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法句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衁歌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华严经》法句(共含10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衁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华严经》法句

篇1:《华严经》法句

1.作佛所作,净佛所净。

2.其心平等,住一切智。

3.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4.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5.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6.于一切法心无动念,得智慧明灭诸痴暗。

7.应知一切心识如幻,应知世间诸行如梦。

8.行如来行,住如来道。

9.于诸众生,恒起大悲。

10.求一切智,净诸心海。

11.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12.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13.普应群生心,庄严诸愿海。

14.发起大悲心,勤求无上觉。

15.如地不倾动,如水普饶益。

16.但愿益众生,以此庄严心。

17.恒以深净心,供养于诸佛。

18.心常寂静,知足少事。

19.心如灵空,无所分别。

20.以深净心,入菩提舍。

21.立志如大山,积德若深海。

篇2:《华严经》法句

1.善自护念,广度有情。--《六祖坛经》

2.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六祖坛经》

3.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坛经》

4.菩萨于一切有情,起同体大悲。--《大集大虚空藏所问经》

5.心如平地,离于高下。--《大集大虚空藏所问经》

6.无为无染常解脱。--《大集大虚空藏所问经》

7.心缘定静。--《文殊师利菩萨授记经》

8.专习闲静。--《文殊师利菩萨授记经》

9.既离见闻,则为法性。--《文殊师利菩萨授记经》

10.入平等观,无怨亲想;

常以爱眼,视诸众生。--《梁皇宝忏》菩萨回向法

11.知一切法空,于诸怨亲同以善化。--《梁皇宝忏》解冤释结

12.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大乘妙法莲华经》叙品

13.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占察善恶业报经》

14.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佛说四十二章经》

篇3:《华严经》法句

1.不生染着,永断世间贪爱烦恼,修清净行利益众生。

2.愿一切众生一心向佛,常遇无量清净福田。

3.究竟清净,无诸渴爱,身行永息,心善解脱。

4.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5.分别取向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

6.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7.不染世间一切诸味,常勤修习一切佛法。

8.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

9.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

10.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

11.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

12.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顶心无着。

13.如实观法,出生妙慧。

14.入佛种性,到于彼岸。

篇4:《华严经》法句

1.正念观察,调伏己情。

2.慈济悲无倦,喜法舍烦恼。

3.于法得自在,以道化群生。

4.不取为实,不着为净。

5.永离诸相,心无所住。

6.大慈无碍,大悲究竟。

7.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

8.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9.知身从缘起,究竟无所著。

10.不住诸相,永断分别

11.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12.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13.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

14.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

15.若无我相,则无增减。

16.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着。

17.断世渴爱常求佛智,离欲境界得法喜乐。

18.所作众善为众生,悉以智慧而回向。

19.见佛闻法勤修行,如饮甘露心欢喜。

20.专念于佛法,未尝有散动;而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

21.远离一切虚妄想着,如是究竟到于彼岸。

篇5:《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有二译。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有九会三十九晶而已。其异译别生复有十九部。兹列述于下:

第一举果劝乐生信分有一会,即第一寂灭道场会,说毗卢法身华严刹海依正之果。晋译凡四卷二品,唐译凡十一卷六品。

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有六会,即第二普光明殿会,说十信。晋译凡四卷六品,唐译亦四卷六品。又有别译三部。

第三忉利天宫会,说十住。晋译凡三卷六品,唐译亦三卷六品。又有别译三部。

第四夜摩天宫会,说十行。晋译凡三卷四品,唐译亦三卷四品。

第五兜率天宫会,说十回向。晋译凡十卷三品,唐译凡十二卷三晶。

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说十地。晋译连下会为一会,凡十三卷十一晶,唐译此会有六卷一品。又有别译三部。

第七普光明殿会,说十定、十通、十忍等。晋译缺五十定晶,故无重会普光之文,而连上十地品为一会。唐译则别为一会,凡十三卷十一品。又有别译五部。

第三托法进修成行分有一会,即第八普光明殿会,说二千行法。晋译有七卷一品,唐译有十卷一品。又有别译一部。

第四依人证人成德分有一会,即第九给孤独园会,说善财历事善知识。晋译有十四卷一品,唐译有二十一卷一品。有别译一部名《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其最末一卷说十大愿王,为华严所无,而天竺震旦多别行,为朝暮诵持之要。此愿有别译四部。

至于研究之法。约可分为四种次第:第一讽读经文,第二探寻纲宗,第三分品研究,第四综习全经,第五参考群籍。

第一讽读经文

《华严大经》有晋唐两译。欲研习者必将此二经讽读多遍,使全经大旨仿佛能了贯心中,方能细绎其文旨。若能兼读大本《普贤行愿品》,即四十卷本者,尤佳。

第二 探寻纲宗

华严经文既广,义趣尤繁,若不先探寻纲宗,则如人海算沙,茫无止境。

《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卷 唐静居撰

居为贞元时人。此卷乃御诞日于宫中麟德殿讲读之作。文中初

述七处九会品名卷数,次略释经题,次述各会大旨,诸品要义,末

总述九会相乘之义。一经宗要,了如指掌。

《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 唐澄观撰

凡有颂十七章,后释大致,前半明处会品义,后半明法门。如十

佛、六相、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及十玄义。

絮要提纲,文理平易,极便初学。

《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 唐法藏撰

亦名《华严纲目》。盖即《华严探玄记》玄义之初稿,文凡十门,

前半说明华严经题宗趣,后半分辨诸会序分中请问、人定、光加

及所说法差别之义。

《华严经决疑论》四卷唐李通玄撰

以十门科释全经。初会二会各为一门,三至八会前半为一门,八

会后半为二门,九会为一门,十会有四门。于善财南参申述最

详。

《华严纶贯》一卷宋复庵撰

复庵虽为贤首宗学,而此卷实用禅义,自述得旨于曹洞宗真歇清

了禅师。前半依清凉明九会及经题大义,略明四分、五周、六相、

十玄、四种法界、二十重华严之旨;后半录古德拈颂、善财南参诸

作。

《华严要解》一卷宋戒环撰

凡有三章:初悬叙,二释题,三科解。即依方山合论,立十会四十

品经。以五位法门、三周因果、二种常道判之。于一一品释其大

旨,亦以方山为正,清凉为助。夫方山只可当于顿,而清凉实继

圆宗。今以方山为正,是其智有所不逮,未能判顿圆之殊耳。

《华严经谷海集》三卷宋道通撰

此书全依清凉,于九会一一品先立目以标宗,次述法以提要,后

明意以申旨。言简义赅,初学者可参考也。

第三 分品研究

华严经文浩瀚难穷,故先研习其要品,为全经之关键。其中以

《人法界品》及《十地品》为最要。《人法界品》之别译即《普贤行愿

品》,而其末卷尤为精到。研习之次第,约可如下: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五卷唐澄观疏宗密钞

