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七目嶂范文(共含16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choolba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梅州七目嶂 -资料
七目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长布镇大田境内,山脉横跨梅州市五华县、河源市龙川县两县,属省级自然风景保护区,登上山峰,可眺望周围五华、丰顺、龙川、紫金等七县市,故称七目嶂。
被被誉是“物种宝库”的粤东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七目嶂自然保护区。它位于五华县长布镇,毗邻河源、紫金、龙川、三县,距五华县城约45公里,总面积 58.5平方公里,属于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原始次生阔叶林区,也是广东省最大的天然阔叶林区之一。该保护区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座,其主峰高达 1318米,登顶峰,可眺五华及毗邻6县市,七目嶂由此而得名。相传,诗人苏东坡游七目嶂后,对七目嶂的秀丽景色赞不绝口,曾写下不朽诗作[ 石马诗]。被誉是“物种宝库”的粤东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七目嶂自然保护区。它位于五华县长布镇,毗邻河源、紫金、龙川、三县,距五华县城约45公里,总面积58.5平方公里,属于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原始次生阔叶林区,也是广东省最大的天然阔叶林区之一。该保护区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座,其主峰高达1318米,登顶峰,可眺五华及毗邻6县市,七目嶂由此而得名。相传,诗人苏东坡游七目嶂后,对七目嶂的秀丽景色赞不绝口,曾写下不朽诗作[ 石马诗]。
这里蕴藏着丰富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有着无数迷人的自然景观。专家教授多次考察之后,称之为“物种宝库,粤东明珠”。七目嶂自然保护区物种繁多,经专家考证的就达多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桫椤、三尖杉、吊皮锥、红椿等15种,动物有云豹、雉鸡、等,称之为 “物种宝库”实在是名不虚传。
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20种,占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79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观光木、野茶树、伯乐树,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14种;省级保护植物有三尖杉、南方红豆杉。区内还拥有云豹、蟒蛇、、苏门羚、白鹇、虎纹蛙等许多珍稀濒危动物,
七目嶂如锁在深阁的闺秀,撩开她的面纱,其容,其韵,叫人神动心摇,叹为观止。丽日晴空登上主峰,只见周围6座苍翠的山峰漂浮在茫茫云海之中。极目远眺,见阳光穿透云层,群山在云雾中飞舞,给人一种飘飘欲仙,超凡脱俗的感觉。若在林间山谷中行走,随处可见奇花异草,古藤横空,怪石林立,飞禽走兽,高崖飞瀑,山溪见底。距今6000多年前的中生代森林景观尽收眼底。
七目嶂的山石景观尤为壮美,被誉为龟觅食、鳄鱼上山、仙女浣纱等岩石造型奇特,形神兼备。特别是离主峰200米处的一个被命名为“海上世界”的山坳,侧耳可聆惊涛拍岸,海浪呼啸。这里耸立着千百个栩栩如生酷似海洋生物的岩石,有如“海龟望月”、“仙蛙斗歌”、“龟牛亲吻”、“海螺相亲”、“海蛙幽会”、“海贝开屏”、“螃蟹爬岸”等。七目嶂自然保护区不但物种丰富,而且自然风光秀丽,景色十分迷人,群峰俊俏,峭壁险要,飞瀑深潭,古藤横空,山溪清澈,云海茫茫等秀丽景点举不胜举,定会使你美不胜收!
你见过千米高山上的“海底世界”吗?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七目嶂上的“海底世界”。在不到二公顷的小盆地中,由千百个大大小小的岩石,构成了无数栩栩如生的海龟、海牛、海贝、海蛙等海洋生物形状,它们分别摆成了不同姿态,有的如“海龟望月”,有的如“龟牛亲吻”,有的如“螃蟹上岸”,这些千姿百态、形神逼真的景致,就象神话一般,堪称世界一绝。
七目嶂现已开通生态探险一日游。其山美水也美,人们结伴登山穿林游览胜景,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无疑是一种极美的享受。
现在七目嶂自然保护区已由深圳西湖企业集团公司开发,一条旅游专线水泥公路直通景区,景区配套有相关服务设施,如俄罗斯小木屋、游泳池、饭店等,欢迎各方游客来五华县长布镇七目嶂自然保护区领略奇山秀景、嬉水游山。
汕尾火山嶂 -资料
火山嶂位于陆河县内,七山二田一分水的陆河县,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7座。海拨763米的火山嶂居于第四,排在乌凸山、茶山崎、双髯山之后。这些山峰,是绵亘的莲花山脉的延伸,它们异峰突起,犹如莲瓣,使陆河县状似一朵绿莲。火山嶂恰好是这朵绿莲的'花心。
火山嶂上修有盘山公路,十分迂回曲折。粤东第二个大型微波站,是盘山公路的终点。这里距主峰28米,而壁立的主峰凌空突起,峰巅有几个巨石。有一铁梯陡挂于石壁间,可供游人攀登。从微波站望顶峰,峰顶有几个巨石或为鹰嘴、或似小鸡、或若和尚。
这里面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从前,一只凶鹰抓住了一只小鸡,飞到火山嶂欲作顿美餐,恰好一和尚看到,他急忙中拿起一把利刀向凶鹰砍去,凶鹰被砍,滚下山去,只剩下一个锐硬的鹰嘴留于山上,竟与被啄的小鸡化成石头。那和尚被加杀生罪,不准得道,他一气之下,坐在火山嶂上不起来,也变为大石头。
火山嶂下人长寿。这不仅仅因为这里环境幽雅,空气净爽,更重要的是火山嶂的青龙地区地下花岗岩的断裂隙中,有一种被誉为“中国维希”的珍贵矿泉水,日流量达500立方米以上。经鉴定,这种矿泉水含有防癌抗癌的元素。故火山嶂下的山民,往往年届古稀,还善挑能持。
梅州铜鼓嶂 -资料
“秋来一色极天净,皎皎出日看斑斓”,位于丰顺县砂田镇的铜鼓嶂,海拔高度1559.5米,为粤东第一高峰,自古以来以雄奇壮观的气势、丰厚奇异的自然景观,牵引多少文人骚客、显贵布衣心驰神往。
从砂田镇登山,历经22公里的盘田公路,一路奇观便直逼眼际:那庞大的山体,耸入云霄的高峰,加上山脉间流动的云潮,已不是正常看的“山”的概念了,分明是山的海洋、峰的巨浪,“粤东屋脊”造成了惊心动魄的气势。“云无心而出岫”,青黛的山与素练般的云雾反复较量,构成了一幅若幻若真山水写意画。铜鼓嶂为莲花山脉主峰,因其峰顶平阔,浑圆似鼓得名,并与潮州凤凰髻、梅州阴那山的五指峰形成“三峰鼎立”之势。雄奇嵯峨的山势,造就了众多奇石景观:有玉石佛手、仙人取宝、百亩平地、狮子潭、金龟下山等。
登铜鼓嶂峰顶观日出是游客兴致最浓之处。凌晨4点从海拔1100米的铜鼓嶂宾馆出来,夜空繁星灿烂,启明星如指路明灯,
行走山脊之间,听山风呼啸,伴明月同行,别有一番情趣。待晨曦初露,只觉置身云海之间,千峰万壑云雾缭绕,臣拜于脚下。俄顷,东方的灰调子突然明快起来,由弱而强,很快变得满天彩霞,一轮红日在七彩斑斓的云隙间一跃而起,好似飘浮在万顷波涛之中,崇山峻岭闪耀着鎏金的`光芒,让人叹为观止!
铜鼓嶂的人文景观也颇为丰富,有太平天国古战场、铜山佛国寺遗址等。当年古大存、李坚真、刘永生等革命前辈的足迹遍及这里的山山水水。最具有特色的是“高山客家围屋”,位于海拔1100米的铜罗湖上,是粤东海拔最高的围龙屋,该围屋建造已有3历史,依山傍水因自然之势而造,以石为墙,别具风格。
此外,海拔约1000米的“孩儿坐栏”村落也颇具特色,浓阴环绕,十几座民舍一字形排开,屋前有一大片水田,形成坐栏形状。这里古木成林,流水欢唱,小鸟啁啾,石蛙弹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圣地、梦中的桃源村落。
铜鼓嶂交通:可在砂田包摩托车来回,约50块左右;从潮汕平原到铜鼓嶂只消2个多小时车程,而抵梅州市仅需1小时车程。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位于石家庄西南的赞皇县境内(到赞夏季景区一角皇县城52公里),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区约110公里,是太行山森林公园精华所在。其特色景点为大型天然回音壁。景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站在景区最高点黄庵垴(海拔1774米)可看到两省五县。其全旅游区的地貌经由国家旅游、地质部门鉴定为“嶂石岩地貌”。以嶂石岩命名的嶂石岩地貌,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并称为中国三大旅游砂岩地貌。
