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轮回间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电离施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死轮回间散文(共含11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电离施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生死轮回间散文

篇1:生死轮回间随笔

生死轮回间随笔

始终相信,飘缈的未必是虚幻的,那是因为,人们追索过,却不曾真正触摸过。更加相信,那些飘缈的林林总总,定会有一天在众生的苦苦寻绎下,带来一片惊奇和艳彩,向人诠述,世间万物,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一切依循着那条苍劲而灰白的轨迹缓缓变换,不离不弃,不编不移,有希望,有迷茫,有欢欣,还有哀痛。

佛说: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离不开炙然火宅般的'三界。我敬佛但不信教,可我坚信,这世间确有轮回。生即是死,死亦是生,生命就这样循环往复,无始无终,死而后生,生而后死,变化的只是生命的形式。

轮回是飘缈的,更是离奇的,纵然是曾经经历他千百度,却也是被孟婆封存于奈何桥上的记忆,任凭我们如何找寻,也只懂今生,难觉前世。轮回就像是一个传说,留存于世,犹如素雅淡茶透出的一缕清悠,划过鼻尖,带着人们对前世与今生的无穷意想,四处飘零,想相见,却不知何处再相见。

然而,轮回像是一个传说,但又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不知何处再相见,并非未曾相见过。相见于灯火阑珊处,相见于刀光剑影下,相见于尘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不经意间或许触碰过,只是不曾留意过。布莱恩·魏斯循着凯瑟琳的亲身经历,就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充满辛酸和苦楚的别样轮回,似乎已经证明了轮回飘缈却不虚幻。叹前世今生,有些东西可以记起,只是隔世之后,想记起,很难再记起。

在佛家看来,长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轮回之中,唯有无生,才能从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拔出来,才是究竟常乐的清净生命。佛追求的是无生,无生则无死,一切都是顺直和平和的,轮回之外,于是少了生来时的劳苦磨砺和逝去时的豁达舒松,少了生生死死、来来去去所牵拌的那份曲折清奇,无喜、无怒、无哀、无乐,清净之上,生命也因此一片纯白而不再五彩斑斓。生而拥有,使人懂得珍惜;死而失却,使人学会放手。一收一放、一得一失之间,是生死交替时的幡然感悟,是轮回辗压后的骤然觉醒。

世间生命,皆因轮回而来,也将因轮回而去。超越轮回,抚手无生,拥有的只是一片了无边际的原野,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就算快乐,终会厌烦,就算无痛,还得厌烦。因为轮回,生命获得了重置的机会,今生不得,来生再见,于是生命中少了一份迷茫,多了一份豁达,生亦不喜,死亦不悲。

前世再美,我们也无需怀念;前世再凄,我们也无需愁肠。因为那已经逝去而且用灵魂也难以触摸的一切,不是今生能回忆得了的。今生得以为人,已经满足,那怕终将离开,那又如何。既有今生,那就珍惜今生,好好经营今生,善待今生所得,如果来生再世为人,便也无愧!

篇2:生死一念间散文

生死一念间散文

生c死之g,以槭分bh……然而,它之gs]有不可逾越的稀

一人的生命,在@一念gw灰纭;蛟S,是希望自己能在痛苦的r候就生命停止前M的_步;然而又有l能了解你的苦衷?y道@么p易地,就可以他人阎δ愕牟唤猓默默地槟憧奁、流I幔

生死一念g,S多o辜的生命走向了O端;但是,也有S多的生命在@一念g存活了下怼…

5.12大地震r,有S多S多的s又脆弱到了Oc的生命就在自己意念的支持、鼓钪下,造了一又一ゴ蟮`奇E。

生命的ゴ笃孥E?突然我想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在外祖母80q那一年,她患上了胃癌,t生J樗最多是活不^一月了……但是,她s比t生的估多了月。m然,外祖母造的@一奇E并不稀奇,但是,那至少C明了,生命是可以造奇E的……只要我一直不放,造奇E的^程很巍

生死一念g,有S多人因槌惺懿涣松活巨大的毫Α⒕疲力竭,往往就在@一刻想到了一字――死。

生,死,之g的D化^程其很巍5是,生可以x袼溃凰溃s不可以x裆……

篇3:生死轮回高一散文诗歌

生死轮回高一散文诗歌

生死,轮回。

生,是死的仇人。生存,是人一生中最奢求的愿望。无人会长生不老,每个人要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干出一番大事;要么,就会被社会淘汰,从而出局。只要生存,才会有希望;只要生存,才会成为强者;只有生存,才会有梦想。为了生存,人们不惜一切代价;为了生存,强者们放弃了那在脸上的微笑,戴上了冷酷的面具;为了生存,人们大开杀戒,只为能在这个世界里生存下去。生,也许是残酷的。

死,是生的劲敌。作家们常常会把死比喻成地狱的魔鬼,让人们害怕。也许,死是一种解脱;也许,死是一种释然;也许,死是一种放手。灭亡,并不代表一个家族的消失,而是代表另一个家族的重生。而这次重生,会比上次的诞生强大,强大到无法能比的程度。因为他们心中有种信念,他们不是弱者,那些旁人的.冷嘲热讽,会转化为坚定,让他们走上强者的道路,成为最强的王者,让他人的讥讽成为赞赏。死,也许是重生。

