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芦笙节节日常识(共含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东中糯米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芦笙节节日常识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该节日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变化多端,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等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初次年农历1初月至2月末期间举行,相持期及其长久,其由于部落和地域分布原因,次则呈区域性连续性举行。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凯里市、麻江、雷山、丹寨等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舟溪芦笙节的来历还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舟溪南寨上有一个苗族姑娘,她的名字叫阿旺。阿旺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美丽动人。她绣的花,五彩缤纷,颜色鲜艳,阵阵清香,招引一群群蝴蝶蜜蜂来探花采蜜,阿旺喂的猪,长得又快又好,又肥又壮,一年四季杀肥猪。阿旺的歌喉,更是金嗓子。她的歌声,象春风,赛银铃,唱得娃娃拍手笑,唱得老人喜孜孜,唱得小伙子和姑娘们手舞足蹈。阿旺尊老爱小,乐于助人。阿旺的父亲把她看做掌上明珠,寨子上的乡亲们也为有这样的好姑娘而引以自豪。可是,贪婪残忍的野鸡精,对阿旺垂涎已久,妄图把她占为己有。提起舟南后山上的野鸡精,没有人不切齿痛恨。它刮起一阵妖风,便把人们一辛辛苦苦种好的庄稼,几十亩几百亩一掠而空。它经常变成猛虎,咬死耕牛;它变成恶狼,叼走小孩。如今,它又把魔爪伸向了阿旺。开始,它变成远方的大财主,登门来相亲。尽管它送财送宝,花言巧言,还是被阿旺的父亲拒绝了。接着,它又变成一个俊俏的后生向阿旺来求爱。尽管它装模作样,聪明的阿旺一眼就看穿了它的虚情假意,坚决不答应。野鸡精恼羞成怒,骗不了就抢。一天傍晚,又刮起一阵妖风,搞得天昏地暗,趁人们忙乱之际,它张开魔爪抢走了阿旺姑娘。野鸡精的`暴行,激起了乡亲们的义愤。大家打起火把,将后山团团围住。青年猎手们组织起“打鸡队”,决心打死野鸡精,救出阿旺。激烈搏斗开始了。野鸡精发出声音怪叫,进行威胁;人们吹起一支支响亮的牛角,敲响一面面铜锣,淹没了野鸡精的怪叫。野鸡精张开巨大的翅膀,扑向人们;猎手们射出一支支利箭,吓得野鸡精慌忙逃回后山。可是,野鸡精是千年的妖怪,练就了一身功夫,除了咽喉一点之外,全身刀枪不入,猎手们一时也无法把它打死。就这样,人们与野鸡精相持了一个场日。这时,从远方来了一位苗族青年猎手,名叫茂沙。茂沙是个大力士,双手能举万斤;茂沙是神箭手,能百步穿杨。茂沙勇敢正直,专门捉妖擒怪,为民除害。当他听到野鸡精的暴行,立即骑上骏马,翻山越岭,急忙赶来参加“打鸡队”。再说野鸡精被围在后山,对阿旺又无可奈何,它使出绝招,又刮起一阵妖风,扑向“打鸡队”。这阵妖风直刮得飞沙走石,日月无光。人们睁不开眼,张不开手,野鸡精就用利嘴来啄人们的眼睛。正在这时,茂沙恰好赶来了。他怒火冲天,仗起宝剑,急忙迎了上去。茂沙与野鸡精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翅来剑往,从后山打到前山,从前山又打到后山。乡亲们齐声呐喊,帮茂沙助威。野鸡精斗了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使尽全身解数也斗不过茂沙。野鸡精拔地而起,妄想远走高飞,逃之夭夭。人们射去的箭,一支支都被野鸡精抖落了。茂沙眼明手快,插剑入鞘,拿出他的神弓神箭,屏住气息,嗖的一声,正中野鸡精的咽喉。野鸡精发出几声惨叫,从天空摔了下来,撞死在后山上。人们救出了阿旺,齐来向茂沙致谢。茂沙从野鸡精身上拔下三根野鸡毛送给阿旺,嘱咐她好好保重,便跨上骏马,告别阿旺,又去过着他的游猎生活去了。
