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容斋随笔·卷七·汉书用字的原文及翻译(共含1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ambabypi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容斋随笔·卷七·汉书用字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史公《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又曰:“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叠用七死字,《汉书》因之。《汉书沟洫志》载贾让《治河策》云:“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刚;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凡五用石堤字,而不为冗复,非后人笔黑畦径所能到也。
译文
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在《 史记陈涉世家》 中,记载陈胜的话说:“今天,逃跑也是一死,造反也是一死,与其坐着等死,何不为国而死?”又说道;“十个戍边者中,有六七个都逃脱不了死的厄运,况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就得使天下知其大名!”连用了七个‘死”字。《 汉书》 也沿袭它这种用字法,《 汉书 沟洫志》 记载贾让的《 治河策》 中说:“黄河从河内(今河南武阶)向北流到黎阳(今河南浚县),以此筑起石堤,使黄河折而流向东郡〔 今河南璞阳)的'平刚;又筑起石堤,使黄河折而流向黎阳观一带;又筑起石提,使黄河折而流向东郡渡口北;又筑起石堤,使黄河折向西北到魏郡(今河北临漳南)的昭阳;又筑起石提,使黄河折流向东北,百余里内,黄河向西拐了二个弯,向东拐了三个弯,”这段文字共用了五个“石堤”。但并不让人感到重复冗杂,这种文笔不是后人循规蹈矩,如法炮制所能达到的。
容斋随笔·卷七·虞世南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虞世南卒后,太宗夜梦见之,有若平生。翌日,下制曰:“世南奄随物化,倏移岁序。昨因夜梦,忽睹其人,追怀遗美,良增悲叹!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可于其家为设五百僧斋,并为造天尊像一躯。”夫太宗之梦世南,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宜恤基子孙,厚其恩典可也。斋僧、造像、岂所应作?形之制书,著在国史,惜哉,太宗而有此也!
译文
虞世南是唐朝初年的大臣,又是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夜里梦见他,如同平常活着一样。第二天,唐太宗下诏书说:“世南随着万物变化而去,很快已经有不少年头了。昨天因为夜里做梦,忽然见到他这个人,回想起他遗留下的'美德,实在是增加了悲伤叹息。应该对他在地下加以帮助,以表示我思念旧臣的心情。可以在他家里设置五百位僧人的斋饭,并且为他制作天尊像一躯。”唐太宗梦见虞世南,是由于他生前与唐太宗君臣关系相处融洽的缘故,按照常理,只要注意抚恤,妥善安置他的子孙后代就可以了,怎么能动用斋僧,并为他造像呢?然而,唐太宗竟然特意颁布诏书宣喻天下,并且载入国史。实在令人遗憾!
容斋随笔·卷七·七发的原文及翻译
卷七·七发
作者:洪迈
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丽旨腴词,上薄《骚》些,盖文章领袖,故为可喜。其后继之者,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依》、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张协《七命》之类,规仿太切,了无新意。傅玄又集之为《七林》,使人读未终篇,往往弃诸几格。柳子厚《晋问》,乃用其体,而超然别立新机杼,激越清壮,汉、晋之间,诸文士之弊,于是一洗矣。东方朔《答客难》,自是文中杰出,扬雄拟之为《解嘲》,尚有驰骋自得之妙。至于崔骃《达旨》、班固《宾戏》、张衡《应闲》,皆屋下回屋,章摹句写,其病与《七林》同,及韩退之《进学解》出。于是一洗矣。《毛颖传》初成,世人多笑其怪,是裴晋公亦不以为可,惟柳子独爱之。韩子以文为戏,本一篇耳,妄人既附以《革华传》,至于近时,罗文、江瑶、叶嘉、陆吉诸传,纷纭杂沓,皆托以为东坡,大可笑也。
译文
作者:佚名
枚乘的《 七发》 ,创意新颖,语言优美,已与名篇《 离骚》 相近,作为文章的典范,这是十分可喜的。其后,继之而来的,如傅毅所写的《 七激》 、张衡写的《 七辩》 、崔骃所写的《 七依》 、马融所写的《 七广》 、曹植所写的《 七启》 、王粲所写的《 七释》 、张协所写的《 七命》 等等,都是依仿《 七发》 ,亦步亦趋,毫无新意。傅玄又将上述文章进行汇集,取名为《 七林》,由于格调一样,使人读起来感到无味,还没读到最后一篇,就往往略过数页而不读,束之高阁。但是,柳宗元则不同,他所写的《 晋问》 一文,亦是采用《 七发》 的文章格式,但他并不受其约束,而是站在新的高度,大胆创新,文章构思新颖,布局奇巧,高亢激烈,清秀雄伟。汉、晋之间,文坛上那种华而不实的弊病,为之一扫而光。东方朔所写的《 答客难》 一文,自认为是文章中杰出的一篇,扬雄仿依这篇文章,写成《 解嘲》 ,尚有纵横驰骋自得之妙。至于说崔骃所写的《 达旨》 、班固所写的`《 宾戏》 、张衡所写的《 应闲》 ,都是屋下架屋,机械模拟章节和句子,其弊病与《 七林》 相同,待至韩愈《 进学解》 一文问世。文坛上的那种机械模仿华而不实的风气,为之一扫而光。《 毛颖传》 刚刚问世的时候,遭到很多人的讽刺嘲笑,认为写得很怪,即使裴度也有些不以为然,只有柳宗元喜欢这篇文章。韩愈以文为戏,本来就一篇这样的文章,无知妄为的人既将该文附于《 革华传》 。而最近一个时期,罗文、江瑶、叶嘉、陆吉诸传,纷纭杂乱,都假托为苏东坡所作,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原文】
