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文化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办事不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文化(共含9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办事不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文化

篇1: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文化

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文化

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文化是怎样的呢?如何在诗中体现出来呢?

以王维“诗中有画”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作为题材的巅峰开始于唐朝,这是根据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产生的。这和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从外部因素即时代宗教和文学发展的影响和内部因素即王维对各门艺术的通习两方面去分析。

一、外部因素―时代宗教和文学发展的影响

唐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学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突厥被唐朝打败归顺后,唐朝陆续打败各个小国成为一代盟主。到天宝年间,唐朝势力达到顶峰。国力强盛和政治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维所处的时代,恰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他写作期间社会环境还是相对稳定的。

正是因为处于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开放的大好时期,才有力的促进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各方面空前繁荣的局面。正如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所描述的这一时期艺术发展的盛况:“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样的文化艺术盛世,精神追求、艺术风格在逐步显现。 唐代是一个对思想能兼收并蓄、打破陈规的时代,唐人以其广阔的胸怀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促进了文化思想上儒、释、道思想长足的发展 。

唐代诗人们读书山林的学习风气也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以及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突破仕隐二难的理想境界最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即“咏而归”的艺术境界,说“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这是一种“ 圆满自足”的境界。然而,按一般情况而论,在朝为官之人的退隐归耕,要不是对当朝政治彻底绝望一般不会采取这种策。因此,“隐者多是带性负气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 3人们一直认为“仕”即积极入世,而 “隐”则为消极避世,二者之间,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冲突。正因为如此,突破仕与隐的二难困境,就具有了非常特殊的意义。王维不仅突破了仕隐之间的关系,而且调和了它们的关系,同时把这一“二难选择”变成了一种诗的境界,使其具有了实践性意义的智慧。在山林里可以独善其身,在官场中未必不能实现。隐要隐得自由,仕要仕得自然。钱穆认为:“中国人一方面极重自然,一方面又极重实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是把 ‘实用’与‘自然’调和起来。”究其本质,都是为了解决现世生活中及其实际的利益关系问题,并不是说要人们抛弃现实利益而做官。王维的人生形式,缓和了仕隐两极对抗的形态,不坚持入世,也不坚持出世,在官场不仅可以安于现状,也可以修身养性,从而实现了人生命的.超越和人性的升华。

王维在仕途上起起伏伏,但不管是在仕还是隐居都为王维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心灵家园。王维没有这种隐逸的生活体验,那么他就不能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有所突破,更不用说在诗作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难以形成“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唐朝对思想上的包容,使得儒、释、道三种思想得到长足发展。这三种思想相互融合,构成了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在传统文人群中,王维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贡献在于诗歌而又不局限于诗歌范围,他对人文化遗产兼收并蓄,他引绘画画技和音乐入诗的创新思想,他变宗教精神为审美精神的艺术敏感,他在亲和山水中表现出来的风流情怀,他寄情山水的审美人生方式,都给了我们十分有意义的启发。

谈到宗教对王维的影响,人们最先想到的自然是禅。在唐代禅宗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里。禅宗即是印度佛教同道教和儒家思想融合的产物。禅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唐代的很多作家如王绩、沈侄期、宋之问、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作品中,都渗入了一些禅宗思想。有的在诗中透露出禅理,有的则表现出禅趣和禅机。在这些诗人中,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是最为持久的。王维除了有一些直接谈禅的诗外,还写出了很多有禅意的山水田园诗,而且这些作品因为受到了参禅的影响,也被赋予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和“诗中有画”的特色。

王维很娴熟地运用了参禅悟道的思维辨证方法,很好地处理了审美与禅的辩证关系,实现了对山水自然的深观远照,在具体的实践中,达到“去尘累”、“悟灵境”的类似于“禅定”的审美领悟,而产生了一种虚实相生的独特的幻觉。在王维诗中就有不少类似于这种追求“直观领悟”的描写,诗人潜心体会自然界花开云起的自然旋律,进入了一种诗禅一体的境界。王维的诗更在于强调悟禅的一致性。