茂沙的英勇顽强,乡亲们齐声称赞。茂沙的豪爽正直,深深打动了阿旺的心,爱慕之情,油然而生。阿旺把心事告诉了父亲,父亲也非常赞成。可是,茂沙游猎四乡,漂泊不定,当时他为打野鸡精而来,射死了野鸡精,连一碗感谢的水酒都没有喝,就告辞走了。又到哪儿去找他呢?阿旺思念茂沙,茶不进,饭不想,一天天消瘦下去。老父亲很着急,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寻找茂沙的好办法。当时正是新春佳节,老爹从后山砍来翠竹,做成一支支芦笙,请乡亲们四处传递消息:古历正月十八到舟溪来跳芦笙。这个消息传得很远很远,如老爹所想,茂沙也知道了。那天,成千上万的苗族同胞,吹起芦笙,载歌载舞来舟溪参加芦笙会。茂沙也赶来赴会。阿旺很快就发现了他,老父亲把做得最好的芦笙送给了他,阿旺亲手在芦笙上插三根野鸡精毛,把自己织的花带系在芦竺上,大大方方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茂沙也很爱阿旺,当即褪下银手镯,高高兴兴地送给阿旺,给他戴在手上。这一对情人在乡亲们的欢呼声中定了亲。茂沙是勇敢的猎手,也是尊老敬贤的好后生。他恭恭敬敬地请老父亲吹笙领舞。老人高兴地接受了请求,并且提出了芦笙会的三条宗旨:一是喜迎新春;二是预祝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三是让苗族青年男女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大家一致赞成。就这样,老父亲吹笙领舞,人们尽情地吹,尽情地跳,欢快的芦笙在舟溪甘香囊场上震响。人们一直跳了三天。第三天,也就是古历正月二十日傍晚。茂沙提议:春耕大忙要开始了,季节不等人,暂时不再跳芦笙了,一心一意投人春耕生产。大家认为茂沙说得对,并且推老父亲为代表,在芦笙场中心插草标为号,芦笙顿时息音。就这样,年复一年,舟溪芦笙节成为苗族人民固定的传统节日,并且先由凯里、麻江、丹寨、雷山等县的各地先举行小规模的芦笙会,最后到舟溪举行总会,集中结束。来舟溪跳芦笙的小伙子总爱在自己的芦竺上插上几根野鸡毛,这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爱情的表示。姑娘们则喜爱盛装打扮,跳芦笙时把织好的花带,系在自己心爱的小伙子的芦笙上。如今凯里县舟溪芦笙节还依然保持着由人吹笙舞领,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插草标来结束芦笙节的习惯。
禾苗节节日常识
“禾苗节”,这天正好是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湖南桂东人亦叫“六月六”。
“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六月六,吃鸭子”,“六月初六,吃鸡吃肉”,“六月六,狗洗浴”……各地过“六月六”节的民谚很多,庆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桂东把六月六作为“禾苗节”这种别有特色的民俗却鲜为人知。
《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有记载,“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存在植物崇拜,汉族历史悠久,当然更不会例外。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农业民族,长江流域的人民都对稻谷十分崇拜,形成了与稻谷相关的节日,如禾苗节……”
笔者来到号称十万亩林区的桂东东洛采风。偶然了解到这里完整地传承了这个古老的“禾苗节”。
每年六月初六那天,东洛乡就会有人自发组成一支“禾苗节”民俗队伍,当天这小村子里一个大操坪里锣鼓喧天,唢呐嘹亮,十几人舞起稻草龙,上下翻腾,或回首摆尾,或左旋右转,……稻草龙后面跟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六人左手提一小袋丰熟(收)米,右手提着一艘一尺大小的游船仔(稻草船),六人左手提着一只仔鸭,右手提着一些祭祀品。朝着农家走去。
“禾苗节”民俗队中的'稻草龙每到一户农家,这家就会放鞭炮迎接,稻草龙进屋去向神龛点三下头,六只仔鸭也要向神龛点几下头。队伍里有人给屋主送上一包丰熟米,预祝这户人家好收成。屋主用碗接住放妥后,从大门后拿出一包害虫来,如青虫、白叶虫、打屁虫等,(事先捉到的害虫用红纸或南瓜叶包好),放在游船仔。意即包里的害虫是虫王,把虫王捉到了,田土中所有的害虫随着全消失了。然后,稻草龙在悠扬的唢呐声和节奏明朗的锣鼓声欢快起舞。不论乡邻们住山侧还是住山腰,“禾苗节”民俗队都得全部走齐村子里所有的人家。
稻草龙离开农家。农家会在山炕垅段,田间地头,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有的也会杀一只鸭子取血喷于方幅草纸上,制成小旗插在田头地角,备酒烛香等祭品,祈求田神确保丰收,俗称“祭田神”。《桂东县志》中有记载。
