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教育孩子的原则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ilo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犹太人教育孩子的原则(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il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犹太人教育孩子的原则

篇1:犹太人教育孩子的哲理故事

犹太人教育孩子的哲理故事

可依靠的唯有自己

这是发生在一个普通犹太人家庭里,父亲和儿子的故事:

儿子叫约翰,在他4岁那年,有一天他和姐姐在客厅玩捉迷藏。他们玩得正高兴,父亲抱起小约翰,把他放在沙发椅上面,然后伸出双手做出接的姿势,叫他往下跳。小约翰毫不犹豫地往下跳,在即将抓住父亲的瞬间,父亲缩回了双手,约翰摔到了地板上,他号啕大哭起来。小约翰向坐在沙发上的妈妈求助,妈妈若无其事地坐着,并不去扶他,只是微笑着说:“呵,好坏的爸爸!”父亲站在一边,以嘲弄的眼光望着上当受骗的小约翰。

这便是犹太家庭教子的方法之一,这样做的目的是灌输给孩子一个理念:社会是复杂的,不要轻信他人,唯一可依赖的就是自己。

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房子被烧着了,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钱财,母亲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财,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一个犹太家庭的父亲,存钱存了很久,终于买了一辆自己向往已久的新车。新车开到家后,他珍爱有加,每天都要洗车打蜡。他5岁的儿子见父亲这么爱车,也常常乐此不疲地帮爸爸一起洗车。

有一天,这位父亲开车回到家后,累得一动也不想动。于是他决定破一次例,改天再洗车,尽管自己的爱车因淋了雨,而显得脏乱不堪。

这时,5岁的儿子见父亲这么累,就自告奋勇地要帮爸爸洗车,见他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体谅自己,心里甚感欣慰,便放手让儿子去洗。

儿子要动手洗车了,却找不到洗车用的毛巾。于是他走进厨房,立刻便想到母亲平时煮菜洗锅时,都是用钢刷使劲刷才刷干净的,所以既然没有毛巾,就用钢刷吧!他拿起钢刷用力地洗起车来,一遍又一遍,像刷锅一样地刷车。

等他洗完之后,听见“哇”的一声,他失声大哭起来,车子怎么都花了?这下可闯大祸了,他急忙跑去找父亲,边哭边说:“爸爸,对不起,爸爸,你来看!”父亲疑惑地跟着儿子走到车旁,他也“哇”的一声,“我的车,我的车!”

这位父亲怒气冲冲地走进房间,气急败坏地跪在地上祷告:“上帝呀,请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做?那是我新买的车,一个月不到,就变成这样,我该怎么处罚我的孩子?”

他才祷告完,耳边忽然出现一个声音“世人都是看表面,而我却是看内心!”突然间,他彻悟了。

他走出房门,儿子正害怕地流着泪,动也不敢动。

父亲走上前去,把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亲切地说:“谢谢你帮爸爸洗车,爸爸对你的爱,远远胜过对那部车子。”

凡事要透过表面去看本质,当家人或朋友无意间做错了某件事时,我们要理智对待,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而忽略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学会用爱心去包容爱心,家会让你感觉自己的周围,时时洋溢温暖的阳光。

这种信任和理解真的很重要。

这个故事对于众多家长来说有很强的的启迪和警示作用:“你到底爱的是孩子,还是孩子努力的结果?如果是后者,那说明你不会爱!”亦或是“你到底是爱自己的孩子,还是爱那个你心目中的孩子?如果是后者,那说明你不会爱!”,往往,在和孩子互动过程中,我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孩子是否改错,关注孩子是否优秀,而我们忽略了关注孩子本身,这些都是打着爱的旗号伤害着孩子,但我们往往认为这就是爱。请牢记,孩子本身最重要!

让孩子去开辟自己的天空

《一个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讲的是一个伟大的犹太母亲把三个孩子培养成才的理念和方法。这位母亲生在上海,父亲是犹太人,在她12岁那年去世了,随后母亲也离她而去,她成了孤儿。长大后在上海铜厂做女工,结婚后生下三个孩子,但不久后丈夫又离她而去了。为了逃避痛苦,她成为中以建交后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为了生存,也为了三个孩子能早日回到以色列,她先发奋学习希伯来语,然后,在路边摆了个小摊卖春卷。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一谢克尔兑换人民币2块钱,更小的币值是雅戈洛,一谢克尔等于100雅戈洛。她的春卷小摊每天只能赚到十来个谢克

1993年,她接回了三个孩子,大儿子14岁,二儿子13岁,小女儿11岁。开始她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依旧做着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把孩子送去学校读书,她卖春卷,孩子放学,她就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或者面条。这一幕被邻居看到了,就来训斥大儿子:“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然后转过头训斥母亲:“不要把那种落后的中国式教育带到以色列