目录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名胜景区收缩展开历史沿革1972年,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郭康在太行山考察中发现了一种气势壮阔的红崖长墙砂岩地貌,后经多年考察研究,正式将该地貌命名为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有五大特点:丹崖长墙连续不断、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Ω”形嶂谷相连成套、棱角鲜明的块状结构、沟谷垂直自始至终,并蕴藏着大量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与之相关的“天人合一”的历史与地方文化景观。它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有本质上的区别。“嶂石岩地貌”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形成与演化模式,丰富了地貌学的内容,开拓了应用地貌学研究领域。 12月,建成的中国最大澳门回归,长城纪念碑林,全长1000米,镶嵌999块碑,又为景区增添了一大人文景观。附:当地人也常写作“丈石岩”。 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被评为“河北最美的地方”之一,又被评为“百姓最喜爱的河北魅力景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百年、我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百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初选名单就包括“1972年,郭康发现太行山嶂石岩地貌”,但未进入最后30强名单。
地理环境嶂石岩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石家庄市西南100公里的赞皇县西南处,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中心景区2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74米。嶂石岩景区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降雨量747毫米,平均气温11.5℃,最热月平均气温22.1℃,尽享清凉爽愉之乐,有“北方凉岛、天然氧吧”之美誉。
自然资源生物 20植物计有98科、654种。核桃、漆树、杜鹃、蕨菜遍布山间。天麻、人参、柴胡、何首乌、刺五加等珍贵中药材亦多有出产。黄羊、草鹿、山猪、松鼠、狐狸、雉鸡、黑鹳等兽禽。 水资源 矿泉水源自侏罗纪岩层。水质清澈透明,口感甘冽柔滑,饮之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水中含有大量偏硅酸、硒、锶、铁、钾、钠、钙、锂、碘等34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钙和镁的含量和比值较佳。常饮用此水,有明显的理疗保健作用,同时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延年益寿之功效。经中国矿泉水质检测中心水质分析鉴定,其水质“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的界限指标值”,确定为含偏硅酸和锶的重碳酸硫酸钙钠型低质矿泉水。
名胜景区景观特色
嶂石岩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地质公园,也是我国地理学家郭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的“嶂石岩地貌”的发现地与命名地。嶂石岩地貌为我国三大旅游砂岩地貌(丹崖地貌、张家界地貌与嶂石岩地貌)之一,是太行山雄险、壮美的典型代表地段。区内高达600多米的三级红色砂岩大断崖构成的丹崖绝壁,在嶂石岩一带南北伸展20多公里,并远远延伸而去。在此大背景下,发育了众多幽谷深渊、奇峰怪石,独特的“Ω”型嶂谷――“天下最大的回音壁”入选基尼斯世界记录。“岩半花宫千仞余,遥观疑是挂空虚。丹崖翠壁相辉映,纵有王维画不如”,明代诗人乔宇这样赞美嶂石岩,明末进士沂水刘应宾则题字“一方绝胜”。 嶂石岩景观主要为“丹崖、碧岭、奇峰、幽谷”。其景观特色大致可概括为“三栈牵九套,四屏藏八景”。三栈即三条古道;九套即连接三条古道的九条山谷;四屏乃整体看似四道屏障一样而又相对独立的四个分景区(九女峰、圆通寺、纸糊套、冻凌背)。这四个景区中有八处著名胜景:九仙聚会、岩半花宫、晴天飞雨、回音巨崖、槐泉凉意、冻凌玉柱、重门锁翠、叠嶂悬钟。这三栈四屏、八景九套之间均有小路相连,将120个景点连珠缀串,迤逦展开。其中天然回音壁、冻凌玉柱、雾洞、佛光为“嶂岩四绝”;晴天飞雨、石乳灵泉、云崖撒珠、银瀑落湖又为嶂岩水景四绝。雄伟的嶂岩三叠,奇秀的九女峰使人叹为观止;一线天、三秀峡、槐泉峪、乳泉洞、大天梯等一串串的自然景点令人神往。千年古刹槐泉寺、三栈胜境玉皇庙暨千佛碑、大王台、义军寨等人文景观是寻古探幽的佳地。 嶂石岩地貌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赞皇县太行山深山区的嶂石岩景区。此外,嶂石岩地貌在太行山其它许多地方都有分布,人造天河“红旗渠”就是建在嶂石岩地貌之上。除了太行山脉,山西的中条山也有分布,但基本上都在河北、山西、河南这一带。
景点
嶂石岩 嶂石岩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三层陡崖,其景观大致可概括为“三栈牵九套,四屏藏八景”。其九套是指连接三栈的九条山谷,内含石人寨沟、肩膀台沟、西三套、大北掌沟、嶂石岩沟、槐泉峪、大西沟、回音谷、冻凌背峪。其四屏是指嶂石岩景区内四处相对独立的分景区,内含九女峰景区、圆通寺景区、纸糊套景区和冻凌背景区。 圆通寺 圆通寺景区位于嶂石岩景区西南部,圆通寺建于峰石岩第二层陡崖即二栈之上。在嶂石岩停车场下车,西行即至八角门,前行500米可见一巨石,这就是被传为明代圆通寺大宝和尚讲经处。由讲经台上行过憩脚岩,可见魔方、甲门景点,再行即至一线天景点。嶂石岩景区的一线天由陡壁相夹成一条狭长梯道,举头望天,仅见危崖相逼形成50多米高的狭缝,梯道长达150米。一线天崖顶处,有蛇首崖景点,其后则有凿子石、试剑石、仰天石等景点。二栈之上有圆通寺遗迹,崖壁有6组岩画,寺东有一座高20多米的岩洞,内有石乳泉,钟乳石等,颇有欣赏价值。过圆通寺遗址后,还可见到山龟乞露、回心坪等景点。由回心坪南行,可见云巢亭,所居地势极险峻,这也是曲径景观的起点。由云巢亭向西南行,可见馒头峰、定海神针、风动石、静谷等景点。向南行至三叉口,可见拱南石景观。自三叉口沿栈道上行,过三栈松林,穿过一片原始次生林,即至笔架峰下,石壁上凿出极险峻之梯路供人攀登,此即大天梯。行至顶栈(即第三道陡崖),可见一片峥嵘峰林,笔架峰、漏子峰、尖山、南日峰、黄庵垴峰峰竞秀试比高。此外,雾洞、蚂蚁岭、天池景点也各现秀色。黄庵垴是嶂石岩海拔最高峰,1774米,笔架峰则是第二高峰,海拔1733米。由三叉口南行,过光垴、小天梯、藏书岩等景点,可至水帘。在水帘过石洞向北眺望,可见正西套,即见嶂石岩绝景之一晴天飞雨景观。过水帘向东转下行,可见铁狮峰、雁塔峰、噙玉崖、将相峰、泼墨崖、猴岩沟、独秀峰、舰峰等景观。 纸糊套 纸糊套景区位于嶂石岩景区的西格台村西,此景区内有当年李自成义军余部活动的'遗迹,哨石、石门、大王台、古佛岩等景点仿佛还在述说几百年前的往事。由石门向西有槐泉寺,此寺始建于唐代,元、明两代均重修过,旧称石佛寺,于明代改称。寺中现有殿宇三间。供六尊佛像,三尊文武像。1995年又进行修整,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观音殿、罗汉殿、大雄宝殿和钟鼓楼。槐泉寺西有鱼石画屏景观,由鱼石画屏西行,顺二栈崖路南行可至回音崖,这是占了我国之最的一处景观,只要在回音崖的一端发声,另一端会马上发出酷似原音的回声。在此还可看到云崖撒珠景观。由回音崖绕行,过虎涧、枕流景观,即至槐泉峪沟头。这里有槐泉景观、妻树景观和引槐泉水而成的半月湖景观供游人观赏。 九女峰 九女峰景区位于嶂石岩景区的东部,此景区因九座若仙女玉立的山峰而得名。进入九女峰景区,先至石人泉,这是一岩缝渗水形成的水潭,俗称神泉,面积仅60平方米左右,却常年不涸。过了石人泉沿北沟上行可达大金门垭顶,此地海拔1330余米,在垭顶之上可观尽峰石岩景色。由大金门垭口北行可见仙人台,仙人台之北有海拔1490米之高的仙人峰。大金门垭之南,有母子崖,那是两块状若母子的奇石所在之崖。经过母子崖后,可见一通天岩缝,路在岩崖边仿若天梯,这就是南天梯。过了南天梯即至九女峰,九女峰是峰石岩景区的著名景点,据神话传说,九女峰乃是天上九仙女下凡游玩,遭玉帝误点指变成了九座石柱,形成九女峰。九女峰附近还有三个景点,一是三县垴,乃是一海拔达1508米的平顶山,是观景佳地。二是滴泉,在母子崖山麓,岩壁滴出泉水形成一泉,泉水清凛甘凉,饮之颇佳。三是杜鹃坡,位于仙人峰南山阳坡,一坡杜鹃花在春天争先开放、艳丽异常。 冻凌背 冻凌背景区在纸糊套景区之北,景区内因每年冬季银瀑倾落形成高达30余米的冻凌玉柱景观而闻名于世。由冻凌背村下车,沿山路西行不远即可见神龟探海景观,那是一座突兀而立的山峰,崖顶巨石象极引颈前探的乌龟。在冻凌背峪西有一山洞,那是冀西粮仓景点,古时人称仙人洞,洞口距地达50余米,附近则全是极险峻的陡崖,因抗日战争时期,此洞曾被抗日武装用做粮库,就改称冀西粮仓之名。粮仓西有巨峰,是奔山景点。冻凌背峪西还有重门锁翠景点,重门锁翠东门南边则有神猴受难、子母洞等景点,均为颇值游赏之处。玉瀑落湖景观是嶂石岩景区十分著名的景观,顶栈崖底的泉水流经三栈山涧,以350米落差形成落瀑,而后顺崖壁泻入湖中,此胜景让人精神陡然为之振奋。天寒时节,瀑水在350米落差之下的二栈崖顶至二栈山腰石阶上就形成30米高的冰凌,极美丽晶莹,逢此时节而来的游人皆叹为观止。玉瀑落湖景观之南,还有韩湘子石屋景观,那是一间天然石屋,据说是八仙之一韩湘子昔年旧迹。再攀上二栈崖顶,还可看到叠嶂悬钟景观,冻凌背泉及阎王鼻子等景观,均是集奇、特于―身的绝佳胜景。
汕尾观天嶂 -资料
观天嶂位于陆河县东北部,东面向普宁县境内延伸,相传明朝是当地居民打官司的状纸中曾用“观天嶂”之名而叫开。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周围群峰耸立,有“四峰二障”之分。山峰多在海拔700米以上,主峰844米,东西走向。表层为黄壤植被翠绿,山腰为块状为亚热带山地常经针叶阔叶混交林,
森林覆盖面积1300 亩,主产松、杉等林木及天门冬、巴桔等珍贵中药材。还有山羊、野猪等野生动物。嶂项有一庵堂叫“ 清霞洞”,建于清代。附近有一泓味清泉。左侧山麓有一古庵叫石船寺,相传已有千年历史,清光绪六年曾修建一次。明崇祯(1628--1644)礼部给事中,后任太常寺少卿叶高标(祖籍螺溪)、少年时曾在此寺读书,据《陆丰县志》载“寺内今有巨松十余株,系标手植。”
