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绥宁苗族风俗论文(共含11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啊啊小怪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绥宁苗族风俗论文
摘要:绥宁是巫傩文化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浓郁神秘,丰富多彩,千百年来苗、侗、瑶等多个少数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共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主要从苗族风俗音乐来分析。
关键词:绥宁苗族;龙灯歌;三月三赛山歌;苗族婚俗歌
湖南省绥宁县地处湘西南麓,毗邻湘桂黔边境,武陵山脉与雪峰山交界地段,地理环境分为南片、北片两大块。绥宁历史上叫做“苗疆要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目前境内一共有19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侗族、瑶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全县少数民族人口超过60%,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绥宁因为山多而陡峭交通比较闭塞所以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较常见的有吹木叶、逗春牛、舞龙舞狮、三月三、四月八、苗族婚俗、唱土地、山歌等游艺习俗,本文主要从每年正月舞龙灯歌、三月三赛山歌、苗族婚俗这三个苗族传统习俗中的风俗音乐来分析。
一、龙灯歌
舞龙灯是苗族一项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男女老少都参加,苗族对此都非常重视各个村寨都有专门主持舞龙和接待龙灯的组织――灯会。
苗族的龙灯分为吊龙和滚龙,一般吊龙是有一节一节的灯笼组成,每小节的灯笼都是用很薄的白影纸,打上牛胶,画上背脊上的龙翅、身上的龙鳞,里面点上蜡烛。每小节之间用红麻索和竹环连起来再用杆子撑起来,前面连着龙头,后面接着龙尾。滚龙较为粗糙,节与节之间不相连都用布串连着。
苗族的龙灯一般都在正月初四、初五晚上开始出灯,在正月十四或者十五的时候各个村寨的龙灯会以集镇为中心会灯。一般在龙灯到来之前会白天专门派人每家每户通知然后发蜡烛,晚上龙灯会在红宝的引导下串户,每家每户都要以鞭炮迎接,龙灯进门之后龙灯会随队的人会唱“龙灯歌”,龙灯歌有一人唱众人合、一人唱锣鼓合等,分出灯歌、落马歌、敬酒歌、谢酒歌、安龙神歌、出门歌。
《龙灯歌》―出灯歌
正月正正来哟正月今嘞/正月里大家哟好齐心咯/记得去年哟元宵节嘞/今年又是哟一新春嘞/老的操心咯把灯嘞扎嘞/保佑你老少哟坐万春嘞/少的操心咯把灯扎嘞/保佑你少的添儿孙嘞
二、三月三赛山歌
赛山歌即对唱苗歌,又称苗歌会。苗歌会也是苗族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绥宁各个苗族乡至今仍有赛歌的习俗,每逢农历三月三就会登上神坡山赛歌。苗族对歌大多都是随心的,自编自唱,出口成歌,带有很浓郁的民族风情,苗歌的创作中充分表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绥宁苗寨山歌》
男唱:小溪水流得长/流来流去归大江/站在江边要问下妹/九个妹妹你有几个郎
女唱:隔江看郎看不准/心想过河怕水深/变个岩鹰又无翅/变个鲤鱼嘞又无鳞
三、苗族婚俗歌
绥宁苗族虽然与其他民族杂居,但就其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来看,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点。自由选择,歌语联姻,是苗族青年恋爱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式。苗族青年男女从相爱到结婚,通常要经过请媒人、配属相或占卜、放口等双方父母都同意这门婚事之后便是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男方要准备好礼品,进女方寨子之前女方大嫂们会设卡盘歌,歌毕才能进寨。入席之前会有“入席歌”“敬酒歌”。
苗族婚俗“哭嫁”是绥宁苗族人民流传的一种习俗。苗族人认为女子嫁人不哭不发,越哭越发,新人不哭,娘家无福,哭嫁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自哭,婚前一夜,姑娘相好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姐妹深厚情谊、邻里之爱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述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是苗族婚俗中最富有情感的一幕,“哭嫁”过去都是用苗语演唱而现在也有用汉语演唱的。
《苗族婚俗歌》――出嫁
娘唱:我的宝贝女儿呀/是娘的娇娇崽/今天你就要到婆家去了/我怎能舍得哟
女唱:迎亲锣鼓咚咚响/敲得我心里好心慌/今天女要出嫁了/我也不舍得
姐妹唱:姊妹呀,我的姊妹呀/十八年相伴就要分/孝敬爹娘有我们/你嫁了出去/你放宽心
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使得更多人年轻人熟悉自己本民族的风俗文化,而很多民间艺人对于民族风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意识比较差,不懂得整理,更不懂得推介自己的艺术,致使人才奇缺,使得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音乐几乎失传。本人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应当在政府的帮助下将本民族特有的风俗音乐挖掘、整理、保存再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吴荣臻,杨章柏,罗晓宁.古苗疆绥宁[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和风格。下面,让我来为大家讲一下苗族的风俗和习惯吧!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说起苗族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让表达能力差的人来说就算说上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祖先起先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和长江中下游;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经常迁移, 一会儿到湖南,一会儿到贵州、过几天又到云南。除此之外,我查阅资料,而资料上还显示说苗族有只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语言。资料上说是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还是个音乐和舞蹈圣地,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除了这些,苗族还有很多的工艺美术,如: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
