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纸帐,纸帐文天祥,纸帐的意思,纸帐赏析(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在找我的pup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纸帐,纸帐文天祥,纸帐的意思,纸帐赏析 -诗词大全
纸帐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纸帐白如雪,上有坐客影。
一白不自由,黑光荡无定。
人倦影已散,依然雪花莹。
须臾秉烛眠,相忘心目静。
纸帐,纸帐徐夤,纸帐的意思,纸帐赏析 -诗词大全
纸帐作者:徐夤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几笑文园四壁空,避寒深入郯藤中。
误悬谢守澄江练,自宿嫦娥白兔宫。
几叠玉山开洞壑,半岩春雾结房栊。
针罗截锦饶君侈,争及蒙茸暖避风。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_李清照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原文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译文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注释
孤雁儿:《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古今词话》无名氏《御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藤床:藤条编织的床。纸帐:茧纸做的帐子。
佳思:好心情。
沉香:薰香的一种。玉炉:玉制的香炉或是香炉的`代称。
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称“梅花引”。
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
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
吹箫人去:《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
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明为咏梅,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赏析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像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诚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小风”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独树一枝。
意境
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人《醉花阴》中的“瑞胸销金兽”。然而这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次韵柳子玉二首 纸帐,次韵柳子玉二首 纸帐苏轼,次韵柳子玉二首 纸帐的意思,次韵柳子玉二首 纸帐赏析 -诗词大全
次韵柳子玉二首 纸帐作者:苏轼 朝代: 乱文龟壳殳细相连,惯卧青绫恐未便。
洁似僧巾白鄄迹暖于蛮帐紫茸毡。
锦衾速卷持还客,破屋那愁仰见天。
但恐娇儿还恶睡,夜深踏裂不成眠。
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的赏析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出自柳永《乐章集》。《古今词话》无名氏《御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词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虽云梅词,实际上不过借梅抒怀旧之思。
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此词也从这些物事写起,迤逦写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里,床,非合欢之床,而是用藤竹编成的轻便单人床。帐,亦非芙蓉之帐,而是当时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种特制的用坚韧的茧纸作的帐子。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词咏梅而从纸帐着笔,很可能指的就是“梅花纸帐”。这种床帐,暗示着清雅而淡泊的生活。宋朱敦儒《念奴娇》词云:“照我藤床凉似水。”《鹧鸪天》词又云:“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闲。”但是,宿此床帐中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甘于淡泊,却深怀“无佳思”的幽怨。
以下写香。炉寒香断,渲染了一种凄冷的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展示的那种朦胧而甜蜜的惆怅已经消失,只有似断仍连的袅袅微香,伴随她绵长、凄清的似水情怀。
沉寂中,是谁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惊破梅心,预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词人深埋的生命之火!
下片从憧憬的世界回到客观现实:充弥天地的只是萧萧的小风疏雨!尽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冬尽春来,而生命的春天,却已随“吹箫人去”而永远消逝,这怎不令人珠泪潸潸!“吹箫人”,秦穆公时人萧史,他的箫声能招引凤凰。后来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双双仙去。这个美丽的神话,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题,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纵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间,仙凡杏隔,又如何传递春的消息!