阳江鹅凰嶂 -资料
鹅凰嶂自然保护区里森林茂密,大大小小的水库星罗棋布,处处青山绿水、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拥有众多大小瀑布群,秀丽风光,得天独厚,鹅凰嶂保护区境内已发现珍稀濒危植物22种,其中中国特有属植物达到11个,虎颜花、猪血木、圆籽荷、绣球茜草4个属还是阳春市特有的;专家们认为,鹅凰嶂的特有属和特有种植物之丰富,在广东的`自然保护区中无出其右,在全国也不多见,
鹅凰嶂主峰,位于阳西县西北70公里处,地处阳西县、阳春市、电白县三地交界处,海拔 1337米,素有“阳江屋脊”之称。由于当地人甚少涉足主峰,所以主峰一带极少受到破坏,是一个比自然保护区还要原始的区域。鹅凰嶂莽莽苍苍,巍峨挺拔,其石极黑,其水极清,漫步其中犹如云雾中穿梭,登上鹅凰嶂顶峰,可俯瞰南海;其山脚下,有著名的里坪风光,那情意绵绵的流水,醉人的山歌小调,古老的水车,犹如世外桃源。
白云嶂游记散文
人生就是一次充满未知的徒步,在乎的不仅是沿途的风景,更在乎看风景的心情。路,不仅仅是距离,更是一种经历,当你走得多了,就会收获很多东西,也会慢慢喜欢在路上的感觉。
——题记
生活处处有美景。这是我登顶白云嶂回来,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我对白云嶂倾慕已久了。记得那还是十八年前,天生就对奇峰秀岭有种莫名亲近感的我与几个老乡从深圳坪山流浪到惠州新圩。无意中,我留意到了不远处那座经常被白云萦绕着的高山的俊秀无比。向路人一打听,原来那座山竟然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白云嶂。也就在那时,我萌生了有朝一日要征服白云嶂顶峰的想法。只是没有想到,虽然这些年一直生活在惠州附近,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十八年后的今天,我才在几个美眉的陪同下了却了自己登顶白云嶂的心愿。
白云嶂位于广东省惠州市、东莞市和深圳市交界之处,主峰海拔1003.5米,为惠阳区最高峰。次峰银瓶嘴海拔898米,为东莞市最高峰。主峰与次峰两座山姐妹峰遥相对应。这里群山叠嶂,植被茂密,翆竹摇弋,怪石嶙峋,溪水孱孱,风景秀丽无比。特别是白云嶂主峰有一大片草地,每到秋冬时节,草地上昏黄的色调令人流连忘返,尤其是山腰的茅草丛,金灿灿的一片,在缥缈幻化的薄雾中随风摇曳,穿行其间,让人仿佛置身于金色的梦幻之中。
大概是从两年前开始,我逐渐迷恋上了户外徒步运动。与那些资深的驴友常常结伴而行不同,我素来都是单枪匹马一个人行动。在单独徒步攀爬了罗浮山、象头山之后,惠州附近,最诱惑我的就莫过于白云嶂了。于是,我把徒步攀爬白云嶂的时间定在了这个寒假。班上几位女生在得知我的这一计划之后,向我表达了她们几人也想随同我一起去攀爬白云嶂的意愿。出于安全考虑,我起初并没有答应。直到几位同学的家长反复跟我强调,他们希望能让自己小孩通过这样的活动挑战自我磨练意志。至于安全问题,有我与孩子们同行,他们一百个放心。既然孩子们的愿望这么强烈,既然家长们对我这么信任,在综合考虑攀爬白云嶂的难度要比攀爬罗浮山和象头山低以及与我同行的女生的身体状况和意志力都不错等因素之后,我最终同意钟家欢、朱红艳两位女生与我行。当然,同意与这两位女生与我结伴而行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我们的队伍中还有一个她们非常熟悉的人——我的'美女同事阿清。
早上七点不到,我们就从各自家里出发。七点四十分,我们一行四人按时在惠州火车北站公交车站台前会合,然后乘上208路公交车,一路朝新圩镇方向前行。九点半到达新圩塘吓路口,再转乘淡水至约场的公交车。到达约场后,搭乘出租摩托来到了有名的盘古宫。
盘古庙是登山起点。古庙前有一座“女娲补天”的雕塑。盘古宫坐落在两座大山——白云嶂和银瓶嘴的山窝里。盘古宫是二进建筑。第一进是长方形的厅廊,越过天井就达第二进,第二进横排有左中右三个厅,每厅均有泥塑烫金的神像。宫上面还保存着原来的大雕栋梁,上面刻着“大清光绪十四年著雍困敦孟冬月吉日立”字样。在宫里,我们看到了木纹筋筋络络的木门,透着木材本色的门板,陈旧而褪色的窗棂。或许因为不是周末且时辰尚早的缘故,原本香客如织的盘古宫显得有些冷寂。寂静的盘古宫就像一只停摆的时钟。静静地肃立在这座古建筑前,很容易让人不自觉地陷入时光隧道的深处。
在盘古宫前拍了几张照,小憩了一会,我们一行四人于10点整沿着盘古宫旁水泥路口黄泥小道依山而上。真正的攀爬白云嶂主峰之旅正式开启。由于天气干燥,黄泥小道尘土飞扬。路旁的小土坡没有什么树木,只有野草丛生。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路边的树才多了起来。沿着崎岖的山道不断前行,路边渐渐出现了成片竹林,黄泥路也变成了沙石路。钟家欢和朱红艳两位女生在蜿蜒的小道上健步如飞,把我和阿清远远甩在了后面。同事阿清并非登山爱好者,此次陪我们前来,完全出于友情支持。我当然不能把她一个人丢在最后,于是陪她一边聊着天,一边不紧不慢地穿行而上。
越往上爬,路越难走,原本蹦跳如飞的两位小女生也明显放慢的脚步。往往走上一小段就会停下来歇一小会。阿清更是气喘吁吁,连声喊累。看到她们这个样子,我有点如心不忍,便有了放弃登顶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想法含蓄地说了出来,却遭到了她们的一致反对。“老师,你是不是小看我们了?”两个小女孩挺着腰板,全是一副不达终点不罢休的坚毅模样。阿清冲我笑了笑,也表了决心:既然来了,争取爬到山顶。
如此劳累疲惫,可大家都没有要放弃的念头,这委实令人感动。我知道,前面的美景固然是几位眉目同伴坚持到底的动力,然而那种为了目标不畏艰辛困苦的行事准则,或许才是她们不言放弃一直坚持走下去的根本原因。
云雾越来越浓,在钻出一片丛林之后,我们一头扎进了雾里,路也陡了起来。向上,向上,好几个山头翻过去,路还是陡峭地向上向上直到消失在云霄里。路两旁全是一尺多高的茅草,平平整整的,朝一个方向伏着,象是理了个寸头然后又用吹风机吹了一下。雾,不再像刚才从山底下看见的那样沉郁而厚实。这里的雾,薄薄的,轻轻的,微风一起,便从茅草上边飘悠而来,一层一层,一浪一浪,飘过来,穿过我们的手指,润湿着我们的脸颊。“白纱!这应该是天上众位仙女身披的白纱吧!”钟家欢兴奋的尖叫起来。循声而去,望着眼前朦胧在云霭中的无边无际的茅草坡,我也仿佛看到了仙女们飘来飘去的身影。我们所有人似乎都悟到了仙气,也就不约而同地在半坡上停了下来,各自掏出手机抢拍着眼前的美景。我们都沉醉在这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之中。
经过一路攀爬,眼前豁然开朗,一小块平整的土坡上垒着一堆石头——我们终于登临了白云嶂之巅。顿然,那种“一览众山小”,“舍我其谁”的豪情顿然盈满我们每个人的心空。大家一阵欢呼雀跃。那一刻,一种叫做征服感的东西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站在山巅,举目四望,目力之所及,都是茫茫的雾海。在白雾萦绕之下,那四周草坡昏黄的色调壮观极了。那如画一般的风景让人陶醉。我们不停地拍照,用相机记录下了彼此生命中的一个个美丽的瞬间。
在山顶玩了半个来钟,时间定格在下午两点。我们决定从银瓶嘴方向的另一条山道下山。下山的黄石路很陡峭,难度比我们想象中要大许多。如果踩不稳,随时都会有滑倒摔跤的可能,所以我们一路都走得格外小心。走到危险处,我便尽可能搀扶她们一把。经过一小段下坡陡路的适应之后,钟家欢和朱红艳两位小女生便又显露出了她们的运动天赋,开始越走越快,不一会,就把我和阿清两人远远地丢在了后边。等我和阿清好不容易下到白云嶂和银瓶嘴间之间海拔559米处的垭口,她们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559米处的垭口的另一边属于银瓶嘴森林公园,有水泥石梯直通银瓶嘴主峰。选择双登的驴友从白云嶂下来,往往还要顺着石梯登顶银瓶嘴主峰。据说从垭口往盘古宫方向50米处有一条野路也可以直达银瓶嘴山顶。带着三个已疲倦不堪的女生,我不可能再去攀爬银瓶嘴了。于是,稍稍休息之后,我们从垭口启程返回盘古宫。两个小女生依然还是一路说说笑笑。我与阿清紧紧跟在她们后面,也偶尔跟她们笑谈几句。
时间过得真快,当我们回到上午攀爬白云嶂的起点——盘古宫前边的善心桥上时,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我问他们三个女生累不累。她们先是点了点头,尔后都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大家彼此会心一笑。我当然知道她们摇头的原因。因为我一直相信,不管去哪里游玩,最重要的不是看到的风景如何美丽,而是看一路上与自己同行的是哪些人!而今天与我同行的几位女生无疑都是跟我关系相当不错的人。钟家欢和朱红艳都是我十分喜爱的学生。钟家欢是班长,是惠州市优秀学生,学习成绩经常拿全年级第一不说,体育、音乐、美术、主持样样出类拔萃。朱红艳除了成绩一直保持年级前五名之外,还是有名的校园“歌手”。而阿清则是跟我十分要好的同事——属于关系纯洁无话不说的那一类红颜知己。
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游玩,心情自然舒畅无比!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未知的旅程。心灵和步伐都在路上了,哪里都是好风景。多留意身边事物,或许最美的风景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脚下!
因为一路堵车,我们一直到晚上八点多才安全回到各自的家中。在接到几位同伴报平安的电话后,我也统一回复了她们一条信息:人生的路上,我们都总会遇到许多艰辛和险阻,只要我们保持今天登顶白云嶂一样的心态——对自己的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持之以恒、不懈追求,成功终将属于我们。
人生是一次未知的徒步,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生活处处有美景,只要你用心感受,定将美不胜收!
