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是被谁给毁灭的(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脆脆鲨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圆明园是被谁给毁灭的
圆明园是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被谁给毁灭的呢,我们来看看。
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了3天3夜,但是,圆明园是不是在这场令世人震惊的大火中毁灭的呢?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根据法国H—Gordier的记载:“是日,孟多邦联军,遵英军格兰特将军之约,进兵圆明园。绕英军之后而进,成一弧形。七日抵园,军曹长比纳先入,与守军交接,声闻于外,孟多邦将军乃入据园中第一院。英将格兰特失道,屯于城北。第二天,孟多邦将军才派人告知。英使额尔金爵士和英帅格兰特,在10月7日上午11时到圆明园。”
根据相关的记载,在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之后的第2天,就发生了士兵和军官们竞相抢夺圆明园的物品。他们彼此交换赃物,并将抢劫来的宝物任意拍卖。联军在洗劫了圆明园之后还不满足。英使额尔金再次发表声明:“只有焚灭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英陆军司令格兰特完全支持额尔金这毁灭人类文明的声明,并致函法军司令孟多邦让他合作说:“若对中国所为不顾**的残酷行为,不予以永远的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圆明园宫殿为重要之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残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最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只不过是他们辩解的借口罢了。实际上,英国将军是在他们政府和舆论的支持下,决心焚烧圆明园的。于是在10月18日,圆明园开始葬送在火海之中。
虽然英法联军本想把圆明园夷为平地,但是终因三园的面积太大,并未达到他们本来的目的。有不少的建筑,特别是在北部,幸免于难的就更多。由于在焚烧之后,清政府并没有做过详细的调查和统计,所以一直不知道毁坏的程度,但是在焚烧之后,圆明园仍然是皇宫中的禁园,有门监把守,还没有完全废弃,“著名的风景‘双鹤斋’与‘蓬岛琼台’都完好存留着。泉水叠石,丘陵山壑也都依然如故。”于是,从1874年开始陆续修复圆明园。
19八国联军侵华。“他们将殿座亭榭及宫门和铜狮等一起拆下来出卖”,经过这番洗劫,在同治和光绪两朝,屡经修复的少数建筑,也荡然无存了。19开始裁减了圆明园的部分官员;宣统末年,园内麦垄相望,如同田野。
辛亥革命之后,北京的军阀将圆明园内西洋楼一带搬不动的笨重物品及其他地方的石料,私自搬走。徐世昌、王怀庆和张作霖都掠夺过圆明园中的物品。后来,修建中央公园内、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新津街新馆等都不同程度的.在圆明园中取材。总之,辛亥革命之后到1949年前夕,军阀和地痞流氓对圆明园的盗掠的规模是很大的。可幸运的是,这个昔日的“万园之园”,虽然历经劫难,由于它基础雄厚,被毁的时间距离我们现在又很近,始终未被彻底湮灭。其园中的格局依稀可辩,山行水系基本完整,数十处假山叠石还在。但是,由于1904年,清政府撤消圆明园的管理大臣之后,圆明园就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在1949年解放后仍然有人继续偷盗建筑材料。虽然从1951年起,党和国家对圆明园的保护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在**期间,有人借口反封建、反资本主义,大搞打、砸、抢,使圆明园遗址再次被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在1967年——1971年间,就有216处土山和106处古建基址被挖掘、破坏,2万株树木被砍伐,甚至还出现过“一次运走582车石料的严重事件”。
综上所述,严格的说圆明园不是1860年3天的大火就彻底毁灭的,它的毁灭和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860年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控制,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第一批:英法联军.第二次战争中,英法联烧圆明园.但是园中仍有很多地方得到保留,像圆明园的蓬岛瑶台、长春园的海岳开襟,绮春园的损失也相对较小.因此联军走后,圆明园仍然属于皇家园林,同治时一度以绮春园为基础(更名万春园),着手修复部分景观.
第二批:八国联军.这一次,将同治年间修复的景观全部毁坏.此后,清朝皇室放弃了圆明园,不再以其为皇家园林.