显然,这首词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咏帐诗,咏帐诗沈约,咏帐诗的意思,咏帐诗赏析 -诗词大全
咏帐诗作者:沈约 朝代:南北 甲帐垂和璧。
螭云张桂宫。
隋珠既吐曜。
翠被复含风。
启帐,启帐黄滔,启帐的意思,启帐赏析 -诗词大全
启帐作者:黄滔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得人憎定绣芙蓉,爱锁嫦娥出月踪。
侍女莫嫌抬素手,拨开珠翠待相逢。
夏日书帐,夏日书帐陈淑兰,夏日书帐的意思,夏日书帐赏析 -诗词大全
夏日书帐作者:陈淑兰 朝代:清 帘幕风微日正长,
庭前一片芰荷香。
人传郎在梧桐树,
妾愿将身化凤凰。
《鸿门宴》樊哙闯帐说辞赏析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重要而又精彩的文字,它叙述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霸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各具风貌;两个对立营垒的谋士范增和张良的权谋策略也各有千秋;尤其是“勇士”樊哙,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愤怒情态,饮酒食肉的粗豪举止,谴责项羽时既气势逼人而又条条在理的措辞,更让人拍案叫绝。
《鸿门宴》依据故事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宴前阶段,“剑拔弩张”的宴会阶段,“尴尬不安”的收场阶段。樊哙闯帐这一情节发生在第二阶段,刘邦来和项羽谈判,项王留沛公与饮,双方矛盾趋向缓和,而范增策划的舞剑事件使宴会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后面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可谓一波三折,推波助澜。我们来看原文: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日:“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日:“客何为者?”张良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日:“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日:“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日:“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成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日:“坐。”樊哙从良坐。
这是《鸿门宴》中最精彩的`段落,通过对樊哙一番动作言行的铺写,一个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犷豪放的形象跃然纸上,连项王也赞其一句“壮士”,并问“壮士能复饮乎?”哪知这一问,屠夫出身的樊哙竟然先是一句: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大道理。惜墨如金的司马迁详细记录了樊哙的话。
樊哙开场以“亡秦”作类比暗示,说“亡秦”残暴百姓,杀人如麻,导致天下叛乱;这实际上是借“亡秦”警告项羽,不要走“亡秦”的老路,随便杀人,丧失民心。当然,不要随便“杀人”并不是泛指,而是指刘邦。然后拿出怀王之约。刘邦对项伯、项羽的说辞,都没有敢提到当年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句话,为的是怕项羽认为自己有当关中王的野心。但是,樊哙此时不忌讳地讲出来。樊哙以第三者的身份说出这件事,使项羽不能怪罪刘邦,同时又告诫了项羽,刘邦是功臣,是理所当然的关中王。这就在道义上公开抢占了制高点。樊哙的意思非常明确:沛公是在按“怀王之约”行事。沛公对项王是绝对的尊重,刘邦虽然先入咸阳,人关后却连根毫毛都没拿,都替项王守着。“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做事的分寸拿捏得十分得当。然而项王却对我们沛公并不仁义,居然听信小人之言,容忍小人的挑拨,要杀了像刘邦这样有功的人,一句话,我警告你,那是在走亡秦的老路了。好一个赳赳武夫樊哙。
这一席话也是前面刘邦对项伯“一言”的翻版。但却别具一格,好一个粗人樊哙,答话却绝无粗象,既得体又字字暗藏硬骨头。再从两人讲话看,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则是“以攻为守”了。可以推测这段说辞是和刘邦事先议好的,但从樊哙口中说出,却又是暗合他的身份,口吻声气都是别具一格的。令人奇怪的是,竞把才气过人的项羽说得哑口无言,只好讪讪地说声:“坐”。而张良于其中穿针引线,君臣三人可谓配合默契。张良、樊哙成功地挫败范增、项庄的暗杀企图。鸿门宴上刘、项集团的第二回合暗战就此结束。
这段闯帐说辞既是写樊哙的场面;也是写项羽的场面。樊哙乃屠夫出身的莽汉,他为刘邦辩护的说词,表明他不只是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细之处。他之所以受到项羽嘉赏,不只是因为具有能饮、健啖的粗豪风格,与项羽相投契;更主要的还是他的这段刚中有柔、亢中有卑、责中含敬的讲话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在本节文字里,除了生动地写出樊哙这一有胆有识、粗中有细的卤莽英雄面貌外(所谓“子房如龙,樊哙如虎”),项羽“英雄惜英雄”的人物性格,也得到了表现。也正是樊哙的这段话缓和了刘邦这一方的危迫形势,并使他得以抽身离席,从小道逃遁。
司马迁在这段文字中巧妙地把握了人物关系,对于樊哙,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幕后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郭嵩焘说:“鸿门一会却处处写得奇绝陡绝,读之令人心摇目眩。”是很正确的。
★ 《帐夜》阅读答案
★ 安全生产工作台帐
★ 梦童帐散文
★ 写绛帐散文
★ 申请书纸
★ 教案纸
★ 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