全抓住他们以前,他们就已经有点死尸了。丧仪、坟墓、死刑,特别是杀头还有病痛,这些题目都吸引着他的创造性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多种形式的死亡的阴影爬满了他的著作。
夜晚,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正在书房里埋头看书的年轻人放下刚买的杂志,伸了个懒腰,上楼睡觉去了。
屋里一下子没了动静,只听见窗外寒风呼啸。突然,一个尖利的声音划破了这夜晚的宁静。“喂,老头儿!你碰到我了。给我滚边上去。”原来是今天主人刚买的新杂志正对一本破旧蓝色封皮书叫道。跟光鲜亮丽的新杂志比起来这本破旧的书就显得更微不足道了;它蓝色的封皮有些泛白,而且已经从书上脱落了;书页也已经泛黄,变得皱巴巴的。很显然这本书已经被主人无数次的翻阅过了才变得这么旧了。老书默默地移动了位子,给杂志腾出地方。杂志抖了抖光鲜亮丽、美轮美奂的封皮,日复一日地数落着老书,而老书却从不回嘴。
没过几天,主人带了一个收废品的回来,准备把一些废旧的报纸、书刊处理掉。杂志得意地瞥了一眼老书,昂着头、轻蔑地说道:“嘿,老家伙!瞧见没,马上要把你收拾走咯!哈哈哈哈!”刚说完主人就走进屋,收集了一些旧书旧报纸交给收废品的。主人又在书桌前停下了。杂志不削的看了看身旁的老书,等待主人把老书交给收废品的爷爷。可主人却一把抓起杂志丢进了黑咚咚的废品袋中。“喂喂,你是不是瞎了眼啦?应该把那老头丢进来,不是我,快放我出去,快放我出去!”杂志尖声喊道,可回应它的只是废品袋内的一片寂静……
我们不能根据某件事物或事情的表象来判定事物本质上的好坏,结果往往是跟我们所看到的恰恰相反。
★ 杂志策划书
★ 格言杂志
★ 杂志运营策划书
★ 随笔杂志刊号
★ 广告杂志策划书
★ 散文诗杂志投稿
★ 《建筑遗产》杂志
★ 杂志创刊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