第三批:国人.既包括民国时期的军阀,也包括普通老百姓,甚至在本朝十年大乱时,曾组织农民到圆明园开荒种田.这批毁坏长达近百年,绝对不亚于两次外国列强野蛮掠夺的后果.
英法联军
圆明园相关历史
火劫:“第二次战争”时英法联军如何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圆明园遗址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说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10月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英国)誓必毁为平地”野蛮地命英军于10月18、19两日,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即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个应该用黑色石碑加以标记的日子。
英军点燃圆明园
英法侵略军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天3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火烧圆明园之前英军到处张贴布告,宣布捣毁圆明园的命令。
10月18日这一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约翰·米启尔将军率领英军第一师第60来复枪团和第15旁遮普团,连同骑兵旅共约3500人,向圆明园进发。米启尔把指挥所设在正大光明殿,并一一指定了应予捣毁的建筑物,包括圆明园(含长春园和绮春园)中所有的皇家宫殿、花园,以及今天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宫殿和花园,甚至更远处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约翰·米启尔爵士允许士兵们把所有能搬得动的东西全部搬走,据为己有。在遭焚毁之前,圆明园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更大规模的洗劫。英国人下手了,军官们有组织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后勤军需的搬运车全部被征用了,还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了很多大车。随后的几天里,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处可见装载得满满当当的大车,浩浩荡荡,络绎不绝。邓恩上尉毫不讳言地说:“对圆明园和附近官员府邸的第二次抢劫,比第一次更有收获。”
成群结队的士兵们,分成小组,手持火把奔向圆明园各处纵火,圆明园内的建筑大多以雪松建成,极易点燃。
“一根又黑又长的巨柱直插蓝天,表明行动已经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柱不断扩展、变厚,越来越浓,给北京城罩上一层黑云,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当我们接近圆明园时,大火发出骇人的劈剥和呼啸声。日光透过浓烟,给花草树木涂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他们活像一群魔鬼,正在为举世无双的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
“一处处熊熊燃烧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砾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大火已经殃及附近众多的农民房屋。我们走出圆明园的大宫门,兴奋中带着一丝感伤,回首望去,只见火苗跳跃着、飞舞着,像一道道飘动的垂花饰和花彩环,点燃并吞噬了一个个门扇。与此同时,一根巨大的黑色烟柱从大宫门倒塌下来的屋顶那里升上天空,给这幅火焰构成的生动画卷加上了一道边框,火舌呼啸着,劈剥作响,仿佛为周遭的毁灭而欢呼。”
“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飘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轻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到我们的营地上空,继而推进到整个北京城。尽管都城与圆明园相距甚远,但浓烟带来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落在大街小巷,无声地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在这两天里,营地和圆明园之间,日光被天空的浓云所笼罩,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围的地区也是一片昏暗。”
“夜色温柔,而圆明园里,屋顶接二连三地坍塌下来,压倒了燃烧中仍然挺立的墙壁,吐出大团大团的浓烟??圆明园立刻呈现出一派混乱和劫后的荒凉,但宫中仍有大量可以抢走的东西,既然抢劫已经得到允许,大批无所事事的士兵把抢掠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每一个隐蔽的角落??碰巧旁遮普团就这样得到了一大笔金子,一个军官据为己有的金子竟然相当于九千磅之巨。”(据英国领事兼翻译郇和、英军中校吴士礼等目击者回忆)
姆吉牧师10月19日来到现场,他眼前浮现出另一番情景:两天以前,步履沉重、悲伤肃穆的送葬队伍,被害人质的棺材和棺材里躺着的人??他的愤慨顿时完全改变了对象!他惊呼道:“你转过身来,看着刚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废墟,心中充满了喜悦。你欢呼道:'好啊,感谢上帝,我们终于让中国人明白他们到底犯了多大的罪。假如还有一座建筑要烧毁,你将是第一个擎起火把的人。'” 火劫:“第二次战争”时英法联军如何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圆明园遗址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的被毁灭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每当走进圆明园
都会感到心灵震撼
一座史无前例的皇家园林
曾经百花盛开辉煌灿烂
亭台楼阁精致美丽
大水法喷射出珍珠串串
无数建筑
汇集着祖先的智慧
坐落在西山风景之巅
清朝后主的无能
丧失了祖国主权
八国联军的铁蹄
践踏.掠夺.焚烧
无数的珍贵国宝失去
豪华无比的建筑
被践踏的只剩下断壁残垣
这是耻辱的见证
万代子孙牢记心间
看那一座座楼宇的基石
看那只剩下的石栏杆
抚摸着伤痕累累的断壁
心灵在颤抖在震撼
如果没有侵略者的铁蹄践踏
这里的图画将是多么灿烂
全身的血液沸腾着
奔涌着一个呐喊
振兴我中华 , 站立在世界之巅!