正是由于王维对中国深邃的传统哲学和文化兼收并蓄,才使他在思想上更广泛地汲取各家的美学观念,更深刻地认识生命的审美意义,从而在作品中生动地展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盎然。王维虽然号称“诗佛”,但其山水诗却与一般“僧诗”的唯心空洞全然不同的根本原因。他更倾向于追求的心的自由,个性的张扬。

二、内部因素-各门艺术的通习

王维“ 诗中有画”艺术特色的建立与其是杰出的画家、音乐家的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王维在音乐、绘画方面的天赋与经历利于王维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探索,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借鉴了绘画的方法和原理使他的诗达到了诗情画意的高度统一。

王维出身书香门第,在童年时代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和音乐的启蒙。他天资聪明而又勤奋好学,《新唐书》中记载,说他九岁就会写词;《旧唐书》中也指出,王维博学多才。所有这些有利的条件都使王维成为了盛唐灿烂文化的完美体现者。

王维突出的音乐才华在他青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来。他早年就曾担任太乐丞。这是指太常寺下太乐署的官员。太乐署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掌管祭祀等有关乐舞,正职为太乐令,副职为太乐丞。能被任命为这个官职,就能够证明王维对音乐是十分精通的。

我国古代绘画,特别讲究虚实、远近、大小的处理,王维就特别注意在诗中运用这些技巧。王维的诗就像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既有对景物深层次的生动描摹,又有千变万化的“诡状殊形”,还适当留有空白,给欣赏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的余地。

王维作为一名艺术天才,同时兼备诗、画、音乐多种艺术才能,且造诣深厚。因而他能够以画家敏锐的视觉能力观察事物,用体察入微的洞察力捕捉特定时刻的某种美,并注意到不同时刻的光线变化,从而描述出“色”、“光”、“态”的有机融合;他能以音乐家的耳朵去捕捉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不管是小虫的爬行声,还是鸟儿的鸣叫声。画家与音乐家的才能无疑使得王维相对于其他诗人说好像多了一双眼睛与耳朵,这就使得他将更加广泛的对象纳入到审美当中,诗歌内容也增加了艺术层次。他对各种各样的声音与景物描写细致生动,其山水田园诗作充满了召唤力与启发性,这就更好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使他的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高度。

笔者就从两方面简略分析了王维“诗中有画”形成的原因。而这些成因为王维山水田园诗歌创作夯实了基础。

篇2: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的诗歌创作

维作为盛唐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不仅在当时,更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王维替中国诗歌定下了地道的诗歌传统,其山水诗的寂静空灵精神,也深入民族骨髓,内华为中国美学稳定的艺术趣味和心理结构。

一、了解文学创作背景

中国素来讲求知人论世,运用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总结为两点:知人,即我们要知道作者的个人经历,个人素养,以便将作品与作者更好的结合;论世,即我们要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现实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

自身原因:将诗歌与绘画、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其本身就对诗歌、绘画并对音乐有很深造诣。诗人兼画家的身份,所以在诗歌创作中使用画家绘画技巧,使自己的诗歌创作风格在色彩上显示出独特性;王维的母亲崔氏,师从北宗神秀大弟子普寂禅师三十多年,受母亲影响,其兄弟、妻子皆信佛,王维则是一位前程的佛教徒,也以玄谈为乐,呈现出素雅幽淡的特征。

社会原因:盛唐盛世造就了王维,造就了“荣光外映而秀色内含”的王维体。盛唐是王维的时代,盛唐诗歌的主流趣味是以王维为领袖的都城诗的趣味。王维的一生,自其少年时代便声名卓著,而到花甲之年则更加为世人所重,长安地域的贵族文化影响了他的一生。后期半归半隐,作品也呈现出恬淡静远的特征,也与其所处的社会处境密不可分。

二、从审美的角度看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在诗歌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也被誉为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意义的人物”。王维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风貌,其精湛的文学笔调和艺术就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音乐美

王维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对《九歌》进行了很好的继承。虽然他创作的骚体只有9首,但有《鱼山神女祠歌》、《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等好诗。对“兮”字的继承,使得诗歌舒缓、悠长,具有音乐美。

