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山水记浅析(共含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铲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柳宗元山水记浅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呈现出特殊的审美情感,抒情议论式的直接流露。下面来看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曾为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中唐时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顺宗永贞年(8),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事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其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名作如“精金”“美姝”,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有极高造诣,至今传诵不衰。
古人称其《永州八记》“笔力高绝万古,云霄一羽毛,非诸家所敢望尔”。柳宗元在“八记”里用清新秀美的笔触描绘永州山水的奇丽风姿,便是以上心境的写照。面临奇山秀水,宗元“心乐之”,“乐而不能去也”。《钴鉧潭西小丘记》里更为具体:钟情山水,“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一心物交汇的创作理论及实践,使山水游记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残酷的现实决定了柳宗元等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能是被压抑、被排斥。早岁“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和安元为务”,然而理想与被贬之实格格不入,困惑、愤激与痛苦,排遣不得,何况“假令万一除刑部囚籍,复为士列,亦不堪当世用矣”,加之“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贬谪无期,欲哭无泪。柳认为“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于是“借石头之瑰伟,以吐胸中之气”,“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他忽喜忽忧,情随物迁,瞬息万变,一下“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而更相枕以卧,卧而梦”,以身心体验,审视山林秀色,醉而卧,忘乎所以,物我合一;一下又“觉而起,起而归”,因陡生凄清落寞,怏怏而去。似乎怪诞,实乃痛苦情感的渲泄。
陶潜云:“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怀才不遇的主题历来为众文人所吟咏。屈子以《离骚》行吟汩罗,司马迁“悲士不遇”,曹植叹“佳人不赏于人”;陈子昂登幽州台,“独怆然而涕下”,李白拟《行路难》叹“我独不得出”。此种情愫,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柳的`山水记里。他多次运用“弃地”这一意象,似有寄托。永州钴鉧潭西小丘是唐氏弃地;“出州南谯门,左行二十六步,有弃地在道南”(《柳州东亭记》),永州龙兴寺有“弃地”(《东丘记》),“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的小石城山(《小石城山记》),“伐竹取道”方得之的小石潭(《小石潭记》),无一不是世人之“弃地”。柳宗元如此热衷于写它们,当是有深意的。正如清人何焯所说“以弃地比迁客”,即作者以“弃地”自况。这些“弃地”,虽委弃于世人,却不因此而自暴自弃,随遇而安;“弃地”多奇山异木,幽泉怪石、峻流锦鳞:袁家渴多嘉木美竹,“粉红骇绿”,“摇飏葳蕤”;小石渠多“奇卉美箭”;石涧“流若织文,响若操琴”;小石城山多“嘉树美箭”;柳州东亭“嶛阔瀴湾”,等等,无一不是朝气逢勃,生机盎然。“弃地”美好绝伦,理应为世人青睐垂怜,却被“过而陋之”,连岁不售,备遭冷遇与白眼。这些山水意象在内质上与柳宗元的遭际又何其相似,二者实现了物我合一:永柳山水以柔美风情抚慰宗元的心灵创伤,宗元着意以文采打扮患难与共的山水之友。