大儿子和她都很难受,但他们都在慢慢地改变,大儿子不但学会了做春卷,还把春卷带到学校卖,每天,三个小孩子能赚到10个谢克尔,回家交给母亲。母亲觉得很心酸,让他们小小年纪就担起生活的担子,但犹太人不这么认为,在犹太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于是妈妈不再提供免费的餐食和服务,同时也给他们赚钱的机会,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带到学校后,可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自由支配。

三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小女儿最老实,按老价钱50雅戈洛一个零售;二儿子则以4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学校餐厅,每天让他送100个春卷;大儿子则举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讲座的噱头就在于可以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卷,但需要买入场券,每人10雅戈洛,结果收入1500雅戈洛。

随后他们琢磨出了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学业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同样作为父母,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每天一睁开眼睛就为了孩子忙活,做饭、洗衣服、接送、辅导作业,然后才是做自己的事情,每天忙的团团转,累得筋疲力尽。一发牢骚,孩子还会心生厌烦,根本不理解我的付出。再回头看看,每一位中**亲不都是这样吗?这样我们就很伟大吗?我们付出了很多,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小皇帝”、“小公主”

我们希望孩子成才,却又过度的保护他们,使得孩子变得无能无法自立;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让孩子多了很多无奈;过多的指责,让孩子变得不知所措,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天空,但却发现自己完完全全的占据了创造者的位置,其实,这个位置也要有一部分让孩子承担。现在的照顾,也许会暂时保护着他们,但是他们总有一天会长大,会在长大后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个时候,我们是如何也帮不了他们的也许,让孩子过早的面对金钱面对名利面对社会,会有不舍和心疼,但他们总有一天要面对,总有一天要承担。

我们为何不像那位犹太母亲那样,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开辟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呢?

篇2:犹太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犹太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资教育看成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教育中,决不是把知识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犹太教育学家巴维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这其实也是犹太人的一种教育理念。

青霉素的发明人弗莱明194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有这样一句获奖感言:我是怀着为人类减少痛苦的愿望进行自己的研究的,尤其是为那些看不起病的穷人。

弗莱明的父亲是一位农夫,像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最大的希望是孩子的人格先完善起来。他曾经在送给弗莱明的一个笔记本上写下这几个词:博爱、感恩、诚信、忍耐、乐观,而在几个词之后才写着“知识”,其意义不言自明。在犹太人的家庭中,没有父母会逼着孩子去走“上大学”这条路,他们认为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远远比学校学得的丰富,对人格的完善也更有用。在犹太人中,很少有那种我们称之为“高分低能”的人,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把人格完善放在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我们中国的父母一心一意“望子成龙”的心态恰恰相反。想一想,如果孩子的人格不完善,学识再丰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想一想,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因为眼界的狭窄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失误呢?会不会因为今天的失误而使孩子输掉未来呢?

篇3:《犹太人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读后感

《犹太人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读后感

《犹太人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读后感

方联根

一个很小的族群,却创造了惊人的经济和社会成就:美国三分之一的百万富翁是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当中,有25%是犹太人;马克思、爱因斯坦……为什么人口数只同我国上海的犹太人其天才却多如繁星?全世界的人们一直都十分好奇,希望知道犹太人能够如此优秀的秘诀是什么?

然而,实际上,其中毫无“秘密”可言,犹太人与其他任何种族的差异都不大,与中国人还些相似。关键在于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与他们的家庭早期教育有极大关系。在犹太人的整个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追求高成就的动力,使孩子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的强烈愿望。犹太人皆遵循的价值是:追求真正的财富――知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每一个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猜一个谜团:“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犹太父母如此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犹太父母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孩子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使孩子们透过现象更深一层地认识教育的本质。知识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更要从知识中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因此,犹太家长们从小便培养孩子们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知道书中赋予他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另外在培养方法上崇尚个性,鼓励创造;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口才。

这本书让我更多地了解了犹太民族,了解到了犹太民族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如何优先追求子女教育改变自己和孩子的命运。 其实,最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揭示的家庭教育的具体做法,从而彻底改变自己和后代的命运。

教育为什么会如此沉重?教师的压力为何如此不堪重压?家庭教育或家庭学习环境的营造才是孩子教育成败的关键!当下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作为是目前教师教育引导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碍! 如果我们在督促教师加强教学技能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提升的同时,也加大家庭培养孩子能力的培训,家校通力合作,教育的曙光才会出现。否则,割断了家校的联系,单方面要求教师要教育孩子成才,只能是空想而已。最终耽误的是孩子的一生,给家庭带来无数令家长头疼的后续问题!