“禾苗节”民俗队伍一行,在每家每户走遍之后,大家登上离村子不远的佛道并存的寺院道观——回龙仙。在那里向菩萨和太上老君画像虔诚焚香燃烛,呈祭果、杀仔鸭……大礼祭祀。毕后,把游船仔里的害虫集中起来在一块平地上火焚掉。愿青苗茁壮并获得丰年。
《宋史》有记载。“帝以蝗灾,令刺举监司不才者,畴若同台监考察上之。”又言:“湖、广盗贼,固迫于饥寒,然亦有激而成之者。黑风峒寇……”南宋史上,湘南一带曾闹过多次大蝗灾。那时桂东(黑风峒在桂东境内)还没建县(12建县),根本没有各种农药来灭治害虫。庄稼被虫灾害得颗粒不收,农民被逼得背井离乡。《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后来,人们为使农田得以丰收,避免虫害,只有祈求神灵庇护。这是古人通常的祈福心理。六加六亦为“六六大顺”之意,是个最吉利的日子。从那时候起,桂东东洛民间中一直完整地继承着这饶有风趣的“禾苗节”。
收获节节日常识
收获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习惯,然而相同的是收获的喜悦,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选择不同的日子,采用不同的仪式载歌载舞来为这个节日庆祝,为了收获的喜悦,为了劳动的成果。在节日里,交流着文化,也增进了感情。
每年五月,马来西亚沙巴州水稻要收割了,沙巴各族人民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仪式。
沙巴族人民庆祝收获节,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造物主基诺英安的独生女儿胡米娜敦为了解除人类饥馑来到人间,她的两肢一落到土地上,土地就长出了水稻,胡米娜敦也就变成水稻精灵合木巴阿宗。
节日那天,沙巴族人穿上传统的黑色民族服装,无论男女都扎着一条漂亮的腰带,上面嵌着许多熠熠生辉的银币。妇女还要用金线银线绣的衣服上缀以五光十色的珠子。人们扶老携幼,赶来参加庆祝活动。
收获节的庆祝活动,充满着宗教色彩。庆祝活动开始时,女教士们陪着由年轻姑娘扮饰的水稻精灵合木巴阿宗从水田来到庆祝场地,村子里的女教士们唱着对造物主的赞歌,随着锣声鼓点,她们向屋子四周缓缓步行,男子们加入女教士的行列,他们一边唱,一边随着节拍跺脚,高声欢呼丰收。
在向合木巴阿宗教献糯米或米酒后,全体村民跳起“苏马造”舞蹈,同时喊着充满丰收喜悦的词语,妇女们挥动双臂,宛如鸟儿展翅飞翔。男女同舞,描绘出一幅农民们在稻田里驱赶雀鸟的图景,非常引人入胜。
今天,在沙巴州,不论农村或是城市,每年都举行庆祝收获节的活动,州政府还每年选择一个城市,轮流作为全州庆祝收获节活动的中心。
离开法国首都巴黎80余公里,经过葱郁的森林和广袤的田野,一座保存完整的中世纪古城——普罗万呈现在人们面前。昔日,这里是法国乃至欧洲著名的商业重镇;如今,安宁、质朴代替了往日的喧闹。但在一年一度的收获节上,人们仍可重温当年的繁华。
普罗万在12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城区周长从13世纪开始就没有改变。8月26日,第37届“普罗万收获节”如期举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收获节的绝对主角是小麦,用麦穗做成的各式装饰品随处可见。
从巍然矗立的城门进入古城,整齐的`街道两旁是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小摊,摊主们的打扮让人仿佛回到10个世纪前的热闹集市。身穿白色及地长袍、头戴白色花边软帽的老妪热情地招呼着过往行人,她们面前摆放着麦穗做成的各种工艺品,小巧精致,招人喜爱。农夫打扮的小伙子高声吆喝着,形状口味各异的面包令人垂涎欲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穿着一身宽松“羊倌”服,在临时搭起的羊圈里娴熟地挤着羊奶。
来自各地的乐队在广场中央的舞台上轮流演奏。城墙下的一个空地上,身着传统服装的艺人正演奏传统乐器、表演传统歌舞。不远处,一个老式打麦机“勤勤恳恳”地工作着,笨重的造型吸引了不少围观者。
从上午10点半到下午2点半,游客们可欣赏到5场不同的游行表演,古代农业器械、马车、老式拖拉机、现代拖拉机、自行车和老爷汽车轮番登场。不论大车小车,一律点缀着麦穗和纸花,时刻提醒着人们“收获节”的含义。一位当地居民告诉记者,马车曾经是这里的主要劳动和运输工具,工业化让拖拉机取代了马车的位置。表演内容反映了普罗万农民劳动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游行时间临近,小城里仿佛突然“冒”出许多古时普罗万家庭。他们女穿长裙、男着礼服,大都戴着麦秸编制的优雅草帽,就连小孩们也打扮得很有特色。女士手中要么撑着阳伞,要么推着老式婴儿车,里面躺着可爱的布娃娃。