柳宗元遭贬后,身处逆境,仍节操不改,锐意进取,改革时弊。从他对山水风景的改造上可窥一斑。他在《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中提出,“造物者”不判清浊,不能使万物“效奇于兹地”,“非人力”经营是不行的。这反映了柳宗朴素的历史唯物观。在《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里,他写道:永州本“号为秽墟”,“茂树恶木,毒葩异卉,乱杂而争植”,经韦氏改造后,“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蔚为大观。韦氏不满于“天生地作”的风景而力求改造的作法,正是柳宗元所赞赏的。联系他参与的“永贞革新”与其在柳州的斐然政绩,不难看出,这种择恶取美、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及其实践,应当说是与他不满时政,谋求革新的进步思想是相吻合的。
自然要改造,社会时政更要改造,这种改造的必要性从柳氏游记里可以找到估证。《钴鉧潭》借居者之口说:“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即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赍财以缓祸!”钴鉧潭如此美好,但这一带的居民仍被迫逃往山林可见苛政之酷。而经柳宗元改造过的风景,无不锦上添花,美若出水芙蓉,清丽动人。他的改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斫榛莽,焚茅茷”、“铲刹秽草,伐去恶木”(《西小丘记》)、“揽去翳朽,决疏土石”(《石渠记》)、“扫陈叶,排腐土”(《石涧记》),将妨碍美的一切丑物尽行革除;一是“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于潭”(《钴鉧潭记》),“树以竹箭松柽桂松桧柏杉”(《柳州东亭记》),自然因人的艺术加工更见美的韵致。
柳宗元移居愚溪后,“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事”,广泛接触农夫、渔父、猎户,深察百姓疾苦和时政弊端,亲自“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菇,其隙则浚沟池艺树林”,体会了稼穑之艰难,从而对百姓一年到头“竭尽筋力事”却所获了无,“尽输助徭役”而不得温饱的黑暗现实表示强烈不满。另一方面,他对自己坐食俸禄深怀愧疚,由衷慨叹“下愧农夫,上惭王官”,“徒费禄食无所答”。因此,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民疏渠道,根治冉溪,解除“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的忧急,为民仗义执言,劝戒统治者。如此虽不济根本,但一个“不得厘务”的员外司马能有此等作为,比起当时天下皆然的那些“受其直,怠其事”“又从而盗之”的污吏贪官来,又不知要强多少倍了。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山水游记呈现出特殊的审美情感。在“八记”里,柳宗元用清新秀美的笔触描绘永州山水的奇丽风姿,把改造自然与改革弊政、政治清明联系起来,这种心物交汇的创作理论及实践,使山水游记达到了其所处时代的最高峰。
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柳宗元与永州山水是怎么一回事呢?柳宗元与永州山水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中秋节的晚上,一轮明月悬空高照。永州刺史韦彪着人邀柳宗元来家里赏月。
堂前的桂花树下摆着一张八仙桌,桌上摆满了时鲜瓜果佳肴美酒。桂花的清香像水—样从空中飘落,显得格外浓郁。席间只有韦彪和柳宗元对坐,别无他人。
“柳司马近来心情不佳吧!”韦彪单刀直入地相问。
“不,不,不,我一向体质赢弱,面容憔悴!”梆宗元猝不及防,显得有几分惶恐。
“我不是讲的这个。我是说柳司马的文章。自古道:言为心声!”
“我的文章?怎么样了?”柳宗元侧着脑袋,莫名惊诧。
“对,你最近写的文章,长出翅膀,飞往长安了。惊动满朝文武,反应强烈啊!”
听到这里,柳宗元不觉惊出了一身冷汗,以为这一下又闯大祸了。
“你不要害怕。事情既然到了我这儿,也就算是了了。”韦彪说着哈哈笑了。
“那就要感激韦使君了。多蒙爱护,没齿难忘!”柳宗元欠身相谢。
“你那篇《捕蛇者说》可真厉害啊!真像永州之野的异蛇,钻进了奸党的心窝,吓昏了那伙奸人贼党。他们在天子面前告了你的恶状。你可要小心啊!”
“啊,原来是这么回事。他们怕我讲真话!”
“对,他们要弄假,当然就怕真。以后你要弄笔墨,还是隐晦一点为好,以免麻烦。”
“好。感谢韦使君的指教!”
“今晚这里没有外人,我就直言不讳了。还望谅察!”
“韦使君如此肝胆相照,宗元感激不尽了!”
