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原因及教训(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镜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杨修之死原因及教训
杨修之死的原因
根据罗贯中的<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杨修之死的原因能够归结出三个:
一.由于杨修可以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妒忌他的才干,又思索到留他在身边终难免形成祸害,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自杀掉。这大约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本身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主动拾掇行装,并怂恿其别人也作归计,因而,他的被杀是罪有应得。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抢夺接班的妥协之中,在曹丕已然失势的状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妥协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传人的安危思索肯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虽然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假如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唯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十分注重人才,只需能为他的政权效能,即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情愿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材料”),都能够证实曹操对杨修的注重非同普通,说曹操妒忌杨修的才干是没有道理的。
杨修之死教训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了之罢了。
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了杨修。这看似已了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
[杨修之死原因及教训]
杨修可以说是一个聪明绝顶、极有才华的人,连狂妄冠军祢衡也承认他还算个人物,呼他为小儿。杨修又是一个谦恭的人。他的死,并不因为得罪了谁谁谁。史家一般认为,杨修是死于立储之争。当时曹丕和曹植争当太子,而杨修是帮曹植的。曹操决意立曹丕为嫡以后,为了防止杨修给曹植出坏主意,同曹丕对着干,惹麻烦,弄得兄弟相争,祸起萧墙,便在自己临终之前一百多天,把杨修杀了。
现如今杨修死的罪名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较复杂,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三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四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五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五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资料”),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何况杨修和曹丕的关系也不坏。杨修曾把一把宝剑献给曹丕,曹丕十分喜欢,经常把它佩带在身上。后来曹丕当了皇帝,住在洛阳,也仍佩带这把宝剑。有一天,曹丕从容出宫,忽然想起了杨修,便抚着宝剑喝令停车,回头对左右说:这就是当年杨德祖说的王髦之剑了。王髦现在在哪里呢?及至找到王髦,曹丕便赐给他一些粮食和衣物。俗话说,爱屋及乌。曹丕这么喜欢这把宝剑,喜欢到连王髦都要赏赐;提起杨修时,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都说明曹丕对杨修还是有些感情的,至少不那么反感。曹丕自己都不想杀的人,曹操替他杀什么!
杨修这个人,虽然大家都公认他聪明,其实不过小聪明。他辅佐曹植,多半因为揣度曹操会立曹植。所以尽管两兄弟都和他交往,他还是倒向了曹植。曹植失势后,他又想开溜,这都是小聪明的表现。他给曹植出的那些点子,也都是小聪明。有一次,曹操命令曹丕、曹植兄弟各出邺城门外办事。事先又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猜中了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事先告诉曹植说,万一门卫不放侯爷出去,侯爷身有王命,可以杀了他。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出去。但曹操的这一安排,是对兄弟俩的综合考察,既要察其才,更要察其德。曹植表面上赢了这场比赛,却给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印象,实际上输了。杨修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得并不远,所以是小聪明。
这种小聪明常常使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杨修喜欢揣度曹操的心思,常常替曹植预先设想许多问题,并写好答案。每当曹操有事询问时,便把事先准备好的合适答案抄录送上去,希图给曹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一来二去,曹操便起了疑心,心想曹植再聪明,也不至于如此之快呀!派人一查,就查出了原因。从此便对曹植有了看法,对杨修则更是厌恶之极。
