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叶盛兰个人资料(共含9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k66hk”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叶盛兰
姓名:叶盛兰
别名:端章
民族:汉
籍贯:安徽太湖
生卒:1914-1978
职业:京剧演员
叶盛兰(1914-1978)原名端章,字芝如。原籍安徽太湖,生于北京。富连成创始人叶春善之四子。幼时入富连成科班习青衣、武旦,后改习小生。先从张彩林、萧连芳学文戏,从茹富兰学武戏,未出科已崭露头角。出科后拜程继先为师,先后曾与马连良、言慧珠、章遏云、李玉茹等人合作。1951年任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叶盛兰的扮相英俊,天赋极高,且昆乱兼擅,能戏甚多。他在表演中非常注意文小生与武小生的区别,演《群英会》、《临江会》饰周瑜时,能于儒雅英武之中蕴其气量狭窄的心理;演《辕门射戟》、《吕布与貂蝉》饰吕布时,能于持勇骄矜中显露其色厉内荏的本性。由于他的武功根底坚实,在《战濮阳》中饰吕布、《八大锤》中饰陆文龙、《探庄》中饰石秀、《雅观楼》中饰李存孝、《罗成》中饰罗成,在使用戟、双枪、单枪、槊的舞蹈和武打中,均能游刃有余。他在《白蛇传》、《柳荫记》、《西厢记》、《桃花扇》等戏中塑造的许仙、梁山伯、张君瑞、侯方域等人物形象各有特色,表演技巧极其精湛,全面展示出叶派艺术的特点。
代表剧目有:《群英会》、《临江会》、《辕门射戟》、《吕布与貂蝉、《战濮阳》、《八大锤》、《探庄》、《雅观楼》、《罗成》、《白蛇传》、《柳荫记》、《西厢记》、《桃花扇》等
盛中国
中文名称: 盛中国
性 别: 男
国 别: 中国
生平简介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曾多次应邀到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地区举办独奏音乐会,并多次与世界著名指挥、音乐家一起同台演出。他在国内外录制发行过十多张唱片以及cd、录音带,曾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澳大利亚abc广播公司将他列入“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行列。1986年和1991年,他曾经两度应邀担任在日本和美国举行的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
他的演奏风格既热情奔放,又甜美细腻,富于诗情画意、浪漫幻想。他的演奏很有个性,不仅技巧出类拔萃,而且有很高的音乐修养,演奏曲目的范围非常之广泛,既有古典与现代的经典奏呜曲、协奏曲和各个时期的精致小品,也有中国的小提琴名曲。他将音乐和个人的生活积累融汇在一起,真情随音乐流露,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叶陪
姓名:叶陪
出生地:北京
生日:3月12日
七十年代生在北京一音乐世家,七岁开始学习钢琴
高中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声乐,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继续学习声乐
大学期间进入京城各大迪厅开始演唱生涯
1994年被高晓松发现,应邀进棚试音
1995年高晓松正式选中叶蓓与老狼合唱《青春无悔》
签约于“麦田音乐”成为旗下第一位女歌手
19参与高晓松个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集《青春无悔》录制,除与老狼合唱《青春无悔》之外,又独唱了三首歌《b小调雨后》、《白衣飘飘的年代》和《回声》
《青春无悔》一经播放,广受好评,叶蓓更以独唱曲目《b小调雨后》赢得听众的认可,成为九六年最幸运的女歌手
年参加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举办的“高晓松个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
5月参加深圳“97青年节新音乐庆典”
196月完成中国音乐学院五年的学业
年9月进棚开始录制她的首张个人专辑
5月被选中为美国迪斯尼拍摄的卡通片《花木兰》演唱中文版主题曲《沉思》,被迪斯尼制作总监誉为“全球十个版本中最出色的演绎之一”
196月推出全新单曲《蒲公英》,继而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颁予的“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手”称号
年11月在京成功举办专辑试听会
1998年12月应上海声像特邀,赴重庆参加国内最大规模“反盗版群星公益演唱会”
1月,推出首张个人专辑《纯真年代》