徐陵①《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鲁直②《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全用徐语点化之,末句尤精工。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注释】
①徐陵: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他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
②黄鲁直:即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译文】
徐陵在他的《鸳鸯赋》中说:“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庭坚《题画睡鸭》说:“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两首诗全用徐陵的词句加以点化,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工整。又有《黔南十绝》,都是用白乐天的词句为典故,其中有七篇几乎完全一样,其余三篇稍有改动。白乐天的《寄行简》诗,共八韵,后四韵说:“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庭坚把它做成两首诗,其一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说:“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白乐天的《岁晚》诗共七韵,开头几句说:“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黄庭坚仅仅改了后两句的七个字,成为“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原文】
鲁直《题阳关图》诗云:“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又《集》中有《书韦深道诸帖》云:“斛律明月,胡儿也,不以文章显,老胡似重兵困敕勒①川,召明月作歌以排闷。仓促之间,语奇壮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予按《古乐府》有《敕勒歌》,以为齐高欢攻周玉壁而败,恚愤②疾发,使斛律金唱《敕勒》,欢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鲁直所题及诗中所用,盖此也。但误以斛律金为明月,明月名光,金之子也。欢败于玉壁。亦非困于敕勒川。
【注释】
①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恚愤:愤怒。《后汉书·隗嚣传》:“九年春,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译文】
黄庭坚的《题阳关图》诗中说:“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他的.文集中又有《书韦深道诸帖黄庭坚》说:“斛律明月,本是胡人,其文章并不出名。老胡高欢因重兵被困于敕勒川,便召斛律明月作歌解闷。(虽然是他)在仓促之间完成作品,但歌词竟如此雄壮有力,气势磅礴,这大概是因为作者毫不掩饰地抒发感情、描绘当时真实情景的缘故吧!”我查考《古乐府》中有《敕勒歌》,实际上是北齐高欢攻打北周的玉壁时惨遭失败,由于悲愤过度而生病,于是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和乐。歌词本是鲜卑语,内容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庭坚所题写的《阳关图》和诗中所引用的(典故),大概都来源于此。但是他却把斛律金误以为斛律明月。斛律明月名叫光,是斛律金的儿子。而且高欢是在玉壁被打败,而非被困于敕勒川。
【原文】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①。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注释】
①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译文】