苗族的简称也有许多,如:他们曾自称“牡”、“蒙”、“摸”、“毛”、 “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
这就是苗族。
苗族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那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亦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在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
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
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有的终成眷属。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几禁忌:参加苗族的婚礼、丧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丧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 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和孕妇进入。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产妇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
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
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节日: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教历九月为斋月,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 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苗族春节风俗
一、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二、百狮会
苗族过年习俗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
三、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苗族的过年习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初一的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四、吃排家饭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么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
哪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凡读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无不深深地被其中这样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见渔人,便邀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由于这种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渔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数日”而后才“辞去”。欲遂当年渔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苗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有特色的风土民情的地方。这里有壮、汉、苗、彝、仡佬五个民族。
今天,我就说一说苗族吧!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有客人来到家里时,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待客人。苗族招待客人可有意思了,他们分为两次进行:首先,把一些弄得不是很干净的食物,拿给客人吃,如果你能把食物吃几口,他们就会觉得你不嫌弃他们;接着,他们就会把家里最好吃的,舍不得吃的东西都拿来弄得干干净净地煮给你吃个饱。要是你第一次一口也不吃,那你就只有饿着肚子,他们就再也不理会你了。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 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银饰有 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
苗族有一个自己的民族节日,叫做“跳坡节”。跳坡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到了农历正月初九那一天,苗族同胞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女孩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男孩子梳理得整整齐齐,一大早便赶往跳坡地点——跳坡场。来到坡场上,人
山人海,人们来来往往,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坡场上最热闹的要数对山歌了。轻年男女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他们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就会互相赠送礼物,男孩送给女孩一面小镜子,女孩送给男孩一把手电筒,相互赠送完东西,就是他们的定情物了。送完东西之后,他们就会手牵着手,到别的地方去了„„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交往,他们就会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怎么样?朋友,你觉得有意思吗?我们这还有许多有趣的民族风情,有机会你也来隆林看一看,我再给你一一介绍。