柳宗元体弱多病,不胜酒力,应酬一番,便欠身相谢,告辞了韦彪而去。
原来,他的《捕蛇者说》写成后,被人争相传抄,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很快就传到了京城长安。
很多人读了这篇文章都赞口不绝。说柳宗元人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兼济之志,不减当年,真不愧为忠贞报国之士。可是,他的政敌却说这篇文章是借题发挥,指骂当朝,罪该万死,便在皇帝面前拨弄是非,并矫皇帝之命下了一道密诏给永州刺史韦彪,令其监视柳宗元的行踪。好在韦彪也是科第出身、仕途不太得志的人物,对柳宗元的遭遇是同情的。因此,他表面上奉诏监视,实际上却是掩护了。今晚的赏月全是为了这事,以免闹出大的事端来。
柳宗元从韦彪寓所出来,见东南方向红光冲天,烟尘蔽空。他疾步向住所龙兴寺走去。谁知龙兴寺正遭火灾。待他赶到现场,火已被邻居扑灭,只有余烟缭绕,焦味刺鼻。这是他居住以来第四次遭受火灾了。他觉得这地方虽然清静,但火灾频繁,决非安身之处。
几天后,他便搬至城郊潇水的西岸居住。住屋门前有—条小河,原来叫冉溪,两岸竹木繁茂,飞红点翠,影映流波如染,故又名“染溪”。他到这里住下以后,自比愚公,就把小河改名为愚溪;把溪边的小丘叫愚丘;把附近的清泉叫愚泉;把绕过屋后的小沟叫愚沟;他还砌石拦起一个水池,取名为愚池;在池东造了一座小屋,叫愚堂;在池南建了个小亭,叫愚亭;又把池岛叫愚岛。这就是所谓“永州八愚”。柳宗元就这些风景写了“八愚诗”。一天午后,柳宗元在书房闭目养神。忽然,一位须眉皆白的老者向他走来,满脸怒气,指着他的鼻子,向他提出抗议。说这冉溪本是既清且美,可以灌溉农田,又便利舟船运输,朝夕载货渡人,为什么要名不副实地安上一个“愚”的名字来侮辱它呢?柳宗元向那老者解释说:愚者是“诚无其实”的,只不过被那些自称为“智者”的人看成“愚”罢了,譬如他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三千余里”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权贵而遭到的打击,其实完全是无罪的。说得那老者怒消气散。他问老人家住何处?老人回答说就住在这被称为愚溪的冉溪之上,本是这里的溪神。柳宗元正要仔细打量这位溪神时,双目猛睁,醒来了,原来是一场梦。后来,他把这一梦遇写成了《愚溪对》一文。
现在,柳宗元已住进这山水之间了。他以山为朋,以水为侣,天天放情山水,自得其趣,幽然兴会,倾注笔端。
柳宗元带着他的同伴,提着酒瓮,挑着果肴,登山一定要登上山顶,一见山林必须走到它的尽头,一见溪流一直要找到它的源头和流向。只要听说哪里有深泉怪石,再远的地方也要身临其境,亲睹为快。每到—个优美的去处,便分开草丛,席地而坐,倒完瓮里韵酒,个个喝得烂醉,醉后便互相靠在对方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大家意念中有最好的境界,梦里也在这种境界中获得同样的趣味。睡醒了,便兴尽而归。
一天,柳宗元正在伏案读书,突然有敲门声。柳宗元起身去开门,进来的是—个庄稼人。那庄稼人向他打躬作揖:“司马喜游。我钴鉧潭上有田庄一处,为一山水胜地。今相与售,不知遂意否?””