轮,是回的助手。走上奈何桥,见到孟婆,喝一碗孟婆汤,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喝完孟婆汤,那么,你将会失去记忆,所有的事情都会忘记,当然,包括你最重要的人。然后,就会掉进轮回的黑洞,在另一个地方,让你的生命延续。轮,也许是美好。

回,是轮的帮手。来到了另一个地方,对上一世的事情全然不知,但是,你却依然重复着做上一世的事情:生,死,轮,回。回,也许是烦恼。

生,死,轮,回。这四个字饱含着许多层的意思,看你怎样去理解。

篇4:透视民营企业生死轮回

圈内记者说:“王文京这个人少年老成,事业上没有什么大起大落。”

王文京自己也说:“用友一直比较顺,没有特别困难的阶段。”

-创业,一个公司的轮回

记者跟王文京的话题由轮回开始。轮回的起点容易确定,就是12年前用友成立的那一刻,而终点在哪儿呢?

谈到创业的背景,王文京欣慰地说道:“我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这代年轻人赶上的时代太好了。我们赶上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可以上大学,可以选择,可以自由地创业。这是一个变革和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变革,给了我们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知识分子最大的发展机遇。因为伟大使我们可以创造业绩。比起我们的父辈和兄辈,我们这代人庆幸多了。”创业的方式有多种,王文京说他选择了从零开始的道路,因为他崇尚白手起家式的创业。

1994年王文京和当年一起创业的拍档苏启强,以一种非常友好而且理智的方式进行“分家”,之所以称为友好,是说他们没像其他人那样打得不可开交;之所以称为理智,是说用友一开始就是“纯民营”,产权清晰,使王文京回购苏启强的股份进行得非常顺利。这件事直到今天,被传为“中关村的一段佳话”。5年后,苏总又被新组建的用友软件股份公司聘为独立董事。王文京对记者说:“我这是首次向媒体透露此事,苏总已接受聘请,回来做我们公司的独立董事。”也许是想借助苏启强在业界的影响,也许是想利用苏启强在投资方面的经验,此举最终能达到何种效果在记者看来已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一段佳话终于可以续写。

关于上市选择国内还是海外,王文京说:“在国内上市,这一点我们已非常明确。过去国内资本市场处于不断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上市门槛比较高,限制也多一些,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由于在国内无法上市就选择了在海外上市;作为产品市场在国内的公司,主要业务集中在国内,应该首先考虑在国内上市,这样公司的经营业绩可以在股市上透明的良性的互动。现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很快,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表现不错的公司都积极争取在国内上市。产品市场在国内的企业,如果在海外上市可能会造成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脱节,难有良性的互动。此外,用友是一家本土企业,从企业长远发展看,在本土的资本市场上市将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回顾以往12年这一个轮回,王文京说,经营一个企业必须借助资本运营,只有通过资本运营,才能完成产业升级。现在就是在中国市场做软件,我们面对的都已经是国际竞争了。大一点的项目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国际公司。我们必须通过提高产业规模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上市后公司在几年内可以融到大规模的资金,企业做更大的产业规模就有了前提。

当然,企业的经营没有终点,上市更准确地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从轮回的意义上说它只是企业下一轮发展的新的起点。回到起点的角度看待上市,王文京有一个比喻:企业上市就如同汽车进入了快行道。王文京说:“人一旦上了道,事情就好办了。”

王文京当时没提到“退出机制”。其实,上市不仅是企业融资战略的重要一环,而且还可以实现用友酝酿已久的期权方案。

-软件产业,经济发展在国家间的轮回

记者采访的前几天,王文京刚刚从爱尔兰和美国考察归来。这次他专程考察了爱尔兰和美国的软件产业发展。谈到这次考察的感受,王文京兴奋起来,他说:“感受最深的是,全球范围对软件和服务的需求太大了,我国软件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无限。软件产业在爱尔兰和印度的成功给我很大的启示:软件产业能够给中国一次超越的难得机会。软件产业不像其他一些产业,只能先在发达国家发展,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相反可能在一些有人力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并向发达国家转移。这或许是近百年来现代经济在国家间的一个新轮回。印度和爱尔兰原来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牧业国家,这些年来,在政府积极政策的引导下,他们抓住国际市场对软件及服务的需求机会,发挥其人才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成为除美国之外软件出口第一和第二的国家。特别是爱尔兰近年来通过软件及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它从一个原来在欧洲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富裕的国度。在硅谷的旅馆,我天天看到印度的软件工程师出出入入。印度和爱尔兰的成功经验很值得中国软件企业学习借鉴,中国在软件产业的优势必须发挥出来。一旦发挥出来,前景不可估量。”