下午3点,游行开始,整个古城沸腾起来。几家人悠闲地踱步走过;骏马拉着满车的麦捆跑过;拖拉机载着尽情歌舞的人们开过。游行的明星出现了:一辆辆大型拖拉机用麦穗精心装点,拖斗变成了各式各样的舞台。
普罗万收获节是法国唯一一个在城中、而不是在田野上举行的收获节,因真实再现昔日生活情景而备受欢迎。
“收获节”又称“丰收节”是台湾高山族布农人的节日。布农人的主食为小米,收获节于小米成熟时的农历十月举行,具体时间由构社或族老商定。布农人的传统习俗规定,小米成熟收割前的十五日内,家庭成员不得外出,如有特殊情况非外出不可,外出前不得吃青菜、香蕉、甘薯、玉米、盐、糖之类食物,只能用红、绿、树豆及无盐肉食充饥。节日前一天,各家各户去自种的小米地司下两根粟穗,送至村社的司祭家,由其公共的粮仓中,待第二年播种时领回播种心节日当天,司祭家杀猪并煮新米饭招待各家家长。当天晚上,各户杀猪煮新米饭吃。出嫁的女儿或姐妹一般也应回娘家过节,她们也可以分一份肉带回。吃了新米饭,即可全面开镰收割。
斗牛节节日常识
四月八“斗牛节”,未婚女子在农历四月初八日,相好的女友们要凑些米、油盐、菜肴到野外去“打平伙”,带着“女书”去吟唱,畅谈美丽人生。因这一天,男人都赶着牛牯到野外去斗牛,因此,女子习惯也把她们的活动叫“斗牛节”。国内有苗族斗牛节和侗族斗牛节。
一、苗族斗牛节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苗族人民常说牛如同她们斗牛节的父母,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
苗族人民爱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对壮硕、威武、雄悍的斗牛的喜爱中,体验优胜的美感,而且在这种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断的饲养中,得以实现优选的斗牛的优养进化。苗家喜爱斗牛,基本上每个集会节日都有斗牛活动,每年秋收后,还有特有的斗牛节。斗牛有几种,一种是耕牛兼斗牛,这种牛比较雄健、耕作时节耕田犁地,节日拉去斗打;一种是专业斗牛,这种牛是根据各种条件精选出来的,平常不耕作,为一个寨子或一个家族共有,由一个选定的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能手饲养,节日期间拉去参赛。
苗家人挑选斗牛,有一定的经验。如挑选的斗牛首先要求,身体壮大结实,胸宽头大角大,前肢高后肢低,身长挺胸收腹;体毛乌黑粗硬。此外牛头两角宽实则劲斗,两角节轮呈两窄一宽相对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圆浑凶恶,鼻孔大耐打。舌尖带黑斑点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长,尾巴下毛内尾尖又碰又斗;中蹄是整齐半圆,前薄后实便于打斗时用力;小蹄内靠善打等等。此外还讲究牛旋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和相互照应的特征等等。哪个能选到一头理想的斗牛;他将感到极大的荣幸。
斗牛节到了,主人们在迎宾待客喝酒时,还特意将糯米饭把牛喂饱,斗牛上阵前有的主人还给牛喂上一、二两酒,为牛提神壮胆。中午,斗牛场内外,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几十及至几百头斗牛,有的斗牛身上还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两边挂满铜铃,响声叮当,有的牛鞍上还插有历届斗牛获得的奖旗。显得格外威风,主人也显得异常光彩。
苗族斗牛有几种斗法,一种是斗输赢抢名次,这种赛法不准人帮,也不劝斗,以胜败生死来定名次,一种是议定相斗时间比输赢或者到时间劝斗算打平。还有一种配对放斗,或胜败随便,或视其情况劝斗。斗牛时双方牛主和亲友都到斗牛场上,为其斗牛吆喝助威和准备到时劝斗;斗牛由有斗牛经验的人牵着在斗牛场内环绕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让牛熟悉环境和对方。然后将两牛头相对,牛身对立,在相距约两米处,同时将牛鼻绳放开。两牛便相互打斗,两边主客人都在为与自家有关的牛喝彩助威,同时他们也可以从后头或侧面用手推肩顶,给牛助力。四面观众也为两边斗牛吆喝助彩,气氛热烈。如放碰牛相斗,两牛可对直相距十米八米,两边同时放手,两牛便狂奔至中,用头角猛力相撞,这种碰牛相斗极为剧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斗牛与不碰斗牛相斗,碰斗牛相跑五六米冲过去,不碰斗牛原地抵触的斗。双方牛斗得正酣可相斗已到议定的时间,需要劝斗时则双方主人交换各自带来劝斗用的粗绳,交换人员分别捆住对方牛脚,等待一声呼喊,双方同时拉退斗牛,隔离牵鼻退场。然后第二对、第三对入场竞斗。也有斗牛场上几对牛分别竞斗的,场面气氛更是热烈,其间斗牛主人的亲戚朋友还为斗牛放炮送礼。