此钞前三卷为玄义,总述华严及贤首一宗大旨,后二卷科释文

句,故应先览。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四十卷 唐澄观撰

全品既就善财依佛菩萨历事知识,随所见闻,无不契人。若能熟

习此一品,即总全经信解行证,旨归一心性海也。

《十地经论义记》八卷 隋慧远撰

《十地经论》为天竺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释《华严十

地晶》者,南北朝时专习此论者号为地论师,学说风行一时,开

后来慈恩宗之先河。慧远居净影寺,为地论师集大成者。惜原

本十四卷,而今佚卷九以下六卷,未能窥其全豹耳。

《十住毗婆娑论》十五卷 龙树菩萨造 姚秦鸠摩罗什译

此释《十地品》之初二地。

第四 综习全经

注解全经凡有四部。三为贤首宗作。一则近于禅宗。又两疏解

晋译,两疏解唐译。其研究次第如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二百二十卷 唐澄观撰

此疏释唐译。古来疏钞别行,疏六十卷,钞九十卷。今本会经疏

钞为二百二十卷。昔贤首既预实叉难陀译《华严》竟,拟撰新

疏,未就而卒。弟子慧苑撰《华严略疏刊定记》。清凉以为乖背

圆宗。于是别撰疏钞,分章辨义,逐句揭宗,义无不备,事无不

周。习华严者唯一宝钥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八十卷 唐法藏撰

此释晋译经。先有十门玄义,后随文解释,于《十地品》最详,兼

牒《十地经论》而为诠述。于诸法相,皆开章广释,为习贤首宗

者第一要籍也。《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六十卷 唐智俨撰

略称《搜玄记》。俨为贤首宗二祖,从初祖法顺习观门,然后至

至相寺习《十地》,于名相仍多存地论师说,记文但撮每章玄义

为立科目,标判分齐,示人以通经之轨则、智悟之方隅而已,不广

委释。是以贤首《与新罗义湘书》云,和尚章疏,义丰文简,致令

后人多难趣人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八十卷 唐李通玄撰

此论释唐译。玄居方山,世称方山长者,开元时人,在贤首之后

而清凉之先。文中多明顿悟法门。与禅宗相表里,宋元禅德多

喜诵之。然于梵音名相间有望文穿凿处,亦大醇而小疵者也。

第五参考众籍

《华严经游意》一卷 隋吉藏撰

凡有四门。明化主化处教门徒众义,多引三论旧说,以破江南及

成论、地论师义。吉藏之学出于摄山,而摄山以三论华严命家,

是故此作至可宝贵。

《华严略策》一卷《华严人法界晶问答》一卷 唐澄观撰

《略策》为问答四十二章,所述不外疏钞所明,而能令华严大旨、

教理行果圆顿之宗粗备于斯,总持少文而摄广义,诚初学之良导

也。至于《人法界品问答》所明,《华严疏》及《普贤行愿晶疏》

中多已明之,间有出入,可互证耳。

《华严纲要》八十卷 唐澄观疏 明德清提絮

此乃憨山就《清凉疏》挈要提纲,析义分文之作,于疏有未发处,

间略为补出耳。

《续华严经疏刊定记》十四卷 唐慧苑撰

贤首撰疏释新经,未就而卒,弟子慧苑足成之。原本十六

卷,今佚卷七、卷十六。又卷四缺前半,卷九、卷十二缺后

半。《清凉疏》中多破慧苑说。盖训诂音义是其所长,玄义

奥旨是其所短也。

《华严经文义要诀问答》四卷 唐新罗表员撰

此书凡有十八章,每章以三门分别之。所集多隋慧远、唐法藏、

慧苑、新罗元晓、义湘及懔法师义,而不及澄观。盖作于贞元之

先也。

《华严谈玄抉择》六卷 辽鲜演撰

鲜演未详何时人。此书佚其首卷。卷二末有跋云“寿昌二年开

雕”,即宋哲宗绍圣三年也。乃就清凉《华严疏》十重玄义之前

七门文义难解者,为之抉择。钞文亦随难解释,而会人之,于百

法三性处申释较详也。

《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 元南诏普瑞撰

此书释清凉《玄义疏》之钞文,皆极详尽。

篇6:华严经旨归 法藏大师

唐京兆西崇福寺沙门法藏述

夫以。主教圆通尽虚空于尘刹。帝珠方广揽法界于毫端。无碍镕融卢舍那之妙境。有崖斯泯普贤眼之玄鉴。浩汗微言实叵寻其旨趣。宏深法海尤罕测于宗源。今略举大纲开兹十义。撮其机要称曰旨归。庶探玄之士粗识其致焉。

一说经义 二说经时 三说经佛 四说经众 五说经仪 六辩经教 七显经义 八释经意 九明经益 十示经圆。

说经处第一

夫圆满教起必周侧于尘方。既为尽法界之谈。讵可分其处别。今从狭至宽略开十处。初此阎浮。二周百亿。三尽十方。四遍尘道。五通异界。六该别尘。七归华藏。八重摄刹。九犹帝网。十余佛同。初此阎浮者。谓此阎浮菩提树等七处八会。说此经法。二周百亿者。谓尽此娑婆百亿阎浮觉树王等。同时俱说。三尽十方者。谓尽于十方虚空法界。所有一切须弥山界。无不同时皆说此法。如光明觉品说。四遍尘道者。谓于十方虚空界中。一一尘处皆有彼刹。悉于其中演说此经五通异界者。谓树形等异类世界。有不可说佛刹微尘等。一一流类皆遍十方虚空法界。为与前须弥山界等。互不相碍。各于其中转尊*轮。六该别尘者。谓尽虚空界一一尘道。各亦同前摄自同类无量刹海。而于其中亦说此经。七归华藏者。谓此等一切杂染世界各皆同尽。唯是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数过刹尘。一一皆悉遍周法界不相障碍。悉于其中演说斯法。八重摄刹者。于此华藏一一尘。皆摄无边诸佛刹海。皆于其中说此经法。九犹帝网者。彼一一微尘。既各摄此无尽刹海。即此刹等复有微尘。彼诸尘内复有刹海。是即尘尘既其不尽。刹刹亦复不穷。如因陀罗网重重具十不可说其分量也。上来总是卢舍那佛说华严处。问若如上说。即七处八会皆悉杂乱。如上忉利天处说十住时。既遍虚空周侧毛道。未知夜摩等处亦说十住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彼不说即说处不遍。若彼亦说。何故经中云。忉利说十住法。夜摩等处说十行等。答此说十住忉利天处。既遍十方一切尘道。是故夜摩等处皆有忉利。即于如此遍夜摩等忉利天处说十住。是故忉利无不普遍。仍非夜摩。夜摩等处说十行等。皆亦遍于忉利等处。仍非忉利当知亦尔。若约十住与十行等全位相摄。即彼此互无各遍法界。若约诸位相资。即此彼互有同遍法界。余一一品一一文处。皆亦如是。准以思之。十余佛同者。如此一佛说华严处如是不同。是即十方一切余佛。各说华严处皆不同。准前知之。经云。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又云。我不见有诸世界彼诸如来。不说此法。又如证法菩萨所说。当知余佛无不同说。问余佛说处与舍那说处。为相见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谓若相见即乖相遍。若不相见不成主伴。答互为主伴通有四句。谓主主不相见。伴伴亦尔。各遍法界彼此互无故无相见。主之与伴其必相见。伴主亦尔共遍法界。此彼互有故。无不相见。如舍那为主证处为伴。无有主而不俱伴故。舍那与证处同遍法界。设于东方证法来处彼有。舍那还有东方而来作证。如是一一具具远近。皆同遍周法界。一切尘道无障无碍。思之可见。

说经时第二

夫以。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况念劫圆融岂可辨其时分。今略举短修分齐。析为十重。初唯一念。二尽七日。三遍三际。四摄同类。五收异劫。六念摄劫。七复重收。八异界时。九彼相入。十本收末。初唯一念者。谓于一刹那中。即遍如前无尽之处。顿说如此无边法海。二尽七日者。谓佛初成道。于第二七日。普遍如前处说此经法。三遍三际者。谓尽前后际各无边劫。常在彼界恒说此法。初无惭息。如不思议品说。四摄同类者。谓彼一切无边劫中。一一劫内各摄无量同类劫海。常说此法。五收异劫者。谓一一劫各摄无量异类劫海。如长劫摄短劫等。恒说此经。六念摄劫者。于一念中。即摄如上无量前后同异劫海。如是念念尽前后际。一一念中。皆各普摄一切诸劫。皆亦如是。如是时劫。常说此法。七复重收者。此一念中所摄劫内。复有诸念。而彼诸念复摄诸劫。是即念念既其不尽。劫劫亦复不穷。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思之可见。八异界时者。如树形等无量无边。异类世界时劫不同分齐各别。并尽彼时分常说此经。九彼相摄者。即彼异界所有时劫。亦各别相收。或互相摄。若念若劫无尽同前。悉于彼时恒说此法。十本收末者。如华藏界中以非劫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尔。以时无长短离分限故。以染时分说彼劫故。以时无别体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时亦随尔。于此无量时劫。常说华严初无休息。问准此所说。说华严会总无了时。何容有此一部经教。答为下劣众生。于无尽说中。略取此等结集流通故。有此一部。令其见闻方便。引入无际限中。如观牖隙见无际虚空。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观此一部见无边法海。又复即此一部。是无边劫海之说以结通。文无分齐故。一说即是一切说故。问若此多劫常恒说者。何故如来有涅槃耶。答说此经佛本不涅槃。法界品中开旃檀塔。见三世佛无涅槃者。又复以此初时既摄多劫。是故示现涅槃。亦在此中。以摄化威仪之中涅槃。亦是说法摄生与成道说法。无差别故。是故说法总无休时。复次舍那佛常在华藏。恒时说法。初无涅槃如常住故。

说经佛第三

问说此经佛卢舍那身。既在如前无尽时处。其佛为是一身。为是多身。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谓若是一身。何故一切刹中各全现耶。若是多身。何故经言而不分身。又云。而如来身亦不往彼。答此卢舍那法界身云无障碍故。常在此处即在他处。故远在他方恒住此故。身不分异亦非一故。同时异处一身圆满。皆全现故。一切菩萨不能思故。今显此义略辨十重。一用周无碍。二相遍无碍。三寂用无碍。四依起无碍。五真应无碍。六分圆无碍。七因果无碍。八依正无碍。九潜入无碍。十圆通无碍。初用周无碍者。于上念劫刹尘等处。卢舍那佛显法界身云。业用无边周侧如上。一一尘刹一一念劫摄生威仪。或现八相或三乘形。或五趣身或六尘境。身云差别名号不同。业用多端不可称说。华严佛境界分云。卢舍那佛于一尘中。示现十佛世界微尘数等多威仪路。以摄众生。如一尘一切尘亦尔。如一佛一切佛亦尔。故知如是应机现身。无尽无尽不可说也。又云。如此见佛坐师子座。一切尘中亦复如是。二相遍无碍者。于上一一差别用中。一一各摄一切业用。如在胎中。则有出家成道等类。如是一切自在无碍。如经微细中说。三寂用无碍者。虽现如是无边自在。然不作意不起念虑。常在三昧不碍起用。不思议品云。于一念中。悉能示现一切三世佛。教化一切众生。而不舍离诸佛寂灭无二三昧。是为诸佛不可譬喻不可思议境界。如末尼雨宝天鼓出声。皆无功用任运成就。四依起无碍者。如此所现虽无功用。皆依海印三昧之力。而得显现。经云。一切示现无有余。海印三昧势力故。五真应无碍者。则此应现无尽身云即无生灭。则是法身平等一味。不碍业用无有限量。经云。法身多门现十方。如是真应理事混融无障无碍。是佛境界也。六分圆无碍者。则此遍法界卢舍那身。一一支分一一毛孔。皆亦有自舍那全身。是故分处则是圆满。法界品云。如来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刹微尘等化身云。充满一切世界不可思议故。亦于毛孔。则现十方尽穷法界。一切诸佛一毛孔中。尽过去际一切如来。次第显现不可思议。故经偈云。如来无量功德海。一一毛孔皆悉现。又如法界品中。普贤支节及毛孔亦现可知。七因果无碍者。谓于身分及毛孔处。现自舍那往昔本生行菩萨行所受之身。及所成行事。亦现十方一切菩萨身云及行。经中佛眉间出胜音等尘数菩萨。八依正无碍者。谓此身云则作一切器世间。经云。或作日月游虚空。或作河池井泉等。一切世界海。又亦潜身入彼诸刹。一一微细尘毛等处。皆有佛身圆满普遍。经云。佛身充满诸法界也。又彼所入一切刹海。总在如来一毛孔现。经云。无量刹海处一毛。悉坐菩提莲华座。遍满一切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普贤亦云。一切诸佛及刹土。在我身内无障碍。我于一切毛孔中现佛境界。谛观察况于佛也。又如来自在还现自身。于身内刹中教化众生。无障无碍非思量境界。九潜入无碍者。于众生世间无碍自在。谓此佛身遍入一切众生界中。如如来藏虽作众生。而不失自性。此亦同也。又亦总摄一切众生。悉在如来一毛孔内。一切毛孔亦皆如是。经云。观见如来一毛孔。一切众生悉入中。如是等。十圆通无碍者。谓此佛身则理即事则一。即多则依即正。则人即法则此即彼。则情即非情。即深即浅即广即狭。即因即果。则三身即十身。同一无碍自在法界。难可称说。如来以自在身云。于前时处常说华严无休无息。