可惜杨修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常常要卖弄小聪明。他身为曹操主簿,却又不肯老老实实坐在办公室里,老想溜出去玩。可是又怕曹操有问题要问,于是每当外出时,都要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写出答案,按次序写好,并吩咐侍从,如果丞相有令传出,就按这个次序一一作答。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一阵风吹来,纸张的次序全乱了。侍从按乱了的次序作答,自然文不对题。曹操勃然大怒,把杨修叫来盘问。杨修不敢隐瞒,只好老实交代。曹操见杨修这样对付他,心中自然十分忌恨。
更糟糕的是,杨修还要在众人面前卖弄这种小聪明。有一次,曹操去视察新建的相国府,看后不置可否,只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便令人将门拆掉重建,说:“门”中“活”,就是“阔”,丞相是嫌门太大了。又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个“合”字交给众人。众人不解,杨修却接过来就吃,并说:不是“人一口”吗?如果说这尚属雕虫小技,无伤大雅,那么,他在军中的表现就会让曹操大起杀心。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从长安出斜谷,进军汉中,准备和刘备决战一场。谁知刘备敛众据险,死守不战。曹操欲攻不得进,欲守无所据,战守无策,进退两难。有一天部下向他请示军中口令,竟答应以“鸡肋”。杨修听了,立即收拾行装。大家忙问何故,杨修说:鸡肋这玩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
这一回又叫杨修猜中了,可这一回只怕也就要了他的脑袋。果然,不到半年工夫,曹操就杀了杨修,罪名是“露泄言教,交关诸侯”,大约相当于泄漏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和妖言惑众罪。
另一方面,杨修自身的问题,也实在不符合一个丞相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长)应有的素质和觉悟。
杨修凭着对曹操一个“教令”的猜测,就擅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以“扰乱军心”之罪杀他,是有充分理由的。
其一
秘书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秘书人员必须大力加强政治修养。通常所说的政治修养,主要是指觉悟性修养,就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工作中注意从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讲原则,讲团结,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杨修却严重背离了这条原则。他和曹植结成小帮派团体,为曹植争夺太子地位出谋划策,挑拨曹氏兄弟不和。曹操一直认为,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自己能够打败袁绍,主要是因为袁氏上下不和,子孙互相争斗,否则他是难以轻易拿下河北的。可以说,帮助曹操战胜袁绍的正是各为其主的袁氏谋臣,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挑起袁氏子孙争斗不休是导致袁败曹胜的决定性因素。袁氏前车之鉴,曹操岂能很快忘记。因此,曹操心中最厌恶、最担心的人,莫过于挑拨自己的子孙互相攻讦的人。而杨修为了自己将来的飞黄腾达,偏偏选择了一条用助曹植夺权的手段来谋求今后更大发展的道路,因此说,杨修的政治性是不强的,曹操以“交结诸侯”之罪杀他,实在不冤。
其二
秘书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秘书是为领导人服务的,作为领导的助手,秘书的劳动成果往往是通过领导的工作成绩体现出来,而不能独立地显示秘书自身的成绩。秘书工作具体而繁忙,加之机密性强,因而很少出头露面,留名留利。杨修却完全相反,凡是有出头露面的机会,似乎都少不了他;凡是可以显示自己才华的时候,他几乎每次都要表现一下;他的风头出得比领导还足,得到的虚名甚至远远超过他的顶头上司曹操,这样的秘书,领导怎么会喜欢?曹操具有雄才大略,但为人多疑,阴险奸诈,好表现自己。他要处处表现自己才气过人,以赢得部下的拥戴。他在门上写个“活”字,在盒上写“一合酥”,如果是自己揭开谜底,一定会得到部下的佩服和尊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有利于巩固自己的地位。杨修却只顾为了出风头而卖力地表现自己,当然会引起曹操的忌恨,从而导致杀身之祸。
其三
领导人秘书要做到没有根据的话不说,没有把握的事不做,并且特别要注意,当领导人不在时,别人提出任何建议和要求,秘书只能负责传达,未经领导授意,决不能代替领导答复或许诺,更不能代替领导作指示,否则就是严重的侵权越位行为。由此来对照一下杨修的表现,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杨修实在是过于轻狂,仅仅凭着对曹操一个“教令”的猜测,就擅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以“扰乱军心”之罪杀他,是有充分理由的。
其四
领导人秘书由于职业的关系,往往能够掌握较多的机密,对领导人的想法也比较了解,心思也摸得准。本来,作为秘书的杨修应该利用这一优势,领会领导的意图,把握工作的要领,把工作做在前面,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是杨修随意揣摩领导的意图,多次“漏泄魏王训诲”,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这样的秘书,能说合格吗?曹操以泄密罪杀他,他还有什么话可说?!
