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涉外书信礼仪介绍(共含12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ebreez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涉外书信礼仪介绍
尽管时下各种电讯手段十分发达,但书信这种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仍然是人们交流思想、业务往来的重要途径。借助书信工具传递信息,必须区分国内书信与涉外书信,二者在格式“称谓”邮发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之处。从格式上看,涉外书信如英文信件的基本格式为:信头及发信人地址。
英文书信的信头,一般以写信人自己的地址开始,格式同信封上的'写法相同。地址每行尾用逗号,最后一行末用句号。记住,不能在地址上写自己的名字。地址下面接着的是日期,英文书信日期习惯写法是先日、月,后年,美国人则先写月、日,后写年。日期用基数词或序数词均可。英文书信的称谓,是对收信人的尊称语。大多写在信笺左边,约在信头下半英寸之处。在私人信件中,常在收信人名前加上”亲爱的”(Dear)或”我亲爱的”(My dear)。写给年长者、老师或其他敬重之人,则在姓前加上”先生”、”夫人”或”太太”、”小姐”等。英文书信正文同汉语一样,是要给写信人说的话。正文大多在称谓下一行开始,信封的左边要留有一英寸大小空白。
信的结尾往往是几个常用的致敬语,紧接正文之下,结尾的第一个词要大写,最后一个词后用逗号。私人书信结语大多为:“致以美好祝福,你的朋友”,或“顺致敬意,你忠实的朋友”之类。
英文书信签名放在结尾下面空开一点的略偏右处。若是私人信件,签上自己名即可,不宜放上自己的头衔。
英文信纸须用质量好的白色纸,书写用黑色或蓝色墨水。
信写好后,装入如下格式的信封:
信封内容为:
1.收信人地址:包括收信人、寓所门牌号、街号、市镇名
称、所属国家、所属国名。
2.收信人的邮区号码。
3.收信人姓名。先写名,后写姓。
4.收信人称谓。在姓名前加上。
5.寄信人地址。
特别提醒之语,应写在信封左上角寄信人名址之下,如“请勿折叠”之类。
尽管时下各种电讯手段十分发达,但书信这种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仍然是人们交流思想、业务往来的重要途径。借助书信工具传递信息,必须区分国内书信与涉外书信,二者在格式“称谓”邮发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之处。
从格式上看,涉外书信如英文信件的基本格式为:
信头及发信人地址“发信日期――见图中1
称呼――见图中2
正文――见图中3
结尾――见图中4
签名――见图中5
英文书信的信头,一般以写信人自己的地址开始,格式同信封上的写法相同。地址每行尾用逗号,最后一行末用句号。记住,不能在地址上写自己的名字。地址下面接着的是日期,英文书信日期习惯写法是先日、月,后年,美国人则先写月、日,后写年。日期用基数词或序数词均可。
英文书信的称谓,是对收信人的尊称语。大多写在信笺左边,约在信头下半英寸之处。在私人信件中,常在收信人名前加上”亲爱的”(Dear)或”我亲爱的”(My dear)。写给年长者、老师或其他敬重之人,则在姓前加上”先生”、”夫人”或”太太”、”小姐”等。
英文书信正文同汉语一样,是要给写信人说的话。正文大多在称谓下一行开始,信封的左边要留有一英寸大小空白。
信的结尾往往是几个常用的致敬语,紧接正文之下,结尾的第一个词要大写,最后一个词后用逗号。私人书信结语大多为:“致以美好祝福,你的朋友”,或“顺致敬意,你忠实的朋友”之类。
英文书信签名放在结尾下面空开一点的略偏右处。若是私人信件,签上自己名即可,不宜放上自己的头衔。
英文信纸须用质量好的白色纸,书写用黑色或蓝色墨水。
信写好后,装入如下格式的信封:
信封内容为:
1.收信人地址:包括收信人、寓所门牌号、街号、市镇名称、所属国家、所属国名。
2.收信人的邮区号码。
3.收信人姓名。先写名,后写姓。
4.收信人称谓。在姓名前加上。
5.寄信人地址。
特别提醒之语,应写在信封左上角寄信人名址之下,如“请勿折叠”之类。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同外国朋友之间的社交书信一般都只涉及一件事。这一点同常规书信不同。以下试举数例说明之。
邀请信
内容比较单一,说明邀请对象及事由即可。它包括:问候、说明邀请对方参加什么活动及原因、活动的细节及是否能参加望回告。
答复邀请信之信,必须表明自己是否参加及对被邀之谢意。
问候信 祝贺信 送礼信
这类信分正式与普通两种。前者主要用于政府官员,后者用于私人之交。这类信说明事由即可。复信也是如此。
感谢信
当受到外国朋友及有关方面恩惠和帮助之后,应写信表示感谢。这是起码的礼貌常识。
感谢信也较简单,说明事由、表达谢意即可。
慰问信
当对方发生某种意外之事时,应写信表示关心、慰问。内容应简短,说明心意即可。
介绍信及推荐信、送别信、告别信、道歉信等大体也如此。
在涉外交往中,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的着装礼仪,有一种规范性的说法,两句话:“女人看头,男人看腰”。
女人看头是看什么呢?