说经众第四

夫众海繁广。岂尘算能知。今统略大纲亦现十位。一果德众。二常随众。三严会众。四供养众。五奇特众。六影响众。七表法众。八证法众。九所益众。十显法众。初果德众者。谓尽法界一切诸佛。皆在舍那海印中现。同于此会共说华严。然有二类。一能加。第一会中尽十方一切诸佛。悉现其身加于普贤。余会准之。二证法众。如发心品末。十方各有一万佛刹尘数诸佛。悉号法慧。现身赞述。一切十方皆亦如是。如性起品。十方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如来。同名普贤。现身赞述十方亦尔。皆云。我等诸佛为未来菩萨故。护持此经令久住世也。第七会末亦尽十方诸佛现身面赞证述。同前解云。当知。现今此经住世并是佛力。二常随众者。如普贤等十佛世界微尘数等大菩萨众。是卢舍那内眷属故。动止常相随。周遍一切微尘道处。于华藏界。助成能化显一乘法。如舍利弗等千二百五十比丘。与释迦佛亦常相随。于娑婆界助佛扬化。说三乘等法故。三严会众者。如诸神王天王等众。有三十余类。一一类众各过世界微尘数等。并是道力随缘殊形异现。俯同世间显随类生身。则是众生世间之身。庄严卢舍那佛大众法会也。余宗是化为令净土示不空故。此中是实。以是海印三昧现故。能问显示大法海故。四供养众者。如第五会。庄严师子座。有百万亿菩萨在前立侍。又百万亿梵王而围绕之。如是彼有五十八众。一一各有百万亿数。或云无量阿僧祇等。余会准知。此等并是舍那佛所常供养众。五奇特众者。如佛高台楼观师子之座。诸庄严内。一一各出一佛世界尘数菩萨。谓海慧等。此是如来依报所摄。以表依正无碍故。人法无二故。又如佛眉间出胜音等佛世界尘数菩萨。以表因果无碍故。又表从证起教故。六影响众者。如舍那品中。十方各十亿佛土微尘数等大菩萨来。一一各将一佛世界尘数菩萨。以为眷属。一一菩萨各兴一佛世界微尘数等妙庄严云。悉皆弥覆充满虚空。随所来方结跏趺坐。次第坐已。一切毛孔各出十佛世界微尘数等一切妙宝净光明云。一一光中。各出十佛世界尘数菩萨一切法界方便海。充满一切微尘道。一一尘中有十佛世界尘数佛刹。一一刹中三世诸佛。皆悉显现。念念中于一一世界。各化一佛刹尘数众生。又如法界品中。十方亦各尘数菩萨悉来云集。且如上方大菩萨众。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支节一切身分。一切庄严具一切衣服中。出卢舍那等过去一切诸佛。未来一切已受记佛。未受记佛。现在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及眷属云。皆悉显现。过去所行檀波罗蜜。及受者施者皆悉显现。过去所修尸波罗蜜。乃至一切行海。充满法界皆悉显现。解云。毛孔身分。既摄法界。如是等类极位菩萨。从他方来影响如来。非是自刹常随之众与普贤等。德位齐等。七表法众者。如诸首菩萨表说信法信为行首故。诸慧菩萨表十解法。以慧能解故。诸林表行诸幢表向。诸藏表地。如是等类。并是寄诸菩萨表行位法。或十刹尘数。或不可说等。余并准之。八证法众者。如诸会末皆有他方同名异界大菩萨众俱来作证。现此所说决定究竟。或一一方各百万佛刹尘数等。并各如文。九所益众者。如诸会中天王天女等。是所益众又如发心功德品中。十方虚空法界等世界中。一一各有万佛世界尘数众生。是得益众。性起品中十方虚空法界等世界。一一各有一切佛刹微尘等众生。又云。彼一一世界中。复各有百千佛刹微尘等菩萨。并是所益。第八会初亦有所益无边大众。十显法众者。如舍利弗须菩提等。五百声闻在此法会如聋。托此反示一乘法界。由彼方现此法深广。犹如因皂以现白等。此众无有结通。以是别非普故。相违因故。以前十类为器为模印佛法界。以成无尽法门海耳。

说经仪第五

夫以。无限大悲周众生界。施化万品仪式难量。今就通别各开十例。通而论之。或以音声或现妙色。或以奇香或以上味。或以妙触或以法境。或内六根或四威仪。或弟子人物。或一切所作皆堪摄物。具如不思议品说。次别现言声亦有十例。一如来语业圆音自说。二如来毛孔出声说法。三如来光明舒音演法。舍那品中。一切如来毛孔。及光明中说偈等。四令菩萨口业说法。如加普贤令说法等。五令菩萨毛孔亦出音声说法同如法界品云。于一毛孔出一切佛妙法雷音。又如密严经中。金刚藏菩萨遍身毛孔。出声说法。六令菩萨光明亦有音声说法。舍那品中。诸菩萨光明中说偈等。七令诸刹海出声说法。彼品云。诸宝罗网相扣磨。演佛音声常不绝。八令一切众生悉为说法。彼品云。以一切众生言音。入佛音声法门教化。九以三世音声说法。十以一切法中皆出声说法故。普贤行品颂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解云。佛及菩萨各有三说。余四各一故为十也。如音声说法有此十种。余色香等者。皆各具十。并可准知。是则已为一百门说法。