苏东坡的《志林》说:“白居易因为王涯向皇帝进谗言,而被贬到江州作司马。甘露之变发生后,白居易作诗说:‘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了解的,以为白居易是在庆幸他们的死。难道白居易是幸灾乐祸的人吗?实际上是悲痛他们的死呀!”我读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有《咏史》一篇,他自己作注说:太和九年(835)十一月所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事件而写的,痛惜他们的悲伤之意已经十分清楚了。
容斋随笔·卷七·檀弓误字的原文及翻译
卷七·檀弓误字
作者:洪迈
《檀弓》载吴侵陈事曰:“陈太宰嚭使于师,夫差谓行人仪曰:‘是夫也多言,盍尝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太宰嚭曰:‘其不谓之杀厉之师与!’”按嚭乃吴夫差之宰,陈遣使者正用行人,则仪乃陈臣也。记礼者简策差互,故更错其名,当云“陈行人仪使于师,夫差使太宰嚭问之”,乃善。忠宣公作《春秋诗》引斯事,亦尝辩正云。
译文
作者:佚名
《 礼记檀弓》 记载春秋时的吴国侵犯陈国这件事时说:“陈国的太宰嚭被派到吴国军中,吴国君夫差对行人(官名)仪说:‘这个人话很多,何不问问他,师出必有名,人们是怎么称我们这次出兵的?’太宰嚭回答说:‘人们不都说是为杀掠而出兵吗?’”需要指出的是,它这段记载是错误的'。嚭是吴王夫差的太宰,陈派遣使者用的就是行人,那么仪就是陈国的大臣。这是《 礼记》 的作者把简策搞乱了,所以把人名也弄错,他应当这样写:“陈国行人仪出使到吴国军中,吴王夫差派太宰嚭问他才对.忠宣公在作《 春秋诗》 时引用此事,也曾予以辫正。
卷六·宣发
作者:
洪迈
《考工记》:“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注:“头发颢落曰宣。《易》:“‘《巽》为宣发。’宣字本或作寡。”《周易》:“《巽》为寡发。”《释文》云:“本又作宣,黑白杂为宣发。”宣发二字甚奇。
译文
作者:
佚名
《考工记》 上说:“做车的工匠把半个方矩称为‘宣’。” 里面的注解说:“头发又白又脱落叫‘宣’。《 易经》 说:‘《 巽》卦 为宣发, ‘宣’字本来也有人当作‘寡’。”《 周易》 说:“《巽》 为寡发。”《 释文》 的'解释是:“‘寡’字本来又当作宣,黑白颜色相混杂的头发就是宣发。”“宣发”这两个字实在太奇怪了。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的原文及翻译
卷十三·一以贯之
作者:洪迈
“一以贯之”之语,圣贤心学也。夫子以告曾子、子贡,而学者犹以为不同。尹彦明曰:“子贡之于学,不及曾子也如此。孔子于曾子,不待其问而告之,曾子复深喻之曰‘唯’。至于子贡,则不足以知之矣,故先发‘多学而识之’之问,果不能知之以为然也,又复疑其不然而请焉,方告之曰‘予一以贯之’。虽闻其言,犹不能如曾子之唯也。”范淳父亦曰:“先攻子贡之失,而后语以至要。”予窃以为二子皆孔门高第也,其闻言而唯,与夫闻而不复问,皆已默识于言意之表矣。世儒所以卑子贡者,为其先然“多学而识之”之旨也,是殆不然。方闻圣言如是,遽应曰“否”,非弟子所以敬师之道也,故对曰“然”,而即继以“非与”之问,岂为不能知乎?或者至以为孔子择而告参、赐,盖非余人所得闻,是又不然。颜氏之子,冉氏之孙,岂不足以语此乎?曾子于一“唯”之后,适门人有问,故发其“忠恕”之言。使子贡是时亦有从而问者,其必有以诏之矣。
译文
作者:佚名
“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这番话,是圣贤治学的心得,孔老夫子把它告诉曾子、子贡,可是学者们却以为其中有什么不同之处。尹彦明说:“子贡在学习上,赶不上曾子到这种程度。孔子对曾子,不等他发问就告诉他‘贯穿一个墓本观念’那番话,曾子再加深刻理解而说‘是的’,至于子贡,就不能直接听懂那意思了,所以孔子先提出我是否‘多多地学习又能记得住’的问题,子贡果然不懂这问话的`真义而认为孔子说得对,接着又怀疑恐怕不对而问孔子,孔子这才告诉他‘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子贡尽管听到这话,仍不能象曾子那样答‘是的’, ”范淳父也说:“先否定子贡的失误,然后再把问题的要害告诉他。”我个人认为曾子、子贡都是孔子门下的高足弟子,他们听到孔子的话答“是的”也好,或者听到后再提出疑问也好,其实都已把孔子的言外之意默记于心了,社会上的儒生们贬低子贡的原因,在于他先赞同了“多多学习又能记得住”这句话的含义,这看法恐怕不对。刚刚听到圣人的话这样讲,当即回答说“不对”,并非弟子用来敬重师长的作法,所以先回答说“是的”,然后紧接着用“不是这样吗”的方式提出疑问,难道就是不能听懂那话的意思吗?有人甚至认为孔子经过选择再告诉曾子、子贡,大概不是其它人所能听到的,这看法又不对了。颜氏、冉氏的子孙颜渊、冉求,难道就不可以告诉他们这些话吗?曾子在答应了一声“是的”之后,刚巧有别的学生问他,所以发挥出“老师的学说只是忠恕两个字”的说法,假使子贡当时也有人紧接着问他,他一定会有什么话告诉他们的。
《容斋随笔·卷十三·国朝会要》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洪迈
国朝会要,自元丰三百卷之后,至崇宁、政和间,复置局修纂。宣和初,王黼秉政,罢修书五十八所。时会要已进一百十卷,余四百卷亦成,但局中欲节次觊赏,故未及上。既有是命,局官以谓若朝廷许立限了毕,不过三两月可以投进。两黼务悉娇蔡京所为,故一切罢之,官吏既散,文书皆为弃物矣。
建炎三年,外舅张渊道为太常博士,时礼寺典籍散佚亡几,而京师未陷,公为宰相言:“宜遣官往访故府,取见存图籍,悉辇而来,以备掌故。”此若缓而甚急者也。宰相不能用,其后逆豫窃据,鞠为煨烬。吁,可惜哉!
