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礼仪科普知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ajixiaocuo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苗族礼仪科普知识(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ajixiaocu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苗族礼仪科普知识

篇1:苗族礼仪科普知识

苗族礼仪科普知识

苗族勤劳朴实、开朗大方、热情好客,不论熟人还是陌生人,见面后常以一句“鸟荣”(一切可好)互相问候。当苗族看到一个外族人会讲苗语时,认为这是对苗族人民的尊重,将把客人奉为上宾接待。

一般主人的'卧室,外人不得随意进入。屋内不能吹口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走路不从别人面前走过而要从背后绕行。苗族十分忌讳戴孝的人进入自己家。家里来了贵客,苗族必杀鸡以酒招待。男性客人一定要接受苗家的敬酒,若实在不会喝酒,应该非常有礼貌地加以说明,否则被视为无礼,将失去苗族同胞的信任。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按苗族传统的礼节,鸡头是要敬给老人的。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最高敬意,主人常常把鸡头病例给客人,这时懂礼貌的客人就应该双手接过鸡头,然后再转献给在座的老人或长者。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如果碰上苗族人家吃饭,主人必定邀客人入席。如果客人吃了或另有安排,要加实相告,不能以一句“不吃”加以拒绝,否则被认为不尊重主人。切不能一声不吭地离开,这样苗族会认为你没有礼貌。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当主人把客人送到门口或寨外,叮嘱客人下次再来时,客人应说“要来的”,而不能说“不来了”,否则也被认为不懂礼貌。

参加苗族的婚礼、葬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葬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者和孕妇进入。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了产妇人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

篇2:苗族结婚礼仪

苗族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花”等活动,借以认识,相互了解,建立感情,进而确定婚姻关系,再由男方托入向女方说亲,履行定婚、结婚仪式。

新婚三晚不同宿

旧时,苗族人婚娶,新郎新娘三晚不同宿。姑娘出嫁之日,四邻姐妹相聚一堂,高唱苗歌,抒发离别之情。男方迎亲时,由女方“高亲”(男女各一直系亲属)送姑娘到男方,从侧门进入洞房。三日内由“女高亲”朝夕相陪,足不出新房,茶食均在房内。三日后,拜父母姑嫂,新郎新娘双双到娘家,称“回门”。“回门”返回后,请苗老师安“家先”,并在本“宗表”中写上新媳妇的名字,表示新娘已是本宗族的人了。当晚,新郎新娘方可同宿。

新婚三晚不同宿的婚俗,在苗族流传的时间相当久远,其原因未见史籍记载,而民间流传的一些美丽而动听的传说,却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苗族婚俗的渊源。苗寨老人石青山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不知哪朝哪代的一天,土家族姑娘覃氏到山上采金银花,突遇一只豹子,吓得滚下岩坎,被一石姓苗族年轻措人所救,后来双方有了爱慕之情。有一天石家请媒人到覃家提亲,覃家夫妇高低不同意,覃母对媒人说:“石家后生救了我女儿性命,恩重如山,要骡要马随便挑,要我女儿做媳妇万万不能。”这门亲事就搁下来了。

又过了几个月,一场大雨落了三天三夜,山洪暴发,覃家房屋倒塌,父亲丧命,粮食被水全部冲走。正在母女俩为难之时,年轻猎人领着一帮人给覃家送来衣食用品,并对覃母说:“您老人家不嫌弃我们苗家的话,我愿意接您上山,养老送终。您老人家不愿意上山,我们就帮您修—栋新房。”一席话,说得老人热泪直滚,但还是不肯上山。于是,年轻猎人就给母女俩修了一栋—正两厢房的瓦屋。覃母见年轻猎人勤劳厚道,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了。女儿出阁那天,母亲心里还是不踏实,就对“高亲”说:“你们把姑娘送去,要陪她三天三夜,如果苗家人真的粗野,就把姑娘给我带回来。”于是,“高亲”硬是陪姑娘吃住三天三夜,见苗家人确实勤劳忠厚,才启程回家。以后,凡苗家人结婚,都是遵循新婚三晚不同宿的习俗。

草标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花带与抄带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清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踩脚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掐指

