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水与人生(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黏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山水与人生
书上讲太古之民鼓腹而游,我想,这段时间在人类的历史上一定不会太短;同样,游牧时代的`逐水草而居也必定占据了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然,我们不会有在城市呆腻了大家都有到山水林泉间去旅行徜徉一番的共同遗传.
作 者:李霖灿 作者单位: 刊 名:现代语文(高中读写)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泛舟于漓江之上,我既被那温柔绵长的江水所触动,也被两岸沉稳前立的山峦所震撼,山与水和谐的相互依衬,构成一幅自然美景。
不仅自然中如此,其实人生道理亦如此,一位先哲曾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人如山,处事如水,且我认为,只有山与水紧密结合,方能构成人生的桂林山水。
为人如山,山是巍峨耸立的,是不会被风雨所击垮的,在我看来,为人中的山那是一个人坚定不移的原则和信仰,且这份信念是不会因为时代发展,流言蜚语所改变的。若一个人有值得捍卫的信仰,那么他做任何事便有遵循的原则,正如支撑高楼大厦的钢筋结构一般,这份坚定能使他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临危不乱,也能使他在面对黑暗与污浊时有守住心中净土的勇气。而若一个人没有坚守的信念,那么在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环境中,他就很容易茫然,如陶土一般被环境随意的改变捏造,从而丢失了“我”的意识。
处事若水,水是轻柔绵长的,是能随机应变的,处事中的水应该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多变且陌生的问题中能不拘泥于教条经验,而勇于改变,古语云“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兵无常势,水无长形”可见水的智慧与生活息息相关,自古便被运用于军事作战上。面对问题时我们不妨运用水的思维方式,放下固有的看法,而从具体的问题中找出矛盾的'出口,从而灵活应变。
然而,山与水之道不是隔立独出的,相反,它们是相互依托的,山代表的信念是行动准则,而水代表的思维是一种行动方式,虽然水是不断变化的,但它始终傍山而流。一个人若只有山的势,而无水之变,则会变得刻板,一个人若只有水之变而无山之势,则会变得随变、轻率。
山水之道不仅适用与人,也适用于当今社会发展中的每一个主体,拿现在的传统企业转型来说,它们坚守着老字号的诚信品质,却不懂得把握时代发展中的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而新兴企业中却不乏勇于突破创新之势,然而在企业道德素养的建立上却往往不足。这两种类型的企业都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将山水相依之道灵活地运用于自身的发展方式上,方能可持续地走下去。
人有坚定的信念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是立足于当今社会的重要工具,处事如水,为人若山不仅仅是一句玄妙的道理,更对当今社会具有现世意义。唯有把握住山水之道才能活出人生独特而隽美的山水之景。
在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里,依山傍水总是最完美的图景。山因水而更显宏伟,水因山而愈发灵动,有山有水,所以水秀山明。对我而言,在我目遇高山的一刹那,唯有看到柔美的水,才会真正享受到人生的惬意。
人也应是这样,既要有山的坚毅和沉稳,又要有水的温柔与灵动,生命才会变得更加厚实和美丽。
一直在心里由衷地敬佩着他们,那些心中矗立着山,却生活若水的人。
有时,将山水融合,才能体验更加丰盈的人生。身处五柳边,醉吟桃花源。陶渊明就这样编制了田园诗的美丽篇章。在他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的一刹那,是那样地坚毅、果断与决绝。我仿佛看到,他内心那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就映在他坚毅的眸子中!在此后的许多年里,他“悦亲戚之情话,乐情书以消忧”,像水一样幽雅地生活在“狗吠深港中,鸡鸣桑树颠”的自然里。或许,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谁又能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山的坚韧与水的柔美,在他的人生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
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曾经也有那么一个小屋,用温馨装点着周遭冷酷的金黄。三毛就曾经生活在这里。当年,她为了追随恋人的脚步,毫无思想准备地被带到这冰冷的沙漠之中,我不相信她没有感到绝望。然而,她的心中同样也伫立这一座山,它赐给她沉稳、坚毅与坚定的信念,让她不被残酷的现实打倒。没有水,她就自己上供给站去领;没有家具,她就自己捡来废弃的木板……同时,她那水一样的品性让她渐渐地开始享受生活:买来花布做出可爱的窗帘,精心照料罕见的绿色植物……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她的山水,看到了她人生的美丽。
然而,如今的社会早已弥漫在浮躁风气的灰霾中,有许多人,正渐渐失去了山一样的厚朴,慢慢积累着更甚于水的圆滑,或是早早丢掉了水一样的灵活,更多的却是比山还沉重的木讷。他们未能挑起公民责任的重担,更谈不上对社会与国家的贡献。但我们不同,我们不能做浮躁社会的牺牲品,我们需要找到自己人生的山水。因为有山,人生就不会迷惘,有水,生命才不会萎缩。只有带着山的坚毅与水的灵动前进,未来的道路才拥有四季常青的风景。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但唯有将山水融合,才能使生命更加厚重,使人生更加壮美丰盈。让我们同时拥有山的坚毅与水的灵动,构建自己的山水人生吧!