王文京创业的时候,选择的起点就是软件,至今仍然在从事着这一领域。他说:“80年代末即使在中关村选择软件作为主业的企业很少,因为那个时候软件不值钱。我们选择了这一领域,一干就是12年。我们亲眼目睹也亲身经历了中国软件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这中间王文京也有两次印象深刻的经历。1993年的“一段弯路”:当年他差点投身房地产,他甚至已亲自到了海南,考察并少量投资,要不是性格中“天生的稳重有余”,决策慢了一点,说不定就没有今天。事后他对记者感叹:幸亏当时及时回来做自己的主业。

尽管网络不像年初那般狂热,但王文京坚信互联网确实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在这次热潮中,王文京还提到一件有趣的事:按照公司互联网战略,3月份用友筹建了一个网上软件租用的ASP―――伟库网。伟库网不仅开创了公司的网上服务业务,也意外地为公司留住了年初一批想往互联网公司流动的优秀人才。

对中国的软件产业,王文京说:“今年国家颁布了专门针对软件企业的鼓励政策(国务院18号文件),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软件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上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富豪榜: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轮回

前不久,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对中国内地50名首富的调查排名,结果王文京以6000万美元的个人资产名列第41位。排在他前边的'是创维集团老板黄宏生,排在他后边的是新浪网的CEO王志东。记者问王文京对这个排名有何看法,王文京说,这是美国的统计方法,对此我没有评论。

对于这个数字,王文京有两项支撑。

第一项就是技术支撑。王文京推出互联网战略。具体来说,用友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战略包括三个方面,即软件产品转向Web-Base,并开发电子商务应用软件(网络财务、iERP、iCRM);在独立的低端市场尝试改变软件包方式,直接以ASP模式提供网上在线服务(伟库网);公司运作加快电子商务化(“e用友”)。

第二项是数字的支撑。1988年王文京靠5万元借款起步的时候,他和苏启强曾大着胆子定了一个“十年规划”:争取做到3000万。然而结果是不到的时间,用友的营业额就超过了亿元。按照一般的算法套用这个比例,一贯稳重有余的王文京这次抛出的,恐怕又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曾几何时,福布斯和财富杂志排出的都是外国富豪和外国企业。从现在开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走上这些排行榜。这是否预示着财富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轮回?

圈内人说:“王文京这个人少年老成,事业上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王文京自己也说:“用友一直比较顺,没有特别困难的阶段。”

记者最后问了王文京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切挫折在你嘴里似乎都平淡得不值一提?王文京说:“这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觉得好像没有哪个阶段很特别,很困难。这可能和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有关系。我认为搞一个企业,经常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也会面临问题与困难,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困难是很正常的,通过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来推进企业的发展,实际上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是企业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就没有什么很特别很困难的阶段。”王文京的话反映了他的一种心态,而成功是不是更容易光顾有这样心态的人呢?贵宾楼里的厅柱高大宏伟,玻璃窗非常宽阔。窗外的长安街正是车流如织,而王文京就这样安静地坐在窗前,淡淡地讲述着事业、朋友和轮回,一缕冬日早晨和煦的阳光,这时刚好从他的脸上经过。

篇5:佛教故事生死轮回

前世对今生而言是过去;当你活在过去世中看今生,今生则是过去的未来。故此题的表面意涵,虽但是前世今生,然细推其义,亦皆有未来;故此文题实是三世具足的。

三世指时间说;人的生命由过去来到现在,而又往至未来,是连续而不中断的。而人若无宿命通不能知道过去,若没有天眼通则不能见未来,佛法中说的五种神通里,宿命通是知道过去生命的情况,说天眼通能见到未来的事情,若是没有宿命通,我们过去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没有天眼通,未来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能够知道现在生命少分现象而已。现在的生命,我们是看见了,但是我们对于现在的生命里边的事情,并不完全知道,只知道一少分而已。言可以推理依现行的生命,有过去未来的。道理要怎么样来观察,我们才能够知道有过去有未来呢?

《楞伽阿摩多宝经》(《注大乘入楞伽经》)说:「色识虽转灭,而业不失坏,令于诸有中,色识复相续。」我们要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会观察我们生命的现象,这个生命的现象是什么样子呢?就是第一句:「色识虽转灭」。这个「色」就是我们的生命体,眼耳鼻舌身这五个部分,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组成的生命体是有生灭变化的,有的时候健康、有的时候不健康了,有的时候有病痛、有的时候可能没有病痛,那么这个生命体是有变化、有生灭变化,这是我们现实上的感觉。这个「识」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也是有变化,有的时候快乐、欢喜,有的时候会悲痛、会流泪,也有变化。从小时候开始读书,这资质也逐渐逐渐的丰富起来,如果你常不读书,有可能你的资质逐渐逐渐地又失掉了,所以在我们的思想上看,也是有生灭变化的。「色识虽转灭」虽然是展转地在变化,有生、也有灭。但是我们从小的时候到中年、到老年,最后生命结束了,结束了就是死亡了,叫做「灭」。

「而业不失坏」,但是佛法里讲到业,业并没有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的,它还继续存在的,业它是继续存在。