大量使用叠字,增加语言的音乐性。王维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约有60余首。王维从《诗经》、《古诗十九首》中吸收营养,运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对叠字的运用能够如此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绘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诗歌的一大赞誉,诗画的完美混融与其自身素质是分不开的。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绘画原则全面而恰当地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王维诗歌中色彩词有25个,在诗歌创作中出现过335次。

王维的诗也善于运用各种线条进行山川景物,运用多变的曲线描绘复杂的物体,这是绘画的常识,王维灵活的运用到了诗里面。“雾中远树刀洲出,天际澄江巴字回”也是运用曲线来写景状物。

禅意

成长在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家庭中,禅宗思想潜移默化的对其产生影响,王维《请施庄为寺表》说:“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再加上盛唐寺院众多,佛教文化繁荣,使得其作品也有很多与禅有关的所在,尤其是后期对现实不满,决定隐遁后,禅意作品更多。隐居期间,他长持斋戒,日日禅诵,过着居士的生活。正如《山中寄驻弟妹》一诗所说: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三、从一字、一词、一句中体味王维的诗歌艺术

“兮”字,叠词的使用,使得王维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词秀而调雅。

色彩词在诗歌中起着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的作用,当与具体的物象相结合的时候,能够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王维诗歌中使用的颜色词有25 个,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诗歌中335 次,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对色彩的选择表现出集中性、以白青为主、素雅色调为主色调的特点较为明显。线条词,用长短、曲直、粗细等勾勒物体的轮廓;利用空间词对描写的画面进行构图。《送邢桂州》中,“月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积雨辋川庄作》中用色彩、光线的强烈对比准确地表现了夏日积雨,田间景色的特征。

四、王维诗歌中的山意象、水意象、禅意象

王维诗作中的山水意象禅意悠远、恬淡、宁静,但并不枯燥、浮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常采用因物寄托的手法来表现某种时空条件下的`主观感受,他还以耐人寻味的独特抒情方式,使作品的含意更委婉,诗情更醇厚。

王维诗歌中也存在大量水意象,因为王维向往幽静的生活,所以,他的诗歌作品也表现出淡泊纯净的境界。他将以动趁静、静中有动很好的结合起来。

王维的诗歌创作和他的佛教信仰密不可分,诗歌创作中常流露出一种禅趣。此外,也受时代的影响。不得不在对现实社会的屈从下寻求解脱而禅宗正是主张“静心”“觉悟”王维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幽怨、宁静的笔调。

五、赏析王维,对诗歌研究与创作的意义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精髓的表现形式之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文学也很好的体现了一代的社会风貌。文学创作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时代风貌,也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研究客体。

其作品将文学、绘画、禅意、音乐、世间百态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蓝本。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重新认识自然、体验生命、回归本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篇3:王维古诗词创作背景的文化

王维古诗词创作背景的文化

大家知道王维古诗词创作背景的文化是什么呢?要如何进行分析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以王维“诗中有画”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作为题材的巅峰开始于唐朝,这是根据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产生的。这和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从外部因素即时代宗教和文学发展的影响和内部因素即王维对各门艺术的通习两方面去分析。

一、外部因素―时代宗教和文学发展的影响

唐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学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突厥被唐朝打败归顺后,唐朝陆续打败各个小国成为一代盟主。到天宝年间,唐朝势力达到顶峰。国力强盛和政治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维所处的时代,恰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他写作期间社会环境还是相对稳定的。

正是因为处于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开放的大好时期,才有力的促进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各方面空前繁荣的局面。正如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所描述的这一时期艺术发展的盛况:“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样的文化艺术盛世,精神追求、艺术风格在逐步显现。 唐代是一个对思想能兼收并蓄、打破陈规的时代,唐人以其广阔的胸怀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促进了文化思想上儒、释、道思想长足的发展 。