“你为何要卖掉田庄?”柳宗元问。
“担负不了官家租税和私人债务的重压。情愿卖掉田庄换钱来解救眼前的灾难。”庄稼人愁眉不展地回答。
“你卖了田庄,将到哪里去居住呢?”。
“我已经在深山里开出了荒地,要搬到那儿去住。”
“呵,好吧,我就买下你的田庄。”柳宗元曾多次去钴鉧潭上游玩,那里的确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所在。水源是冉水从南面奔流过去,碰着山石,再曲折地向东流来的。冉水的源头地势高,水从上面流下,流势峻急,冲击得更猛烈,浸蚀两岸的岩石,形成—个象熨斗似的深潭,水流激起旋涡形的浪花,成为车轮那样一圈一圈,然后缓缓流去。潭的清澄而平静的水面将近十亩,有树环绕在潭上,有泉水从高处流到潭里;铿铿锵锵,显得格外幽雅而静美。
于是,柳宗元加高那里原来的亭台,延长那里原有的栏杆,引导高处的泉水落入潭里,淙淙铮铮像奏乐似的。这地方形高势峻,中秋赏月更为合适。只有在这里才体味到“天高气爽”的含义。每到这种境界,柳宗元便感到乐以忘忧。
柳宗元买下钴鉧潭后不几天,有个姓唐的愿将钴鉧潭西二十步远的山丘出售。柳宗元问他要多少钱?他说只要四百钱。柳宗元问他为什么价钱这么低贱?他说这地方早就标价出卖,可是卖不掉。柳宗元可怜小丘被人轻贱而把它买了下来。于是,柳宗元邀朋友李深元、元克己同游这块地方,大家都觉得这地方美不胜收;这样美好的地方被埋没在这山野之间,实在是令人没有想到的事。大家兴致很高,便立即动手铲除杂乱的秽草,砍掉横行的恶木,用烈火将它们烧掉。这样一来,优秀的树木挺了起来,美好的竹子露了出来,奇特的石头显了出来,站在中间向四处环顾,只见青山高标,白云飘浮,山溪流淌,鸟兽遨游,和乐怡悦,轮流显技,表现在小丘的下面。柳宗元和朋友们垫着枕,铺着席躺着,眼睛接触到的是清和的景色,耳朵里灌注的是叮咚的流水声,精神驰骋的是清闲而空旷的境界,心灵融合的是深沉而幽远的情怀,真可谓是心旷神怡了。
柳宗元非常高兴。心想:不满十天,便得到了这等美好的两处名胜之地。这就是古代好游的.热心人士,或许也未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吧。这样的好地胜景,要是在长安,每天加它千金而不可得;现在却被抛弃在永州这个偏乡僻壤,就连农民和渔夫都看轻它,标价四百,几年都卖不掉。可见再好的东西如果没有识货的人,就要被扬弃和埋没。看来山水也有同人一样的遭遇呀!想到这里,他喟然长叹,不胜惆怅。这时,就连天边那朵晚霞也立即收敛了它那欢喜的颜色,铅重的暮色不觉垂挂而来,柳宗元便同朋友打道回府,一路上,他被这浓重的暮色压抑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翌日,柳宗元邀了他的堂弟柳宗玄,朋友李深元、元克已、吴武陵、龚古、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同登上小丘观赏了一番,便西行一百二十步,只见一片竹林中有流水声,好像身上佩带韵玉环碰撞时发出的清脆之声,铿锵和鸣,悦耳动听。大家对这声音很感兴趣,便砍掉竹林,辟出一条路来,发现竹林深处有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构成它的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的石头,形状各异,玲珑剔透,千姿百态,生动有趣,翠绿的树枝交结如盖,摇曳婆娑,参差相顾,真是别有天地。再看看潭中游鱼,大约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石上,静止不动,像一幅笔墨酣畅的水墨画。忽然,游鱼向远处游走了,但很快又游了回来,好像在与柳宗元这些游客欢乐嬉戏似的。
柳宗元停立在潭上远望,只见一条小溪流弯弯曲曲,像一条蛇向这里窜来,忽隐忽现。两岸弯弯曲曲像狗牙齿—样交错,不知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柳宗元觉得身处这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清冷之境,反倒不好受,心情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悲从中来。这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被放逐的悲哀,感到这里不是久留之处,匆忙记下这里的情景,便与同游者离开了这个地方。这次游的是小丘西小石潭。
回到寓所,柳宗元感觉疲惫不堪,正打算躺下来休息,但突然一个官差送来一张名片并字条,原是刺史韦彪读了他的几篇游记,受到了感染,决意邀他明天同游。
韦彪对柳宗元的文彩才华是很崇拜的,常常称他为老师,并将自己的文稿交他批改。因此,柳宗元对韦彪也是有好感的,对于他这次的邀请更是乐于接受。
早晨的阳光格外柔和,山光旖旎,水色潋艳。石头筑成的水渠上坐着柳宗元、韦刺史一帮人。他们静听山风摇荡树林、花草、竹子的梢头,远看晨岚醉舞、云影飘拂。—个美妙梦境将他们紧紧环抱,使他们飘然欲醉,简直羽化而登仙了。柳宗元好像去到了天庭,在那里叩拜造物者:为什么不在中原创造这些美景,却把它们安排在边远地区,经历千百年得不到一次表现它们美好、特出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种难言的委屈。这里地气的灵秀,不造成伟人却独独造成这些景物,所以南方人才少而好的山石多。柳宗元的这种疑问自然是没有什么造物者会回答他的,一切都使他失望了。
“柳司马,别那么认真去追索了吧。”韦彪见柳宗元在这丽山秀水面前留连忘返,便—再催促他另入新境。
“不,山有性灵,水有神韵,与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啊!来永州后,我倒是得着了这一点的。”柳宗元深有所感地说。
“我知道柳司马的心情。看来这种眷山恋水的情丝是任何利刀快剑所斩断不了的。”韦彪也大有感触。
“对呀,三闾间大夫流落楚汉,放情山水;谢康乐歌山唱水,浪迹江湖,绝不是痴汉之所为。此乃真情实意之所在,故为千古赞绝。”柳宗元更是动情启意了。.
