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苗族芦笙斗马节(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李勇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苗族芦笙斗马节
斗马,是苗族群众最喜爱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在融水苗乡盛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融水县西北部山区的安太、洞头、四荣、香粉、安陲等乡的'苗民有斗马的传统。斗马活动源于苗家一种婚姻裁决方式。相传5前,姑娘都喜欢嫁给斗马的能手,在村寨,若出现几个后生同时追求一个姑娘的情况,寨佬就组织斗马比赛,谁的马斗赢,姑娘就嫁给谁。斗马的胜者,不仅可以赢得姑娘的青睐,而且有权迎娶心中的娇娘。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原来那种有婚姻裁决作用的斗马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群众性的节日娱乐比赛活动。现在每年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芦笙节、坡会、春社、新禾节、苗年等)都有斗马活动。
斗马时,人们牵一匹雌马挑逗两匹公马,使之相斗。每次只斗一对。两匹公马在即将接近母马时,为了得到与之亲近的机会,各自昂头翘尾,高扬前蹄,厉声嘶鸣,向对方扑去互相厮斗起来,或咬或踢,时而双双竖立,时而迅猛追逐,场面十分紧张激烈。有的要斗上几十个回合才分出胜负,败者退出,胜者留下继续迎战,出线者参加复赛和决赛,决出最后名次。对获胜者评出一、二、三名,给战马披红挂彩。
1987年,融水县人民政府把县庆日—11月26日定为斗马节,因为有芦笙必定有斗马,有斗马必定有芦笙,两者紧密相连,不可缺一,因此,县人民政府于把斗马节更改为“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
苗族舟溪芦笙节作文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
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
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苗族姊妹节 -资料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贵州台江苗族的姊妹节,是姊妹、亲朋、青年男女聚会的美好日子,这是最古老的节日,嫁出去的女子回到娘家聚会,唱着古老而忧伤的`姊妹歌……这也是最年青的节日,青年男女欢聚一堂,自由的选择心中的爱侣……
一、金丹与阿娇终成眷属--姊妹节的由来
苗族姊妹节的范围较广,几百个村寨十几万苗族在礼仪习俗有所繁简或大同小异,在传说上也略有不同,究其来由的传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1、姊妹节的传说,主要来自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但是,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
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着阿姣。他们天天都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俩相约在野外。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即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gad liangl)”,汉语意译为“姊妹饭”。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传说台江县施洞地区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打单身。老年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吃“姊妹饭”的典故,教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八百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双双、一对对结成了眷属。从此以后,吃“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
听说苗家婚礼很有特色,趁这次去黔东南,我特意到一个叫做新箐的苗寨,在那里见证了一场既生猛粗犷,又颇具古风的苗家婚礼。
新郎阿果是在去年“芦笙节”上认识阿细的。他和所有苗家小伙一样,先是递给姑娘一把花伞,然后再用芦笙向她吹起“求爱歌”,姑娘若有意,便以歌相答。反之,则放下花伞,以示婉拒!
芦笙的幽韵在节日的欢乐中萦荡,一首心曲尚未奏完,阿果就已喜出望外。因为,姑娘不仅用甜娓的歌声回应他的示爱,还挽起他的胳膊走向林箐深处。
浓翠满眼的九月给人以凝重,而不冷不热的气温又给人以春天的感觉。秋光如抒情的行板,歌吟一般,在每一棵树的叶萼和果实上,闪烁着对成熟的期许,宛如当地著名的“金梨”,一经秋风染指,便似青春的胸脯,悄悄膨胀起来……
心照不宣的年青人在这样的氛围里,不玩出点惊心动魄,似乎就对不起芦笙那煽情而充满野性的旋律,而阿细的主动,一下子又点燃了阿果积淀心底的激情与向往。爱,就是这样——默默以心相许固然是爱的范本,而奋不顾身地投怀送抱,则更是一种爱的经典!