在佛法来说,这是共业。就是你前一生,父亲、母亲和儿女前一生大家合作做一样功德,今生果报成熟了,大家都有权来享受这个功德,不是说是我父亲、母亲的财富,我就能享受,不是这么讲。就是前多少生大家合作做功德,所以就会今生也合作的享受这功德,是这样意思。

篇6:佛教故事生死轮回

按佛法的道理来说,就是前生他们曾合作做一功德,今生功德得果报的时候,要共同的享用,不可以驱逐一个人的。所以「业」这件事在佛法来说,就是共同的造业,共同的享受果报,这个地方要比《易经》上说得更明白;但是《易经》那些话,也表示有业果,有业有果,也表示这样意思,有这样的意思,应该在我们中国这个民族里发生了作用,知道做善会得善报,做恶会得恶报。但若是我们不学习《易经》,不学习古圣先贤的语录呢,那我们就不知道这件事。但佛法里是非常强调这一点,所以做善事是有意义的,你有好心肠做一些利益他的事,的确是非常好,这件事是有意义的。所以「色识随转灭,而业不失坏」,我们这个生命我们作了善业,或者是我们没有好心肠,作了罪业,这个生命是结束了,但是业力没有结束,业还存在的,它会使令你再得一个生命来享用你前一生造的业的果报,是有这回事情的。所以「令于诸有中,色识复相续」「随作者意,有所造作,是为业力。」但是这个业,即是失,这个业有造作,约实质上来说,究竟它是什么?就是我们内心的思,「思惟」的思,思惟的思这句话它的定义是什么?在佛法中讲的就是有目的行为。这个行为在发动的时候,你内心里要不断的思惟,你才能做这件事,所以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你没能用你的思想去观察思惟,不是很分明的做这件事,你将来是不是得果报不一定的。

在《杂集论》上也提到这件事,有定业、有不定业。什么叫做「定业」呢?就是你明明白白的做这件事,做的非常欢喜,那你这件事将来得果报,不管是做善、做恶都是一样。比如说,在这里面也有问题。假设我们是做了一件有罪过的事情,你现在是得了果报。是说我们信佛嘛,信佛就念观世音菩萨,使令我们苦恼的事情赶快消除,这里头有问题:定业不容易消除。如果你造业的时候,虽然是很明明白白造这个业,但是心里不欢喜,不是欢喜做这件事,那这件不容易得果报。也可能得果报,但是这个时候这个果报容易消失,若遇见不同的因缘,这果报就失掉了,就不容易继续的存在,不管是做善做恶都是这样子的。当然要是我们做这种不决定得果报,但是也是得果报了,这果报如果是自己不欢喜的,那么你念观世意菩萨,这业容易消除,就是容易消除;若是定业就不容易,你需要特别努力才有可能消除这个罪业的。

佛教故事生死轮回 「如是生死轮回是苦,如何能得解脱?」

就是因为「业」的关系,有生命的出现,相续的有生命的出现,生命的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业的关系;生命的差别也是因为业的关系,善业或不善业使令所得的生命有苦乐的差别。下面呢,「如是生死轮回是苦,如何能得解脱?」这地方再多解释句。比如说我们在世间上,我们不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只是有好肠在社会上做很多很多利益人的事情;能利益人也是有意义的,但是你将来能得的果报是怎么样的呢?不是在人间得果报,就是在天上。天上得果报或是在人间都是有时间性的,不管怎么长,时间到了就结束了。结束了会怎么办呢?还是在生死里流转,我们一般人福报不大,权利也不是很大,我们要做恶事,小小的做点儿恶可以;要是有权利的人,他要做恶事很厉害的,所以我们要是做善事做多了,多数有可能会做国王,在人间是大富贵的境界。但大富贵的人要是权利大,他做的恶事也是厉害,他随便可以开枪,法律不能制裁他,他继续享他的福,福报结束了,还能怎么地,到底是到三恶道去,要补偿的。所以我们说做善事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你若没有般若波罗蜜很危险,没有般若波罗蜜你做的善事,就是一般有漏的善事,你将来有可能很苦恼,在佛法里有这个事情,认为我们只是做善事,你不知道如何去排除你思想里的贪瞋痴,你不知如何把它消灭出去,你不知道做这件事。

我们学习了《瑜伽师地论》,里面讲,我们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瑜伽师地论》中讲的利益和安乐怎么讲?「安乐」,就是生活上使令你没有苦恼;衣食住这些事情都解决了,使令你心情安乐自在,这叫做安乐。何谓「利益」?改善你的思想,叫做「利益」。《瑜伽师地论》这样讲。改善你的思想,我们的思想有什么问题?我们是佛教徒,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有什么不同?佛教徒相信有因果。但是现在佛的人都相信有因果吗?说我做了很多善事!是!你做了很多善事,我应该奖励你、给你奖状,但是你相信因果吗?我看不一定!就是思想上有题!所以我们行菩萨道时,要做二件事,一个是安乐众生,一个是利益众生。