194月,获颁湖北楚天音乐台《中国原创进取榜》九九年度“第一季度最受欢迎女歌手”奖
年5月,成为“冰点水”电视广告的形象代言人,并担纲主唱广告主题歌《冰点柔情》
1999年7月,《在劫难逃》荣获湖北楚天音乐台“中国原创进取榜”99年第二季季选十大金曲奖
1999年9月,参加“国庆工程一一王府井大街落成庆典万人音乐会”的演出
1999年12月,《我是谁》获北京音乐台“中国歌曲排行榜”99年第四季度十大金曲奖
1月,与满江合作录制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部(中央-2套)春节贺岁mtv《把梦放在一起实现》
202月,与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华纳唱片”签订唱片合约,并与“麦田音乐”签订演艺合约。
歌曲:《b小调雨后》、《白衣飘飘的年代》、《回声》等
叶明
姓名:叶明
原名:王怡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
出生地:北京
职务: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名誉理事
叶明原名王怡名,1919年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电影导演。
1941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1942年,参加上海业余戏剧交谊社,后在上海华艺、国风、上海剧艺社等表演团体任演员,演出话剧《秦淮月》、《戏剧春秋》等。
1946年,导演桑弧约他加入文华影业公司当演员,并在影片《假凤虚凰》中扮演角色。 1947年导演洪谟在拍《好夫妻》时需要助手,叶明应邀出任演员兼副导演,由于工作出色转为正式副导演。以后便以副导演的身份,参加了多部影片的拍摄。在1950年他因导演了以黄佐临为总导演的影片《思想问题》中的一幕戏,而受益非浅。1951年黄佐临将影片《光辉灿烂》交与他独立导演,影片送审后,受到同行的肯定。
1952年,他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先后执导《家》(与陈西禾合作)、《宝莲灯》、《小刀会》、《蚕花姑娘》等影片。《宝莲灯》是中国第一部舞剧艺术片,此片跻身国庆十周年献礼片之列。同时该片与《五朵金花》、《冰上姐妹》成为出口第三世界国家数量最高的影片。
1975年被调往峨嵋电影制片厂,导演影片《苗岭风雷》、《我的十个同学》。1979年回上影,导演《七月流火》、《张家少奶奶》等影片。合作编写的电影剧本有《黄宝妹》、《大李、小李和老李》、《小小得月楼》等。
1987年后,致力于电影教学,具体负责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导演班教学业务,并任专业教师。
导演:《家》(1956)、《宝莲灯》(1959)、《小刀会》(1961)、《蚕花姑娘》(1963)、《苗岭风雷》、《我的十个同学》、《七月流火》(1981)、《张家少奶奶》(1985)
电影剧作:《黄宝妹》、《大李、小李和老李》、《小小得月楼》
京剧名净裘盛戎
19出生于北京,自幼随父裘桂仙学艺。1928年入富连成坐科,受业于萧长华、王连平、孙盛文,铜锤、架子、武二花无一不学。他的唱腔融汇了裘桂仙和金少山的演唱技巧,除了具备净行的雄浑豪放外,还揉进了老生和青衣的低回婉转,综合地利用鼻腔、胸腔、头腔共鸣,创造出一种韵味淳厚,含蓄细腻的新唱腔,他还吸收了郝寿臣和侯喜瑞的表演技巧,把唱和做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铜锤和架子花溶为一体的风格,被称为裘派,打破了金派三十年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净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裘派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净行流派,其艺术精华在于既有韵味无穷的唱腔,又能以高度表演技巧去刻画人物性格。裘盛戎父裘桂仙工铜锤,一度嗓败,为名净何桂山操琴,故深谙何派的唱法,再登台演出时乃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予以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何派唱腔方正兼过瘾的特色,同时在表现人物的形与神方面也做了进一步的探索。裘盛戎自幼从父习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唱工深得裘桂仙的韵味,又间接地继承了何桂山、金秀山诸家铜锤花脸的唱法。又曾在青年时期与金少山同台演出,颇受金的影响。于是结合自己的嗓音不够宽大宏亮、鼻音重的具体条件,撷取了金派唱法中软硬鼻音兼用的特点,形成了比乃父更为圆熟含蓄的唱法。表演方面则兼采郝、侯两派之长,并借鉴于周信芳,丰富自己刻画人物的手段,同时弥补自己身材瘦小的不利条件,在脸谱、腿装和舞台的调度上下功夫。
