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中秋散文诗(共含12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就劈里啪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秋散文诗精选
(一)
这是一个温馨的夜晚,人们把思念捏成一个圆圆的月亮,惬意地品尝一种向往和想象。
这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特产,这是一个民族传统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无论你在山之南,水之北,抑或云之下,海之上,都会在这个金桂飘香的夜晚,举杯邀月。游子的凄苍、友人的孤寂、放飞的思念、远古的情愫,都将在这一方雅致的宁静里,这一樽浓香的酒壶里,呈现出美丽的流露。
于是,中秋节便含情脉脉,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于是,中秋节便婀娜缤纷,飘逸抒情的音符;
于是,中秋月最明亮最圆满;
于是,中秋月最撩人心弦最逗人遐思……
中秋是一个想象优美的神话,一千年一万年脉脉相传,中秋是一段缕缕不断的眷念,一代代一茬茬浓情思念;一个民族在这赏月、品月的过程中,体验同时也在展览一种韵味独特的魅力。
又到中秋,又见明月,且让我们坐成一个圆圆的月亮,细细地品味人生的奥妙,感受生活的真谛。一任月光,如流水,绵绵潺潺……
(二)
一个原本平常的日子
在众多优美传说的浸染下
变得让人心驰神往
这一夜的月儿呀
也出落得格外圆,格外亮
一种极其普通的食品
在国人的殷殷期盼中
流行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
那小小的饼儿呀
承载着人们多少团聚的渴望
中秋节
你让多少人魂牵梦萦
又让多少人黯然神伤
你就像一面镜子
折射着世人的悲欢离合
明月清风踏中秋,
自有音韵心中留,
桂花香影洒满楼,
君再普一曲悠悠。
(三)
中秋来了,
嫦娥便斜倚在月上,
披着厚厚的狐裘,
抱着毛色莹白如玉的玉兔,
望着苍茫的大地,
深深叹惋。
也许,这真的是一个很久以前的传说。
但是,中秋之思,
团圆是人们心中数百年不变的安慰。
我们吃着园月饼,看着圆月亮,
圆融如意,洗尽铅华,
只是陪着家人看皎皎圆月,
仿佛返璞归真。
我们可以回到,可以回到那种宁静的心吗?
在这么喧嚣的世界中,
团圆的家人的笑颜,
是我们在纷杂和混乱中,
永远的慰藉。
(四)
一个原本平常的日子在众多优美传说的浸染下
变得让人心驰神往
这一夜的月儿呀
也出落得格外圆,格外亮
一种极其普通的食品
在国人的殷殷期盼中
流行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
那小小的饼儿呀
承载着人们多少团聚的渴望
中秋节
你让多少人魂牵梦萦
又让多少人黯然神伤
你就像一面镜子
折射着世人的悲欢离合
明月清风踏中秋,
自有音韵心中留,
桂花香影洒满楼,
君再普一曲悠悠.
(五)
多少个月缺月圆的日子都已遗忘
唯有今夜,再次唱起那支古老的歌谣
天色渐凉,高处不胜寒
这一夜,我想起了故乡
古镇风情,小桥流水
一路遗落了我的快乐我的忧伤
这一夜,重叠的陈年往事再次造访
细读鬓角的寂寞,涌出满眶潮雨
曳着夏天的背影渐行渐远
唯有明月,放纵千万长线
牵起潮起潮落
天上人间同辉映
亲人团聚,美酒佳肴
这一天,我们翘首以盼许多时
带上祝福,带上眷恋,与爱分享
多少离愁别绪,互诉衷肠
莫道人间清光少
天涯海角,婵娟千里路
[20中秋散文诗精选]
中秋之夜散文诗
中秋的月辉散落南国,乌篷船上的软语似清风拂过。北方的古筝没有落脚,在南国的薄雾中寻找梦中情缘的踪影。
白墙灰瓦的小巷,流水、小桥、轻舟,古筝的音符把南国水乡装点,很潇洒,很英俊,如缘分的色彩般魔幻。
北方的古筝音符,捎去向南国的问候,在琴码弦上的起落间飘飞,在一勾一抹一托的纤指尖里定格。思念像大写意的散文,肆无忌惮的在中秋夜里上下翻飞。
拨动古筝的琴弦,一份浓浓的情丝拽紧南国的温柔,北方的豪放。收进了南国的情,北方的爱。放飞的岂止是受伤的心灵,一枚新梦张开臂膀,亲吻撕裂过的余痛,在痒痒的、钻心的余震里,愈合重生。
人说距离是一种风景,南国和北方的遥望,是同一个月亮下的故事,是葡萄架下吴刚捧出的桂花酒;是蟾宫里的的嫦娥和玉兔,在南国和北方穿梭。如水的'心事,让月饼代言,让古筝抒情,了却的是谁的夙愿?