“掐指”就是在节假日赶圩时,小伙子对姑娘产生爱慕之情,轻轻地掐一下姑娘的小手指。姑娘真心实意的接受小伙子的爱慕,就背过手来轻轻地掐一小伙子的小拇指,不愿意的话,就不理会。

讨糖

“讨糖”就是男女青年在“玩山走寨、行歌坐月”交往过程中,小伙子中意一个姑娘,就以“讨糖”为名向对方求爱:“听说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没带钱。”姑娘如果同意,大都会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会弯。”小伙子答着说:“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通过几个回合的“讨糖”,姑娘就会给小伙子留下一句柔情的话:“大哥想糖跟妹来,酸坏牙齿莫责怪。”假若姑娘早已有了意中人,就会对小伙子说:“小妹有糖早卖完,大哥吃糖别处尝。”姑娘假如真的不同意,就回答说:“小妹人穷不卖糖,大哥要糖没望场。”

篇3:哈尼族礼仪科普知识

哈尼族礼仪科普知识

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民族自愿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主要节日为“十月年”和“火把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定为岁首,举行庆祝。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也与汉族同过春节。六月火把节(宁洱的哈尼族称为“矻扎扎”),一个村或一个家族杀一头牛祭“秋房”,将牛肉分给各户,煮熟后,加青玉米雌丝花生、黄瓜、京豆、糯米饭供献祖先,供献时间需要五天。农历六月二十四,各家用松柴扎火把,用枯松木研末炒黄做香面,将火把点燃,用香面撒在火焰上发出响声,烘燎家里各屋旮旯及畜厩,有的还撒到田边地角,以示“驱鬼除魔”。尔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在火把的火焰映照下边歌边舞,尽情狂欢。

婚俗

一夫一妻制是哈尼族的基本婚姻制度,弃妻再娶要向前妻和舅家赔礼。历史上有姑表优先婚配的习俗,但堂兄妹不许婚配,同姓一般不通婚。青年男女在婚前可自由交往,谈情说爱。结婚需双方父母同意,双方情投意合,就请媒人说亲,女方家长同意后,男青年要到女方家参加生产劳动,喝订婚酒,择定日子下聘迎娶。迎娶时,男家要组织迎亲队,女家有对等人数送亲。晚上,燃起篝火,青年男女围在篝火旁,边唱边跳,热闹一夜。新娘有“哭婚”的习俗,出嫁当天早上,新娘、陪伴的姑娘和媳妇聚在新娘房间哭诉,已婚妇女教新娘到婆家后的礼节规矩;未婚姑娘祝贺新娘美满幸福;新娘则与她们道诉别情,向长辈请教生活经验,祝女伴们早结良缘。哈尼族允许赘婿上门,联姻一般要门当户对,故多为包办婚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实施后,婚姻习俗已有很大改变,特别是姑表优先婚配的习俗杜绝,自由恋爱成婚的日愈增多,包办婚姻日渐减少。

建筑

住房一般分正房和耳房,有的还辟有地厅,组成四合院。正房为木架结构的楼房,一石垫基,土基砌墙。房顶盖茅草或闪片。楼上堆放粮食和瓜菜,楼下为住房。左右耳房皆用泥土捶为平顶作为晒场,称为土掌房。若有较多儿女即住右耳房。左耳房为厨房。与正房平行者称为地厅,一般为茅草盖顶的'楼房,楼上堆放柴草农具,楼下关牲畜。清贫人家通常只有一幢茅草楼房,楼上住人及堆放粮食瓜菜,楼下关牲畜及堆放柴草农具。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大多数哈尼族住上了有楼有厦的瓦房。