裘盛戎的勾脸方式与裘桂仙有明显不同,如《草桥关》之铫期,以扩大脑门、眼窝,线条尽量上扬的手法使面庞加大。服装采用在肩部绣花以提高视觉中心点的方法使上身的比重增加。舞台演出时,尽量较同台的演员向台口趋前一步,等等,更主要的是努力刻画人物,以发自内心的表演使观众的目光集于己身,以突出剧中人的形象,这些方法都获得很大的成功。
裘派的唱腔与表演艺术成熟于50年代。唱腔特色的形成一方面是继承,在传统的唱法中,注意吐字、发音、气口听安排与情绪的配合,对各种板式均有特殊的处理;一方面是创新,与琴师结合,共同创制许多新腔,包括板式、旋律和韵味。他的嗓音高亮甜醇,润中略有沙音,善于运用较高部位如头腔、鼻腔和胸腔的共鸣,偶用炸音和宽半,也能饱满响堂。润腔方法细腻,气息运用合理,且从不平均地使用气力,而是突出抑扬顿挫的对比变化经,在唱腔中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经他创造的一些新腔中,增加了低回宛转的“柔”的一面,如《将相和》、《除三害》等,而在《赵氏孤儿》中吸收传统剧目,七擒孟获》的汉调唱腔,创造了“汉调二黄”,更为脍炙人口。裘派唱腔大大地丰富了净行铜锤与架子花的表现力。他的念白最大特点是“口甜”,常带有笑的味道,晚期趋于苍劲,更显得醇厚沉筝,尤以韵白为佳,如《将相和》中大段独白,含蓄传情。他的做工精细深沉,工架俏美大方,脆率洒脱,善于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使粗犷豪壮的花脸风格增加了细致秀密的成分,开拓了净行表演的新境界。他所演的包拯、魏绛、铫期、窦尔敦、单雄信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由于他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成就,50年代以后,取代了金派30年一统天下的状况而雄踞净行之首。裘派剧目丰富,传统戏有《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法门寺》、《连环套》、《盗御马》、《刺王僚》、《断密涧》、《铡美案》、《探阴山》、《白良关》、《断太后》、《打龙袍》、《捉放曹》、《群英会》、《空城计》、《审潘洪》、《打严嵩》、《锁五龙》、《御果园》等。新排及改编剧目有《赵氏孤儿》、《赤桑镇》、《将相和》、《除三害》、《林则徐》及现代戏《杜鹃山》等。裘盛戎很早就开始收徒传艺,弟子有方荣翔、王正屏、夏韵龙、钳韵宠、李长春、郝庆海、吴鲸章、李欣、孟俊泉、杨博森等,私淑者尤众。其中方荣翔于裘派神韵所得独多。弟世戎、子少戎,均工花脸。
奚秀兰
中文名称: 奚秀兰
性 别: 女
生 卒 年: 1950—
国 别: 中国
籍 贯: 安徽省合肥
生平简介
奚秀兰,女。安徽合肥人。1950年生。从小爱唱爱跳。小学4年级时,随家去香港。1966年考入丽的电视台(即现在的亚洲电视台)第一次创办的电视音乐艺术训练班。一边读中学,一边在电视台学习钢琴、声乐、舞蹈、表演等科目。1967年从训练班毕业,参加香港业余歌手唱歌比赛,以《绿岛小夜曲》一曲参赛,获得冠军。一举成名之后,先后在丽的电视台、无线电视台充任歌星艺员达十多年,主持过“周末晚会”、“欢乐今宵”、“秀兰歌声处处闻”、“群英会”、“我要为你歌唱”等节目,受到观众的欢迎。曾获1978年国际演唱会最佳歌唱奖;她灌唱的歌曲《我的祖国》,获1982年香港“白金唱片奖”;同年,她唱的《阿里山的姑娘》在台湾被评为第一名;她唱的其他歌曲还获过两次“白金唱片奖”和五次“黄金唱片奖”。1984年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成功地演唱了《我的祖国》等十多首歌曲。1985年在上海发行《大地回春》磁带,这是香港歌星第一个在内地发行的原声带。现任香港捷纺制衣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香港红歌星奚秀兰享誉歌坛逾三十年。六十年代,由中国安徽移居香港,毕业于第一届丽的电视演员训练班,其后参加全港业余歌唱比赛, 获得冠军。奚秀兰以独特的演技及绕梁三日的歌声,成为香港历史上最长寿电视综合娱乐节目“欢乐今宵”的台柱之一,家传户晓,唱片深受香港及东南亚欢迎。虽然婚后退出影视界,其歌唱事业依然辉煌。八十年代,奚秀兰开始进军中国内地,拍摄电视特辑,84年,获北京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演唱;同年,在中国首都北京筹款义演,开创中国举行演唱会先河。其后又为抢救熊猫举行义演筹款;其唱片及录音带“大地回春”更成为香港第一张向中国取得正式批文的唱片,能够在中国国内各省市销售并收取版权。
奚秀兰多才多艺,除发展演唱事业外,亦曾主持电视节目,同样广受中国各地观众欢迎。12月19日,奚秀兰更获得参与澳门回归日演出的殊荣。