唐代诗人们读书山林的学习风气也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以及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突破仕隐二难的理想境界最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即“咏而归”的艺术境界,说“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这是一种“ 圆满自足”的境界。然而,按一般情况而论,在朝为官之人的退隐归耕,要不是对当朝政治彻底绝望一般不会采取这种策。因此,“隐者多是带性负气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 3人们一直认为“仕”即积极入世,而 “隐”则为消极避世,二者之间,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冲突。正因为如此,突破仕与隐的二难困境,就具有了非常特殊的意义。王维不仅突破了仕隐之间的关系,而且调和了它们的关系,同时把这一“二难选择”变成了一种诗的境界,使其具有了实践性意义的智慧。在山林里可以独善其身,在官场中未必不能实现。隐要隐得自由,仕要仕得自然。钱穆认为:“中国人一方面极重自然,一方面又极重实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是把 ‘实用’与‘自然’调和起来。”究其本质,都是为了解决现世生活中及其实际的利益关系问题,并不是说要人们抛弃现实利益而做官。王维的人生形式,缓和了仕隐两极对抗的形态,不坚持入世,也不坚持出世,在官场不仅可以安于现状,也可以修身养性,从而实现了人生命的超越和人性的升华。

王维在仕途上起起伏伏,但不管是在仕还是隐居都为王维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心灵家园。王维没有这种隐逸的生活体验,那么他就不能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有所突破,更不用说在诗作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难以形成“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唐朝对思想上的包容,使得儒、释、道三种思想得到长足发展。这三种思想相互融合,构成了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在传统文人群中,王维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贡献在于诗歌而又不局限于诗歌范围,他对人文化遗产兼收并蓄,他引绘画画技和音乐入诗的创新思想,他变宗教精神为审美精神的艺术敏感,他在亲和山水中表现出来的风流情怀,他寄情山水的审美人生方式,都给了我们十分有意义的启发。

谈到宗教对王维的影响,人们最先想到的自然是禅。在唐代禅宗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里。禅宗即是印度佛教同道教和儒家思想融合的产物。禅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唐代的很多作家如王绩、沈侄期、宋之问、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作品中,都渗入了一些禅宗思想。有的在诗中透露出禅理,有的则表现出禅趣和禅机。在这些诗人中,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是最为持久的。王维除了有一些直接谈禅的诗外,还写出了很多有禅意的山水田园诗,而且这些作品因为受到了参禅的影响,也被赋予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和“诗中有画”的特色。

王维很娴熟地运用了参禅悟道的思维辨证方法,很好地处理了审美与禅的辩证关系,实现了对山水自然的深观远照,在具体的实践中,达到“去尘累”、“悟灵境”的类似于“禅定”的审美领悟,而产生了一种虚实相生的独特的幻觉。在王维诗中就有不少类似于这种追求“直观领悟”的描写,诗人潜心体会自然界花开云起的自然旋律,进入了一种诗禅一体的境界。王维的诗更在于强调悟禅的一致性。

正是由于王维对中国深邃的传统哲学和文化兼收并蓄,才使他在思想上更广泛地汲取各家的美学观念,更深刻地认识生命的审美意义,从而在作品中生动地展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盎然。王维虽然号称“诗佛”,但其山水诗却与一般“僧诗”的唯心空洞全然不同的.根本原因。他更倾向于追求的心的自由,个性的张扬。

二、内部因素-各门艺术的通习

王维“ 诗中有画”艺术特色的建立与其是杰出的画家、音乐家的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王维在音乐、绘画方面的天赋与经历利于王维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探索,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借鉴了绘画的方法和原理使他的诗达到了诗情画意的高度统一。

王维出身书香门第,在童年时代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和音乐的启蒙。他天资聪明而又勤奋好学,《新唐书》中记载,说他九岁就会写词;《旧唐书》中也指出,王维博学多才。所有这些有利的条件都使王维成为了盛唐灿烂文化的完美体现者。

王维突出的音乐才华在他青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来。他早年就曾担任太乐丞。这是指太常寺下太乐署的官员。太乐署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掌管祭祀等有关乐舞,正职为太乐令,副职为太乐丞。能被任命为这个官职,就能够证明王维对音乐是十分精通的。