无论到场斗牛得斗与否,是输是赢,主人都得到亲友们的礼物,鸡、鸭、绸带等礼品。获奖的斗牛:牛王、冠、亚军或第一、二、三名的斗牛则格外光彩,牛主人扛着奖旗或者将奖旗挂在斗牛的两角上,牛与主人都得到人们极大的钦佩羡慕。斗牛节期间,看斗牛的、看热闹的`、作客饮宴的、谈情说爱的,各有所得,这种节日往往三五天才结束。
二、侗族斗牛节
侗族人喜欢斗牛为乐,多在春秋之季进行。虽然同是两牛相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遗迹。“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场外人群呐喊助威,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
如果两头“牛王”久斗不分胜负,人们就用大绳拴住两头牛的角,像拔河一样往后拉,解脱它们的搏斗,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子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他们需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得胜的“牛王”被披上红布,以示祝贺。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南部地区每年农历二月、三月或八、九月逢“亥”那天为斗牛节。在这之前,后生们吹笙到外寨邀战。准备参战的牛王圈前,人们鸣锣吹笙放炮,生食鱼食祭祀通宵达旦。亥日的斗牛场上人山人海;牛王营地里,旌旗环绕、戒备森严。有若古代将军布阵。
斗牛前,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斗牛词》,宣布斗牛规矩。午时许,斗牛队伍轮流入场示威:手舞书着牛王美称的“码牌”者在前开道,鸣锣鼓芦笙者随之;刀斧手举着金瓜斧头,寨老着古装持伞以护圣母英灵,后面的人群举着旌旗拥着牛王在炮声中入场。牛王头镶铁角、罩红缎;背插令旗鹤尾,几个后生牵着在乐声和欢呼声中入场。人们护着牛王绕场三圈,高呼不止。这种仪俗称“踩堂”。踩堂完毕,斗牛便正式开始了。若是一方败了,姑娘们就跑去将“败将”的旌旗夺去,接着是胜利者以威武的姿态再次入场示威。待约定的牛王都斗过,斗牛也就结束了。几天后姑娘们送还败者战旗,受到小伙子们盛情的款待,并陪着他们唱大歌,临别奏笙欢送,还赠赎旗彩礼。相传,古时候人们种稻插秧,不会移栽。后来有两种水牯牛跑到秧田里打起架来,将秧田踩坏,主人没法,只有从较密的田里移出一些秧来插满,后来,这块田丰收了。人们从此学会了插秧。为纪念这一农活上的大事,人们牵来两牛相斗,从此相沿成习。
北部地区多以九月初九起放牛大打三天,称为“鞍瓦”,专斗的水牛称为“圣牛”。斗牛前,东道主寨派人到邻寨送帖请战,俗称“订牛亲家”。初九凌晨,各寨圣牛在炮声中出圈,向斗牛场边的主寨出发。各家各户闻炮声牵着自己的牛尾随。主寨寨老和青年们鸣锣吹笙欢迎,并备甜酒、油茶待客,同时开圈迎客方圣牛。
辰时许,人们向牛塘方向涌去,村寨要道和牛场入口都扎拱门,挂鱼藤草,帖对联。正午时分,三声炮响宣布“鞍瓦”开始,一阵锣鼓声传来,两头圣牛先后在拱门出现。圣牛前有一后生“丢把条”开路,后边八面上绣“镇天雷”、“大雷公”等字样的大旗跟随。圣牛的眼睛被一个后生持旗横遮。头上还以草凳遮护。背置四方形篾塔。塔上帖着花草龙狮剪纸,顶置大红绣球;飘须带,牛腰围铜铃,臀部饰成六尺虎尾。那派头,俨然将帅出征。申酉时分,一声锣响,宣布当天鞍瓦结束,明天上午再战。这时,主寨的人们争着拉客回家作客。第二天和第三天,斗牛又继续进行。直到第四天早上,客人执意要走,主寨才放起铁炮欢送。
北部地区关于斗牛的来历,传说有一个爱牛的老人到外地去买得一条保家牛,于九月九日这天,牵到半路,突然脱手现一犀牛斗得难解难分。爱牛的老人在众人的帮助下,用绳子将两头牛脚拴住。杀了犀牛,救了保家牛。自保家牛到了寨上,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为了庆祝这个胜利,每年九月九日,人们便举行隆重的鞍瓦活动。
南瓜节节日常识
南瓜节,是毛南族的节日,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重阳节,毛南族叫“九月重阳”,这个节日,家中有老人的给老人添粮补寿,因节日设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用南瓜拌小米煮着吃,谓之“南瓜节”。