奚秀兰督信基督教,近年致力灌录诗歌分享她的信仰,并热心服务社群。奚秀兰在香港经常为不同教会,老人宿舍,社团,学校及医院等义务歌唱。97至99年期间,在世界各地巡回义演, 为当地华人教会及机构演唱.踏入21世纪,其足迹遍及北美,曾先后到访美国各地及加拿大温哥华,卡加利与爱民顿等,为各地机构筹款,并在当地华人教会作信仰见证。
春节,在中国中央电视台“ 同一首歌 ”春节联欢晚会中演出后, 4月第一次录制vcd,和 15 首全新民歌,诗歌献给所有知音者:“娘心”。5-8 在香港义务为各教会,社团,医院,老人中心,学校 45场布道会。9月参加由青岛日报主办之山东-青岛华人论坛中演出。10月参加澳门浸信会联会在澳门演艺馆 的3000人布道会。同年12月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 6 场“奚秀兰声夜倾情演唱会”。6月出版演唱会 cd + vcd精选- [a time to remember]后;下半年曾到 全港九70多间教会,老人院,学校, 医院, 慈善团体作义务歌唱演出,见证,接触达 35,000人。之后,, 一年内曾4次到访美,加各地为中国,及当地社团,教会,老人院,学生等筹募经费, 至今未停。
刘兰芳
姓名:刘兰芳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44年
民族:满族
籍贯:辽阳人
职务:现任中国曲艺之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爱好交流协会理事。
刘兰芳,全国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1944年生,满族,辽阳人。从小随母学唱东北大鼓。
16岁人鞍山市曲艺团。曾拜孙惠文、赵玉等著名艺人为师。
1976年演唱东北大鼓《千里送婴儿》参加辽宁省曲艺之调演,被评为优秀节目。
1978年演唱东北大鼓《刑场婚礼》获辽宁省曲艺汇演优秀表演奖。
1979年与王印权合作整理编写评书《岳飞传》,全国100余家电台广播轰动全国,波及海外。获全国广播评书一等奖,出版后发行100多万册,多家报刊杂志,部分情节被改编成京剧、连环画和灌制唱片。而后又整理改编广播了评书《杨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等。
1981年评书《岳飞大战金兀术》获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一等奖;
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986年评书。《姑娘万岁》获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三等奖;
1987年表演评书《抛彩招亲》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同年荣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主国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称号;
1988年出席第五次爱国文代会;
1989年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成果奖”。
1991荣获首届全国电台《小说连播》节目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称号;
1993年荣获《全国十大评书名家》称号
1993年演唱满族单鼓《义犬救主》获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表演一等奖和最佳演员奖;
出席第六次全国文代会。
表演评书”回家”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入《中国评书精华》讲史土耳其、英国、日本、等国。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满族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荣获《世界名人证书》和《中国优秀专门人才事略大典》。
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等
性别:男
籍贯:俄国莫斯科人
生日:1928年9月6日
1928年9月6日,斯维特兰诺夫生于莫斯科一个音乐世家.
1951年-1955年期间,斯维特兰诺夫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继续深造,是萨波林(y.a.shaporin)作曲班的学生,并开始跟著名指挥家高克学指挥.
1953年首次登台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
1955年,经过严格的考核后,斯维特兰诺夫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莫斯科大剧院乐团助理指挥.