服饰

哈尼族穿着用布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纺线不用纺车,一不占用专门时间,妇女在赶集和出工的路上,一边走路一边用纺锭把棉花捻成粗细均匀的线。所织的土布,紧密牢实。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织染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大裤裆裤,以青布裹头。女子服饰因自称而异:“豪尼”女子穿粗布满肩长衣服,长至膝盖,下摆左右开口至腰部,胸前上端镶彩色滚边,满肩边缝有红、黄、绿几种颜色的花纹,系筒裙;裹蓝布包头,包头边的边上绣锦线,后端边上绣红绿黄花纹;未婚女子腰系白腰带,婚后改系蓝腰带,一般打护腿。“碧约”女子身穿长衣和自织自染自做的藏青色土布筒裙,小帽或包头布上镶银泡珠,颈挂银链,喜戴流苏耳坠、银镯。未婚者头戴青布小帽,腰系白色或粉红色围裙;已婚女子发辫缠于顶,并于青布包头。“西摩洛”妇女身穿黑衣,无纽扣而钉成排银泡,腰系白短裙,用布裹头,绑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除老年人还保持原来的服饰外,年轻人都已逐步改穿现代装。

礼仪

哈尼族普遍敬重长辈。吃饭时,好菜放在老人一边,让老人先尝。儿女要给老人斟酒、盛饭,双手捧上。在山间田野劳动休息时喝水,要让年长的先喝,如果人多,按年龄大小顺序饮用。当劳动归来,晚辈要给老人端茶水、递上水烟筒。

哈尼族热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总是含笑问候、让路,并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做客。客人到家,全家老小都要起身让座,很快捧出一碗“焖锅酒”。客人饮过酒,主人会喜笑颜开地倒上一怀浓茶,倾心交谈。对客人必用最好的饭菜盛情款待。进餐时,先给客人斟酒,当给所有人斟完酒后,还要给客人再斟一次,以示酒源不断,吉祥幸福。若是逢年过节到哈尼人家里作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团圆的糯米粑粑到火塘边烘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双手捧给客人。客人上路,主人一直送到村边。

篇4:傣族礼仪科普知识

傣族礼仪科普知识

傣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与傣族群众生活在一起,你会发现傣族民风纯朴、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论男女老少都以多行善事为社会公德。人际交往,十分讲究礼节礼貌。

傣族的礼仪教育由家庭教育、佛寺教育和法律法规三个部分组成。三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傣族孩子从懂事时开始,就受到父母的礼仪教育。教育孩子从小做好事,不做坏事,对人要有礼貌,要尊重老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们不光接受长辈的教诲,而且从父母身上耳濡目染,受到良好影响,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男孩子八、九岁开始都要离家到寺庙当几年和尚。寺庙内要求小和尚严格遵守“五戒”、“十戒”,以此作为信徒一切言行的准则。

傣族由于主张行善而不作恶,人际关系是友善的和睦的。在傣族内部,抚幼敬老,夫妻和睦,与邻里友爱互助,谁家有困难,全村来帮助,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

傣族老人常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孩子:“山离得再近也靠不拢,人隔得再远也能会面。”“不管来客贫或富,迎上竹楼不偏心。宁肯自己省吃省喝,也不能怠慢远方客人。”所以,热情待客成为傣族村寨的风气。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饭菜款待。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做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的礼仪教育,还有西双版纳最高统治者召片领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如《土司对百姓的训条》、《爷爷教训子孙》、《父亲对儿子的训示》、《教训妇女做媳妇的礼节》等,对很多方面的道德、礼仪都有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如法律规定:儿子不能告父亲,告了也不能判儿子赢。这虽有失法律的公正,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傣族尊重长辈,爱老敬老养老的良好民风。谚语说:“田中土丘是谷魂,村上老人是寨宝。”凡生产生活中的大事,都要首先听取村上老人们的意见;重大的节庆和祭祀活动要请老人主持;村舍间出现纠纷,要请老人排解。走路也要让老人走在前面。老人进屋,年轻人要站起来问好,待老人落座后,才能坐下。饭桌上,要让老人坐首位,好菜先敬给老人。在傣族村寨,很少发生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家庭中充满一种团结友爱和谐的气氛。

篇5:朝鲜族礼仪科普知识

朝鲜族礼仪科普知识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吉林省延边称之为朝鲜族自治州。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7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8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这几年来人口数是逐渐减少。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着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

日常礼仪:

朝鲜族讲究夫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人们非常鄙视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在与人交往时,特别注意用语。朝鲜语有三种阶称,即“尊敬阶”、“对等阶”、“谦卑阶”,以不同的语法格式,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对长辈一定要操“尊敬阶”,妻子对丈夫一般也用尊称,兄弟姐妹之间,弟弟妹妹对兄姊也要用敬称,而不能直呼名字。平辈之间初见,也要用敬语,并说些客气话,以示文雅、有礼;否则就是失礼,被视为无教养,家长也会受到非议。

走路礼仪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如果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需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必须恭顺地敬礼、问安,并且让路以至目送

用餐礼仪朝鲜族的老人地位很高,生活在朝鲜族当中,处处都能体现对长辈的尊重。如平日饮食,老年人不同晚辈同席,而要在单独房间的小方桌上进食。

晚辈若被允许同长辈同席,也不能当着长辈面饮酒;若要饮酒,也须转过身去饮用。在酒席上,要按年龄辈分依次就座、斟酒。只有长者举杯后,其余人才可以依次举杯。

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吸烟,不准向长辈借火,更不能同长辈对火。老人或长者外出,全家要鞠躬礼送;老人在吃饭时未归,全家要等老人归来方能进餐;遇有佳味,亦须在老人尝用过后,家人才可享用。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

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

篇6:鄂温克族礼仪科普知识

鄂温克族礼仪科普知识

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和居住地区的不同,过去先后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开始统一称为鄂温克族。鄂温克族的礼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鄂温克”是通古斯语,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限制,鄂温克人从事生产的内容和方式各不相同。居住在鄂温克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嫩江平原上的布特哈旗、阿荣旗等地的鄂温克人从事半农半猎生产;散居在黑龙江省讷河的.鄂温克人主要进行农业生产;而生活在额尔古纳在旗大兴安岭密林中的鄂温克人则以狩猎为主。由于这部分人饲养和使用驯鹿,因此常常被称作“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族非常讲究礼仪。老年人在社会上受到普遍尊敬。年轻人出远门归来或在外遇见老年人或长辈时,要行屈膝请安礼,并敬烟。如果路上相遇,要下马或下车向老人请安问好。无论是在“撮罗子”里、在蒙古包里,还是在土木结构的住房里,坐位铺位都讲究长幼有序,以长者为尊。平时长辈老人来串门访问,年轻人要起立让座,行装烟礼。长辈们交谈时,年轻人不得随便插话。平时出入屋门,要礼让长辈老人在先。吃饭时,在长辈老人动筷后,晚辈才可动筷用餐。鄂温克族还把平辈人之间和睦相处,关心爱护幼儿,邻里互相帮助,对于有困难的人给予照顾,作为传统美德和礼仪习惯。

鄂温克族讲究热情礼貌待客,常说“外来的人不会背自己的房子走”。客人来到时,出门相迎,向客人问候并热情地让进屋里。对外来客人,无论是年轻的还是长者,都要倒茶敬烟。在牧区,要向客人敬奶茶,用奶食品、酒肉招待。在敖鲁古雅乡居住的鄂温克人,习惯上用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和驯鹿奶招待尊贵客人。鄂温克族不仅对客人热情招待,希望来客不要见外、客气。到别人家做客时,也要考虑自己的身份,问候主人家的长辈老人,尊重主人的习惯。

篇7:壮族礼仪科普知识

壮族礼仪科普知识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篇8:羌族礼仪科普知识

羌族礼仪科普知识

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中,重情义,讲友好,注重礼尚往来。且在羌人的一生中,有生育礼仪、成年礼仪、婚礼和葬礼等习俗。在礼仪民俗中的色彩运用上,同样没有离开羌族的代表色。

1、挂羌红,亦称“挂红”,是羌族的一种传统礼俗。

羌族人民在重大节庆活动和各种典礼中,都喜用红色,以示喜庆和吉祥,由此衍生了挂红的习俗。挂羌红是羌族传统的最高礼仪,亦是最具羌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凡应邀做客的贵宾、喜结连理的新人、凯旋归来的英雄、管辖一方的头领以及人民敬信的神祇都要挂羌红。给老人生日祝寿时,贺者也要给寿星挂羌红。羌红为6尺(有的为9尺)长、1尺宽的红布或红绸条。挂法是男左女右,即男从左肩斜挂于右胁下方并挽一小结,余下的顺垂在右下方,女的则相反。给神祇不是挂红而是献红,即将羌红平放在白石神的前下方。挂羌红表达了羌人对对方的尊敬、热爱和欢迎。