清冽如水般纯净的心,一任古筝的旋律牵引,飘进中秋之夜。真是:水中月解伊人苦,泛起涟漪遮羞容。
冥冥中,古筝像北方多情的女子,感受南国暖暖的风情。圆月温暖入怀,把北方的古筝注入了南国灿烂的爱情,碎银般闪烁的是月满时的欢愁,把中秋之夜的星空装满。
明月千里,逆流相思
低声细语,柔清万千
生死契阔,爰到心惊
牵绊寄君,绽放轮回
夜色阑珊,倾城之恋
走在小街,月亮一路而随,云之天端,看树项迎接着一轮月光
还记得月亮里嫦娥的故事么?凄美的让人沉醉,披星戴月,如梦般馨香
残花乱了流年浮生,红颜印清凉,清泪醉寂寞,回首过往,一切如梦
这场中秋,没有童年的温馨,只有满心挂怀,只有和影子作伴,只有心落花满地
习惯在潮动中守望缱绻夜色,习惯把记忆锁在一段青涩流年,习惯在半明半暗的日子里,以烦忧前行
叹息时光飞逝,穿透朝阳明媚。微暗处守望,洗不净满身尘埃,看不完落花流水的风景
一曲相思,一场绵雨,怀揣一帘幽梦
粉红光阴,世俗烟火,葱葱郁郁,永远长久
烟花倾城,中秋的月,圆而冷清,绵长光景,银竹秋画独揽月
月圆梦圆,竹火云中,云中竹火,安静守月,看夜色阑珊,发如水秋波
如果时间可以定格,请让我永远停留时光的原处
云淡淡,水清清。
又现一轮江月圆,每到此时倍光明。
天上月,水中月,近水楼台最得月。
是曾几何?恨月无常圆,但愿常相伴。
秋高高,色银银。
人生难得几回圆,今宵一刻值千金。
能得到,买不到,国泰民安映月夜。
人生几何?叹尽朝露短,但愿人相思。
想那神舟,已上九天。嫦娥奔月,梦想成真。
千年传说,古人的梦,被今天的月圆满。
想那嫦娥,此时未眠。举杯向月,醉饮同庆。
嫦娥起舞,花好月圆,天上人间共此时。
望一只青蝉的蜕变,想象一些纷飞的草籽,已在季节的末端,栽种下一个轮回的念想。
望一垄稻穗的熟稔,想象那些汗珠的光泽,辉耀的日子日趋丰润。
望一截青烟的丰盈,想象早春预埋的臆想,拱出丰厚的土壤,向大地坦露藏匿的心声,倾倒出阳光和雨水。
中秋,遗世独立的光影,疯长而出的那片葱绿,早已把过往中的空洞和荒芜蓊翳。
那把磨了又磨的镰刀,砍断岁月的藤蔓,把无尽的守望挥成一季的收成。
大豆、高粱、麦子,以及那些熟稔的稻穗,在中秋的`月光里发酵,很多沉重的怀想,日益的轻盈起来。很多落寞的慨叹,日益的飘逸潇洒。
还有,很多低眉垂首的思虑,透过炊烟,透过月饼的香甜,透过父亲飘曳的胡须,把一万次的遐想,写成一阕宋词的香馨。
那只南归的大雁,把时光这杯原味咖啡,煮沸在村庄、在城市,在一线牵连的守望里。
在这个守望里,我把自己化成一枚月光,随着任性的风,静静地聆听秋日的私语。
摇红一茬一茬的光阴,在日渐猩红的叶片上写下一封家书,问候妻子,及其老人和孩子,中秋的餐桌上可摆满牵挂的饭菜?