毛南族的“南瓜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凭经验透过表面看到瓜籽。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瓤,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餐同享。
相传在一个姓蔡的小村庄,住着两位异姓的邻居,赵与侯,他们互相帮忙,非常友好。他们都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种了南瓜,两家的瓜藤互相缠绕,茂盛的不得了,跨过了篱笆,到了瓜成熟的季节,赵家发现了一个特大的南瓜,打他问世以来从来没见过的,它比一般的南瓜大出二十倍,他开心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侯家人,准备摘下来。没想到顺着瓜藤还理不出是谁家的,这不是办法,赵家人说:不如咱们一起分了它就行了。
正当他们切了点南瓜皮时,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里面竟然有一个小孩跳出来,又叫又笑,把当场的人全吓昏了。这两因为两家人都没小孩子,决定共同抚养这个小孩,他们两家各取一个姓,就取名曰:赵侯。这件事情已经传遍了全村,都认定是神仙转世了,村民隔三岔五的来到他们家。
随着岁月的`流失,赵侯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了,他非常的聪明,老师不懂的事他全懂,算命先生不晓的事他全知道,所以有些捣蛋。他7岁那年告诉他父母要离他们远去,要为他铸造一把剑要斩妖除魔。他只知道要吃一个蛋准备升天,但没预算到升天的办法,到了那天早上,他早早就吃了一个蛋,突然看见一条奇异的蛇,好玩之心顿起,提剑将它的尾巴斩下,没等那蛇明白,它的尾巴已经断开了。那蛇声响:赵侯,我就是带你升天的蛇灵,但是你却使我功力大减,等会儿可能升天会有些困难,但还是尽力,我是你的左手。剑是你的右手,你坐到我的背上吧。赵侯告别了父母,呼的一声与蛇而上,他会在天上保佑全村的人们。
从此,赵侯爷爷就会在南瓜节这一天归位,我们村上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个重要节日,每四年一次都要举行舞狮、拜神、看电影等等庆典活动,许多出门在外的兄弟姐妹们在这天都需回家。
鲜花节节日常识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有过“鲜花节”的习俗。“鲜花节”又叫“仙女节”。
传说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个名叫阿茸的姑娘,不但美丽,而且心灵手巧,聪明过人。
一天,她在家里织布,看见屋檐下有个蜘蛛在凌空织网。因而受到启发,发明了溜索,她和乡亲们一道,砍来金竹,编成溜索,架立在滔滔怒江之上,解决了乡亲们的渡江难。
阿茸发明了溜索被人们誉为仙女,奴隶主知道后,便派人求婚,遭到阿茸的拒绝。奴隶主恼羞成怒,派家丁来抢亲,阿茸知道后躲进深山中一个钟乳石洞。奴隶主反指使家丁放火烧山,阿茸不幸遇难。
怒族人民为纪念她,便把阿茸遇难这天定为“鲜花节”。
每年农历3月15日,怒江两岸鲜花盛开,怒族人民一大早就起来,她们采来一束束鲜花,带上牺牲、酒器,到各自村寨附近的“仙女洞”周围放满了人们采来的种种各样的鲜花。
“鲜花节”这天,各家都要宴请亲朋。青年们穿上节日盛装,射箭、歌舞、尽情欢乐。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人民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鲜花节。
在怒族人民的传说中,鲜花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和一位他们热爱的仙女有关,所以鲜花节也叫仙女节。仙女是一位聪明、勤勉、善良、漂亮的怒族姑娘,她的名字叫阿茸。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由于气候不好,怒族人生活的`地方遭受旱灾,田地干枯、山野荒芜,人们生活十分艰难。阿茸姑娘挺身而出,她不畏艰险劈开悬崖,在高黎贡山上凿出一个大岩洞,将泉水引入怒寨。人们有水喝了,土地也湿润了,草绿了、树活了、庄稼也长好了。怒江岸边的荒山变成了沃土,披上了绿装。阿茸姑娘的名字传遍了怒江两岸,人们都称她为仙女,并且十分崇拜她。阿茸的美貌让可恶的头人起了坏心,头人想霸占阿茸。阿茸只好躲进深山,藏到山洞里。头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要阿茸姑娘出来嫁给他。阿茸姑娘没有答应他。就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头人放火将阿茸姑娘烧死在山洞里。阿茸姑娘虽然死了,但是人们怀念她,满山遍野的山花也为她开放。后来,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鲜花节,因为阿茸姑娘是人们心目中的仙女,所以这一天也叫仙女节。