辩经教第六

圆教微言必穷法界。既尽如来无尽辩力。各遍虚空毛端刹海。复各尽穷未来际。顿说常说时处无边。若斯之教岂可限其部帙。今约准经文析为十类。一异说经。二同说经。三普眼经。四上本经。五中本经。六下本经。七略本经。八主伴经。九眷属经。十圆满经。初异说经者。如树形等世界既异。其中众生报类亦别。如来于彼现身立教。随彼所宜施设教法。差别不同。与虚空法界等。唯如来智之所能知。不可定其色非色等。言非言等。舍那品中。广明树形河形须弥山形。乃至一切众生形世界海。末后结云。皆是卢舍那佛常转*轮处。解云。文中但云常转*轮。不言*轮分齐相者。以彼施设与此不同故不显示。俱可准知。彼处亦设如此法教。部类难量不可说也。二同说经者。唯于此类须弥山界。遍于虚空毛端等处。以言声说亦无有尽。如不思议品云。如来一化身。转如是等不可譬喻*轮云。一切法界虚空界等世界。悉以毛端周遍度量一一毛端处。于念念中。化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身。乃至尽未来际劫。一一化佛身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头。一一头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音声。一一音声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修多罗。一一修多罗。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法。一一法中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句身味身。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劫。说异句身味身。音声充满法界。一切众生无不闻者。尽一切未来际劫常转*轮。如来音声无异无断。不可穷尽。亦阿僧祇品偈云彼诸一一如来等。出不可说梵音声。于彼一一梵音中。转不可说净*轮。于彼一一*轮中。雨不可说修多罗。于彼一一修多罗。分别诸法不可说。于彼一一诸法中。又说诸法不可说。又复于彼说法中。说众生依不可说。又于一一毛道中。不可说劫说正法。如彼一微毛端处。一切十方亦如是。解云。此中说处非树形等。言声说教非色香等故不同。但一类无尽非可结集。不可限其品颂多少。亦非下位所能受持。三普眼经者。如法界品中。海云比丘所受持经。以须弥山聚笔四大海水墨。书一品修多罗不可穷尽。如是等品复过尘数。此亦但是大菩萨等。陀罗尼力之所受持。亦非贝叶所能书记。四上本经者。此是结集书记之上本也。故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此之谓也。五中本经者。彼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一百品。此上二本并秘在龙宫。非阎浮提人力所持故此不传。六下本经者。谓彼所见下本有十万偈。现传天竺。梁摄论中名百千经即十万也。大智论中。亦名此经为不思议解脱经有十万偈。西域记说。在遮俱槃国山中有此具本。七略本经者。即此土所传六十卷本。梵本有三万六千偈。是前十万偈中要略所出。昔晋义熙十四年。于杨州谢司空寺译。天竺三藏法师名佛度跋陀罗。此云觉贤。是大乘三果人。姓释迦氏。甘露饭王之苗胤。曾往兜率天。就弥勒问疑。具如别传。八主伴经者。谓舍那佛所说华严。虽遍法界。然与余佛所说之经互为主伴。一一主经必具无量同类眷属。如说性起品竟。十方一一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菩萨。同名普贤。各从本国来此作证。皆云我等佛所亦说此法。与此不殊。故知一性起修多罗。十方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如一处性起既尔。余一切处性起。各摄尔许眷属。相与周遍法界。如性起既尔。余会余品文中。各有证法之数。悉为眷属。准释可知。如此略本七处八会所摄眷属。当知余本皆具眷属。准思可见。九眷属经者。谓此无尽修多罗海。一则一切。十方尘道同时恒说。下位菩萨二乘凡夫不能闻见。性起品云。此经不入一切众生手。唯除菩萨。又云。一切声闻缘觉不闻此经。何况受持。又云。若菩萨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闻此经。虽闻不信。是等犹为假名菩萨。解云。以彼器劣。不能闻信此通方法。而如来方便随一方遇逐彼根机。说宜闻之法。如余一切权教三乘小乘等经。既无结通十方齐说。故非主经。然亦与主为胜方便故。但为眷属。是故一一主经必具无量方便眷属。如普眼经。有世界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又如普庄严童子所受持经。皆有尘数眷属等经。具如经说。问此与前主伴经何别。答略由三别。一前经文句必与主同。此即不尔。二彼必结通十方同说。此亦不尔三彼经亦有为主之义。此亦不尔。是故彼经亦主亦伴。名主伴经。此即唯伴非主。名眷属经。与彼不同分二部耳。十圆满经者。谓此上诸本。总混同一无尽大修多罗海。随于其中一会一品一文一句。皆具摄一切。及一一文句遍入一切。以是普法无分限故。圆满教法理应尔故。如因陀罗网无分齐故。尽佛能化无边境故。舍那品偈云。一切佛刹微尘中卢舍那现自在力。弘誓愿海振音声。调伏一切众生类。又法界品中名圆满因缘修多罗。此之谓也。无尽教海应如是知。

显经义第七

夫以。义海宏深真源渺漫。略开二类各辨十门。先明所标之法。浩汗无涯撮为十对。用以统收。一教义一对。谓无尽言教及所诠义。二理事一对。谓缘起事相。及所依真理。三境智一对。谓所观真俗妙境。及辨能观普贤大智。四行位一对。谓普贤行海。及辨菩萨五位相收。五因果一对。谓辨菩萨生了等因。及现如来智断等果。亦是普贤圆因舍那满果。六依正一对。谓莲华藏界并树形等。无边异类诸世界海。及现诸佛菩萨法界身云无碍依持。七体用一对。谓此经中凡举一法。必内同真性外应群机。无有一法体用不具。八人法一对。谓佛菩萨师弟等人。显说法界诸法门海。九逆顺一对。谓文中现五热众鞞一王形虐。及现施戒顺理正修。十应感一对。谓众生根欲器感多端。圣应示现亦复无边。舍那品云。一切众生所乐示现云等。然此十对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碍镕融。随有一处即具一切。是此经中所具之法。次明所显理趣者。巧辩自在势变多端。亦举十例以现无碍。一性相无碍。二广狭无碍。三一多无碍。四相入无碍。五相是无碍。六隐显无碍。七微细无碍。八帝网无碍。九十世无碍。十主伴无碍。于前所说十对法中。一一皆有此十无碍。是故即有百门千门等准思之。今且略于事法上辨此十例。余法准知。具如经中。一莲华叶即具此十义。谓此华叶则同真性。不碍事相宛然显现。经云。法界不可坏莲华世界海等。此是理事一味无碍之门。二则此华叶。其必普周无有边际。而恒不坏本位分齐。此即分则无分广狭无碍。经云。此诸华叶普覆法界等。三即此华叶具无边德。不可言一。融无二相不可言多。此一即多多复即一。一多无二为一华叶。经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是谓第三一多门也。四此一华叶。其必舒己遍入一切。差别法中。复能摄取彼一切法。令入己内。是故即舒恒摄同时无碍。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等。是谓第四相入门也。五此一华叶。必废己同他。举体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摄他同己。全彼一切即是己体。是故己即是他。他即是己。己即是他己不立。他即是己他不存。他己存亡同时显现。经云。长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长劫等。是谓第五相是门也。六又此华叶既遍一切法。彼一切法亦皆普遍。此能遍彼则此显彼隐。彼能遍此则彼显此隐。此能摄彼亦此显彼隐。彼能摄此亦彼显此隐。如是此彼各有即显即隐。无有障碍。经中东方见入正受。西方见三昧起等。是谓第六隐显门也。七此华叶中。悉能显现微细刹土炳然齐现。无不具足。经云。于一尘中。微细国土庄严清净旷然安住。又如第九回向微细处说。是谓第七微细门也。八又此华叶一一尘中。各有无边诸世界海。世界海中复有微尘。此微尘内复有世界。如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境界。如帝释殿天珠网覆。珠既明彻互相影现。所现之影还能现影。如是重重不可穷尽。经云。如因陀罗网世界。十地论云。帝网差别者。唯智能知非眼所见。是谓第八帝网门也。九此一华叶。横遍十方竖该九世。谓过去过去世。过去现在世。过去未来世。如过去世有此三世。现在未来当知亦尔。总此九世摄为一念。总别合举名为十世。具如离世间品说。又以时无别体依华以立。华既无碍时亦如之。是故经云。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一切劫。回置过去世。又云。无量无数劫能作一念顷等。是谓第九十世门也。十又此华叶理无孤起。必摄无量眷属围绕。经云。此华有世界海尘数莲华。以为眷属。此经圆教所有之法。皆互为主伴具德圆满。是故见此华叶。即是见于无尽法界。非是托此别有所表。下文云。从无生法忍所起华盖等。此一华叶。既具此等十种无碍。余一切事皆亦如是准之。如事中既尔。如前十对法门之中。一一皆有如是十种无础。准此知之。

释经意第八

夫以。法相圆融实有所因。因缘无量略辨十种。一为明诸法无定相故。二唯心现故。三如幻事故。四如梦现故。五胜通力故。六深定用故。七解脱力故。八因无限故。九缘起相由故。十法性融通故。于此十中。随一即能令彼诸法混融无碍。初无定相者。谓以小非定小故能容大。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十住品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萨因此初发心。解云。此中明大非大故有小相也。二明一切法皆唯心现无别自体。是故大小随心回转。即入无碍。又释。谓彼心所现毛端之处。此心于彼现大世界。大小同处互不相碍。下文云。彼心不常住。无量难思议。显现一切法。各各不相知等。三明一切法如幻故。谓如幻法小处现大皆无障碍。下文云。或现须臾作百年。幻力自在悦世间等。四明一切法皆如梦故。谓彼梦法长短无碍。是故论云。处梦谓经百年。觉乃须臾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耶等。五胜通力故者。谓自在位中。菩萨诸佛胜神通力。小处现大无所障碍。四种通中幻通所摄。转变外事故。余三亦具。准思之可见。六深定力故者。谓彼自在三昧力故。令于小处而现大法。无所障碍。下文云。入微尘数诸三昧。一一三昧生尘等定。一尘中现无量刹。而彼微尘亦不增。乃至云。是名大仙三昧力。七解脱力故者。谓此皆是不思议解脱力之所现故。如不思议品十种解脱中云。于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刹等。八因无限故者。明此皆由无限善根所起故。谓佛地善根所起之法妙极自在。是故一则一切无所障碍。下文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解云。无比功德故者。出所因也。九缘起相由力故者。谓一与多互为缘起。相由成立故。有如此相即入等。此有二种。一约用。有有力无力相持相依。故有相入。二约体。全体有空能作所作全体相是。故有相即。此二复有二义。一异体相望故。有微细隐显。谓异体相容具微细义。异体相是具隐显义。二同体内具故。得有一多广狭。谓同体相入故。有一多无碍。同体相即故。有广狭无碍。又由异体摄同故有帝网无碍义。现于时中故。得有十世义。缘起无性故。得有性相无碍义。相关互摄故。得有主伴无碍义。是故此一缘起门即具前十义。思之可见。下文云。菩萨善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又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解云。展转生是互为缘起出因也。十法性融通力故者。谓若唯约事相。互相碍不可则入。若唯约理性。则唯一味不可则入。今则理事融通。具斯无碍。谓不异理之事具摄理性时。令彼不异理之多事。随彼所依理。皆于一中现。若一中摄理而不尽。即真理有分限失。若一中摄理尽。多事不随理现。即事在理外失。今既一事之中全摄理。多事岂不于中现。舍那品云。于此莲华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尘中见一切法界。解云。一切法界是事法界也。又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于一一微尘中。示现一切世界微尘等佛刹种种庄严。常转*轮教化众生。未曾断绝。而微尘不大世界不小。决定了知安住法界。解云。此中文意。明此大小之事同是安住理法界。故令彼能依事法大小相在无障碍也。