一个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向崭新的一页迈进。不说别的,就说说汽车吧。在以前,农村连个电动车都没有,上下班都用自行车,就连城市中都很少有汽车。可是现在,到处都是漂亮的汽车。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苗族在历史上多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民情。今天我要给大家说说苗族的风俗。
苗族人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他们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塞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代课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客人或长辈,客人则分给众人想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他们“苗子”,他们喜欢自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夹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少,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苗族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他们看不起。
苗族的人热情、乐观,是我们56个民族的一朵花。
踩花山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
过年最大的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踩花山的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组织的斗牛、斗画眉、吹芦笙、爬花杆等吸引着人们。
跳苗场
农历“二月十五”,是乌当区东风镇云锦村石头寨苗族同胞的传统“跳苗场”。以敲铜鼓、吹芦笙、赛舞等方式浓重庆祝传统节日。
跳苗场活动集祭祀性、娱乐性为一体,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唱花灯
每当春节来临,灯手们便要身着民族盛装,在苗家村寨主要是苗族人民的庭院、堂屋中演出,挨门挨户的祝贺新春。
其表演形式通常以10人左右为一花灯队,演出时围成圆圈,两名男演员在圈中徒手表演舞蹈。表演时所有演员同时舞蹈,齐唱灯词。苗灯内容健康而有情趣;曲调动听,舞姿优美,兼有芦笙舞和汉族花灯歌舞之长。语言诙谐生动,句式参差有致,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百狮会
过苗年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
百狮会举办的时间多在春节正月初三后,百狮狂舞,挨家挨户给苗家拜年。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
接龙
苗家接龙可分为大型的村寨接龙和家庭接龙。两种活动仅是规模大小有别,其过程基本相同。 “接龙”多在黎明时分进行,仪典隆重而热闹。
吃排家饭
过苗年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
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幺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
讨糍粑
苗寨传统的讨糍粑活动,苗家后生要画着花脸、穿着奇装异服,吹着地筒、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唱诵新年祝福歌,主家则送给他们糯米糍粑、酒肉等过年食物,主客双方欢欢喜喜庆祝新年。
苗家刀梯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风习,每当赶年场或重大民俗节日,都有勇士表演上刀梯。刀梯器材是一根高十米以上的木杆,杆上凿开三十六把钢刀,一尺一梯为三十六刀梯。刀梯上端系多种彩布小旗,象征希望和胜利。
上刀梯者,必有胆识、技巧和武功。从第一级往上爬,刀子一把比一把锋利,爬至梯顶头发往刀上一搁,即断成两截。登梯者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挂金钩、大鹏展翅、观音坐莲、古树盘根等节目。上刀梯是惊心动的表演,观者无不惊叹。
1.春节风俗
2.春节风俗资料
3.春节的风俗资料
4.春节传统风俗资料
5.春节的起源及风俗
6.关于春节风俗作文
7.春节的风俗习惯
8.中国春节风俗资料
9.春节的节日风俗资料
10.关于春节风俗的资料
风俗文化
每年春天听到第一声雷响,在三天之内不准犁田、挖地,称为祭雷。三天之后又听到第二声,再禁忌三天;三天以后又三天,如果连着三天打雷,就算打了三次,忌三天就行了。而在丹寨县合心的塘中、杉木等苗寨还把忌雷过成了节日。到第一次打雷的那天,这些寨子里的青年男女要到丹寨和三都交界的二台坡去唱山歌。
在春天还要忌吃最早发芽的蕨菜,以为吃了瞌睡多。在鼠场天和马场天忌下种。以为下种了会招鼠虫害。苗家人称马日为虫日,所以有这种说法。水稻播种必须是卯日。不仅仅是水稻播种,苗家人无论过年(苗年)、吃新等等生活中的重大节日都要选在卯日过。这是因为苗家人认为卯日是吉祥的。吹奏芦笙的禁忌。芦笙是苗族最喜欢的乐器,但也不是一年到头都能够吹奏。在芦笙的吹奏时间上是有讲究或者说是有很大的禁忌的。一是从犁田、准备撒秧开始,到谷穗开始黄熟,吃新节前。这段时间不准吹芦笙。有故事说,吹了芦笙米魂(谷神)就被逗引去游方、跳芦笙玩乐去了,不安心农作甚至离开农田,庄稼就长不好而歉收。二是春耕、喀嘛(青蛙)叫开始,也是到谷子发黄过吃新节这段时间,禁止吹芦笙。传说谁要要这段时间吹芦笙,不但庄稼长不好,而且像青蛙鼓噪时那样要成为鼓胀的-子。三是从农历二月第一个翻鼓节、封鼓开始,到九月第二个翻鼓节后才准吹芦笙。传说苗家后生布腊,芦笙吹得又昂(昂,丹寨方言,响亮的意思)又好听,麻雀听了不想飞,姑娘听了不愿走,大人小孩都围拢来看。吹到二月间,桃花李花都开了,布谷鸟也催下种子,他还在吹,天神老人发急了传话送他:二月翻鼓节,活路渐渐忙,男人要犁田,女人要挖荒,田地种好了,有粮才不慌,九月再翻鼓,芦笙会更昂……。
风俗禁忌
1.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2.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上山砍大树不准唱山歌,不准打口哨,不准打吆喝,违反怕出事。每年栽秧要由“活路头”先栽,其他农户才能栽,禁止在“活路头”未栽之前擅自栽秧。过完苗年后,也要由“活路头”先动土才能动土。对燕子十分钟爱,不准打、不准捉。
