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地理的答题公式介绍(共含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佳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一、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六、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八、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九、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十、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十一、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十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十三、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五、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 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 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 (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 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 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 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 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 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 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 气而稳重。
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 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 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一.基础知识
1.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五带+三纬
③临海
④邻国
⑤--洲--部
→特殊:①岛国
②欧洲最南部
③欧洲与非洲的桥梁
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汇点
2.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为主(地形)
②地势x高x低(地势)
③地势低平,起伏较小;地表崎岖,起伏较大(起伏)
→特殊:①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冰川地貌(地貌)
②自--向--倾斜(倾斜状况)
③海岸线平直/曲折(海岸线)
3.气候特征
①全年高温;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冬冷夏热(年气温)
②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
③年降水总量大/小(年降水)
④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夏秋(降水季节变化)
→特殊:①大陆性/海洋性强
②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水热组合状况)
③高原区/沙漠区(气温日较差)
④季风区(降水年际变化)
二.区位条件
1.盐场
①地形平坦,沙滩广布
②日照广布,蒸发量大
③风多雨少
④盐度较大且水质较好的海水
2.渔场(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的原因)
①岛屿多,海域广阔,为鱼类提供生活繁殖场所
②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
③位于温带海区,大陆架面积广,生物光合作用强
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水温高,生物光合作用强
④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营养物质上泛
⑤上升补偿流,使海水底部养分上泛至海洋表层
⑥入海河流多,饵料丰富
3.野生动物迁徙地(非洲)
①草原面积广阔,跨南北半球
②干湿季分明,水热条件季节差异大
③野生动物丰富,种群庞大
④跨南北半球分布,南北半球干湿季相反,动物迁徙于两个半球可获得充足的水草保障
三.种植条件
1.品质好
①(纬度低,)热量资源丰富,热量充足;(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②(深居内陆,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养分)积累
③灌溉水源充足(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④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种植经验丰富
⑤冬季气温低,农作物病虫害少
⑥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病虫害、菌类少
⑦距工业发达地区远,无污染
2.种类多
①热雨,全年高温多雨,水热充足,物种丰富
温海,全年温和多雨,水热充足,物种丰富
②纬度较低且跨度较大,热量南北差异大
③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垂直差异显著,植被垂直带谱多
④远离大陆,位置偏远,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人迹罕至,人为破坏小
⑤交通不便和建设保护区,受干扰和破坏小,植被保存好
3.鹅卵石、砂对作物的影响
①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增强,夜间降温快,增加昼夜温差,利于糖分积累和光合作用
②防止水分蒸发,利于地表水下渗,保持土壤水分
③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四.成因过程
1.雾淞成因(伊犁河谷)
①温大,冬季气温低
②上有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冬季不易结冰
③河谷易成雾且河谷地形相对封闭,雾不易扩散
④大量雾气遇冷后便以霜的形式凝结在树枝上,形成雾淞奇观
2.黄土高原塬梁峁的演变过程
①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易形成黄土塬
②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少,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
③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3.多岛屿、半岛、峡湾的成因
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
②位于西风带且是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
③位于西风带沿海地区,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④纬度高且山体高大,冰川侵蚀作用强
五.原因
1.湖边植物分布广的自然原因
①地势平坦,浅滩面积广
②河流注入,携带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高
③河流有进有出,淡水资源丰富,湖泊盐度较小
④地形相对闭塞,形成了沿湖地带的温暖小气候
⑤湖泊比热容较大,水体白天吸热、晚上放热
2.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①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提供丰富有机质
②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
③地形平坦,降水相对较少,风力及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有机质易留存
3.生物多样性丰富原因(横断山区)
①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水分充足
③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显著
六.影响作用意义
1.上游引水灌溉(水量减少)对下游/入海口的影响
①入海流量减少,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重,水质变差
②入海泥沙减少,海岸受侵蚀,海岸线退缩,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
③来水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
④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生长与栖息,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⑤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⑥蒸发旺盛,气候干旱,大陆性加强,加剧沙尘暴、荒漠化、盐碱化
⑦下游流量减少,流速变慢,水位下降
(①~⑦对下游;①~④对入海口)
2.秋雨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①秋雨多,有利于水库、池塘蓄水,预防来年春旱
②雨水可以较深的渗透到土壤中,有利于土壤的蓄水保墒
不利:①绵绵细雨带来低温,不利于农作物的收获
②造成晚稻生长期冻害,空秕率增加
③使已成熟的作物发芽、霉烂,以致减产甚至失收
3.工业集聚的影响
有利:①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具有规模效应
②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
③降低运费和能耗
④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
⑤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集聚效益
⑥进行污染物集中处理
不利:①用水用地紧张
②能源资源紧张
③公共设施紧张
④环境污染严重
七.措施启示含环境保护
1.发展绿洲
①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
②控制人口数量
③调整产业结构
④保护生态环境
2.城市化问题的措施(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一一对应)
(1)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社会: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境污染,治安环境差
环境: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
(2)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社会:①合理布局城市交通
②加强住房建设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治理环境污染
⑤加强治安管理
环境:①集中供热,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
②污水达标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
③及时清理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④噪声大的工厂布局应远离城市
3.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启示
①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再利用能力
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
④加大宣传力度,确立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⑤拓展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专业化、规模化,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⑥带动基础设施、交通建设、相关产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
★ 高三地理答题
★ 高考物理公式
★ 高考语文公式
★ 高三地理答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