2、婚礼,羌语称为“舌得布”。

在羌族的人生礼仪中,婚姻被视为十分重要。其婚俗从说媒到结婚须经一系列复杂的程序。结婚是特别喜庆的大事,处处呈现出热烈、欢快、吉祥的气氛,都与红色有极大的关联。现从涉及色彩的角度作些介绍:

媒人通称为“红爷”。有的地方,红爷到女家提亲时,要拿一对三角形的`小白旗,如果女家答应这门亲事,就收下小白旗。

报期,即通报拟定的婚期。红爷和男家人到女家报期时,礼品中黑、白帕子,绣花围腰必须要有。

婚礼前,男女两家都要在神龛上挂神衣,即挂用木刻板印刷的红、蓝两色纸莲花等图案,意为办喜事了,为家神换新衣,以祈纳结纳禄(吉祥如意)。

婚礼前一晚,吃过晚饭后男方家举行挂红仪式,称“开挂”,即给新郎挂羌红,由老少母舅先挂,然后老少姑孃、家门亲戚依次再挂。挂羌红时要吹奏唢呐(吹喇叭),有的还要吹奏羌笛。

新娘离家前夜,要举行“花夜”,女家摆干盘子,寨子中的姑娘们(姊妹会成员)到新娘家给新娘送上自己挑绣的围腰,或衣裳,或衣料等,亲戚族房也要送礼。姑娘和妇女们喝酒、吃干盘、唱《花尔纳吉》,并给新娘梳头结发戴银簪子。母舅带来一斗青稞、一块红布、开一坛咂酒,为新娘祝福。母舅将红布交给接亲的人,撒些青稞,接亲的人用红布接住,表示发旺。

新娘穿一身红衣裳。新娘坐的轿子用红色包装,条件好的人家用全红色的,一般的也要用红布搭在轿身上。接亲送亲的姑娘、妇女也是红衣红裹脚打扮,形成了红色的送亲迎亲队伍。新娘出门时,放礼炮(土铁炮)三响,鞭炮齐鸣,唢呐齐奏。释比站在大门口举着一个插有三角小白旗的麦面馍馍,让新娘在馍馍下面走出大门,意为保住了金银财宝、五谷六畜。

到了男家大门,新娘下轿止步,由男家娘舅或长辈给新娘头上搭一块红盖头。门口两侧有两人分别端着插有三角形白纸小旗的馍馍和用红纸装饰了的酒壶。释比作法事、诵经,向新娘头上撒青稞或豌豆,在礼炮和唢呐声中进大门至堂屋。

拜堂,一些地方叫“周堂”,是婚礼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和形式。新郎身着黑色或蓝色长衫,头戴博士帽,帽两侧插雉羽,身挂羌红,新娘着红衣搭红盖头,在司仪(叫礼先生)的唱诵中拜天地、拜父母,最后夫妻对拜,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之后,入洞房,洞房也用红色装点,红的被面、红的枕套、红的腊烛……

最后,要谢红爷,送给红爷的礼品有腊猪肉、点心、瓶酒等,还要送7尺红布。

3、成年礼仪。

羌族男子在成年之际要行冠礼,这标志着行冠礼者已经成年,因此,冠礼是羌族男子人生的一个新起点。释比主持冠礼仪式。释比先对受冠礼人的房屋进行打扫,以禳除不祥。亲属围火塘(锅庄)而坐,受礼者着新衣。释比宰羊杀鸡作为牺牲(7)向天神还其曾许之愿,然后手持杉杆(其杉杆顶端有纸制人类始祖像)向白石跪下,拜祭天神、山神等神灵。受冠礼者亦向人类始祖像跪下,释比将始祖的赠礼——白公羊毛和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围系在受冠礼者的颈部,以示始祖关怀与命根有系。释比唱诵经典,叙述羌族历史与史诗,以祭祀家神,并灌输本民族的精神与情感。