译文:
作者:佚名
本朝会要,自神宗元丰年间的三百卷之后,直到徽宗崇宁、政和年间,才又设置机构编纂。宣和初年,王黼就任宰相主持政务,撤销五十八所修书机构。当时会要已进呈朝廷一百一十卷,其余四百卷也已完成,但会要所企图多次呈上以求多次得赏,所以没有全部进呈。撤消会要所的`命令下达之后,主管官吏又说如果朝廷允许定下期限了结,不超过三两个月便呈献。
可是王黼力求全盘纠正蔡京所作之事,所以一切统统撤消,官吏遣散之后,文书全成了丢弃之物。建炎三年,高宗岳父张渊道任太常博士,当时礼寺所存黄册图籍,散佚不多,而且京师尚未陷落,张渊道向宰相建议:“应派专人前往京师藏书旧址寻访,取出现存图书典籍,全部装车运来,以备查询掌故。”这是一件看似平常却又亟待解决的事。宰相不予采纳,后来被伪齐刘豫窃据,多被烧成灰烬。唉,可惜啊!
《容斋随笔·卷九·汉官名》原文及翻译
原文
汉官名有不书于《百官表》而因事乃见者。如行冤狱使者,因张敞杀絮舜而见;美俗使者,因何并代严诩而见;河堤使者,因王延世塞决河而见;直指使见,因暴胜之而见。岂非因事置官,事已即罢乎?
译文
汉朝有的`官名没有记录在《 百官表》里,而通过有关事件的记载才可以看到。例如“行冤狱使者”,通过张敞杀絮舜的事可以看到;“美俗使者”,通过何并代理严诩为撅川太守的事可以看到;“河堤使者”,通过王延世堵塞黄河决口的事可以看到;“直指使者”,通过暴胜之的事可以看到。这难道不是由于具体事务设置官位,事情结束就撤除吗?
容斋随笔·卷十·日饮亡何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君能日饮,亡何。”颜师古注云“无何,言更无余事。”而《史记盎传》作“日饮毋苛”,盖言南方不宜多饮耳。今人多用“亡何”字。
译文
《 汉书,爱盎传》 说:“南方地势低下潮湿,您能每天喝酒,亡何(没有其他事情)。”颜师古作解释说:“亡何就是无何,说的`是再没有其他事情。”可是《 史记 爰盎传》 作‘日饮毋苛”,大概是说南方不应该多喝酒吧。现在人们多用“亡何’的字样。
容斋随笔卷八陶渊明原文阅读及翻译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读其《与子俨等疏》云:“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然则犹有庶子也。《责子》诗云:“雍、端年十三。”此两人必异母尔。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译文
陶渊明高超、闲静、淡远,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说到饥饿,他是饭瓢常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葛衣,没有替换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难以遮蔽寒风和太阳。穷困之状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读他的《与子俨等疏》说:“我常恨家中没有楚国老莱子之妻那样的贤内助来开导我,只有自己怀抱这样的一片苦心了。你们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也应该思索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义,齐国的管仲、鲍叔二人是朋友,在经商赢利分财时,多少并无猜疑之意,外人尚可以如此,何况你们是同父的兄弟呢!”这样看来,陶渊明还是妾生的儿子。他的《责子》诗说“雍、端两人年龄都是十三”,看来这两个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
《容斋随笔·卷九·棰取半》原文及翻译
卷九·棰取半
作者:洪迈
《庄子》载惠子之语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虽为寓言,然此理固具。盖但取其半,正碎为微尘,余半犹存,虽至于无穷可也。特所谓卵有毛、鸡三足、犬可以为羊、马有卵、火不热、龟长于蛇、飞鸟之景未尝动,如是之类,非词说所能了也。
译文