这时秋阳高照,热辣辣地使柳宗元和韦彪不约而同地脱去了外装。他们直登在孤峰绝顶之上,眺望千山万壑,一种难以压制的感情涌上了心头。
韦彪斜视柳宗元:“来此绝胜之处,柳司马不能没有诗啊!”
“韦使君命作,哪有违抗之理!”柳宗元便即兴吟诵: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糜鹿。
“柳司马到底是大材,随口所出,皆为不同凡响!”韦彪听了柳宗元的吟咏,兴致愈来愈高。
这时云端深处刮来一飚急风,摇动千树万木,汇成震天的洪音,响彻天宇之间。柳宗元和韦彪极目远望,只见千行秋雁在浩瀚的天末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排空而去。
“秋深了,大雁南飞了。我为何不能归去?”柳宗元望空长叹,不觉泣下沾襟。
“柳司马还是退步自宽吧,不必伤感,应该多多保重为要。”韦彪见柳宗元黯然伤神,便好言劝慰。
原文: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译文:
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末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原文: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处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堘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柳宗元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1.《渔翁》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2.《梅雨》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3.《江雪》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溪居》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5.《雨晴至江渡》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6.《再上湘江》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7.《首春逢耕者》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南楚春候早,馀寒已滋荣。土膏释原野,百蛰竞所营。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耦耕。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
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
8.《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柳宗元山水游记矛盾心态的产生与当时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柳宗元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在年少时“颇慕古之大有为者,”希望“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柳宗元进士及第,五年后又考取了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被授为集贤殿正字,得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面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柳宗元渴望辅时及物,在任监察御史里行期间,结识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人士。顺宗李诵即位后,王叔文等执政,积极推进改革,主张削弱宦官、藩镇势力,柳宗元升任礼部员外郎,成为政治革新的中坚力量,积极参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但好景不长,李诵在宦官和藩镇势力的逼迫下,让位于其子宪宗李纯。宪宗即位,王叔文集团无所依傍,相继被贬。
柳宗元被贬为韶州刺史,未及到任,又加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地处湘南,当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其虽官为司马,形同被编管的囚犯,这对柳宗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带着愤懑和不平,他离开了京城远赴永州,同行者有其67岁的老母。途径汩罗江,他怀古感今,凭吊屈原,斥责颠倒黑白的社会,发出“吾哀今之为仕兮,庸有虑时之否臧!”(《吊屈原文》)的感慨之声。柳宗元被贬后,朝廷一些趋炎附势的人,对他多有诋垢,他身在贬所,又受小人诬陷,心情十分痛苦。被贬永州,是柳宗元仕途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既不能进而得其志,于是退而著书立说,创作了多篇讽喻杂文和抒情散文、诗歌,许多重要著述,就是在其被贬永州的十年间所写的。而此期间创作的山水散文,尤其是“永州八记”,既是柳宗元对永州之地奇山异水的实录,也是他矛盾心灵历程的真实写照。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绘写了山水的绮丽,而且往往物我相融,借山水抒写个人的失意和关注民生、希望致仕的心理。在他的笔下,对自然之美的艺术再现既体现了他幽深、清冷、孤寂的审美心态,又体现了他远大的'政治理想和与时代共呼吸的政治心态。