看发型,比如染不染色,长度如何等等。像我们服务行业,政府机关一般公务员是不染彩色发的,除非把花白的头发染黑。另外头发不宜过长,作为女性,一般工作岗位上不长于肩部。有同志讲了,长于肩部如何?长于肩部要做技术性处理,盘起来、挽起来、梳起来,不能随意披散开来。道理很简单,年轻姑娘的一头飘逸的长发是很有一些魅力的,你这儿一甩,没准附近的每一个人就晕了。
“男人看腰”,看什么呢?
不是看我们腰粗不粗,也不是看腰带是什么品牌,而是看这样一个细节,腰上挂不挂东西。我们说句涉外交往中的行话,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一个有层次的人,在大庭广众之前腰上是不挂任何东西的。你见过普京总统腰上挂手机吗?你见过安南腰上有一串钥匙吗?
在涉外交住中,穿西装要注意两个比较典型的礼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能穿白袜子。
在比较重要的场合穿西装的话,最佳的要求是袜子跟皮鞋一个颜色,至少是深色,绝对不是白色,除非是白皮鞋,否则将产生巨大的反差。在很多国家深色西装是正装,黑色皮鞋是基本要求,中间夹双白袜子他们称为“驴蹄子”,反差太大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袖子上的商标要拆掉。
中国人穿西装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错误,就是袖子上的商标一般不拆掉。我们现在买来的西装都会有一个比较醒目的商标,但是实际上那是西装的封条,按照惯例你买来西装之后,服务生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替你把商标拆掉,启封了,开始用了。
很遗憾我们国内很多服务生对此不是很了解,也有人知道了不干,久而久之,害得我们不少弟兄,误认为袖子上有一横是名牌的标志。君不见经常有人走路时,有意做屈臂挺进状,要露一手,那么此点是不合惯例的。
外事礼仪的总体要求
友好相处,互惠互利。对外交往要以宽阔的胸怀和精神相处,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进行相互合作与交流,即使由于条件所限而难以达成互利协议之时,也不应采取欺诈、强制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
遵守时间,不得失约。这是国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外事活动,都要按时抵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过迟到达,会使主人与客人空等过久而失礼。如确因故迟到时,应诚恳向主人和客人致歉并说明原因。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礼貌地告知主人,并表示歉意。
尊重老人与妇女。尊重老人与妇女,既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涉外交往中的必备品质。在上下楼梯,进出电梯、车辆时,都应礼让老人与妇女,让其先行,必要时给予适当帮助;对同行的老人、妇女,男子应帮助提较重物品;进出大门,要主动帮助他们开门、关门;进出屋时也可帮助他们穿、脱大衣外套;同桌用餐时,男子也应主动帮助他们入座、离席。
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各有其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在外事交往中均应予以重视。如新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活动,应多了解,多留意,多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仿效别人。
注意个人卫生与举止言谈。国际交往中要注意个人卫生,衣着要整齐美观,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上油擦亮,穿西装要打好领带,穿中山装要扣好领扣、领钩,梳理好头发,刮净胡子,修剪好指甲。
举止要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现自然,和蔼可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另外,参加活动前不能吃葱、蒜等带有刺激味的食物,注意吸烟的场所及烟量。
言谈的态度要诚恳、自然、大方,语气要和蔼可亲,表达要得体,谈话内容要事先有所准备,应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后就进入正题,要留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言谈中手势不要过大,讲求倾听的艺术,不要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工资收入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不要随意谈论当事国的内政、外交、宗教等问题。
涉外着装礼仪介绍
见面打招呼是最普通的礼仪。同外国人见面打招呼,尤其是同西方人打招呼,一定不要用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你上哪去呀?”或“你去哪啦?”等问语,这会被他们认为是想要探知别人隐私的失礼行为。也不要见面就问:“你吃饭了吗?”这样问往往会被误解成你要请他们一起用餐。
与外国人见面,最简单、合适的招呼礼是问“早上好!”“日安!”,或问“您好!”“午安!”或“晚安!”同日本人打招呼,用得最普遍的语言是“拜托了”、“多关照”、“对不起”、“失陪了”等。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居民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愿真主保佑”以示祝福。同缅甸、斯里兰卡及印度等信奉佛教的国家居民打招呼,应说:“愿菩萨保佑!”或结连花手印以示互祝(作揖)。