山水人生的散文随笔
生活是水、生命是山,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便有了“山钢水柔”的秉性。水平淡、柔和,不时还会荡起点小涟漪,它的波浪时缓时急,遇石则绕、遇崖则冲、遇渠则流、遇滩则积,“守地理、遵规矩”,遵循着水往低处随波逐流的规律;“守天时、遵天意”按照春融夏涨、秋降冬封的节律。它旱时“化整为零”、涝时“化零为整”,不断的自我调节、已达到适者生存的法则和忘我的“境界”。
我们作为大众的凡人,我们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壮大,与“水性”有何不同?
?山的诞生便是大自然的一个杰作和奇迹,但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就显得非常之重要!如生在桂林便能“甲天下”,若生在西藏还可与“世界屋脊”相媲美,更不用说生在“西岳”,那便是以险为名天下知的“华山家族”,又如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等等……诸多名山,其成名各有故事、各有千秋,有的灵秀、有的陡峭、有的险峻、有的奇特、有的蜿蜒、有的浑厚、有的高大雄伟、有的气势辉宏、有的'小巧玲珑……不尽言表,但作“万物之灵、主宰世界”的普通大众,只有爬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顶峰,您才是“主宰”;您如果没有勇气、力量和能力,无法到达山顶,那你就只能在山脚下、河流之中,踏踏实实、安安稳稳、快快乐乐的做一块“垫山”之石、当一颗河底“雨花”之石,吸收日月之“精华”、取悦天地之“灵秀”!
人无论生活的多么平凡、多么普通,都会在生活中或悲或喜时,寄情于山水、或发泄于山水,历代古贤能者、文人墨客、士大名流、“雅士骚客”、高僧隐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或“上善若水”云云,更是“修炼”于深山、种花于溪边,把融情于山水做到了“极致”,给后世子孙留下了许多旷世奇作、经典传奇和精神“食粮”。“先贤”遗传给后人山水的情怀、禀赋和思想,现人便有了山的“骨架”、水的“血肉”,有山的世俗、固执、淡定,有水的理性、柔情、冲动;有山的刚劲、伟岸,有水的优柔寡断、“抽刀断水”和一路昼夜不息的“欢歌”;有山势的豪迈、苍凉,有水的波澜和博大的胸怀……无论是哪一种形态,都是一道别致、美丽的风景,都是一种最“原始”、最“本真”的力量和温柔之美。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无休止的轮回。山和水永远则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或枯木逢春、久旱甘霖,或者“零落成泥碾作尘、化作春泥更护花”,完成了一季、一年或一生的循环,走完了四季或几十年的历程,圆了一个生命历程轮回、梦想绽放的绚丽“华章”。一座山、一汪水、一个人或悲壮或传奇、或伟大或暗淡、或充实或空虚、或满足或遗憾……演绎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喜悦和悲切。但是,对大多数可敬、可叹、可谓的“凡人”,我们只是“过客”,生活或人生都是很简单、短暂、仓促而无声的“绝唱!”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笑谈中山水循环转、“戏说”着世事本无常;我只愿随遇而安岁月任“徜徉”、“随心而欲”日子如水长;我也“汗颜”彻悟,高处不胜寒,何苦苦登攀……可现实的生活中你、我都在苦“攀援”!