篇7:轮回经典散文

轮回经典散文

初夏六月的周末,太阳一早就喷薄而出,顷刻间便驱走了一夜的凉爽,大地顿时就笼罩在了一片温热之中。

早上8点,当我驱车赶到乡下的六叔家时,六叔家门口的水泥路面上,己然散发出丝丝热气,我知道,炎夏即将如约而至。

我因为想看看六叔家今年有没有收获枣花蜜,便趁着周末,开车来到六叔家一探究竟。当然,也是为了回家乡来重温一下田野的气息,扫一扫一周的沉闷。不巧的是,因六婶生病,六叔送她看病去了。我便只得拖着略显沉重的脚步,独自来到六叔家后面的一片枣林里,看一看枣树的生长情况。

这是一片面积不大的枣林,离六叔家不过10几米的距离。其间,生长着大大小小几十棵枣树。枣林依山而立,上下交错,形成了一道参差的绿色屏障。看到这熟悉的枣林的浅绿,我的心情顿时舒畅起来,便顾不得太阳的灸烤,沿着林边的小路一闪身便进入了枣林之中。

来到枣林,我原以为枣树下应该是一片光滑的土地,就象小时所看到的那样,乡亲们会不辞辛劳地刨光杂草,认真培植,只为让枣树多结一些果实,从而增加些微薄的收入,贴补时常陷入窘境的家用。然而现实却是遍地的杂草!看来,时代的发展,已让乡亲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已不需再做这种收入微薄却劳动强度极大的不划算的事了。

我原以为,来到枣林,一定会看到牧童们追逐嬉闹的身影,在林边山坡上悠闲吃草的牛、羊,以及时不时传来的牛的哞哞声和羊的咩咩声,就象小时候自己所经历的那样;更以为会听到从坡下农家中传来的鸡犬之声,就象自己小时放牛时所听到的那样。然而现实却是除了遍地的杂草和仍然挺立的枣树,什么都没有,四周一片静悄悄,小时的那一幅人声鼎沸、家畜争啃仅余在林边、路旁的浅草的热闹却又略显紧张的图景已是了无踪迹。看来,有了更多选择的乡亲们,正在逐渐脱离着繁重的农事。

我不禁抬起头,仔细打量起这熟悉却又陌生的枣林来。

抬起头,我终于看到了小时就已十分熟悉的景象:太阳下泛着浅浅绿色的新发的枣树叶,以及枝叶间细如米粒般的枣果,在枣树的残花间寻找着最后一丝花蜜的勤劳的蜜蜂。

透过枝叶的间隙,我看到了如同筛子筛过般漏进来的一束束阳光,迎着这束束光的缝隙,我看到了蓝湛湛如同洗过的天空,以及天空下有若薄薄的丝带般飘浮着的淡淡的白云。这一幅美妙绝伦的初夏的应时图景,倒是与小时熟悉的一样,未曾有丝毫的改变。

看着这一幅陌生又熟悉的景象,我不知应该是喜,还是悲?但我知道,这其中所孕含的,应该就是所谓的轮回吧。

小时候,因为家家户户孩子众多,又缺乏游乐设施,枣林自然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又因为生活条件艰难,为缓解家庭人口众多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孩子们自然得各尽其能地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放牛、放羊等较轻的农活,就成了孩子们不二的选择。

如今,随着少子化的到来,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便成为了家庭中的宝,宅在家中便成为了大多数孩子的选择。

我不知道,小时喧嚣热闹的田园景象,要经过几度的轮回才能重回现实,但我知道,历经世世代代只能向土地讨生活的父老乡亲们,终于在风霜轮回中过上了从不曾想到过的可以选择的生活。

自然的轮回,也许只要一年、一月、一天,或者几个季节,就可以完成。比如这枣树林,春天新芽吐蕊、繁花盛开,冬季则叶落枝残,然而第二年春天,又会树新叶茂;比如这勤劳的蜜蜂,飞走了,不过一年,便会再回来;再如这透过树叶的阳光,看似脚步匆匆,西斜了、下山了,然而不过一晚,第二天便又会重回树顶,照耀如昔。

旧时代到新时代的轮回,则需要世世代代,不屈的脱变。

正是现时代的快速脱变,才让我看到了一个轮回中的陌生的故乡,自然的快速轮回,则让我仍能在时隔3O多年之后,再一次重温儿时就已熟悉的故乡的夏景图。感悟如斯,我不禁内心释然。

篇8:生死轮回的虚无缥缈议论文

生死轮回的虚无缥缈议论文

没有人因水的平淡而厌倦饮水,所以也不要因生活的平淡而摒弃生活。——题记

人来到这个世界,无非就要走向死亡,那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呢。或许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大家都一致觉得死亡是“痛苦”的,而活着就是“幸福”的。

可死后去哪呢?去往天堂还是地狱,可活着的人都没有人知道,死的人又说不出口。可有一部分的人都认为死后就会回到生,是一种轮回。可轮回存在吗?也许存在,但也可以不存在。谁说的准呢?无非就是一半一半罢了。