那天晚上,俩人在心曲互吐中,一呆就是月上中天。直到小伙承诺半年后娶她,两颗擦出火花的心,才在圆月的见证下逐渐平息下来。
苗家姑娘谈婚论嫁的礼节很多,而祭祀祖先,则更是不可忽缺。而阿细也正是通过这些仪式,祈求祖先佑护自己的。
苗族没有文字,因而也就没有家谱。苗家的族系就是父子连名——即用父名最后一个字,作为儿名开头的一个字,世代相连,构成谱系。苗家任何一位成年人,都能记住或说出自己五代以内先辈的名字。这种连名制度,有助财产的继承和宗族之维系。阿细就是根据这种“连名制”,凭记忆念出祖先名字的。每念到一位祖先,她就将几滴酒倒在地上,祈祷之后,再念下一位,再倒几滴酒……祭奠仪式虔诚而肃穆。
苗家还把婚礼前的一天叫做“插花日”。这天,不仅女家宾客齐聚,男方也要派迎亲队去女家送礼。迎亲的人数必须单数,通常由9位或11位年青人组成。领队的男性叫“迎亲大哥”,女性叫“迎亲大姐”。他们一到女家门外便鸣放鞭炮,女方则紧闭大门,必待迎亲大哥送上红包,迎亲大姐说上几句“吉词颂语”,方准进门。迎亲人员入座后,新娘的闺密和邻里姐妹,会借劝茶、上菜、敬酒的当儿,伺机往客人脸上抹锅墨,直抹得客人个个成了大花脸,方肯罢休。有的苗寨还风行用豆渣和荨麻对迎亲客人围攻,直打得客人满身豆渣或被荨麻蜇出满身斑疹……据说只有这样,两个喜结良缘的寨子或家庭,才能越打越发,越来越亲……
有些苗女,在婚前十天就不出门了。这些浑身上下收拾得清清爽爽的准新娘,独宿在一间小屋,白天沉默寡言,一举一动都透着神圣,也透出拘谨,连咳嗽也不敢大声。她们就这样用自己全部的清纯,去迎接那个激情燃烧的时刻。晚上,也只有到了晚上,她才在闺房里备上茶点,邀请近亲的女性和闺中好友围坐一圈,唱起“哭嫁歌”。
唱歌的时候,新娘居中,旁边的女友为“安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轮流,时断时续。有母女哭唱的,有姊妹哭唱的,也有姑嫂哭唱的,更有骂媒人“害我离亲背友”的……有唱三五天的,也有唱七八天的。内容多是:诉说别离苦,回忆姐妹情,感谢父母恩,托嘱兄嫂照护双亲等等。若在从前,新娘的母亲还要用“哭唱”的形式,向女儿传授做“女人”的知识或技巧。但随着社会开放,那些多少让人尴尬的言传身教,已不需要了。
不需要归不需要,有些事却必需按例进行:
由于“插花日”第二天就是婚礼的“正日子”,所以这天晚上,苗家的年轻人按例是要对歌的,而且一直要对凌晨4点,花轿出门。
“杉木水桶柏木瓢,阿妹担水颤摇摇……”这首在苗地流传极广的民歌,说不上有什么意思,但又绝非没有意思。与那些充满了火辣辣的质感和呼天抢地般诉求的汉地民歌不同,它温丽含蓄,有一种清新峭健的山野气息。这就是苗家民歌,与之形影相伴的就是苗家的芦笙。芦笙的音色有些野,也较为单调,但吹奏者却很投入地把那山野之声送得很远,很远——连带自己的那份情绪——其中既有渴念的温柔,也澎湃着青春的燥动,不由让人猜测:他是在为眼前的婚礼祝福,还是特意吹给某心仪的姑娘听的?真要引来一位银饰璀璨的苗女回眸一顾时,吹芦笙的小伙子便益发拿腔拿式,很有些“人来疯”的味道。
这期间,新郎为了感恩,却一直在向女家的亲友磕头,三叔五舅,七姑八姨,加起来要磕一百多个。新娘在黎明5点左右出阁。哭嫁声中,先由妈妈为女儿穿一双夫家送来的新鞋,再由族中的哥哥或弟弟将新娘从正门背出,送上门外的花轿,然后在一群身着盛装的姐妹陪伴下,吹吹打打抬往男家。新娘轿前,带有糯米饭和酒,以备沿途拜祭山石、河流、花鸟、树木,祈求大自然给苗家带来风调雨顺。途中若与别的迎亲队伍相遇,则各自争先从高处绕过。
随着时代进步,承载苗家婚礼的交通工具当然也在变化,从骑马娶亲、抬轿娶亲、到现在用汽车迎娶新娘,但信守苗家风俗的阿果,却坚持用传统的花轿来迎娶自己的心上人。
当我随着花轿与送亲队伍来到一处河边时,对岸立即响起激越的芦笙,这是男方寨子来欢迎新娘了。
按苗家风俗,迎亲的芦笙是不能停的,只要吹响,就必须一路吹着,直到把新娘迎进家中。那天,迎接阿细的芦笙,从河边一直吹进寨子,然后,又不停地围着阿细家的木楼绕圈。几位芦笙手后来说,他们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这倒不是夸张。因为迎亲的芦笙要比小伙求爱吹的芦笙大得多,每支都有两、三米长,不吹得你“呼儿咳哟”,那才怪事!