一般来说,同外国人正式会面,必须遵守介绍礼仪。在国外的社交场合,初次与某外国人相识,要由第三者介绍或自我介绍。如果为他人介绍外国朋友,须先了解一下双方是否有意相识,切勿冒昧行事。作自我介绍时,一定要讲清自己的姓名、身份、国别、单位。在介绍时,可以与对方互相交换名片。为别人介绍朋友时,应说明介绍对象同自己的关系,便于新友与旧友互相熟悉。在介绍时,神态要自然、大方,不可用手指点别人。
在西方国家,介绍的艺术是把你所尊重的人介绍给对方。
一般说是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轻人介绍给老人的,把地位低的人介绍给地位高的人,把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把儿童介绍给成人。按照西方国家的风俗,老人和妇女是十分受社会敬重的。因此,一般介绍是先介绍老人和女子。
在正式宴会上作集体介绍时,如果自己是主人,则应按参加者的座次依先宾后主原则,先介绍贵宾;后依次介绍自家或自己公司的成员。介绍自己的丈夫应称“这是我丈夫”,介绍自己的
妻子应称“这是我妻子”。其它成员的介绍如是。如果介绍自己不熟悉的人,则应称“朋友”。
在国外施介绍礼时,要站起来一一介绍,被介绍人除年长者及女子外,一般也应站起来示意,当互相介绍完后,一般要互相握手或鞠躬以示尊重和幸会。
涉外沟通礼仪技巧介绍
人和人之间有接触才有了解,有了解才能沟通,有沟通才会互动,这是三个重要的程序,涉外沟通礼仪技巧。接触是第一样,前提。接触了之后才会了解,逐渐了解之后知己知彼才容易沟通。
所谓沟通是双向了解,我理解你,你也理解我。但是这个有难度,不同地方人有不同的招呼。
老北京的习惯,就是要问,五十岁以上的'人起码要问吃过没有。我们听众大家外语没得说,我不知道你怎么翻译?但是我一般告诉我的学生,老北京问外国朋友吃过没有,最准确的翻译是:“你好”,秘书工作《涉外沟通礼仪技巧》。千万不要直译,因为大多数外国兄弟听不懂。
我个人就遇到这种情况,有一次一个活动,我们一个同志没话说,就问外国朋友,说你们吃过没有,他们很实在,“我们都没吃,你请吧。”谁让你问了?
那外国人也有个习惯,他喜欢恭维异性,见男士会说你很帅、很酷,见女孩子会说你很漂亮,甚至会说你很性感,很有魅力。
但是我相信我们大家都见多识广,当别人说我们说小姐你很漂亮,我们一定会落落大方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说一声谢谢。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这实际是传递了两个信息:第一咱见多识广,第二谁怕谁,两军相逢勇者胜,充满自信的人、临阵不慌的人容易得到尊重。
涉外礼仪是指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逐步形成了外事礼仪规范,也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是约定俗成的做法。它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如下:
1、维护国家利益
在参与涉外交往活动时,应时刻意识到在外国人眼里,自己是国家、民族、单位组织的代表,做到不卑不亢。自己的言行应当端庄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应表现得既谨慎又不拘谨,既主动又不盲动,既注意慎独自律又不是手足无措、无所事事。
2、基本要求:仪表
讲究仪表与衣帽整洁,面、手、衣履要洁净。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
衣着要整洁笔挺,不能有褶皱,钮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露出外套,并放入裤内。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需要着装。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戴端正,并备洁净手绢与梳子。皮鞋应擦亮。
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抠鼻、掏耳、剪指甲、搔痒等不雅的小动作。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餐巾纸捂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响。
3、行为举止
举止大方得体,态度和蔼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者会被视为有失体面。
4、说话语气
说话客气,注意身份。说话时神情衿持和蔼,面带微笑。随便与人攀谈是失礼行为,萍水相逢,应在有人介绍后方可交谈。
5、遵守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搅、影响别人,尊重别人。不随意指责别人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发表议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安静。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
6、守约遵时
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与人约会不能失约,不能超时。失约和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忘,必须讲“信用”,按时做好。
7、信守约定