关羽之死的原因
关羽之死,不是单个原因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局,是当时严峻形势的必然。
其一,关羽之死是战争形势发展的结果使然。
据资料记载,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7月开始,至12月结束,初期关羽连连告捷,打了许多胜仗,不仅水淹于禁七军,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迁都;最终是因为曹操看到刘备坐大,孙权必不愿,决定联合孙权共同抗羽,才扭转的局面;加上当时关羽下属的糜芳和傅士仁投靠孙权,令得关羽腹背受敌,最后导致了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同年12月被俘,1月被杀。若要说是刘备或诸葛亮想借刀杀人,显然有些牵强。试想,当时关羽打了许多胜仗,威震华夏,传入蜀中的全是关羽胜利消息,到关羽败走麦城至被俘杀只有短短不足一月时间,即使发觉关羽之师存在败象,再想要发兵救援时间上很难保障(唐代诗人李白曾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蜀中交通极为不便,一直到民国初才稍有改善),何况刘备也不会允许此时此刻有人做壁上观。
故笔者私以为,有后人指责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有点过,至多算是见死不救。从战争形势突变看,确实诸葛亮发兵增援荆州似乎有些来不及;但若换个角度看,诸葛亮一生为谨慎,常常运筹帷幄的他,不可能对当时的战役发展没有多种谋略谋划,应当有保全保障性的各类应变措施。假如说诸葛亮能提前安排得力助手帮助关羽,很可能局势就完全不同了。当然,还需要考虑到,诸葛亮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一手去操纵整个战役的演变过程。诸葛亮也未必能“预测”到关羽开始会打得这么漂亮,更不会“推算”出吕蒙会偷袭荆州,使关羽会输得这么惨。关羽走麦城,肯定不是诸葛亮策划的,只不过到了最后关头,荆州已经丢了,败局已经定了,再也无法挽回了,那就只能对不起关羽了(黑锅就你一个人背吧)。
其二,关羽之死是刘备集团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
虽然我们说关羽之死主要是源于战争形势的影响,但并不否认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权力与利益的激烈斗争。
第一,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并非真正亲密无间。《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在听说关羽战死的消息后,“大叫一声,昏厥于地”,那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史料中,并没有关羽死后,刘备哭关羽的记载。相反,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居然痛哭了好几天。而结拜兄弟关羽死后,居然未见刘备痛哭。看来,刘备与关羽生死之交的关系虽然从来没有人去怀疑,但那只是文学作品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事实并非如此。另外,关羽死后,照理说他是为国捐躯英勇牺牲的,刘备应该对他追封,赐给谥号,但是史料找不出刘备对关羽追封的记载,关羽的谥号壮缪侯,还是当年后主刘禅追封的。相反,法正死后,刘备就立即追封他为翼侯。若按《三国志》中说,刘备同关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为何关羽死后,他所享受的待遇还不如法正,这的确是一件让人颇为费解、难以置信的事情。
第二,诸葛亮和关羽政见不和是不争的事实。
诸葛亮同关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政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这是诸葛亮的总战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尽管这是诸葛亮的大方针政策,但关羽好像不太赞成孙刘联盟。《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孙权曾经派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关羽那里,向关羽提亲,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孙权想要同关将军结成儿女亲家,两家联姻以后,可以共同对付曹操。没有想到,诸葛瑾的提亲碰了一鼻头的灰,关羽大发脾气,指着诸葛瑾说:“吾虎女岂肯嫁犬子?”