摄影师离开了城市,回到了那个生他养他的故乡。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灯红酒绿的城市而回到了破烂不堪的农村。其实我们不都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吗?放弃繁荣,回归淳朴。这在我们看来好像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实没有经历过世不知道这是有多么困难的事情。我们总是喜欢说,而不去赋予行动去证明。这也不怪谁,因为这就是我们人,看别人的苦,然后兔死狐悲的挤下那真诚的泪水,说着那些华丽而单一的语言。本来就是如此,不曾改变过。人们就是如此轮回,但却没有改变。

摄影师归回到属于他的港湾,整理着自己放弃的礼物,一个个拆开,发现原来自己原来不是那么的无依无靠,于是试图去用自己的相机去保存这些破烂,心中无比的充实。看着自己故乡的青山绿水,散发出一丝乡愁的幽香。

可人总不能荒废一生,于是摄影师决定,在家乡建一个美术馆,那里会是孩子们最好的乐园,给予孩子一副地图,使他们不在迷茫。多么渺小而伟大的决定,这将是他后半生的一直的.奋斗目标。美丽得值得歌颂,这是如此多么的幸福。可不幸的是,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毕竟他的生命不允许他完成梦想。这时村里人就会想,为什么上天不让他完成,为什么要他死去,这样我们不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变化吗?我们不还是摆脱不了这早就写在未来史书定下的结局上了吗?多么遥不可及的愿望,一切都归回始一,又回到了盘古开天辟地时期,一切都是那么浑浊,那么的虚无。

缥缈峰上群鸟飞过,在云间穿梭着,一阵阵的优雅动听的曲子飘荡,一切都显得不真实了,我们竟能看到如此美妙的景色,不枉此生啊!殊不知那是来接应他死亡的葬歌,给他死前给他舞出一曲离殇。

生死轮回那虚无缥缈不在我们眼前,但时刻在我们身边,我们只能承认。因为我们心无所持,所以无力回天。但并没有说过要去屈服这不公的世界,不论有无轮回,我都要走一遭,那不如我们好好的踏入这生死轮回的虚无缥缈里。笑着死去。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或痛苦,或欢悦;或雨雪纷飞,或阳光明媚。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时时更新自我,才会在逆境中成长。人生不管是苦恼还是快乐,是舒心还是纠结,都是源于自我心境,大可不必苦苦纠缠,黯然神伤。

篇9:生死的轮回美文欣赏

生死的轮回美文欣赏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想这应该是佛家对生命最精妙的诠释,我们每个人不过就是这世间的匆匆过客。如若真有西天圣境,那么从出生到死亡也就只是经历一种蝉变的轮回。我不是佛教的信徒,也不是悲观到寄希望于来世的极度消沉者。但当我看到生命在灿烂与热烈中诞生,而又于孤寂与黯然中消逝时,我的良知让我难以安枕。我曾赞美生命,它似鲜花一般艳丽,在绽放中升华,但我又疑惑,为何鲜花总在凋零中逝去;我曾赞美生命,它似溪流一样清纯,在奔放中成长,但我又疑惑,为何溪流总在大海中沉寂。我本不想用如此凄悲的话语来述说生命,但我却知道两个故事,一个生的故事,一个死的故事,是它们让我理解了生与死的轮回,是他们让我感悟到了生命的凝重。

生的故事

女儿要出生了。早几天,我就把妻子送到了医院。我在焦着中等待一个新生命的出现,当产房中传出女儿对世间的第一声问候时,我欣喜若狂。怀抱着这个稚嫩的`生命,我的手整整颤抖了半天,我不停地打电话,告诉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去欣赏她那红通通的满是褶皱的小脸,从她均匀的鼻息中,我感受到我的手里抱着的是一个沉甸甸的生命.......

我想,世间大多的生命也许总是在这种灿烂与热烈中诞生的。

死的故事

上个周末,下着小雨。我们一家三口,就于这春光之中,于这绵绵细雨中,漫步回了一次老家。到家时,已近中午,妻子与母亲在厨房做饭,我与父亲在一旁闲聊。父亲说:“你听,那边在敲锣打鼓的,是‘羊子’死了。”

我好奇地问:“哪个‘羊子’?”

“哦,你可能不认识,是河那边的,叫****。”

“还挺热闹的,”我说。

“都死五天了,他的儿女才回来。开始他们还不知道,还是邻居发现的。”

我说:“怎么会?”

父亲说:“你不晓得哟,像这种我们村都有几个了,儿女都在外面打工,老人死了都不知道。我看是去年吧,有个老头死了十多天了,邻居以为他走‘人户’(走亲戚)去了,十几天没见着人,后来都有味道了,才发现......”

“你就说这‘羊子’吧。还是邻居听到他家大半夜还在放电视,去敲门,没人应。撞开门一看,躺在椅子上,早就硬了。”父亲接着说,“这人啊,还奇怪,像早知道自己要死,他手里还捏着几百块钱和一张存折,可能 是怕儿女回来找不到吧......”

至于父亲后面还说了些什么,我没有听了,我也不愿听下去。我在想,那个‘羊子’,那个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的可怜的‘羊子’,临终前,他都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他也是生命,一个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不能像迎接新生命那样让他在灿烂与热烈中凋零,为什么总让像‘羊子’这样的父辈们在孤独与黯然中消逝?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不想悲叹生命的逝去,我只愿这世间少一些孤寂的魂灵,这世间的过客不必在这生与死中无尽地轮回......