小时候,
中秋月是妈妈做的面饼,
那温柔的清辉,
淡的,却又浓浓的;
长大了,
中秋月是恋人的笑脸,
那羞涩的期待,
脉脉的,却又深深的;
成家后,
中秋月是孩子的眼睛,
那清澈的眸子,
无瑕的,却又多梦的;
到中年,
中秋月是思乡的情结,
那悠远的乡愁,
幽幽的,却又深邃的。
散文诗:中秋悠思
行走在阴云笼罩的午后街头,“年怕中秋月怕半”,母亲的母亲唸叨过的一句民谚,在这一刻倏然跃于心上。
母亲的母亲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母亲也在十年前到另一个世界团圆亲人。细数离别的日子,不是在中秋节前夕便是在随后不远。
又逢中秋,思念涌上心头,恨不相逢月圆时。执箸慢书,融一曲衷肠烂漫时空;把酒研墨,化一段珠玑不朽鸿雁。
今晚,三分月色,两分思念,一分清愁,余下的便是惘然。细思量,生命脆弱,再怎么高大上的欲望,终不过一场水月韶华,过眼云烟。
月未圆,低唤轻语,怀念终难抵掌心流年,美好年华蹉跎;月已圆,听轻风摇曳清冷的思念,而月下霓裳却再也舞不出最初的星天。
今晚,静立聆听夜空,是谁在捻拨葱茏的时光?是谁在咏唱古老的歌谣?仿佛间,儿时的璀璨总在眼前恣意飞扬。
犹忆儿时共坐拥皓月,外婆鹤颜华发,眉飞色舞,说玉兔,话嫦娥,月饼幽香,丹桂淌金。
中秋节至,团圆时分,老人们渴望儿女绕膝享天伦,期盼高天上的月亮是太阳。
曾几何时,月圆人圆家亦安然;曾几何时,亲情混燥孽世乱离。
年轮摆渡阴阳,满腔相思惆怅,谁来与我同醉,茶香袅绕棂窗。
遥望苍穹,缅怀过往,守一份传承,让长者远逝的.灵魂安逸恬静,哪管今夕是何年。
夜色如水,思念盈香,心与影携月随风,任一段老去的时光绵长指尖。
任时光清远,凭岁月悲欢,那些流年荣衰,别过无声胜有声,方寸春晖,一生执守,执念,执想。
明月若盘,乡音浓稠,奏一曲花前月下,琴瑟和鸣,往事悠悠,举杯问环宇,对影成三人,就此沉醉,任无尽的缱绻温润胸腔。
又是中秋,打碎一地月光,不思前尘,不念过往,守住心底悠悠寸草盈绿,看至爱亲情延续闯亮。
站在岁月的巅峰,绽一抹温馨,携一杯欢喜,静倚岁月的门楣处,看生命的长河潺潺,独享怡然。
谱一腔诗情,衣袂悠扬迎风舞。
书一怀画意,散尽眉间千重忧。
常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唯有今年悄然改变,延期到十七的凌晨三点。不知长者远去的地方是否月影依旧,更显静谧、安祥?天幕遥遥,秋风飒飒,无畏“年怕中秋月怕半”,看茫茫天际,繁芜星宿不改初心。
中秋思乡的散文诗
中秋夜,月光似水,载我思念的小舟,忘情地向着故乡划动。
巍峨的钟坡山哟,你能否托举我的灵感?把一个游子对故乡深情的吟唱,安放到那一轮圆圆的月亮上?