新娘进门的礼仪也很特别,在跨过门槛前,一位法师装束的人,手提一只雄鸡,口中念念有词,不时将雄鸡绕过新娘头上的红伞。据说这种叫做“扫”仪式, 有驱邪祈福的意思。在苗家的观念里,鸡是光明使者,用鸡“扫”过的新娘,是会给男家带来幸福与财富的。然后,大家一拥而进,新娘不在堂屋停留,直接住进侧房,并与新郎隔窗相望,分室而居。这倒不是为了营造“盈盈一窗间,脉脉不得语”的诗情画意,而是当地婚俗——新人在新婚之夜,不能同房。
不同房就不同吧,“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相爱已逾半年的阿果和阿细,哪还在乎这一两天。何况,喜庆的芦笙仍在吹奏。它不仅吹出眼前的爱情,那时而妙曼时而高亢的旋律,裹挟着苗家生猛粗豪的情感洪流,在苗岭的夜色下,触摸和撞击着你的心灵。你若未曾听过,那没关系,但你只要听过了,就一定会爱上它,这正是苗家芦笙的魅力!也正是芦笙那搅动人心的天籁之声,才让一对对苗家青年走进婚姻殿堂,创造着新的生命,也让我们这个伟大的、知足长乐的兄弟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
公众号:天府散文
苗族打背节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
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
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
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难忘家乡芦笙节800字作文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黔东南,这里民族文化绚烂古朴,人文胜景丰富,原生态民族风情浓郁,被称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而最让我难忘的是家乡的芦笙节。
芦笙是我们苗族的一种吹奏乐器,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
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每年农历9月27日苗族就要举行芦笙会,每到那一天,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相聚,吹芦笙、跳铜鼓、斗牛、斗鸟、对歌、赛马,盛况空前。会场设有指挥台,台前即是芦笙场。听吧,“踩堂曲”奏响了,会场立刻欢腾起来。芦笙手边奏边舞,人们也伴随着芦笙起舞,称为“芦笙舞”。芦笙音域宽阔,乐声悠远,笙歌豁亮,令人回味。看吧,随着芦笙手们弯腰拐脚,左右摇晃,系在芦笙上的大红花的红绸子飘带在空中上下飞舞,而姑娘们戴着银冠、银圈、银环、银镯,形成银色的海洋,随着芦笙曲调翩翩起舞,尽情欢跳,姑娘们起舞亦发出阵阵悉啐声,恰似芦笙声的和声,优美动听。场面壮观动人,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斗牛是芦笙会中又一个精彩节目。苗族世世代代靠牛耕种,在饲养放牧过程中,牛喜角斗的习性,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于是,苗胞们常把“斗牛”作为娱乐活动。各村寨都豢养起供斗牛用的牛王,每当喜庆节日便去参加斗牛。某个寨的“牛王”勇猛善斗,屡次获胜,不仅其主人受到尊敬,全寨人也感到自豪。
当夜幕降临,繁星满天,芦笙会场变成了青年们的赛歌场。男女歌手慢慢地聚拢,高声对唱,以歌传情表意,彼此共叙衷情。通过赛歌,苗家儿女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今天,阵阵芦笙声吹出了苗家人的欢乐,吹出了苗族青年男女的'甜蜜爱情,也吹出了苗族同胞对远方客人的欢迎。随着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部门现在已经把传统的芦笙节提升为“凯里国际芦笙节”,这是“百节之乡”凯里的“百节之冠”。凯里国际芦笙节已为芦笙盛会里最为壮观一景,它集民族风情之精华,以“百牛争霸”、“千对银角”、“万把芦笙”的缤纷壮观场面,融民族文化、体育、饮食、工艺为一体,成为中外芦笙文化交流的盛会。每年国际芦笙节举办期间,整个凯里城歌舞翩翩、银潮滚滚、服饰斑斓,海内外宾客纷至沓来,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使他们大开眼界,游客们纷纷参与到芦笙节中,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如痴如醉地享受芦笙节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沉醉于幸福与欢乐的海洋中。
难忘家乡芦笙节,如果您想感受原生态的民族风情,欢迎您到黔东南做客。
斗马是居住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瑶族传统文体活动。现在每年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芦笙节、坡会、春社、新禾节等)都有斗马活动。
斗马节的来历
相传,这项活动源于一项婚姻裁决。据说,5前最能赢得姑娘爱情的是斗马能手。因此,每有情敌相争时,苗王就组织斗马赛。获胜者便最有权利娶他所喜欢的姑娘。经过后来的演变,斗马受到众人的喜爱,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每逢传统节日都有斗马,它已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在融水苗乡盛行已有百年历史。在村寨,若出现几个后生同时追求一个姑娘的情况,寨佬就组织斗马比赛,谁的马斗赢,姑娘就嫁给谁。随着社会进步,婚姻裁决功能逐步退化,演变而成苗家人年节坡会的一项赛事。
斗马节的习俗