山水・人生作文
山水・人生福建省安溪恒兴中学进取文学社 初三年5班 王锦琨
暑假期间,曾寻得一清幽圣地,至今难忘。
这个圣地,唤作云河谷,在泉州永春县境内,自驾车一两个小时,便到了。进了景区大门,沿着一条小路向前走,只见两边花繁柳茂,鸟语欢歌。走了不久便到了景区,眼前豁然开朗。大大小小的山峰层层相叠,连绵不绝,高的足有百丈,小的就是一个小山丘。山脚下,一条河流顺着山势蜿蜒曲折,河水静静地流淌着。顿觉此处意境深远,竟看得有些痴了。
继续往前行走,便见一座小桥横跨于河面之上。跨过小桥便是傍山的栈道依着河岸蜿蜒前伸。一路走在栈道上,两旁的奇山异水总看不厌。水时而激荡,时而平静,与山石相映成趣,好似一幅山水画。不身临其境,难以体会其中韵味。
栈道的'尽头与石阶相接,过渡之处,是在那清流之上的几块石墩。我立足于石墩之上,心早已和这美景融为一体了。
踏着石阶向上,能看到两条溪流并驱而下,名曰“鸳鸯溪”.再往前走,视野顿时开阔了许多,原来是一个瀑布映入眼帘。瀑布从天而降,虽不比“疑是银河落九天”,也高居云霄之上了。我们一直走到瀑布脚下,近而观之,瀑水的两条支流几近笔直地冲下来,中间有一浑圆的巨石阻挡,称为“双龙抱珠”,气势十分磅礴。
好在此行是自驾而来,并不匆忙奔赶。一路上走走停停,不时变换着角度来看这山这水,这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水静如明镜,动若飞龙。一个角度就是一种美,让人流连忘返。若能无欲无求,置身于此好山好水之中,岂不美哉?
顺着原路返回,发现一路标上写有此话: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父亲看了,呵呵笑了,对母亲说:“写得甚好,放下浮躁的心,才能享受到宁静的美,终日勾心斗角,在乎得失,是得不到快乐的。”听了这话,我转头看父亲,这个大腹便便的人怎么就有了些隐者的飘逸之气了呢?
(指导老师:章丽珍)
与山水有关的诗句
1、百川沸腾,山冢碎甭。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5、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7、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9、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0、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11、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1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5、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7、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
1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9、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20、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欧阳修与滁州山水
欧阳修做滁州知州时,十分喜爱滁州的山水风光,写了不少诗文,热情歌赞了滁州的山水之美。
欧阳修到任时已是深秋时节,但滁州琅琊山的景色依然是美丽的。山上林荫草地,秋叶黄花,别有风韵。古开化禅寺(即今琅琊寺)雄踞琅琊山腰,肃穆宏伟;滁城以西,远有清流关,宋太祖曾在那里打过仗;近有西涧水,韦应物有《滁州西涧》一诗流传于世。历史胜迹,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令欧阳修欣喜不已,使他忘却了蒙屈受贬带来的烦恼。他常去琅琊山游览,遍游了开化禅寺的各个景点,他与寺僧交谈,与百姓共话,激情之下便吟诗作词,先后写下了《永阳大雪》、《游琅琊山》、《百子坑赛龙》、《琅琊山六题》等诗篇。他在《游琅琊山》一诗中写道:“……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长松得高荫,盘石堪醉眠。止乐听山鸟,携琴写幽泉。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归来始觉远,明月高峰巅。”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欧阳修发现了位于丰山脚下的幽谷泉。他亲自前去考察,见泉水涓涓,清澈见人,尝之甘凉可口,喜出望外。再看四周景色,“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美不胜收。他“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在那里修建了丰乐亭。之后,他常到丰乐亭饮酒游乐,写诗作文。除了亲自为丰乐亭撰写了《丰乐亭记》外,又先后写下了《丰乐亭游春》、《忆滁州幽谷》等诗篇。在这些诗文里,他都对滁州的山水之美作了深情的描绘和讴歌。如他在《丰乐亭游春》这样写道:“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在《丰乐亭记》里他结论性地说:“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也是在庆历六年这一年,开化禅寺的.智仙和尚专门在琅琊山下建了一座亭子,请欧阳修为亭子取名,并作记,欧阳修欣然为之。这时他已多次进山宴饮游乐,对山间的情况多有了解,对山间景色之美感受更为深刻。于是他伏案提笔,运用其特有的古文笔法,浓墨重彩而又轻松流畅地写出了后来千古称颂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对滁州琅琊山的景色进一步作了生动的描述。文章一开头便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略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风光绚丽的大自然画卷。文中,他又对山中的景色作了具体的描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他用一连串简明的文字,把琅琊山早晚和四时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秀美诱人。