人的心理状况往往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在遭受外力压力时往往有两种结果:或积极应对,或消极颓废。对古代文人而言,当其政治理想遭遇挫折时,往往会暂时自我封闭,寻山水之美,著书立说,或于字里行间蕴不与时世同流合污的清高;或抒遭受不公不为理解的苦闷;或发投身仕途一展政治理想的情怀。清高者有陶渊明等人,于青青田间唱响一曲曲回荡千古的优美诗歌;暂时寄情山水者有柳宗元等人,于山水游记中多写骚人迁客的感受,把个人遭遇、政治抱负与山水之美通过文学作品有机融为一体。尽管柳宗元在贬官后精神非常痛苦,但其政治理想从未动摇过。柳宗元是典型的儒家主义者,儒家思想要求积极致仕,不似道家的消极。顺宗执政时期,柳宗元全身心投入革新之中,抱定了“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但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人物的大力打击让他措手不及,他一生都重视清白与正直,于官场之中不同流合污,被贬之后也不巴结。对于参与革新,他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被贬永州,其内心可谓倍受煎熬。
作为有志之士,柳宗元的政治心态必然伴其一生,但作为文学家,当其身处困境,遇到能触发其心灵的景致进行文学创作时,又必然会用特定心理审视客体,于是其作品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政治思想,一方面又有着不能实现理想而只好寄情山水的无奈,笔下的景致也因此显得格外清幽、凄冷。想入世的政治心态与不得不出世融入山水的审美心态这两种矛盾心态的相互组合,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独特艺术风格。
三 渴望辅时及物的政治心态
一般而言,山水作品往往淡去人间百态,文人藉此求物我两忘。陶渊明厌恶官场、宁愿回归田园,故其诗中有发自内心的回归感,显平和与淡泊,而柳宗元走向山野,实非心之所愿,他的淡泊仅是外在表现,其内心实充满苦闷、悲愤。他的不甘寂寞、渴求能重新致仕的社会政治心态在其诗文中表露无遗。
柳宗元的苦闷积淀起来无处发泄,面对居所周围的山水,只有将自身遭遇与奇山异水的被遗弃、被忽略等同起来,山水在他眼中不再是普通的山水,而如通灵般与其共鸣。在柳宗元的山水作品中,他尽情向世人展示、挖掘山水之美,同时,又声明它们久为人所不识或为人所弃,以表达内心情怀。这些“弃地”与永州地处偏僻有关,但作者触景生情,把它们挖掘出来,其实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意图。柳宗元贬永州期间与山水为伍,先后发现和观游过许多景点,他特别赏识的是钴潭、西山及袁家渴三处。他在《袁家渴记》开头就明确指出上述三地“皆永中幽丽奇处也”,但“永之人未尝游焉”。在《钴潭西小丘记》里,写小丘为“唐氏之弃地”,意在用弃地喻迁客,写小丘经过修葺后面貌全然一新,但因在偏僻之地,所以无人赏识,意在表明其被放逐而不为人所理解的苦闷。在《小石城山记》里,他说小石城山 “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并不想在这山山水水中颐养天年。在国家经历**,需要振兴的时候,他希望像他一样的有志之士都通过参预政治、社会革新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
尽管作者“闷即出游,游复多恐”,且“时到幽树好石清泉,暂得一笑”,但毕竟感觉“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与李翰林建书》)山水再美,柳宗元也只是暂且得以摆脱不悦,其内心深处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希望囿于这偏僻之地无所作为。也正因为柳宗元心系天下,向往能被召回,所以,其往小丘西行时,“闻水声,如鸣 环,心乐之”。(《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被困山野,反而会乐,这不仅仅只是小石潭的清幽美妙使其心情愉悦。柳宗元在长安生活时,士大夫们身佩玉饰,其常常听见佩环相击之声。如今在此山野,再次听到清脆的像佩环撞击一样的潺潺溪水声,感觉尤为亲切,不禁勾起了一个锐意革新但政治上却遭禁锢的迁客无限向往的情怀。
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里,柳宗元修整出一块幽深曲奥的乐土,以寄寓其忧郁失意之情,“丘之幽幽,可以处休。丘之,可以观妙”,表达的正是作者因失意而借美丽风景派遣郁闷的心情。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对于被遗弃的土地之美的认识,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他不由也有更强烈的遗世之感。正是通过山水作品,柳宗元证明了他的胸怀天下、忠君爱国、关切福祉的胸怀和情感。
四 物我同一的审美心态
南朝文学理论评论家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尚书・尧典》)人们在进行审美时,或将自己的情感移之于审美客体中,或是审美客体移动自己的情感,即审美移情,这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审美实际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柳宗元陶醉山水的过程也是其移情作用发挥的过程,在其审美心理的观照下,他的山水作品对山水进行了艺术加工、重组,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富有震人心魄的感染力。