诸葛亮同关羽个人之间也有矛盾。这在《三国演义》中看不出来,在《三国志》中有少量记载。譬如诸葛亮刚刚走出隆中,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好,关羽和张飞很不高兴,刘备说:“孤之有孔明,好比鱼之有水。”关羽和张飞这才不吭声了,不吭声并不等于矛盾消除了,只不过是碍于刘备的面子,暂时将怨气压下去罢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与关羽面和心不合。自古荆襄地处咽喉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作为智者军师,不可能不清楚这点,为何独派关羽一师镇守,而不多派些大员辅助,是疏忽大意还是另有图谋?这个问题曾引发后人诸多讨论。
关羽的人物简介和影响
关羽(?-2),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相信一路走来的各位求职者,应该都有过几段经典的“被拒绝”的经历。当时我们被面试官拒绝的那一刻,应该不尽是失望,无奈,还有愤愤不平的心理。其实求职遭拒,并非悲剧,机遇到处都有。下面来谈谈你求职为何会被拒绝。
他们这样拒绝你
一般HR拒绝面试者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种叫“明拒”,简而言之就是当场告诉你,你不合格可以回家了。另外一种方法是“暗拒”,通常会说先请你回去,他们需要斟酌的时间,一个星期之后来等消息。然后一个星期后,甚至N个星期后一点音讯全无,石沉大海。最让人不喜欢的拒绝方式就是这种“暗拒”,处于对 面试 者的尊重,即使是拒绝别人了也应该让对方及时知道,让别人可以到其他地方求职,拖着面试者浪费他们的时间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被拒不一定是你的错
以前听说过有这样的HR,,特别“拽”,一个本科生把简历送过去,他看都不看一把扔了出来,说研究生以下的人都没有进过我们公司。但明明发布的招聘职位本科生就可以胜任,再说谁就一定说研究生能力强过本科生。对于这种情况下的“被拒”,被拒人多少很胸闷,其实仔细想来,这完全不是他的错。问题反而在于招聘的人,他们根本就不懂怎么样去招聘人,有什么样才能的人才是他们要的人。比如跟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人去谈现金流,你说合适吗?
就因为我是“菜鸟”?
很多人在琢磨,为啥刚大学毕业的出去找工作那么容易被拒绝,而那些久经沙场职场“老江湖”却百发百中呢?关键还在于经验。谁知道这些“老江湖”们以前比你更“拒无霸”呢!他们在 面试 一个新的企业时,都是做过功课的,首先会把这个新的企业摸透,把这个新的职位摸透。自己身上有哪些能力会让对方看中,再结合以前自己“被拒”的宝贵经验,勇往直前,愈挫愈勇。若有点阿Q精神的话,就应该这样想,被拒绝又怎样?我有能力,他们不让做这工作,难道还能抢了我的能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被拒绝”也是面镜子
说到底找工作的过程,是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在你推销自己的同时,对方也在把公司推销给你,他有主动性,你也有。老是被拒,的确郁闷。但古话说:有得必有失。“被拒绝”也是面镜子,让你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提高实力,调整心态。也许找工作有点像谈恋爱,也许下一个比你这个没追到更好。
更多相关的文章分享,欢迎大家继续阅读:
求职历程中的酸甜苦辣
美女的绝妙求职经历
求职女的成功秘诀
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冲突,妈妈有过激的情绪反应时,妈妈启动的并不一定是保护孩子的本能,而可能是进入了自己的人生剧本。
上周末和朋友吃饭时,青青刚被人表扬活泼、胆大、一看就是不会被欺负的孩子,第二天在淘气堡里玩时,她就被一个小她1岁的男孩给治住了。青青和几个孩子在淘气堡二楼的小房子里玩,当我不经意间瞥到她时,发现情况好像不对,赶紧凑近一点看看怎么回事。这才发现,她被一个小她1岁的男孩揪住了衣服。而青青就一直那么怔怔地看着对方,毫无反应。看到这一幕,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点眼泪想要掉下来的感觉,随即立刻吼那个小男孩:“你干什么?你干嘛揪她衣服?放手!”小男孩松手后,我抓着女儿的手问:“宝贝,没事吧?”没想到女儿却以百倍于刚才的紧张,问我:“妈妈,你怎么了?”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教育她:“别人拽你的衣服,你可以推开他。”“可我不想那样做。”女儿的回答让我一时语塞。难道我错了?我不该那样介入?我那么冲动的反应究竟又是因为什么?