其五
秘书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不论写文章还是办事情,都是以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必须忠诚于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事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反映情况,处理问题,不撒谎,不掺假,不缩小也不扩大。决不能背着领导另搞一套,更不能故意欺骗领导。作为曹操的秘书,杨修在此方面,是做得不怎么好的。他与曹植联合欺骗曹操,本来就不应该,而在汇报吴质的问题上又被对手陷害了,从而使曹操对他产生更大的怀疑,认为他不忠诚于自己,最后借故把他杀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按照现代对秘书职业的要求,秘书人员当然还必须具备其他多种素质,如认真、细致、周到以及谦虚谨慎、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等等。但仅从以上五点分析来看,作为领导人秘书的杨修,在素质上确实存在不少缺陷,他的死,确实可以使我们吸取很多经验教训,并以此作为借鉴。
杨修之死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谜案,当时就说不清楚,我们现在更加搞不清楚。鲁迅先生说,但是我们不能去问曹操,我们如果去问他,他把我们也杀了。
《世语》: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
祢衡: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范晔:①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②脩虽才子,渝我淳则。
颜之推: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宋玉体貌容冶,见遇俳优;东方曼倩,滑稽不雅;司马长卿,窃赀无操;王褒过章《僮约》;扬雄德败《美新》;李陵降辱夷虏;刘歆反覆莽世;傅毅党附权门;班固盗窃父史;赵元叔抗竦过度;冯敬通浮华摈厌;马季长佞媚获诮;蔡伯喈同恶受诛;吴质诋忤乡里;曹植悖慢犯法;杜笃乞假无厌;路粹隘狭已甚;陈琳实号粗疏;繁钦性无检格;刘桢屈强输作;王粲率躁见嫌;孔融、祢衡,诞傲致殒;杨修、丁廙,扇动取毙;阮籍无礼败俗;嵇康凌物凶终;傅玄忿斗免官;孙楚矜夸凌上;陆机犯顺履险;潘岳乾没取危;颜延年负气摧黜;谢灵运空疏乱纪;王元长凶贼自诒;谢玄晖悔慢见及。凡此诸人,皆其翘秀者,不能悉纪,大较如此。
罗贯中: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父
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杨修之父,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并被州里举为茂才。后被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在任内揭发了黄门令王甫让门生勒索各郡的财物七千余万的贪污行为,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王甫,国人无不拍手称快。历任侍中、五官中郎将、颖川、南阳太守,经三次升迁后任永乐少府、太仆和卫尉。其后历任三公,在董卓打算迁都时据理力争。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献帝定都许县,杨彪被曹操诬陷下狱,后被释出,又任太常。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丕受禅,欲以杨彪为太尉,遭推辞,拜光禄大夫,待以客礼。黄初六年(225年),杨彪逝世,享年八十四岁。其著作很少见,现仅有《答曹公书》一篇。
子
杨嚣,杨修之子,出身汉魏名门弘农杨氏,在西晋有名声,为受亲信得力之人,于泰始(266年—274年)初年任典军将军,早卒。公元278年(咸宁四年)4月23日,尚书左仆射卢钦去世,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说:“已故司空王基、卫将军卢钦、领典军将军杨嚣,都一向清贫,去世以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近来闹饥荒,听说他们的其家不好过,现在赐他们家里谷各三百斛。”
孙
杨准,字始丘,司隶弘农郡(河南灵宝市东北故函谷关城)人。惠帝末为冀州刺史,与嵇康子绍、山涛子简同好友善。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课文故事发展的层次;
2、理解课文中人物性格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交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在阅读时先疏通文字,理解内容,梳理文中记叙的七个故事。在此基础讨论和理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2、学生复述七个故事。
3、此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所以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小说背景
老师介绍《三国演义》导入,课文节选自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瞒兵退斜谷的后半部份。
二、速读测试
文章字数:1700字
阅读用时:
分钟
阅读速度:
字/分钟
三、复述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故事内容,引出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鸡肋事件。杨修其实没理解错曹操之意,而且杨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也是正确的,但曹操却毫犹豫地将杨修推出斩之,我们由此可看出曹操杀杨修之心是早就有了。那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请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复述一个小故事。
四、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
恃才放旷。
五、杀杨修之后的故事
第七小组派代表复述,总结曹操的性格特点:狡猾、奸诈。
六、讨论
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
1、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讨论时各抒己见,也可以结合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
七、总结
教给学生:做人应谦虚谨慎。
八、作业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读后感一篇:我看《杨修之死》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鸡肋事件
杨修之死
1、推知嫌门阔
称美、甚忌
2、分食一合酥
喜笑、心恶
3、揭操杀侍意
插
愈恶
4、隐情密告操
叙
愈恶
5、受植出城计
大怒
6、为植做答教
有杀心
矛盾冲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倒叙的记叙顺序。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式,合作式,通过演绎故事来体会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重难点】