篇4:父母教育孩子的原则

父母教育孩子的原则

给孩子一个选择

允许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你让孩子感到她有选择去学芭蕾舞或是去练健美操的自由,她就会更卖力气地去做这两件事中她所选中的那件。

接受现在的他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是否有隐藏的困难

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

重视赞扬的作用

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明智的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

篇5:教育孩子的黄金原则

教育孩子的黄金原则

给孩子一个选择

允许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你让孩子感到她有选择去学芭蕾舞或是去练健美操的自由,她就会更卖力气地去做这两件事中她所选中的那件。

接受现在的他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是否有隐藏的困难

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

重视赞扬的作用

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明智的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

篇6:教育孩子的原则和方法

教育孩子的原则和方法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正确而合理惩罚方式不但能够帮助孩子制度有助于孩子及时改正错误,还能让形成孩子的坚强性格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那么,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该怎样来适当惩罚孩子,让TA能够欣然接受的同时,真正的纠正错误,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今天就来跟大家来聊聊惩罚孩子的原则和方法,帮助您培养出优秀的宝宝。

原则一:惩罚并不等于体罚

惩罚绝不是体罚,不是让孩子感觉到难堪自卑,而是要为自己的行为和过失负责任。惩罚的手段很多,它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脸色或者是一个手势。没有批评和惩罚的人生是没有的,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和惩罚的人生也是不健全的。所以父母们首先要明白惩罚的形式是什么样的。

原则二:犯了错就要惩罚

孩子犯错往往有2种情况:一种是无意识犯错,一种是明智不对还要做。但是,当家长面对孩子犯错时,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让孩子适当接受惩罚。如:孩子不小心摔破了花瓶,尽管不是孩子的本意,但是父母也要学会让孩子知道,这是他的过错,虽然是无心的,但是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担相应的结果,并道歉,: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这样会更容易获得原谅,反之将会收到更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敢于面对的性格。

原则三:犯错后立即惩罚

犯错误之后,应立即惩罚。特别是父母长辈们常对孩子说的那句“爸爸/妈妈回家后就有你瞧的啦!”的口头禅。因为小孩子没具体的时间观念,等到他被惩罚时,他早忘了惩罚的原因了。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应该实施相应的惩罚,但要注意,避免在客人或者公共场合责罚孩子,这样不但达不到惩罚的目的,相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父母可以事后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原则四:惩罚要根据情况适当“量刑”

对面孩子犯错,父母们要学会合乎孩子的行为来“因责量刑”、有理有据。在惩罚之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惩罚的原因,就事论事。这样就能避免过重的惩罚导致孩子的对抗行为和情绪。以及惩罚过轻导致达不到警告的效果。

原则五:惩罚要言出必行

假如你警告过孩子当他犯某一种过错时要惩罚他,那么在他犯错后,你就一定要实行你惩罚的诺言。假如你不处罚,你以后便难以下达命令,你的惩罚也就失去了恫吓作用。

原则六:就事论事不叠加

有些家长在对面孩子犯错时喜欢翻陈年旧账,在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改错失去了信心,导致孩子破罐破摔。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原则七: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聪明的'父母往往会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奖励和惩罚的规则。这样,孩子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或者受到应有奖励时,父母应严格按照规则执行,这样不但树立了父母的威信,也让孩子从小学会了则守规则的的好习惯。

原则八:开始与结束要明确

惩罚的开始与结束要明确,面对孩子犯错,惩罚只应在特定时间内,当惩罚完毕,一切便算过去。父母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充满了怨愤气息。

原则九:父母长辈态度要一致

尤其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之间,爸爸和妈妈之间要达成一致。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在犯错后抱着侥幸心理,达到惩戒孩子的目的。

原则十:避免情绪失控

如果家长非常生气时,应避免在有情绪下惩罚孩子,这样会被负面影响失去错误的判断,导致惩罚的不合理和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

原则十一:惩罚切莫讳讽刺挖苦

面对孩子犯错,负面切莫对孩子进行讽刺和挖苦,有时候语言的暴力比对孩子的打骂更伤孩子的自尊。惩罚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而不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讽刺和挖苦只会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原则十二:惩罚之后说理并适当安慰

惩罚之后,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安慰。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只是不喜欢他的错误行为,希望他能够改正,这样父母就更喜欢孩子了。

篇7:教育孩子试试三无原则

教育孩子试试三无原则

■“无错”原则 有的时候,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是孩子们在探索客观世界。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行为,家长也千万不要因此“讨厌”孩子。针对孩子的行为,家长要区别对待,不要动不动就打骂孩子。

■“无批评”原则 一些父母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一旦孩子做出令人不满意的行为,就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会使孩子不知应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对0岁至3岁孩子来说,并不能完全听懂理性批评。因此,教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无压力”原则 有些父母盲目运用自己的权威地位,使孩子内心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你要是做不好,长大只能要饭了”“再不好好做,就把你关进小黑屋”……此类语言或者做法,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恐惧,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肯定和勇气。孩子在恐惧和紧张情况下,往往产生自我被动、退缩、怯懦。