斗马节这一天,村寨笙歌震天,铁铳、粉枪齐鸣。穿着节日盛装斗马的各族人民兴高采烈,跳起欢快的芦笙舞。这时,精神抖擞的苗胞,牵着各自的壮马,从四面八方云集斗马场。斗马场分有歇马场和决斗场,分组排列次序后,主持人即宣布斗马开始,然后两个马主把各自的马从歇马场牵进决斗场。斗马是两匹公马相斗,每次只斗一对。胜者留在场内继续相斗,一般以胜败场次多少论高下。
斗马时,人们牵一匹雌马挑逗两匹公马,使之相斗。每次只斗一对斗马。两匹公马在即将接近母马时,为了得到与之亲近的机会,各自昂头翘尾,高扬前蹄,厉声嘶鸣,向对方扑去互相厮斗起来,或咬或踢,时而双双竖立,时而迅猛追逐,场面十分紧张激烈。有的要斗上几十个回合才分出胜负,败者退出,胜者留下继续迎战,最后以胜败场次的多少决出前三名。斗马场上,常有成千上万人围观。观众情绪高涨,欢呼呐喊声此起彼伏。比赛结束,夺得优胜的马主,则牵着披红挂彩的斗马绕场一周,接受观众的祝贺。
苗族龙船节
The Miao Dragon-Boat Festival
龙船节,是黔东南清水江上苗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节日里,聚会的苗族同胞,每年有三四万人。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celebration of the Miao people, who live along the Qingshui Rwerin southeastem Guizhou Province. Every year between 30,000 and 40,000 Miaos participate in the festivities.
龙,在苗族人心目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苗家姑娘最爱将龙的变形图案打制成银饰装点在头上,或刺绣在衣裙中,编织于围腰上。
In the eyes of the Miaos, the dragon is a symbol of good luck. Girls like to adorn their hair with silver omaments shaped like dragons and wear clothes embroidered or woven with dragon patterns.
苗族人民制作的龙船,十分精巧、美观。龙身由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叫做“子母船”。无论子船还是母船,皆为独木镂空。两米多长的龙头,用水柳木雕刻,装有一对一米多长的龙角。龙头以主色不同,分为赤龙、青龙、黄龙。从施秉县的平兆到台江县的六河,每个苗族寨子都建有“龙篷”,用来保护龙船。因龙船身长25米,“龙篷”建成七格,每格将近四米长,当地又称之为“七间房”。
The Miaos build exquisite“dragon boats,” which are in reality a body formed from three canoes-one large and two small-that are strung together. A carved head, painted red, blue, or yellow, is made from the trunk of a weeping willow tree. It is 2 meters long and sports a pair of horns. A special shelter in seven parts, extending 28 meters, to house dragon boatshas been built in every Miao village along the Qingshui River from Pingzhao in Shibing county to Liuhe in Taijiang county.
每年农历5月24日至27日,几十个村寨相继举行龙船节。当地习惯,从16日开始,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的龙船便可下水。因此,从龙船下水的早晚,可以看出各寨的农事生产进度,在勤劳的苗家人民心中,龙船节到了,地里的秧还未薅完,这是莫大的耻辱。
The Miao Dragon-Boat Festivalis celebrated from the 24th to the 27th ofthe fifth lunar month. But according to local custom, people are allowed to send their dragon boats down the river after the 16th, provided that they have finished weeding their fields. The earlier appearance of the boats onthe river tesifies to the villagers' efficiency, and conscientious peasants con-sider it a shame not to finish weeding before the festivities begin.
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酿米酒,包粽粑,走亲访友,宴请宾朋。出嫁的姑娘必须携带粽粑、鹅鸭等礼物回娘家,同父母兄妹团聚。龙船出发之前,一位歌师唱首吉祥歌,祝愿船只平安。
During the festival, each family makes r:ice wine and zongba (a kind of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and calls on friends and relatives. Married womenvisit their parents' homes bearing gifts-zongba, geese, and ducks.