首先,柳宗元善于捕捉和摹写景物的形、神、声、色,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清冷、孤寂之美。柳宗元在《钴潭记》中说“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一句话即写出了水势特点及其成因;后“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写出了水成旋涡状一圈一圈平缓展开之状。同为山石,也因景而异,并在其笔端各有精彩:“突怒偃蹇,负土而出”,这是《钴潭西小丘记》中的山石之状,而“为坻为屿,为为岩”,则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的水石之妙。《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写周围环境:“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渲染出一种山野清幽之美;写岸势:“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铺面而来的是清冷、幽深之息。写石渠的精巧景致:“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石渠记》),幽丽小景,令人美不胜收。写水流情态:“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石涧记》),仿若悠悠琴声激荡作者孤寂的心灵。写黄溪水态:“其略如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游黄溪记》),一汪潭水悄寂无声映入眼帘。写嘉木美卉,“垂水聚峰,玲珑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零陵三亭记》),于精美描绘中展现景物的清幽、美丽。
其次,柳宗元没有游离于山水,而是倾其全部感情于眼中山水。在《始得西山宴游记》里,柳宗元对西山的怪特通过远景一再烘托,热情赞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作者以西山与培相对比,暗喻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以显示自己的高洁。此时的作者,已超越了客观自我,满腔幽愤与眼前的景致融合于一起,用自己的感受感应对象,感到特别安定,精神上暂时获得极大解脱。在《钴潭记》中,作者写自己买潭后对其进行整饬,潭上景色尽收眼底,竟然“乐居夷而忘故土”。本来作者盼望早返朝廷,现在却因为一处潭水而忘怀故土。然而,这毕竟只是柳宗元不能被召回的苦中作乐,表面上的闲适始终无法掩盖他内心的痛楚,潭上景色虽美,透露的却是丝丝凄凉。在《钴潭西小丘记》中,柳宗元先写小丘环境的优美,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处顿觉凄清,其同情小丘的命运,实则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作者极力描写潭水的“清冽”,同时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将其孤寂、清凉的心境,巧妙地寄寓在凄清幽邃的自然境界之中。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将埋没于荒野之地的小石城山美景呈现于笔端,道: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设施也。”
石头上青翠的树木和箭竹生长得坚实繁茂,虽饱经风霜雨雪摧袭,仍顽强地生长着。这无形中启示作者,虽处逆境也要生活得“益奇而坚”。同时作者大胆质疑“造物者之有无”,把个人的身世之感同山水结合起,抒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怨愤。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只有真挚情感自然流露,移情于文学作品对象之中,才能创作出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才能使人们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感化教育。柳宗元用其独有的审美心理审视自然,挖掘其亮丽,他笔端的景象,已不是简单物化的客观真实,而是经过主体心灵的审视,成为主体意识中蕴含丰富情感的一个部分。
学者林纾评论柳宗元山水文时曾说:写山水文柳宗元是专家,即使是韩愈在这方面也赶不上他。可见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成就之高。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
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其山水游记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并体现出了他本身的高洁志趣。
柳宗元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也成为了学生所熟知的一位文学家。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所学过的柳宗元作品包括了《黔之驴》、《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类型多样,影响深远。但是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山水游记上,这些作品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同时结合了骈文的形式,将骈文与散文相结合,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柳宗元的个人经历