我国古代绘画,特别讲究虚实、远近、大小的处理,王维就特别注意在诗中运用这些技巧。王维的诗就像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既有对景物深层次的生动描摹,又有千变万化的“诡状殊形”,还适当留有空白,给欣赏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的余地。

王维作为一名艺术天才,同时兼备诗、画、音乐多种艺术才能,且造诣深厚。因而他能够以画家敏锐的视觉能力观察事物,用体察入微的洞察力捕捉特定时刻的某种美,并注意到不同时刻的光线变化,从而描述出“色”、“光”、“态”的有机融合;他能以音乐家的耳朵去捕捉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不管是小虫的爬行声,还是鸟儿的鸣叫声。画家与音乐家的才能无疑使得王维相对于其他诗人说好像多了一双眼睛与耳朵,这就使得他将更加广泛的对象纳入到审美当中,诗歌内容也增加了艺术层次。他对各种各样的声音与景物描写细致生动,其山水田园诗作充满了召唤力与启发性,这就更好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使他的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高度。

篇4: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原以后,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笔者在研读王维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王维与佛教

王维,唐代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著名诗人,以五言诗成就最高,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诗作容易合乐,传播广泛,声名颇高。通读王维的诗篇,不难发现经常含有隐逸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倾向归于逃避现实和消极厌世,他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与调和,是对人生和生活的另一种领悟,充满了禅机和佛老思想。

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很深,他的全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均笃信佛,《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记载,“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一生虔诚,常素食素服,,《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归隐后,他更是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很多,见诸于诗文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旧唐书本传》中记载王维经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的佛教休养促成了他任运随缘的人生哲学,他在《六祖慧能禅师碑铭》中写道:“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众生倒计,不知正受。莲花承足,杨枝生肘。苟离身心,孰为休咎?”,在他看来,我和法都是虚幻的,根本就没有吉凶、善恶的存在。“至人达观,与佛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他认为保持平和、不悲不喜的人生态度才是完美的与佛齐功的人生境界。

也有人将王维的这种隐逸从容的人生思想归于他坎坷的官场之路,笔者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仔细分析便知,王维的仕途并不算艰难,在张九龄被贬之前,他的仕途甚至还算是比较顺利的,他25岁便得人举荐为官,33岁时受张九龄汲引拜官右拾遗,36岁转为监察御史,39岁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事,43岁时任左补阙,迁库部郎中。王维官场的转折应从他56岁被囚禁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开始算起,而他的享年是61岁。纵观王维的一生,笔者认为他的仕途并不是其笃信佛教的根源,更不能将他诗作中的禅意归为官场失意。例如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其与裴迪辋川赋二十景诗,在《文杏馆》诗中写道:“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更表达了还想为官为民服务的愿望。所以,王维经常用他的禅意诗,表达了“入世中的出世”,又表达了“出世中的入世”,这种能入能出,能出能入,出入由心,出入自如的心态非常人所及。

后世将王维尊称为“诗佛”,一方面是因为他笃志信佛,佛学理论修养深厚,其诗歌中包含了很多佛教意味宗教倾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博学多才,诗作水平极高,在唐代诗坛享有崇高盛誉。

二、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禅宗崇尚直觉观照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向往物我两忘、我心即佛的精神境界,遵从随缘任运、平淡从容的生活态度,正契合了王维理想中的精神世界,使诗人的世界观、感情和审美情趣都受到渲染,不能不外化而行诸笔墨,创作出了数量颇多的上乘禅诗禅作,以一种空灵、清淡、恬静、和谐的艺术境界,把禅文化的精神和身受禅文化熏陶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王维的许多诗歌作品中,颇具意境地向我们展现了空灵、清净的自然界,处处流露出随缘的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以《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该诗融诗意、画意、禅意、乐理于一体,生动地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在寄情山水田园的背后,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读这首田园佳作,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美丽静谧的山水田园风光,更能从字字句句中读到诗人超然物外、高尚洒脱的皈依情趣。王维在这首诗中借清美的山水营造世外桃源的氛围,抒发自得其乐、怡然自得的情趣。诗人能写出这样美好的诗篇,必定是将整个身心溶于山水田园的怀抱,达到了心性合一的美妙禅境,明代文人王士祯就曾赞叹“字字入禅通其解者,可语上乘”。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又一代表作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心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以动写静,虽是有动有声,然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吾梵一如”,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心灵的空寂宁静与精神的离世绝俗。王维将如此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作,不露半点痕迹,令人惊叹。