篇10:生死散文

生死散文

我的大舅姥爷去世了。

今天,我从微信群里看到舅舅与姥姥回乡的消息,因担心姥姥路上辛苦,在和妈妈通话时便提了一句,谁知竟得来这样的消息。妈妈定是觉得,这样远的亲戚,何况又已病了多年,不必给我另添心事。可是关于生死的思绪已在我心中萦绕了。

我确是忆不起大舅姥爷的音容笑貌了,只依稀记得是一个微胖而慈爱的长者——这印象,至少也要追溯到十五年前。每次姥姥带我去拜访,他总是亲自下厨做肉丸子与我吃。我那时约四五岁,还用不熟筷子,肉丸子常常滚落到桌上,他便拣那滚落的送到自己口里,依旧鼓励我从盘里挟。六岁我随父母到了烟台,便绝少见面的机会了,也许过年节时曾在姥姥家来往的客人中见过,印象总没有那样深。几年前听说他得了脑血栓,我也并未在祷念时特意求告他的健康,谁知一位温厚的长者,就这样悄然地去了。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一个人的离去就如同投入忘川的一粒石子,唯留下一时的涟漪而已。亲人哀恸,可日子也照旧的一天天过下去,或许在生命的某一个时间,因着某个触动而想起逝者,哀伤袭来,却总会如潮水退去。

我没有哭。

我从小就是一个凉薄的人。三四岁时我想过自杀,尽管父母亲人待我如掌上明珠。可那时我冷眼旁观书本里悲欢的和身边人世间的喧嚷,憎恶幼儿园里同学的无知卑劣;以一种做客的心态疏离地待在自己家里,听话,安静,从不主动要什么东西。那时死亡于我是一种虚空中的静谧安宁所在,当我向往它的时候,从未想过我是父母的唯一的女儿。我很小的时候,曾拍着手笑称一位快要离世的老人“新娘子”——因为她身上寿衣的鲜艳颜色——尽管她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听到我的话是微笑了的。当我的老姥娘去世的时候,我甚至没有去奔丧,尽管当时正上学并面临着一个当时很重要的考试,尽管父母都劝我不必回去,因为我已经在她卧床不起时探望过一次了。可是如今我痛恨那时候的顺从,因为一次现在看来无关紧要的考试,我没能送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走最后一程。我请妈妈买一包冰糖放在她的墓前,因为我小时候曾答应长大后好好孝敬她,给她买冰糖吃。

然而我的悲伤是因为我的失去,我为数不多的温暖回忆从此无所归依。这真是彻头彻尾利己主义者的自私。我读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读袁枚《祭妹文》,常常为人家的事泪落不能自已,可是大舅姥爷的死,我掉不出眼泪来,尽管他曾那么疼爱我;老姥娘离世已经几年了,我甚至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悼词。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是我并不畏惧死亡,正如我不畏惧生活一样。我最亲爱的姥姥曾辗转于恶性肿瘤的魔掌下,我也未曾下泪。因为我不觉得死亡可怖,——只是心疼姥姥在医院里所受的苦。姥姥步态从容地从死神的袖中走出来,正是因为她自己源于信仰的达观态度。我觉得颇与道楷禅师示寂时所言类似:“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即便宗教有再多我不理解的地方,仅是生死观这一条,便值得我一生敬重了。

庄子亦有言:“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生命之来源去处,从古希腊至今,依旧是不可解的哲学命题,对庄子所谓“气”也不妨姑且存疑,但其高明之处在于将生死置于一种自然冲淡的境界里。

究竟“一死生”,“齐彭殇”,还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实说不清,也没那么重要。生死既不由人选,生则乐生,死则乐死罢了。

然而至少到现在,我是做不到像庄子那样鼓盆而歌的。还是小时候,独个背着书包上学去,路上遇见一只后面双腿轧断的小猫,在路上只用前爪吃力地爬。我犹豫许久,仍是弃它不顾,自己走了,只因为若送它回家,上学一定要迟到了。天知道我因为该死的“上学”而做下了多少不能原谅自己的事。至今想起来仍不能释怀,为那只猫儿,为自己的麻木与冷心冷情。即使我因此而死后要到地狱里面去,也是颇为应当应分的。

过世了的大舅姥爷,也许入了又一次轮回,也许去了上帝或佛祖的所在,也许回到生命最本原的形态去,无论哪一种,于他自身来说,都不是可悲的。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我并未懂得生命真谛而作此文,原是僭越了。

篇11:生死散文

关于生死散文

每个人总是写他所能写的、而不是他想写的东西。——博尔赫斯

你终于老的可以心安理得的离开了。祝贺你,虽然很少有人认为祝贺某人的离开是一件缺少道德评价必要性的事,但是鉴于我俩很熟,你必定不会介意,姑且以实言相告。

关于生死,你敬重的一位作家曾今这样说过: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过,你从来坦然,所以不会纠结于生死边缘而暗自伤神。得瑟吧小子,终于死了!