当前,在国际交往活动中,人们将尊重对方,即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作为涉外礼仪的核心。在一切涉外交往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
8、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是礼仪的表现形式,能传达爱心与礼节,使说话人更被人敬重。“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在国际交往中要经常使用:
“请”。几乎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事情,都应该说“请”。
“谢谢”。只要别人为你做了什么,都应该说声“谢谢”,包括家人或关系密切的朋友。
“对不起”。凡是不小心妨碍或干扰了别人,都要说“对不起”。
“再见”。“再见”不仅是同事、朋友、家人之间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也是陌生人之间接触后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
9、尊重隐私
对于西方人来讲,凡涉及经历、收入、年龄、婚恋、健康状况、政治见解等均属个人隐私,别人不应查问,即在交往中“有所不为”。
10、女士优先
在男女都在的社交场合中,男士要照顾、礼让女士,遵循“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原则。它要求在一切社交场合(有些公务场合除外),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
11、爱护环境
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12、不卑不亢
涉外交往是面对全球的跨文化活动,是一种双向互动交流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热情好客、宾至如归以及谦逊等美德,在国际交往待人接物中必须有所适“度”。所以,在涉外礼仪中遵循热情有度、不必过谦原则尤为必要。
13、入乡随俗
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交往对象的尊重、友好和敬意,便无从谈起。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充分地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即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特有的讲究与禁忌。其次必须充分尊重交往对象所特有的种种习俗,既不能少见多怪,妄加非议,也不能以我为尊,我行我素。
14、不宜先为
在涉外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作才好的情况时,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是不宜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所谓涉外通则,是指中国人在接触外国人时,应当遵守并应用的有关国际交往惯例的基本原则。它既是对国际交往惯例的高度概括,又是对于参与涉外交际的中国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个人形象: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服装等。
2、不卑不亢:(要意识到自己代表自己的国家、民族、所在单位,言行应从容得体,堂堂正正。不应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表现得狂傲自大,目中无人)。
3、信守约定:(认真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算数,许诺一定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
4、热情适度;内外有别(不仅待人要热情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会使人厌烦或怀疑你别有用心。要分清内外,注意保密)。
5、谦虚适当:(一方面反对一味地抬高自己,但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
6、求同存异:(各国礼仪习俗存在着差异,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评判是非,鉴定优劣,握手礼通行各国)。
7、入乡随俗:(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而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
涉外礼仪之食的礼仪介绍
涉外人员在设宴和赴宴时所应当注意的主要事项:
以东道主的身份设宴款待外国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菜单的选定、 就餐的方式、宴会的位次、用餐的环境,等等。
首先,是要确定宴请的菜单。不宜宴请外国人的菜肴主要有下列在类。
一是触犯个人禁忌的菜肴。对此一定要在宴请外宾之前有所了解。在宴请 多名外宾时,对每个人的个人禁忌都要有所了解。
二是触犯民族禁忌的菜肴。比如说,美国人不吃羊肉和大蒜,俄罗斯人不 吃海参、海蛰、墨 鱼、木耳,英国人不吃狗肉和动物的头、爪,法国人不吃无鳞鱼,德国人不吃核桃,日本人不吃皮蛋。
三是触犯宗教禁忌的菜肴。在所有的饮食禁忌之中,宗教方面的饮食禁忌最为严格,而且绝对不容许丝毫有所违犯。
哪些菜肴适宜于宴请外国友人。按照一般规律,可有用以宴请外国人的菜肴 基本上可以分作下列四类。