明经益第九

夫以。信向趣入此普贤法。圆通顿益广大无边。略摄经文现其十种。一见闻益。二发心益。三起行益。四摄位益。五速证益。六灭障益。七转利益。八造修益。九顿得益。十称性益。初见闻益者。谓依此普法。见闻如来及此遗法。所种善根成金刚种。不可破坏。要必成佛。如性起品云。若有得经卷地如来塔庙礼拜供养。彼众生等。具足善根灭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乃至不信邪见众生见闻佛者。彼诸众生于见闻中所种善根果报不虚。乃至究竟涅槃。断一切恶诸不善根。具足善根。佛子于如来所。见闻供养恭敬。所种善根不可言说不可为喻何以故。如来不可思议过思议故。二发心益者。谓信位满称彼佛境。发此大心。此心即是普贤法摄。是故融通即遍。如前无尽时处等法界。既入彼摄彼。则令诸位亦皆成满。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又云。初发心菩萨则是佛故。悉与三世诸如来等。广如发心功德品偈颂中说。三起行益者。谓若起一普贤行时。即遍一切行位。一功德一切法。一切处一切时。一切因一切果。穷尽法界具足一切。如帝网等。是故一行彻至究竟。如普贤品略现六十种普贤行。皆一一遍一切速至佛果。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得闻此法。以小作方便。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三世佛等。广如彼文颂中说耳。四摄位益者。谓信等五位。一一位中摄一切位。然有二门。一全位相是门。即一切位是一位故。十信满处即便成佛。二诸位相资门。即一位中具一切位。如十信中有十住乃至十地。如贤首品说。十住等中各摄诸位。皆具二门。如海幢比丘处及十住品等说。又云。在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余广狭无碍乃至帝网等皆具。准思可知。五速证益者。依此普门一证一切证。速入十地。如含那菩萨在兜率天。放足下光。普照十佛世界微尘数刹。遍照彼处。地狱众生灭除苦痛。得十眼十耳等。命终皆生兜率天上。闻空声说法。悉得十地诸力庄严具足三昧。皆悉成就众生界等。善身口意普见诸佛广益众生。并悉顿成。具如小相光明品说。解云。谗从地狱出闻此普法。即得十地者。明是此法之深益也。六灭障益者。依此普门。亦一断一切断。谓如前兜率天子得十地已。一一毛孔化作众生界等妙香华云。供养卢舍那佛。散香华已。一一华中见诸如来时。彼香云普熏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众生其蒙香者。身心快乐诸罪业障皆悉除灭。于色声香味触。内外各有五百烦恼八万四千烦恼。皆悉除灭。彼诸众生。具足种种净香自在。解云。前地狱天子。非直自身顿得十地。亦乃毛孔香熏。令尔许众生顿灭如此无量烦恼。并是普法之胜力也。七转利益者。普行亦成则能顿益无边众生。悉亦同得此十地法。如前兜率天子得十地已。毛孔中出盖云供养佛。经云。若有众生见此盖云者。彼诸众生。种一恒河沙转轮圣王所殖善根。所谓白净宝网转轮王等。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转轮王处。于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教化彼转轮王。放曼陀罗自在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萨十地。又云。彼轮王放大光明。名周罗摩尼。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得菩萨十地。悉得无量智慧光。明得十种眼清净行业。乃至十种意清净业。具足成就净力三昧。乃至得普见肉眼等。解云。此上三重广多深益同时成就。一天子得十地。二天子毛孔盖云。利他令得轮王。此亦是十地菩萨。三轮王放光更转广益。复令多人亦得十地。皆刹尘数量迅速展转。皆悉顿成。不可说不可说。广如彼品说。八造修益者。谓如善财依此普法。于一生身。从初发心至普贤位。十地位满。乃至云一切菩萨无量劫修。善财一生皆得。解云。以就普门一得一切得故。广如入法界品说。又如善财前生曾见闻普法成金刚种。遂令今生顿成解行门。此岂不三僧祇劫。答此中时劫不定。或一念则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一生即无量生等。并具如前十种无碍。准思可见九顿得益者。如六千比丘顿见如来一眼境界。祇洹林中不可说尘数菩萨。顿得无尽自在法海。如法界品初说。又性起品。十方一一世界。各百千佛刹尘数菩萨。得一切光明等至一生位等。又发心品所得益。及舍那品初云集菩萨毛光成益。有六重无碍等。具如彼说。十称性益者。谓依此普法。一切众生无不皆悉称其本性。在佛果海中。即旧来益竟更无新。如性起品云。佛子如来身中。悉见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等正觉。乃至见一切众生寂灭涅槃。亦复如是。皆悉一性以无性故。乃至云。一切如来无极大悲度脱众生。解云。辨众生旧来同佛者。是无极大悲也。

示经圆第十

夫以。法界圆通缘无不契。谓上九门所现之法。总合为一大缘起法。随有一处即有一切。无碍圆融无尽自在。若随义分开亦有十门。一处圆者。谓前无尽处中。随一尘处。即有如上一切处。一切时。一切佛。一切众一切仪。一切教一切义。一切意一切益。各通帝网重重俱在一尘。如一尘处一切尽虚空法界。一一尘处皆亦如是。二时圆者。于一念中。则有如前一切时劫。一切处一切佛。乃至一切益皆通。帝网重重显示。如一念一切重重诸劫海中。一念摄皆亦如是。三佛圆者。于佛一毛孔中。即有一切佛一切处一切时。乃至一切益。如一毛孔一切遍法界。诸毛孔现皆亦如是。四众圆者。准前。五仪圆。六教圆。七义圆。八意圆。九益圆。十普圆。并类准思之。以同一无碍大缘起故。自在难量不思议故。是谓华严无尽法海。穷尽法界越虚空界。唯普贤智方穷其底。

篇7:《金刚经》法句学习

《金刚经》法句学习

《金刚经》云: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云:“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1.不忿怒,2.不抱怨,3.不怀恶。”

忍辱仙人的公案

从前有个忍辱仙人。他和他的五百弟子,常年在这山林里生活、修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一日,有一国王名叫歌利,带着众多女眷,在山林中游玩。歌利王有些累了,就在一棵树下休息。女眷们兴致依旧,他们还在到处玩耍。正巧碰到了忍辱仙人。

忍辱仙人仪态端正,表情泰然,深深吸引了女眷。他们就在周围采了一些鲜花,献给忍辱仙人。忍辱仙人见他们很虔诚,就为他们讲法。女眷了都被深深的吸引了。

这时,歌利王也休息得差不多了,不见众女眷,于是去寻找。他也来到了忍辱仙人身边,见众女眷都在听忍辱仙人说法,很生气。

歌利王对忍辱仙人说:“你修得四空定了么?”

忍辱仙人说没有。

“你修得四无量心了么?”

忍辱仙人说没有。

歌利王很生气,说:“你就是个凡夫,还引诱我的女眷。”

忍辱仙人说:“我在修忍辱”。

歌利王一听就更生气了,拔出宝剑,切断了忍辱仙人的手,说:“这回你还能忍么?”

忍辱仙人说:“我不怪你。”

歌利王一听更生气了,就一一肢解忍辱仙人。忍辱仙人始终没有恨,说:“如果我的忍辱是真是不虚的,我的血将变成奶,我的身体将回复原状。”

说完,忍辱仙人的血果然变成了奶,人体完好如初。

歌利王彻底惊呆了,从此供养忍辱仙人。

忍辱仙人说:“来世我当做佛,第一个度的就是你。”

这个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这个歌利王就是释迦牟尼第一个得度的弟子:憍陈如尊者。

忍辱 不是简单的忍受

菩萨修六度(精进、禅定、般若、布施、持戒、忍辱)。忍辱,是到彼岸的一个法筏。无恨,是忍辱的关键。忍辱,跟忍受不是一个层次。

忍受外境的侮辱而无恨,这叫忍辱。

忍受外境的侮辱而生恨,这个辱忍不了太久,这个筏子,虽然也能飘在水中,但是有漏水的地方,不可能到达彼岸。

《维摩经佛国品》上说:“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可见忍辱是大菩萨成佛的重要途径。

忍有三种:生忍、法忍和无生法忍。

生忍:对一切人和一切事能忍,这是生忍;

法忍:对自身的身、心之苦,这是法忍;

无生法忍:能悟到一切法空,无我,离开有无二边,而取中道,这是无生法忍。

《金刚经》为什么要讲忍辱?

因为忍是智的因,智是忍的果。

想要“应无所住,而生气心”,要修忍辱。也不能执着于忍辱,这就是为什么说“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的原因。

忍辱仙人,身体被肢解,心中仍无恨。这是成佛的境界。我们凡夫,虽然做不到,但可以从小事做起。每天少生一点气,多增一点智慧,这个应该做得到。

不仅要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

忍辱,到达无诤程度时,就成了八风吹不动,即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种现象,无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脱的菩萨称为已得无生法忍。

对于内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于外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能不受,即称为法忍。

如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养而不喜,既无能受的我,也无使我接受的他,能达如此,则称生忍。

上述这些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

忍辱就是忍气吞声吗?