。5月由江苏省农林厅命名成立。该公园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大型景区,距市中心7公里,总面积10450亩,宿(迁)新(沂)公路穿越境内。此处属层峦翠迭的丘陵岗地,最高处,海拔73.4米(为市区之最),
我家乡的大屏障森林公园风景可美了,我们经常去那里散步。
我们一进去就看见了“大屏障森林公园”这几个金灿灿的大字,走到里面就看见小草们背靠背、腰对腰,像是在说悄悄话似的.;有的小草拼命地钻出土地,像是一个小地钻正在钻出土地;还有的小草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像是在与风共舞。还看到许多大树一排排地排过去,而且我还看到了几棵大树旁边都有棵小树苗像是一个威猛的士乒守护着一个弱小的孩子。小鸟在蓝蓝的天空上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好像在说:“欢迎你们的到来。”我还看见几只小鸟飞来飞去好像是在抢食物;又像是在飞行比赛;有几只鹰直接冲下来突然又飞上去,像是在玩降落伞。
往绿道一直走的不远处,你就会看见一个大大的水库,那水面像一面镜子,可以倒映出更多的花草树木,那优美的景色,身临其境真是一种享受。我看到几条小鱼正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像是在和小朋友玩耍。
大屏障森林公园真美呀!你到那里闻着新鲜的空气边散步边慢慢地享受这里的风景,你会觉得自己像是在飞了起来似的。
南北朝·谢灵运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译文
准备好食物拿起手杖,蜿蜒曲折的爬上风景清幽之地。
沿着小路向溪流的源头越走越远,到了上岸的地方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凝结成孤寒的姿色,竹子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涧水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丛林深远岩石也越来越密。
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都已经完全熟悉了。
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在永嘉太守任上游玩其乐无穷,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我自己经常安然地步行,都难以与绵邈的高尚相匹敌。
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恬静和智慧既然已经有了,涵养本性就是从此处变现出来的。
注释
绿嶂山:在永嘉城北,一名青嶂山,上有大湖。
裹粮:准备好食物。
仗轻策:拿起轻便的手杖。
怀迟:犹逶迤,迂回曲折貌。
幽室:石室,山洞。此指风景清幽之地。
行源:溯流而上,向溪流的源头前进。
径:小路。
距陆:到上岸处。
情未毕:意谓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澹潋(dànliàn):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
结:凝结。
团栾(luán):犹檀栾。竹秀美貌,这里指代竹。
润霜质:谓竹性耐寒,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涧(jiàn)委:涧水弯曲。
水屡迷:谓因为涧流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
林迥(jiǒng):丛林深远。
眷(juàn):眷顾,细细观看。
顾:回顾,回头看。
奄昏曙(shǔ):谓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
蔽翳(bì yì):指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
周悉:完全熟悉。
蛊(gǔ)上:指《易经·蛊卦》上九。句用《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意,意谓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
履二:指《易经·履卦》九二。此句用《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意,说明在永嘉太守任上优游的乐趣。
贞吉: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幽人:指隐者,诗人自称。
坦步:安然地步行。
颐(yí)阿:应诺与呵责,指善良与罪恶。或谓颐阿即伊我,你我之间,借指不事王侯的隐士和凡夫俗子。
何端:有何区别。这句意谓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寄抱一:将思想感情寄托于玄理。抱一,道家谓专精固守不失其道。一,指道。
恬如:恬静和智慧。
缮(shàn)性:即涵养本性之意。以上二句概括《庄子·缮性》篇的`主要思想,说明自己已经得到本性的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鉴赏
公元422年(永初三年),谢灵运被降职外放永嘉任太守。诗人在郡不理政务,恣情遨游山水。每游一处,必有诗篇记胜。这首诗即是其一。据《读史方舆纪要》说:“(永嘉)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渺,一名七峰山。”此青嶂山,似即绿嶂山。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采取纪游的写法。其章法结构,大抵是先纪游,继写景,最后兴情悟理。此诗即采取这种井然的推展次序。起首二句,写他出发前的准备和启程情况。诗人携带足够的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兴致勃勃地启程了。他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怀迟”,与威夷、逶随、逶迤等词通。“幽室”,风景清幽之处,指绿嶂山。灵运是一位旅行家、冒险家。他所选择的风景,不是那些寻常易见的田园或低丘浅流,他对山水的欣赏,不像陶渊明那样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眺望为满足。他总是以高山深谷为目标,欲求人所未见的幽景奇观。这两句的“裹粮”和“杖策”,就表明了这次旅游路程之遥远险阻,也流露出诗人寻幽探胜的极大热忱。灵运诗这种在开篇记游时即表现出的欣喜向往之情,往往能使人一开卷就引起感情的共鸣。次二句,写他溯流而上,向溪涧的源头前进;到了上岸处,兴致仍然十分浓厚。这是全诗的第一个层次,即纪游。轻快灵动的诗句,已引领读者步入佳境。
以下八句,即依照游历次序,描绘途次的风景。诗人循溪畔步游,但见溪边水波澹澹,并在山湾处汇集,凝成了一个澄碧的深潭。潭上烟雾弥漫,使他感觉凛然生寒。环视溪潭岸上,修竹环合,摇曳风中,虽经秋霜之冻,愈见得青翠光润,葱郁可人,显出坚贞的品质。“团栾”亦作“檀栾”,形容竹的形貌之词。“寒姿”指水,“霜质”谓竹。诗人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涧流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诗人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碧苍翠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他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灵运写山水景色,最擅长实景实写,细腻刻画。正如王夫之所评:“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虚”(《古诗评选》卷五)。这六句,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准确地表现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比,显示了山水的繁复、曲折,阴暗、清冷,造成一种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如此神秘幽异的原始山林景色,是前人所未见到也未写过的。灵运写山水,为了达到“情必极貌以写物”的目标,便力求“辞必穷力而追新”,以新的语言词眼表达新奇的意象。这几句中的“委”与“迥”,“屡迷”与“逾密”,状景异常精细逼真。“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一联,在上下句之中造设“澹潋”、“团栾”两个叠韵词对偶,造成听觉上整齐铿锵的韵律感;而“结”与“润”两个动词,分置于句中第三字的中间位置,构成“句中眼”,更使景物呈现出活泼的生气与清新的韵致,显出诗人的匠心巧思。“践夕”二句,总揽一笔,说自己在深山中只顾赏玩幽景,忘却了时间的推移,不觉中,已从早上游到了黄昏。而岩林最幽深最隐蔽的地方,也都游历到了,以上是第二层次,诗人以其丽情密藻铺叙景物,形成了全篇最精采的部分。
“蛊上”以下八句,是第三层次,即兴情悟理。这一部分写得较为枯燥,下面略作解释。“蛊上”,谓蛊卦上九。《周易·蛊》说:“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履二”,谓履卦九二。《周易·履》说:“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贵”、“美”都是主张、赞赏之意。“幽人”和“高尚”两句紧承上两句,进而抒发情怀,说凡隐逸之人,都是心怀坦荡,安行无碍,这种高尚之风,高远之趣,真是举世无双的了。读者不难发现,灵运这里已是以“幽人”自居了。“颐阿”,应答之声;“何端”,即何由。这一句意思说:我身心都沉浸在阒无人迹的山林之中,再也无由听到謦欬之声了。“寂寞”句,同样出于《老子》:“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一”是道或大全的意思,抱一就是守道。这句说:我只能在寂寞中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老庄玄理,安性守道。结尾一联,上句的“如”字,应作“知”。《庄子·缮性篇》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其大意是说,知识是有害的,要追求“大道”,就必须恬静无为,任其自然,摒弃知识。而摒弃知识,才是真正的“知”。恬静无为养育了这个“知”,而这个“知”又反过来养育了恬静无为。二者“交相养”、相互促成,人性中就产生了“和理”(指至为纯粹平和的精神境界)。这个方法,就是“缮性”。缮是“治”的意思,治性,亦即养性之意。灵运在这里说,在此自然的环抱中,他感到自己已经达到了“恬知交相养”的境界,从此可以去讲究养生之道了。
这首诗虽然多了一个语言晦涩乏味的“玄言尾巴”,但它不仅模山范水方面极为生动、清新,而且对于游历的过程、时间,地点、心情,都交待得明白清晰,表现出一种登涉之趣。因此,读者读这首诗,仍然会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诗人攀岩泛流,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从而获得与大自然交感会通的审美上的愉悦。
秋游龙母嶂作文
已近中秋,一天下午,我和阿勇,便坐上了阿涛的车,往龙母嶂风景区进发。
龙母嶂位于大坪镇双红村双头山和罗岗镇潘洞村之间,与龙川县大塘肚交界,是兴宁老八景之一。每年重阳,吸引着众多的游人香客探幽寻访。
我们从兴宁市大坪镇出发。车行在226省道上,透过车窗,阳光依旧耀眼,盛夏余热未退,初秋气息已经飘来,眼前耳畔摇曳。路旁的树木,有的笔直挺立,有的旁逸斜出,绿得深沉,它们随着季节变化成长。路旁偶然遇到的柚子树给了我一些惊喜,金柚挂满枝头,柚香随风飘荡,怡人心目。
车在省道行走不到半个钟头,便转入弯弯曲曲的村道。两旁的农田村舍,风光尽收眼底;鸡鸣犬吠,声响回荡耳旁。上坡,转弯,上坡,转弯,如此反复。山势顿时陡峭起来,满山的桉树,直插云天,此时已经不见一座屋舍,一个人影。然而上了陡坡,空旷的天地和微甜的空气扑面而来,一座村庄展现在我们面前,只见高高低低的房子就建在坡上两旁,错落有致。一群山民,三三五五,正在屋旁玩牌,神情安详,这难道就是柳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停车向那些山民问路,他们和蔼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道过谢,我们继续上路。
经过一座石桥,我们看到了一座小型水库。堤坝古朴,碧水轻波。水库尽头,群山起伏。其中一座山峰尤其引人注目,它如巨大的竹笋,拨地而起,阿涛告诉我,这就是龙母嶂了。
车沿着弯曲的山路行驶,一路的风光也如影随形,野花盛开,茶果金黄,香草绿树,应接不暇。初秋的龙母嶂,大方地展示了它的美丽容颜。
车至山顶,我们急不可待下车。此时太阳西斜,流动的烟云把太阳也遮住了,只剩下模糊的轮廓。于是阳光变得温和了,天空也变得流光溢彩。一轮弯月,也跑出来与太阳争辉。环视四周,山野无声,只有初秋的风徐徐吹来,安抚我们的脸颊,凉快清新。群山起伏,薄雾蔼蔼,稻田碧绿,树木苍翠。不时可见星星点点的屋舍,如一粒粒珍珠,安静地镶嵌在如锦似缎的翠绿山野。佩服村落里山民的先祖,不辞辛劳,选择这个边远而又清净之地,开辟基业,繁衍劳作。站在这远离城市、集市的安静山野,不由让人心旷神怡,平日累积的烦恼和焦虑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远处便有一座神坛,里面摆放着香炉。旁边搭了一个水泥棚,那就是厨房了,锅炉、碗柜、桌凳一应俱全。此时并无香客在这里烧香拜佛,一片寂静。但是我可以想象,每当节日或者庙会来临,这里定是人声鼎沸、香雾弥漫。
说是到了山顶,其实我们却还不是在最高峰,因为你只要稍微一抬头,就可见一座野草蒿蒿的山峰,山势雄奇,山上有不少奇形怪状的.石头。据说,山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叫做鸡冠石。的确,一排奇形怪状的石头,连接起来,从远处看,就像一个雄鸡的鸡冠。我们扒开野草,小心地往陡峭的山峰攀登。每到一块巨石旁边,我们都要停下来,细细欣赏,观察它们的形态,然后拿出手机,做个留影。可惜我久未锻炼,体力不支,还没有到鸡冠石,就气喘吁吁了,于是干脆停下来休息一番,目送阿涛和阿勇攀登的身影。我想,他们登上了最高处,然后在鸡冠石留影,该是多么一件惬意的事情呀!