《 庄子》 中记载了惠子的话说:“一尺长为棍棒,每天截去一半,千秋万代也截取不完。”这虽然是寓言,但所说的道理本来就有的.,因为每次只截取棍棒的一半,截到细碎如同微小的尘埃,剩下的半截仍然是存在的、即使截到无穷小也是可以的。不过,所谓的蛋有毛、鸡三条腿、狗可以化为羊、马会生蛋、火不热、乌龟比蛇长、飞鸟的影子并没有动,象这一类的命题,不是用言辞解说所能够明了的。
《容斋随笔·卷九·翰苑故事》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洪迈
翰苑故事,今废弃无余。唯学士入朝,犹有朱衣院吏双引至朝堂而止,及景灵宫行香,则引至立班处。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状,但尺纸直书其事,右语云:“谘报尚书省伏候裁旨,月日押”,谓之谘报。此两事仅存。
译文:
翰林院的`传统制度,现今废弃得没有存余了。只有学士进朝时,还有穿红衣的院吏双双引路到达朝堂停下来;到景灵宫举行烧香仪式,就引路到应该站立的地方。
公文送到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不用专门上行的文书,只用一尺见方的纸直接写上要申报的事,前面写上:“公文上报尚书省,恭敬听侯裁定旨意,某月某日押字”,这叫做谘报。只保存了这两件事。
容斋随笔·卷九·带职致仕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致仕者,率迁官而解其职。若有疾就闲者,亦换为集贤院学士。盖不以近职处散地也。带职致仕,方自熙宁中王素始。后改集贤学士为修撰,政和中又改为右文云。
译文
宋神宗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辞官归居的人,一般都调动官位再解除他们的.职务。如果有人患病而改为闲职,也换成集贤院学士。这是不让他们以近侍官职处在闲散的地位。带着职位辞官,从熙宁中王素时才开始,后来把集贤学士改为修撰官,政和中又改成右文。
容斋随笔·卷九·楚怀王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楚之际,楚怀王以牧羊小儿为项氏所立,首尾才三年。以事考之,东坡所谓天下之贤主也。项梁之死,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羽不敢争。见宋义论兵事,即以为上将军,而羽乃为次将。择诸将入关,羽怨秦,奋势愿与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祸贼,不许,独遣沛公,羽不敢违。及秦既亡,羽使人还报王,王曰:“如约。”令沛公王关中。此数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主受令于强臣者,故终不能全于项氏。然遣将救赵灭秦,至于有天下,皆出其手。太史公作《史记》,当为之立本纪,继于秦后,迨其亡,则次以汉高祖可也。而乃立《项羽本纪》,义帝之事特附见焉,是直以羽为代秦也,其失多矣。高祖尝下诏,以秦皇帝、楚隐王亡后,为置守冢,并及魏、齐、赵三王,而义帝乃高祖故君,独缺不问,岂简策脱佚乎?
译文
秦楚之际,楚怀王只是牧羊的`小孩儿,被项氏立为王,前后才三年。根据史事来考究,正是苏东坡所说的天下的贤明君主。项梁死了以后,怀王合并了吕臣、项羽的军队,自己统领全军,项羽也不敢力争。楚怀王见到宋义谈论军事,就拜他为上将军,而项羽才是次将。怀王挑选诸位将领进入关中,项羽怨恨秦朝,激奋作势愿意同刘邦西进,怀王认为项羽敏捷晓悍、凶狠残暴,不肯同意,只派遣了刘邦,项羽也不敢违抗。等到秦朝灭亡以后,项羽派人回来报告楚怀王,怀王说:“按照原来的约定行事。”命令刘邦统治关中。这几个方面,楚怀王都能够自己控制命运,不是庸碌无为地受命于强悍大臣的软弱君主,因此最后被项羽杀了。。然而他调遣将领解救赵国消灭秦国,直到获得天下成为义帝,都是他亲手所为。大史公作《 史记》 ,应当为他写个本纪,接在秦朝的后面,写到他灭亡之后,再接着写汉高祖就可以了。可是竟然写了《 项羽本纪》,义帝的事只附带着见于其中,这简直是认为项羽取代了秦朝,其中的失误太多了。汉高祖曾经下过诏文,在秦皇帝、楚隐王死后,为他们安排守护坟墓的人,跟魏、齐、赵三王一起提及,而且义帝是高祖原来的君主,偏偏遗漏而没有说到,难道是竹简书册脱漏亡佚了吗?
★ 容斋随笔 范文
★ 容斋随笔名句
★ 容斋随笔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