有人说:忍辱好像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应该全部接受,没有反抗似的。佛法所说的忍辱并非如此。

如果不是出于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透过智慧的观照,应当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风雨水火的袭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绸缪,设法避免,来减少伤害、损失。业报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经过努力,来改变业报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对双方无损并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须接受的;

如果对他有益,于己无益,也应考虑接受的;

若对双方都是有害而无益,那就需要设法避免或转变它了。

例如:明明知道对方是醉象、疯狗、狂人,见人就咬、逢人就杀,就当然要设法制止。因对方已经不幸,切莫让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千万不能有以牙还牙”的报复心态,应是基于慈悲的原则,自己时时加以反省和惭愧忏悔。

对于丧失理性的人,应该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们得以恢复正常。这对他自己本身,以及整个社会,乃至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百家集注》川禅师颂曰:

如刀断水,似水吹光;

明来暗去,那事无妨。

歌利王,歌利王,

谁知远烟浪,别有好商量。

阅读闻思获利益,

点赞随喜皆功德,

分享转发广结缘,

你我同种福慧田。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普及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拓展阅读:抄写金刚经的禁忌

一,认真抄写,切忌潦草,这不是糊弄的事儿,能抄写一个字是一个字,务必一笔一划的描写。这样,心会很净。

二,抄写了一段经文,停笔后,不再继续抄写时,可以诵补阙圆满真言:ONG,嘟噜嘟噜,扎呀木克,娑哈。七遍。补阙圆满。

三,抄写完整部经后,最好,留在家里供养,或放置在高处净处。要比统一回收好得多。因为,整部经文,代表你的一种愿力和念力。这种力量随着笔尖已经写在了纸上。你何必要把自己的“心力”送走呢?因此,最好自己留下。

为自己好好的抄写一部经。一笔一划,起妄念了,就停下来,在抄写的时候,一心一意,一笔一划,不起妄念,这样抄写的经书是很有力量的。

抄经别图快,这一点意义都没有,跟上学时抄作业没啥区别,是不是。

就一个字,一个字,一心一意,一笔一划的抄写,会培养定力。

看准一个字后,看好如何下笔,如何准确的描写,不要描写到字外面去。写一笔就是一笔,一划就是一划。这也是福德无量。

几天就抄写一部经的,这样不好!你说我就是写字快,就是因为你以前写字快,因此,抄经时,你要慢点写,越慢越好。这样静下心来慢慢抄写下来的经书,自己留着,非常好的。

为什么有的寺院开光要把抄写的经书放进去,因为,抄写的经书里面,有众生的心力,没有这种力量就没有灵气。聚集的越多,就是所谓的灵气越强!

乃至抄写完的经书,或以前废弃的经书佛像等,有的会封存好,放到山洞里,为什么如此?原因是这种念力,心力,对整个山都是一种加持。山精树怪都会受益。使非善的,受到佛法的熏染。

篇8:华严经禅语

1、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2、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3、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4、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複如是;入于众生

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5、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6、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7、时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8、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9、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10、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11、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

12、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13、菩萨,如众生所作,知其因缘,知其心行,知其乐欲而说法者也。贪欲多者说不净,嗔恚多者说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观察一切法;三毒俱多者,令成就胜知法门;乐生死者,说三苦;著诸有者说空寂;懈怠者,说大精进,怀我慢者说平等;谄曲多者说菩萨心,心质直而乐寂静者,广为成就。

14、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绍隆佛种。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15、菩萨为大施主,一切财物,等施众生而无悔。不望果报,不求名譬,不求生胜处,不求利养,但欲救护一切众生,欲摄取饶益众生,欲学诸佛本行,欲受持诸佛本行,欲显现诸佛本行;欲使一切,离苦得乐。

16、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17、佛言:夫为道者,犹如水中之木,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贪腐,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乱,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若乐闻法而不厌足者,悟不可思议法。

18、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一心求佛智, 专精无异念。

19、乐法真实利, 不爱受诸欲。思惟所闻法, 远离取着行。

20、以不贪着我, 及以于我所。是诸佛子等, 远离诸怖畏。

21、若无我相,则无增减。

22、欲生一切德,欲问一切法, 欲断一切疑,专求善知识。

23、若有闻此法,而兴誓愿心, 当知如是人,已获广大利。

24、一切诸报皆业生起,一切诸果皆从因生。

25、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染,如是无量,如是广大。

26、众生至爱者生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生命,则成就诸佛心愿。

27、假使热铁轮,在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28、心者,譬如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生。若人心行,普知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也。何则,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也。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29、如船师常以大船,于河流之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如此无休息。菩萨亦以波罗蜜船,在生死流中,不厌生死,不取涅槃,不住中流,欲使众生达彼岸而无休息,无量劫间,常精进修行,教化众生。

30、本经宗趣,以明法界缘起,理事因果,不思议为宗;以真俗圆融、悲智兼修,契入一真法界为趣。

31、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

32、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 定叶神通华,一切智为果,最上力为茑,垂阴覆三界。

33、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得一闻佛名,决定成菩提。

34、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35、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36、念菩萨不可坏故生欢喜,念如来教化众生故生欢喜,念能令众生得利益故生欢喜,念入一切如来智方便故生欢喜。

37、智起佛境界 ,非念离心道。非蕴界处门, 智知意不及。

38、无生亦无灭, 性净恒寂然。离垢聪慧人, 彼智所行处。 自性本空寂, 无二亦无尽。广大忍,精进不退转,光明照世间。

39、何人忆念佛,及佛诸功德,此人定远离,恶趣痛苦怖。如虚空遍布,如水中影像,为利益众生,诸佛时现身。

4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41、佛境甚深难可测,普示众生令得入。其心乐小著有者,不能通达佛所悟。若有净信坚固心,常得亲近善知识,一切诸佛与其力,此乃能入如来智。

42、菩提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为偿多劫愿,浩荡赴前程。

43、“如人生已,则有二天恒相随逐

44、勤首菩萨偈云,如钻燧取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至灭,懈怠者亦然。

45、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如明镜,照出万象世界。

46、「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消除罪业最好的方法就是忏悔,用礼拜八十八佛洪名求忏悔的方法,每天礼忏,每天拜佛,依凭诸佛的本誓愿力,灭除我们宿世的罪障。

47、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烟布。

48、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牛马。

49、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50、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

篇9:《华严经》大意浅析

《华严经》大意浅析

《华严经》讲众生证入一真法界并不是件难事,森罗万象之法,无不是让你悟入法界之媒体,也就是说行者普贤行,无论何种行,借语言文字等相融贯在自性心中,就能契入毗卢性海。

一、引 言

中国的佛教,素来以大乘经典为主流。自从《华严经》传译中国,直到思想体系完善、重重无尽,圆融无碍观,凝聚了中国人的心声。从全经内容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境界;第二是阐明了如何从凡夫到成佛的历位,需要圆满哪些行愿;第三部分以善财童子南游,一生成办,入普贤三昧,证入毗卢性海。本篇文章从五个方面说明,目的想与大家共同来欣赏华严以及了解此经在中国传译弘布的情况。

二、《华严经》的三种译本

1、《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

又称为晋译华严。东晋沙门支法领,从于阗(今新疆境内)取回梵本,华严前三分为三万六千偈。到东晋义熙十四年(418),由吴郡内使孟,右卫将军褚叔度,恭请佛驮跋陀罗(觉贤)尊者主持法业,慧严等百余人,在道场寺译成六十卷华文。

六十卷《华严经》虽译成文,当贤首国师(华严第三祖法藏大师)奉诏宣讲六十华严时,深感经文不能连贯,认为必有欠缺,适逢中天竺地婆诃罗(日照三藏)来华,携有华严经的第八会,经二师校勘,复礼法师执笔,慧智译语,补足原文,遂成《华严经》六十卷的完本,共计三万六千偈,三十四品。

2、《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

唐·武则天,特重华严之极,希望更加求得详尽的华严经,派使者访于阗梵本。实叉难陀(喜觉)尊者携来梵本华严,在证圣元年(695),东都大内遍空寺译成华文,武则天亲临译场,并且为此写序及提品名。由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义净三藏,同宣梵文后,更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人,在佛授记寺润饰辞藻,到圣历二年已亥(699)完成了八十《华严经》的翻译,人们常称为新译华严。

3、《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

南天竺乌茶国王手书此品,于德宗(李适)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十八日进贡。德宗帝获此梵卷,于贞元十二年(796)六月五日,诏般若三藏(罽宾人,德宗时游华)于长安崇福寺译成四十卷,十四年(798)二月二十四日完毕,称之为四十华严。其实也可说成是前二部华严入法界品的展开。

在中国拥有三种译本华严,前后持续三百多年传译,那也是一项艰巨的译经任务,从另一个角度说,《华严经》在中国的影响非凡.真正要弄清楚华严圆融无碍,重重无尽的思想,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华严宗人长期以来研究、弘扬,要一目了然,岂非小事?所以借此机会缅怀沤心先贤,是他们为我们后学华严者铺平了道路,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再到华严禅学,最后发展到华严易学。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不再为此大经而生畏。三部华严经篇幅不同,但各占优势。六十华严篇幅不多,可它却具备 了八十华严的精神实质,之所以受学界的重视;四十华严虽然精辟,义理含蓄,一般人是难以达成毗卢之性海;八十华严文广,在教界义为更完善,多择以诵持、研究。佛教史上,曾经有两位大德对八十华严进行纲要性地系统化。