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等人被后世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在我国文坛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柳宗元所处之时,经历了盛世的唐朝已经逐渐没落,面临着内忧外患,唐王朝统治危机逐渐深化。而柳宗元为了一展政治抱负,投身到王叔文所发起的政治改革中,?M管他自身拥有着较高的政治才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阻力,使得他的政治主张难以施展,最终随着王叔文的倒台而宣告失败。在这种背景下,柳宗元的政治热情受到了打击,其自身也受到了牵连,被贬永州,满心寂寥。被贬之后,柳宗元难免抑郁,于是寄情山水,借以抒发内心的失意。
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可以看到,尽管描写的是山水之景,但是却难以掩饰字里行间的失落与惆怅,他挂念社稷,却无法施展抱负,却又因为时代所限,无法畅快地抒发自己的不满,因此只能将这些愁绪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正是因为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包含了真情,因此这些作品被赋予了真正的艺术之魂,在浮夸文风盛行的当时显得难能可贵。
二、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一)景物刻画
1.真实性。在被贬谪的生涯里,柳宗元悲愤惆怅,满心抑郁无处可诉,只得纵情山水,遍览各处胜地,以抒情感。每当他寻找到一处景地,都会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将山水之态传神地描绘出来,惟妙惟肖。他自己在《愚溪诗序》中也探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置身实景的感觉。例如,他在《小石城山记》写道:“自西山道口径北,愈黄茅岭而下……有积石横档其垠”,在这段描述中,柳宗元详细地记录下了小石城山所处的地方,其中所使用的数量词、方位词等都能够强化作品的真实性,使读者产生更加真实的体会。
2.适宜性。在柳宗元的山水作品中,常常会对所见的众多景物加以描绘,例如山石、水流、花草、奇木等,尽管描绘对象较多,但是却不会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而是有详有略,在他精心地描绘中一一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例如,在《袁家渴记》中,作者依次描绘了“渴中之景”,包括滩地、陆地、溪流等景物,并在描绘的过程中穿插了山石、花草等次要要素,“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枫、?埂⑹?楠、?F、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B?P水石。”同时还颇有情调地记录下了风起时的情境,使得文章详略适宜,具有较强的可观赏性。
(二)情感蕴含
纵览柳宗元的山水作品,可以发现其文中所体现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欣赏之情,又有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无限愁绪,也有孤身被贬凄凉之地的寂寥之意。
1.怀才不遇。柳宗元不但拥有傲视的.文学才能,同样具备了极高的政治素养,在见到唐王朝逐渐没落之际,他极力主张改革,试图通过改革来重现盛世局面。但是由于统治阶层的腐朽,他的政治抱负失去了施展的余地,且自身被贬谪,因此在内心深处难以释怀,只得寄身山水,纵情自然,试图在自然之景中寻求到一丝慰藉。在他将山水之景记录下来时,怀才不遇的情感也自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例如《钻?a潭西小丘记》中就将此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曾千金而愈不可得”,而正是由于小丘位于偏僻之所,尽管风景优美也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2.凄苦心境。柳宗元对自身的境遇难以释怀,因此他感到不忿、不公,并将这些凄苦心境隐晦地融入到作品中,使得他的山水游记常常体现出寂寥之意。例如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他谈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其心中所感的真实反映,为小石潭增添了空灵幽静的神秘美感。
3.欣赏自然。尽管柳宗元寄情山水的初衷是为了放逐自我,是将其作为排解苦闷心情的一种手段,尽管始终难以释怀,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偶尔也能够忘记自身的悲惨遭遇,从自然万物中寻觅到一丝的宁静与闲适,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欣赏。例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提到:“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穷”,面对美景,他暂时放下了负面的情绪,宁静融入到山水之美中。
三、结束语
对于学生来说,柳宗元是一位众所周知的文学家,在学习生涯中会接触到他的许多山水作品,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学作品,应当从整体入手,通过分析其山水游记来获得新的认知,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拓展阅读:柳宗元的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二)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 《渔翁》柳宗元
★ 柳宗元寓言故事
★ 山水诗词
★ 山水诗歌
★ 山水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