面对孩子一般性的冲突,妈妈恰当的做法是保持观察:密切关注孩子发出的信号,以及冲突是否升级到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除了要在有安全隐患时温和拉开孩子,好妈妈还会观察孩子是不是向自己发出了需求信号?比如希望妈妈帮忙,之后再根据孩子的需求介入。
上面的案例中,孩子并没有发出求助信号,也没有特别的应对问题,很明显,是妈妈自己的反应过激了。
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妈妈单方面反应过激时,是怎么回事?
妈妈需要回想一下,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时,背后的感受是什么?无力?委屈?心疼?觉得可怜?
如果有这样一个前提: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只有父母的意志,没有孩子的意志,所以我们小时候大多体验到的都是无助、委屈,那么,一旦长大并且成为妈妈后,看到孩子“受欺负”,妈妈内在的小孩就会被激活,于是时空瞬间转换,她看到的和听到的很可能已经不在当下,而是立刻进入童年剧本,她有一种内在小我在无助、委屈中呐喊的感觉。现在,她已经有能力反击了,于是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由于深陷“剧本”,她根本无力留意到眼前这个孩子的需要。
当再次遇到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妈妈应该怎么做?
1.分辨自己干预的冲动,是妈妈保护孩子的直觉,还是进入了自己的剧本。
“直觉”和“剧本”并不是很好区分。孩子在冲突中处于弱势位置,妈妈很想去保护,有可能是接受到了“孩子需要我”的信号后的直觉,也可能是激活了童年剧本。其中一个分辨方法是:前者的感觉重心在腹部,虽然有强烈的直觉,但整个人的感受、感知能力仍然是开放的。而后者回到剧本的情况是,时空已经扭曲,我们根本没在留意眼前、当下发生的事情,我们感觉到血液往上涌,所有能量都集中在头部。
出于直觉,对危险情况的判断,血不是往脑袋冲的,而是保持在躯干。好比我们发现身边有一只野兽,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收紧身体肌肉,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如果血往脑袋冲,人就晕了,还怎么逃跑?
所以下次看到孩子发生冲突,感觉很焦虑时,试一试把注意力、重心放到躯干上,看一看焦虑还在吗?当我们的觉察力苏醒的时候,再去判断一下:是孩子真的向我们发出的求助信号?还是,声音来自我们自己?
2.不断提醒自己回到当下。
只要做好单纯的觉察,让自己回到当下就好。不仅要觉察眼前的孩子需不需要我们,同时要对内在小我的无助感和各种情绪有觉察。当情绪升起时,也需要我们没有评判地呵护它。
这是一项长期的练习,不光是在孩子和别人起冲突时,在与孩子有关、无关的各种事情上,觉察眼前自己和别人的需求是什么。觉察有没有血液往上涌动,如果有,就提示自己:你已经不在当下了,你进入了一个过去的剧本。
3.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应对选择。
有的人被拽着衣服,可能一个拳头就挥过去,但有的人觉得不一定要打对方。尤其是一些得到爱比较多的孩子,在和小朋友交往时,他们通常是更宽容的那个,尤其是面对比自己小一些或者稍微病态一点的孩子时。
不管是被人推了一把,还是被抢玩具,假设排除孩子在家有随意被攻击、被打压、被剥夺东西的情况,健康的孩子是可以找到很多种不回击的、更灵活的应对方法的。比如,和对方商量,或者暂时不和对方玩了。
总之,这是孩子自己的体验,他做出自己认为OK的、让自己舒服的反应最重要。要做的只是,在一旁,他们需要我们时,我们提供恰当的援助。如果发现孩子求助困难,我们可以反省,以往哪些时候我们没有收到或者否认了孩子的求助。试着重新告诉孩子,妈妈是愿意回应你的需要的。
★ 品读圆明园的毁灭
★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