秀丽的舞水河,此刻一定披上了银色的纱缦,在柔和的晚风拂拭下荡起圈圈涟漪,一种朦胧的诗情画意,从天而降,波光粼粼中,也有一个笑盈盈的月亮姑娘在尽情沐浴。
令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啊,你林立的高楼是否已能与月亮接吻?你的古色古香是否已与繁荣昌盛融汇?在五省周边建设一个发达的中心城市,是你一个宏伟的梦啊,这梦,何日能圆?虽然命运把我沦为游子,但是我的根仍然扎在一个叫怀化的地方。
我把两束泪光射向故乡,苦苦地思量猜度故乡的模样,释放圆圆的遐想,圆圆的祝愿,圆圆的诗章……
我宁愿怀抱温馨的月色沉沉地睡去,梦境中,一定有被我用思念磨圆了的故乡。
散文诗三篇
春
西北的春天就这么任性:冷着冷着,突然之间,好像接到了一个紧急命令,一树一树的柳叶眨眼间就展示给你:春天到了。一串一串的榆荚忙不迭地用透亮的绿色率先取代了灰黑的颜色。似乎就在转瞬之间,田野上、山坡下、公园里、街道边,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粉色的,各种各样的树,形形色色的花,在阳光下、阴雨中、薄雾里,一树一树地向人们宣示:春天是我们的。
看上去刚刚有了些绿色的原野上、万紫千红或者缕缕丝绦的树木下、古老的似乎忘掉了岁月的河滩边、甚至是稍微有些裂缝的水泥路间,就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小小的`、弱弱的,有些羞涩,可倔强地冲了出来,好像在用自己的倔强告诉世界:春天也是我们的。
古老河道上已经半枯的柳树,似乎也忍受不了这浓酽的春意,顽强地伸展出新的枝叶,绿着自己,也感染着别人。微风中,飘动的枝条仿佛在说:尽管属于我们的春天已经过去了,但春天毕竟也还是春天。
沙枣树
单位后院有五棵沙枣树,暮春的阳光暴晒时,香味很浓郁。
喜欢站在树下,呼吸沙枣花独特的香味。
童年时的老家有一片沙枣林。
村小的教室就在沙枣林边上一栋被主人遗弃的破院子里。
枯燥到逃课,逃课又无处可去时,会爬上其中一棵比较大的沙枣树,躲在浓密的树叶里,看着星星点点的天空,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
那棵树也是那漫长的好像没有尽头的夏日中午,我的最爱。
吃过饭又不愿意睡觉,我就躲到那棵树上。
在那里听鸟叫、听在树林里纳凉的乡亲们的家长里短、听自己小小的心跳、在昏睡之中也听树枝慢慢成长的声音…
前些年回了一趟老家,房子漂亮多了,可总觉得空空落落的。不知道怎么聊着就问起了那片沙枣树林,“什么?”年长的长辈觉得奇怪,好像在听着一件他乡的事情。
儿时的沙枣树已经没有了,如同儿时的自己。
我曾经生活过的村子已经变得陌生,当然,在它眼里我也肯定是一样的陌生。
生活在日渐繁华的城市的我已经成了一个城市人,一个没有了土地的人。我好像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是的,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可我也能安然地站在阳光下,站在这些沙枣树下;安然地呼吸着这浓郁的沙枣花香气,安然地看别人从身边走过。
喜欢站在后院的沙枣树下,呼吸沙枣花独特的香味,在暮春正午阳光暴晒的时候…
火烧云
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曾喜欢看云,尤其是看夕阳西下时的火烧云
喜欢看火烧云
寂寞、无助、痛苦时,会找一个无人的地方:田埂间、麦垛上、废墟旁甚至荒滩枯树下,静静地听时间流去,等待着看火烧云…
曾有一位同学,初三时吧,他到了古长城边的学校读书。他告诉我,黄昏时坐在破败的古长城上,抽着烟不是为了抽烟而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以便看太阳落入西山…
是的,我明白那种心境。
我也曾在无人的荒漠上,呆呆地看过太阳缓缓地落入西山。
是的,我明白那种心境。可我更喜欢看黄昏时的火烧云。
有各种各样的云,也觉得看过各种各样的云,每次看却总觉得是新的。
本来洁白的、乌黑的、似黑非黑的、似白非白的…
本来厚的密不透风的、薄的用嘴吹散的、不厚也不薄的…
本来满布天空的、独立一股的、分散几队的…
千姿百态的云突然之间被太阳点燃了起来。有全部点燃的、有表面点燃的、也有只是一个边边点燃的、还有一大片乌云却有中间一坨被点燃的…
看着它们渐次的变化,没有了自己,会觉得自己成了那些云的一部分…
多年城市的生活,已经习惯了低头看路,似乎再也不会抬头看天。
但总会有那么一天、那么一段时光、那么一瞬间会有意又或者无意间抬起头去看天或者看云。
喜欢看云,尤其是看夕阳西下时的火烧云…
散文诗集锦
(1) 伊人荷塘
伊人甜甜天堂伞下媚,
轻舟悠悠伞下美美甜。
塘池绿满花粉衬莲映,
瀑丝婀娜抛媚惹君怜…
(2) 垂穗
勃勃垂穗寓灵生,
金谷饱硕滋萬灵。
光茫独炙溢动动,
叙尚灵性道无垠……
(3) 农家女
花裳婆姨担高粱,
粉面长辫婀娜尚。
花鹅唱歌妹伴曲,
俏姿作美农家娘…
(4) 遥乡音
初夏垂柳丝丝盈,
粉阳波光謦涛声。
遥遥微信乡音叙,
仁兄和家万事兴!
(5) 初夏播勿扰
初夏鸟欢声,
粉阳煦和謦。
勿扰邻有叙,
选择播无音。
宝宝多福幸,
陪伴又聆听…
(6) 墨染
墨謦染渲旧纸中,
笔搅泉池墨渐浓。
愚好浓染点金处,
思淫好相发艳容…
(7) 独舞溢射
独舞自生多彩溢,
众亲丰富遥映月。
深富丰实硕满满,
寥去嗨起越雀跃…
《散文诗两篇》
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
A、了解有关散文诗的知识 。