在外劳动休息时,农具也要休息。如果是犁田,要把牛放了,犁要抽出来;如果是在挖地、掏土等,休息时锄头、钉耙都不能插在土地中;如果是在抬土,休息时簸箕不能装土,装了也要把土倒出来,体现的就是一个“要休息大家一起休息。”家里的灶不能用脚蹬。晚间灶上不能放东西,锅里没有食物时不能扣锅盖,这样做是为了“让灶休息。”在家里不准戴斗蓬。蓑衣也不准拿进屋。在芦笙堂上也不能披蓑衣戴斗蓬。姑爷和舅爷的鞋子不能交换着穿,穿了得罪舅爷。但只限姑爷本人,其兄弟不在此例。姑爷不能爬舅爷家的果树,舅家立房子时不能上楼。姑爷还不能摸舅爷家锅灶,以至与妻子同姓的人家的锅灶都不能摸。丹寨县苗族忌锅灶还有许多讲究。忌锅灶就是忌摸锅、灶和甑子。本地苗语叫做基威喜(jit weil xit)。具体来说就是苗族女子结婚后,不准再摸娘家或婆家的锅灶。苗族女子在婚姻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并不在男方家常住,只在农忙或特定的节日才会到男方家常住。住在男方家这段时间只能帮忙挑水、洗菜等事,不能摸男方家的锅、灶、甑子。就算吃饭,需要添饭也需要男方家人帮忙。或是由男方家母亲,自己的婆婆把米饭倒在一个大盆里或其他可以盛饭的器具,放在桌子上,女子才会自己去添饭。一直到女子怀孕后,在男方家常住,才会去摸男方家的锅灶。如果长期不生育,必须征得娘家同意才能选好日子在婆家做饭。到选好的那个日子,要举行做饭仪式,请族中老人聚餐。娘家(就是舅爷家)和族中老人送些米来。吃过饭后,如果舅爷家近,当天就要给舅爷家送饭去。路远的话,第二天一早去。在婆家做饭后,回到娘家就不能再摸娘家的锅灶。女子回娘家时,就像以前不常住的男方家那样,吃饭也要娘家人帮忙添饭。这就是忌锅灶的习俗。这种习俗在丹寨一带流传已久,据说在唐代,苗族的这种禁忌风俗就已经形成了,现在只是保留和继承过去的风俗。但也有的新娘在回门后,会给婆家带一包叫做“浣手饭”的糯米饭。如果娘家做“浣手饭”给新娘,就表示娘家已经同意新娘可以摸婆家的锅灶了,而不能再摸娘家的锅灶了。这种“浣手饭”是新娘的母亲悄悄地交给随新娘一起回门的新郎家的叔母的。回到新郎家后,就相约新郎的伯母、叔母们一起来吃,男人禁吃。吃完“浣手饭”后,一位叔母就悄悄地去拿一个甑盖,冷不防地擦在新娘身上,并大吼一声:“打浣了!”新娘就害羞地跑出门去,引得哄堂大笑。新娘第二天就可以在男方家做饭了。这种忌锅灶的习俗,在苗族中已成为不可更改的禁条。男女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得更改,更不能犯忌。传说一个叫娥久的女人犯了这条禁忌,引出老虎精吃掉她的儿子的大祸来。
婚丧习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民族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和风格。下面,让我来为大家讲一下苗族的风俗和习惯吧!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说起苗族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让表达能力差的人来说就算说上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祖先起先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和长江中下游;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经常迁移,一会儿到湖南,一会儿到贵州、过几天又到云南。除此之外,我查阅资料,而资料上还显示说苗族有只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语言。资料上说是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还是个音乐和舞蹈圣地,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除了这些,苗族还有很多的工艺美术,如: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
苗族的简称也有许多,如:他们曾自称“牡”、“蒙”、“摸”、“毛”、“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
苗族风俗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如同五十六朵花一样,洒落在神州大地,又如同五十六颗星星,拥抱着祖国妈妈。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少数名族——苗族。
苗族大约有140多万人口,分布在湖南、云南、海南、广西、贵州、湖北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水环绕,大小天地点缀在山岭之中。树木郁郁葱葱,遍地奇花异草,百花争奇斗艳,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馨香。枝头鸟儿啭唱,声声悦耳。河中流水潺潺,清澈透底,苗族人民一遍忙活着一边唱着山歌,在这里安居乐业。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以捕猎为辅,生产水稻、谷子、玉米、棉花、小麦等。除此,被林遮树掩的大山里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物元素。苗族的节日较多,比较隆重的节目有“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他们的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和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让人有了食欲,胃口大开。他们的特色食品还有血灌汤、辣椒骨、虫茶、万花茶、酸汤鱼、捣鱼等。
苗族的刺绣、蜡染、织锦、剪纸、挑花、首饰制作等工艺美艺瑰丽多彩,远近驰名。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刺绣也是苗族妇女擅长的手工活,通常会绣出蹲在枝头嬉戏的鸟儿,或者草丛中妖娆的百花。
苗族的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服饰,服饰的种类有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等,这可以同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比美。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名族,我喜欢苗族。
作者:李紫含
公众号:酒泉市实验小学
★ 苗族风俗作文
★ 苗族的春节风俗
★ 苗族的传统节日
★ 苗族礼仪科普知识
★ 苗族的民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