但是,我并不觉得惋惜,因为我是第二次游览龙母嶂了。第一次是在十几年前的学生时代,那是,也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一行十多个同学,背上背包,从我们市的罗岗镇出发,一路步行,欢声笑语,然后又以百折不饶的勇气,爬上了最高峰,登上了嶙峋的鸡冠石等巨石,然后,用胶卷相机记载了一张张活力而又青春的面孔。
此时竟然思绪万千,有些伤感,十几年的时光,就这么过去了,当年一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此时都成了已过而立之年的大小伙子,时间究竟哪里去了?是季节与时光在赛跑,还是烟雨与光影在流动,让激情的青春,就在时光深处悄悄流逝了?当年与我一起穿越荆棘、勇攀高峰的兄弟,你们都在哪里呢?你们过得还好吗?想起了庞龙的歌《兄弟抱一下》:兄弟我们都像是山坡滚落的石子,都在颠碰之中磨掉了尖牙;兄弟抱一下,说说你心里话,说尽这些年你的委屈和沧桑变化……
黄昏逼近,龙母嶂变得更加安谧神秘,我们也该下山了。但是思绪不会停止,回味还在继续,今夜,我希望梦回十四年前的龙母嶂,和那些曾经一起的弟兄们高歌……
嶂石岩走笔美文
离开嶂石岩的那天早晨,我与导游犬花花再一次上山了。
这条路,我走了不下三次。红石板铺就的山路,坡度很缓,没多少阶梯,不知不觉便走到山脚下。此时,山离我很近很近,近得可以看清它的每一条皱褶,近得似乎伸手即可以摸一到它的脸。
晨曦微煦,山色*迷一离。山里的空气,格外清新,风中可以听见树叶O@的低语。很惬意,一点也不累,何况有花花一直陪着我。
昨天,我们攀上了主峰,在太行山的山巅上壮行了一回。
山顶的路,比起上山时陡峭的天梯,的确要好走得多,泥土很软,想必落满了叶子的土壤一定很肥沃。树林很茂密,林荫道显得很幽静,不时有云雾飘过来,有恍若仙境的感觉,真的不错。
一直耸立在你面前的山崖,有一天,当你攀上去后,雾来了,你什么也看不见,能看见的是你的脚印和山顶的植物,这里的植物与山脚下的、与半山腰的',也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你想拍一张照片作为留念,你发现有一间风雨飘摇的土屋,就让它作为一面风景吧,这样的土屋筑在山顶,更易遭受风雨侵袭。
近距离的,面对峭壁如屏的嶂石岩,忽然,觉得不可思议:原本是一座山,不知何时,被怎样一把神秘锋利的宝剑,断然从中间劈开,顿时,天崩地裂乱石飞,苍鹰翅断泉如血。只剩下另一半,嶙峋的肋骨、暴露的青筋,就那么真实地袒露着,沧桑了一万年,沉默了一万年,血映了一万年……
我不知道,地球的伤疤是否也算是一种美。
想当初,来自神秘之剑的力量,让这座峰峦熬过了怎样痛苦的脱变,一瞬间,一亿年!剖开的那一部分,分崩离析,银瓶乍破。葱绿的,被俺埋了;生机的,被摧毁了。鸟儿惊叫着飞走了,走兽逃奔着远去了。石破天惊的倾覆,让岁月定格在这破损的创口、残缺的美丽上。
山上,很难听见水的潺一潺。唯有淮泉,它可是嶂石岩至今未曾流干的泪眼?为什么如此涓一涓,悄无声息地流淌,就那么一直不停地流着,成为淮河的源……
每一块石头,都可以成为另一块石头的朋友;每一棵树,也可以成为另一棵树的伴侣。
看见一棵奇怪的树,一棵长在石头上的树,很难理解,石头里有水分吗?石头里有泥土吗?我猜想:这样的树,一定有锥子一样无坚不摧的根须,有能够从风霜雨露里吸收养料的叶子。在根雕艺人那儿见识过树包石,这才知道,树与石头彼此是一对挚友,它们相互包容,相互依靠,和谐共处,天人合一。
那是一棵树,树皮斑驳得就像是一块块石头堆积而成的,黑黑的,丑陋而粗陋,然而它的叶子却很绿,嫩一嫩的,长出如此青翠欲滴的叶子的树干,可以这样的苍老、这样的丑陋,美与丑在一棵树上完美地和谐统一,这样的境界,像雨果《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和吉普赛少女爱斯梅哈尔达。
山,被劈开的时候,经历了震痛,如今它的创口,早已生长出茂盛的植物:野丁香花、香樟树让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气息。层层叠叠的山,波涛起伏的岩,成为了风景,成为了自然的标本,成为了孩子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窗口。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没有不能痊愈的青葱,没有不能走出的-阴-霾。
面对空谷,放开喉咙,风,从黄沙滚滚的嘶鸣里,从千军万马的奔腾里,回应着你,回应着你的伫立。想起昨天在世界最大的回音壁,你的声音会很清楚地被重复。人,大多不愿意被重复,但声音被石壁重复的感觉却很奇妙,声音,是你的吗?也许不是……当石头成为一面墙的时候,除了声音,没有什么能擂动它的胸膛。
花花,从青色*的玉米地里钻出来,在前面给我引路。
回眸嶂石岩,它像是一位慈祥面赧的巨人,气定神闲,巍然屹立。是什么魔力牵扯我的脚步,我的归途恋恋不舍……
嶂石岩游记作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嶂石岩也。
——题记
于石家庄之西南侧,有一名山,曰嶂石岩。嶂石岩地貌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并称为中国三大旅游砂岩地貌。有“北方凉岛、天然氧吧”之美誉。
于山脚之望,高耸的山峰层次分明,呈阶梯状分布,青翠的树木也沿阶梯而上,布满山坡。山顶与天空连成一线,像是一幅被绚染的水墨丹青,点出天空的蓝晕,山林的青翠欲滴。
沿石阶而上,俟其山腰,环顾四周,山之美景映入眼眸:树之高;草之绿;水之清;天之远。许多不知名的树并列在石阶两旁,高低错落,绿意盎然。鸟儿停息在树上,用叫声编织成美丽的音符,送游人前行。脚边的草儿随风而舞,叶上留着清晨露水的痕迹,更显娇嫩可爱。为山路抹上一层新绿,好似一层绿毯。侧目而视,一条清澈的.小溪一路欢歌,跳跃着从山上跑来,水面如镜,山石清晰可见,阳光普照,别有一番天地。水中景似水洗,水中石如美玉。仰头而望,湛蓝的天空更显悠远。
处山顶之高,众山尽收眼底,真有“一览众山小”的美趣。苍翠的绿衣覆盖于青山之上。连绵的山脉似一条长长的巨龙,在大地之上蜿蜒盘旋,深红色的岩石仿佛巨龙身上深红的鳞片。天似水,山似血。夕阳西下,为天边抹上片片金黄。翠绿的山林、清澈的溪流、鲜红的岩石、湛蓝的天空、金黄的天边,犹如上帝亲手缔造的人间仙境。
游人渐来,美景为他们洗去了攀爬的劳累,粲然笑意洋溢于面,手中的相机为他们记录下一路的胜状。孩子们不知疲惫,嬉戏打闹着。众人皆欢,享受着登临山顶、清风拂面的愉悦。
嶂石岩之山、之水、之人、之景,余会之,余乐之,余醉之。
海牛目在海洋哺乳动物中是相当特殊的一群,所属物种均为植食性,以海草与其他水生植物为食。。现存共有四种海牛目动物,分为两个科:海牛科(Trichechidae)的3种海牛(manatee),与儒艮科(Dugongidae)的儒艮(dugong)。儒艮科的另一物种大海牛(Steller's Sea Cow)曾存活至近代,但已在18世纪时被猎捕至灭绝。
目录简介形态特征分类简介地理分布收缩展开简介海牛目 Sirenia 哺乳纲,非洲兽总目的1目。通称海牛。外形呈纺锤形,颇似小鲸,但有短颈,与鲸不同。体长2.5~4.0米,体重达360千克左右;海牛皮下储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体温;前肢特化呈桨状鳍肢,没有后肢,但仍保留着一个退化的骨盆;有一个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鳍;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兽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体则躯干基本无毛,仅嘴唇周围有须,头部有触毛;头大而圆,唇大,由于短颈,头能灵活地活动,便于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适于在水面呼吸,鼻孔有瓣膜,潜水时封住鼻孔;肠的长度超过20米;胃分两室,贲门室有腺状囊,幽门室有1对盲囊;眼小,视觉不佳;听觉良好。肺窄而长,无肺小叶;头骨大,但颅室较小,脑不发达。
形态特征尾巴分岔的儒艮海牛目动物相当适应水中生活,它们有流线形的身体,没有后肢与背鳍,身上毛发稀疏,前肢呈桨状便于游泳。儒艮与海牛的体型相似,由尾部可明显分辨两者:海牛的尾巴宽大而略呈圆形,儒艮则为V形尾,近似于海豚的尾鳍。 海牛目有厚而可移动的嘴唇,表面覆有浓密的短毛,可抓取海草送进口中。它们演化出特殊的牙齿替换系统,以因应食用多纤维食物造成的牙齿磨损。海牛仅具臼齿,更新方式不是一颗掉了后再重新长出新牙,而是整列牙齿由颚的末端水平地往前移动,当牙齿移动至颚的最前端时,牙根会逐渐被吸收终至脱落,跟象的牙齿结构有点像。儒艮的上下颚各有三对臼齿与前臼齿,随著年龄增长,它们的前臼齿与第一对臼齿会脱落,剩余的臼齿则会终生生长。雄性有两颗大型门齿,在青春期时会突出嘴边,但当嘴巴闭上时会被嘴唇盖住。没有外耳壳,只在头部两侧各有1个很小的耳孔;2个鼻孔皆位于吻部的顶端,潜水时会被皮膜掩盖。雌性有1对乳房,乳头位于前肢基部处。 它们的.肺很大,是浮力的主要来源;横隔膜的位置相当特殊,不像人类般与肩膀平行,而是大致与背、腹部平行,推测可能与浮力的调节有关。骨架非常厚重,尤其是肋骨,除了有铅垂般帮助下潜的功能外,对于鲨鱼等天敌的冲撞也有一定的抵御能力。皮肤相当厚,体内储存有许多脂肪,但脂肪厚度通常不及鲸类的鲸脂。雄性海牛目动物没有外露的生殖器,隐藏于腹部中段;雌性生殖器接近肛门,在尾柄前方。怀孕期一般约1年以上,1胎仅产1仔。
分类简介儒艮科
儒艮是生活于印度-太平洋水域的海牛类,其尾鳍为似鲸类的叉型,对水的盐分要求较高而对水温要求略低。现存仅儒艮Dugong dugon一种,分布较广泛,从非洲东海岸直到西太平洋一带都能见到,北可到琉求群岛和我国广东省、台湾省海域,南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南部。过去还曾有另一种巨儒艮Hydrodamalis stelleri,又称斯氏海牛、无齿海牛,原分布于白令海,是仅有的分布于寒冷水域的海牛,体型巨大,体长可达10米,重达6吨,但由于人类的捕杀,已于1854年被捕杀灭绝。可能你不曾想到,传说中的美人鱼的原型就是憨态可掬的儒艮。
海牛科
海牛是生活于大西洋水域的海牛类,其尾鳍为特殊的铲型,仅生活于温暖水域,但是可以进入淡水。现存有1属3种:北美海牛Trichechus manatus又称加勒比海牛、西印度海牛、佛罗里达海牛,分布于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沿岸,但有时可进入淡水水域,在美国佛罗里达可见于大沼泽地。南美海牛Trichechus inunguis又称亚马孙海牛,分布于亚马孙河和奥利诺科河流域,是淡水海牛,也是数量最少的海牛类。西非海牛Trichechus senegalensis分布于西非海岸、河流以及乍得湖等湖泊中,是对淡水和海水均比较适应的海牛,的调查显示它们已经濒临灭绝。
地理分布海牛科 Trichechidae