B、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
C、了解 《门槛》一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2. 能力培养目标:
把握《记忆》回旋婉曲、层层深入的写作特色及《门槛》的象征手法。
3. 思想教育目标:
A、通过学习《记忆》一文,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做生活的仁者、智者、强者。
B、学习《门槛》一文,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要对理想执著追求,对信念坚定不移。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把握《记忆》回旋婉曲结构特点
2. 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一. 预习课文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狭隘( ) 灰烬( ) 作孽( ) 冠冕( )
门槛( ) 执拗( ) 端详( ) 怜悯( ) 鬓( )角
2. 解释下列词语
(1) 芥蒂:细微梗塞物,比喻很轻微的嫌隙或不快。
(2)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3)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4) 作孽:造孽,做坏事。佛教用语。
(5) 得大自在:得到极大的自由,不受拘束。
(6)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
二. 认知过程
导入:
开学至今我们学习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也是这二者的结合体――散文诗。散文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四次对诗歌形式专制的反叛,是一种新兴诗体。散文诗这种诗体在“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诞生以后,大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历代诗人的探索,至今取得独立地位并繁盛起来。它既具有散文的形式,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记忆》和《门槛》这两篇散文诗的精品,来领略散文诗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一) 学习《记忆》
1.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有条件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酿造课堂气氛,
2. 简析课文内容,深入鉴赏课文
(1)《记忆》中,“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形象地揭示这一真谛的?
提示:回答第一问既要从全文提炼又要重点归纳课文的几段。回答第二问先根据行文中领起与转折的标记,将全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用简练的语句串联起来。
答:第一问,记忆是衡量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
第二问,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才能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做出评价。领起与转折处有明显的标志:“记忆,是什么?”――“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全文“先言他物”,几经盘旋,才“引起所咏之辞”,回环婉曲,层层深入,意趣盎然。
(2)在《记忆》中,作者假设我和你面对面亲切交谈,这一问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本文假设我(作者)与你(一个年轻的朋友)面对面亲切交谈,一问一答,这样“假设”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笔谈”变得和蔼可亲。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作者却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使文章呈现出典雅的气象。
(3)文中两个传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后面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两个传说表明了记忆是永恒的,作孽者人不毁之自毁之,行善者虽殒其身却人记之。表达了作者对庸人、叛徒、蠢货、懦夫的憎恶和对智者、勇士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4)在《记忆》中,哪两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最好?