三、对《华严经》的两种不同划分

1、清凉澄观大师的分法

澄观(738——839)大师是华严宗的第四祖,他一生专精华严,承师之学并加以发挥。同时,吸收了般若空义,涅槃佛性,法相赖耶染净,以及运用《起信论》的一心二门,随缘和不变的思想,更明确地提出了四法界说,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单讲华严经就有五十余遍,著述四百多卷,仑对华严宗的贡献并不次于法藏大师,甚至还有超前之说。澄观大师不但在教界绰越,在当时社会地位也非常显赫,成为七帝之师,七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敬宗、文帝的敬重,他先后受赐为镇国大师、清凉国师、大照国师、大统国师、任天下大僧录、僧统等美称。

澄观大师义为三十九品,八十卷的《华严经》是毗卢遮那佛于菩提场,七处九会(人间三次,天上四次)同时顿演,一真法界。他根据教、理、行、证分成四分,又从因果关系分成五周。所谓四分是:举果劝乐生信分,初会六品经文是;修因契果生解分,二会至七会三十一品经文是;托法进修成行分,离世间一品是;依人证入成德分,入法界一品是。五周者即:所信因果周,初会六品是;差别因果周,从第二会到第七会随好光明品是;平等因果周,第七会后两品是,是普贤行品和如来出现品;成行因果周,第八会离世间一品是;证入因果周,第九会入法界一品是。澄观大师又根据传统的三分法,他以为《华严经》的序分应是初会六品经;从第二会到法界品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止为正宗分;从法界品文殊从善住阁下为流通分。澄观大师并不停于三种分法上,另外找到了分科的根据,从信、解、行、证方面将全经分成四分,又从因果方面分为五周。从因果来贯穿凡圣,世出世法无不具因果。佛教尤其重视人生解脱,上至成佛,下齐六道众生,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领域,无不被因果网罗,所以因果具周遍义。

2、方山李通玄长者对此经分析

李通玄是位居士,以吃枣子和柏叶饼淡泊生涯,潜心华严,因此得名枣柏老人。著有《华严经合论》一百三十卷,《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华严经》处处以十字表圆满义出现,以此缘故,李长老借十而分判全经,就此对七处会的说法,作了一番表述,他认为三会普光殿说法,从凡情角度看还有往返,来去之执,遂而提出了十处十会四十品的说法。比如在初会有十菩萨众,十众主神、十众天子、乃至舍那十身、十定、十忍等等,无处不以十体现华严圆满无碍之意,这无尽法门莫不是一真法界心,一大缘起。

李通玄从传统分法认为世主妙严品为序分;如来现相品以下为正宗分;如来出现品以下为流通分。在流通分中清凉大师则从法界品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下为流通分。李通玄认为全经内容可分为五位法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三周因果,即从初会世主品,到毗卢舍那六品为一周,乃佛自分五位因果,是举果劝修见道分。二会(从佛名号品)至八会(如来出现品),三十二品为一周,乃进修者五位因果,是设法治习修证分。九会离世间品,明果后利生常道,通为设法治习修证分。第十会法界品,善财南游为一周,乃圆彰五位因果,是去言依行圆彰法界分。二种常道,离世间品,同生不染,利生常道,法界品,忘修绝证,佛果常道。

方长者从五位、三周、二种常道来剖析华严经。总言之,两前辈的作法,为后来研究华严经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释经题及译者

1.释品题——《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梵语是Buddha^vatam saka-ma-ha^-vaipulya-sutura,意思是佛华严大方广经,简称《华严经》。此经是佛初成正觉,在菩提场,针对文殊、普贤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的。大者心之体;方者心之相;广者心之用。心本无名,强名大方广。佛者能觉全体大用的人。华者觉悟的因素,严者万行之因花庄严佛果。经题七字,全在说明体、用、因、果。也可以说以毗卢法身为体;文殊妙智为用;依智断习,普贤妙行为因;习尽圆,弥勒补处为果。梵语毗卢遮那译为光明遍照,法身遍一切处,即是本觉妙性。华严以此为体,指示众生见自妙性即证法身。梵语文殊师利译为妙德,七佛之师,华严依文殊为用,即是依体起妙用,换言之,依根本智起后得智,善巧方便度脱众生出苦轮。普贤谓德无不遍曰普,上求菩提(成佛的最高境界),下化六道众生为贤,普贤代表一切菩萨广大行愿。普贤有因位、果位不同,因位普贤即是在成佛之前行菩萨十度万行,也可说是众生本具毗卢遮那佛性,而圆满普贤果位的就是毗卢遮那佛,在初会中特别强调一切众生本具足毗卢遮那佛果德,只要坚硬信自己与法身佛无别,虽现处凡夫,依智断习,妄尽还源,本具佛性自然呈现,是种不假外求的,就在一心念间,以普贤行因花庄严毗卢果海,所以说一部经题就能全部包含经之意义。

2、此经译者——实叉难陀

《华严经》八十卷的译者实叉难陀,在三种译本中已有介绍,根据宋·赞宁《宋高僧传》记载尊者圆寂年岁,可以推算尊者生于(111——170年),世寿五十九岁,即景云元年(170)十月十二日寿终,依外国法葬。十一月十二日焚化舌犹存,十二月二十三日,由弟子悲智,勒使哥舒道元送灵骨及舌归还于阗,起七层塔供养,号称华严三藏塔。他先后译出:《华严经》八十卷、《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等经。

五、根据清凉大师的分法进行阐述华严大意

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华严,澄观大师分成七处九会,七处即七个地点:菩提场、普光明殿、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第七、八会都在普光明殿、最后逝多林,实际上普光明殿二次重复,故说为七处。如果不迭地处则是九处九会。这一段是全篇的中心部分,由于经量长,所以只是将每会的大意,中心谈谈。

1、初会菩提场

第一会是佛在摩竭陀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今印度菩提伽耶),毗卢遮那佛放齿光、眉间光加被普贤菩萨入毗卢藏身三昧,说出了毗卢遮那佛成佛的果德、依正庄严、此会共有六品十一卷。在四分中属举果劝乐生信分,五周中属所信因果周。六品是:世主妙严品第一、如来现相品第二,普贤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华严世界品第五、毗卢遮那品第六。世主妙严品为一经之总序,揭示了毗卢遮那佛法身妙德,展示了正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的种种广大庄严,以及集会大众叹佛、闻法,惟有行普贤行的人才能默契毗卢性海,这种热闹非凡、状观的场面,甚至会场的师子宝座都是众宝严饰,犹如因陀罗网、珠珠互映,重重无尽,智入三世,了知心佛众生三业密意,心境融通炳现,喻佛的智慧如大海一样同时印现星空万象,意思是要坚定众生对毗卢舍那的信念,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来现相品中,如来现瑞相以回答诸菩萨,及一切世主提出的十八种佛法和十九种世界海。如经所言:

“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维。云何是诸佛地。云何是诸佛境界。云何久是诸佛加持……哀愍我等。开示演说。又十方世界是海。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众生海。佛海……一切菩萨智海。愿佛世尊。亦为我等。如是而说。”

佛说法放光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所有的法都能用语言文字表述,正因华严会上来的菩萨及一切世主,提出的是佛境界等,这种境界唯证了知,是不可言思虑绝,所以如来以放齿、眉间光回答所问的佛法及世界海。

普贤三昧品,普贤菩萨是一切菩萨行的代表者,为此会会主,唯有普贤行者方能悟入佛果境界,称性说法,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世界成就品,诸佛世界与众生世界,从平等法中是无二无别,但因业力的不同,呈现在他们心里就认为世界千差万别、形状。本质等差殊,所谓无边世界、刹尘国土,或染或净,皆依众生心生染净故。

华藏世界品,是毗卢遮那佛居住的地方,由无数风轮,众香水海,尘数世界种,相依而住,形成世界网中心有一世界种,有二十重,法藏世界就在十重风轮上,香水海藻香幢大莲花内。五卷经文也不能详尽江藏世界,因为数大千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恒沙世界性为一世界种,世界海风有世界种,这都是毗卢遮那佛过去无数刹尘劫承侍诸佛,换来的今日法藏世界。

毗卢遮那品,前五品是说毗卢遮那佛依正的果,成就法藏世界的`因。这一品说明佛之本因,古今毗卢遮那佛同居法藏品,所谓三世诸佛,佛佛道同,因果无别。到此为所信因果周讲完。

2、二会普光明殿

第二会说法的地点是在普光明殿,在菩提树东南三里尼连禅河曲内,是龙种族人为佛所造的。这会由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世尊放两足轮光,其内容有六品四卷,即如来名号第七,四圣谛品第八,光明觉品第九、菩萨问明品第十、净行品第十一、贤首品第十二。此六品主要阐明十信。所谓十信者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在四分中属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属差别因果周。

如来名号品,这些佛名尊号,代表了不同众生根机差别,随众生欲乐而示现不同佛身、化身、应身,策励众生,所以才有众多佛名。

四圣谛品,四圣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即真理,文殊菩萨将四谛法门介绍给法会众,让他们当下体认无明、业识招感的苦果,若因,是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一切法皆是自心妄执根尘幻象,若能除去攀缘心,相续心,还有何不了,既然如此,一切色心诸法,莫不是让你悟入实相的真理,苦等诸相能让你悟道它的虚幻性,这就是圣谛。

光明觉品,世尊从足轮放光,照遍法界,教导众生从般若慧中求得解脱。如经云:

“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

“一”与“无量”是从两个方面讲的,“一”指诸法同具一真如之理体,“无量”是从现象界探讨事物的,具有千差万别之相状,相状,虽表现不同,但实际是同一实相。从另一角度考虑,“一”与“无量”也可说成从某一事物去了解所有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共性与个的关系是不即不离,所以说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之间互不妨碍,二者互为圆融,即性不碍相,相不碍性,华严经中的思想物质就是性,相圆融无碍,再进步推出事事物物重重无尽,这样说来佛境和众生心境又有何差无差别可言呢?