海牛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仅分布于大西洋海盆一带。现存有三种不同的海牛,西印度海牛(West Indian manatee)分布于加勒比海与南美洲东北部海岸,其位于佛罗里达的亚种是唯一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海牛,但在寒冷季节里它们会移动至温暖海域。西非海牛(West African Manatee)栖息于非洲西部海岸,与西印度海牛的栖地类似地,两者皆会逆流至大河上游,经常出现在于河口三角洲与近海多食物的平静水域。亚马孙海牛(Amazonian Manatee)仅生存于亚马孙河与其支流流域。
儒艮科 Dugongidae
儒艮是本科唯一的现生种,其族群分散,大致分布于印度洋与太平洋周边浅海地区,最西达东非与马达加斯加,北至日本的冲绳群岛,往东可达菲律宾与帕劳。目前除了澳洲附近海域以外,其他地区的族群数量皆不多。与经常上溯至大河流域的海牛不同,儒艮仅在海水中活动,以海草为主要食物,有时也会食用藻类。一般生活于近岸浅海地区,但有时可在远洋发现。 大海牛是本科另一存活至近代的物种,曾生存于白令海,为海牛目中唯一远离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物种。
哺乳纲的1目,俗称猛兽或食肉兽。牙齿尖锐而有力,具食肉齿(裂齿),即上颌最后1枚前臼齿和下颌最前1枚臼齿。上裂齿两个大齿尖和下裂齿外侧的2大齿尖在咬合时好似铡刀,可将韧带、软骨切断。大齿异常粗大,长而尖,颇锋利,起穿刺作用。
目录食肉例子介绍食肉犬科、熊科、浣熊科、鼬科、灵猫科、猫科和鬣狗科。灵猫科只分布于旧大陆;浣熊科几乎集中分布于新大陆;其余各科的分布均较广泛,除大洋洲外,可见于世界各地。本目动物反应迅速,动作灵敏、准确、强而有力。不论体型粗壮的熊类或小巧的黄鼬以至家猫、家犬等均具发达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嗅觉,视觉和听觉均较发达,例如警犬的灵敏嗅觉和家猫适应光照强弱的可张可缩的瞳孔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食肉类体型矫健,四肢的趾端具锐爪,以利于捕捉猎物。生活方式为掠食性,猎物多为有蹄类、各种鼠类、鸟类以及某些大型昆虫等。捕杀方式多种多样,或隐伏要路等待,或嗅迹跟踪、潜伏靠近,凭借利齿和锐爪为武器进行突然袭击。另一种攻击方式是长距离的追逐捕杀。狼和豺等动物更发展成类似集体分工的围猎方式。猫类和鼬类是以肉为主食的典型食肉兽;犬类和灵猫类次之,除肉类外尚包括部分植物果实;熊类和浣熊类进食植物性食物的比重增大,近于杂食;鬣狗类的捕食成果经常被狮子抢夺,需要以腐肉补充,缟鬣狗则以蚂蚁为主食;大熊猫也是杂食动物,以嫩竹和竹笋为主食,会捕食其它野生动物,吃一些水果。绝大多数食肉动物单独生活,每个成体往往占据一定面积的活动区域,作为独自寻食的游猎区,并竭力守卫自己的“领地”。不少种类均具较为发达的分泌腺,北美臭鼬类的分泌物气味强烈,可使人一时昏厥。分泌腺既是自卫的武器,又是通讯联络和标记领域的手段。食肉动物多昼伏夜出。 在物种的划分上属于主要以肉为食物的动物,比如狮子,老虎等。
例子介绍下面分别介绍几种食肉目动物
北极熊
北极熊也叫白熊,是熊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其身躯庞大,体长可达2.5米以上,行走时肩高1.6米,体重可达半吨,最大的北极熊体重可达900千克。
棕熊
棕熊,身长可达3.25米,直立身高达2.7米,肩高1.50米,体重雄性180~500千克,雌性90~270千克,平均寿命30年,4~6岁性成熟,毛长约6厘米,毛色随季节变化大,是世界上第二大熊科动物。
狮子\老虎
狮是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狮的体型巨大,公狮身长可达180cm,体重190千克,母狮也有160cm,体重130千克。老虎头及身体长:1.4至2.8米;尾长:0.6至0.9米。西伯利亚虎是现存体积最大的老虎亚种:雄性体重约180至306千克,雌性体重约100至167千克。
黑熊
黑熊的体型只能算中等,头至躯干约120-180cm高,母熊的体型比较小,可能只有公熊的一半。
美洲豹\金钱豹
美洲豹又叫美洲虎,但它既不是虎也不是豹。美洲虎在大猫(豹亚科)中体形次于狮虎排名第三,体长1.5~2.3米,尾长60~9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45~114千克之间。金钱豹,又称花豹,体型与虎相似,但较小,为大中型食肉兽类。体重45-90千克,体长在1.4米以上,尾长超过体长之半。
美洲狮\雪豹
美洲狮是最大的猫亚科动物,体长1.3~2米,尾长约1米,肩高55~80厘米,体重35~100千克,最大的美洲狮体重221磅(100千克)。雪豹体长110~130cm;尾长80~90cm,体重38~75千克。
鬣狗\狼
斑鬣狗身长约125厘米,肩高80厘米左右,体重50-80千克。基奈山狼是狼中体型最大的,体长1.3-2米,肩高0.9-1.1米,体重80千克。
猎豹\猞猁
猎豹的躯干长是1米到1.5米、尾长是0.6米到0.8米、肩高是0.7到0.9米、体重一般是35到70千克。外形似猫,但比猫大得多,体重18-32千克,体长90-130厘米。
狗
犬科的代表动物。大型犬体重在70-80千克 身长90-150厘米。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
云豹\豺\狐狸
云豹体重一般也只有20多公斤,最大的也不过30公斤。 豺一般体长95-103厘米,尾长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体重13-20千克左右。成年公狐体长45―75厘米,尾长25―30厘米,体重6―10千克,母狐体长55―75厘米,尾长25―30厘米,体重5―7千克。
啮齿目是哺乳纲的一目。上下颌只有1对门齿,喜啮咬较坚硬的物体;啮齿目动物一般比较小,多数在夜间或晨昏活动,许多种类的繁殖能力很强。该目种数约占哺乳动物的 40%~50%,个体数目远远超过其他全部类群数目的总和,几乎遍及南极和少数海岛以外的世界各地。
目录起源进化物种特征主要分类生活习性起源进化啮齿目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其种类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类的总和。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首先是应归于个体较小。小的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的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其次是繁殖力强。强大的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的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啮齿动物不但在陆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们的成员。空中有滑翔的鼯鼠,水中有水鼠平。此外还有荒漠中的跳鼠,森林中的睡鼠,洞穴中的鼢鼠,以及扰乱人类几万年的小家鼠。从赤道到极地,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
起源
最早的啮齿类化石发现于晚古新世。它的起源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啮齿目起源于灵长目的更猴类,也有根据跟骨构造怀疑它起源于古肉食类的。但近年中国发现的古新世化石表明,啮齿类的起源可能和亚洲特有的宽臼兽类如晓鼠有关。有关啮齿类的许多分类学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啮齿类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问题。 一北美起源说 副鼠(Paramys atavus)化石发现在55百万年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层中。它很像大松鼠,脚上有爪,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用以保持身体平衡。门齿像把大凿子,后面有5个颊齿。以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的灵长类。 二中亚起源说近年在中国发现的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的东方晓鼠是啮齿类的祖先类型,内蒙古的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的啮齿类。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安徽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距今60百万年前)地层中发现了东方晓鼠的化石,它有一对大门齿,退化的颊齿,以及门齿和颊齿两种不同位置咬合机能的雏型,与啮齿类很相似(图7-2)。经过中国科学家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现在大多数学者肯定东方晓鼠与啮齿动物起源的关系。近年在湖南衡东县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钟健鼠的完整头骨,更加证实了这种论断。当然,晓鼠不可能是啮齿类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的近亲。
进化
鼠类和兔类是哺乳动物中演化十分成功的类群,但它们的大多数对人类的发展有害无益。如果人类不珍惜、不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也许若干年之后地球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动物的繁殖力大得惊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特别的强。 一牙齿进化与地层时代划分 牙齿是研究啮齿类进化的主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和地层对比的可靠证据。啮齿类的进化速度很快,反映在牙齿构造上的变化也快,这是鉴定、划分地层的有利条件。例如,最早的仓鼠类化石发现或起源于中国距今37百万年前的晚始新世地层中,到距今10百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在这20多Ma的时间中,仓鼠类已经历了三次大的替代。每一代各有自己的构造特征,且有许多化石代表,为划分地层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进化愈快,构造特征变异愈快,地层划分就可能越细、越精确。一种叫模鼠的田鼠类,在不到3百万年的时间里,牙齿从有根到无根,齿面的纹饰也逐渐变化。如果在地层里找到哪种模鼠,就可以推断该地层的时代了。 二啮齿动物的进化 根据牙齿、咬肌结构啮齿目动物大体分成4大类:始啮类(如今仅在北美残留一种―山河狸)、松鼠类(包括松鼠和河狸)、鼠类(家鼠、仓鼠和跳鼠)和豚鼠类(豚鼠和水豚)。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认为,南美豚鼠与其他啮齿类的相似性低于它与灵长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相似性,因此认为南美豚鼠不是啮齿类,从而对传统的啮齿类概念提出挑战。 始啮类繁盛在古近纪,到渐新世地球骤冷时基本上灭绝了。大间断后一些现生的科出现了,如河狸、松鼠、跳鼠和南美豚鼠等。仓鼠科动物是最庞大的,它包括仓鼠、鼠和田鼠等几大类(亚科)。最原始的是仓鼠,它发现于近40百万年前的始新世,繁盛在渐新世和中新世;当15百万年前时它的后裔―鼠类出现后就逐渐被取代了。现鼠亚科约有120属,近530种,而仓鼠亚科仅有7属18种了。田鼠亚科是仓鼠的另一支后裔,它出现在距今约5百万年前。