除了上述诗文外,欧阳修在其他一些诗篇里对滁州山水也多有描写,都写得美妙无限,胜于画卷。如他在《题滁州醉翁亭》中写道:“……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又如在《幽谷泉》诗中写道:“踏石弄泉流,寻源入幽谷。泉傍野人家,四面深篁竹。溉稻满春畴,鸣渠绕茅屋。生长饮泉甘,荫泉栽美木。潺 无春冬,日夜响山曲。” 欧阳修描写滁州山水,无论是诗还是文,都简明生动,富有感情。他在《醉翁亭记》里概括琅琊山的景色只用了八个字,即“林壑尤美”,“蔚然深秀”。这八个字把琅琊山的远景如实全面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至今我们看琅琊山还是这样子。他写琅琊山中的早晚和四时景色,用字也极简练,总共只有五十几个字。山中四时之景,每一时只用一句话,每句话少的四个字,多的也只有六个字。他用的是文言语法,但明白易懂,犹如白话,却又韵味无穷。他的其他一些诗句也多是如此,如“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丰乐亭游春》);“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画眉鸟》);“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涧谷深自暖,梅花应已繁”(《游琅琊山》),“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忆滁州幽谷》)等。这些诗句无不体现了生动实在的特点,既是高度的概括,又是具体的描写,更洋溢着深深的情感。
欧阳修笔下的滁州山水,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阴晴晨昏,都呈现一派无限秀丽的景色。虽无险峻,但清雅动人;虽无奇伟,但绚烂多姿。
欧阳修笔下的滁州山水,无论是诗是文,无论长语短句,所写的景色都是实景,犹如一幅幅写生画,没有虚拟,没有浮夸。
欧阳修笔下的滁州山水,无论山水岩壑,无论花草林木,都生机勃勃,钟灵毓秀,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这一方面靠他深厚的文字功力,另一方面则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他是倾注了对滁州山水的无限喜爱之情写出来的。
拓展阅读:欧阳修的评价
曾慥(zào)《乐府雅词》序:“欧阳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
王安石:“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苏轼:“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尤展成《花间集》:“六一婉丽,实妙于苏。欧阳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
罗大经:“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
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疏隽开子野,深婉开少游。”
朱熹:“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毛先舒评其《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郭绍虞《宋诗话考》:“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
正是欧阳文忠堪为人师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才有了曾巩、曾布昆仲,才有了“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呜呼!是欧阳文忠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追古溯今,世间已无欧阳修,堪与之比肩者,可有其二者否?——袁春乾
第一,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第二,政治上他采取的路径是用批评、谏诤来缓解社会危机。第三,学术上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
音乐与山水作文
《红楼梦》第四十回,素有情趣的贾母提议让唱戏的女孩子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中练习吹打,这样借着水音才更好听。如此看来,当音乐与山水相遇时,会擦出奇妙的火花。这火花,有多绚烂?
静静的湖面,两岸高山耸立,夕阳快要落下,渔翁不紧不慢地撑着小船,口中唱着一首渔歌,慢慢向前划去。歌声越过平静的湖面,又传向山峰,传来阵阵回声。天空,是那种深邃的蓝,漫天宇宙,繁星点点,又有一轮微微泛蓝的月亮,如同要把人吸进去。
悠扬的歌声带着一丝神秘感,又带着家乡的味道,随着一叶扁舟远去,让人感到人生的静谧与美好。此刻的所有喧闹都被吞没在如水的夜里,不去想人生,不去想梦想,就想享受这片刻的安宁,当音乐与山水相遇在《渔舟唱晚》里时,那是一种静心享受的情趣。
行游到山水之间,清澈的泉水从山峰上泻下,流过树林间的小沟渠,流过布满青苔的石头之间,偶尔带上一两朵落花,向山脚流去。
此时,一人带着一家古琴,轻轻拨动那《高山流水》,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小鸟在树林中欢快的叫声,泉水叮咚的声音,此刻与琴声合为一体,仿佛此刻山水不是山水,是琴音,琴音不是琴音,是山水。
林中一樵夫说道:“巍巍乎高山,浩浩乎流水。”琴弦怦然而断,从此,知音难觅,当音乐与山水相遇在《高山流水》里时,那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情趣。
浩荡的江流畔,是那曲悠扬忧伤的《阳关三叠》,静静的湖岸旁,是那首古韵悠悠的《潇湘水》。当音乐与山水相遇,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意境,有的洗净心灵,有的回归自然。
当音乐与山水相遇,岂不是一种情趣?
★ 与山水如画的诗歌
★ 山水诗词
★ 山水诗歌
★ 山水文人
★ 美术与人生
★ 经典山水对联
★ 夏夜山水诗歌
★ 山水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