篇8:教育孩子的“三无原则”

教育孩子的“三无原则” -资料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中发现: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儿时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则与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自学倾向于使用无错、无批评、无压力三大原则。

无错原则

当幼儿发生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时,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幼儿犯错误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服教育甚至打骂。

无错原则认为:这是幼儿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在幼儿自己的意识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实际上,幼儿的淘气、损坏物品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他并没有主动犯错误的动机。千万不要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个令人烦恼的故意惹人生气的“讨厌”幼儿。幼儿的对、错的观念与成人有很大差异,他们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人的`。

示例一:幼儿在跑动中冲撞另一个婴儿

他这样做不是为了把别的幼儿撞倒取乐,这是他与其他幼儿交流的一种手段,也许他只是希望另一个幼儿同他做追逐游戏。

示例二:幼儿总喜欢翻箱倒柜,拆装玩具、电器等

他绝不是一个淘气的幼儿,而是一个好奇心强、非常聪明的幼儿!幼儿需要不停地对周围事物进行探知,从而积累经验。他不停地翻乱物品、拆装玩具等,正是认识事物的行为。

示例三:幼儿到邻居家里拿了东西,回家后就据为己有

这并不是道德问题。这是幼儿对物品占有欲的一种表现DD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象是他的手臂一样应该属于自己。在婴幼儿期,这种现象是非常自然。无论是长大后道德上多么好的人在3岁时也难免会这样。对于这种现象当然不能鼓励,但也不可大声呵斥他。父母应逐步引导,让幼儿分清楚自己家的东西和别人家里的东西是不同的,可以让他玩一会儿再送还给人家,并且尽量在幼儿愉快情绪下让他归还物品。

无批评原则

一些父母在日常幼儿教育中,一旦幼儿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就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会使幼儿不知应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会什么也不做,丧失应有的自我行为主动性,长大后会表现出退缩、自卑、缺乏主动性等个性问题。

对0-3岁的幼儿来说,说理性批评是有好处的,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听懂。因此,教给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且,在不断地尝试中,幼儿会感知哪些是令人喜欢的行为,哪些行为是不招人喜欢的,

资料

示例一:哭闹不止的幼儿

没有幼儿是喜欢哭的。面对哭闹的幼儿,对其进行严厉地批评毫无意义。父母应该把力气放在分辨幼儿的哭泣原因,再想些帮助他的办法。如果幼儿是因为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哭闹,父母应耐心告诉他不能满足他的原因。如果解释和劝导都无效,可以适当采取不理睬行为,让他哭够就可以了。

示例二:幼儿咬人

无批评人代表纵容幼儿,必要的时候采取措施,如隔离办法。咬人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这时可以采用隔离的办法。首先向幼儿指出这种行为是不可以的,然后让他暂时离开这种情境。同大声斥责、批评比较起来,隔离办法会立即见效,而且用行为是幼儿意识到行为不被允许更直接、效果会更好。

需注意的是,隔离一般不会造成对幼儿感情的伤害,但不要把幼儿关在小黑屋等令幼儿恐惧的地方。隔离只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幼儿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得不到他的一些权利,就像比赛中罚出场几分钟一样。

无压力原则

一点儿压力也不给幼儿,让幼儿在一种极为顺利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幼儿长大后遇到困难了岂不手足无措?事实上,无压力原则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一个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产生合理、创新的思维。

示例一:一些语言是家长不该有的

有些父母在养育幼儿过程中,盲目运用自己的权威地位,使幼儿内心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

“你要是做不好,长大只能要饭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关进小黑屋”!

更严重的:“你表现这么差,真不是我们生的孩子”!“你再不听话,将对你如何如何……”

此类语言或者做法,都会给幼儿造成不必要的恐惧,使幼儿失去对自己的肯定和勇气。幼儿在恐惧和紧张情况下往往产生自我被动、退缩、怯懦。

示例二:幼儿园教师让幼儿在冰雪天穿不多的衣服做室外活动。

平时我们说一个应该有压力才会奋进,这种压力是指挑战,它是在已经有了战胜困难和战胜自我的思想准备和勇气。这些幼儿是在鼓励、进取、内心充满勇气的情况下去做的,这个活动锻炼了他们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

示例三:爱迪生童年的故事

爱迪生的整个小学教育是在母亲的身边完成的。因为在学校里,教师完全是专制式的,并且教师不允许他提所谓愚蠢的问题。相反地,爱迪生的母亲对他很有耐心,十分亲切,乐于回答他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趣的是,爱迪生正是脱离了那种压制式的不良的教育,和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犹太人家教读后感

从教育看犹太人赚钱成功的定义

犹太人的智慧箴言

犹太人的励志名言

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教育孩子心得

教育孩子经验总结

教育孩子成功

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教育孩子的经典语录

犹太人教育孩子的原则(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犹太人教育孩子的原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