物种特征牙齿
鼠类的牙齿高度特化。上下各有1对门牙(incisors),缺乏犬齿(canines),留有齿隙(diastema),前臼齿(premolar)消失或1~2枚,臼齿(molar)3枚。其门齿仅在前面有珐琅质,所以后面的软齿质比前面消耗快,结果形成总是尖利的凿刀形门牙。此外,门齿无齿根,能终生生长,所以必须磨损,以求得生长平衡。两个相对的门齿如不能相遇在一起,对它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一独特的磨牙特性,使其牙齿非常尖利、有效。这也是鼠类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之一。 牙齿的这一特性,不是鼠类特有的,实际上鼠类这一特性出现相对较晚。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哺乳动物祖先兽孔目类群(therapsids)就有这一特性。多瘤齿类(Multituberculates)是一种相当小的、似乎是最早的,有些象鼠类的一种食草哺乳动物,出现于侏罗纪,其数量大概从来都不很多,并于始新世早期灭绝,其牙齿特点也与鼠类相似。现有的袋熊、岩狸、狐猴和兔类牙齿也具有这样的特性。但象鼠类这样极端特化的例子很少。
颌骨与咀嚼肌
鼠类另一重要特征是其发达的颌骨(jaw)区域以及从此开始的、参与下颌运动的咀嚼肌(masseter)。下颌骨窝(mandibular fossa)位于鳞状骨颧突的腹面,是一个拉伸了的关节窝,缺少下颌窝后突(postglenoid process),其作用是控制下颌的前后运动。颧弓(zygomatic arch)位于颧骨的中部,其作用是连结上颌颧突和鳞状骨颧突。框后突(postorbital processes)变化较大,有些种类有,有的缺。乳骨突(paroccipital processes)较大,多数可见翼蝶骨管(alisphenoid canal),但有的很小,难以发现。其他特征还包括锁骨(clavicles)的结构,前后足的趾爪数量、结构变异,颞肌(temporalis muscle)数量变化等。 一咀嚼肌的类型 鼠类颌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附着在其表面的咀嚼肌,控制门齿的闭合,实现啮咬的目的。其原始咀嚼肌分为三种类型(图7-3)。这种模式称为始啮模式(protrogomorphous condition),在现存的啮齿类中,只有山河狸(Aplodontia rufa)属此模式。 ⒈ 表层咀嚼肌(masseter superficialis,superficial百万年sseter) 起于上颌骨颧突的咀嚼肌结(masseteric tubercle),终于下颌骨(mandible)底部的中后缘和角突。 ⒉ 侧面咀嚼肌(masseter lateralis,lateral百万年sseter) 从表层咀嚼肌后面沿颧弓下缘开始,到下颌骨底部中后缘终止。 ⒊ 中层咀嚼肌(masseter medialis, profundus,medial百万年sseter) 很小,沿颧弓中央内部开始,到下颌齿列后部结束。 二咀嚼肌演化的主要模式 由原始的始啮模式,啮齿类的咀嚼肌至少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化、发展。 ⒈ 松鼠型模式(sciuromorphous condition) 侧面咀嚼肌起点前移到上颌骨颧突部分的颧弓前面,表层咀嚼肌起点也前移,而中层咀嚼肌的起点不变。其上颌骨颧突扩大,呈盘状(图7-4)。这种方式在松鼠型亚目中常见。 ⒉ 豪猪型模式(hystricomorphous condition) 框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从上颌骨颧突的前面移到了上颌骨颧突范围以外,而且变得非常大。通过增大的框下孔,一些起点在上颌骨颧突前面的、增加的侧面咀嚼肌沿伸到了颧弓前面(图7-5)。这种方式发生在豪猪、天竺鼠、跳鼠等许多类啮齿动物中。 ⒊ 鼠型模式(myomorphous condition) 这种模式有可能是由古老的松鼠型种类演化而来的。象松鼠型模式一样,其上颌骨颧突扩大呈盘状,改变了前面侧面咀嚼肌的起点。框下孔相对较大,有部分中层咀嚼肌从中穿过(图7-6)。 咀嚼肌三种模式是如何演化的,学者们争议很大。然而咀嚼肌演化的三种模式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至少其演化结果在许多啮齿类可以看到。 三下颌骨 咀嚼肌在上着生部位和结构也有变化。松鼠型中,下颌骨隅突与下门齿齿槽在同一垂直平面,冠状突(coronoid process)发达。而豪猪型中,下颌骨隅突在下门齿齿槽垂直平面的外侧,冠状突退化。
主要分类据估计,全世界现存1590~2000种,分属28~34科。有人根据咬肌的结构把啮齿类分为始啮 、松鼠、豪猪和鼠4个亚目。中国有14科62属160种左右,人工饲养的有豚鼠科、海狸鼠科、毛丝鼠科的少数种类。啮齿类有的有益,有的有害,有的益害兼有,但总的说来是益少害多。对于种类繁多的m齿类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争议比较大,主要是根据颅骨上咬肌的结构和附着情况、牙齿、下颌骨等进行分类。传统上一般分成松鼠型目Sciuromorpha、鼠型亚目Myomorpha和豪猪型亚目Hystricomorpha三个亚目,其中松鼠型亚目是最原始的m齿类,分化比较早,其成员间差异较大,有时被分成几个不同的亚目,比较常见的是将最原始的成员分出始m亚目Protogomorpha。鼠型亚目起源于松鼠型亚目,下颌骨和松鼠型亚目接近,有时可并入松鼠型亚目或再分出不同的亚目。豪猪型亚目较早和其它m齿类分化出来,成员之间体型和习性差异很大,但下颌骨均为豪猪型,也有人将其分成2~3个不同的亚目。最早的啮齿目成员见于古新世晚期,与松鼠略有些类似,後来啮齿目迅速繁盛,成为最成功的哺乳动物,其繁盛可能是多瘤齿兽等与其相似的较原始类型灭绝的原因。啮齿目多为小型的植食性动物,是各地食物链的重要构成,但不少种类食性较杂,也有少数主要食昆虫等小型动物或者食鱼,有些种类则体型较大。
松鼠型亚目
松鼠型亚目Sciuromorpha是啮齿目中出现和分化比较早的一个亚目,包括一些亲缘关系并非很近的类群,有人将这些类群升级为不同的亚目,其中有些成员也被一些专家划入其它的亚目。松鼠型亚目分布比较广泛,以亚洲、北美洲和非洲最为丰富,少数分布于欧洲和南美洲北部,而大洋洲和南美洲南部没有分布。包括: 山河狸总科,松鼠总科,河狸总科,鳞尾鼯鼠总科,衣囊鼠总科。 山河狸总科 山河狸总科Aplodontoidea和一些最早期的啮齿目成员共同组成始m类,常被单置于始m亚目Protogomorpha,是始m类现存的唯一代表。山河狸总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史前也有少数见于亚洲,除了现存的山河狸科外,还有头上有角的米拉鼠科Mylagaulidae等其它的科。米拉鼠科的代表如中新世生活于北美洲中部平原地区的Epigaulus(右图),其体型和现在的山河狸很相似,但是雄鼠的鼻子上有一对角,它们可能随着大平原的森林变成草原而灭绝。 山河狸科 山河狸科Aplodontidae是现存最原始的啮齿目成员,拥有一些原始特征。山河狸科史前有较多种类,而现存仅山河狸Aplodontia rofa一种,分布于北美洲西北部的湿润的海岸针叶林中。山河狸体长30~40米,外形似小型的河狸,但是没有河狸那样扁平的尾巴,其尾长仅2.5米。山河狸食性广泛,可以食用多种不同的植物,并有储存食物的习惯。山河狸调节体温和保持湿度的能力均较差,需要冬眠和夏蜇,平时则挖掘复杂的洞穴居住。 松鼠总科 松鼠总科Sciuroidea是松鼠型亚目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支,包括松鼠型亚目超过半数的种类,分布也遍及松鼠型亚目的全部分布范围。其成员的外形和习性差别非常大,这些成员均归于松鼠科Sciuridae,其中又分为可以滑翔的鼯鼠亚科Petauristinae和不会滑翔的松鼠亚科Sciruinae,也有人将鼯鼠亚科提升为一个科。 松鼠科 松鼠科Sciuridae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从半荒漠、高山到热带雨林的多种不同生活环境,有些种类还出现在城市花园中。松鼠科成员依生活习性可以分成树栖、夜行性、可以滑翔的鼯鼠类,树栖、昼行性、不能滑翔的松鼠类和地面生活的地松鼠类三大类,虽然彼此差异较大,但多有较大的眼和或多或少蓬松多毛的尾。鼯鼠类是所有会滑翔的哺乳动物中最著名的代表,以东南亚最为丰富,邻近的亚洲东部和南部也有少数,另有飞鼠属Pteromys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美洲飞鼠属Glaucomys分布于中北美洲。松鼠类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其中松鼠属Sciurus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属,多数成员分布于美洲,但是也有几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其它的树栖松鼠以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种最多,体型差异也较大,其中东南亚和南亚的巨松鼠如可见于中国广西、云南的两色巨松鼠Ratufa bicolor(右图)体重可达2~3公斤。非洲的树栖松鼠体型差异也较大,其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体重仅10克左右。地栖的松鼠以北美洲最为丰富,欧亚大陆北部和非洲也有不少。地栖的松鼠中包括一些体型较大的成员,如土拨鼠Marmota又称旱獭,大者体重可达8公斤。常见的花鼠Eutamias sibiricus习性介于树栖松鼠和地栖松鼠之间,挖洞穴居,但也常在树上活动。花鼠分布于东亚北部,在美洲另有近20种种与其相似的美洲花鼠Tamias,也有人将二者合并为一属。
豪猪型亚目