鲜花节这一天早上,怒族人家都早早地起来准备去参加节日的活动。人人都认真地打扮起来,特别是姑娘们都穿起了他们民族的节日盛装,然后带上她们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所需要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的鲜花,一家家、一伙伙地从家里出来,从寨子里出来,翻山越岭到捧打乡吉母登寨附近的仙女洞或丙中洛乡附近的贡当崖仙女洞。各个村寨的人都来了,仙女洞前好不热闹。
由于有一部分怒族人是信仰藏传佛教的,所以在仙女洞前的祭台四周挂着许多经幡、唐卡。祭台上摆满了各种祭品,祭台前两侧坐着穿红黄教服的老人。他们吹唢呐、打鼓、敲锣、念经。祭台旁边有一个3米来高的烧香台,台上插着松枝、鲜花和各种颜色的彩旗,长长的竹杆尖上插着一个个老玉米。松枝象征着吉祥如意、万古长青,玉米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鲜花是敬献给仙女阿茸的。
祭祀后,在鼓乐声中朝拜者手持鲜花,绕着祭台和烧香台走一圈,并把鲜花插在烧香台的竹杆丛中。祭祀活动结束之后,人们又到仙女洞,向仙女敬鲜花、喝仙水。
整个祭祀活动之后,人们一家家或亲朋好友围坐在山坡上,将准备好的食物摆在铺有松针的地上,吃喝起来。他们边吃边喝边唱,兴起时又踏起欢快的舞步,山坡上充满了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晚间,青年男女们燃起篝火。在篝火旁,他们对唱情歌、欢快地跳舞,通宵达旦。
播种节节日常识
3月27日,在上海市黄浦区苏州河畔的九子公园内,举行了一场具有创新理念的的社区活动————播种绿色感恩自然。就此启动了首届“播种节”,它标志着一个社区新的节日的诞生。
首届播种节的活动现场最热的环节是体验部分、认领部分、还有小朋友的绿色绘明天部分。黄浦区宣传部副部长徐家驷:这是一个创新的活动,在黄浦区是首创,在上海市也是首创。它让“以节载道”落了地。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主任杨刚说,这次播种活动是南京东路社区“以节载道”推出社区系列活动的序幕,确定每年春分第一个星期日为社区“播种日”,引导社区里的白领、居民等以这种方式播种希望、播种绿色、播种关怀、播种文明。
参与活动的企业表示:我们作为企业希望让爱心捐赠落实到具体事务上。红三权律师事务所的主任罗强律师表示:企业赚钱为什么,其中一部分就是要回报社会,这就是企业的良心。社区“侨之家”代表说,这项活动让他们学会感恩自然,也让爱心在社区传递。
学生代表,上海商学院念大三的陆金昊则说,虽然她种的是只有几棵生菜的小盆栽,需要带回家继续养护,但有了此次有机土栽培经验后,她会种更多的绿色蔬菜,等成熟后亲自炒给父母吃。“等经验更丰富些,我还会教同学朋友用有机土种植蔬菜与花草,让生活更加绿色有机环保。”
关于播种绿色:人们要实现绿色环保的生活,首先要感恩大自然,从自己身边能够做的事情做起。低碳不只是口头上的时尚,我们需要化时尚为行动。阳台小农庄能让我们的时尚变得有计划有行动。关于播种文明:之前我们倡导过“左行右立”等,体验着世博带来的文明。所以说明日的文明,始于今日的.奉献。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我们要呼吁更多的人成为播种缔造文明的参与者。关于播种志愿:志愿理念已经通过“小白菜”为大家所接受。我们青年人更需要寻求机会和社会需求,参与公益活动,服务社区,自我表达和承担责任,最终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志愿者现象变成一种市民文化。关于播种关怀:我们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足见其重要性。人与人之间需要加强交流沟通,社区是我们工作生活社交的地方,在这里,以创意助力公益,建立更多的足够好的社交平台。
人日节节日常识
什么是“人日节”?“人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之一,每年的正月初七就是“人日节”。“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人庆节”等,是人类的生日。
一、“人日节”是怎么来的呢?