其一,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通常,春卷、元宵、水饺、龙须面、扬州炒饭、清炒豆芽、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咕老肉、酸辣汤,等等。具备中华民族特色的菜肴,往往受外国友人的欢迎。
其二,是具有本地风味的菜肴。在饮食方面讲究的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的菜肴,风味不同。上海的“小绍兴三黄鸡”,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老孙家羊肉泡馍”,成都的“龙抄手”、“赖汤元”,开封的“灌汤包子”,蒙自的“过桥米线”,西双版纳的“菠萝饭”,都在国内久负盛名。可用以款待外国友人。
其三,是自己比较拿手的菜肴。餐馆有餐馆的“特色菜”,各家有各家的“看家菜”。主人还须细说其有关的掌故,并且郑重其事向客人们进行推荐。
其四,是外宾本人喜欢的.菜肴。在宴请外宾时,在有条件的时候,在以中国菜为主的同时,上一些对方所钟意的家乡菜。
其次,是要选择就餐的方式。世界上主要存在三种就餐方式:一是用筷子就餐,二是用刀叉就餐,三是用右手直接就餐。
使用筷子就餐时,可细分为下列四种具体形式。
一是“混餐式”就餐方式。它也叫“合餐式”就餐方式。
二是“分餐式”就餐方式。人们 亦称之为“中餐西吃”。
三是“自助式”就餐方式。通常也叫自助餐。
四是“公筷式”就餐方式。
再次,是要排定宾主的座次。对于宴会的组织者来讲,宴会的座次问题,又可以进上步地分为座次的排列与座次的通知等两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国内所通行的宴会座次排列方法。
其一,是“居中为上”。即各桌围绕在一起进,居于正中央的那张餐桌应为主桌。
其二,是“以右为上”。
其三,是“以远为上”。
其四,是“临台为上”。
在排列每张桌子上的具体位次时,主要有“面门为主”“右高左低”“各桌同向”等三个基本的礼仪惯例。
所谓“面门为主”,是指在每张餐桌上,以面对宴会厅正门的正中座位为主位,通常应请主人在此就座。
所谓“右高左低”,是指在每张餐桌上,除主位之外,其余座位位次的高低,应以面对宴会厅正门时为准,右侧的位次高于左侧的位次。
所谓“各桌同向”,则是指,在举行大型宴会时,其他各桌的主陪之位,均应与主桌主位保持同一方向。
涉外打招呼介绍应该注意哪些礼仪
见面打招呼是最普通的礼仪。同外国人见面打招呼,尤其是同西方人打招呼,一定不要用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你上哪去呀?”或“你去哪啦?”等问语,这会被他们认为是想要探知别人隐私的失礼行为。也不要见面就问:“你吃饭了吗?”这样问往往会被误解成你要请他们一起用餐。
与外国人见面,最简单、合适的招呼礼是问“早上好!”“日安!”,或问“您好!”“午安!”或“晚安!”同日本人打招呼,用得最普遍的语言是“拜托了”、“多关照”、“对不起”、“失陪了”等。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居民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愿真主保佑”以示祝福。同缅甸、斯里兰卡及印度等信奉佛教的国家居民打招呼,应说:“愿菩萨保佑!”或结连花手印以示互祝(作揖)。
一般来说,同外国人正式会面,必须遵守介绍礼仪。在国外的社交场合,初次与某外国人相识,要由第三者介绍或自我介绍。如果为他人介绍外国朋友,须先了解一下双方是否有意相识,切勿冒昧行事。作自我介绍时,一定要讲清自己的姓名、身份、国别、单位。在介绍时,可以与对方互相交换名片。为别人介绍朋友时,应说明介绍对象同自己的关系,便于新友与旧友互相熟悉。在介绍时,神态要自然、大方,不可用手指点别人。
在西方国家,介绍的`艺术是把你所尊重的人介绍给对方。
一般说是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轻人介绍给老人的,把地位低的人介绍给地位高的人,把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把儿童介绍给成人。按照西方国家的风俗,老人和妇女是十分受社会敬重的。因此,一般介绍是先介绍老人和女子。
在正式宴会上作集体介绍时,如果自己是主人,则应按参加者的座次依先宾后主原则,先介绍贵宾;后依次介绍自家或自己公司的成员。介绍自己的丈夫应称“这是我丈夫”,介绍自己的妻子应称“这是我妻子”。其它成员的介绍如是。如果介绍自己不熟悉的人,则应称“朋友”。
在国外施介绍礼时,要站起来一一介绍,被介绍人除年长者及女子外,一般也应站起来示意,当互相介绍完后,一般要互相握手或鞠躬以示尊重和幸会。
涉外交际握手和鞠躬礼仪介绍
握手是许多国家见面或分别时的常见礼仪。从体态语角度说,把握这一体态含有感谢、慰问、祝贺、鼓励、亲切等意义。与外国人见面的.握手,握一下以示互敬即可。过于握紧或用力摇手则是失礼的行为。同西方女子握手,一般是握一下手尖即可,不可握时间过长或用力过大。另外,与国外女子握手,一般要等对方先伸出后再握。如果对方不想握手,可以点头示意。
与外国人见面握手,若自己是主人,应主动伸手,若是客人,应待对方伸出手再握。上下级之间,一般是上级主动伸手;老小之间,一般是老者主动伸手。在西方,男子握手时应先摘下帽子或手套,妇女则可以戴手套或帽子。西方军人戴军帽同别人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再握手。
在国外,鞠躬礼也十分普遍。日本人习惯行60度到90度的鞠躬礼以示恭敬对方。朝鲜的妇女在行鞠躬礼时,一般是一手提裙,一手下垂鞠躬,面对客人微笑而立。在西方,行鞠躬礼必须要立正、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以上体前倾18度为宜。
★ 涉外打电话礼仪
★ 涉外签字仪式礼仪
★ 涉外交谈礼仪常识
★ 涉外使用名片礼仪
★ 涉外礼仪的重要性
★ 涉外称呼通用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