王维与佛教的情缘还体现在有关寺庙的诗作中。例如他在以禅语入诗的代表作《过香积寺》中写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寺院超尘静谧的境界,云峰、古木、钟声、青松等形象刻画出萧瑟暗淡、幽寒阒寂的境界,有力地表现出王维超然洒脱的心情。在《游感化寺》中他还写道“翡翠香烟合,琉璃宝地平。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琼峰当户拆,金涧透林明。……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香饭青菰米,嘉蔬绿笋茎。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在这首诗中,诗人同样是以一种空静的心灵观体验自然,展示出空静的境界。

王维的少数作品可以视作“禅言诗”,直接用禅语表现禅理,但其艺术价值不是很高,很有有人研究。如《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这首诗所说的“居士”即在家信佛的人,“四大”是佛教所说的地、水、火、风四种构成色法,“莲花目”指佛眼。《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中写道:“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这首诗中描述的是佛学的一种境界。类似这样的谗言诗,都是直接用禅语讲道理,整篇诗的表现如同偈语,没有一定佛学修养的人难以理解。

袁行霈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王维诗中的禅意,“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诗歌意向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这显然与禅学的浸润有关。”王维的禅意既不是因个人遭遇而发,也并非简单的宗教意趣,其“身心相离”也并非简单的“心在空门”,从形式上来看,这种禅意世界是以禅理化儒道的心灵本体。王维的佛理诗歌、山水诗歌以及其画作所体现出的禅意世界,一方面反映了王维的禅宗思想和自然主义的倾向,也是其心灵慰藉的良方。诗人以禅宗的教义和思维武器,打通了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忏悔与解脱、责任与超然,甚至痛苦与欢乐之间的矛盾性,在终极关怀和社会关怀、宗教意趣和审美意趣的转换之中,显现了独特的人格和风范。

三、结束语

在佛教的鼎盛时期,禅宗对唐朝的社会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除了上文所论述的王维诗歌创作,还涉及到美学、绘画、建筑、饮食、茶道等众多领域。以禅宗的经典著作《坛经》为例,处处体现出了顿悟成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真妙,劝世人行善止恶,积德为本,已不仅仅是中国平民的佛经,而更是中华之禅学,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篇5:从文学鉴赏谈王维的诗歌创作

从文学鉴赏谈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作为盛唐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不仅在当时,更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王维替中国诗歌定下了地道的诗歌传统,其山水诗的寂静空灵精神,也深入民族骨髓,内华为中国美学稳定的艺术趣味和心理结构。

一、了解文学创作背景

中国素来讲求知人论世,运用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总结为两点:知人,即我们要知道作者的个人经历,个人素养,以便将作品与作者更好的结合;论世,即我们要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现实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

自身原因:将诗歌与绘画、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其本身就对诗歌、绘画并对音乐有很深造诣。诗人兼画家的身份,所以在诗歌创作中使用画家绘画技巧,使自己的诗歌创作风格在色彩上显示出独特性;王维的母亲崔氏,师从北宗神秀大弟子普寂禅师三十多年,受母亲影响,其兄弟、妻子皆信佛,王维则是一位前程的佛教徒,也以玄谈为乐,呈现出素雅幽淡的特征。

社会原因:盛唐盛世造就了王维,造就了“荣光外映而秀色内含”的王维体。盛唐是王维的时代,盛唐诗歌的主流趣味是以王维为领袖的都城诗的趣味。王维的一生,自其少年时代便声名卓著,而到花甲之年则更加为世人所重,长安地域的贵族文化影响了他的一生。后期半归半隐,作品也呈现出恬淡静远的特征,也与其所处的社会处境密不可分。