1965年,斯维特兰诺夫离开了莫斯科大剧院,专心从事交响乐的指挥工作,并出任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
斯维特兰诺夫除了领导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在国内外广泛指挥演出外,还经常以客席身份指挥各国著名的乐团,他是伦敦观众最喜爱的指挥之一.1982年,他在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霍万兴那》,轰动一时,大受欢迎.他与伦敦爱乐乐团的合作演出,也很成功.
1986年,乐团成立50周年之际,也是他出任首席指挥21周年之时,他率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巡回演出.这段时光是他最开心的日子.
指挥演出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霍万兴那》
叶小钢:才子作曲家
叶小钢 1955年出生,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有《悲歌》《大地之歌》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获奖无数,包括lt基金会颁发的学术成就奖。
2005年1月,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大地之歌》中国首演拉开了序幕。这不是马勒的《大地之歌》,而是中国作曲家叶小钢的同名新作。这部随中国爱乐乐团在国外巡演了一圈、被誉为“中国人用音乐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吸引了众多中国观众。女高音唱起了唐诗,西式乐器奏出了中国情调。随着乐曲的逐步展开,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作曲家叶小钢,真神了。
叶小钢出身音乐世家,4岁起随父亲学习钢琴,中学毕业后做过农民,当过工人,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与郭文景、谭盾、瞿小松并称为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1987年,叶小钢获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留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并获得学位。
从1981年开个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起,叶小钢佳作不断:1982年《中国之诗》获美国齐乐品协会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比赛第一名;1983年《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被誉为“当代知青文艺的代表作”,获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奖;1985年中国音协及中国唱片公司为叶小钢举行了交响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首演了《老人故事》、《八匹马》、《地平线》等5部交响曲。在国外留学期间,叶小钢更是受到广泛好评,1989年被列入英国剑桥出版的国际名人录和国际音乐名人录;他的大型舞剧、室内乐、交响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分别首演于加拿大、美国、日本、新西兰、英国、芬兰、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90年《悲歌》获美国伊斯曼“路易斯·兰”奖;1991年《冬》获美国“哈沃德·汉森”奖;1993年《地平线》被选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同年又获美国“李氏基金会”颁发的“学术杰出成就奖”……
可是,1994年叶小钢回国了。在北京开了一个个人音乐会,给大家打过招呼后,他便去中央音乐学院教起了书,做起教授。这个叶小钢,在国外待了8年,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回国?
他的回答很明确:我的根在中国。我希望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发展做一点事情。
很快,叶小钢组成了一个新的室内乐演奏乐团,不遗余力地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1994年,lt基金会把学术成就奖颁发给他,表彰他对新音乐探索的努力及鼓励他到中国继续从事创作和研究活动。
有人担心叶小钢回国后创作受到影响,出不了好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然而,从电影《花季雨季》开始,叶小钢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峰,用他的话说是“到了旺季”。除了影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人约黄昏》《半生缘》《生命如歌》《波涛汹涌》《共和国往事》《洗澡》《刮痧》等部部叫响外,交响乐《春天的故事》和舞剧音乐《深圳故事》同样受到了好评。
叶小钢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很少有哗众取宠的东西,他追求直达心灵的震撼。对音乐创作,他从来坚守自己,不为潮流所动。所以,他能成为国内少有的具有品牌意识的音乐家之一。在出国之前,他的创作比较偏重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到了美国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风格有一定变化,比较喜欢做那种有效果的东西。回中国后,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再次发生了变化,变得比较内省、注重内心了。但是无论怎么变,叶小钢总是坚持这样的原则:无效实验不做,一定写真正的中国东西,把朴素的音乐还给大家。他说:“我叶小钢过去是,将来也还是用我的心来写音乐。”
2005年叶小钢的重头戏是大型昆曲歌舞剧《贵妃东渡》,大年初一,有近400名日本观众乘包机来京观看演出。2006年又是叶小钢非常忙碌的一年,他正酝酿一部京剧的创作,预想在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可能要求演员在完全交响乐化的伴奏下演唱。此外,由王蒙的《青春万岁》改编的话剧,也锁定了由叶小钢作曲。喜欢叶小钢的听众,将会在2006年过一把“叶瘾”。
★ 刘德华个人资料
★ 张曼玉个人资料
★ 聂耳个人资料
★ 郭峰个人资料
★ 卓别林个人资料
★ 个人资料模板
★ 滨崎步个人资料
★ 李雪健个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