每只龙船都有一位鼓头。他是一切活动的主持者,由全寨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鼓头身着长袍马褂,坐在龙颈上击鼓发令,男扮女装的鼓锣手,由十岁左右的孩童充任。40位水手,身着青布上衣、士林蓝裤子,腰系银饰花带,手握五尺木桨,整齐划一,甚是威武。水手头上的那特制的马尾斗笠,原是清水江上游苗族姑娘出嫁时的陪嫁品,却成了龙船节水手们必备的一件装饰物。
In each boat, an old man rides straddling the dragon's neck. He is the mostrespected man in the village, chosen by the villagers to be the coxswain. Wearing a gown and a mandarinjacket, the old man beats a drum to set the pace for the oarsmen, and severalboys about 10 years of age, wearmg dresses,beat drums and gongs. The oarsmen, 40 in all, wield 5-foot-long wooden oars. These powerful-looking men wear horsetail-shaped hats, blue jacketsand trousers, and embroidered waistbands pinned with silver ornaments. The hats, traditionally dowry gifts for girls from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Qingshui River, have become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costumes worn bythe dragon-boat oarsmen.
苗族龙船节,与汉族的端午节不同。除时间不同外,一般不举行竞赛,主要活动是串寨子,走亲访友。清晨,龙船开始在江水中游动,所到之处,亲尤们纷纷到岸边“接龙”。龙船过寨,鸣放铁炮传告亲友,岸上以鞭炮声相呼应。亲友们上前,向船上的人各敬两杯米酒,并将礼品--鹅鸭、彩绸挂于龙头。如系女婿、姑舅等至亲,送上的礼物则是猪羊。
The Miao Dragon-Boat Festival differs from the Han celebration. They are not celebrated on the same date (the Hans' takes place on the fifth day of thefifth lunar month), and they follow different traditions. While the Hans only hold dragon-boat races during the festival, the Miaostake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friends and relatives. Before a dragon-boat setsout, somebody sings an auspicious song to the boatmen, wishing them agood voyage. Young men set out in boats early in the morning. When they approach a village, they fire guns to announce their arrival. The villagers setoff firecrackers in response and then go to meet them. The hosts present twocups of rice wine to each oarsman and then tie gifts for their relatives-ducks, geese, and colored silks-onto the heads of the dragons. The tradi-tional gifts for sons-in.law, uncles, and nephews are pigs or sheep.
下午四时左右,龙船靠岸休息,水手们将糯米饭团和肉类放置船帮上就餐。不用碗筷,双手捏出的糯米饭团格外清香可口。岸上的妇女和小孩纷纷前来“讨路边饭”。传说,吃了龙船上的食品,能消灾免难,百事如愿。后来,这就成为传统的风俗习惯。
At 4 p.m. the boats stop alongside the riverbank. The drummers and oars~men on the boats eat glutinous rice balls and meat with their fingers. Womenand children on the shore ask the boatmen to share their food. It is said thateating food from a dragon-boat protects one from disaster and gives goodluck.
岸上,还有苗家传统的赛马、斗牛、踩鼓等活动。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应着木鼓鼓点翩翩起舞。飞歌往来,昼夜不绝,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互相了解,建立感情,增进团结和友谊,以致结成幸福家庭。
Horse races and bullfights are held during the festival. Girls in holiday dress dance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drums. It is not unusual for young people to meet their future spouses at the songfests held on festival nights.
苗族花山节5月1日前后举行,是川南、兴文、河口、文山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对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花山节是马关苗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又称“踩花山”,是祭祀苗族远古祖先――蚩尤的节日。节日活动分祭杆、闹杆、收杆三个程序进行,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有:倒爬花杆、对歌、跳芦笙、练武术、赛马、斗牛等。
“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杆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
花山节最重要的活动是倒爬花杆。爬杆者须背贴花杆,双手向上反扳,头朝下脚在上,一纵一纵地向上跃,谁爬到杆顶用的时间最少,谁就是“花杆王”。
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婚结友的美好时机。民国时期编撰的《马关县志・风俗志》就有如下记述: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场一开,“众苗女遥立场外作羞涩不前态,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予长绳,两人拉其端围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状,诸苗女乃被迫入场,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凭苗男选择。”倘若某一小伙子看中某一小姑娘,小伙子便撑一小花伞覆罩小姑娘,开始,小伙子首先主动唱上两调求爱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对答,反之则以无言对答或躲开小伞表示拒绝,然后备求相爱。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苗族游方节描写片段
好段:
“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
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斗牛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坡”或“游方评”。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的草坡上。
为了参加游方,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银饰,插上几朵鲜花,颈上套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圈。她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爱慕。
★ 芦笙节节日常识
★ 苗族的传统节日
★ 苗族风俗作文
★ 苗族礼仪科普知识
★ 苗族的民风习俗
★ 苗族的春节风俗
★ 绥宁苗族风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