那还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认识你的时候,你还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逃课,到操场上去睡觉,当然那时你还不太讲究,一张报纸就可以伴你如梦;抽烟,这个你可有点讲究,你从来不在厕所抽,并且鄙视那些在厕所里吞云吐雾还似乎很享受的瘾君子。你最中意的场所是教室,你觉得那儿富有挑战性,因而也就带有某种刺激;挨饿,这个你最在行。那时你自己做饭吃——你做的饭也就你自己愿意吃。于是一周可能也就那么三四天,你会想起来应该做顿饭吃,剩余时间,这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时候你最鄙视那些整天把梦想挂在嘴上却从来不行动的`人,而你认为自己从来不是——而且不可能会是——那样的人,你在自适的感觉中飘飘欲仙。存在一种可能,人们会易于和自己相异——甚至是相对的人——成为朋友,因为那样可以时时满足自己心理上的优越感,后来你和他们成了谈友。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你自认为罢了。

你曾今相信时间是有纬度的。它可能是三维的,四维的……,唯独不会仅是二维——平面的。人们只不过是在二维中生活——满足机体正常运转的活动。只要愿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二维之外的那一部分就是灵魂所在,人们在那里存放了一种叫做精神和梦想的不明物质,一种叫做永恒的记忆在那里安了家。只不过很多人把二维当作了整个世界,并且徜徉其中,怡然自得。你从来都是怀旧的人,认为时光停留在高中那段想起来就让人心生温暖和怀念的时代,以至你觉得后来不过都是浮光掠影——虚妄所在,如梦幻泡影,而你在那段时光中获得了永生。你精神过于分裂,你的记忆,终究不过是那年,那人,那景,那感觉。也许是你过于当真,或是此在彼在难分,你一直觉得,那年,那人,那景,那感觉,依旧未变,你依然年轻(停留)在那段时光中。朝阳穿过晨霜,横斜在朝露晶莹的窗台。青春的声音如百花之萌动,和着书声琅琅,嫣然气势磅礴。早读的心上人,成为你走不出的风景。酒酣梦醒处,想起便荡气回肠。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你的思维还是停留在那个记忆之中,以为那便是一生,并且在感觉上作了实践。

你在那些混账的日子里,竟然寻得自己的第一春——你恋爱了。手法老的掉牙,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为这还引起很多纠葛,甚至关涉兄弟感情。Anyway,你向来洒脱,于是兄弟顺利败北,而你暂时得胜——突然想起来,这似乎叫做阶段性胜利——而你却以为从此便成长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你这人哪儿都不好,这点更甚——很傻,很天真(too young too simple ,据说这词被某领导人提到后,狂风骤雨似的风靡过一阵)。不过歌里面唱的好: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即使往事并不如烟(what is past is not gone forever)——你始终无法勘破,每次想起,你还是会心生温暖,暂时怡然忘忧。

后来你去了一个叫做大学的地方。那是一个传说中自由的像天堂,而实际无奈的像地狱的地方。那儿有很多现实的——在你看来是完全不必要的——规制和约束,而你天性散漫,更兼具叛逆,于是你从来都是被“专政的对象”(原谅我用这么具有意识形态的词)。你对一个人的看法无所谓,一群人对你有意见又有什么关系呢!你妄图超凡脱俗,但如苏力教授所言,“人要脱俗是很难的,因为‘俗’就是一种约束人的制度。”

你也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只是你过于执着,很多简单的事,在你那儿却要纠结许久,百转千回。你想寻得一条符合自己需要的成长之路,证明你曾今来过。只是如果不是亟欲向别人证明你,那一切又有什么必要呢。不必去追求什么成就感或是存在感,只要你足够自信和洒脱,就会明白,那不过是附属罢了——甚至都是多余的。

你在心里为自己铸造了一座城,幻想从此可以潇洒自如,快意人生,逃离遁世。却不曾想,隔绝了别人,也就封闭了自己:别人进不来,而你自己也无法出去。无论怎么徘徊踟蹰,始终不过原点,只是无端生了这哀怨。容易被感染,幽闭情节过甚,悲凉袭人,只是寻得了这依托,便也心安理得了。说是城,其实更像是堡垒。城是用来居住的,诗意地栖居;堡垒是用来囚禁的,自我封沉。你将自己包裹严实,逃避——甚至排斥——一切可能突破的机缘,自觉你在那里是自由的。你对与人交往毫无欲望,甚至讨厌呆在有人的地方。孤寂,寂静地开出花来,在你的心里牢牢的生了根。

记忆中你依然年轻!

生死轮回间随笔

穿越生死散文

青春年华间散文

生死坎坷终无悔]散文

半世轮回,换你回眸一笑散文

是非尽在谈笑间散文

侠在举手投足间散文

行走在遗忘间散文

我只要今生与你生死相随,不信来世的巧遇轮回。

你若轮回我必挡道散文

生死轮回间散文(锦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生死轮回间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