菩萨问明品,文殊与九首菩萨问答,正式说明十信慧解的真理。九首即九位大菩萨代表,他们从不同世界、修诸梵行,共同来到法藏世界,文殊菩萨提问,一一菩萨解答,如经所问散在此品中,象觉首等问,既然心性是一,何故有种种相差别而各不自知?觉首认为众生的心性与业犹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又如长风起,遇物咸鼓扇。诸法自身是空无自性,岂有知的产生?若说有知这是众生妄心分别执著,在强名上更附上妄执,误认为众生有颗心,在造业、受报、没有悟道心随缘妄执成好、坏、美丑,如此看来诸相外尘由妄执所成,它是种虚幻不实的东西,妄相不生,心又何处可得,是故经说诸法各不自知尔。通过九首与文殊问答说明十种甚深,即觉首明缘甚深、财首明教化甚深、宝首明业果甚深、德首说法甚至深、目首福田甚至深、勤首正教甚深、法首正行甚深、智首助甚深、贤首一道甚深、文殊佛境甚深。彰显万法理性一念圆顿,念即无念,两无栖寄。

净行品中反应了如何从信中实践,从身、口、意三业中净治无明尘劳以成净行,染不能染则一切行为净行。从在家居士到出家比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菩萨行为,于一切动中静中,皆发大愿,从愿中使其行为清净。也即是依理而入,随事而行,达成理事融通。以清净心修习十度万行,使三业清净、庄严。文殊菩萨用“善用其心。”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于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后有之心,以悟入涅槃,文殊宣说一百四十一大愿,大约分十段:一在家时十一愿、二出家受戒时十五愿、三坐禅观七愿、四起坐著衣时六愿、五盥水时七愿、六乞食时五十五愿。总之,前十一愿为在家菩萨所行之净行,后面统统讲出家菩萨的日常生活,所谓十善道戒是通于在家、出家菩萨,作为菩萨应以大悲为首,不作罪、不思罪、不怖罪走向社会各个阶层。

贤首品,以贤首菩萨为品名。依十信法门,发心进修,所证功德与佛同等,无作性用,出入自在,心境皆无差别。十信心满速证初位,生如来家,住法王法,此为第二会竟。

3、三会忉利天宫

第三会在忉利天宫,世尊放两足指光,法慧菩萨为会主,入无量方便三昧,说十住法门,共六品三卷。六品者升须弥顶品十三、须弥偈赞叹品十四、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初发心功德品十七、明法品第十八。分、周同上。

升须弥顶品,从十信心满,始住法王法,生如来家,永不退转,从凡夫进升到贤位,此品论及到佛陀不离光明殿而怎样为忉利天人说法呢?难免产生疑问,首先应该明白佛的法身遍一切,超越时空的境界犹如虚空。比如象空中一轮明月,千江水呈千江月,清净法身没有离开觉性,如舟各向南北行驶,月亮也随其行,天空的明月实只有一轮而已,以此可说明如来不动普光明殿同样能在忉利天说法。再仔细推量,佛说法如同阳光普照大地,没有时间先后之别,只因众生根机有别,闻到的佛法呈现差异,一音演教,各类众生各得其解。

须弥偈颂品,法慧等十菩萨曾于十月佛所净修梵行,十住以智为体,慧为用,则无明烦恼除,清凉如月。众生本具如来法身智慧,只因障生智隔,不能了自心性本具,成就慧身智慧不由他悟,唯在方便善巧治伏其心,即得梵行清净。

十住品,十说十住语义,即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如此说来绍隆佛种,荷担如来家业,岂非小事,不到法王子住不名佛子。若欲成佛,必达十智处灌顶位,如王太子即将成王。

梵行品中正念天子问法慧菩萨,云何而得梵行清净?答曰:应观察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十法,于其中知身等十法则是有作有为之法,不名梵行,梵行者于身等十法无所取、舍、能、所等执著,心境双泯不寄,堪称梵行清净。

发心功德品。修十住法所谓功德无量无边,功齐果海,如《文殊五字真言》中说的:“发心证果的无别。”

明法品,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云何于佛法中修行清净,不舍波罗密门。菩萨应该广泛行一切白净善法,精进不放逸,续佛慧命,为令众生完成佛道,第三会竟。

4、四会夜摩天宫

第四会如来放两足趺光,功德林菩萨为会主,入菩萨善思惟三昧,说十行法门共四品三卷,四品是:开夜摩天品十九、夜摩偈赞品二十、十行品二十一、十无尽藏品二十二。分、周同上。

夜摩偈赞品中觉林菩萨,承佛神力,遍观十方,而说颂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皆不离众生心,染净诸法未曾离心,心便成了万物之主。菩萨行十种行应观法界性,唯是一心作。何为十行?即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违逆行、四无屈绕行、五无痴扰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是为十行。这里虽说十行,但实则不止,时常应以十贯穿无尽圆满,才能展示华严十十无尽。菩萨行无量法门时,他们的精神难能可贵,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菩萨了诸法性,唯从自心,非从外求,亦非外界所与。

无尽藏品,菩萨心境,行为无量无边,犹如虚空无形无相,随圆成圆,随方现方,虚空本无相叛乱可言,同样,菩萨心行象虚空一样,随众生的需求而应化各类,亦无应化可得。

5、五会兜率天宫

如来放两膝轮光,金刚幢为会主,入菩萨智光三昧,宣说十回向法门,共三品十二卷。即升兜率天宫品二十三、兜率偈赞品二十四、十回向品二十五。分、周同上。前面的十住是下贤位,安住佛教法中。十行中贤位建立菩萨因行,趋向成佛。十住、十行侧重于自利。到十回向兼修利他。从少善根引无量果称之为回向。菩萨上要回向无上菩提,下要回向一切众生,回向实际理体,因为唯有得到佛法,才能成佛果菩提。此会由金刚藏菩萨入智光三昧定说出十回向法,即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至一切入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十等法界无量回向。也可以说十回向是以大悲、大愿、大智圆满大行而将之回向于菩提、众生、实际,将一切善行之法回向此三处(菩提、众生、实际)。

篇10:华严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华严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华严经,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这本经书是经典佛经之一,是学佛者必读的。那么,华严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

《华严经》历来被大乘佛教所推崇,被誉为“经中之王”。由于其直接彰显佛陀广大圆满、无尽无碍的因行果德,加上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因而它所展示的`境界更是巍巍壮观,不可思议。据说在《华严经》中,三世诸佛所同证、十方菩萨所同修、大千圣众所同尊、法界众生所同具的一真法界一览无余。

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四法界:

1、事法界。指宇宙万有事法,彼此一一差别,各有分齐;

2、理法界。指诸法平等的理性,即真如;

3、理事无碍法界。是说有差别的事法与平等的理性,互相溶融无碍;

4、事事无碍法界。指一切各有差别的事法,由于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称性融通,一多相即而重重无尽。

六相:

1、总相。指一种缘起中,具足各种成分,类似所谓事物的全体;

2、别相。指各种成分有其差别,即事物的部分;

3、同相。指各部分互相依持,同成一总体,即事物的同一性;

4、异相。指各个部分虽互缘而生,仍各别有异即事物的差别性;

5、成相。指由此各缘起法得成,即事物的生成;

6、坏相。指各部分仍住自法不移动,即事物的破坏。

此六相都两两相顺相成,同时具足,互融无碍。

十玄门:

1、同时具足相应门。指一微尘中同时具足一切诸法,互相依存,成一缘起;

2、因陀罗网境界门。指各个法中有无量法,彼此之间互相映现,重叠无尽;

3、秘密隐显俱成门。指说一法即一切法,或隐或显,俱时成就;

4、微细相容安立门。指一切法门均于一念中具足,即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

5、十世隔法异成门。指一切法门遍布于“十世”之中,前后久暂,不相隔历;

6、诸藏纯杂具德门。指六度万行,或纯或杂,法法交彻,功德互相具足;

7、一多相容不同门。指每一法中具有一切法,容摄无碍;

8、诸法相即自在门,指诸法融通,相即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

9、唯心回转善成门。指法界无碍功德,都由一如来藏为自性清净心回转,具足成就;

10、托事显法生解门。指所有尘法,事事无碍,随一事理,能显法相实相。

该宗认为,上述事事无碍教义,皆如来称姓之谈,即依本具有圆满性德而起赴感应机之用,谓之性起说。又以理性为众生本具,是因位中本有的性德,亦有称性而现之义。

《华严经》大意

《华严经》的五大特点

《华严经》经题略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解题

梦参法师 华严经选读

反思法

实地考察法

经验总结法

摘抄句

计划生育法全文

《华严经》法句(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华严经》法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