从汉朝开始,就有人日节,魏晋之后就开始受到重视。人日节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女蜗创世,在第一天创造出了鸡,在第二天创造了狗,第三天创造了羊,接着猪牛马相继被创造出来。到了第七天就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就是人类的生日,简称人日。顺理成章,正月初七就变成了一个大日子,就是“人日节”了。
二、“人日节”有什么传统的习俗?
1、戴人胜。
在人日节时候,汉族的女子会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或者贴在屏风等处。
2、赠花胜。
花胜就是类似人胜,形状想花朵一样的。在人日节当天,会把自己制作的各种花胜相互赠送。
3、登高。
在古时候,人日节是仕女出游和文人登高赋诗的日子。
4、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新鲜的时令蔬菜煮成的羹状食物,在人日节当天食用。
5、称体重。
人日节,每个人都要称一下体重。因为是人的生日,当然要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
6、捞鱼生。
捞鱼生在南方部分地区比较常见,因为捞啊捞啊,寓意着越捞越高,风生水起,以示步步高升。
关门节节日常识
关门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关门节开始后,也就进入农事繁忙季节,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人们定下许多戒规: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嫁娶活动;和尚不得随便外出;进奘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或到别家去过夜;任何人不得进佛屋,上佛台,拿佛的东西等。直到3个月后,即开门节时,人们才又恢复关门节前的一切正常活动。
每年傣历9月15日的这一天,布朗族全寨赕佛,到缅寺听经、滴水。年满40岁以上男女中老年人要住缅寺,全寨停止生产一天;晚上,青年击鼓跳舞。三天后,将缅寺大门关门三个月,僧侣日夜诵经,禁出寺院。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凌晨,各村寨的佛寺都要击鼓为号,告诉人们节日已到,村寨佛寺里的佛爷这一天要集中到佛寺念经,百姓要做斋饭送到佛寺内让僧侣们享用。各村寨的老年信徒也要到佛寺去滴水、纳佛。民间的信徒也到佛寺中静坐参佛,听佛爷讲经说法,每隔七天举行一次“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这段日子禁止人们外出,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结婚,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
傣历十一月十日至望月期间,还要举行一次大“赕佛”活动,由佛爷、和尚集中诵读经文,全村寨的信徒都要到佛寺里静听经文和忏悔。各寺庙要互相邀请对方的佛爷、和尚到自己的佛寺里诵经,以促进佛寺之间的交流。每户人家要给佛寺奉献经书,经书送到佛寺后,便由和尚诵读,献经者要跪在诵经台前静心倾听。所献经书内容除了宣传佛教思想外,还记载着傣族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天文历法和医学知识等。
关门节那天,傣家村寨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蒸彩色糯米饭和制作糕点,赕佛或馈赠亲友,备办酒席会餐。
在关门节的三个月期间,民众到佛寺里听高僧讲经是一项主要活动。高僧讲授的内容少不了成佛者的故事,并以此来教化众生立志成佛。从关门节至开门节的'三个月期间,傣家人不举行婚礼,不建盖新房,不出远门,要集中精力搞生产,定期到佛寺拜佛、赕佛,虔诚信佛的长者,自觉戒斋,穿白衣服,包白布头巾,有的还到寺内住宿,每隔七天举行一次拜佛活动,届时,信众们带上食物、蜡条供祭佛祖,聆听寺内高僧颂经,讲解教规、戒律、佛经故事。还要举行一次称为“赕坦”(献经书)的重大活动。三个月的关门节日期届满,即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便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信众们像参加关门节庆祝活动一样,带上纸花、蜡条、花树、食物、钱币来到佛寺,举行隆重的赕佛和颂经活动。也像关门节一样吃施舍饭、僧众聚餐,和关门节一样的热闹与欢乐。夜里,在佛寺内燃放火花、放高升、点孔明灯、跳舞、并舞灯环游各村寨,庆祝安居斋戒期结束,表示已从关门期进入开门期。这个夜晚之后,傣家村寨又恢复往日的多情浪漫的生活,僧侣们即可以走出佛门,信众可以出远门,傣家可以盖新房,小伙子们可以串姑娘,恋人可以举行婚礼。
★ 牛魂节节日常识
★ 米阔鲁节节日常识
★ 苗族芦笙斗马节
★ 教师节节贺词
★ 节节高歇后语
★ 圣诞节节期
★ 国庆节节活动方案
★ 节节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