较早从其它m齿类分化出来,其成员种类不多,但是彼此间的形态和习性有较大的差异,是啮齿目中种类最少而科最多的一个亚目。豪猪型亚目成员虽然外形差异较大,但是解剖结构比较一致,头骨和下颌均为豪猪型,咬肌穿过大眶下孔,门齿和釉质层全为复系式,颊齿四个,为脊型齿。豪猪型亚目的起源和演化关系尚不明确,较早的化石出现于埃及一带,但不久在大西洋彼岸的南美洲也能见到,推测豪猪型亚目的早期类型可能和灵长目同一批从非洲到达南美洲,是第一批到达南美洲的m齿类,而後分别在非洲和南美洲演化。豪猪型亚目可以大体分为非洲类型和美洲类型两个大类,其中美洲类型种类更多,也更具多样性,并且有些类型有向著较大性草食动物进化的趋势。另外旧大陆的豪猪科Hystricidae与这两个类型均有一定区别,分类地位不确定。 豪猪科 豪猪科Hystricidae是豪猪型亚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科,分布遍及非洲和亚洲南部,在南欧也能见到,是豪猪型亚目唯一见于欧亚大陆的成员,而以东南亚种类最多。豪猪科成员以身上有棘刺而著称,身上的毛演化成保护性的棘刺在很多哺乳动物中都出现,而m齿类中甚至在豪猪型亚目中就出现在多次,但是以豪猪科的刺最为发达。豪猪科的棘刺比较容易脱落,有些种类还可以将棘刺射出,豪猪身体後方的棘刺要比前方的更发达,抵御敌害的典型姿势就是将身体背向对方。其豪猪科分成短尾和长尾两个类型,短尾的类型包括豪猪Hystrix和南洋豪猪Thecurus,体型大而粗壮,身上的刺较长,在森林和草原中都有分布。其中南非豪猪Hystrix africaeaustralis身长超过80米,刺最长达30米,是所有哺乳动物的棘刺中最长的。长尾类型包括扫尾豪猪Atherurus和长尾豪猪Trichys,体型较瘦小,刺较短,尾长,尾的末端有一丛较长的刺,尾巴摇动时可发出声音,用以警告敌手。中国有2~3种豪猪和1种扫尾豪猪。 美洲豪猪科 美洲豪猪科Erethzontidae与旧大陆的豪猪科外形非常相似,是豪猪科在新大陆的对应,但是二者的亲缘关系却不是很近。与豪猪科一样,美洲豪猪科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在南北美洲重新相连後,从南美洲到达了北美,现在北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南到阿根廷都能见到,包括豪猪型亚目中分布最北的成员。与豪猪科相比,美洲豪猪科的刺较短,较细,通常不超过4米。美洲豪猪科主要为树栖性,有适合爬树的爪子,其中树栖性最强的树豪猪Coendon还有能缠绕的长尾。例如:北美豪猪,卷尾树豪猪,兔豚鼠。・ 豚鼠科 豚鼠科Caviidae全部为分布于南美洲的地栖性植食性动物。豚鼠科成员身体肥胖,体型中等到较大,腿较短或较长,尾极短或者无尾。豚鼠科最著名的成员当属豚鼠Cavia porcella,豚鼠因身体肥胖似小猪而得名,被广泛当做宠物和实验动物饲养,又称“荷兰猪”。豚鼠科比较特殊的成员是兔豚鼠(长耳豚鼠)Dolichotis patagona,因耳朵较长似兔而得名。兔豚鼠分布于南美洲南部的巴塔格尼亚草原,其体态不似m齿类而略似善于奔跑的有蹄类,也被称为鹿豚鼠。兔豚鼠体型较大,体重可接近10公斤,四肢非常长,可以在草原上快速奔跑,例如:白臀豚鼠。 水豚科 水豚科Hydrochoeridae是向较大性食草动物方向发展的m齿类,包括现存体型最大的m齿类,而一些化石类型体型更大。水豚科现存仅水豚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一种,分布于巴拿马到阿根廷北部,也有人将北部的水豚另分出一种巴拿马水豚Hydrochoerus isthimus。水豚体型似猪,为半水栖性,脚上有半蹼,无尾,善于游泳和潜水,成群生活在水域附近,食水生植物。水豚体长超过1米,体重可达66公斤,是南美洲大型肉食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例如:水豚(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 花背豚鼠科 花背豚鼠科Dinomyidae成员现存仅一种,即花背豚鼠Dinomys branickii,而在史前尚有较多种类。花背豚鼠又称长尾豚鼠,是豚鼠类中唯一尾部较长的成员。花背豚鼠体型较大,长可达80米,身上有花斑,体型和花纹均和斑豚鼠非常相似,只是尾巴长、四肢略短而行动缓慢。花背豚鼠分布于南美洲西北部安第斯山区的'森林中,北到哥伦比亚,南到玻利维亚。例如:花背豚鼠(Dinomys branickii)。 毛臀刺鼠科 毛臀刺鼠科Dasyproctidae是一些体型中等到较大的善于奔跑的路栖m齿类,体型酷似小型的有蹄类。毛臀刺鼠科包括中等体型的昼行性的毛臀刺鼠Dasyprocta、体型略小的的昼行性的长尾刺鼠Myoprocta和体型较大的夜行性的斑豚鼠(刺豚鼠)Cuniculus(Agouti),其中斑豚鼠有时被列为单独的科。毛臀刺鼠科成员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中,有些在热带稀树草原地区也能见到,常出现外水域附近,其中多数种类分布于南美洲北部,也可见于中美洲并可北达墨西哥。毛臀刺鼠科成员是拉丁美洲肉食动物和印第安人的重要食物来源,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也有一定作用。例如:橙色毛臀刺鼠(Dasyprocta aguti),斑豚鼠(Cuniculus paca),短尾绒鼠(Chinchilla brevicaudata)。 ・ 绒鼠科 绒鼠科Chinchillidae又称毛丝鼠科,现存有绒鼠Chinchilla、山绒鼠Lagidium和平原绒鼠Lagostomus三个属,是特产与南美洲南部的中型m齿类,均身披浓密的丝状绒毛。绒鼠Chinchilla体型较小,毛质更优,属于所有动物中最优质最昂贵的毛质,其野外种群也因此受到威胁。绒鼠相貌可爱,也被普遍当作宠物来饲养,被称为“龙猫”。山绒鼠有很长的耳朵,外形极似有长尾的兔子,大小也与兔子相仿。平原绒鼠耳朵较短,面部有黑色条纹,易于辨认。平原绒鼠的雌雄差别很大,雄鼠体重是雌鼠的两倍,重达8公斤,是绒鼠科体型最大的成员。例如:黑毛山绒鼠(Lagidium viscacia)。 华毛鼠科 华毛鼠科Abrocomidae仅以南美洲中部的华毛鼠Abrocoma为代表,有2~3种。华毛鼠外形似普通的老鼠,而身上有类似绒鼠的浓密绒毛,只是毛质要次于绒鼠。华毛鼠生活于较寒冷的山区,主要在地面活动,也能爬树,食植物性食物。华毛鼠科的亲缘关系有一定争议,有人认为和绒鼠科比较密切,有人认为和八齿鼠科或针鼠科关系比较密切。例如:贝氏华毛鼠(Abrocoma bennetti),灌丛八齿鼠(Octodon degus),鼹八齿鼠(Spalacopus cyanus)。 ・ 八齿鼠科 八齿鼠科Abrocomidae是适应穴居生活的m齿类,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和西部的平原和山区。典型的八齿鼠科成员外形略似普通的老鼠而头部比例较大,口鼻部较圆,四肢短,其中穴居性最强的鼹八齿鼠Spalacopus cyanus则有较多的穴居性特化。八齿鼠科成员均善于挖洞,食植物的块茎、块根等地下部分。 梳鼠科 梳鼠科Ctenomyidae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外形和习性与北美洲得衣囊鼠非常相似,相当于衣囊鼠在南美洲的对应,但二者亲缘关系较远。梳鼠科与八齿鼠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可合并为同一科。梳鼠与八齿鼠、衣囊鼠一样为穴居性的m齿类,居住在复杂的洞穴系统中,食植物的地下部分。梳鼠的牙齿相对较大,在挖洞时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几乎一生都居住在地下,很少上到地面。例如:巴西梳鼠(Ctenomys boliviensis)。 针鼠科 针鼠科Echimyidae是身上有棘刺或者硬毛的中型m齿类,分布于中南美洲从尼加拉瓜到巴拉圭之间。针鼠科成员生活于地面或者树上,其中树栖的成员尾较长,身体比较纤细;地栖的成员尾较短,身体比较粗壮;而体型介于二者之间的成员即在地面活动也在树上活动。针鼠科成员食多种不同食物,常生活在水域附近,在中南美洲属于比较常见的动物。例如:金尾针鼠(Echimys 20chrysurus)。 牛鼠科 牛鼠科Capromyidae包括分布限于西印度群岛的十多种牛鼠和分布南美洲中南部的河狸鼠Myocastor coypus,其中河狸鼠有时被列入针鼠科或者自成一科。牛鼠科成员体型较大,身体粗壮,适合不同的生存环境。西印度群岛的牛鼠多为树栖性,有些种类有可以缠绕的尾,也有一些则为短尾,其中最大的种类体重达7公斤。由于岛上引进了B等外来动物,牛鼠已经比较珍稀。河狸鼠情况正好相反,由于毛质和肉味均佳而被引入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很多地方,逃到野外的河狸鼠适应力极强,常能很好的生存,有些则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河狸鼠体重5~10公斤,为半水栖性,脚上有蹼,水性极好,在河岸挖洞居住,食水生植物,偶尔也食小型水生动物。例如:河狸鼠(Myocastor coypus),长尾牛鼠(Capromys pilorides),大藤鼠(Thryonomys swinderianus)。 ・ 藤鼠科 藤鼠科Thryonomyidae又称甘蔗鼠科,因常在甘蔗田中活动并喜食甘蔗而得名(藤条和甘蔗等节茎植物都可用英文Cane来表示)。藤鼠科现存仅藤鼠Thryonomys一属。藤鼠科成员体型较大,身体粗壮,和美洲的一些豚鼠有些相似,其中大藤鼠Thryonomys swinderianus体重可达9公斤。藤鼠科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地,比较常见,常被一些土著部落捕捉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也是非洲经济作物的主要破坏者之一。大藤鼠常在多芦苇的水域附近活动,水性较好,遇到危险会逃进水中。 岩鼠科 岩鼠科Pteromuridae仅岩鼠Petromus typicus一种,分布于非洲西南部地区,从安哥拉南部经纳米比亚到达南非西北部。岩鼠的体型类似地松鼠,而习性颇似岩蹄兔,喜欢在岩石上晒太阳。岩鼠为群居性,由一个成...
生活习性多数啮齿类在夜间或晨昏活动,但也有不少种类白昼活动。冬季活动量一般减少,在冬季到来前,或在体内贮存脂肪供蛰伏时用;或秋季开始储存食物。有些口中生有临时贮放食物的颊囊。生活在中亚沙漠区的细趾黄鼠有夏眠习性。 林区的种类常在树杈上、树洞内或树根下筑巢,而巢鼠在高草的上部做巢。两栖的个别种类在水边筑巢,部分洞口开向水中,河狸修造浮在水面上的巢和水坝。 多数种类取食植物,有些也吃动物性食物。许多鼠类与仓鼠类的臼齿咀嚼面都有适于碾磨植物种子的结构,有2~3列丘状齿尖或复杂的齿纹;以啃食树木为生的河狸则具有巨大而锋利的门齿和适于压嚼木质的阔臼齿。啮齿类的牙齿数一般不超过22枚,但非洲的多齿滨鼠属有28枚牙齿,而新几内亚的一齿鼠只有4枚门齿和4枚臼齿。
★ 目标的作文
★ 买卖合同七
★ 有关目标的作文
★ 唐诗目谜语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