二、从审美的角度看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在诗歌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也被誉为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意义的人物”。王维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风貌,其精湛的文学笔调和艺术就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音乐美

王维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对《九歌》进行了很好的继承。虽然他创作的骚体只有9首,但有《鱼山神女祠歌》、《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等好诗。对“兮”字的继承,使得诗歌舒缓、悠长,具有音乐美。

大量使用叠字,增加语言的音乐性。王维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约有60余首。王维从《诗经》、《古诗十九首》中吸收营养,运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对叠字的运用能够如此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绘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诗歌的一大赞誉,诗画的完美混融与其自身素质是分不开的。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绘画原则全面而恰当地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王维诗歌中色彩词有25个,在诗歌创作中出现过335次。

王维的诗也善于运用各种线条进行山川景物,运用多变的曲线描绘复杂的物体,这是绘画的常识,王维灵活的运用到了诗里面。“雾中远树刀洲出,天际澄江巴字回”也是运用曲线来写景状物。

禅意

成长在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家庭中,禅宗思想潜移默化的对其产生影响,王维《请施庄为寺表》说:“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再加上盛唐寺院众多,佛教文化繁荣,使得其作品也有很多与禅有关的所在,尤其是后期对现实不满,决定隐遁后,禅意作品更多。隐居期间,他长持斋戒,日日禅诵,过着居士的`生活。正如《山中寄驻弟妹》一诗所说: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三、从一字、一词、一句中体味王维的诗歌艺术

“兮”字,叠词的使用,使得王维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词秀而调雅。

色彩词在诗歌中起着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的作用,当与具体的物象相结合的时候,能够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王维诗歌中使用的颜色词有25 个,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诗歌中335 次,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对色彩的选择表现出集中性、以白青为主、素雅色调为主色调的特点较为明显。线条词,用长短、曲直、粗细等勾勒物体的轮廓;利用空间词对描写的画面进行构图。《送邢桂州》中,“月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积雨辋川庄作》中用色彩、光线的强烈对比准确地表现了夏日积雨,田间景色的特征。

四、王维诗歌中的山意象、水意象、禅意象

王维诗作中的山水意象禅意悠远、恬淡、宁静,但并不枯燥、浮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常采用因物寄托的手法来表现某种时空条件下的主观感受,他还以耐人寻味的独特抒情方式,使作品的含意更委婉,诗情更醇厚。

王维诗歌中也存在大量水意象,因为王维向往幽静的生活,所以,他的诗歌作品也表现出淡泊纯净的境界。他将以动趁静、静中有动很好的结合起来。

王维的诗歌创作和他的佛教信仰密不可分,诗歌创作中常流露出一种禅趣。此外,也受时代的影响。不得不在对现实社会的屈从下寻求解脱而禅宗正是主张“静心”“觉悟”王维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幽怨、宁静的笔调。

五、赏析王维,对诗歌研究与创作的意义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精髓的表现形式之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文学也很好的体现了一代的社会风貌。文学创作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时代风貌,也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研究客体。

其作品将文学、绘画、禅意、音乐、世间百态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蓝本。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重新认识自然、体验生命、回归本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篇6:王维《出塞作》写作背景

王维《出塞作》写作背景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以下是王维写景的一首七言诗词,欢迎读者们品味!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写作背景】

此诗原注说:“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译文】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赏析】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四句写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意在反衬出大唐守边将士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借用“护羌校尉刀、“破辽将军”、“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

篇7:王维《鸟鸣涧》写作背景

一、作品原文

鸟鸣涧

王维鸟鸣涧书法帖

王维鸟鸣涧书法帖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二、写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三、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篇8:王维《鸟鸣涧》写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篇9:王维《鸟鸣涧》写作背景

鸟鸣涧

王维鸟鸣涧书法帖

王维鸟鸣涧书法帖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

七律建党102周年感怀诗歌创作15篇

标语背景

欢迎词背景

诗歌背景

党课背景

王维田园诗

王维诗集

相思 王维

王维舟

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文化(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文化,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