答:比喻和排比。
比喻,具有系列化的特点。 “记忆 ” 被比喻成种种事物:灰烬、流水、落花。每一种比喻中,又作生动形象的进一步比喻性描写,以 “流水”之喻而论,更进一步的比喻性描写还在后面:“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么。”
排比,“医学家说……道德家说……佛家说……”“……是庸人……是叛徒……是懦夫”或引用名言,或写成精妙的警句,像诗一样单行排列,有气势,有分量。
(5)读完文章,请谈谈你对“记忆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记忆》从记忆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总结:本文形散神聚。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记忆”的话题,而且“记忆”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但这写作意图藏而不露。在思路上,没有 “直线式”平铺直叙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写法,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尽情挥洒,力求形式生动活泼。总之,文章在形式上放得开,但表达的中心很集中,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二)学习《门槛》
1.作者介绍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第一部具有影响的作品是《猎人笔记》。50年代起,写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艺术史诗”)
2.背景介绍
《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 1878 年 1 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哑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 \“ 俄罗斯的姑娘 \” 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3.研习课文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这是怎样一个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对表现女主人公形象又有什么作用?
提示:找准相关语句,结合背景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找出相关的环境描写的语句,“一座大楼。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深处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严酷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革命形势。“大楼”象征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门槛”象征参加革命和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也可象征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
这阴森恐怖、冷峻严酷的环境,是人物形象凸现的底色。
(2) 语言描写的句子,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作出评价,女主人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对她寄予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中的语言描写有三类:一类是问话,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另一类是答语,简短、坚决、果敢、有力,直接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品质;最后一类是评语,“疯子”“圣人”截然相反,表现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
在塑造女主人公形象时,作者寄托了对女主人公由衷的赞美和颂扬之情。
(3) 揣摩相关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 为什么一个人投身于革命后,会遭到“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的结果?
提示:联系鲁迅的《药》来理解。
答:这正反映了革命者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力量,缺乏进步的指导思想的弊端和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
B. 为什么说“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死去――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他尊敬的怀念的是谁……”?
答:牺牲而无名,这是最朴实、最高贵、最伟大的牺牲,展示了革命者崇高无私的精神境界。
C. 何理解问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吗?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年轻的生命?”
答:“会”愿意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会”。这是一个假设性提问,一方面有革命半途而废的落荒者存在,另一方面,门内的声音要求她再次从内心里检验自己对革命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D. 章最后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那个远远躲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的人,是当时社会中一批庸人和市侩的代表。赞美“以为圣人”象征着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代表整个社会和历史对这些英勇无私的革命志士唱出了歌颂的最强音。
(4) 关于象征
象征即借助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想象和联想,使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
结合背景理解本文中门槛和姑娘的象征意义。
“门槛”象征革命征途的险峻;
“一个姑娘”象征勇于献身的革命勇士。
提示:不看写作背景,“门槛”可以象征两种选择的分界线,人们心灵中矛盾的标尺,前进或后退,坚持或是放弃,都需要人们作出选择,
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 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 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2.《花的世界》中选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混血儿”,它的形式是散文,灵魂是诗。散文诗没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来了的一种文体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
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诗和散文诗;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
a. 诗与散文诗
我们在此引用一下那家伦的观点,他以为散文诗是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都是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的
1. 散文诗与一般新诗的区别在于: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
2. 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
b. 抒情散文与散文诗
1. 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
2. &nbs
★ 中秋之夜散文诗
★ 散文诗
★ 散文诗吧
★ 匿名散文诗
★ 月光曲散文诗
★ 儿童散文诗
★ 邂逅散文诗
★ 优秀散文诗
★ 私语散文诗