通过对话与动作描写(白描手法)来展现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进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 由《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引起话题。 讲述自己所熟知的三国人物。 引发学生对三国人物形象的兴趣。 二、探究文本
1、请学生默读文本,酝酿情绪,准备演绎故事。
2、请学生演绎故事。
3、提问:看完演绎之后,请同学思考与原文有何不同吗?(从内容与顺序两方面考虑。)
4、强调“倒叙”的作用。(倒叙的作用在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分析人物形象。
板书:
事件
1、改门事件
2、“一合酥”事件
3、梦中杀人事件
4、出城门事件
5、鸡肋事件
提示:
1、内容:补充“告密事件”与“作弊事件”
2、顺序:由演绎故事的顺序,请学生对比与原文的不同,从而引出“倒叙”的概念。
本文开头就交代操以惑乱军心之名杀修,这似乎有些牵强,操何以如此没有度量呢?这就吸引我们深究下去,从阅读文本中发现原来操对修的忌恨非一日之寒。
甚忌之──恶之──愈恶之──疑,愈恶之──大怒──有杀修之心──杀修
人物形象:
曹操:多疑,奸诈,忌才
杨修:聪明,恃才放旷,锋芒毕露
演绎故事,体会人物性格。
学生体会“倒叙”的作用。
学生从原文寻找操对修的态度变化。
学生发言。
通过亲身演绎,设计对白,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文本,并在实践中把握人物性格。 三、辩一辩 提问:你怎么看待杨修这个人呢?这种性格好不好? 学生以小组作答。 (教师不作是与非的判定,旨在引发学生思考。)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现在对操与修的性格特点都有了充分的把握,这与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分不开的,他通过传神的语言与动作描写,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也是我们同学需要认真学习的地方。
杨修这样一个小人物尚且塑造得如此传神,更何况其中的“三绝”?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作业
随笔: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抓住语言与动作描写,合理安排故事情节,也可灵活运用不同的记叙顺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简介作品及作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重点叙述了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的历史故事。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周瑜、黄盖、夏侯等众多人物形象,其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广远。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的思想感情。)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fu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2、请学生说出其中熟悉的情节以及作者。
(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赔了夫人又折兵”、“千里走单骑”、“三顾草庐”、“火烧赤壁”、“舌战群儒”、等等。)
3、背景简介: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介绍有关杨修的资料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博学多才,思维敏捷。
二、新课学习:
(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 )恃才放旷( )诈败( )食讫( )
麾军( )夏侯( ) 害( )绰刀(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
③人皆不晓其意( ) ④不如其意( )
⑤植然其言( )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第___回,作者____,名本,号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杨修因何事而被杀?
(教师补充)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在曹操选定曹丕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在曹操选定曹丕继位后,为免却国家将来出现争夺帝位的内乱,杀杨修是必然的事。
(三)了解杨修的性格特点。
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则可)
1.杨修该死吗?如果你是曹操,会不会杀杨修?为什么?
2.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难道他没有意识到他这样做会招来杀身之祸吗?那他为什么还这样做?
3.杨修之死这件事给我们在待人处世方面怎样的启示?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
(四)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侧重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请根据课文的描写,说说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杨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请根据《世说新语容止》中的描写,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参考)曹操:阴险奸诈、虚伪残暴、心狠手辣、妒贤嫉能
3.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①读一读曹操的两首诗:
《观沧海》《龟虽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蛇乘雾,终为土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②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非常重视人才,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4. 讨论:你想如果曹操还活着,看了《三国演义》,他会对罗贯中说一句什么话?
三、小结:
1.透过具体事件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四、作业: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探讨杨修如果生活在今天会有怎样的结局,写一个150字左右的段落,谈谈你的看法。
★ 杨修之死教案
★ 李白之死
★ 白鸟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