当晚,受冠礼者还要在自家屋顶祭仓神等神灵,由受礼者的母亲主祭。在屋顶的白石神前,所用白羊要挖心,将其献给神灵,而黑羊则要宰杀。

4、葬礼,羌语称为“勒伊补”。

羌人对于死,有客观的认识,明白“死”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所以,他们对年老死亡并不恐惧,而把年满六十岁后死认为是喜事,即有白喜事之说。

从死者停止呼吸、报丧、入殓、出行(殡)、入土(或火化)有一系列的过程。死者一停止呼吸,,儿女们一边派人向母舅、家门和亲戚报丧,一边立即扯白布制孝衣,马上披麻戴孝,从头到脚一身白。除了突发的死亡外,年老的人在世时就备制有枋子(棺材),并涂刷成黑色,如用土漆漆刷,则忌用桐油,认为桐油会断子绝孙。入殓,即将死者穿戴衣服,伸直仰卧于枋子内,盖棺后停放在灵堂中,枋子前置白底黑字灵牌。入殓后根据释比择祘的日子,需停棺三至七天。这期间,母舅、姑孃、家门和亲戚前来垫纸(奔丧悼念),母舅、姑孃们要各牵羊一只。释比做法事,杀羊为死者引路,称为“引路羊子”。杀的羊必须是纯白或纯黑的。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扯孝帕,孝帕是生者对逝者的永久的祭奠,所以茂县黑虎乡的白头帕有“万年孝”之说。孝帕是死者家为孝子、老母舅、少母舅、老姑孃、少姑孃、家门和亲戚所扯,计划必须周密无误。正孝的孝帕长1丈2尺,意为长孝,其他的一般为6尺,均为白色棉布。在理县桃坪乡一带,亲人去世后,家属、家门和亲戚中的妇女要戴白线做的线耳坠,叫“孝耳坠”,羌语称为“雪尼玛尔”。这种孝耳坠是用白线扎的,约1寸长,小手指粗,下垂一方散开,似流苏状。有的只戴几天,下葬后的第三天在坟前与钱纸一起烧掉。有的则要戴三个多月,在百期绕纸时一并在坟前烧之。丧期中,邻居、亲友都来帮助料理丧事,每户要送白面大馍馍,一对腊、三柱香,有的还送粮食、白酒和白布。

下葬前一夜叫“大夜”,母舅摸黑将枋子盖盖好后,举行悼念死者的活动,释比念经击鼓做法事,祈求亡魂保佑家人和寨子安宁,众人跳丧事莎朗,唱丧歌,跳羊皮鼓舞等。

出行(殡)在刚天亮时,母舅在房顶上为死者开路,众释比在持神杖的释比的指挥下,一边敲击羊皮鼓,一边舞蹈;青年男子们肩抬枋子,在“嗨杀、嗨杀”呼声中出行,孝子举着长6尺宽1尺的白布坟标,家门族房打着白纸旗跟在后面。

入墓穴前,释比杀鸡宰羊,以其血绕墓穴淋撒一圈。枋子入穴后填土堆墓,释比做法事,羊皮鼓队(8至12人)跳皮鼓舞为死者送行。一切完毕,男人们髙呼三声:“哎——苟啊!苟啊!苟啊!”此时呜枪放炮,烧纸敬酒,大家也在墓边喝转转酒。之后大家回寨在死者家吃宴席。

从整个丧葬习俗中,色彩主要体现在白、黑、红三色:白孝服、白孝帕、白麻布衣裳、白线孝耳坠、白灵牌、白坟标、白纸旗、白面馍馍、白羊和黑羊、黑色枋子以及鲜红的鸡血和羊血。可见,在羌族的丧葬习俗中所运用的色彩均离不开羌族的代表色。

篇9:满族礼仪科普知识

满族礼仪科普知识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来了客人,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再去干活。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旧时农村旅店少,过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自然留宿。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为有礼。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示谢意即可赶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来后会感到很荣幸。

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朝鲜族礼仪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读后感

中小学生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作文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风俗作文

小学科普知识作文

科普知识的演讲稿

沙漠玫瑰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活动总结

苗族礼仪科普知识(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苗族礼仪科普知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